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个体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从生物个体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融入群体与环境中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小学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节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部分。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成分。

⏹从整体上来讲,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1. 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是在分析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在正确合理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自信。

⏹2.自我体验

⏹对自己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

⏹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和重要感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尊——自卑

⏹3.自我控制

⏹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发动作用和制止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

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生理自我为主

⏹1岁前,分不清主体与客体,将自己与外部事物混同

⏹1岁后,自己的身体名字,区分自我与非我

⏹18个月时的镜中自我的确认;

⏹2岁后,“我、你、他”指称代词的使用。

⏹初生婴儿的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有……”等。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社会自我时期,显著受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发展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作用的认识。

⏹自我同一性问题

⏹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心理自我时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个性逐渐形成,发展个体独立性、自我理想和价值观等。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年龄呈现正相关,但发展速度各年级是不等速的。

⏹一年级到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尤为迅速的时期;

⏹三年级到五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平稳时期

⏹五年级到六年级时又会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五、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

1.自我描述从具体、外部特征向抽象、内部特征转变

“我是谁”身高体重外貌喜好——品质爱好交往

2.自我概念具有情境性(不稳定)

⏹8-11岁,自己是善良的,因为我把东西借给同学用。自己是无能的,因为考试不及格。

3.自我概念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增加

⏹如爱国、守法,守纪律、孝顺、正直、诚实,善于合作等

(二)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自我评价制约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发展良好的自我评价对儿童极其重要。

1.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向独立的自我评价发展

2.从具体、外部行为评价向抽象、内在品质的评价发展(全面、深刻性增强)

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加

4.自我评价的能力低于对他人评价

⏹5. 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日益提高

⏹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指的是自我评价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时能同时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从小学高年级直至初中,这时的儿童能将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动机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个性品质,过渡到对自己个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

⏹1、儿童自我体验主要发生于4岁左右,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展较晚,随着年龄增长,由生理性需要体验向社会性需要体验不断发展。

2. 提高小学生自尊感的策略

(1)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获得充分的社会支持

⏹(3)积累成功体验

⏹(4)掌握应对策略

(四)小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

1.中低年级—外部影响下的自我控制(他律)

⏹由成年人指定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

⏹成人奖惩;认知能力;人际信任;替代满足

2.中高年级—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自律)

内控型

⏹王振宇等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监控表现出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的现象。

⏹原因?

⏹低年级儿童容易受权威人物控制,他们的自我控制分数高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是¡°外部控制¡±的结果。

⏹而到了高年级,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增强,外在约束力减小,内在的自我控制增强,但这种控制力的发展是缓慢的,因而表现出自我控制分数下降。

第二节小学生的社会行为

一、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如助人、合作、分享等。随着年龄增长,在社会强化的影响下,亲社会行为逐渐增加。

⏹(一)分享行为:

⏹5-7岁——从自我中心出发,自己居先

⏹7-9岁——按个人能力和成绩,分给有能力的人

⏹9岁开始——同情和重视个体需要

⏹(二)互助与利他行为

⏹1. 随年龄增长,小学生的互助行为不断增加

⏹2.1-3年级表现为互惠性互助动机,

4-5年级表现为利他性互助动机

⏹(三)合作与竞争行为

⏹多伊奇:合作目标¡ª竞争目标¡ª个人化目标(合作学习优于竞争学习和个人化学习)

⏹1. 小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受外部指导和奖励的影响

⏹2. 在奖励的条件下和合作目标的引导下,

6-13岁的小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合作

⏹3. 团体奖励更有利于产生合作行为

⏹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

⏹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W. Hartup研究4-6岁和6-7岁的儿童,发现: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呈增多趋势。

张文新等(1996)研究小、中、大270名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得到类似结果。

⏹相对于幼儿时期,许多6-7岁儿童的攻击行为减少,言语攻击增多;男生多于女生;攻击行为有相对的稳定性

三、影响小学生社会行为的因素

见《小学生心理学》教材288-293)

⏹1.生物因素

⏹2.社会认知能力

⏹3.文化的影响

⏹4.家庭教育环境

⏹5.宣传媒介

四、促进亲社会行为,控制攻击性行为策略

1. 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