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岸缓冲带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的作用和机理研究_卜晓莉
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其中氮磷流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控制农业氮磷流失,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进行评估。
一、氮磷流失对环境的影响氮磷流失是指土壤中的氮、磷元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被流失到水体中的现象,主要来源于化肥施用、农作物生长和土壤侵蚀等因素。
氮磷流失不仅导致农田生产力下降,还会导致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二、传统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传统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合理施肥、耕作措施、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合理施肥可以减少氮磷浓度过高导致的流失,耕作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水资源管理可以避免农田排水对水体的污染。
三、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田氮磷流失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等。
四、新型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需要进行科学评估。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评估新技术对氮磷流失的减少效果,以及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新型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由于气候、土壤、作物等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应用。
六、新型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投入产出比的考虑等均可能影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
七、新型技术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市场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未来,新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农业生产需求。
八、新型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新型农业氮磷流失防控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提高农田生产力,还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滨带复合型人工湿地氮磷的去除效果
生 态 环 境 2 0 , 64 : 10 16 0 7 1() 16 -15
Ec l g n v r n n o o y a d En i me t o
ht:ww . ec. m t / wj si o p/ e t
Ema :dtr esi o - i ei @jec. m l o t
造湖滨湿地 ,可有效净化人湖径流 中携带 的部分有机污染物 、营养盐等 。以云南抚仙湖北岸 的湖滨 湿地一 马料河复合人 工湿 地为研究对象 ,探讨 了湿地不 同功能区去除氮磷 的效果 。研 究表明 ,沉淀池除氮效果最不 明显 ,在该 区内有机氮可 能发 生矿 化作 用而转变 为氨氮 。有植物 系统 的潜 流和表 流区除 氮效果 较为 明显 ,潜 流区对 氨氮 、硝氮 和总氮 的平 均去除 率分别 达 1.%、1 .%和 2 .%;表流 区对三者 的平 均去除率分别达 5 .% 、3 .%和 4 .%。沉淀池 对磷 有一定的截 留作用 ,且 8 0 97 26 0 4 59 35 在进水污染物 质量浓度 较高时表现 明显 ,平均截 留率 为 1 .%。潜流 和表 流区除磷效果不 明显 ,可能是 因为湿地运行 了两年 49 多,土壤 吸附交换达 到平衡 ,影响 了表 流区 的除磷效 果 。潜流 区除磷 效果受降雨影 响较大 ,雨 季时 ,总磷 的平均截 留率为 1 .%,主要是不溶性磷 的吸附和沉积 ;雨季末期 ,湿地流量较小 , 21 水体 流动性差 ,系统 内处于厌 氧状 态 ,出现磷释放现象 。 关键词 :复合 型人 工湿 地 ;功能区 ;氮 ;磷 ;抚仙湖
2 世纪 6 年代 ,e e与 K cu 合作并 由K cu 0 0 Si l i t d kh i t kh 于 17 年提 出了根区理论 。8 年代末和 9 年代 92 J 0 0 初 人 工 湿 地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污 水 处 理 技 术 进 入 了水 污染 控 制领 域 。 目前 ,国 内外对 人 工湿 地 的研究 很 多 ,但 是 大部分 工 作主 要用 湿地 来 处理 城市 生 活污 水以及小规模 的运行 ,而对于在人湖河 口处建造复 合 型人 工湿 地 以及实 地 观测 的研 究 工作 较 为缺乏 。 抚仙湖为我 国重要的深水湖泊 , 近年来 由于人 类 活动 影 响 ,面 源对 湖泊 的污 染 日益加 剧 ,湖泊 水 质 恶化 问题 也尤 为 突 出 ,表 现 出 由贫 营养 型 向 中营 养 型发展 的趋势 。研究 表 明 ,农 耕 区地 表径 流 和 生 活污水等面源污染 占抚仙湖陆 源氮磷 污染 负荷 的 9 .%和 9 .%, 主 要 的污染 源 【。 了拦 截河 道 91 8 5 是 o 为 J
《2024年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在水资源丰富、农业活动集中的地区,其污染状况愈发严重。
乌梁素海作为我国内陆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其湖滨地区的植被缓冲带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为生态农业和湖泊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乌梁素海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湖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和植被缓冲带。
近年来,随着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乌梁素海周边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的植被类型、结构、分布及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植被缓冲带在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中的作用和机理。
四、植被缓冲带的特征及功能(一)特征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主要由湖泊沿岸的树木、草本植物、灌木等组成。
这些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对于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功能植被缓冲带具有多重功能,包括保持水土、净化水质、防风固沙等。
其中,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吸收、吸附和降解等方式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二是通过植物根系的固持作用,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三是通过提供生物栖息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净化能力。
五、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一)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
具体表现为:植被缓冲带能够有效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氮、磷等污染物,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和流量;同时,植被缓冲带还能够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流在缓冲带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污染物与植被的接触机会,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研究
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田土壤氮素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氮素流失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还导致了农作物的减产和质量下降。
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氮素流失与控制技术势在必行。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农田土壤氮素的来源。
农田土壤中的氮素主要来自于化肥的施用和农作物的残留物。
然而,过量的化肥施用和不合理的农作物管理会导致氮素的积累和流失。
因此,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农作物是控制土壤氮素流失的关键。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农田土壤氮素的流失。
一种有效的控制技术是合理施肥。
农民应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和作物的需求,科学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过量施肥和错时施肥。
此外,农田的排水系统也需要得到改善,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通过合理设计和维护农田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另外,农作物的管理也是减少土壤氮素流失的重要因素。
采用轮作和间作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积累。
轮作和间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利用率。
此外,适时的耕作和覆盖作物也可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素流失。
适时的耕作可以破坏土壤中的氮素固定层,促进氮素的释放和吸收。
覆盖作物可以减少土壤的蒸发和侵蚀,从而减少氮素的流失。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来控制土壤氮素流失。
例如,利用固氮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从而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此外,利用土壤微生物可以降解土壤中的氮素,减少氮素的积累和流失。
这些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氮素流失,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农田土壤氮素流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农作物、改善排水系统、采用轮作和间作、适时耕作和覆盖作物以及利用生物技术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氮素流失,提高农田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些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的实地考察与数据研究,分析了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湖滨植被缓冲带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本文旨在为湖泊流域的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乌梁素海位于我国某地,作为重要的湖泊生态系统,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由农田化肥、农药等随降雨径流进入湖泊而引起。
近年来,湖滨植被缓冲带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以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的效应。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乌梁素海位于某河流下游,流域内以农业活动为主,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通过径流进入湖泊,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考察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分布、结构及功能;其次,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土壤样品、水样等,进行实验室分析;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探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
三、湖滨植被缓冲带的特征与功能(一)特征湖滨植被缓冲带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包括丰富的植物种类、多样的生态系统等。
这些特征使得植被缓冲带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功能湖滨植被缓冲带具有多重功能,包括拦截、吸收、净化等。
通过植被的根系、土壤等对径流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和吸收,同时通过微生物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和净化。
四、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分析(一)分析结果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我们发现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
在雨季,植被缓冲带能够有效拦截和吸收径流中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减少其对湖泊的污染。
此外,植被缓冲带还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024年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
乌梁素海作为我国内陆重要的淡水湖泊,其湖滨植被缓冲带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以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旨在为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乌梁素海位于我国北方某省,流域内以农业活动为主,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研究区域主要涉及湖滨植被缓冲带及其周边农田。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实验分析、遥感监测等方法,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的分布、结构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进行研究。
三、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的特征(一)植被类型与分布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主要包括湿地植被、草甸植被和农田防护林等类型。
这些植被在湖滨地区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于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被缓冲带的结构与功能植被缓冲带具有拦截、过滤、渗透和净化等功能,能够有效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泥沙和污染物,对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作用。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与特点(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田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以及畜禽养殖业的排放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降雨等途径进入水体,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使得其治理难度较大。
然而,通过构建湖滨植被缓冲带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一)植被缓冲带对径流中泥沙的削减作用通过实验分析和实地观测,发现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能够显著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泥沙含量。
植被的根系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从而降低径流中的泥沙含量。
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N、P等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农田水利论文-农学论文
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N、P等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农田水利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越来越大,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据报道,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化肥施用量已超出300 kg/hm2,高于国家为防止化肥污染而制定的225 kg/hm2标准。
由于长江流域分布着广阔的水田,其农业氮、磷的流失直接加速了湖泊、河流等封闭性水体和半封闭性水体富营养化水平,如江苏太湖农业面源污染的氮量占入湖总氮量的73%,安徽巢湖约有52% 的总磷和70%的总氮来自农业。
沟渠湿地作为农田径流污染物的最初汇聚地和河道营养性污染物的主要输入源,对农田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周围受纳水体。
传统的农田排水沟渠指天然形成的裸露在地表或者以排水为目的而人工挖掘的水道,本文所述的生态沟渠可定义为一种经人工干预的,生长有水生或湿生植物,以排水和灌溉为主要目的,兼具农田径流污染物截留和生物栖息、生态廊道等生态效益的沟渠湿地系统。
生态排水沟渠不仅能作为降雨径流的排水通道,还可以通过沉淀、吸附、降解等作用减少进入环境的污染负荷。
生态沟渠截留农田径流营养性污染物的研究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上海地区对利用沟渠湿地控制农田径流污染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仍需要继续开展适宜性植物筛选和现场验证,以累积经验参数。
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和工程尺度的现场示范,探讨生态沟渠对农田排水中N、P 等营养性污染物的拦截净化效果,以期初步掌握生态沟渠的设计、建设方法,为合适、有效地防治农田径流污染提供定量化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点概况1.1.1 基地试验区试验地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东风港滨岸缓冲带试验基地,属于苏州河上游区域,建成于2005 年,是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滨岸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工程控制及生态恢复研究工作的示范基地。
该区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滨岸缓冲带截留污染物机理和效果的研究进展_郭彬
第17卷第6期2010年12月水土保持研究Resear ch o f Soil and Wat er Conser vation V ol.17,No.6Dec.,2010收稿日期:2010-03-26资助项目: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 城市面源污染模拟及控制研究 ( 2010-ZY -6 ) 作者简介:郭彬(1987-),女,山东人,学士,从事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方面学习和研究。
E -mail:fullofenergy3@gm 通信作者:唐莉华(1975-),女,重庆人,博士,从事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E -m ail:tanglh@ts 滨岸缓冲带截留污染物机理和效果的研究进展郭彬,汤兰,唐莉华,何威威(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100084)摘 要:滨岸缓冲带是指与河流(包括湿地和湖泊)相邻的对污染物、沉积物和洪水具有一定缓冲功能的水陆生态系统交错带,是一种重要的控制面源污染和保护水体环境的方法。
滨岸缓冲带的研究存在较多的方向和不同的立足点。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梳理已有研究成果,该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构建了滨岸缓冲带的研究框架,从其作用机理、结构、功能与效果等方面对国内外的有关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滨岸缓冲带;作用机理;结构设计;截污效果中图分类号:X522;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10)06-0257-06The Review on the Research for the Interception Mechanism andEffects of Riparian Buffer ZoneGU O Bin,TANG Lan,TANG L-i hua,H E We-i w ei(Dep ar tment of H y d raulic and H y dr op ow er E ngineer ing ,T s ing hua Univer sity ,Beij ing 100084,China)Abstract:Riparian buffer zo ne,usually adjacent to r iv er s (including w etlands and lakes),is r efer red to the dom ain betw een land and aquatic eco system w hich has buffering functio ns on pollutants,sediment and floo d.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 rtant measures for contr olling non -po int sour ce po llution and pr otecting w ater env-i r onment.A larg e amount of researches on different aspects of riparian buffer zone hav e been carried out.In order to g ive a detailed sum mary and systematical r ev iew ,a fr am ew or k of researches o n riparian buffer zone w as built up,w hich summ arized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 n the riparian buffer zo ne w ith its mechanism,structure,function and effect,as w ell as the practices and management.Futur e research frontiers are also pro posed based on the summ ar y and analysis.Key words:riparian buffer zone;mechanisms of actio n;desig n of str ucture;effect of pollutant interception 随着农业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化学肥料被大量使用,造成了以氮、磷为典型污染物的农业面源污染,威胁到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环境质量。
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实践
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实践作者:毕明娟陈甜甜崔莹莹郑福山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1期摘要:滨岸缓冲带对于河道生态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研究与分析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则以滨岸缓冲带的应用原理与技术为基础,并结合实践工程,针对滨岸缓冲带的植被群落应用、环境质量变化等方面进行测评分析,以此实现河道生态修复效果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滨岸缓冲带;河道;生态修复引言生物软措施是环境保护、制备生态恢复以及避免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研究及分析滨岸缓冲带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并完善软保护措施,适用于水土保持与控制面源污染。
滨岸缓冲带的实践应用,则是针对植被缓冲带、生态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对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提高河道生态系统的综合质量等方面有积极作用[1] 。
1滨岸缓冲带工程原理及技术滨岸缓冲带是通过一定宽度的各类植被带发挥作用,植被带的应用,可以截留雨水、防治雨水基溅侵蚀,减少地表径流、避免地表水流侵蚀严重,为根系固定土壤和支撑作用。
净化水质,削减非点源污染,改善生物栖息等功能,提高景观的多样性。
在对滨岸缓冲带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则需要确定缓冲带宽度、缓冲带植物种类的合理选取,在构建滨岸缓冲带阶段中,可以优先考虑草地区的设置,一般考虑选取水土保持效果好、氮磷吸收能力强的常见植物。
在污染物去除效果相对接近的情况下,则可以优先考虑本地物种,这对提高缓冲带制备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和谐性方面有积极作用,可提高缓冲带的整体生态功能。
每个植物的群落类型的生活形态不同,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划分为垂直结构以及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表现为空间上的成层现象,例如,乔木层、灌木层等[2] 。
水平结构则是以植物群落在水平空间上的分化为中心。
基于此,在对滨岸缓冲带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针对植被净化、比例配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可进一步提高滨岸缓冲带的实际应用效果。
滨岸缓冲带去除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研究
滨岸缓冲带去除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研究
曹振华;韩相奎;李广
【期刊名称】《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农田面源氮、磷的流失是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滨岸缓冲带能够有效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在保护水体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介绍了缓冲带的定义、结构、功能及控制要素,提出了滨岸缓冲带去除农业面源污染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曹振华;韩相奎;李广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 长春建筑学院,长春 130604;吉林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 吉林建筑大学松辽流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1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01
【相关文献】
1.城市河流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J], 廖先容;扈幸伟;邬龙
2.寒冷地区滨岸缓冲带植物筛选 [J], 马放;梁雄伟;王立;李哲;姜晓峰;汪根;张
雪;Vitus Tankpa
3.不同缓冲带植物在滨岸缓冲带中的作用 [J], 吉国强;韩伟宏;赵国斌
4.滨岸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NH+4-N,TP的吸收效果 [J], 董凤丽;袁峻峰;马翠欣
5.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J], 尧水红;刘艳青;王庆海;肖波;宋佃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岸缓冲带净污机理和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技术与措施
带有负电荷,铵离子很容易被吸附。土壤微生物通过硝化作用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 土壤又可恢复对铵离子的吸附功能。硝态氮除了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成为植物营养成分 外,还可被微生物(反硝化细菌)利用发生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最终转化为气态N, 从系统中永久清除,因此被认为是去除NO。-_N的最佳途径鹏1。
3.1污染物种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畜禽及水产养殖和当地农村居民。Phillips 发现当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是以水流带来的碎石、泥沙等为主的固相污染物时,坡 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其次是土壤水力传导系数;而当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是以 溶解态污染物为主时,缓冲带的宽度则成为了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土壤蓄水能力也起着 重要作用b2|。
2河岸缓冲带净污机理研究
141
技术与措施
2.1河岸缓冲带净污途径研究 河岸缓冲带面源污染(主要指氮、磷)防治是通过一定宽度的水一土壤一植物系统 的过滤、渗透、吸收、滞留、沉积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功能效应,控制、减少面源污染 物排入水体的总量,减弱其毒性,从而达到降解环境污染、净化水质、保护河湖水体的 目的。 河岸缓冲带的物理功能效应主要体现在植被的过滤拦截和促渗作用,主要是指在污 染物流经河岸缓冲带时,缓冲带的植被以自身的阻挡作用降低了水流速度,致使大多数 固体颗粒发生沉积,起到的过滤拦截作用,以及由于植被的存在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 而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又是影响营养盐、除草剂运移的主要因素阳3,同时植被还可改善 土壤的渗透性增加径流的入渗n0|,河岸缓冲带内茂盛的植被、表土的枯落层以及疏松的 土壤结构均有利于可溶解性N、P渗透到更深层的土壤层中,降低了地表径流对可溶性N、 P的转运能力,可为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反硝化作用创造条件。 化学功能效应主要体现在植物的吸收转化作用以及土壤的吸附作用。植物的吸收转 化作用是指径流中含有植物生长或生命过程所需的营养元素流经缓冲带时,植物根系对 其进行吸收并转化贮存在植物体内;而土壤吸附作用是指径流流经的被浸湿的土壤颗粒 表面通常带负电荷,而径流中含有大量的离子如K+、Na+、NH4+、NO。一等,由于这种带电性, 土壤能够吸附大量离子,所以当径流流经河岸缓冲带时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吸附其 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避免其流入水体。 生物功能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在河岸缓 冲带净化污染物的贡献更为突出。硝化作用是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通常 发生在通气良好的土壤、厩肥、堆肥和活性污泥中。而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是 指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或一氧化二氮(N:0) 的过程,可降低径流中氮素的含量从而达到河岸缓冲带去污的目的。 2.2主要元素的去除机理研究 氮、磷是农业面源污染中最主要的两种元素,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于氮和磷的去 除机理[8,11{4|,其他元素或化合物、有机污染物等的去除机理研究鲜有报道。 2.2.1氮素的去除机理研究 河岸带地表径流中的氮素,主要通过沉积和渗透等物理过程实现截留u1|,Magette 等n21在美国马里兰州海岸带地区的研究发现,15英尺宽牛毛草(Festucaspp.)河岸带 可截获地表径流中66%的颗粒物;而渗透到壤中流和地下水中的氮素则是通过植物吸收、 微生物固定、反硝化作用及土壤吸附等过程实现截留转化的u3|。其中,植物吸收和反硝 化作用是河岸带截留转化氮素最主要的两个机理儿}151。 农业污水中的氮通常以有机氮、氨和铵离子的形式存在u引。在河岸缓冲带中,当携 带着溶解性氮的径流经过植物根区时,植物根系吸收硝态氮,经过转化以有机氮的形式 贮存在植物体内口7|。有研究表明,落叶林河岸带吸收的氮素有80%以落叶形式返还到土 壤中n 8J。枯落物中的有机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态氮,即氨化作用,其产生的铵 可被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未被吸收利用的铵可被土壤胶体吸收保存,由于土壤颗粒
滨岸缓冲带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河岸带自然植 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加之河坝、河堤等人 为因素的干扰,使得滨岸带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 影响。因此,滨岸缓冲带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便 成为当今 恢 复 生 态 学 与 流 域 生 态 学 的 主 要 研 究 之 一[#’!#(]。
)*+,- . 等[#(!#/]强调,若要恢复滨岸带的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就要消除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压力,并 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012345, 等[#6]对如何 恢复昆士兰州滨岸缓冲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 了分析确定。夏继红等[#7]认为,河岸带生态系统综 合评价的基础,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河岸带生态系统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而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应 包括:结构稳定性评价、景观适宜性评价、生态健康 评价、生态安 全 性 评 价 等 方 面。 张 建 春 等[(,#%]在 文 中指出,滨岸缓冲带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引 起的生物群落结构的逆向演替及生态功能下降,退 化滨岸缓冲带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 态学。邓红 兵 等[/,#8,#9]对 不 同 区 域、不 同 气 候 条 件 的滨岸缓冲带中植物、群落物种进行研究后,认为通 过对退化的滨岸缓冲带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可以 达到恢复水生植被、增加滨岸缓冲带的湿地生态系 统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净化水质、抑制藻类生长、 控制水域富营养化等目的。 !&# 滨岸缓冲带的植物选型
《2024年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针对乌梁素海湖滨地区植被缓冲带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实证分析。
通过对该区域自然条件、农业活动现状、湖滨植被分布以及水质监测等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旨在为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乌梁素海位于我国北方某省,作为重要的湖泊生态系统,近年来受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威胁日益严重。
农业活动产生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湖泊,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植被缓冲带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的削减效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乌梁素海湖滨地区自然环境丰富多样,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中包括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及畜牧养殖等活动。
湖泊周边的植被缓冲带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湿地、草地、林地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地调查包括对湖滨植被分布、土壤类型、农业活动等进行详细记录;实验室分析则对水质、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植被缓冲带对污染物的截留和净化效果。
三、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的特征(一)植被类型与分布乌梁素海湖滨地区的植被缓冲带主要包括湿地植被、草地植被和林地植被等。
不同植被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与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
(二)植被缓冲带的生态功能植被缓冲带通过植物的生长和根系作用,能够截留和吸收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湖泊的输入。
同时,植被缓冲带还能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与影响(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牧养殖产生的粪便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雨水冲刷和地表径流进入湖泊,对水体造成污染。
滨岸缓冲带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应用
滨岸缓冲带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应用滨岸缓冲带在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应用摘要: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已成为全球共同遭遇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为保证人们的饮用水安全,有必要对进入水源地内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防治。
滨岸缓冲带能够有效的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在水源地保护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文章综述了缓冲带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的应用等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滨岸缓冲带在饮用水源地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滨岸缓冲带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农业面源对水体的污染也在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
饮用水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中关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了对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主要水源地———密云水库、于桥水库、黄浦江流域、太湖、巢湖的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北京密云水库水体中的N、P含量处于中营养状态,水体的营养程度属于中营养型,水质尚好,但库区水体有较明显的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1];天津于桥水库监测资料分析发现,于桥水库的主要污染物为TN、TP和氨氮等营养物质,其中TN为国家地面水标准Ⅴ类,TP为国家地面水标准Ⅲ~Ⅳ[2];上海黄浦江上游流域总氮含量和氨氮含量严重超标,总氮指标甚至达不到V 类水体标准,除此之外,黄浦江上游来水之一太浦河水质最好,能到达Ⅲ类水体标准,东新镇轮渡水质最差,其余监测断面水质情况基本上在Ⅳ类[3];江苏太湖入湖河口区24个点位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的TN、TP浓度分别为3.5mg/L和0.28mg/L,分别高于国家湖泊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TN≤2.0mg/L,TP≤0.2mg/L)标准[4];2003年1月环境质量月报公布,安徽巢湖呈中度富营养化水平,有9个监测点属劣Ⅴ类水质,其余皆为Ⅴ类水质(GB3838-2002),主要污染指标仍为TN、TP[5]。
河岸水稻缓冲带宽度对排水中氮磷流失的影响_章明奎
第19卷第4期2005年8月水土保持学报Jour nal of Soil and Water Co nser vationV ol.19N o.4A ug.,2005 河岸水稻缓冲带宽度对排水中氮磷流失的影响章明奎,方利平(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资源科学系,浙江杭州310029)摘要:研究表明,在正常条件下,可溶态P、N H4-N和N O3-N在稻田水平方向的扩散距离较短,一般小于10m;扩散距离:可溶态P<N H4-N<NO3-N。
缓冲带宽度(0~90m)对排水中可溶态P、N H4-N和NO3-N的浓度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随施肥后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宽度大于15m的水稻缓冲带可显著地降低排水中氮磷的流失,因此在沿河用不施肥的水稻带也可有效地控制氮、磷的流失,替代一般的缓冲带,其机理与湿地相似。
关键词:水稻缓冲带; 氮磷流失; 控制; 平原地区中图分类号:S158.53;X53;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42(2005)04-0010-04Effects of Riparian Rice Buffers Widthon Concentration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DrainageZHANG Ming-kui,FANG Li-ping(Dep ar tment of N atural R esour ce Science,Colleg e of N atur al Resour 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Zhej iang U niv er sity,H angz hou310029)Abstract:In norm al conditions,dissolved P,NH4-N and NO3-N in the surface w aters of rice fields could be diffused w ithin10m,and the diffused distance increased in the order of dissolved P<NH4-N<NO3-N.The w idth of rice buffer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concentrations of P,NH4-N,and NO3-N in drainage w ater. The influences decreased w ith increasing tim e after fertilizer application.T he rice fields along riverbank w ith>15 m w idth coul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N and P in drainage.Therefore,rice fields without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could be used as a riparian buffer to control runoff N and P in rice production area.The mechanism of rice buffer controlling N and P runoff loss w as sim ilar to w etland.Key words:rice buffer; N and P runoff; control; plain area近年来,因农田非点源污染造成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河岸缓冲带对氮磷污染消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结 构 和 服务 功 能 ,是 生 态 学 和 环境 科 学 领 域 的 研 究 热
点之 一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程 度 和 速度 的 提 升 ,显 著 提 高
河岸缓 冲带对 氮磷 污 染 消减 机 理及 其 影 响 因素研 究进 展
曹宏 杰 ,焉志远 , 杨 帆 ,佟 斌 ,曾昭文
摘 要 :河 岸缓 冲带作 为河 岸生 态 系统 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是控 制 点 源 污 染 。由于 排 污 地 点 确 定 ,技 术 研 发 的资 金 投 入 和
水土 流 失和 面源 污染 、改善 水环 境 的关键 措施 ,对 河 岸 生态 系 社 会 关 注 程 度 、监 管力 度 大 ,点 源 污染 状 况 已得 到 有 效
统的 生态及水 文过程 具有 重要 的影响 。概 述 了国 内外 关于河岸 治 理 。非 点 源 污 染 具 有 排 污 点 分 散 ,排 放 时 间不 连 续 、
缓 冲 带研 究 的现 状 ,总 结 了河岸植 被 缓 冲带 的主要 功 能 、影响 涉 及 面 广 ,治 理 难 度 大 等 特 点 ,较 点 源 污 染 来 说 治 理 难
· 46 ·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TERRITORY & NATURAL RESO URCES STUDY
201 8 No.3
文 章 编 号 :1003—7853(2018)03—0046-05
Key words:Riparian bufer str ips;
基金 项 目:国家科 技重 大专 项 :‘‘河岸 缓 冲带 湿地 修 复与 人河 控制 技术集 成 (2014ZxO7201—009—005)”
and phosphorus pollutant and its influencing
《2024年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农业面源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
乌梁素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湖泊之一,其湖滨植被缓冲带在削减农业面源污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研究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为湖泊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概况乌梁素海位于我国某省,是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源涵养区,其周边农业生产活动频繁,面临较大的面源污染压力。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样地设置、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湖滨植被缓冲带的削减效应。
三、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机制(一)植被的物理拦截作用湖滨植被通过其枝叶、根系等物理结构,有效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泥沙和颗粒物,减少土壤侵蚀,降低水体浊度。
(二)植物根系的土壤保护作用湖滨植被的根系能固定土壤,增加土壤渗透性,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作用,从而降低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
(三)植被的生物净化作用湖滨植被中的微生物和植物通过吸收、转化等方式,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尤其是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较强。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一)样地设置与监测在乌梁素海湖滨区设立多个样地,包括植被缓冲带和对照区,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和植被调查。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
具体表现为:1. 植被缓冲带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中的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
2. 植被覆盖区域的土壤侵蚀明显低于对照区。
3. 湖滨植被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吸收和转化能力。
五、讨论与建议(一)讨论本研究表明,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在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
同时,还需要考虑植被类型、配置方式等因素对削减效果的影响。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范文
《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之一。
乌梁素海作为我国重要的湖泊之一,其湖滨植被缓冲带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削减效应,以期为湖泊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乌梁素海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
近年来,随着周边农业活动的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植被缓冲带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湖泊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的削减效应,对于湖泊生态保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样品采集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分布、类型、面积等基本情况;其次,在植被缓冲带的不同区域设置采样点,采集土壤、水样等样品;最后,通过实验室分析,测定样品的理化性质、污染物含量等指标,分析植被缓冲带的削减效应。
四、植被缓冲带削减效应分析1. 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削减效应通过对不同区域水样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测定发现,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氮、磷等营养物质具有显著的削减作用。
其中,植被覆盖区域的营养物质含量明显低于非植被区域,表明植被缓冲带能够有效地截留和吸收农田径流中的营养物质。
2. 对重金属的削减效应研究还发现,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重金属也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
植被通过吸收、沉淀等方式,减少了农田径流中重金属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其对湖泊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
3.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植被缓冲带的存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植被覆盖区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结构良好,有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植被根系的存在也增强了土壤的稳定性,减少了水土流失。
五、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乌梁素海湖滨植被缓冲带对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的削减效应。
湖库滨岸带土地利用对潜水中氮磷削减率的影响
湖库滨岸带土地利用对潜水中氮磷削减率的影响王守全;袁旭音;韩磊;刘斌武;罗小勇【摘要】研究了太湖西部的天目湖和大溪水库以裸地、草地、林地和裸露滩地为主的4种覆盖类型滨岸带潜水中氮磷浓度的空间变化,分析了不同滨岸带对潜水中氮磷的削减率,并对影响潜水氮磷浓度及削减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滨岸带潜水中氮的主要形态为硝态氮,其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48~6.83 mg·L-1,氨氮浓度普遍较低,草地和林地滨岸带对硝态氮削减效果较好,平均削减率分别为68.3%和63.4%,而耕地滨岸带潜水中硝态氮浓度有升高趋势.滨岸带潜水中磷的主要形态为溶解性磷,裸地对磷的削减率较高,达32.0%,草地和林地滨岸带对磷的削减率较低,总体上滨岸带对氮的削减率要远高于磷.分析认为影响研究区滨岸带氮磷削减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结构、植被类型和水文状态.【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5(031)002【总页数】7页(P204-210)【关键词】营养物;潜水;水库滨岸带;土地覆盖类型;削减率【作者】王守全;袁旭音;韩磊;刘斌武;罗小勇【作者单位】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College of Environ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Key words:nutrient;shallow groundwater;reservoir shore area;land cover type;reduction rate① 通信作者E-mail: yxy************.cn滨岸带直接与河流或湖泊相连,是地下水或者地表径流排入地表水体前与土壤接触的最后一个区域[1]。
湖滨林草复合缓冲带对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
湖滨林草复合缓冲带对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卜晓莉;王利民;薛建辉【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15(29)4【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设置3种林分密度的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即杨树株行距分别为:2m×5m(T1)、4m×5m(T2)、6In×5m(T3),研究了不同林分密度杨树-草复合缓冲带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对地表径流中泥沙和氮磷的拦截效果。
结果表明,杨树-草复合缓冲带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量以及泥沙和氮磷的径流流失通量,且流失通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冠截留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缓冲带减少了47.1%~58.7%的地表径流量,拦截了径流中74.4%~86.3%的泥沙,54.5%~68.1%的总氮和62.3%~77.5%的总磷;缓冲带T1对径流中泥沙和颗粒态氮磷的截留效率明显高于缓冲带T2和T3,而对径流中NH4^+-N、NO3^--N和PO4^3--P的截留效率与缓冲带T2相比差异不显著;降雨强度对缓冲带截留效率的影响要比降雨量大。
这表明缓冲带植被栽植密度对其截留效率的影响与污染物的类型和形态有关,即对泥沙和颗粒态氮磷的影响要大于对可溶态氮磷的影响,且林分密度对缓冲带截留效率的影响主要归因于林冠的截留作用。
【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杨树-草复合缓冲带;林分密度;地表径流;泥沙;氮磷【作者】卜晓莉;王利民;薛建辉【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37;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州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X173【相关文献】1.太湖湖滨缓冲带农田初雨径流的氮磷流失特征 [J], 赵家星;吴磊;吕锡武;叶皖红;洪月菊2.不同植被缓冲带对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氮磷的拦截效果 [J], 王华玲;赵建伟;程东升;刘玲花;戢正华;贺茂银;朱端卫3.不同宽度模拟植被过滤带对农田径流、泥沙以及氮磷的拦截效果 [J], 申小波;陈传胜;张章;孙晓涛;肖波4.不同植被过滤带对农田径流泥沙和氮磷拦截效果与途径 [J], 李晓娜;张国芳;武美军;杨可伟;史瑞双5.基于VFSMOD模型的植被缓冲带泥沙拦截效果模拟分析 [J], 张禹洋;孙政;蔡国强;聂世豪;张良;宗全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8 卷第 7 期 2013 年 7 月
卜晓莉等·滨岸缓冲带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的作用和机理研究
Vol. 38 No. 7 July 2013
关[33]。焦平金等[35]研究了淮北平原不同作物类型 下( 玉米、棉花、黄豆) 农田地表径流氮磷的流失规 律。结果表明,对具有较高植被覆盖度的黄豆和棉 花地而言,可溶性氮磷是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主要 形式,可 溶 性 氮 中 又 以 NO3- - N 为 主,占 总 氮 的 44. 1% ~ 46. 3% ; 而玉米地中颗粒态氮和可溶性磷 分别 是 农 田 氮 磷 径 流 流 失 的 主 要 形 式。王 朝 辉 等[27]和陈晓 群 等[30] 调 查 发 现,菜 地 土 壤 经 过 多 年 的蔬菜种植出现了明显的 NO3- - N 累积特征,由于 NO3- - N 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当遇到较大的降雨 或灌溉时,土壤中累积的 NO3- - N 极易随着地表径 流和地 下 渗 漏 流 失,从 而 导 致 水 体 的 富 营 养 化。 Van 等[23]研究表明,由于土壤基质的吸附作用,荷 兰东南部农业区,地下水中检测到的总磷( Pt ) 和正 磷酸盐( PO34 - - P) 的浓度分别低于检测下线 0. 06 mg·L - 1 和 0. 055 mg·L - 1 ,因此磷对这一地区地下 水污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3 滨岸缓冲带对氮磷养分的截留转化机理
3. 1 滨岸缓冲带对氮的截留转化机理 ( 1) 沉淀。当地表径流发生时,吸附在土壤颗
粒物表面的氮随径流发生迁移,颗粒吸附态氮随地 ·32·
表径流进入滨岸缓冲带后,缓冲带植被使径流阻力 增加,水流速度降低,径流中的颗粒物发生沉淀,颗 粒态氮也随之固持在缓冲带上[4]。
第 38 卷第 7 期 2013 年 7 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文章编号: 1674 - 6139( 2013) 07 - 0031 - 05
Vol. 38 No. 7 July 2013
滨岸缓冲带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的作用和机理研究
卜晓莉1 ,薛建辉2
( 5) 微生物硝化 /反硝化作用。滨岸缓冲带地 下水位的波动导致缓冲带土壤内部干湿交替,从而 形成大量好氧 - 缺氧 - 厌氧土水微界面,有利于土 壤中的各种细菌生长,使铵态氮氧化成硝酸盐或亚 硝酸盐,然 后 在 反 硝 化 菌 的 作 用 下 还 原 为 气 态 氮 ( N2 ,N2 O) 溢出。反硝化作用是将氮素从地下水中 永久清除的最佳途径[17]。Vidon 和 Hill 研 [22] 究表 明,缓冲带地下水反硝化反应发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为: 溶氧浓度低于 2 ~ 3 mg·L - 1 ,溶解性有机碳含 量大于 5 mg·L - 1 ,氧化还原电位在 + 100 ~ + 400 mv 之间。Balestrini 等[1]研究了意大利北部地区,宽 度为 5 ~ 8 m 的植被缓冲带,结果发现反硝化作用 是地下水硝态氮去除的主要机理,植物吸收可以帮
( 2) 渗透。Mankin 等[14]研究发现地表径流中 氮的去除效率跟地表径流渗透率密切相关。缓冲带 内深厚的枯落层和疏松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地表水下 渗,并促进溶解性氮随水渗透到更深层土壤,降低 地表径流对可溶性氮的转运能力,可为植物吸收、 土壤吸附、反硝化作用创造条件[18]。
( 3) 土壤吸附。缓冲带土壤中植物根孔的形成 有利于土壤过滤作用的增强和吸附容量的扩大[25]。 土壤颗粒和土壤胶体对 NH4+ - N 具有很强的吸附 作用,使得大部 NH4+ - N 吸附于表面,成为不易移 动的结合态氮,从而保存在土壤中,而土壤胶体对 NO3- - N 的吸附能力很低。因此,硝酸盐容易被淋 溶到 地 下 水 中,是 造 成 地 下 水 氮 污 染 的 主 要 原因[28]。
性行业 科 研 专 项 ( 201104002 ) ;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计 划 课 题 ( 2011BAD38B404) 作者简介: 卜晓莉( 1980 - ) ,女,博士,实验师,主要从事土壤生态学 和污染生态学研究。 通讯联系人: 薛建辉
途径入手,最大限度地拦截其在农田径流和地下水 中的迁移对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作为 最佳管理措施之一,植被缓冲带在控制农业面源污 染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已得到广泛认可[2]。
近年来,国内湖泊水域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影响 到环境质量与人类健康,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 广泛关注。湖泊水体主要污染物为氮磷等营养盐和 耗氧有机物,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湖泊水质恶化的 主要原因之一。因而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的
收稿日期: 2013 - 04 - 07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8BAJ10B04 ) ; 林业公益
1 农田氮磷流失的形式与途径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过量施用化肥,造成氮磷 等营养物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污染水环 境[32]。农田土壤 氮 磷 流 失 的 形 式 与 通 量 与 当 地 的 降雨情况( 雨量、雨强、降雨时间分布等) 、施肥状况 ( 肥料种类、数 量 等) 、地 形 地 貌 特 点、植 被 覆 盖 条 件、土壤条 件 及 人 为 管 理 措 施 等 多 种 因 素 密 切 相
绍了滨岸缓冲带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功能和作用,论述了滨岸缓冲带对氮磷养分的截留转化机理以及稳
定同位素技术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讨论了影响滨岸缓冲带截留转化氮磷养分的调控因子,在此基础上就目前
滨岸缓冲带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农田面源氮磷流失; 滨岸缓冲带; 截留转化机理; 稳定同位素技术; 调控因子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ous Losse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in Riparian Buffer Strips
Bu Xiaoli1 ,Xue Jianhui2
( 1. Faculty of Science,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2.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njing 210037,China)
Key words: losse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agricultural fields; riparian buffer strip; retention mechanism; stable isotope technique; control factors
( 4) 植物吸收。滞留在土壤中的氮素扩散到植 物根区时,植 物 根 系 吸 收 氮,将 其 同 化 为 自 身 的 组 织,但大部分氮会随着植物组织的衰老和凋落回归 土壤[12,15]。虽然如此,植物吸收依然被认为是缓冲 带截留转化氮素的重要机理,因为它改变了氮素的 存在位置,从土壤和地下水中吸收氮素养分,转运 到植物体内形成有机氮,通过凋落、死亡等输送到地 表,经过矿化分解产生大量无机氮及可利用碳,为 反硝 化 作 用 创 造 条 件[9]。 另 外,植 物 优 先 吸 收 NH4+ ,这归因于 NH4+ 同化较 NO3- 同化需要较少的 能量[11,37]。
2 滨岸缓冲带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的 应用
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利用植物体系构建滨 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减少地表径流和 防止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19],其主要功能是拦截由 坡地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所携带的沉积物、养分、有机 质、杀虫剂及其它污染物进入河湖系统[31]。近年来 国外在滨岸缓冲带植被结构、功能和管理研究方面 开展了许多工作,相比之下,国内才刚刚起步。Lee 等[10]研究发现,6 m 宽的草地缓冲带能够去除径流 中 77% 的沉积物、46% 的总氮、42% 的硝态氮、52% 的总磷和 34% 的溶解性磷。Vidon 和 Hill[22]在加拿 大南部地区温带气候条件下的研究证明,森林和草 地缓冲带对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去除率均大于 90% 。 李国栋等[36]的研究表明,太湖滨岸 10 m 宽生态草 带对径 流 总 氮 和 总 磷 的 拦 截 效 率 分 别 为 42% ~ 91% 和 30% ~ 92% ,且对颗粒态氮磷的拦截效率大 于可溶态氮磷。
( 1. 南京林业大学 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2.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 农田面源氮磷的流失是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带来的环境、经济及社
会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滨岸缓冲带截留污染物的效率和机理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介
磷在缓冲带内的截留机理与氮的不同之处在于 磷元素没有发生化合价的变化,磷的截留转化主要 是通过物理过程( 包括沉淀、渗透和土壤吸附) 和植 物吸收来实现的,其中沉淀与土壤吸附被认为是磷 去除的主要方式[11,16]。
4 影响滨岸缓冲带截留转化氮磷养分的调 控因子
( 1) 植被状况 许多研究表明,草地和森林缓冲带均能有效地 截留转化来自农田径流和地下水中的氮磷营养元 素。Schoonover 等[18]研究表明,森林缓冲带能够去 除地表径流中 97% 的硝态氮( NO3- - N) 、74% 的氨 态氮( NH4+ - N) 和 78% 的 正 磷 酸 盐 ( PO34 - - P) 。 Mankin 等[14]研究表明,灌木 - 草复合缓冲带能够 去除地 表 径 流 中 99. 7% 的 总 悬 浮 固 体 颗 粒 物、 91. 8% 的 总 磷 和 92. 1% 的 总 氮。 Duchemin 和 Hogue[5]研 究 表 明,草 地 显 差 异,减 少 径 流 量 35% ~ 40% ,总悬浮固体 85% ~ 87% ,总磷 85% ~ 86% ,可 溶性 磷 57% ~ 64% ,铵 态 氮 47% ~ 57% ,硝 态 氮 30% ~ 33% ; 然而,研究也发现林草复合缓冲带对地 下水中 硝 态 氮 和 铵 态 氮 的 去 除 率 分 别 为 68% 和 11% ,均高于草地缓冲带。这主要归因于两点: 第 一,森林缓冲带具有较多的可利用有机碳,使得反 硝化作用更为强烈; 第二,森林植被根系分布范围更 广,增加了植物吸收范围。 缓冲带对氮磷的截留转化效率还与植被带宽度 密切相关。缓 冲 带 越 宽,对 泥 沙、污 染 物 的 截 留 效 果越 好,但 随 着 宽 度 增 加,截 留 效 果 的 增 速 减 缓[20,34]; 同时增大宽度就要占用更多土地、投入更 多人力物力,所以如何根据具体立地条件,确定一 个合适 的 宽 度 很 重 要。陈 金 林 等[30] 的 研 究 表 明, 杨树适于太湖地区营造水环境保护林,且农田与林 带宽度比例( 10 ~ 15) ∶ 4 或( 15 ~ 20) ∶ 6 较为合 理,这种模 型 既 能 少 占 耕 地,又 能 有 效 地 净 化 水 质。Syversen[20]的研 究 也 发 现,无 论 是 森 林 还 是 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