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短篇
用丰子恺漫画写作文
用丰子恺漫画写作文岁月之船渐行渐远,记忆的空隙间留下一抹淡淡的回忆。
记忆就像幼时淘气画在书角的涂鸦,而今信手拈来的每一处都是温馨和甜美的。
外婆就是我记忆中的最美的最温暖的一处。
外婆就是很理想的,中国理想的十几亿分后之一。
对于全世界而言,只是一个理想的人但她对于我而言就是全世界。
因为她把她那最不平凡的爱传递给了她的子孙后代。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忙,所以他们只好把我托付给外婆照顾。
含辛茹苦一辈子的外婆对于我这个唯一的孙女很爱惜,每天都发推着我挤的小车,带我去别处观赏美丽风光,疑惑的眼睛对这个世界的最初重新认识就是由外婆领略到我的。
每次我大哭哼,外婆便把我从车里抱著出来,演唱儿歌给我听到。
不知怎的,也许是玩累了,我真的一听就会安静的睡着。
虽然我没看见过,但是现在想起来,当时抱着怀中熟睡的我的外婆一定是满脸的慈爱。
时间推移,白驹过隙,上小学之后的我不再挤小车,不再大声大哭哼,也不必外婆给我演唱催眠曲。
直至我真正长大了,不再须要外婆的无微不至的照料。
于是,父母便把外婆“赶到”了舅母家。
而我却不懂事的对外婆连一句道别的话或是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
外婆没一丝怨言,她还是最疼爱她的小孙女。
初恋时,外婆泣不成声了难舍的泪滴我长大了,也听话了,也体会至了外婆的伤痛。
自责,内疚,惭愧,埋怨撕扯着我的心我痛恨自己怎么不能理解外婆的爱。
我要补偿,我知道外婆爱我,我也爱我的外婆。
从此以后,每至舅母家,我首先奔向外婆的卧室。
我总是特怀念外婆。
我真的关心外婆,想念外婆。
每每见到外婆,她总是躺在床上,因为外婆身体不好。
而当她看到我来时,总是异常高兴,似乎什么病都瞬间复发。
我明白,我就是她的对症良药。
于是,我经常来看望外婆,希望她的病有好转。
每一次外婆都拿出一些好东西给我吃,都拉着我的手不肯放开。
每一次临死,外婆都会绝望下班,把平时残存的美味的东西纳至我手里,我只好拒绝接受外婆给我的这份沉甸甸的淡的化不开的爱。
每一次踏进屋外,外婆都必须爬出,看著我似的说道“我爱你,一定必须常去啊!”每一次,每一次,外婆的快乐都就是充斥我一路,领略到我一路的温暖,也必将领略到我一生的温暖。
学画回忆丰子恺阅读理解
学画回忆丰子恺阅读理解一、丰子恺的学画经历丰子恺(1898-1975)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
他从小酷爱绘画,曾跟随多位大师学习,如李叔同、倪贻德等。
在求学过程中,丰子恺不断摸索自己的艺术风格,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技巧和艺术思想。
二、绘画技巧和风格丰子恺的绘画技巧多样,擅长水墨画、漫画和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
他的画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
在绘画中,他善于运用简练的线条和浅淡的墨色表现自然与人生之美,给人以亲切、质朴之感。
三、丰子恺对艺术的感悟和理解丰子恺认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他强调艺术家应该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体验人生,以获得真正的艺术灵感。
同时,他认为艺术应该具有思想性和人文精神,能够启迪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四、丰子恺的作品和成就丰子恺的作品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护生画集》、《子恺漫画》等经典著作。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艺术奖项,被广泛收藏和展示。
丰子恺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推动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五、丰子恺的创作态度和人生哲学丰子恺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他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纯粹。
他的人生哲学是“真诚、善良、美好”,这种哲学思想也贯穿了他的艺术创作。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以艺术的方式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六、丰子恺与其他艺术家的比较与同时期的其他艺术家相比,丰子恺的艺术风格更加注重生活情趣和人文精神。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美好的事物,用简洁的笔触表现生活的真谛。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丰子恺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与其他艺术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七、丰子恺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丰子恺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和读者,让他们关注生活、热爱自然、追求美好。
同时,丰子恺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影响了许多后来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他强调艺术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性,呼吁艺术家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这些理念在当今的艺术教育和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画回忆丰子恺阅读理解
学画回忆丰子恺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学画回忆(节选)丰子恺放假时我挟了书包和先生交给我的一张纸回家,便去向大姐商量。
大姐教我,用一张画方格子的纸,套在画谱的书页中间。
画谱纸很薄,孔子像就在格子范围内清晰可见了。
大姐又拿缝纫用的尺和粉线袋给我在先生交给我的大纸上弹了大方格子,然后从镜箱中取出她画眉毛用的柳条枝来,烧一烧焦,教我依方格子放大的画法。
那时候我们家里还没有铅笔和三角板、米突尺,我现在回想大姐所教我的画法,其聪明实在值得佩服。
我依照她的指导,竟用柳条枝把一个孔子像的底稿描成了,同画谱上的完全一样,不过大得多,同我自己的身体差不多大。
我伴着热烈的兴味,用毛笔钩出线条;又用大盆子调了多量的颜料,着上色彩,一个鲜明华丽而伟大的孔子像就出现在纸上。
店里的伙计,作坊里的司务,看见了这幅孔子像,大家说:“出色!”我在许多人的盛赞声中,俨然成了一个小画家。
把画交给先生去,先生看了点头。
次日画就粘贴在堂前名匾下的板壁上。
学生们每天早上到塾,两手捧着书包向它拜一下;晚上散学,再向它拜一下。
我也如此。
自从我的“大作”在塾中的堂前发表以后,同学们就给我一个绰号“画家”。
每天来访先生的那个大块头看了画,点点头对先生说:“可以。
”这时候学校初兴,先生忽然要把我们的私塾大加改良了。
他买一架风琴来,自己先练习几天,然后教我们唱“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的歌。
又请一个朋友来教我们学体操。
我们都很高兴。
有一天,先生呼我走过去,拿出一本书和一大块黄布来,和蔼地对我说:“你给我在黄布上画一条龙。
”又翻开书来,继续说,“照这条龙一样。
”原来这是体操时用的国旗。
我接受了这命令,只得又去向大姐商量;再用老法子把龙放大,然后描线,涂色。
但这回的颜料不是从染坊店里拿来,是由先生买来的铅粉、牛皮胶和红、黄、蓝各种颜色。
我把牛皮胶煮溶了,加入铅粉,调制各种不透明的颜料,涂到黄布上,同西洋中世纪的壁画画法相似。
龙旗画成了,就被高高地张挂在竹竿上,引导学生通过市镇,到野外去体操。
学画回忆
《学画回忆》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走上绘画道路的回忆。
虽然丰子恺先生没有正规的美术教育和训练,但是依然成为了一代漫画大师,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从小就接触过很多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小孩子拿着
两把蒲扇当自行车车轮,在那边骑车的漫画,真的是既充满童趣,又很富有时代
特色和生活气息。
而且不仅仅是这幅画,丰子恺先生的很多漫画题材都来源于生
活。
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
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
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
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丰子恺先生有一付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付善于分析的大脑,有一付善于描
写现实的手。
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特别是在小
组教学是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
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
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得更深。
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象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和大姊劝住了,终于没有打。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
后来母亲和诸姊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吃手心。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
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
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象。
亏得红英想工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
记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
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姊的责骂。
这本书至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
但周身都是斑斓的墨点,便是我当日印上去的。
回思我当日首先就印这幅画的原因,大概是为了他高举两臂作大笑状,好象父亲打呵欠的模样,所以特别感兴味罢。
丰子恺 学画回忆
学画回忆我七八岁时入私垫,先读《三字经》,后来又续《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
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的更深。
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不知大姐劝住了,终于没有打。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
后来母亲和诸姐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挨骂。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
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
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像。
亏得红英想工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
记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
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姐的责骂。
这本书至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
但周身都是斑斓的墨点,便是我当日印上去的。
回思我当日首先就印这幅画的原因,大概是为了他高举两臂作大笑状,好像父亲打呵欠的模样,所以特别感兴味吧。
学画回忆
学画回忆作者:小小来源:《初中生(二年级)》2007年第11期[原文]那时候我们在私塾中弄画,同在现在社会里抽鸦片一样,是不敢公开的。
我好像是一个土贩或私售灯吸的,同学们好像是上了瘾的鸦片鬼,大家在暗头里作勾当。
先生在馆的时候,我们把画具和画都藏好,大家一摇一摆地读《幼学》书。
等到下午,照例一个大块头来拖先生出去吃茶了,我们便拿出来弄画。
我先一幅幅地印出来,然后一幅幅地涂颜料。
同学们便像看病时向医生挂号一样,依次认定自己所欲得的画。
得画的人对我有一种报酬,但不是稿费或润笔,而是种种玩意儿:金铃子一对连纸匣;挖空老菱壳一只,可以加上绳子去当作陀螺抽的;“云”字顺治铜钱一枚(有的顺治铜钱,后面有一字,字共二十种。
我们儿时听大人说,积得了一套,用绳编成宝剑形状,挂在床上,夜间一切鬼都不敢走近来。
但其中,好像是“云”字,最不易得,往往为缺少此一字而编不成宝剑。
故这种铜钱在当时的我们之间是一种贵重的赠品),或者铜管子(就是当时炮船上用的后膛枪子弹的壳)一个。
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交换一张画,意见冲突,相互打起来,被先生知道了。
先生审问之下,知道相打的原因是为画,追究画的来源,知道是我所作,便厉声喊我走过去。
我料想是吃戒尺了,低着头不睬,但觉得手心里火热了。
终于先生走过来了,我已吓得魂不附体。
但他走到我的座位旁边,并不拉我的手,却问我:“这画是不是你画的?”我回答一个“是”字,预备吃戒尺了。
他把我的身体拉开,抽开我的抽斗,搜查起来。
我的画谱、颜料,以及印好而未着色的画,就都被他搜出。
我以为这些东西全被没收了,结果不然。
他把画谱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地观赏起来。
过了好一会,先生旋转头来叱一声“读!”大家朗朗地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这件案子便停顿了。
我偷眼看先生,见他把画谱一张一张地翻下去,一直翻到底。
放假的时候我挟了书包走到他面前去作一个揖,他换了一种与以前不同的语气对我说,“这书明天给你。
”第二天早上我到私塾,先生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对我说:“你能照这样子画一个大的么?”我没有防到先生也会要我画起画来,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支吾地回答说“能”。
学画回忆读后感
《学画回忆》赏析原著(丰子恺)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
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得更深。
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象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和大姊劝住了,终于没有打。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
后来母亲和诸姊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吃手心。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
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
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象。
亏得红英想工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
记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
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姊的责骂。
这本书至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
但周身都是斑斓的墨点,便是我当日印上去的。
回思我当日首先就印这幅画的原因,大概是为了他高举两臂作大笑状,好象父亲打呵欠的模样,所以特别感兴味罢。
《学画回忆》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画回忆丰子恺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副木版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禹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
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得更深。
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一一就是我的先生一一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和大姊劝住了,终于没有打。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一一管我的女仆一一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子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
后来母亲和诸姊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口口害骂。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 便偷偷地取出来了,藏在自己地抽斗里。
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子上去给红英看。
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副也描不像了。
红英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描了。
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已把这本人物谱统统印全。
所用的纸是雪白的连史纸,而且所印的画都着色。
着色用的颜料仍旧是染坊里的,但不复用原色。
我自己会配出各种间色来,在画上施以复杂华丽的色彩,同塾的学生看了都很欢喜,大家说:“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大家问我讨画,拿去贴在灶间里,当做灶君菩萨;或者贴在床前,当做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那时候我们在私塾中开画,是不敢公开的。
丰子恺《学画回忆》读后感
丰子恺《学画回忆》读后感《丰子恺〈学画回忆〉读后感》读完丰子恺先生的《学画回忆》,我仿佛跟着他一同经历了那段充满好奇与探索的学画时光。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少年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深受触动。
丰子恺先生在文中讲述了自己儿时如何对绘画产生兴趣,又是如何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凭借着自己的观察和琢磨,一步步踏上绘画之路。
他提到的那些细节,比如对着《芥子园画谱》临摹,还有用木炭在墙壁上涂鸦,都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绘画的那种纯粹的喜爱。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类似的经历。
记得那时候,我特别喜欢捏泥人。
不是那种用模具做出来的规整的泥人,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塑造出来的。
那是一个暑假,天气炎热得让人只想躲在阴凉处。
我在家中的小院里,发现了一滩粘性极好的黄泥。
这黄泥就像是上天专门为我准备的宝贝,瞬间点燃了我心中创造的小火苗。
我兴奋地跑回屋里,找出了一个旧脸盆,把那滩黄泥小心翼翼地装了进去。
然后,我又从厨房拿来了一杯水,慢慢地倒进盆里,开始和泥。
刚开始的时候,水倒多了,泥变得稀溜溜的,根本没法成型。
我着急得直跺脚,嘴里嘟囔着:“哎呀,这可咋办呀!” 后来,我又加了些黄泥进去,不停地揉搓,总算把泥的湿度调整到了合适的程度。
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就开始正式捏泥人啦。
我最先想捏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我先揪出一块大小适中的泥团,揉成一个圆球当作脑袋。
然后,又捏出两个小小的圆球当眼睛,用小树枝在上面轻轻戳了两个洞,这样眼睛就有了眼珠的感觉。
鼻子呢,就是一个小小的三角形。
嘴巴可难捏了,我试了好几次,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最后好不容易捏出了一个弯弯的月牙形,看起来还挺甜美的。
接下来是身体部分。
我把一大块泥搓成了一个椭圆形,当作身体。
又捏出了两条细细长长的泥条当胳膊,还有两条粗一点的当腿。
可是,当我把它们安在身体上的时候,问题来了。
胳膊和腿总是掉下来,急得我满头大汗。
“哎呀,这咋就粘不住呢?” 我一边抱怨,一边努力想办法。
丰子恺写的学画回忆感受
丰子恺写的学画回忆感受摘要:一、引言:介绍丰子恺及其学画经历二、丰子恺的学画回忆:简要概述丰子恺在学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三、丰子恺的绘画理念:阐述其“画道主义”理念和注重表现个性的绘画风格四、丰子恺的绘画影响:分析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及在画坛的地位五、结论:总结丰子恺的学画经历及其对绘画的贡献正文:【引言】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本文将围绕丰子恺的学画回忆,探讨其在学画过程中的感悟、绘画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丰子恺的学画回忆】丰子恺自幼喜爱绘画,最初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父亲学习书法和绘画。
后来,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
在这段时间里,丰子恺深刻体会到绘画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他在学画过程中,注重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丰子恺的绘画理念】丰子恺的绘画理念可以概括为“画道主义”。
他强调绘画要有思想、有感情,要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动物,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内涵。
他善于运用简约的线条和色彩,表现事物的本质,展现生活的美好。
此外,丰子恺还注重绘画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使他们在绘画道路上能够独立思考,不断创新。
【丰子恺的绘画影响】丰子恺的绘画作品在我国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画作充满生活气息,深入民心,受到广泛的喜爱。
同时,他的绘画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当代画家都受到他的启示,纷纷追求个性和创新,使我国画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此外,丰子恺还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
【结论】丰子恺的学画经历及其在绘画领域的成就,使他成为了我国画坛的杰出代表。
他关注生活,注重个性和创新,将情感与技艺完美结合,创作出一幅幅令人难忘的作品。
丰子恺《学画回忆》记叙的两件事
丰子恺《学画回忆》记叙的两件事摘要:1.童年学画经历2.开染坊店的影响3.涂色书的趣事4.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5.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正文:**丰子恺《学画回忆》:童年的画与故事****一、童年学画经历**丰子恺在《学画回忆》中,深情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学画经历。
他提到,自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的他,眼神清澈,心灵纯真,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心中的世界。
**二、开染坊店的影响**丰子恺的家开着染坊店,这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他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三、涂色书的趣事**《千家诗》是丰子恺幼年时的读物,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
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他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四、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那幅大舜耕田图,是丰子恺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它不仅是他对绘画的热爱开始,也是他对传统文化的初步接触。
虽然当时并不明白画中的含义,但那幅画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绘画的灵感来源。
**五、对绘画的热爱与执着**丰子恺的绘画之路,从红象、蓝人、紫地开始,一路走来,他始终保持对绘画的热爱和执着。
他的作品,如他的人品一般,朴素而真诚,展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纯净和善良。
在《学画回忆》中,丰子恺以回忆的方式,描绘出了自己童年时期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出色的绘画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学画回忆丰子恺阅读理解
学画回忆丰子恺阅读理解丰子恺(1915年-2003年),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漫画家、文学家、美术评论家。
他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丰子恺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字画、插图、漫画、戏剧等等。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阅读丰子恺的作品了解并理解他的艺术创作。
丰子恺的画作色调鲜明,构图独特。
他善于运用饱和度高的颜色,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丰子恺的画作大多以人物为主题,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神态和情感。
他的画作往往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幽默感,这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不禁会心一笑。
丰子恺的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寓意深远的元素。
他通过画面中的细节表达了对社会、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丰子恺的画作往往给人以启发和思考,使观众不仅仅是欣赏美,更能从中获取对生活和人性的洞察。
另外,丰子恺的作品中也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他擅长通过绘画表达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将孩子的天真和纯真融入到作品中,使人们感受到那份纯真和快乐。
丰子恺的作品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画家和艺术家。
他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对社会、人性、生活的一种表达和思考。
在学习丰子恺的画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
首先,我们可以学习他对色彩的运用。
丰子恺的画作中的色彩搭配十分和谐,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我们可以借鉴他的色彩运用方式,使自己的绘画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其次,我们可以学习他对构图的处理。
丰子恺的画作中的构图独特而有趣,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
学习他的构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创造出更加吸引人的画面。
此外,丰子恺的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和思考。
他的画作从不单纯只是装饰,而是通过画面所传达的意义和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们可以学习他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画作来表达对社会、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学习丰子恺的画作,不仅是学习他的艺术技巧和创作理念,更是对他的一种敬仰和致敬。
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短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短篇篇一: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
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得更深。
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象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和大姊劝住了,终于没有打。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
后来母亲和诸姊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吃手心。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
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
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象。
亏得红英想工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
记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
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姊的责骂。
这本书至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
丰子恺回忆儿时的散文
丰子恺回忆儿时的散文丰子恺的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丰子恺回忆儿时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丰子恺回忆儿时的散文: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
我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
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我所喜欢的,最初是蚕落地铺。
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
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
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
我们吃饱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来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
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
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
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
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
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
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
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
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
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
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
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要吃的原故。
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
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
学画回忆作文
学画回忆作文
《学画回忆》
哎呀呀,想起学画画的那些日子,可真是有意思呢!
记得刚开始学画的时候,我连画笔都不知道怎么拿,就像个小笨蛋似的。
老师让我们画个苹果,我瞪着那白纸,心里直犯嘀咕:“这咋画呀!”然后我就硬着头皮开始画,画出来的那叫一个奇怪啊,歪歪扭扭的,哪里像苹果呀,简直就是个不知道啥的怪东西。
我自己看着都忍不住笑了。
每次上课我都特别紧张,就怕画得不好被老师说。
有一次,我正专心致志地画着呢,结果不小心把颜料弄到衣服上了,哎呀,那可把我心疼坏了,我刚买的新衣服呀!我一边嘟囔着一边赶紧去擦,结果越擦越脏,最后那一块简直没法看了,我都快哭了。
还有啊,我们一起学画的小伙伴们也特别逗。
有个小伙伴总是把颜色涂得乱七八糟的,每次老师看到他的画都哭笑不得。
我们还经常互相开玩笑,互相调侃对方的画,那场面可欢乐了。
慢慢地,我也在学画的过程中进步了,虽然还是会画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东西,但至少比一开始好多啦。
现在想想,那些学画的日子虽然有时候会有点小挫折,但真的很快乐呀,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我的记忆天空中。
学画,真的是一段让人难忘的回忆呀!嘿嘿!。
《口语交际·习作八》学画回忆(作者丰子恺)
《口语交际·习作八》学画回忆(作者:丰子恺)我七八岁时入私塾,读《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有一幅木版画,记得第一幅“大舜耕田图”,画的是一头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有趣。
我向染坊店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在书上涂一头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父亲──他也是我的老师,就骂,几乎要打手心。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就在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母亲和姐姐们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挨骂。
后来,我的“印画”的技术渐渐进步。
同学们看了都很欢喜,大家说“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大家问我讨画,拿去贴在房间里,或者贴在床前,当做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交换一张画,发生冲突,互相打起来,被先生知道了。
先生知道相打的原因是为画,又知道画是我所作,便厉声喊我走过去,问我:“这画是不是你画的?”我回答一个“是”字。
他拉开我的抽屉,搜查起来。
我的画谱、颜料,以及印好而未着色的画,就都被他搜出。
我以为这些东西会全被没收了;结果不然,他只把画谱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地观赏起来。
放假的时候,他见到我,换了一种与前不同的声调说:“这书明天给你。
”第二天早上我到私塾,先生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对我说:“你能照这样子画一个大的么?”我支吾着说“能”。
我没有防到先生也会要我画起画来,其实我向来只是“印”,不能“放大”。
这个“能”字是被先生的威严吓出来的。
先生继续说:“我去买张纸来,你给我放大了画一张,也要着色彩的。
”我只得说“好”。
同学们看见先生要我画画了,大家惊奇和羡慕地对着我看。
我却带着一肚皮心事,直到放假。
放假时我挟了先生交给我的一张纸回家,便去向大姐商量。
大姐教我,用一张画方格子的纸,套在画谱的书页中间。
大姐又拿缝纫用的尺和粉线袋给我在先生交给我的大纸上弹了大方格子,然后取出柳条枝来,烧一烧焦,教我依方格子放大的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短篇
篇一: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
丰子恺散文《学画回忆》
我七八岁时入私塾,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
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得更深。
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象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和大姊劝住了,终于没有打。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
后来母亲和诸姊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吃手心。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
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
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象。
亏得红英想工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
记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
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姊的责骂。
这本书至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
但周身都是斑斓的墨点,便是我当日印上去的。
回思我当日首先就印这幅画的原因,大概是为了他高举
两臂作大笑状,好象父亲打呵欠的模样,所以特别感兴味罢。
后来,我的“印画”的技术渐浇进步。
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我在另一私塾读书了),我已把这本人物
谱统统印全。
所用的纸是雪白的连史纸,而且所印的画都着色。
着色所用的颜料仍旧是染坊里的,但不复用原色。
我自己会配出各种间色来,在画上施以复杂华丽的色彩,同塾的学生看了都很欢喜,大家说“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
大家问我讨画,拿去贴在灶间里,当作灶君菩萨;或者贴在床前,当作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那时候我们在私塾中弄画,同在现在社会里抽鸦片一样,是不敢公开的。
我好象是一个土贩或私售灯吸的,同学们好象是上了瘾的鸦片鬼,大家在暗头里作勾当。
先生在馆的时候,我们的画具和画都藏好,大家一摇一摆地读《幼学》书。
等到下午,照例一个大块头来拖先生出去吃茶了,我们便拿出来弄画。
我先一幅幅地印出来,然后一幅幅地涂颜料。
同学们便象看病时向医生挂号一样,依次认定自己所欲得的画。
得画的人对我有一种报酬,但不是稿费或润笔,而是种种玩意儿:金铃子一对连纸匣;揠空老菱壳一只,可以加上绳子去当作陀螺抽的:“云”字顺治铜钱一枚(有的顺
治铜钱,后面有一个字,字共二十种。
我们儿时听大人说,积得了一套,用绳编成宝剑形状,挂在床上,夜间一切鬼都不敢走近来。
但其中,好象是“云”
字,最不易得;往往为缺少此一字而编不成宝剑。
故这种铜钱在当时的我们之间是一种贵重的赠品),或者铜管子(就是当时炮船上用的后膛枪子弹的壳)一个。
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交换一张画,意见冲突,相打起来,被先生知道了。
先生审问之下,知道相打的原因是为画;追求画的来源,知道是我所作,便厉声喊我走过去。
我料想是吃戒尺了,低着头不睬,但觉得手心里火热了。
终于先生走过来了。
我已吓得魂不附体;但他走到我的座位旁边,并不拉我的手,却问我“这画是不是你画的?”我回答一个“是”字,预备吃戒尺了。
他把我的身体拉开,抽开我的抽斗,搜查起来。
我的画谱、颜料,以及印好而未着色的画,就都被他搜出。
我以为这些东西全被没收了:结果不然,他但把画谱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地观赏起来。
过了好一会,先生旋转头来叱一声“读!”大家朗朗地读“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这件案子便停顿了。
我偷眼看先生,见他把画谱一张一张地翻下去,一直翻到底。
放假的时候我挟了书包走到他面前去作一个揖,他换了一种与前不同的语气对我说,“这书明天给你。
”
篇二:丰子恺学画回忆
学画回忆
我七八岁时入私垫,先读《三字经》,后来又续《千家
诗》。
《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
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
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但那书的纸不是道林纸,而是很薄的中国纸,颜色涂在上面的纸上,渗透了下面好几层。
我的颜料笔又吸得饱,透的更深。
等得着好色,翻开书来一看,下面七八页上,都有一只红象、一个蓝人和一片紫地,好像用三色版套印的。
第二天上书的时候,父亲─—就是我的先生─—就骂,几乎要打手心;被母亲不知大姐劝住了,终于没有打。
我哭了一顿,把颜料盅子藏在扶梯底下了。
晚上,等到父亲上鸦片馆去了,我再向扶梯底下取出颜料盅子,叫红英─—管我的女仆─—到店堂里去偷几张煤头纸来,就在扶梯底下的半桌上的洋油灯底下描色彩画。
画一个红人,一只蓝狗,一间紫房子??这些画的最初的鉴赏者,便是红英。
后来母亲和诸姐也看到了,她们都说“好”;可是我没有给父亲看,防恐挨骂。
后来,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我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
晚上,又偷偷地拿到扶梯底下的半桌上去给红英看。
这回不想再在
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像。
亏得红英想工好,教我向习字簿上撕下一张纸来,印着了描。
记得最初印着描的是人物谱上的柳柳州像。
当时第一次印描没有经验,笔上墨水吸得太饱,习字簿上的纸又太薄,结果描是描成了,但原本上渗透了墨水,弄得很龌龊,曾经受大姐的责骂。
这本书至今还存在,我晒旧书时候还翻出这个弄龌龊了的柳柳州像来看:穿着很长的袍子,两臂高高地向左右伸起,仰起头作大笑状。
但周身都是斑斓的墨点,便是我当日印上去的。
回思我当日首先就印这幅画的原因,大概是为了他高举两臂作大笑状,好像父亲打呵欠的模样,所以特别感兴味吧。
后来,我的“印画”的技术渐渐进步。
大约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我在另一私垫读书了),我已把这本人物谱统统印全。
所用的纸是雪白的连史纸,而且所印的画都着色。
着色所用的颜料仍旧是染坊里的,但不复用原色。
我自己会配出各种间色来,在画上施以复杂华丽的色彩,同塾的学生看了都很欢喜,大家说“比原本上的好看得多!”而且大家问我讨画,拿去贴在间里,当作灶君菩萨;或者贴在床前,当作新年里买的“花纸儿”。
那时候我们在私垫中弄画,同在现在社会里抽鸦片一样,是不敢公开的。
我好像是一个土贩或私售灯吸的,同学们好像是上了瘾的鸦片鬼,大家在暗头里作勾当。
先生在馆的时候,我们的画具和画都藏好,大家一摇一摆地读《幼学》书。
等
到下午,照例一个大块头来拖先生出去吃茶了,我们便拿出来弄画。
我先一幅幅地印出来,然后一幅幅地涂颜料。
同学们便像看病时向医生挂号一样,依次认定自己所欲得的画。
待画的人对我有一种报酬,但不是稿费或润笔,而是过种玩意儿:金铃子一对连纸匣;挖空老菱壳一只,可以加上绳子去当作陀螺抽的;“云”字顺治铜钱一枚(有的顺治铜钱,后面有一个字,字共二十种。
我们儿时听大人说,积得了一套,用绳编成宝剑形状,挂在床上,夜间一切鬼都不敢走近来。
但其中,好像是“云”字,最不易得;往往为缺少此一字而编不成宝剑。
故这种铜钱在当时的我们之间是一种贵重的赠品),或者铜管子(就是当时炮船上用的后膛枪子弹的壳)一个。
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交换一张画,意见冲突,相打起来,被先生知道了。
先生审问之下,知道相打的原因是为画;追求画的来源,知道是我所作,便厉声喊我走过去。
我料想是吃戒尺了,低着头不睬,但觉得手心里火热了。
终于先生走过来了。
我已吓得魂不附体;但他走到我的坐位旁边,并不拉我的手,却问我“这画是不是你画的?”我回答一个“是”字,预备吃戒尺了。
他把我的身拉开。
抽开我的抽斗,搜查起来。
我的画谱、颜料,以及印好而未着色的画,就都被他搜出。
我以为这些东西全被没收了:结果不然,他但把画谱拿了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地观赏起来。
过了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