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

发表时间:2018-04-26T14:38:51.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3期作者:贺金虹

[导读]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

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110006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城市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在后续管理阶段要了解建设进程,做好数据处理工作。我国生态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后续管理中要了解构建模式,按照要求落实。本次研究中以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为基础,对具体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城市;时空演化路径;发展模式

城市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各国社会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联合国统计,近些年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幅增长,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化率增长尤为迅速,随着全球范围内城市化程度的加深,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急需解决,科学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共识。

1. 生态城市建设时空演化路径

1.1时间维度

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一个离散、聚集、离散的过程,这说明在我国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一直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生态城市的空间分布从最初的随机分布,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并且这种聚集效应从总体趋势看也是逐渐提高的,但是在近期表现出离散效应。经历了由离散到集聚,再到离散的变化路径,显示出较明显的倒U型演化路径。

1.2空间维度

生态城市的分布显示出了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建设初始到现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都有较明显的区域梯度变化.以2011年为例,我国生态城市的分布密度有一个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梯度变化,表现为东部地区密度最大,中部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但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生态城市分布密度。同时,沿海各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都较高,尤其是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在这个区域高度聚集,这与其本身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2.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根据前文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分析,相应的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模式:空间散点模式-空间集聚模式-空间溢出模式-空间平衡模式。

2.1空间散点模式

生态城市构建的空间散点模式是指在生态建设初期,一个区域内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城市提出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动欠缺,整个区域并没有明确的生态城市构建规划。我国提出生态城市建设初期,绝大多数的拟建生态城市属于空间散点分布模式,如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宁夏自治区与新疆自治区。这些省份只有一个城市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例如,广州省只有珠海市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构建目标,海南省也只有三亚市开启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城市的生态城市构建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区域内的孤立城市进行生态建设,而与周边城市甚至整个区域没有形成联动。然而,这些离散的生态城市建设地区具有明显的建设特色!比如贵阳市,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贵阳市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逐步将以往传统粗放式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过渡到可持续循环资源型发展模式。而北京市是典型的政治型生态城市,这类城市由于政治地位突出,城市的职能定位比较单一,突出表现为政治中心,聚集着国家决策精英,工业区远离城市,污染性较强的企业也被迁移。因此,在此发展阶段找出本地区生态城市建设特色是各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空间散点模式也是生态城市构建的第一阶段!即为了在某一区域中独立发展其生态城市建设,需对城市本身的建设特色予以定位,才能有效的开展其生态城市建设。

2.2空间集聚模式

空间集聚模式是指区域内拟建生态城市分布较为密集,城市与城市间联系紧密,整个区域通过制定区域规划推动城市的生态建设!这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区域内会有大量生态城市孕育而生,形成比较有规模的城市群,例如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及湖南省,这些省已经提出构建生态省的目标,并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旨在以区域为整体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因此这些拟建生态城市之间能够互相合作,在生态城市构建方面互相促进、目前我国城市处于空间集聚群构建模式的大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目前提出的三大拟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渤海湾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拟建生态城市的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集中,各个城市均提出了拟建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城市构建中最为庞大的集聚群。

2.3空间溢出模式

空间溢出模式是指某一区域内生态城市建设已达到较高水平,区域间开始出现良性互动,实现生态城市空间联动发展。由于目前我国沿海省份的生态城市密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这种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对周围区域有了明显的正向输出。山西、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生态城市的数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或已实现点面结合模式。而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虽然拟建生态城市数量有限,城市间未能联动,但密度上升趋势明显。这一构建模式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未来发展方向,通过东部沿海省份的概念溢出,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生态观念较弱省份的生态建设[1]。

2.4空间均衡模式

空间均衡模式是指所有区域的生态城市建设都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区域之间形成有效联动,实现所有区域的生态发展。这一构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也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总体而言,生态城市构建的四种模式是生态城市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四种模式可以看成是生态城市构建的四个阶段。大部分城市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空间离散模式与空间

集聚模式,由离散分布模式出发,随着区域的生态建设发展逐渐开始空间集聚,进入第二种模式,接下来整个区域在生态城市构建方面协调合作,通过区域规划的制定达到更高的发展模式,实现空间溢出,从而最终实现生态城市分布的空间均衡模式。

结束语

针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重点,根据演化路径和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建设。发展模式比较多,需要结合管理要求进行落实,提升可行性。通过合理化管理后整个区域在生态城市构建方面协调合作,通过区域规划的制定达到更高的发展模式,实现空间溢出,从而最终实现生态城市分布的空间均衡模式!

参考文献

[1]贾妍,于楠楠.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空演化路径及其发展模式[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7,38(02):324-3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