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的中心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殊浣溪沙的中心思想 导语:《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 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下面是小编 收集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赏析 1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 日的感伤。全词语 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 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 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 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 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 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 面对的也是和 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 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 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 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 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 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 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 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 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 也是这首词出名
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 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 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 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 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 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 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 生活不会因 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 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 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 却有哲理的意味, 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 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赏析 2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他的词集叫《珠 玉词》,名字起得可算是恰如其分。《珠玉词》里象珠般圆转、玉似晶莹的作品 委实不少,当初中文竞技场里不乏喜欢晏殊词的同学。此词明为怀人,而通体不 着一怀人之语,是一篇以景衬情的佳作。 然而此词之所以流传千古,精华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 这一联基本上用虚字构成。人们都知道,用实字作成对子比较容易,而运用 虚字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词统》中论及此联时,说“实处易工,虚 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也说,所谓“律之对仗,乃撮 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它虽然用虚字构成,却具有充实的、耐人寻味和启人联想的内容,这就更使 人觉得难能可贵了。 这一联写出了人们心中所有但为笔底所无的细腻感受, 道出 了自然界的规律。 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 并把这种感受提 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的高度上来加以描写。 “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 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 人生的变易, 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 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 只有徒唤“无 可奈何”了。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开一落的花,又使人联想到其他许多 一兴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 归,不违时节。它们差池双翦,贴地争飞,呢喃对语,由于体态相同,谁也难以 分辨出其是否是旧巢双燕,故在“相识”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归来”,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燕子的北来南去, 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年 华的交替。 “燕”, 既是指春来秋去的燕子, 又使人联想到象燕子那样翩然归来, 重寻故旧的人或物。“花”和“燕”变成一种象征,让人们想得很开,想得很 远……。“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 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归来”,本属司空见惯的寻常小 事, 但当作者在这两个短句之前加上带有感叹色彩的词组“无可奈何”与“似曾 相识”以 后,于是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 学范畴中来,创造出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 关于此联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一次,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诗 写得很好,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进跑出,问个不停,终于打听到这首诗 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从诗句 中发现王琪文学 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 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 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 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那个句子 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 不慌不忙地对道: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 很有特点, 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 情如挚友重逢, 一见如故。 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 晏殊一听, 急忙称好! 这既是传说,当然未必可信。 赏析 3 听一首用新词谱写的曲子,再饮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旧时的楼台,这 些仿佛如故,闲逸致还未尽,可西天的夕就要落下去了,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才 能回来? 无可奈何啊, 那些花也跟着渐渐地飘落, 仿佛是去年曾经见过的燕子又飞回 来了,这样的景让感慨万千,舍不得就这样离开这样的景,因此独自一,在花园 中这条落满花的小路,久久地徘徊。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北宋前期著名词。 七岁能文, 被誉为神童, 十四岁进京参试, 与千余进士一起参考。 颇受真宗赏识, 御言:“殊神不慑,援笔立”,赐进士出,命为秘书省正字。真宗、仁宗两朝间 历任光禄寺丞、 尚书户部员外郎、 翰林学士、 部侍郎, 拜枢密使、 参知政事等职。 为好贤,范仲淹、韩琦、孔道府、欧修等,皆出其门。他的一生创作丰富,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