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霍克思英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_张映先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摘要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
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最佳关联显化隐化谐音引言显化和隐化是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当前对显化和隐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为主的言语形式领域,对于谐音等非言语形式的显化和隐化研究可以为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谐音的主要功能是暗示作者意图和传达语境效果。
本文以小说《红楼梦》作为谐音的语料,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小说《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文学价值最高的经典作品。
谐音广泛出现于小说《红楼梦》的名称、对话、诗词、情节和谶语等处,体现小说语言的含蓄委婉和独特巧妙,而且与《红楼梦》中诗词的文本类型相契合。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分析,借助关联理论阐释两位译者对小说《红楼梦》中大量谐音的显化和隐化处理。
关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难以准确计算,从而最佳关联的程度也难以界定。
本文认为,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都因翻译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谐音语境效果大小的判定依据是谐音与小说主题的关联程度,处理努力大小取决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可知,对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定性都带有译者的主观因素。
在显化和隐化的解释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三个关联原则:当语境效果较大且最佳关联能够实现时,译者可以直译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大,但最佳关联不能实现时,译者须要显化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小时,译者可以隐化相关信息,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2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3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4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5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6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8 论简爱的性格特征9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10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1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12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3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4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15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16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17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8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19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20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21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22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23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24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25 完美女性与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26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27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28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29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30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31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32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3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3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35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3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37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38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39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40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41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42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43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44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45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46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47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48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49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50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5152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53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54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55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56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57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58 Hawthorne’s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Scarlet Letter59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60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61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62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63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64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6566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67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68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69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70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7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72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73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74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7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76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7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78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79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80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81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82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83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84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85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86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87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88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89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90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91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92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93 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之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评析9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95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96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97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98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9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0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1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102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103 广告翻译104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05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106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07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10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09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110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111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112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113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114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115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116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117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118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119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20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21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122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23 浅析《时间机器》的反宗教主义124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125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12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127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128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129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130 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131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132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133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134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35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36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137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138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139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40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141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142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3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4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45 法律语言浅析146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147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148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149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50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151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52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153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5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55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156157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158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159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160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61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6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63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64 译者的身份165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66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167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168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169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170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1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72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173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7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7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76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177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178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179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与腐朽的宗教180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181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182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83 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184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185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ove Affai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186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187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188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89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190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191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192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193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94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9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196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9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98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99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200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会话合作原则视觉下显化与隐化翻译——以《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例
廉政座谈感想引言廉政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国家的治理之基。
廉政座谈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座谈会上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对廉政建设的理解,提高廉政意识,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在参加廉政座谈会后,我深受启发,有一些感想和体会,现在将其整理如下。
一、廉政意识的重要性廉政意识是指对廉洁、正直的认知和理解,是人们对廉政问题的敏感和警觉。
在廉政座谈会上,与会者都强调了廉政意识的重要性。
廉政意识不仅是个人的品质,也是社会的文明。
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起廉政意识,才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廉政风气。
二、廉政建设的难点与挑战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纷纷提到了廉政建设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其中,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和预防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腐败是廉政建设的头号敌人,它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打击腐败现象,提高廉政建设的效果。
三、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廉政教育是培养廉政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都认为加强廉政教育的重要性。
廉政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廉政教育也应该贯穿于职场和社会。
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廉政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廉政意识的培养。
四、廉政制度的建设和改进廉政制度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都认为廉政制度的建设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
廉政制度应该包括监督机制、惩治机制和预防机制等方面。
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和加强舆论监督来实现;惩治机制可以通过加强司法力量和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来实现;预防机制可以通过完善党内监督和加强组织建设来实现。
五、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启示在座谈会上,与会者们分享了一些廉政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其中,加强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一条。
只有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廉政建设的有效进行。
此外,廉政建设还需要广泛动员群众,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从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从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译本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传统上看,翻译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是把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和状态。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众多学者又将翻译与文化、生态等学科联系起来。
王宁(2005)根据其一贯的文化翻译立场,语言完全可以当做文化和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而考察和研究文化的翻译问题则正是将语言学的经验研究和文化学的人文阐释及翻译文本的个案分析结合起来的有效尝试。
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语境下,翻译的形式和内容也应当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对翻译的研究也要摆脱狭窄的语言文字层面的,对传统翻译学进行新的文化构建,将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有机结合。
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王宁(2013)认为翻译在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文化进行重新定位。
他认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地明显于文化的趋同性, 应该说,这正是这种文化的定位和重新定位的一个直接后果。
因此在这方面, 翻译一直在扮演着一个主导性的角色: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充当一种协调者和翻译者的角色。
从这个层面看,翻译是以语言转换的形式在传播文化,在这其间,翻译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去传播文化。
本文作者以文化翻译的理论为框架,以《红楼梦》英语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文化对翻译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红楼梦》英语译本简介从历史上统计,《红楼梦》的英语译本有两个全译本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一个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在1974 年完成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个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闽福德(John Minford)的分译合成本(霍克斯翻译了前八十回,闽福德翻译了后四十回);这两个英语译本都较完整地用英语展现了《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风貌,但在语言处理和翻译策略上,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两位翻译家所采用的方式不同,翻译文本所产生的效果也有不同。
简析两个英译本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2 0 1 4 8 晤吼 强 圈
简析两个英译本之 《 红楼 梦》 第二十八 回
文/ 蔡静一
摘 要 :作为 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 一 ,《 红楼 梦》 对 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非同凡 响。它 突出的文 学成就 以及 艺术魅 力 吸引 了许 多翻译家将 其译 成各种语 言。 自1 9世 纪以来,已有 多种英译本 陆续 问世 ,为跨文化 交流作 出了重要贡献 。本 文 将着重对比和分析扬 宪益夫妇及 霍克思先生对其 中第二十八 回的处理。 关键词 :第二十八回 ;霍克g - ;杨宪益;对比
《 红楼梦》最著名 的英译 本 其一 是戴 维 ・霍 克 思 ( D a v i d H a w k e s ) 的译本 1 1 1 e S t o r y o f t h e S t o n e ,其 二是杨 宪益 、戴乃 迭 ( Y a n g H s i e n— y l a n d G l a d y s Y a n g )的译 本 A D r e a m o f R e d Ma ns i o n s 。两译 本均 有各 自鲜 明的特征 ,译者皆显露了深厚的文学造 诣。尽 管他们 采用不 同的翻译方 法和技巧 ,但都凭借各 自的汉英 转换能力 , 传达 了原文的情节 内容及主 题思想。本文将着重对 比和分析他们对 第二十八 回的处理。
杨众所 周知 , 《 红楼梦》 中的人名大都引 自古诗或 以汉字谐 音寓意 ,把人物 的性格特 征 ,命运遭遇 以及作者 的爱恨褒贬 ,创作意 图都蕴含 于名字之 中。个人 比较倾 向霍克思的方法 ,因为汉语拼音 之于异 语读者 就好 比天书一般 , 如若直接音译 ,异语读者会认为这些名字无甚差别 ,如此一 来便辜负 了 曹雪芹先生赋予每 个人 名特殊 寓意 的 良苦用 心。相反 ,采用 意译 的方 法 ,一一解释各个人名 的内涵 ,方便读者理解原文作者 的用意 ,不失为 良举 。当然 了,并非每个人名都能解释得清 ,所 以霍 的译 文也采用 了 部分音译 。即便如此 ,若某人 的名是两个字 ,霍也会有 意识 的在此 两字 中间加上连字符 ,避免可能造成 的歧义 。由此可见 ,翻译 中很难做 到面 面俱 到 , 通 常会顾此 失彼 ,多数 时候 只能做到最 大程度地接近原文 。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
名著《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比较习语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汉语和英语的习语,都具有生动形象、用词精炼、寓意深刻的特点。
而《红楼梦》从头到尾俯拾皆是成语、俗语、歇后语、粗俗语等,为整部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
本文将对《红楼梦》影响最为广泛的两个译本: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一些习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帮助读者对习语翻译有所启发。
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曾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范本,其优秀的译作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因此,本文将主要以英译底本的形式,对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进行析论。
首先,本文将从译者的角度解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特色。
作为英译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采用了以汉语文本为基础,以汉英加以融合的方式来进行译作。
霍克斯不仅把红楼梦原文的语篇精准地表达出来,也很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
例如,他在译作中把若干汉字连在一起,形成了“艳后”这样的中式表达,从而表达出典故文化的蕴涵,让英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其次,本文将从原文构思的角度,分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价值。
红楼梦是曹雪芹编写的描写清朝历史文化特色的小说,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他充分利用了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以使英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他精心选择并变换词语,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人月明”的英文变换“the bright moon of man”,代表着西施和平月的传说故事,把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
此外,霍克斯还特别注重汉字的音译,比如他用“dowager”来表示“太后”,这样做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更贴近红楼梦中的汉语文化,从而丰富英文读者的视觉体验。
最后,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历史意义进行讨论。
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他的英译底本不仅在语义上准确无误,还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和理解红楼梦的原文,同时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从而对古今中外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霍克斯考虑到译者面临的实际情况,在英译红楼梦过程中英汉融合,很好地反映出中国文化。
他采用汉英融合的方式进行文本翻译,表达出红楼梦文化的精髓,并为世界文学开拓了新的可能,因此他的英译红楼梦译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红楼梦》霍克斯译本的人名翻译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2014.10学教育19摧残,但是他们仍然心系故国。
洪晧的使金诗歌中有很多写景咏物诗,但是这些诗歌的意境大都是凄婉悲凉。
即便是在壮观的景象,在经过洪晧内心的渲染之后也夹杂着悲苦离愁的情感。
洪晧在异国他乡正是用这些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抒写自己内心苦闷的心情。
而范成大的诗则被公认是温润清新,但其使金诗七十二首,尽管有些地方也有记录风物、民俗的色彩,但沉痛激昂才是它最大的特色,如“黄沙如雨扑征鞍”(《市街》),“茹痛含辛说乱华”(《相州》),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痛苦屈辱的生活,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沦陷区的汉族人民所过的痛苦屈辱的生活,表达作者心中的怜悯和愤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具有现实主义特点,表达了沦陷区的人民和作者爱国之情。
三、两人使金诗对后世的意义和影响1、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范成大、洪皓两人在使金诗的创作上不尽相同,但是二人对于后世的影响,却有着一样的积极的意义和影响,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洪皓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松漠纪闻》。
这为汉民族了解女真这个民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范成大的今传本《揽髻录》虽非完秩,但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中记载了作者使金路过之地与相距里程,记载了宋金聘使往来的部分礼节、描述了金南京(今河南开封)及中都燕山(今北京)的建筑规模,这为我们研究宋金交通及古代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2、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两人不仅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更大的贡献是展现了其深沉地爱国情感,给后人树立了爱国的楷模,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潮。
在人们心目中,洪皓是一座气节铿锵的不朽丰碑。
虽然被困在外,但是洪皓对国家依然念念不忘,尽力奔波。
宋徽宗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洪皓泣血,早晚致祭。
这都反映了洪皓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范成大对于古代爱国志士的赞颂及对其无畏精神的赞叹,我们可以窥见其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在金国英勇无畏、誓死捍卫宋朝尊严的忠贞表现使其爱国精神得到完美展现。
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视角下的霍、杨《红楼梦》两译本比较
4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5期总第794期No.5,2020Total of 794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曾多次被多位译者译成不同语言版本。
其英译版中,最为完整,流传最广的有二:一版为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与其婿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版为出自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Yang)夫妇之手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本文以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指导,分别取霍、杨两组译者所译《红楼梦》第一章,分析其中人物姓名和人物外貌两部分翻译实例,探究其中的特点。
1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包含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的伦理和专业责任的伦理[1]。
其中,再现伦理强调对原文内容和文化以及作者思想的重建;服务伦理则主张译者从服务目标读者群体的角度出发,译者和译文在保证该群体的感受的同时,也要确保对原文的忠实度;交际伦理提出,译者和译文在原文及其作者和目标读者群体间起到构建桥梁、传递信息的作用;规范的伦理分为期待规范与职业规范;专业责任的伦理则对翻译相关从业者提出了专业水平、道德操守方面的要求[2]。
2人物姓名翻译小说中的人物姓名通常含义丰富,且具有多重功能。
除了起到让读者区分各个角色的作用外,人物姓名通常还体现了人物性格特点,暗示其命运走向。
基于以上特性,人物姓名翻译便成为了《红楼梦》英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笔者比较了霍、杨两版第一章中部分译法不同的姓名间的差别,探究两组译者在人物姓名翻译方面的特点与翻译意图。
表1 霍、杨两版中人物姓名翻译表原文霍译本杨译本空空道人[3]Vanitas [6]Reverend Void [10]情僧[3]Brother Amor (or the Passionate Monk)[7]the Passionate Monk [11]霍启[5]Calamity [9]Huo Qi [13]由表1可见:对于“空空道人[3]”一名,杨选用了“Reverend Void [10]”两个英文单词,分别阐述该角色的身份和特点。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精选资料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红楼梦》在传入西方不久就被译为英文,在我国对《红楼梦》的翻译也起步很早。
其中最有影响的英译本有两个,其中一个版本由杨宪益夫妇所译,即《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另一个版本由英国译者大卫霍克斯所译,即《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 。
正如《红楼梦》这部小说在古今中外掀起的热浪一样,关于杨霍二译本孰优孰劣的争论也从未停息过。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国民观念,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别从政府和人民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 两个译本对人物称谓的不同处理方式。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身份各异,即使是国内的读者,在首次阅读这部巨著时也难免将其中的人物混淆,遑论外国人。
因此,小说中人物名字和称谓的翻译对有心的译者来说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于中国这个封建历史悠久、宗族观念浓厚的国家尤为如此。
而《红楼梦》涉及到的九百多个人物当中君臣、主仆、同僚、亲戚等关系错综复杂。
在中国封建大家族中,几代同堂,人员之间关系复杂,为彼此区分,亲属间称谓词语数量众多,语义明晰,且长幼有序,如“大姨”、“二叔”、“三侄”、“四弟”等;而西方人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独立门户,各自谋生,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因此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家庭内部,血缘观念比较淡薄,亲属关系松散。
这一点可从下面列举的两个例证中看出来。
①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霍译:“ This is your Uncle Zheng ' s wife , AuntWang ⋯⋯”杨译:“ This is your second uncle ' s wife ⋯⋯”杨宪益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他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而外国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将“二舅母”翻译为“序数词+ 亲属词”的格式。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霍克思(David Hawks, 1923—2009)《红楼梦》是部未完稿,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抄本就有13种,而刻本系统也不少,现存仅程甲本就有10余种、程乙本30余种。
展开《红楼梦》英译讨论,译者所用翻译底本不容忽视,这一点已日益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自早期林以亮的程高本、俞校本整合说始,研究者发现了越来越多丰富的译例共同佐证霍克思(David Hawks, 1923—2009)翻译底本不拘一处的结论,有趣的是霍译究竟参校了哪些本子,研究者却从未达成一致之见。
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引入霍克思藏书(即存于威尔士国家图书馆的《霍克思文库》),比照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霍克思关于英译底本的说明文字(译本序、期刊论文、信函、访谈录),厘清《红楼梦》前八十回霍译底本的具体版本信息,进而对霍译底本这一基础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回答。
霍译本《红楼梦》一、尚无定论的霍译底本林以亮最早就《红楼梦》霍译卷一进行评论:“原文大体上根据程乙本”,两年后,他根据霍译本卷一序言修正为“他根据的不仅是一种版本。
除了第一回采取了程高本之外,他有时也采用钞本(虽然并没有指明哪一种钞本),偶然则根据个人的臆断而加以校订”。
此处,钞本何指?林氏行文所举各例均以俞校本为对照,并有“霍克思的译文大体上根据俞校本”一说。
综之,林以亮于20世纪70年代已指出霍克思英译时参校的两个本子即程乙本(程高本)和俞校本。
霍克思(中)与燕卜荪夫妇,北平,1947年约三十年后,范圣宇发现了更多的本子,“他在翻译过程中使用过的底本主要有《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红楼梦八十回校本》(俞平伯,1958年)、《王希廉评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文学古籍出版社,1955年影印庚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影印己卯本)、《百廿回红楼梦》(台北:青石山庄出版社,1962年影乾隆壬子年木活字本)、《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6年影印有正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这几种”。
霍克思在_红楼梦_翻译中的_适应_和_选择_
霍克思在_红楼梦_翻译中的_适应_和_选择_摘要:翻译生态学视翻译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强调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交替循环的过程”。
本文从这个视角分析了霍克思在《红楼梦》翻译中的“适应”与“选择”,指出将翻译生态学视角引入翻译研究避免了翻译评论二分法的弊端,有助于翻译评论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红楼梦》;适应;选择;翻译方法一、前言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先生翻译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该译本自1973年陆续问世以来就以“语言精确优美…,考订严密,有根有据,备受海内外红学界和翻译界褒奖”。
[1]有关霍克思《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既有论文也有专著。
但这些研究往往从语言学、文化学、文学等角度入手,有关霍克思翻译思想的研究很少,更鲜有从翻译的生态视角进行的研究。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要义生态翻译学是进入21世纪后翻译研究新兴的研究途径,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而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对翻译研究来说,生态翻译学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
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
”[2]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是“翻译适应选择论”,[3]该理论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4]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
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
[5]对译者适应和选择具有制约作用的是翻译进行的生态翻译环境。
《红楼梦》英译者霍克思的访谈
“我都是老爷爷了,能给你谈些什么呢?”听说我人还在大英图书馆,戴维·霍克思(DavidHawkes)老先生在电话里好像很犹豫。
他似乎对翻译《红楼梦》的话题,没有特别的兴趣。
他先是说译著已经出版多年,自己上了年纪,差不多与世隔绝,没有什么好说的,后来又说最近身体不大好,第二天还要去看医生。
于是,我说:“那么今天下午我从伦敦赶到牛津怎样?”他迟疑一下,然后就说:“那当然好了。
”那是去年11月23日早餐后,我检查电子邮件,意外看见博德里安图书馆中文部主任来信,说霍克思教授仍住在牛津,可以通过电话直接与他联系。
这马上让我想起一天前在坎特伯雷大教堂附近小巷里,偶然买到的那本阿瑟·魏理1918年翻译的《中国诗170首》,还有他导言里提出的那个问题:“中国有荷马,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或者托尔斯泰吗?”我希望见到霍克思时,也拿这个问题来请教他。
此前我在书评里,曾疑他译《鹿鼎记》一章却不署名,是不想让世人知道,他这位曹雪芹的译者,也有兴趣翻译金庸。
当我冒着霏霏烟雨,几经周折来到牛津他的家中,却发现年届八旬的霍克思老人,正在阅读一本中国小说。
他说自己不研究当代中国小说,但觉得手上这本书写得还可以,“有乔伊斯的风格”。
“金庸的书呢?你翻译他是出于兴趣吗?”“他的小说有娱乐性,读者很多,可我说不上有什么兴趣,没有读过他几本书。
韦小宝的流氓性写得很成功,可他心性残忍,杀人如麻,我没法喜欢。
”他告诉我,1993年大女婿闵福德(JohnMinford)翻译金庸甚为忙碌,他闲着没事就“帮个小忙”,信手译出一章,不愿署名是因为“不足挂齿”。
闵福德是霍克思执教牛津时的学生,1968年返校向老师建议,携手同译《红楼梦》。
霍克思说,“不巧的是那时我已同企鹅签约,要把《红楼梦》译出来,列在他们的古典丛书里。
我只好对他说,如果他有兴趣,后四十回由他译,我译前八十回。
俩人译速度可以加快,能早些把书印出来。
”他本人相信曹雪芹只写了八十回,但也不认为高鹗的续写就没有价值。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双关语的修饰手法,是很多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一个缩影。
双关语的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难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优秀代表作品,书中双关语的使用丰富多彩,其双关语的翻译文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本文选取《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为例研究双关语的翻译,一个译本是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另一个译本是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戴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
本文以双关语研究学者德克·德拉巴斯蒂塔提出来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为指导,对比研究和分析了《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双关语翻译的实例。
在对两个译本的双关语翻译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和总结了不同译本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思想以及它们产生的不同翻译效果,并评价了不同译文翻译策略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文共有五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节是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以及写作方法。
第二章阐述了双关语的概念、分类以及双关语翻译的策略等问题。
第三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概述了德拉巴斯蒂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和研究了《红楼梦》中双关语的翻译现状,对前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按照双关语在《红楼梦》中不同的使用语境,结合了德拉巴斯蒂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两个版本的翻译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不同文本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论,指出两个译本在双关语翻译策略上各有千秋,都很好地体现了德拉巴斯蒂塔的双关语翻译理论,并在双关语翻译方法上有各自的特色。
从功能对等理论上来讲,两个译本通过各自的翻译策略实现了双关语的转换,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本文旨在寻求两个译本中双关语翻译策略的有效结合作为指导原则,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相关领域的翻译工作,并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1893年,黛玉写下了让人铭记的名句“不可能没有一段爱情故事”,《红楼梦》在当代古典小说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由中国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写成的著名古典小说,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19世纪中期,西方文学翻译逐步引入了中国,提出了英文赏析版本,是《红楼梦》英文版本的重要发展历程。
首先,《红楼梦》英译底本在英文表达上非常艰深,它要求翻译者不仅充分忠实于原文,而且必须要熟悉国际语言环境,进行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有机连接。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考虑文化背景的多样性。
中国文化特质要求翻译者更具有感染力,进行形式多元的文化传播。
最后,《红楼梦》英文本析可以把特色中国文化提升到新的高度,让外国读者见证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彩,了解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和深远思想。
总之,《红楼梦》英译底本,从原文忠实度到文学表现美感,都具有显著的贡献,有力地感染着读者,以生动而中国化的描写教育着读者,令人印象深刻。
它将深刻的思想、传统的文化,以及中国一些有趣的传说传播给世界,这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过程,传播给我们的是智慧,一种有内容的文化熏陶。
《红楼梦》霍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的开题报告
《红楼梦》霍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走进现代社会,更加意识到伦理观念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语境下,对于《红楼梦》中避讳语的翻译,应该如何进行伦理审视呢?这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红楼梦》霍译本中的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将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 避讳语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中避讳语的深入分析,探讨它的起源、功能和作用,明确它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霍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现状。
通过对霍译本中避讳语的翻译进行考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伦理审视的理论基础。
结合“翻译伦理学”概念和相关理论,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伦理审视,提高翻译的伦理水平。
4. 伦理审视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运用伦理审视的相关理论,分析霍译本中避讳语的翻译,提出具体的伦理审视的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进对《红楼梦》的理解。
通过对避讳语的阐释,更好地理解《红楼梦》中的文化和背景,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和传统。
2. 提高翻译伦理意识。
通过对翻译伦理的探索和研究,提高翻译者的伦理意识和翻译水平,更好地实现翻译伦理。
3. 推进翻译理论研究。
本文将导入伦理审视的理论和方法,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出新思路,探索翻译领域的新视角。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霍译本中避讳语的翻译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五、预测研究难点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几个难点:1. 伦理审视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因此需要采取多种研究方法,不断探索。
2. 在对翻译质量的伦理审视中,如何平衡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文学价值等因素,是研究的难点之一。
3. 本文仅是从《红楼梦》霍译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但不同版本之间的翻译差异和避讳语翻译的伦理问题也值得研究。
从翻译语境顺应模式论霍克斯《红楼梦》詈语的英译
从翻译语境顺应模式论霍克斯《红楼梦》詈语的英译
张映先;张小波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维索尔伦关于交际双方在语言选择上的语境顺应模式,解释了交际过程与语言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和心理特点,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翻译也是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受维索尔伦语境顺应模式的启发,构建了翻译语境顺应模式。
詈语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有着别类语言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通过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詈语翻译典例的语用分析和解读,证明了翻译语境应用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建立了充分的理论检测正误的平台。
【总页数】7页(P116-122)
【作者】张映先;张小波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广东省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 524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中英文化差异视角探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骂詈语的翻译 [J], 栗宏
2.翻译特性视域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以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J], 杨柳
3.翻译特性视域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以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J], 杨柳;
4.翻译批评的语境化研究——以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J], 王志红;
5.语料库框架下《红楼梦》中"红"字的翻译策略分析——以杨宪益和霍克斯英译本为例 [J], 亓子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霍克思《红楼梦》翻译背后的预规范
The Preliminary Norms beyond David Hawkes'Translating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作者: 曾冬梅[1];ZhangCaifeng【英文校对】[2]
作者机构: [1]湖南邵阳学院外语系,湖南邵阳422000;[2]不详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97-101页
主题词: 抉择过程;规范;个人喜好;主体性
摘要:翻译是一种抉择过程。
译者的每一个决定都受到规范的影响和制约。
霍克思对《红楼梦》文本的选择受到译入语文化规范和原文文化地位的影响。
《红楼梦》原文的不一致性决定了译者必须在多种文本中进行选择。
本文通过对霍克思《红楼梦》翻译过程中预规范的分析。
指出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实际操纵者,译者在遵守翻译规范的同时,可以打破规范的限制,遵守与打破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307
事, 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上复杂的文化背景, 其 具体内涵往往微妙而复杂。
二、 伦理视角与霍克思的翻译观
翻译作为一项跨语言、 跨文化、 跨社会的人类交际活动 和行为, 自然要受到是非对错、 善恶美丑等伦理观念的左右 和支持。因此, 翻译批评的伦理标准, 虽然在翻译研究的 “ 文化转向” 中一时遭冷遇, 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进一步深 伦理的价值又重新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 。 入, 关于翻译的伦理标准, 切斯特曼分五个模式进行了阐
《 红楼梦 》 霍克思英译本中 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张映先
张人石
内容提要:避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避讳语作为禁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忌语的替代品, 本来就有翻译难度; 《红楼梦 》 中的避讳语 多而复杂, 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霍克思遵循翻译伦理的基 “译者三责 ” 本要求, 坚持自己 的翻译主张, 对《 红楼梦 》 避 讳语进行了比较成功的翻译。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克思 英译本《 红楼梦》 对避讳语的处理, 可以得出不少有益的启 示。 关键词:红楼梦 理论建设 《 红楼梦》 涉及到文化、 历史、 宗教、 政治、 艺术等诸多 方面的内容,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 也是世界 文学经典之一。在从 1830 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 先后 有许多翻译家对《 红楼梦》 进行节译或全译, 霍克思和闵福 德的英译本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两个全译本之一 。作为母语 为英语的译者, 他们成功地用地道的英语传达了《 红楼梦 》 306 避讳语 翻译伦理 “译者三责 ”
⑧ , “追求完美 ” 霍克思正是这样一个 实践中必须追求完美”
308
的译者。他曾于 1949 年留学北京大学, 对中国文化有浓厚 的兴趣。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美国华裔学者掀起了《 红楼 “考证 ” 海外研究热, 王世昌、 赵冈运用 方法研究《 红楼 梦》 。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发了霍克思翻译《红楼梦 》 梦》 的热 情, 他投入了对《 红楼梦》 的研究并撰写关于《 红楼梦 》 的文 红楼梦学刊 》 上。 后来企鹅出版社答应出版他 章发表在《 的《 红楼梦 》 英译本, 他辞去牛津大学教授的工作潜心翻 1973 年, 译, 他的《 红楼梦》 英译本问世。 霍克思对待版本的选择是非常严格认真的 。他们用的 , , 石头记 》 而是程乙本《 红楼梦 》 有时也 原本并不是抄本《 参照各种译本。之所以采用《 石头记 》 作为书名, 显然是因 红楼梦 》 的各种译名以及他们所能想到 为他们认为以往《 。“红楼 ” 的译名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全部意思 的不可 “红色的楼” , “华美 译就在于, 它的字面意义是 隐含意义是 ” 、 “富家女子的住处 ” 。由于英语里没有与 “红楼 ” 的房子 完全对应的词, 不论 Red Chamber 还是 Red Mansions, 都无 “红楼 ” 法在不丧失 字面意义的同时准确传达出其隐含和 比喻意义。 “译者三责 ” , 霍克思有他自己的翻译理论, 这就是 即
② ” 李中生在《 中国语言避讳习俗 》 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交际中躲开那些忌讳的字 中写道
③ ” : “说话时遇有犯忌 眼。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 》 中写道
触讳的事物, 便不直说该事该物, 却用旁的话来掩盖或者装
④ ” 饰美化的, 叫做避讳辞格。 可见避讳语是对禁忌语的替
⑥ 即再现、 服务、 交际、 规范和职业规范。 再现的伦理体 述,
现了忠实的译者这一理想状态, 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 准确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再现原文或原作者的意图, 不增加、 删节或更改。服务的伦 理基于把翻译看作商业服务的理念 , 其核心是为客户服务, 要求忠实于客户, 满足客户的要求。交际的伦理在 20 世纪 末受到特别关注, 它强调文化交流而不是对原作的重现 , 译 者忠实的是处于跨文化交流领域的翻译职业以及使跨文化 交流成为可能的整个系统。交际伦理要求译者完成原语及 译入语双方的跨文化理解。规范伦理产生于描述性翻译研 究及规范理论, 规范代表的主要是目标文化当时对翻译的 期待。它要求译者的行为与规范相一致, 不超出其期待。 职业规范( professional norms ) 指的是合格的职业译者应该 履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誓言。 遵守的规范, :“每一个行业, ”⑦ 翻译同 恩格斯说 都各有各的道德。 样也有自己的道德, 就是人们从事翻译活动时要遵循的道 “最重要的就是做出正确 德准则和规范。译者的职业伦理 选择的渴望, 也就是说译者必须想成为优秀的译者 , 在翻译
的精神, 给读者带去了美的享受。 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霍 译本对避讳语的处理, 可以让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
一、 语言避讳与《 红楼梦》 中避讳语的特点
避讳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它源于人类童年时代 的语言拜物教。由于语言的产生, 原始人群在发展自我、 征 服自然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当时不能正确认识语言 就把语言当作客体或客体 和它所代表的客体之间的关系, 的一部分加以敬奉崇拜或禁忌避讳 , 这样就产生了避讳语。 根据郭锡良先生的概念, 委婉修辞常用的表现方式有 谦敬语、 避讳语、 迂回语等 ① , 可见避讳语是属于委婉语的 : “修辞学上辞 一种形式。《 汉语大词典 》 对避讳的解释为 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 不直说该事该物, 而
代, 表现了人们在语言运用中追求雅化、 人情化的审美倾 “言语道德是 向, 必要的避讳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 因为 社会道德在言语行为领域中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道 语言物化了 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科学的媒介,
⑤ , 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 所以避讳语的使用也是语言运用
中伦理道德的体现。 《 红楼梦》 中的避讳语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数量多。 二是涉及范围广, 文化内涵丰富。《 红楼梦 》 中的避讳语, 其内容远不止涉及死亡、 疾病等不幸事和性器、 排泄等不雅
瑢 瑏 this illness,I think all the fun would go out of life!”
310
例二: : “他母亲和他妹子。 昨儿他妹子各人抹 兴儿道 ” ( 第六十七回) 了脖子了。 “Her mother and her younger sister- leastways,the younger sister was living with her,but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cut her throat. ” “怎么样了” “抹了脖子 ” 和 二者虽然都是死亡的避讳 但语义前者含糊, 后者清楚明了。前者是凤姐谈论蓉哥 语, , 儿媳妇儿 秦 氏 的“死 ” 因 二 人 感 情 好, 凤姐自然对这个 “ 死” 字讳莫如深, 因而用了一个语义含糊的词来避讳。 而 后者是奴才兴儿向凤姐报告尤氏姊妹的情况, 尤三姐自杀 , “抹了脖子 ” 对兴儿来说无关紧要 这个词的使用, 既避了 讳, 又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原因, 对于被迫讨好主子的奴才 算是很好地 交 代 了 事 实。 霍 克 思 的 译 文 分 别 用 了 来说,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和 cut her throat, 从委婉的程 度来说, 和原文步调一致, 从所表达的感情来说, 也和原文 “死 ” 基本符合。因此可以说这两处 的翻译很好地再现了 原文, 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也并无困难之处 , 体现了翻译 “忠实 ” ( fidelity ) 与 “真实 ” ( truth ) 这 再现伦理规范强调的 两种价值观念。 需要指出的是, 死亡的避讳语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 包括称为国教的道教, 引自印度的 关系。中国的几大宗教, 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等, 都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纷繁的社 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遗下深深的轨迹, 也必然在人类语言 中留下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迹。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各种浓重 《 宗教色彩的词语注入到了汉语的语料库里, 红楼梦 》 的宗 教语言可谓多姿多彩。因此带有宗教色彩的死亡的避讳语 311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 红 楼 梦 ︾ 霍 克 思 英 译 本 中 避 讳 语 翻 译 的 伦 理 审 视
309
三、 对霍氏《 红楼梦》 避讳语 英译的伦理拷问
《红楼 如前所述, 避讳语是一种有翻译难度的语言, 中的避讳语又多又复杂, 其翻译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 梦》 的。纵观霍氏的译作, 我们认为, 虽然不可避免地仍然有不 足之处, 但他的成功是前无古人的。 ( 一) 追求对原作忠诚的再现伦理 不增 再现伦理要求准确再现原文或者原作者的意图 , “尽责于作者 ” , “尽责于 加、 省略或者改变原文, 这与霍氏 的翻译观是一致的。 它凸显了作者和文本的主导地 文本” 位, 其在避讳语的翻译中也努力做到忠诚原文, 尽责于作 二 〇 一 〇 年 第 二 辑 者。但是由于译者比较偏向于读者, 因此在翻译中牵涉到 宗教或社会伦理的避讳语, 霍克思有时也会采取归化的方 法。我们以有关死亡的避讳语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 。 例一: : “真 凤姐儿听了, 圆圈儿红了半天, 半日方说道 。 这个年纪, 是‘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 倘或
瑡 瑏 (第 就因这个病上怎么样了, 人还活着有甚么趣儿!”
十一回) Xifeng’ s eyes became moist and for a moment she was too overcome to speak.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 ” she said at last ,“but she ’ s only a child still.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her as a result of
⑨ “ ” , “尽责于读者 ” , “尽责于文本 ” 。此 “译者 尽责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