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
专题01《论语》十二章(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1 《论语》十二章(一)(2023·上海浦东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元好问列传(节选)好问字裕之,七岁能诗,年十有四,从陵川郝晋卿学,不事举业①。
淹贯②经传百家,六年而业成。
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
…… 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③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
时金国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乃言于张,愿为撰述,既而为乐夔所阻而止。
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④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
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遮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
(节选自《金史》,有删减)【注释】①举业:指科举时代专为应试的诗文、学业。
②淹贯:深通广晓。
③金源氏:指金国。
④泯:灭,尽。
1.【甲】文出自儒家经典著作《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主人日再食.( )(2)因名.曰《野史》 (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的画线句。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根据以上作品内容,完成表格。
5.【甲】文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乙】文中面对同舍生。
《论语十二章》注释、翻译、选择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35、【三军】指军队。
《论语》十二章精选练习(逐题解析)
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知者不惑D.未成一篑【答案】C【解析】“知”通“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文胜质则史B.请事斯语矣C.非礼勿视D.敏于事而慎于言【答案】C【解析】A,史:浮夸;B,事:实践;D,敏:勤勉。
3.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B.敏于事而慎于言C.文胜质则史D.如礼何【答案】B【解析】A,C为判断句,D为固定句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司马谈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十家”。
这对春秋战国思想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应指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杨朱学派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杨朱与老子、庄子不同,其观点立场更不一样,不宜列入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
还应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韩非所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
在儒家八派中,影响较大的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和荀子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
【答案】(示例)①这些划分并不完全正确(科学、合理等)②同一家分化出来的不同流派在继承中发展【解析】①空注意转折词“但”,内容应与前文相对;②空抓住后文“继承”“发展”等字眼填写。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
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②。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行之者一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8.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精选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5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_____________(4)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_2、新学期又开始了。
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3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一、选择题的一项是()1.下列文言句子断句正确..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没有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讲的是见到“贤”与“不贤”的两种做法,从两种方法中间断句,选C。
【点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2.根据课内文言积累,完成小题。
浩浩同学采用“整理归纳法”复习文言知识。
下表中归纳有错误一项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通假字:①不:尊君在不,不通否;②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③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正确;B. 古今异义:①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子侄辈;②饭:饭疏食,饮水,饭,吃饭;③可以: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正确;C. 敬辞:①尊君:尊君在不,尊君,您的父亲,敬辞;②家君: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我的父亲,谦辞;③子:子曰/曾子曰,子,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故C错误;D. 词类活用;①水:饭疏食,饮水,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②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③传: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为名词,传授的知识;正确;故选C。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四书”之一。
B.《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
C.《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
《论语十二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论语》十二章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选择题解析(内容理解)《论语》十二章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D.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求学、并提高学习效率的。
解析:A选项“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有误,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不恼怒,不怨恨。
故选A项。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上节选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珍惜时间这四个方面。
B.选文第七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
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解析:D选项“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有误,应是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身上。
故选D 项。
3、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2章讲的是学习态度,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B. 第4章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C. 第6章讲的是人总要有点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要不断地追求,即使生活清苦也自得其乐。
D. 第11章讲的是坚定的志向对人的重要性。
解析:A选项“第2章讲的是学习态度”有误,第2章讲的是修身做人。
故选A项。
4、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当加强自我检讨,剖析各方面存在的不足。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学习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流水一去复返,包含了对人生世事变幻的感慨。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述而》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____博__览__群__书__广__泛__学__习__,__并__且__坚__定__志__向__,__恳__切__ 地__发__问__求__教__,__多__思__考__当__前__的__事__情__。____________
3、 与成语“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一 则语录是第__九____则;在学习文言文时只 注重朗读背诵而忽视理解词语的意思,就 很容易迷惑而无所得,如果让你针对这种 情况从上述语录中选取合适的句子来劝勉 自己,应选第__五___则。(4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句子。(2分) ①__学__而__不__思__则__罔____ ②__其__不__善__者__而__改__之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4分)
养。(4分)
4、经过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 光彩。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3分)
示例一:我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 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 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 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方面得到提高。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
”(《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注①识:记住。
②厌:满足。
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
④及:赶上,追上。
⑤亡:不知道的东西。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练习一、通假释义①可谓好学也已“已”同“”,_____②知者不惑“知”同“”,____二、古今异义①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 ________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②《诗》可以兴古义: _____今义: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①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形容词,衣食所安.动词,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②归天下归.仁焉动词,后五年,吾妻来归.动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动词,臣请完璧归.赵动词,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动词,天下同归.而殊途名词,③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名词,.不学《诗》,无以言.动词,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名词,④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助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助词⑤而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就有道而.正焉连词,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四、翻译下列加点字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③君子喻.于义④其.“恕”乎⑤勿施.于人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⑦迩:迩.之事父⑧焉:见贤思齐焉.五、词类活用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请事.斯语矣③迩之事.父,远之事君④见贤思齐.焉⑤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譬如平.地六、文言句式①克己复礼为仁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七、课外拓展桓公二年,弟州吁骄奢,桓公绌之,州吁出奔。
十三年,郑伯弟段攻其兄,不胜,亡,而州吁求与之友。
十六年,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杀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
为郑伯弟段欲伐郑,请宋、陈、蔡与俱,三国皆许州吁。
州吁新立,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
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详为善州吁。
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於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宣公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
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基础训练)(解析版)含答案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C【详解】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C项中“说”通“悦”,喜悦,高兴。
其他选项没有通假字。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答案】D【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表并列;D项“习”均译为“复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温故而知新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饭疏食,饮水【答案】A【详解】A.古义:诚信\今义:诚信;B.古义:旧的\今义:缘故、事故等;C.古义:几个人\今义:三个人;D.古义:凉水\今义:泛指一切水;故选A。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ĭ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ŭ)【答案】A【详解】B. 罔(wáng)——wăng;C. 好之者(hǎo)——hào;D. 传不习乎(zhuàn)——chuán;故选A。
5.下面文化名人的尊称(别称)、姓名、他人的评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五柳先生——柳宗元——不为五斗米折腰B.诗圣——杜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C.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D.六一居士——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11.下列对相关材料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给孔子的临别赠言体现了老子一贯的立身处世的思想主张,“谦虚”“不争”“尚柔”“善为下”“无为”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可见孔子的义利观。孔子主张君子不应追求个人利益,应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甲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泰伯》)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A.“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句中的“乘”意为“古代的车辆单位‘辆’”。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解析版)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不亦说.乎(shuō)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B.传.不习乎(chuán)逾矩.(jù)学而不思则罔.(máng)C.好.之者(hào)论.语(lún)思而不学则殆.(dài)D.为.人谋(wéi)曾.子(zēng)乐.之者(lè)【答案】C【详解】考查字音。
A.不亦说乎(shuō)——yuè;B.逾矩(jù)——jǔ,学而不思则罔(máng)——wǎng;D.为人谋(wéi)——wèi;故选C。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为人谋/而不忠乎C.学/而不思/则罔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语句的划分朗读停顿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C.本句的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学而不思”是主语,“则罔”是谓语,中间可断开,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学而不思/则罔;故选C。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饭疏食饮水.水:指饮用水B.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C.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D.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答案】A【详解】A.句意:吃粗粮,喝冷水。
水:冷水;故选A。
4.下面对《论语》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B.《论语》与《大学》《中庸》《诗经》合称为“四书”。
C.《论语》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D.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B.有误,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选择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今异义,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今异义,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师矣: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乎:古今异义,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⑦学而不思则罔.:古今异义,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古今异义,古义:有害;今义: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古今异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⑪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今异义,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⑬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⑭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⑮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⑰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⑱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⑲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于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在、给。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表承接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⑦曲肱而枕之:表修饰⑧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今异义,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
..而从之:古今异义,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
..师矣: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
..乎:古今异义,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⑦学而不思则罔.:古今异义,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古今异义,古义:有害;今义: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古今异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⑪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⑫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今异义,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⑬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⑭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⑮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
传授的知识。
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⑰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⑱择其善者
..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⑲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
于
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在、给。
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而
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表承接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⑦曲肱而枕之:表修
饰
⑧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
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
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③温故而知新:得到。
乐
①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②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省略宾语。
“可以之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句,省略动词“择”。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省略句,省略宾语。
人不知(之)而(之)不愠。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倒装句,状语后置,于学志。
⑤贤哉,回也!倒装句,谓语前置,回,贤哉!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B )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耻.下问(可耻)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解析】B意动用法,以……为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A.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B.仁在其.中矣其.真无马耶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未复能有与.其奇者D.学而时习之.择期善者而从之.
【解析】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
B前代词;反问语气词。
C前介词,和;后动词,参与。
D都是代词。
3. 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
)B.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
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
)D.三十而立(立:站立。
)
【解析】A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C切问:恳切地提问;D立:立身,指有所成就。
4.下列句中加点词4意义4都不同的一组是( D )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
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
【解析】A学习;学习。
B反省;反省。
C教导;教导。
D通假字,同“智”,明智,智慧;知道。
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解析】A看见;了解。
B助词,的;助词,的。
C介词,对,对于;介词,比。
D从;如果。
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色愈恭,礼愈至./每至.晴初霜旦B.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C.何有于.我哉/霜叶红于.二月花D.择其善者而.从之/日出而.林霏开【解析】A周到;到。
B了解;学到。
C介词,对;D表顺承;表顺承。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B )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
..一战
..为师矣/可以
C. 必有我师焉./.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解析】A表转折;表顺承。
B古今异义,可以凭借;可以凭借。
C是兼词“于此”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助词,不翻译。
D从;在。
8.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媵人持汤.沃灌 B.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C.三人
..披拂(《小石潭记》)..行,必有我师焉 D.蒙络摇缀,参差
【解析】A古今异义,热水。
B古今异义,可以凭借。
C古今异义,几个人。
D古今同义,参差不齐。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D.但当涉猎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解析】D粗略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结友而.别
② 安陵君其.许寡人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①代词,他的。
②祈使语气,一定。
③表顺承。
④表顺承。
11.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解析】A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
B有时朝发白帝,省略介词。
C林尽于水
源,省略介词。
D飞漱于其间。
1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安陵君其.许寡人/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A代词,它;主谓之间。
B表转折;表顺承。
C凭借;凭借。
D表祈使语气;代词,他。
13.下列加点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可以.一战 C可以.调素琴 D.皆以.美于徐公
【解析】例句是凭借。
A因为。
B凭借。
C词的后缀。
D认为。
14.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解析】A看见;了解。
B助词,的;的。
C介词,对,对于;比。
D从;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