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备考语文最后一课讲义(全国卷)
高考备考语文最后一课讲义全国卷.docx
2017 高考语文最后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了解常见的干扰项设置类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做题是特别留意选项中带有“全、都、凡、所有、几乎、主要、有的、更加、特别、稍微、部分、通常、有时”等词语的内容;时间上的已然与未然、先后;句子关系上的强加因果、因果颠倒、多因一果;逻辑上的或然与必然、充分与必要条件;代词指代内容错误或不明;还要注意把现象混为原因、无中生有及答非所问等。
尤其注意误把文章中人物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
2、审清题目的要求,注意是选“不符合的”还是“符合的”,在把选项与原文的比对过程中,找出符合题意的最明显突出的一个选项。
3、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时,要思考选项内容是不是原文等值替换或是原文的合理推论。
拿不准时可再造一个相似的语境来帮助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人物形象:要区分是形象还是性格,是概括还是分析。
人物形象 =性格 +身份定位+多方面特征(职业、地位、兴趣、经历、教养、思想、关系等)。
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2、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外貌、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3、找出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个人物的评价;4、作品中作者的介绍或评价;5、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6、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概括时要分清主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发展变化,切忌过度拔高或想当然。
人物形象的作用1、揭示或凸显主旨;2、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次要人物对情节的推进作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刻画人形象的方法: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
2017年高考复习语文最后一课
• 6.图文转换题或者微写作题(5分) • 分析时注意图表中的主题图案,重要 的文字,象征意义,特别要注意名称, 当然图标构思都较为抽象,一定要细 心观察,思考其代表意义;微写作题 涉及“语句的扩展” ,现在综合考查 修辞、情境类写作,希望学生展现语 文的基本素养。
【图(表)文转换】 (1)要根据题干要求读懂图表,注意图表的题 目文字标识,注意若干个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中探知规律。 (2)注意解题结果的指向要求,例如是对图表 信息的描述,还是据此得出结论,还是进一步 提出建议,须注意答案的表述应有所不同。 【漫画题】 (1)注意是说明还是描述漫画内容; (2)寓意的理解要注意标题及漫画中的文字。
【非主人公人物形象的作用】 1、揭示或凸显(xxx)的主旨。 2、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 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 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 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 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 反衬)、点面结合。
【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内容上:1、对塑造人物形象(什么 形象?)的作用;2、对表达主旨(什么主 旨?)的作用。
(二)结构上:1、创设悬念,引人入胜; 2、为后面的情节(什么情节?)发展作铺 垫或埋下伏笔;3、前后照应;4、推动情 节发展;5、线索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内容上。①自身的独立的内容呈现:表现地 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②渲 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或暗示社会环境 。 ③ 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 ④烘托作品主 题。 (二)推动情节的发展,铺垫、伏笔,预示结局。 2011年:开头部分:(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 时间。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 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间。(2)渲染冷寒 的气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 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 未遇的寒流”“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 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 生活所逼不得不下海,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说课讲解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6 最后一课(2017)
6最后一课01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挟)持hǎo(郝)叟chà(诧)异qí(祈)祷jiè(戒)尺惩.罚(chéng) 踱.步(duó) 哽.咽(gěng) 膝.头(xī)2.选词填空。
(1)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痛心懊悔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2)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庄严严肃肃穆)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温和柔和温柔)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忠诚忠心忠实)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谢意敬意敬爱)。
3.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语音延长;C.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停顿;D.表示意思的递进;E.表示语意的转折。
判断下列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C)(2)“放学了,——你们走吧。
” (D)(3)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A)4.下面一段有关小说《最后一课》赏析的文字中,画线的句子是病句,请修改。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实用文档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拟人)(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比喻)(3)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反复)6.依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爱国”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引用两句诗词名句。
例句:爱国是什么?爱国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仿写:示例:爱国是什么?爱国是陈毅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高考备考――语文最后一课PPT课件
▪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 原文。
▪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 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 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所选文章如果是史传类,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 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 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 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好了,客观题做完了,可以把答案填入指定位置了。(注意一下 时间!)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0分)
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 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 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 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 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 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 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 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
▪ 高考是紧张、激烈的脑力劳动,需要考生 全身心投入,且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每 分钟都能积极思维。考试开始前,考生应 像运动员竞赛前先做准备活动一样,摒弃 与高考无关的一切杂念,排除种种可能在 考场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适当热身,提 前进入“角色”。考试中要克服六种不良 心态。
1、偏急心态。
考试时,有些考生为了抢时间,刚拿 到试题,情绪急躁,没有审清题设条 件,慌忙答题,这种心态称作偏急心 态。正确的做法是:拿到试题,先大 致浏览一下,做到心中有数。每做一 题,不要急于动手,先看清题设条件, 挖掘隐晦信息。根据条件,设计出先 什么,后什么,再什么,使做题有顺 序地进行。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解析版说课讲解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解析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卷3语文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2D)(3A)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1A,就不会留下”乡痛”过于绝对)(2A)。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B)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1B,必须完好保存下来过于绝对)(2C,“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属于五中生有)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1C)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高考语文最后一课(辅导讲义)
高考语文最后一课(辅导讲义)
概述
本篇辅导讲义是为了帮助学生备战高考语文而编写的。
高考是一个重要的考试,语文作为其中一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通过本辅导讲义,学生们可以了解高考语文的考试形式、内容要点和备考策略,以提升他们的应试能力。
考试形式
高考语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包括古诗文、现代文学作品等。
而应用能力部分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文章、作文等。
内容要点
在备战高考语文时,学生们应重点掌握以下内容要点:
1. 熟悉各种文学作品,包括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了解作者的背景与作品的主题。
2. 掌握文学常识,包括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流派以及代表作品。
3.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包括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作者意图的
把握和细节的分析。
4. 写作能力的提高,包括古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等方面。
备考策略
在备考高考语文时,学生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包括每天的研究时间安排和复重点的
确定。
2. 多做真题,通过解析和分析真题,掌握解题技巧和答题要点。
3. 多参加模拟考试,提前适应考试环境和节奏,同时检测自己
的研究效果。
4. 结合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提高写作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的辅导讲义,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备战高考语文,
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够顺利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
理想和目标!
以上为对《高考语文最后一课(辅导讲义)》的简要介绍,希望
对各位学生有所帮助。
【全国Ⅱ卷压轴卷】2017年高考语文最后冲刺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压轴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所谓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判断活动。
因此,艺术批评就是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做出的评价。
艺术批评虽然与艺术鉴赏都属于艺术的接受活动,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艺术鉴赏基本上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而艺术批评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判断活动。
在一般的艺术鉴赏活动中,受众只要能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出发,较为准确地提到作品的意蕴,并从中体会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鉴赏的任务。
而对于批评家来说则不然。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鉴赏活动所产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是批评活动的起点而已。
批评家的真正工作在于运用自己的理论修养来对这种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分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超越个人观点的局限性,使自己的批评代表某种社会的要求与呼声,从而积极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和读者与观众的审美趣味及思想观念。
同时,由于批评家有着远远超越一般读者的艺术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批评必然不会局限于具体的艺术作品,而会延伸到整个艺术现象,并且在根本上把艺术与审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观照,这样,艺术批评就不再是一种狭隘的个人活动,而成了一种社会的事业。
不过,尽管艺术批评和鉴赏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具体来说,一方面,艺术鉴赏仍是艺术批评的前提和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好的艺术批评家必然首先是一个好的艺术鉴赏家。
这是因为,艺术批评不同于其他的理论活动,它是对于艺术现象的解剖与分析,其中,艺术作品又是它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对象。
而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又必须服从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艺术批评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必须以批评家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
如果一个批评家没有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欣赏与玩味,直接就以理性的方式对作品加以分解和剖析,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把所握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得出的判断与评价也就没有任何美学上的意义。
【全国卷Ⅰ压轴卷】2017年高考语文最后冲刺试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压轴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2017高考语文考前指导(最后一课)
犹豫心态
2
一接触到试题,好象像有不少思路,但对每 一种思路又感到模糊朦胧,不知如何是好,犹 豫不定,迟迟不下笔,此谓犹豫心态。 正确的做法:仔细分析题目,选取自己感 到比较适合的思路进行解答操作。
烦躁心态
3
经过几次的尝试,仍不得其解,心情烦躁 不安,再尝试,再失败,烦躁更甚 。这种烦 躁心态,堵塞了思路,失去了灵感,妨碍了 能力及水平的发挥。
正确的做法:静下心,不急躁,将这个题目打 上记号暂时放一下,继续做下面的题目。
固执心态
4
考试时,久攻不下的试题,又不愿意放弃, 又不愿意转换思考角度,苦思冥想,徒然浪 费时间,此谓固执心态。 正确的做法:遇到事情想得开,不要一条路走 到黑,不要为了个芝麻丢掉个大西瓜。
懊丧心态
5
考试进行中,有的试题久攻不下,不得 不放弃时,出现一种惋惜心理,形成懊 丧心态。 • 正确的做法:来点“阿Q精神”,认定 “我难他们也难”、 “我没有做出来的 题目他们也可能做不出”。 况且,一 份试卷,自然“允许”局部失分,这是 必然的。
各类题型的应考策略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整体阅读方略:作阅读标志,“不动笔墨不读书”。 • 1、作段落标志 • 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 能迅速找到这一段。 • 2、关注文章标题,理清思路。 • 题目一般分为论题型和论点型。脑子里首先应该有 明确的议论文结构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 3、作者观点态度一定要了然于心,注意勾画文本里的 中心句。不要轻易照抄,要结合关键句自己“整合”答 案。有时要转换:比如文本里说“不能怎样”,“有怎 样的弊端”之类的,我们就可以转换成正面的“需要怎 样”“怎样做才好”。
考前回归要素
1.关注基础。在强化成语、名句等识 记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回顾、反思。名句 名篇特别关注难写字词。 2.回归旧题。少做新题,体会旧题中 的解题思路,强化深入文本意识。 3.规范答题。以《考试说明》为蓝本, 对照答案,规范自己的答题。 4.掌控时间。限时作答。 5.强化作文。回顾写作“经历”,掌 握作文素材,体会优秀作文。
英雄亮剑——2017年高考最后一课ok(17届)
作为答案的选项正误是无可争议的。
不放弃,有勇气!不恋战,不纠缠!
(三)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两个文本40分钟内完成
看一下表,明确可以在此逗留多久! 20-21题:
题型:补写语句+图表/情景表达
⑴十二分细心审清要求再答题。
⑵传统题——按老师说的做。
⑶新题型——不慌不弃,量“时”作答不留空。
绝不轻易放弃;绝不拖泥带水!
即将闯大关 把握节奏 调整状态
即将进入作文攻坚 1.看时间,把握节奏:10:40左右,正常! 2.放松一下,翻检答卷,确认信息填涂无错漏。 3.深呼吸,舒展筋骨,让思维保持最佳状态。
(一)基础选择题
热身题,3道10分钟内拿下
19题:衔接/排序题 ①快速浏览,知其大略。 ②抓住前后语句中透露语序信息的词语。 ③排序:由小到大,归类集中,按序组合。 衔接连贯规则 : ①对象、角度统一 ②“三序”合理 ③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④色调统一。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传说中的难题,15分钟完成
(四)文言阅读题
20分钟左右完成
13.翻译——回归文本看语境。 原则:原文字字有着落,译文字字有依据 方法:“六字诀” ①大意?(确保大意对头,梳理句间关系) ②句式结构?(特殊?固定?主语省略须补出) ③对译,尽量译准关键词。 看不懂?——通假、活用、古今异义、固定词 汇、偏义复词。 不会译?——猜之,抄之,略之!不得已也!
二、考场策略
1.时间——前紧后松 2.心态 你易我易,我不大意;你难我难,我不怕难! 3.就算瞎猜也要答,就算抄原文抄题干也不空答! 4.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
原创 2017届高考语文最后一讲
• A项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对于文章来说是多方面的 ,它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该项内容出现在文章的第二段。苏村 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自然是为下文写康有为做铺垫,但必须明确的是后文并没有详 细地写康有为发动“风暴”的过程,相反是一笔带过,“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 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因此A项的理解不正确。 • B项考查学生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判断能力。该项内容出现在文章的第五段。内忧 外困的中国使康有为陷入了迷茫,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康有为遁入西樵山。康有为在 西樵山静坐,这确实为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但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来看 ,使他视野开阔起来的应该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 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 心中。”因此B项强加因果,理解错误。 • C项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 要特点。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空间上经历了从康有为的故居广东苏村到康有 为的墓地青岛的过程,时间上跨越了过去和现在,看似较“散”,实则表达的情感集 中,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一是对康有为的惋惜和遗憾之情,但这 两种情感是有侧重的,文章主要表达的是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崇敬之余也有对他四 十一岁之后的人生姿态的惋惜之情和无人纪念的遗憾之情。所以C选项的理解是正确 的。 • D项考查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和从不同角度发掘文本内涵的能力。该选项的内容出现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主 要是为了要表达作者对康有为的缅怀。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虽然有城市 文明对人文的侵蚀的批判,但绝非是主要的,作者主要还是想表达康有为无人问津,
高考语文最后一课课件
A语序不当
• 动词的附加语 多项状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b.表时间或处所的; 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d.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 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 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 所)都(范围)热情地(情态)同他(对象)交 谈。
B搭配不当
• 1、主谓搭配不当 ①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机会呀!
• 3、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①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 出的。
A语序不当
• 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
• 副词和连词位置不恰当: ①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新钉起来的木板 床上。 (表范围的副词“都”应放到表数量的“一个一个”后。) ②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到“趁现在”前。) ③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 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断章取义,就变成只是文 字要不得了) ④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 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介词短语的位置不当: ⑤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 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把”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 心语“缚”。)
B.注意词语的语意的轻重,范围的大小,如:诬 蔑与诬陷,天气与气候
2017高考备考语文最后一课讲义(全国卷)
2017高考备考语文最后一课讲义(全国卷)2017高考语文最后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了解常见的干扰项设置类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做题是特别留意选项中带有“全、都、凡、所有、几乎、主要、有的、更加、特别、稍微、部分、通常、有时”等词语的内容;时间上的已然与未然、先后;句子关系上的强加因果、因果颠倒、多因一果;逻辑上的或然与必然、充分与必要条件;代词指代内容错误或不明;还要注意把现象混为原因、无中生有及答非所问等。
尤其注意误把文章中人物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
2、审清题目的要求,注意是选“不符合的”还是“符合的”,在把选项与原文的比对过程中,找出符合题意的最明显突出的一个选项。
3、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时,要思考选项内容是不是原文等值替换或是原文的合理推论。
拿不准时可再造一个相似的语境来帮助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人物形象:要区分是形象还是性格,是概括还是分析。
人物形象=性格+身份定位+多方面特征(职业、地位、兴趣、经历、教养、思想、关系等)。
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1、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2、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外貌、心理描写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征;3、找出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个人物的评价;4、作品中作者的介绍或评价;5、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6、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概括时要分清主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发展变化,切忌过度拔高或想当然。
人物形象的作用1、揭示或凸显主旨;2、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次要人物对情节的推进作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4、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尤其要围绕主要人物概括情节。
情节的作用内容上:1、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结构上:对情节发展的作用1、创设悬念,引人入胜;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前后照应;4、推动情节发展;5、线索作用;有时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即从读者感受分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思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备考语文最后一课讲义(全国卷)2017高考语文最后一课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了解常见的干扰项设置类型: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做题是特别留意选项中带有“全、都、凡、所有、几乎、主要、有的、更加、特别、稍微、部分、通常、有时”等词语的内容;时间上的已然与未然、先后;句子关系上的强加因果、因果颠倒、多因一果;逻辑上的或然与必然、充分与必要条件;代词指代内容错误或不明;还要注意把现象混为原因、无中生有及答非所问等。
尤其注意误把文章中人物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
2、审清题目的要求,注意是选“不符合的”还是“符合的”,在把选项与原文的比对过程中,找出符合题意的最明显突出的一个选项。
3、选项与原文表述不一致时,要思考选项内容是不是原文等值替换或是原文的合理推论。
拿不准时可再造一个相似的语境来帮助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人物形象:要区分是形象还是性格,是概括还是分刻画人形象的方法: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
确定主人公理由:1、有的作品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2、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3、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4、作者极力刻画的用墨最多的人物是主人公5、其他人物衬托他、陪衬他、与他形成对比是主人公。
物象的作用1、线索作用2、铺垫或伏笔3、对人物的衬托4、对内容的充实5、对主旨的深化或升华概括情节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2、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何事不能省)。
3、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尤其要围绕主要人物概括情节。
情节的作用内容上:1、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结构上:对情节发展的作用1、创设悬念,引人入胜;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3、前后照应;4、推动情节发展;5、线索作用;有时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即从读者感受分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思考等。
情节手法:1、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人称交叉使用,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2、叙述顺序:顺叙,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可以补充故事情节上可能出现的漏洞,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3、结构手法:线索,可以是人、物、情感、事件、时间、空间等,明暗线可以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悬念;铺垫;伏笔;照应;对比;突转;巧合。
结尾类型:出人意料式、戛然而止式、补叙式、卒章显志式、令人感伤式、大团圆式及各自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②象征或暗示:暗示社会环境,如习俗中、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祝福》的开头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故乡》④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表现身份地位性格,暗示命运等;⑤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预示结局;铺垫、伏笔、悬念,呼应、线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⑥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题目的作用①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的,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以物象为题的,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③以人物为题的,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以人物特征为题的,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⑤以事件为题的,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⑥以情感为题的,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旨概括(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在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5)从揭示主题的重要句子入手。
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前提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
主旨题答题模板:通过描写(叙述、塑造)……,表达了(赞扬了、鞭挞了、批判了、揭示了等)……语言人物语言:个性化人物语言,泼辣、粗俗、委婉含蓄、文白夹杂、口语化等。
叙述语言:平实、质朴、华丽、典雅、幽默、寓庄于谐、有地方色彩、口语化、生动形象等。
赏析语言一般从以下方面入手:1、手法,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方法;2、句式,句子的整散、长短、变式句;3、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叠词、动词、形容词等;4、语言风格。
(二)、散文阅读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还原”法:就是指恢复事物的原状。
对使用修辞方法的句子,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的修辞方法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包括:内容还原、还原情感、根源还原比喻句——喻体还原成本体比拟句——拟体还原成本体借代句——借体还原成本体双关句——探寻双关义夸张句——回归现实性表达象征句——找出象征的对象反语句——就要将褒贬互换中心句:抓关键词,提示其主旨;哲理句:阐述深层或普遍含义;结构句:根据所处位置上引下联写景句:写出的景物的特点;写人句:表现出的人物的特点。
赏析句子的四个角度: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手法的选用、语言的风格。
基本思路:一、弄明白语句的表现对象,二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再现对象的,三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构思路把握1.抓住时空变化划分。
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按逻辑关系划分。
5.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散文的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或者时空线索;有物线(某一种事物作线索)、情线(以一种感情变化为线索)。
写景叙事类散文多以时、空或时空为线索,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类散文多以物线、情线为主。
开头段落的作用处在开头,一般是点明主旨,统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抑扬,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等。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如果开篇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中间段落的作用: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2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结尾段落的作用一般为总结上文,点明题意,卒章显志;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升华主题,发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委婉等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引用材料的作用:1、对传主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2、对文本的作用,下定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增添文学底蕴;3、对结构的作用,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对比衬托、总结上文、深化主旨;4、对读者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1、说明或解释新闻主要内容,令新闻通俗易懂;2、分析提示新闻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3、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4、从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5、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具有可读性。
新闻内容的真实性1、采访过程的充分、全面、客观;2、现场情形的再现客观真实;3、数据运用的客观真实;4、细节描写的形象有力;5、第一人称的使用增加了真实性;材料详略处理1、材料角度的不同2、材料有层进关系3、开拓读者的视野4、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4、表达主题的作用新闻社会价值评价1、评价要依据文本,尊重事实;2、评价要把握文本的观点倾向;3、对文本的解读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形成富有个性色彩的评价。
4、有时文本的选材也能体现其社会价值。
四、文言文1、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代入原文,不通就错,通顺不一定对。
按现代汉语能解释通的,往往是错的,按最常见的义项解释的,也可能是错的,按次常见义项解释的,对的可能性比较大。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掌握一些实词推断方法:语法分析法、对句判断法、字形推断法、成语印证法等。
2、断句:文言文主、宾语常省略,可采用谓语断句法,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中心,区分独立的句子。
利用对话标志、首尾虚词标志,结合句式、修辞整体把握。
3、文化常识:特专业的一般是对的,错的大多是常见内容。
有些冷僻文化常识可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4、可以先看第12题,毕竟有三句正确的选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
5、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做到字字落实,语气落实,关系落实等。
关键词语不要糊弄过去,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操作时要打草稿。
6、翻译注意的重点放在古今异义词上,古代的人名地名比较奇特,要注意不该翻译的不要翻译,该翻译的一定不能照抄。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是赋分点,尤其注意倒装句,语序要调整过来。
7、翻译要有全局意识,要把译文放在原文中,看看与上下文能不能联系得上,前后内容是否吻合。
是否与全文主旨矛盾或是否能表现人物的某个特点。
五、诗歌鉴赏1、掌握一些常见术语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叙述:人称(第一、第二、第三)、顺序(倒叙、插叙)、详略、叙议结合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景物描写、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或直接与间接)、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虚实对比、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观察角度,上下远近高低、俯视仰视平视、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感官角度,明暗、绘声绘色绘形、视觉听觉嗅觉、通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