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合集下载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原子的构成

2.3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知识解读】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3.原子的结构: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③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如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④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

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i ē、氘d āo 、氚chu ān其结构如图:⑤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⑥原子里含有带电微粒,但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它们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恰好完全中和。

⑦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⑧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知识解读】1、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2、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3、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4、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三.相对原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四、离子(重点)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3.离子的形成如图4.离子符号的书写及意义【知识解读】1.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

原子的构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原子的构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原子的构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掌握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核子结构及同位素的概念;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方式。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概念和组成结构1.原子的基本概念;2.原子的内部组成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3.元素的概念及其与原子的关系。

2. 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和核子结构1.原子核及其组成;2.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和电子云模型。

3. 同位素的概念1.同位素的基本概念;2.同位素的应用和意义。

4.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方式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周期性;2.化学元素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和核子结构的掌握;2.同位素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和组成结构;2.对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3.利用视频、实验等形式教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4.辅以动画、图表等形式,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化学概念。

五、教学评价1.给学生提供化学实验体验、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机会,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2.课堂表现的评价、课堂参与情况、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等。

六、板书设计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七、拓展阅读1.《化学》(鲁教版)上册,第八章;2.王立柱等编著,《高中化学核心竞赛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3.王敏忠编著,《化学选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4.徐卫平编著,《高一化学-产学研课程改革系列教学参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子构成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三个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
2.编写两个核反应方程,分别代表一个放射性衰变和一个人工转变过程,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原子序数和质量数的变化。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同位素在医学、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简要分析其原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板书和多媒体展示,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表示原子结构。
3.介绍同位素的概念、成因及其对原子质量的影响,并用实例说明同位素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应用。
4.讲解质量数、原子序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核反应方程的书写规则。
3.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表述清晰。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5.对于拓展思考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而引出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
2.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元素和化合物,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原子结构的动画,让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新课的学习提供直观的印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即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在不同能级上运动;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同位素的概念及其应用。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2021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课 题
第二单元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练习
由联系题中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这一问题过渡到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上,从而引出原子的质量非常的小,进而引出相对原子质量
给出公式,指导计算
由公式中得出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等于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与学生的结果相互印证。
指导练习
设计意图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出新问题,从而导出新课
感受科学的进步,并且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有哪些问题
讲述原子的发展史,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森-卢瑟福
引导学生分析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
用比喻的方式来说明原子核与原子的大小关系
并且过渡到原子核还能再分成质子和中子。
展示卢瑟福的行星原子模型与电子云原子模型
引导学生从原子不显电中得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这一规律。
感受原子核非常的小
学生已经知道原子核还能再分
感受原子模型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表格找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这一规律
再通过原子的结构理解这一规律
知识归纳,联系巩固
由数据理解为什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并且感觉原子质量数值太小,记忆使用很不方便。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计算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计算得出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记住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难点:核电荷数、电子数、质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动画。

四、教学过程
【展示】展示几种原子的构成表格。

【交流讨论】下表给出了几种原子的基本构成,请同学们分析表格的信息,看看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明确】1.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2.在原子中,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3.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4.不同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5.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讲述】之前我们学习过,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颗粒,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原子的特征。

【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第1课时
一、原子结构发展史
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都由原子构成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汤姆生提出葡萄干模型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
二、原子核的结构。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原子内部结构对元素性质有什么影响?
b.电子排布规律对化学反应有何作用?
2.教师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原子结构。
3.小组分享: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难点: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认识到微观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导入式教学,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现象,如肥皂泡、静电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模型等,形象地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降低学习难度。
3.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从原子核、电子到原子序数、原子量等基本概念,逐步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气球吸附在墙上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吸附在墙上?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原子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原子已经了解的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引导:通过学生的分享,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而原子的内部结构对其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影响。
2.学生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教师寄语: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化学,探索原子的奥秘,为我国化学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强调学习化学对生活、环保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1.填空题:请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以下填空题,巩固对原子结构的基本认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鲁教版化学9 年级教课设计教课目的有关知识要点难点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思想误区本节知识构造第三节原子的构成⑴知识与技术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本质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依据相对原子质量的看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逐渐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权衡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权衡结果更靠近惯例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课原子构造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心主义的看法来评论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差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说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原子的构造及原子构造表示图⑴从原子的构造剖析得出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好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打破口。

⑵因为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少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增强直观性,启迪学生的抽象思想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构造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常出现的思想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可以。

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原子核中子:(不带电)构成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原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定义:带电荷的原子离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课时第周年月日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教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2. 认识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互相关系,学点说明化学反响的发生过程。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设计

鲁教版九上化学 2.3原子的构成  教案设计
教学侧记
一、原子中的电子
1、电子的分层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氧原子结构示意图
2、电子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1)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
(2)非金属原子大于或等于4
(3)稀有气体原子为2或8即不容易的也不容易失
3、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8个电子
生:讨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规律?
交流讨论结果
生:练习反馈
生:谈谈本节课收获,并说说还有何疑问?
通过本题练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学生在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过程中可加深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结构决定性质。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由内往外,依次排布
课堂反馈:
作业:课时作业的部分习题
师: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请大家和我来一起回忆一下
师:不同的原子有着不同的质子数,当然电子数也就不同,对于这些电子的能量也是不同的。
能量低高
离核近远
师:讲解通常把电子在里核远近不同的区域运动称电子的分层排布,我们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师:让学生掌握对于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数字和符号的含义
师: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体积主要由电子决定,同样,在化学反应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原子中的电子。
师:讲解最外层为2或8个位稳定结构,最外层不为2或8不稳定。
指导阅读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生:思考回答Leabharlann 生:板演试画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生:讨论P3页交流共享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明确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自学检查、总结、拓展思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入:通过对分子、原子概念的回顾,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解的模拟动画,明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事实。

原子究竟还能不能再分呢?今天我们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原子的构成。

一、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原子的构成。

2.相对原子质量。

二、展示“自学提纲”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 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2.原子中核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在数值上有什么关系?(结合70页表4-2)3.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4.不同类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否相同?5.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7.练习查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讨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自学过程中小组之间可以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让中差生回答自学提纲中的有关问题,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适时地插入投影片展示原子的结构。

通过动画展示突破难点。

五、检查自学效果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让优生帮助解决。

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精神。

六、小结让学生口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哪些东西。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的构成;知道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提升交流、表达的能力;学会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p 、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原子的构成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原子的构成

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第三節 原子的構成一、原子的結構二、原子中的電子 1.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排布規律)2.原子結構示意圖3.原子的分類 ⑴金屬原子 ⑵非金屬原子 ⑶稀有氣體原子4.離子 書寫 分類5.元素週期表6.原子序數7.電子雲教 學 過 程 知 識 點 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原子 (不顯電性) 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 中子二、原子中的電子1.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排布規律)2.原子結構示意圖⑴在多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離核遠,能量低的離核近;⑵電子盡可能在離原子核近的電子層上運動;⑶每層最多容納2n2個電子(n為電子層);⑷最外層電子數不超過8個電子(離原子核最近的為第一層,第一層為最外層時電子數不超過2個)。

圖中小圓圈表示原子核,圈內數字表示核內質子數,“+”表示原子核帶正電,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層上的電子數。

瞭解排布規律記憶1~18號(即H~Ar)元素的順序、名稱和符號分析P41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3.原子的分類4.離子書寫分類陽離子陰離子⑴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少於4個,不穩定,易失去電子,帶正電荷。

⑵非金屬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多於4個,不穩定,易得到電子,帶負電荷。

⑶稀有氣體原子,最外層電子一般為8個,(氦是2個),穩定,既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電子。

在化學反應中,原子核是不變的,發生改變的是核外電子(最外層電子數)。

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在元素符號的右上方,標出帶幾個單位的什麼電荷。

如:Mg2+,Al3+,F-,O2-帶正電荷的離子叫陽離子,如Na+,Mg2+,Al3+,H+等。

帶負電荷的離子叫陰離子,如:F-,O2-,Cl-,S2-等。

決定原子化學性質的是原子的最外層上的電子數。

小結:1.原子的結構2.原子結構示意圖3.離子的分類及符號表示並分析在結構上的特點。

結論分析P42NaCl的形成過程分析:離子所帶的電荷數與原子結構的關係?觀察離子符號的書寫,交流共用: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離子有何異同?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質與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有什麼關係?觀察附錄元素週期表能力提高:某微粒的結構示意圖為下圖所示,你能確定X的值嗎?它可以表示哪些微粒,試一一寫出。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初三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评价反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总结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电子排布规律。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补充,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设情境: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电池放电等,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因。
3.提出问题: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从而引出原子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原子结构简介:介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通过动画和模型展示原子的内部结构。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中化学初三上册《原子的构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分类、化学符号表示方法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原子内部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但由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学生在理解原子内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特点,对于动态的、具体的教学手段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世界,为后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_《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_《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一、原子的构成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

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

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3)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教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内容】: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的构成和属性,了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理解和解释事件和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2. 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包括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等人的重要贡献和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微量天平、显微镜等。

教学资料:PPT课件、学生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用PPT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让学生围绕“什么是原子?”展开讨论,并记录下学生们的回答。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通过PPT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构成,包括质子、中子、电子等。

2. 讲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依次介绍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等人的贡献和实验结果。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记录表。

2.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一台显微镜和少量物质样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3.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推断原子的构成,并向全班展示实验结果和推断过程。

四、概念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讲解并澄清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和错误理解。

2. 学生对实验结果和讲解进行思考和提问。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需要加强的部分。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的构成和属性,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在讲解原子模型的历程时,可适当引用一些有趣的事例,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概念讲解与讨论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 1 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第 1 课时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 课时第二单元第三节原子的构成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明白构成原子的这些粒子是如何构成原子的,以及在原子中微粒之间存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2)了解假说与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图片图表的分析讨论,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和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受科学的神奇魅力,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1)原子的内部结构【教学难点】(1)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分子很小,它的直径只有千万分之一毫米。

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岂不更小?这么小的原子还能不能再分呢?在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认为原子是最微小的粒子了,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那么离开了化学变化,原子还能再分吗?二、新课学习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过近代科学原子论,他认为原子不可分。

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原子实心球模型。

1897 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等人认真分析了高压放电管的阴极射线,发现它是由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形成的粒子流,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汤姆森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不论阴极材料是什么,都会发射出电子。

这让他意识到,电子是所有物质的原子中共有的粒子!既然原子中存在更小的粒子,那么原子就是可分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2.3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鲁教版
45.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46.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47.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转化和传递的过程中,总熵(混乱度)不断增加。
48.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热效应。
49.化学反应的熵变:化学反应过程中熵的变化,表示系统的混乱度变化。
21.分子: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电中性粒子。
22.分子的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导致分子具有极性。
2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等。
24.晶体:具有规则排列的分子、离子或原子的集合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5.晶体的类型:
-离子晶体:由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的晶体,如食盐(NaCl)。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原子的构成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构成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原子的构成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视频:播放相关的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原子理论进行解释,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互动教学,如原子构成模拟软件,让学生自主探索原子的构成和电子的分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视频和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讨论法: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和疑问。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原子的认识,并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②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

相关知识⑴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⑵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⑶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难点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⑴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

⑵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

⑶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⑴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

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

⑵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

本节知识结构第三节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定义:带电荷的原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课型新授第 1 课时第周年月日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 原子的构成 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 原子的构成  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4.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重难点】1.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2.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原子的结构1.讨论交流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2.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在200年前提出:“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你认为道尔顿的论断科学吗?你的依据有哪些?3.阅读课本认识原子的结构,思考交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材料阅读: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森。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论:(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里运动。

(2)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3)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

(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

(5)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6)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若能分你的证据是什么?二、认识原子中的电子1.阅读教材,明确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并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尝试画出钠原子、氯原子(17个质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电子对原子的性质的影响,分析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的可能情况。

(1)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2)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3)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4)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课件展示氧原子结构图)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全册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 原子的构成教案 (新版)鲁教版

课题:原子的构成2课标与教材:课标要求:“1、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教材分析:本部分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化学学习工具,学习离子的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化合价和化学式打基础,是初中能否学好化学的第一道“分水岭”。

由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学习难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学情分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不同于宏观物体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有一定困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空间想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准备:课件、挂图学习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会画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学习过程:温故知新: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构成原子的电子带电,围绕作高速运动。

2.原子中,电子是、的一种微粒3.不同的原子中所含电子数目(同、不同)学习新课:学生活动一:思考100多种元素的原子中,除氢原子核外只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外,其它原子核外都有多个电子,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如何运动的呢?学生思考后阅读课本45页总结学生活动二、阅读课本45页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图:学生活动三、比较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注意事项: 教师讲解: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如何确定?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

学生活动四、背诵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顺序学生活动五、完成下列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 镁原子 铝原子氧原子 硫原子 氯原子氦原子 氖原子 氩原子 学生活动六、根据所画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总结完成下表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金 属非 金 属稀有气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关系密切学生活动七、阅读课本46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概念带 电分类带 电离子质子数 电子数 是阳离子如何根据原子结构图判断离子或原子 质子数 电子数 是阴离子质子数 电子数 是原子+11 2 8 1小试牛刀:1、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2、下列各微粒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A B C D3、下列示意图中,能表示阴离子...的是( )学生活动八、阅读课本47-----48页课本内容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当堂测试:1、磷原子核内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则磷原子核内有_____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

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

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

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3)请你找出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看下表)
区别:它们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那么,是否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呢?(看下表)
结论:有的原子原子核中没有中子,如(有一种)氢原子。

(4)观察下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
②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③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电荷数不同
④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以碳原子为例,可知,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

在碳原子中,6个质子和6个中子构成了原子核,6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由于碳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带6个单位正电荷,而核外有6个电子,带6个单位负电荷,两者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即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想一想】氢原子、氧原子也不显电性吗?为什么?
二、原子中的电子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师: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
生:…….…..
师: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图)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图,介绍一下)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依次向外最多有七层,电子就是在这些电子层上运动的。

师:好比我手中的这个鸡蛋。

……….
师:当我们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情况,我们就可以画出一种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结构了。

展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你结合书本P78第三段,说说各部分的意义。

生:阅读并交流回答。

师:再来一个,不看书说说看。

顺口溜。

师:投影,找规律。

幻灯片不同区域显示不同颜色。

生:小组讨论,找规律。

生:交流。

1.同一周期从左往右……
2.同一族从上往下……
3.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
4.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
5.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
师:像这种最外层具有8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师:(图)他们如和才能达到稳定结构?
生:……
师:对比表格。

生:得出结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结构决定性质。

2.离子的形成
师: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一样,金属钠也能在氯气中燃烧。

实验。

钠与氯气在化合的时候,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猜想一下,接中带着问题在书本中找出解释,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生:看书,总结。

师:同时幻灯片显示。

然后微观显示一遍。

师:引入离子的概念。

离子符号的意义,书写。

生:先模仿,回归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错误,再练习。

师:关系图。

生:读图并填写。

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三.相对原子质量
1.提问:原子的性质是什么? (1)质量体积都很小 (2)不断运动 (3)原子间有间隔
(4)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2. (1)几种原子的质量:
提问: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方便吗? 科学上一般不直接使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使用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
①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②相对原子质量 =
12
/112 原子的实际原子的实际质量
C (单位:1)
注意:它是一个比,是一个相对质量,可在附录Ⅱ、元素周期表(新华字典上也有)等中查出相对原子质量。

说明:平时我们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不必这么精确,一般取整数或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原子的构成
一.
原子的构成
二、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排布规律:分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二)、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

2.形成过程: 三.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
12
/112 原子的实际原子的实际质量
C (单位: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