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主题:民主选举班会活动候选人:罗雷、成成、晓菲地点:班级人物:三年一班(8-9岁)全体师生过程:三名候选人进行才艺表演,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班长,得票高的人获胜一、小学儿童的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反映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从何而来)※主体的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一)有需要,才会有情绪、情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二)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情绪、情感的丰富性。

“悲喜交集”“爱恨交加”(三)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决定了情绪、情感的性质(肯定或否定)。

满足—喜爱.愉快;不满足—厌恶.不愉快(四)情绪、情感体验的强度,取决于人的需要状态。

需求愈强,体验愈烈。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在情绪、情感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情感的表达过程。

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

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面部、声音和身体姿态的变化,我们称其为表情。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体态表情)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人的情绪、情感的外部指标。

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他们的情绪、情感在内容、深刻性、稳定性、可控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实践活动的领域扩展了,学习活动、集体生活、劳动、文体活动和社会生活对儿童提出更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旦被儿童接受,便会成为他们的社会生活需要。

需要满足与否,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从面使得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

一是学习活动,学习内容会引起儿童情感的发生。

二是集体生活、劳动和公益活动;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精细、准确。

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就说说本案例中的学生会因晓菲吃饭慢而嘲笑她;小学儿童情感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常常采用侧过脸去,嗤之以鼻,以表示他的厌恶。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课时安排:共5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2. 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 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3. 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教学资源:1. 教材《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课件。

3. 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教案主题《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2. 讲解:讲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及重要性。

3. 互动:讨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方法。

3. 互动: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方法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

3. 互动:分组分析案例,分享分析心得。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1. 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评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3. 互动:讨论评估方法,分享评估经验。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1. 导入:回顾前四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能力。

3. 互动:讨论培养儿童社会性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4. 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阅读教材,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知识。

2. 观察身边儿童的社会性表现,分析其社会性发展阶段和特点。

3. 结合家庭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计划。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角色扮演目的: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小学教育学》教案

《小学教育学》教案

《小学教育学》教案第一章:小学教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教育的定义、特点和任务。

2. 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

3. 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小学教育的定义和特点2. 小学教育的任务3.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4. 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5. 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教育的特点2. 小学教育的任务3. 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小学教育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小学教育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4.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小学生发展特点与教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2. 掌握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3. 理解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

二、教学内容1.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4. 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5. 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2.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3. 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1. 导入:让学生谈谈对小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

2. 新课导入:讲解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小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小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和适应性教育。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小学课程的定义、分类和设计。

2. 掌握小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

3. 理解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小学课程的定义、分类和设计2. 小学教学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3. 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小学课程的设计2. 小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3. 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案例分析法1. 导入:介绍小学课程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小学课程的思考。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与辅导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与辅导讲义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五章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与辅导讲义第一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常见问题与辅导第三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辅导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第一节中小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概述二、人机关系的发展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发展概述1.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是个性社会性的核心结构成分,是衡量个体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社会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它们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看个体是否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能否将自己习得的知识经验有效运用于未来的生活之中。

2.自我意识发展的含义: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我们对自己及自己与外界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它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多种形态,具体内容涵盖自我觉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印象、自我感受、自信、自卑、自尊、自傲、责任感、优越感、自制、自律、自立、自强等。

3.自我意识的缘起①笛卡尔:我究竟是什么?---我思,故我在②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中,认为自我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

③库利:提出镜像自我概念,关注社会互动对自我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④米德:认为自我源于社会互动。

⑤罗杰斯:认为个体现象场中与自身有关的所有内容都是自我概念,自我对于个体的人格和行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⑥伯恩斯:在《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中提出自我结构图,认为个体通过自我评级/自尊情感、自我接纳三个过程,形成对自己的态度或自我概念。

综上所述,自我就是指个人的反身意识(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或自我意识,对自我的研究是自我意识研究的源头。

(二)自我意识辅导的相关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提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2.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主张,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贯穿并持续整个一生的。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发展--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亲子关系紧张
儿童与父母之间可能存在沟通 障碍、情感疏远或过度依赖等
问题。
社会适应能力差
儿童在新环境或面对变化时可 能感到不安、焦虑,难以适应

问题成因分析
家庭因素
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 式、家庭经济条件等都 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的教育方式、同伴 关系、师生关系等也会 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
广告与营销
广告中的价值观、消费观念等也会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产生影响,如物质主义、攀比心理等。
社区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区设施
01
社区内的公园、图书馆、体育设施等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
展,提供儿童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场所。
社区氛围
02
社区内的邻里关系、文化氛围等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如社区
内的互助合作、文化活动等。
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加复杂 和丰富,开始理解社会规则,形成道 德观念,并表现出更高级的社会交往 技能。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和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方 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条件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产生影响。
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同伴、学 校环境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
鼓励儿童参与家庭活动,学习分享、合作等社交行为。
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社交行为和习惯。
幼儿园教育建议
创设友好的社交环 境
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儿童与同伴互动。
开展社交主题活动
组织合作游戏、角色扮演等,培养儿童的社交意识和能力 。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对你以后要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启示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对你以后要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启示

(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对你以后要从事的教
育教学工作启示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与成长。

“教养”教育首要内容就是培养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训练人言辞有礼、举止有度、谈吐有节的行为方式。

“教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教养决定着个人品质的高低。

提高小学生的教养程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形成健康的公共意识。

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教养中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的目的。

最终,是要在无形中培育,训练小学生如何运用已有道德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学会关怀,做人做事都为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公共意识在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自然出现。

3、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个人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引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家庭、幼儿园等环境中与他人互动、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后期的成长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1. 仿效行为学前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他们会观察周围的大人或同龄人,然后尝试模仿他们的行为和语言。

通过模仿,幼儿学会了许多社交技能和行为准则。

2. 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并学习了分享的概念。

通过这些活动,他们懂得了互助、团结和友谊的重要性。

3. 情绪管理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认识到情绪对社交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学前儿童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幼儿的关爱和引导对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互动,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交流学会了尊重、合作等社会技能,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传统的家庭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造成影响。

四、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父母要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建立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提供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

2. 提供多样化的社交机会让幼儿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交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交流,也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商。

3. 注重情绪教育教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并且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

五、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合适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健康的社交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和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 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活动一般都伴 随着思维活动,所以,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小学生观察的品质随年级升高而不断发展,小学 一年级学生在观察的各个品质方面都较低,而经 过两年的教育,到小学三年级时,已有明显的发 展,到五年级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 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顺序性 和观察的深刻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1.加强对小学生有意记忆的培养 2.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意义记忆的培养 3.重视小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 4.教给小学生记忆的方法和策略 5.加强复习,防止遗忘Leabharlann 四、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小学生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 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 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 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可以 称之为形象抽象思维。 总的来说,小学生思维还是具有很大的具体性, 其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大约 在四年级(10岁)。 另外,思维的不同方面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不 同儿童之间的思维发展存在差异性。
三、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针对小学生的智力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1.教育照顾到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 对于低常小学生的教育要注意:(1)激发他们的学习积 极性,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2)制定适合于他们的 个性化目标、内容、计划和评估体系,使他们能够获得成 功的体验;(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直观性、 活动性、趣味性。 对于超常小学生的教育要注意:(1)要满足他们成长的 需要,不要搞平均主义;(2)对他们的要求要适当,不 要操之过急;(3)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既 要全面发展,又要发挥特长;(4)将教育、指导与自我 指导、自由发展相结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1.1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1 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具体作用。

四、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四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4.1 教学目标:(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策略;(2)掌握实际操作技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3)学会设计适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方案。

2024年小学第十二册社会教学计划

2024年小学第十二册社会教学计划

2024年小学第十二册社会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家庭与社会1. 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家庭成员的不同职责和角色;- 培养关爱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 了解社会各个角色的职责,培养尊重和合作的社会意识。

2. 教学内容:- 家庭的组成和职责;- 不同家庭成员的作用和责任;- 家庭传统和风俗习惯;- 社会各群体的职责。

3. 教学活动:- 观看家庭纪录片,了解不同家庭的组成和职责;- 分角色扮演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讨论各个角色的作用和责任;- 家庭成员介绍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 观察社区中各个角色的工作,了解他们的职责。

4. 教学评估:- 学生完成家庭成员作用和责任的小组讨论;- 家庭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展示;- 观察社区中各个角色的职责展示。

第二单元:社区生活1. 教学目标:- 了解社区的组成和特点;- 掌握社区各个设施和机构的作用和功能;- 培养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自觉遵守社区规则和公共秩序的行为。

2. 教学内容:- 社区的组成和特点;- 社区设施和机构的作用和功能;- 社区活动和服务;- 社区规则和公共秩序。

3. 教学活动:- 参观社区,了解社区的组成和特点;- 观察并介绍社区中的设施和机构;- 参与社区活动,如义务清洁、社区义卖等;- 角色扮演社区服务人员和居民,演示社区规则和公共秩序。

4. 教学评估:- 学生完成社区设施和机构的介绍;- 观察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表现;- 角色扮演社区规则和公共秩序的评估。

第三单元:我和家乡1. 教学目标:- 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保护家乡环境和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2. 教学内容:- 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家乡的发展变化;- 保护家乡环境和资源。

3. 教学活动:- 学生制作家乡地图,介绍地理位置和特点;- 学生研究和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观察家乡的发展变化,学生讨论并展示;- 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小组讨论和行动。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指导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儿童,此阶段是儿童社会性、性别认知、道德教育、交往技能等方面的关键时期。

学前儿童的社会领域教育,是指幼儿在学前教育中受到的社会化教育,这是幼儿智力、情感、道德、品德等方面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指导的重要性以及指导的具体步骤。

一、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的重要性1.提高幼儿的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涉及幼儿与他人沟通和互动的能力,是幼儿发展社交关系所需要的技能。

通过社会领域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交技能,如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学习自我控制和同理心等。

2.促进幼儿自我认同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幼儿在学前阶段考虑到自己的主观现实和自身的特征,开始意识到自己处于哪个性别,此时幼儿也会通过自己的角色扮演,表达自己的性别特征认同。

幼儿学习和探索社会认同和性别角色的进程,主要是通过社交互动,并且也容易在学前教育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3.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义务意识在社交能力的增强的过程中,幼儿也会逐步建立社会义务意识,如关心他人的情感需要和生理需要、关心环境和集体等,从而形成正确的心智结构,进而建立合理和适当的人际关系。

二、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案指导的具体步骤1.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清楚了解幼儿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和交往技能的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设计教学活动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建立真实、具体、逼近幼儿生活的情境,以提供幼儿感性体验和认识世界的机会。

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参与,通过讨论、游戏和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的发展。

3.评估教学效果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了解幼儿对已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优化提供参考。

评估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观察法、问答法、比较法等。

2024年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例文(3篇)

2024年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例文(3篇)

2024年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例文学生情况分析报告:一、学生概况本班共有学生若干名,其中男生若干名,女生若干名。

学生群体源自不同的学校背景,个体思想行为存在差异。

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为自私的倾向,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在学习方面,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存在作业拖延现象,书写能力较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习惯,需要教师持续督促。

二、教材内容解析四年级下册教材包含三个单元,分别是“哺育我成长的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及“发展中的家乡”。

教材通过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现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

例如,在第二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教材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地名、风味饮食等基本事实为基础,将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

三、教学目标阐述1. 引导学生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社会认知、参与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交通与生活、通信与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结构和基本过程。

2.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其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教材编写时,注重将社会事实与儿童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观察、感受并研究社会。

3. 整合相关知识,体现综合课程特点:四年级下册教材涵盖了地理、历史、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将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强调认知与情感的综合,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

4.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社会认知和研究能力。

5. 通过活动设计和教材留白,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策略1. 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小学生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小学生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育教学难点:认知发展与心理教育、品德发展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并适当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讲解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2)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3)研究设计的类型;(4)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最新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最新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

Believe what he said, but don't take it seriously.(页眉可删)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通用3篇)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三年级一班学生共35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3人。

由于是新组建的班级,学生________复杂,来自全县各个乡镇和街道小学,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但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

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长》;《我在学习中长大》;《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每个单元下设了三——四个主题,共11个主题。

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教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建立人际关系、学习合作、理解彼此,这些都是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基础。

通过适当的指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发展社会技能,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圈,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分享和合作。

这些社会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社会性发展的培养,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1. 情商培养情商是指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理解和处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情商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情绪认知游戏、情绪表达绘画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识不同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效地应对不同情绪。

2. 合作与分享在学前阶段,孩子们逐渐明白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

通过团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形式,可以让孩子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

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 礼仪和规范意识在学前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和规范意识。

通过模仿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培养孩子们的礼仪和规范意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性发展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们通过想象力的游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品质。

结语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涵盖了情商培养、合作与分享、礼仪和规范意识、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二篇)

2024年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范文教学规划纲要一、教学宗旨与目标1. 情感与态度:(1)培养学生具备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及责任心等优良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清晰表达个人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意见,实现与他人平等交流与合作。

(3)鼓励学生合理、创造性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1)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基本权利与义务,理解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关系,认识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理解不同群体、民族、国家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3.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理解关爱残疾人是良好品德的体现,养成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了解家乡环境问题,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使学生理解交通发展对生活的影响,掌握通信方式,学会合作创办小报等技能。

4. 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通过“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组织实地调查,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危害,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现状分析1. 学生情况: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生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初步认识,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进一步认识社会和形成品德成为迫切需求。

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2. 教材情况:教材围绕四年级学生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以体现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通过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互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实施1. 挖掘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将校本课程教学融入家庭、社会,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 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章早期情绪与社会性的发展情绪和社会性发展是人类由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早期过程。

小土豆变化?•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0-3岁婴儿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对人基本的信任感,克服对他人的不信任感,获得自主感和独立感,这些任务的实现都与照料者密切相关。

•本章内容:•依恋关系•气质(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自我意识•道德萌芽•情绪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引言•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情绪的问题。

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

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情商意味着什么?跟情绪有什么关系?•情商(情绪智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认识自身的情绪•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第一节婴儿情绪的发展•婴儿具备四大情绪能力:•情绪表达•情绪体验•情绪识别•情绪学习和调节(道德感的萌芽)•这些都以情绪的产生为基础•思考:• 1.人类具有哪些情绪?• 2.这些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吗?• 3.动物有情绪吗?动物的情绪和人类一样吗?•一、情绪的功能与发生(一)情绪的功能什么是情绪•1、适应•如用哭叫引发照顾者的照料,以维持生命活动。

•2、驱动•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有时并不是生理的需要促使行动产生,而是情绪。

•3、行为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导致接近和探索行为;消极的情绪导致回避行为。

•4、交流功能•情绪是交流的工具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讶恐惧(二)情绪的发展•第一阶段(出生-一个月内)•面部表情:感兴趣、痛苦、厌恶、快乐布里奇斯(K.M.Bridges,加拿大,1932)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些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因生理满足和抚触表现出快乐,因光和声音刺激表现兴趣•第二阶段(出生1-7个月)•更多的情绪出现如愤怒、悲伤、惊奇、害怕•愤怒:痛觉是主要刺激源,接种疫苗和未能得到满足时会愤怒•害怕:听到巨响时会害怕。

含有认知成分•惊奇:自己能控制身外之物•实验例证•研究:将一根细绳绑到2个月婴儿手臂上,实验组的婴儿每当舞动手臂时音乐就会响起;控制组的婴儿也会听到音乐,但是音乐与舞动手臂之间没有联系。

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方案

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方案

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生活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案。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提供一份全面的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方案。

一、课程设置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社会常识、生活技能、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其中,社会常识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生活技能涵盖生活自理、交往沟通、安全教育等方面,以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需的技能;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诚实、正直和友善;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首先,应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社会生活。

例如,学生可以扮演商店的店主、顾客,通过购物、交流等活动感受社会交往的过程。

其次,应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合作意识。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学习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冲突。

此外,应鼓励学生开展实际项目,如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评估方式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的评估方式应从多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可以采用观察评估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言谈举止等方面,评价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技能。

其次,可以采用讨论评估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此外,可以结合作业和项目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

四、师资培训为了保证小学生社会与生活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师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教学方法、教材资源的使用、评估方式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形式可以采用专项研修、集中培训或者线上学习等方式,以满足不同学校和教师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个体获得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内化社会价值规范,从生物个体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融入群体与环境中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小学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节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部分。

⏹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成分。

⏹从整体上来讲,自我意识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1. 自我认识⏹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是在分析和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的某种判断。

⏹在正确合理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产生自信。

⏹2.自我体验⏹对自己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体验.⏹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和重要感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尊——自卑⏹3.自我控制⏹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调节过程——发动作用和制止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1、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生理自我为主⏹1岁前,分不清主体与客体,将自己与外部事物混同⏹1岁后,自己的身体名字,区分自我与非我⏹18个月时的镜中自我的确认;⏹2岁后,“我、你、他”指称代词的使用。

⏹初生婴儿的意识是混沌的,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的区分,基本没有自我意识,只有生理需求提示着我的存在。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自我感觉。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了。

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有……”等。

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社会自我时期,显著受社会交往和社会文化影响,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发展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作用的认识。

⏹自我同一性问题⏹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心理自我时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个性逐渐形成,发展个体独立性、自我理想和价值观等。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与年龄呈现正相关,但发展速度各年级是不等速的。

⏹一年级到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尤为迅速的时期;⏹三年级到五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平稳时期⏹五年级到六年级时又会出现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五、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小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1.自我描述从具体、外部特征向抽象、内部特征转变“我是谁”身高体重外貌喜好——品质爱好交往2.自我概念具有情境性(不稳定)⏹8-11岁,自己是善良的,因为我把东西借给同学用。

自己是无能的,因为考试不及格。

3.自我概念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增加⏹如爱国、守法,守纪律、孝顺、正直、诚实,善于合作等(二)小学生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自我评价制约个体活动的积极性,发展良好的自我评价对儿童极其重要。

1.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向独立的自我评价发展2.从具体、外部行为评价向抽象、内在品质的评价发展(全面、深刻性增强)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增加4.自我评价的能力低于对他人评价⏹5. 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日益提高⏹自我评价的全面性指的是自我评价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评价自己的行为时能同时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从小学高年级直至初中,这时的儿童能将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动机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个性品质,过渡到对自己个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小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1、儿童自我体验主要发生于4岁左右,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展较晚,随着年龄增长,由生理性需要体验向社会性需要体验不断发展。

2. 提高小学生自尊感的策略(1)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2)获得充分的社会支持⏹(3)积累成功体验⏹(4)掌握应对策略(四)小学生自我控制的发展1.中低年级—外部影响下的自我控制(他律)⏹由成年人指定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成人奖惩;认知能力;人际信任;替代满足2.中高年级—自我作为动因的自我控制(自律)内控型⏹王振宇等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自我监控表现出低年级儿童的自我控制分数比高年级儿童高的现象。

⏹原因?⏹低年级儿童容易受权威人物控制,他们的自我控制分数高是由外部原因造成的,实际上是¡°外部控制¡±的结果。

⏹而到了高年级,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增强,外在约束力减小,内在的自我控制增强,但这种控制力的发展是缓慢的,因而表现出自我控制分数下降。

第二节小学生的社会行为一、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的行动,如助人、合作、分享等。

随着年龄增长,在社会强化的影响下,亲社会行为逐渐增加。

⏹(一)分享行为:⏹5-7岁——从自我中心出发,自己居先⏹7-9岁——按个人能力和成绩,分给有能力的人⏹9岁开始——同情和重视个体需要⏹(二)互助与利他行为⏹1. 随年龄增长,小学生的互助行为不断增加⏹2.1-3年级表现为互惠性互助动机,4-5年级表现为利他性互助动机⏹(三)合作与竞争行为⏹多伊奇:合作目标¡ª竞争目标¡ª个人化目标(合作学习优于竞争学习和个人化学习)⏹1. 小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受外部指导和奖励的影响⏹2. 在奖励的条件下和合作目标的引导下,6-13岁的小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合作⏹3. 团体奖励更有利于产生合作行为⏹二、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攻击美国心理学家W. Hartup研究4-6岁和6-7岁的儿童,发现: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呈增多趋势。

张文新等(1996)研究小、中、大270名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得到类似结果。

⏹相对于幼儿时期,许多6-7岁儿童的攻击行为减少,言语攻击增多;男生多于女生;攻击行为有相对的稳定性三、影响小学生社会行为的因素见《小学生心理学》教材288-293)⏹1.生物因素⏹2.社会认知能力⏹3.文化的影响⏹4.家庭教育环境⏹5.宣传媒介四、促进亲社会行为,控制攻击性行为策略1. 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2. 提供亲社会行为的机会⏹儿童承担家务活越多,对家庭帮助越大,利他水平越高。

⏹3. 强化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4. 教会儿童掌握交往策略⏹5. 提高社会认知能力⏹6. 媒介正面宣传,树立良好榜样第三节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一、同伴交往⏹同伴关系是儿童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儿童掌握社会技能,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同伴交往的频度和深度都进一步发展,关系是平等密切的。

⏹1. 小学生友谊关系的发展⏹友谊是伙伴与朋友之间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亲密关系。

通过友谊,可以实现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相互学习社会技能,并体验不同情绪情感,奠定人际交往的基础。

塞尔曼将儿童的友谊发展分为5阶段⏹3-7岁,不稳定阶段。

朋友与实利的物质属性及其临近性相联系。

(糖果)游戏同伴⏹4-9岁,单向帮助阶段。

强调他人的顺从。

顺从伙伴⏹6-12岁,非实质性双向帮助阶段。

有明显功利性特点。

⏹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

⏹12岁开始,友谊发展最高阶段。

稳定持久的友谊阶段。

⏹儿童对同伴的依从性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曲线。

⏹研究者为:在3-6岁期间是不受同伴影响的,只是自己管自己,没有一个孩子按童龄组的判断改变自己的主张;⏹7-10岁儿童有明显的依存性,一直是按同龄人一致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意见;⏹11-13岁儿童就不向7-10岁的孩子那样依从别人。

⏹表明同伴的影响发展呈倒马鞍型,两头低,中间高。

幼儿园儿童最少依从,7-11岁最易依从,而再大一些的儿童甚至成人在依从性上居中。

⏹研究表明,友好、亲社会、有反应和积极交往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强使儿童更容易被同伴接纳,更受同伴欢迎。

大多数情况下,受到同伴赞扬和喜爱都能强化儿童的交往行为。

⏹2. 小学生同伴团体发展——班集体⏹二、同父母的关系⏹接受—拒绝;限制—允许两个维度说明儿童与父母行为(图P309)⏹父母的影响机制——教导;强化;榜样;慰藉⏹父母同儿童的关系——接受;拒绝;控制;放任三、师生交往⏹1、小学生对教师态度的情感成分较重⏹低年级对教师的态度处于权威认知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儿童不再无条件服从。

⏹2、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因教师向学生传递不同性质与程度的期望而导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的教育现象⏹教师因素(人格、态度)、⏹学生因素(性别、身体特征、家庭背景)⏹环境因素思考题⏹1.浅谈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2. 如何促进师生关系⏹3.小学生攻击行为的表现与矫治⏹4.说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人们常谈常新的一个永恒主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变革的真谛与价值,然则不一定只有在“穷”的状态下才求“变”。

事实证明即使是“富”亦应求“变”,“变”就是割弊除陈,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地“求变“,才能“常新”,才能长久。

中国的改革开放诱发了中国企业脱胎换骨的深刻变革;WTO的加入不仅仅使中国企业进入了“与狼共舞“的时代,更会由此而产生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沙丁鱼效应”。

那么什么是变革管理呢?变革管理就是以变革为对象和内容的管理方法,是对期望实现的变革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实施等一系列的活动。

它是在资源、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谋求长远的发展而创造出的一个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激烈的竞争中,变革管理已经成了在市场上获取优势的竞争策略,是企业主动调整适应并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

一变革管理的模式1.传统模式(1)三阶段模式。

变革管理的传统模式遵循“解冻”到“变革”到再凝结“的固定路线。

解冻就是要刺激组织成员去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改变旧的习惯和传统,促使组织成员认识到照旧的一套下去不能达到希望的结果。

变革就是指明改革的方向.实施变革,使组织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再凝结就是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固定下来,使之持久化。

(2)价值链模式。

为了提高企业绩效,获得竞争优势,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模式。

他认为企业是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其他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活动的集合体。

企业的竞争优势通常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营销等业务层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

价值链可将企业的业务层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这些活动被看作是企业增加边际收益的基本活动链,它包括进货、生产、发货、经营、服务五种基本活动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四种辅助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