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

合集下载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

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第一篇: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浅析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家的穷小子;却才智出众,他能熟练的背诵《圣经》,而且是用拉丁文,这一巨大的反差也正是于连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如果出身高贵,则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为别人所敬仰;如果才智一般,则可以庸碌的度过一生,不能飞黄腾达,也可能享受到平凡人的幸福。

这一反差并不是致命的,而是由这一反差所激起的向上攀爬的野心,而这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阶级所必须扼杀的。

也就是说于连的悲剧早已注定,只不过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所以我认为于连是值得同情的。

也许有人觉得于连在向上爬的过程中充满虚伪和狡诈,而这些在真正的阴谋家和野心家看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毕竟于连的社会阅历十分有限而且很多时候还会显出其本性纯良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这也是生存所必需的,所以对于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人也是无可厚非的。

反而有这种看法的人不是过于单纯,就是出于教化的目的。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身上都有于连的影子,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许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改变个人命运的目的也不能被否定。

我们不能单纯的批判于连,而是将于连当作一面镜子。

由于于连确定了奋斗目标就是向上爬,最初他认为对他来说爱情是无用的,所以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

他只是将女人看作男人成功后的战利品,和对上层社会的报复,直到后来于连发现可以通过女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顺理成章的追求德瑞那夫人和德拉穆尔,而且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发展。

但是在两者身上的体现并不相同,于连在初见德瑞那夫人时就对她的漂亮与温柔,流下了美好的印象;而对德拉穆尔却没什么好印象,也不觉得她漂亮。

在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追求中,表现了于连羞涩和自卑的一面,而且也可以说是初恋;而面对德拉穆尔小姐于连已成熟了很多,而且更多的是贪图她的家世,是一种互不相让的较量。

可以这么说于连追求德拉穆尔小姐是理所当然符合需要的,而与德瑞那夫人的恋爱则是错误的致命的,正是德瑞那夫人的温柔善良抚慰了于连,使于连得到了爱情的滋润。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命运悲剧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命运悲剧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命运悲剧作者:王梓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1期摘要: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的人物于连,不但具有时代悲剧性,而且也有性格悲剧性,这种时代与自身的悲剧性在一定程度上映照了司汤达的精神世界。

本文从于连的命运悲剧出发,剖析人物背后隐藏的人性悲剧。

关键词:双重性;红与黑;英雄主义作者简介:王梓涵,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一、于连的性格成因“儿童时期的不幸心理创伤会使其在成年期形成无意识的人格扭曲,内向与暴躁,敏感,多疑甚至复杂多变的性格”(弗洛伊德),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安全感缺失和焦虑感,继而内心渐渐产生了支配个体的无意识的自卑情结。

司汤达本人敏感多疑,具有坦诚正直又虚伪的双重性格,但其理性的特征又以冷峻的风格深刻刻画出人物灵魂深处细腻的心理活动与思想,以作家主体投射的角度看,于连性格的复杂性与双重性恰恰是司汤达本人性格的典型反映,具体表现为于连丝毫不能容忍他人的傲慢与轻视,而内心却又非常渴望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平等相待,为了掩饰内心因卑微的出身而产生的自卑,自觉地形成了表象极度的自尊与自傲。

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导致了于连内心更深层次的自卑与焦虑,从而增强了自我意识中的反抗心理与报复心理,而后者又进一步激化了更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外化的自尊。

比如,于连与瑞那市长夫人的爱情,他们的爱情诞生在市长对于连的侮辱与轻视上,诞生在于连的报复心理上,于连用占有的方式来抗争,来获取自己的荣誉与维护自己的自尊。

他的动机并非源于爱情的激情,而是一种自尊受伤,自信受挫后出于满足自尊的野心,一种报复社会报复市长的行为方式。

对于爱情的描写始终带有阶级的色彩。

于連以咄咄逼人之势打进贵族的圈子,既得到了贵族小姐的青睐,又报复了上流社会中歧视自己的贵族,因此,在地位前程的蒸蒸日上中既满足了自尊,又肯定了个人才干与自信,但表象的成功背后,往往是相伴而来的深切不安与深刻自卑。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关键词 ]《红与黑 》;于连 ;平民意识 ;自卑 ;虚伪 [摘 要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 与黑 》的主人公 。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 他的野心 和虚伪 ,把他看作 “野心 家 ”和“伪君子 ”。其实 ,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 、热情与虚伪 、真诚与 作假的矛 盾 。他出身平 民 ,为了争取幸福生活 ,努力实 现出 人头 地的目标 ,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他的毁灭不仅有外在 的因素 ,内在思想 上的因素起到更为重 要的 作用 。 [中图分类号 ] I106.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8 - 2638 ( 2008) 06 - 0063 - 03
于连在死 前审 判中 ,说道“……我看 到有 些人 ,他们并不 认为我很年轻 而值 得同情 ,反而 想杀一 儆百 ,通过 惩罚我 来 吓唬这样的年 轻人 ,他们出身下层阶级 ,备受贫穷的煎熬 ,却 又有幸受到良好教育 ,敢于混迹于有钱人引以为豪的上 流社 会 。 ……这就是我的罪行 ,因而更应该严惩 ,何 况事实上 ,审 判我的并非与 我同 属一 个阶级的人 。在陪审席上 ,我看 不到 任何发了迹的乡下人 ,有的只是清一色的心怀愤懑的有 产阶 级 ……”[2 ]临死 的一 席话 ,他始终 认为自 己是一 个出身 下层 备受贫穷煎熬 的乡 下人 。这 就是 平民意识的体现 ,正是 这一 思想影响了于 连的 一生 ,使他无法真正进入上流社 会 。这种 潜在意识的定 位 ,正是平民本位的主要要素 。
就出身而 言 ,于连是平民阶级的一员 。他出生在维 里业 的小镇 ,父亲是木匠 ,以 经营 木材 生意为主 ,这就是于连 的家 庭背景 。从西方社会学 家普 遍划 分社会阶层标准而言 ,阶层 划分标准为三个方面 :权力分层 ,财产 分层 ,名望分 层 。从权 力上而言 ,权力的含义是 一个人 或几个 人所拥 有的 机会 ,这 些机会可以使 他 们通 过集 体行 为 ,甚至 在他 人反 对 的情 况 下 ,实现自己的 意 志 。而财 产 方面 ,于连 出身 于 平民 阶级 。 平民的出身 ,成为平民意识的重要现实依据 。

《红与黑》于连悲剧原因探析

《红与黑》于连悲剧原因探析

《红与黑》于连悲剧原因探析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出身卑微的于连的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的描写,来反映法国大革命时期年轻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本文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历程为研究方向,探讨造成于连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家庭;社会;个人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10-084-01《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根据真人真事经过艺术加工后写成的,主人公于连出身贫寒,被市长聘为家庭教师,在市长家,于连与市长夫人发展成情人。

为了隐瞒这段不正当关系,在西朗神父的安排下,于连来到了贝尚松神学院,接着被神学院院长介绍去了德•拉莫尔侯爵府,担任秘书。

他的高傲引起了侯爵女儿的好奇,于连设法把她勾引到了手,侯爵被迫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这时,市长夫人在教会的驱使下写信揭发了于连,于连开枪打伤了她。

被捕之后,于连万念俱灰,在法庭上怒斥资产阶级,最终上了断头台。

在这本书中,塑造最成功的是于连这个人物形象,这个个人奋斗者从贫民阶级一步步往上爬,最终却不得善终葬送了性命。

本文主要从家庭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来探究造成于连悲剧的原因。

一.贫苦的家庭环境于利家庭贫寒,父亲是木匠,在他之上还有两个哥哥。

他英俊帅气,喜欢看书,厌烦沉重劳动。

在这个家庭里,于利没有尊严,自由和地位。

一出场,他便遭到父亲的一拳一掌,打掉了他心爱的一本书----《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也打得他流鼻血,对他,父亲没有任何关切之心,反而直呼“畜生”,父亲对他尚且如此恶劣,两个哥哥更不必说,经常欺负于连,“礼拜天,在公共场所,他只有挨打的份”。

这就是于连的家庭,处于底层阶级,他也不受父兄疼爱,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了十九年,于连产生了强烈的进取精神,他渴望富有,渴望权势,渴望步入上流社会。

他深受卢梭的影响,接受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的思想,同时,他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的青年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人生理想,但是,当他看到神父的收入相当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三倍时,对金钱,社会地位的渴望驱使着他穿上黑色教会服,通过教会的路往上爬。

试论于连的悲剧

试论于连的悲剧

试论于连的悲剧摘要:司汤达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途中不慎跌入歧途并且最终造成自我毁灭的悲剧性人物于连形象。

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于连身上带着深深的社会印记;同时矛盾的性格,使得他将自己置于悲剧的境地。

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引他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

于连的悲剧命运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不可估量的潜在的文学价值,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矛盾的性格;爱情纠葛;悲剧Analyse the tragedy of JulienAbstract:Stendhal's novel "The Red and Black", created a self-destruction tragedy personal image of Julien that falling into the wrong path on the way of pursuiting personal happiness. As a "typical characters in typical environment", Julien has the deep social imprint; and so on, the small family environment of his grew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his own character, which put him into a tragic situation. His disputes about love between two women is the directly reason that bring him into d eath. Julien …s tragic fate make the novel have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immeasurable potential literary value,Even today of 21st century, it still has a deeply cautionary.Key words:contradictory character; love entanglement; tragedy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悲剧及现代意义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悲剧及现代意义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生悲剧及现代意义1、相关定义1.1、设计艺术的定义艺术设计与传统艺术不同的地方是研究的内容和服务的对象,设计是一门涵盖面广、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受它影响的领域非常多,大到社会、文化、经济小到我们的吃、穿、住、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化也决定着人们对设计的审美标准。

这说明,艺术是生产生活的产物,它又作用于生活,设计艺术最能体现人们的创造活动与生活实践。

设计艺术之所以是设计者对艺术与生活的感悟,因其体现了设计师自身综合素质,对设计目标的背景文化、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了解。

1.2、戒律的定义戒,是发自内心的遵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

戒律不仅被奉为三藏之一,更是三学之首。

佛陀一切经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学,戒有防非止恶的功用,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发慧,慧可破惑证真,以此成佛。

《菩萨璎络本业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 受戒如同学生遵守校规,人民遵守法律一样,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力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

律是梵文 vinaya的意译,音译为毗那耶、毗尼等,转意为调伏、善治、化度、灭诤等,是为出家僧人制定的禁戒,能制伏诸恶。

所以,律中有许多关于衣食住的规定,非常细致。

通过这些具体规范,帮助人们减少对物欲的贪著。

常人的生活,是充满贪著的生活。

因为有贪心,就会不断产生需求,进而试图占有。

戒律,就是通过远离而减少贪著。

从这个意义上说,戒律永远不会过时。

因为常① 道坚《中国佛教与社会探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版,第 8 页 4 人都有这些弱点,要改变这些有始以来的不良习惯,就离不开持戒的前提。

全面了解戒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根据佛陀制戒的根本精神及开遮持犯的原理,才能更好地继承戒律,弘扬戒律,使之在现实僧团发挥更大的作用。

虽然戒律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戒律的制定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当时的习俗、观念, 一部分戒律是和特定习俗发生冲突后才制定的。

成也爱情,败也爱情——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

成也爱情,败也爱情——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
楚 , 自 己根 本就 不 是什 么霸 王 ,真 正的 霸王 是每 个 时代 权力 的拥 目浊耳 聩 ,他 的眼 神 、容貌 、举止 、气 度 ,一 如 曾经风 华流 转 、 有者 !只是 可怜 了蝶 衣 ,他 几乎 一 生都 处在 中 国近代 最 动荡 的阶 优 雅动 人 ,举 手投 足 间天下 失 色 日月黯 然 。从 此往 后 ,浓烈 炽 热 段 ,但 即便 是在 封建 社会 末 期和 民 国抗 日时 期 ,蝶衣 也 没有 被摧 的 深情 再也 不会 背 道而 驰 ,刻 骨铭 心 的思恋 再 也无 须远 远凝 视 。 毁 ,因 为他 是一 个想 法很 简 单的 演 员,他 一直 活 在 自己编 织 的梦 既然 在 这尘 世 间最 眷恋 的 已无法 得 到 ,那么 在 爱人 怀里 长眠 ,于
常 只需 做 到使 她联 想起 爱 情来 ,并且 使她 动 心 。她就 会 很好 地接
作 为 身份 低 微 的木 匠之 子 ,于 连 对 自己的 人 生 前 景 满 腹 信 受 这个 给她 以快乐 的 聪 明的 男人 。于 是他 有 了希 望 。 ”于连 在 第 心 ,而这 种 信心 甚至 是 建立 在 不择 手段 上 的 。被 市长 选作 家庭 教 二 段爱 情 中堪 称用 上 了情 场老 手 的伎 俩和 把 戏 。当 内心 冷酷 的 马
里 。无 论时局 如 何动 荡 ,只 要不 妨碍 他 唱戏 、不 打破 他 为 自己编 他而 言或 许是 最完 满 的结局 。 织 的梦境 就行 ,他 根 本无 心 去关 心政 治 。但 是这场 浩 劫却 将他 打 只是 自此 以后 ,世 间再 也没 了这 风华绝 代 的人儿 。 入 永 不翻 身 的境地 ,他 已经没 有 力气 、也 没有 勇气 去 维持 他最 简
《 红 与 黑 》 是法 国批 判 现 实主 义 小 说 家 —— 司汤 达 的代 表 连 个人 奋斗 的 始终 。这 两段 爱 情 的结合 在一 定 程度 上掺 杂 了过 多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一、本文概述《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复杂形象,以及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悲剧性。

通过对于连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细致解读,本文试图揭示出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角色如何在红与黑的象征意义中,展现出一种既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又无法逃避社会压迫的悲剧命运。

文章将首先概述《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故事背景。

随后,将聚焦于于连这一角色的成长轨迹,分析他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中挣扎,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于连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野心、自尊、敏感以及对于权力和爱情的渴望。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还将关注于连在红与黑两种象征色彩中的表现。

红色代表着热血、激情和反抗,而黑色则象征着压抑、阴谋和死亡。

于连的一生就是在这两种色彩的交织中度过的,他既有着对自由和尊严的热烈追求,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这种象征意义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于连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将对《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进行总体评价,指出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启示。

通过对于连悲剧性命运的探讨,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红与黑》这部文学巨著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特质。

他既有着火热的激情,又有着冷静的理智;他既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又深陷于现实的泥沼。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冲突和挣扎。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他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有着坚定的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激情还体现在他对于爱情的执着上,无论是对于德·瑞那尔夫人的深情厚意,还是对于玛蒂尔德小姐的热烈追求,都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热烈情感。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doc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doc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的爱情悲剧中文《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付表性作品之一,其男主人公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特质致使他的人生轨道此起彼伏。

对于爱情,他充满了阴谋和野心,以致他最终玩火自焚。

本文以于连爱情悲剧为主线,分析了导致于连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并对其爱情悲剧作了深刻反思。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爱情悲剧Abstract:The Red and the Black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French critical realism,the hero in th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personality traits that his life track. For love,he is full of the intrigue and ambition,so he finally playing with fire. The paper put the love tragedy as the main line,analyzed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love tragedy,and makes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ir love tragedy.Key Words:The Red and the Black Julien love tragedy《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一司汤达的付表作之一,其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描写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的风起云涌和政治变化。

法国评论家儿乎一致认为‚《红与黑》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它‘从头至尾是一部政治小说’是最强烈的现实小说‛。

1主人公于连年轻俊美,冰华横溢,渴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甚至不惜泯灭良心,阿谀奉承借着爱情上位。

然而,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宗教面目的伪善,却让身份卑微的他不但没能飞黄腾达,反倒送了性命。

两条路都走的于连为何会失败?浅析《红与黑》于连的悲剧性

两条路都走的于连为何会失败?浅析《红与黑》于连的悲剧性

两条路都走的于连为何会失败?浅析《红与黑》于连的悲剧性《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最佳司汤达的代表作,作者也给它起来一个副标题《一八三零年纪事》可以见得这部小说描写的就不仅仅是主人公于连短暂的一生,它有着更深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更深一层那个时代的法国社会,而于连的悲剧性正是这个社会的体现。

每部作品的创作都有它的写作背景,《红与黑》当然也是,它的取材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事件,一个家庭教师开枪杀死了自己女主人(女情人)的一个事件,而作品的结局也是贴合了这个社会事件。

于连的出身说于连的出身之前,先了解当时法国的时代背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由于各种制度的不健全,1814年拿破仑倒台,倒台以后路易十八继承王位,并接受了一系列的资本主义宪法,拿破仑不服杀回巴黎,在滑铁卢战役,路易十八重新登上王位,波旁王朝复辟。

而在拿破仑时代鼓励资产阶级通过自己奋斗而走向成功的这一幻想也最终破灭,门第观念重新猖獗于法国的历史舞台,封建贵族阶级和封建教会又开始活跃,地位和金钱也占据了整个社会。

而于连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社会,他经历过拿破仑时代也正在经历着波旁王朝的复辟时代。

于连是一个才智过人的知识分子形象,生活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上,是一个木工的儿子,于连的父亲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丑恶的小市民的形象,像是市长大人在聘请于连当家庭教师的时候,明明自己心里喜不自胜却全然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模样,“西班牙人统治时期他们沦为奴隶,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但他们依旧保留埃及奴隶的面部表情”这其实就是索黑尔老爹的无赖且虚伪的一种表现。

于连和父亲和哥哥是两种不同的人,索黑尔老爹和两个哥哥是身形粗壮的汉子,他们具有农民的特点,但是于连却身体比较瘦弱,是读书人的模样,不适合干体力活,但是父亲却不能容忍于连读书,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睁眼瞎。

这里也看得出于连和他家里人的对比,读书是于连最大的乐趣,而父亲却全然不理解他,换来的反而是父亲的拳打脚踢。

于连的内心坚强,精通拉丁文,他有着美好的愿望,他希望可以和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通过自身的奋斗而出人头地,但是在他处的这个以门第来定社会地位高低的社会,他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的。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悲剧的成因《红与黑》(1830)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1783—1842)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于连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被迫离开,进了神学院。

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

与此同时,他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

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

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作品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平民青年于连的奋斗和悲剧,透过这个典型人物,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整整一代青年的苦闷、追求和厄运。

于连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其作为个人奋斗者的局限性。

下面笔者试分析其悲剧的成因。

一、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家庭关系是于连悲剧的诱因之一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利埃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在这个家庭中,于连没有地位、没有尊严、也没有自由。

父亲对于连的态度一直都不怎么好,这个可怜的主人公一出场就遭到父亲挥来的一拳一掌,分别打掉了于连的书,打得于连流鼻血,谈吐中于连的父亲用的是这样的句子:“下来,畜生……”。

而两个哥哥也经常欺侮于连,“礼拜天,在公共场所嬉闹,他只有挨揍的份”。

(1)于连只有唯一的爱好,那就是看书。

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

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

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生活是一个人的最初的老师,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最初来源,处在难以承受的生活的压迫之下的人往往最容易产生超越这种生活的妄想。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考籍号: 3 姓名:周琳指导教师:黄怀军专业:汉语言文学联系: Q Q 号: 09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地址: 13级中文系三班邮编: 416000二零一五年十月目录内容摘要 --------------------------------------- 1 关键字 ----------------------------------------- 1 引言 ------------------------------------------- 1 一、命运悲剧 ---------------------------------- 2(一)悲剧命运的开始 ----------------------- 2 (二)悲剧命运的进展 ----------------------- 2 (三)悲剧命运的高潮 ----------------------- 3 (四)悲剧命运的终止 ----------------------- 3二、社会悲剧 ---------------------------------- 3三、性格悲剧 ---------------------------------- 4(一)自卑与自尊 ---------------------------- 5 (二)招架与妥协 ---------------------------- 6 (三)虚假与真诚 ---------------------------- 6 四、终止语 ------------------------------------ 7 注释 ------------------------------------------- 7 参考文献 --------------------------------------- 7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周琳【内容摘要】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

品析《红与黑》之我看于连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2012101254 姓名:叶佩婷想必司汤达的《红与黑》这部世界闻名的巨作,众人都不陌生。

我觉得每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界,这部作品肯定有它独特魅力的地方。

我在阅读完这部巨作之后,心中感慨万千。

在当时的社会,造出这样的人,实在是让人惊讶又觉得惋惜。

《红与黑》的故事大约是这样的:男主人公于连从小崇尚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靠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由于于连生在王朝复辟时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他当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为了报复市长的傲慢,他引诱了市长夫人。

事情暴露后,他来到神学院,并受到神父的赏识提拔为辅导教师。

由于神父的推荐,于连成为侯爵的心腹并成为侯爵的女婿,就在他飞黄腾达之时,市长夫人受到教士的怂恿揭发了于连并断送了于连的前程。

于连在盛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市长夫人,最后被判死刑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故事大约是这样,整篇故事看来,于连就是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其实虽然于连的死是由于他的冲动而罪有应得,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看来,于连是一个既可恨又让人可怜的一个悲剧人物,中国有一句老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大概就是包括于连这一类人吧。

于连是个怎么样的人呢?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我只能说,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是多面的,他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首先,于连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多层次特征,其核心是虚伪。

在于连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原本于连还是个淳朴正直的人,但是由于受到市长的轻蔑和傲慢,他为了报复市长竟引诱了市长夫人。

可以说,于连对市长夫人是没有爱的,他的某些举动完全是为了勾引市长夫人,并以此为豪。

而后来,当于连意识到走拿破仑式的发迹道路是行不通的,于是他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思想,装扮成最虔诚、最守教规的修道士。

又后来他为了飞黄腾达,他故意引起贵族小姐的注意并与之结婚以获得官职和地位。

在于连这些种种的举动中,无不看出他的虚伪。

《红与黑》于连野心与爱情的悲剧

《红与黑》于连野心与爱情的悲剧

《红与黑》于连野心与爱情的悲剧司汤达的《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巨著,书中主人公于连的命运令人感慨万千。

他的野心与爱情相互交织,最终却酿成了一场悲剧。

于连出生在一个小业主家庭,身处社会底层的他,从小就对贵族阶层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他聪明、敏感、自尊心极强,一心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上流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他的心中,野心的火焰熊熊燃烧,驱使着他不断向前。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于连努力学习拉丁语,凭借着出色的记忆力和才华,他被聘请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

在市长家中,于连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了贵族的生活,他内心的渴望愈发强烈。

然而,他的身份和地位却让他在这个家庭中备受歧视和冷落。

于连不甘心被人轻视,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来赢得尊重。

在市长家,于连与市长夫人德·瑞那夫人产生了感情。

德·瑞那夫人温柔、善良,她对于连的关心和爱护让于连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于连对于德·瑞那夫人的感情并非纯粹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

他希望通过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实现自己的野心。

于连的野心让他不满足于在市长家的现状,他决定前往巴黎,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巴黎,于连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进入了拉莫尔侯爵府。

在侯爵府中,于连见识到了更加奢华和腐朽的贵族生活,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

在拉莫尔侯爵府,于连结识了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小姐。

玛蒂尔德小姐出身高贵,美丽而骄傲。

于连为了赢得玛蒂尔德小姐的芳心,用尽了各种手段。

他的刻意迎合和故作姿态引起了玛蒂尔德小姐的注意,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复杂而纠结的爱情。

然而,于连与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同样充满了功利和算计。

于连把与玛蒂尔德小姐的结合视为自己通往成功的阶梯,而玛蒂尔德小姐则把于连视为一种挑战和刺激。

他们的爱情在野心的驱使下变得扭曲和脆弱。

最终,于连的野心被识破,他的爱情也随之破灭。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

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第一篇:红与黑于连的人物分析于连的人物分析曾经看过许多的电影,这是第一次看《红与黑》这部电影。

曾经认识过许多电影的主角,于连是第一个让我为之感叹、纠结、而深省不已的。

曾经赞同过许多名人写过的影评,这是最深的一次折服:歌德说《红与黑》是司汤达“最好的作品”,于连是司汤达写《红与黑》中通过“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为造就的,歌德说的好透彻。

毋庸置疑,司汤达对于于连的性格刻画和对于连内心那惊涛骇浪般矛盾斗争的描写的强大力度和烈火炙烤般的灵魂折磨,使得小说震撼人心之处。

司汤达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矛盾和抗争,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红与黑》不愧为一部心理描写小说的典范。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闭塞的小城维里业市某锯木厂主的家庭里,他是一个自小没有母亲的孩子,缺少母亲温柔的关爱,相反,他的父亲老索雷尔却是粗暴蛮横的,在身体强壮的哥哥面前,身体瘦弱无用的他被视为累赘,在父兄的拳脚相加中度过辛酸,孤独,卑怯的童年,这种生活环境潜移默化为支配个体无意识的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感作为深层的动机,于连时时生怕被蔑视,有着强烈的渴求平等的欲望,希望被贵族阶级和上流社会认同,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抵制自卑的更强烈自尊和征服欲。

这时,他遇到了一位经历了拿破仑时代的老军医的爱护。

老军医在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生活和教育的同时,还灌输给于连对于拿破仑和战争时代的崇拜,使于连从小就追念拿破仑,崇拜拿破仑,因为拿破仑的时代是属于于连的,是他所向往的时代,因为那个时代能够给予于连展示才华的天地,这个时代,是一个门阀地位决定一切的时代,作为一个平民出身的于连,他没有资格投身行伍,建功立业,于连处于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它生长在一个英雄的时代却不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

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

”。

在这种社会面前,于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屈从退避,要么勇敢反抗。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

浅析司汤达《红与黑》的悲剧意识作者:牛艳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6期摘要:《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该作品被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给读者个人理想藏书之一,同时也是文学史上描写社会政治黑暗的经典作品。

《红与黑》是一部完全浸透着悲剧意识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主要阐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之间冲突等内容,充分揭示了书中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以及导致悲剧发生的社会、人物性格原因。

《红与黑》作品名称中的“红”代表着革命、军工和行伍生涯,而“黑”则是代表着教士黑袍、教会以及教士生涯。

本文将进一步对司汤达《红与黑》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司汤达;《红与黑》;悲剧意识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凝练的创作笔法和深刻人物心理分析而闻名于世。

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红与黑》,该小说作品成功开创了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

《红与黑》在我国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追捧和青睐,他们互相交流探讨,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司汤达在创作该作品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了悲剧描写艺术手法的作用,有效揭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封建贵族阶级斗争时代主人公于连一生的悲剧命运及其悲剧产生的相关原因。

一、《红与黑》的创作背景概述《红与黑》创作于十九世纪,是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司汤达通过采用了悲剧艺术手法,以法国复辟王朝作为小说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主人公于连一生悲剧命运的论述。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形象最为显著的特征是野心、虚伪,具有浓厚的资产阶级个人野心,读者能够从文中主人公于连政治化的爱情与悲剧性命运充分感受体会到其人物性格。

《红与黑》创作背景属于法国复辟时代,是封建贵族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相互斗争与妥协。

由于封建贵族阶级势力的根深蒂固以及整体力量的强大[1],就算是资产阶级生产力更为先进,但是因为整体实力偏弱,也会导致社会进程难以进步发展。

从小说到电影:《红与黑》于连死刑辨析

从小说到电影:《红与黑》于连死刑辨析

从小说到电影:《红与黑》于连死刑辨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农村青年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精神斗争成为社会上层人士,最终因为出轨被判处死刑的悲剧故事。

这个故事在小说和电影中都极具影响力。

今天我们将从小说到电影,从主角于连的死刑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小说《红与黑》呈现了一个典型的19世纪欧洲社会高低贵贱的等级制度和阶层固化现象。

主角于连自幼生活在农村,受尽艰辛和苦难。

但是,于连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求知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他一步步走向上层社会。

他甚至打破了当时社会的等级限制,成功地升迁为神父的秘书和贵族家庭的教师。

然而,于连在爱情和性欲的驱动下,选择了不道德的道路,和社会的高层人士的妻子朱丽安娜有了性关系。

他以此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最终被发现,面临死刑的惩罚。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种信息,即在旧社会的等级制度下,普通人没有机会成为高层人士,而成功的人也难免受到道德的考验,甚至引发继续的道德危机。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电影版的《红与黑》。

这部电影在小说的故事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和想象。

电影对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处理更加剧烈和极端,呈现了一个非常悲惨的结局。

电影版鲜明地揭示了于连的窘境和苦难,他成为了一个被社会裹挟的苦恼的存在。

电影中,于连一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但他又被困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亲情纽带中,无法摆脱其中。

当他选择违反道德规范时,他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从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效果来看,两者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小说《红与黑》通过详细描写角色的心理和环境,分析了一个人在等级制度下的困境,带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

而电影版的《红与黑》则注重角色的表演和情节的戏剧性,呈现了一部更加震撼和感人的影片。

通过这两种创作方式,作者和导演们强调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个体的生命困境,展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和脆弱。

综上所述,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红与黑》的主题性和深度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及悲剧性探讨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及悲剧性探讨

《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及悲剧性探讨《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先生的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于连通过对于连悲剧性的性格作出解读,来肯定一种永恒存在的人文主义精神。

它的出版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意义和历史意义。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英俊、聪明的底层阶级年轻人。

他因聪明好学,年纪轻轻,便得到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他因此而骄傲自满,但底层出身又使他始终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身份感觉自卑。

自卑感与自满感如此矛盾的存在于他的思想中。

他是一为底层工人阶级的孩子,这种身份使他对贵族阶级有一种排斥的心理,他崇拜拿破仑,偷偷阅读关于革命的书籍,渴望自己能够用一把长剑让自己的命运与众不同,但这种抗争的精神,又因为他本身软弱的自我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不能够长期存在。

往往在贵族阶级遭到蔑视之时,这种反抗与厌恶情绪才会瞬间流露,但不久之后,又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此外,他对于爱情也是充满矛盾和犹豫的,因为他柔软而犹豫不决的性格,最终让这位聪明的年轻人被社会毁灭,就此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性。

一、社会身份的矛盾性于连是一位木匠的儿子,他从聪明好学,意志坚定,并精通拉丁文,倚仗惊人的记忆力将拉丁文《圣经》倒背如流,从小立志于通过努力跻身上流社会,获得上层社会的身份地位。

但是,出身卑微的他,在贵族社会不过如同“跳梁小丑”,处于丝毫不起眼的地位。

他经常受到的歧视,使聪慧敏感的于连备受煎熬。

他柔弱的性格让他深深隐藏自己满腔的革命热情,以及在爱情方面优柔寡断。

始终对爱人态度模棱两可,最后,懦弱如他,选择逃避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包括爱情与生活上的。

但是,环境虽然更换,导致他身份困惑的两道鸿沟,自我性格的软弱与敏感,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动荡。

因此,居住环境的更换,并未能改变他注定消亡的命运。

他离开了瑞那夫人之后,又得到侯爵之女马特尔的青睐。

沉醉于个人野心的于连没有意识到,因他的爱情所导致的他的灾难命运正悄然发生着,侯爵是不会将女儿嫁给一个木匠的儿子的,出于社会对劳动人民的蔑视与仇恨。

浅谈《红与黑》作品中于连的个人悲剧

浅谈《红与黑》作品中于连的个人悲剧

浅谈《红与黑》作品中于连的个人悲剧
张莉
【期刊名称】《环球人文地理》
【年(卷),期】2014(000)020
【摘要】《红与黑》是司汤达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出
身卑微的于连的个人奋斗的人生悲剧的描写,来反映法国大革命时期,年轻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本文,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历程为研究方向,探讨于连背后的时代悲剧。

【总页数】2页(P237-237,238)
【作者】张莉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 [J], 冀慧颖
2.自我实现的悲剧牲——《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J], 李有华
3.《红与黑》中于连悲剧命运的原因分析 [J], 张惠文;王勇
4.《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 [J], 宋秋芬
5.以弗洛伊德主义解剖《红与黑》中于连命运的悲剧性 [J], 张竣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与黑》中造成于连悲剧的原因

《红与黑》中造成于连悲剧的原因

《红与黑》中造成于年悲剧的原因于连,这个在读过《红与黑》的读者口中饱受争议的人物,出生卑微却有着非凡的才智,但他人生的结局是悲剧的,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总的而言是于连自身的性格原因和当时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原因。

一、于连自身性格原因首先,在小说中于连是一个过分追求自尊的人,就爱情而言,于连一开始于只是将女人看成是男人的战利品,他不懂也不想接触这东西,所以直到最后他也只是情人的角色。

从这点来说于连就是够悲剧的,他没有正大光明的谈过一场正儿八经的恋爱,所有的感情在于连那里显得貌似那么炽热但却又飘渺。

其次,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有平民意识的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的精神。

在贝尚松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的环境中把对教会的仇恨埋在心底。

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的教徒,又是彼拉院长的宠儿。

在这里具有对抗意识的青年逐渐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的野心家。

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的地产和官衔。

不过他的行动是盲目的,他的反抗具有极大的动摇性,一但个人的追求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这必定造成他最终的悲剧。

最后,于连的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

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的道路的虚伪和痛苦。

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的谴责和对社会的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的爆发和悲剧命运的总结。

二、社会原因于连所处的时代是波旁王朝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他那种向上攀爬的野心只应属于一个动荡的需要英雄的年代,也就是拿破仑的时代,而在等级地位已确定的复辟时代,这是统治者所必须扼杀的。

因此,他的悲剧是一个平民青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

于连进入社会后面对的具体环境。

《红与黑》主要通过维里埃小城、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三个典型环境来安排故事情节。

从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小城到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再到阴谋伪善的侯爵官邸,“从外省到首都,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充满了贵族、僧侣和大资产阶的黑暗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悲剧中的不悲之美——解读《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摘要:纵观整个文学艺术史,悲剧以恐怖的形式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呈现出来,但这仅是表层意义上的悲剧,深层意义上的悲剧则是透过这种痛苦和毁灭看到隐藏于其后的一种精神自由,此时悲剧就已经被克服了,透射出来的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就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作品,讲述的是于连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坎坷不平的个人奋斗历程,虽然最后走向的是死亡,但却通过这个死亡净化了自我,获得了解脱。

所以,无论是从主人公的自我认同上,还是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上,抑或是在人类长河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上来看,于连的悲剧命运在展尽它的痛苦和毁灭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悲之美。

关键词:于连悲剧超越精神自由不悲之美一、何为悲剧究竟何为悲剧呢?西方的黑格尔将悲剧界定为“精神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耗损”。

[1]中国的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悲剧是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并以恐怖的形式将这种毁灭展示在人的面前。

因此提到悲剧时,人们不得不想到苦难和死亡,无论这种苦难和死亡是否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就已经使人感到了它的可怕。

的确,悲剧是可怕的,在悲剧的面前,人类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和无助。

然而,假如我们仅仅将悲剧理解为“对有生命东西的一种毁灭”,那我们就会陷入“唯悲剧”[3]的荒原上。

如果把悲剧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悲剧实际上是分两个层次的,它表面上展现的是一种对生命的毁灭,而更深层次上展现的则是超越这个悲剧后折射出来的一种精神自由,这种精神自由是一种没有悲哀的美、一种深刻的美。

因此悲剧简单的看就是不悲——悲——不悲,经过第二次的转折,它最终又回到了不悲的境地上,但是这种“回归”不是通常所说的“返回”,而是更高一个台阶上的升华。

所以如欲真正地理解悲剧,我们就要看到隐藏在悲剧之后的“精神自由”,就要剥掉“悲”的外壳,去探究它“不悲的美学秘密”。

二、剖析《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命运《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讲述了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人为追求飞黄腾达,而命运升降沉浮的一生。

主人公于连出身卑微,但从小性格高傲。

18岁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却与市长夫人,即德·雷纳夫人发生恋爱关系。

恋情被揭穿之际,于连被谢朗神甫推荐到了贝藏松神学院,后因教会内部教派纷争,彼拉尔神甫被排挤出神学院,他则随彼拉尔神甫来到巴黎,给德·拉摩尔侯爵作私人秘书。

他的聪明才干得到了侯爵的赏识和信任。

他则通过征服侯爵小姐,玛蒂尔德,让侯爵让步,致使侯爵给了他勋章、头衔、地产和骑士中尉的称号。

正值人生辉煌时期,德·雷纳夫人给侯爵的一封信件毁了他美好的前程。

情急之下,他向自己的老情人德雷纳夫人开了两枪,由此走向了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于连短暂的一生,是兴衰与荣辱共存的。

他的奋斗历程既有身份和地位的一步步提高,又有不幸、痛苦和死亡轮番袭击。

一路走来,他从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到迎接国王的仪仗队员,从神学院一名普通的学员到《旧约》和《新约》的辅导老师,从侯爵的私人秘书到拥有勋章、地产、头衔的骑士中尉,这一切都是他与命运抗争得来的,是他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与外界力量斗争的结果。

其间虽有一些昧良心的卑鄙手段,但也有他辛酸的付出,他在一步一步地向上流社会挤进,但上流社会是绝对不允许于连这样一个平民与他们平等的生活的,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最终于连在命运辉煌的顶峰跌到了毁灭的深渊,正是在这个毁灭的边缘,其悲剧性便体现了出来。

所以在浅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命运就是一个顽强、鲜活生命的毁灭。

若深层次上理解于连的悲剧,我们就要从他对不幸、苦难和生命毁灭所持的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和评价。

通过这种审美的判断和评价,隐藏于悲剧现象之后的某种不再是悲剧的东西便向我们呈现出来了。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解释其为何悲而不悲,来剖析内在隐藏的“精神自由”。

(一)主人公于连的自我认同1、自我选择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当其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为外界东西所束缚的时候,他便超越了任何悲哀,获得了自由。

书中主人公于连的命运结局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原本是有生的希望的,因为在狱中,他得到了教会的照顾,如果多动动脑筋,越狱是很简单的事情。

即使不越狱,而选择上诉,德·雷纳夫人肯定会帮他翻案,也可以向侯爵澄清那封信件中对于连的诬陷,这样,于连是可以继续活着的,继续做德·拉摩尔德的乘龙快婿的。

但是在生与死之间,于连选择了死,且选择得如此坦然,所以面对多次审讯,他都会不加辩解地说“是谋杀,蓄意谋杀”。

于连的这种自愿选择透露了他对死亡的看法:“死亡本身他并不可怕。

”这样,超越死亡的恐怖感,而慷慨就死的时候,一个自由人便诞生了。

只有自由才能让一个人摆脱生活的困苦潦倒,而发自内心地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正如中国古代的庄子,抛却了唾手可得的楚国相位的官职,而选择了饥寒交迫的垂钓生活。

可以说。

若是精神上的自由感战胜了物质上的饥苦,那么一切的苦难将不再是苦难。

2、情感的回归真正的爱情来自于灵魂深处狂热的情感,是主体把自己抛舍给了另一个性别不同的个体,同时也在这个个体上找到自己存在的根源,同时也只有在这个个体身上才能享受到爱情的无限性,因而围绕爱情的关系创造出的世界里的一切,都因与爱情的关系而获得了价值。

《红与黑》中于连与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贯穿了全书。

在维里业时,他真心地喜欢上比他大好多,但却纯真、善良、温柔的德·雷纳夫人,因而离别之际,他才会冒生命危险偷偷爬进情人的房间里,和情人告别。

但他和德·雷纳夫人的爱情里也充斥着他对德·雷纳市长的嘲讽和报复,充斥着他占有和征服的自豪感,所以,此时的爱情算不上是完全意义上的爱情。

后来,他与玛蒂尔德爱情,仅仅是他向上爬的一种手段,是他战胜贵族的一种象征,通过这个手段,他“战胜了德·克罗兹瓦侯爵”,并获得了拥有地产、头衔的骑士中尉的官职,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他感到真心的快乐和幸福。

最后入狱后,他才自己真正需要的使什么。

老情人德·雷纳夫人来到狱中探望自己,这给生命最后时刻的他带来了最大的恩惠和安慰,所以他说:“我从未感到像现在这样幸福!”从书中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他自我的选择,使他战胜了恐怖,同时又在追求功利困倦后得到的情感回归得以以舒畅的心情去直接享受真是的快乐。

他虽然走向的是毁灭却在这种毁灭中净化了自我、完善了自我重获一种自由的快感。

那么在于连心中,死亡将不再是一件悲哀的事。

(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悲剧虽然描写的是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经历,但是“悲”的感觉却是通过读者表现出来的,只有读者感觉到它的悲它才称得上是悲剧。

悲剧是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人们很容易由漂亮的、可爱的东西或快乐的、幸福的事情产生美感。

而悲剧却恰恰背离了这些所谓的“漂亮”、“可爱”、“快乐”、“幸福”等字眼,它以人物的苦难、不幸、和死亡作为题材内容,常给人带来悲痛、伤心、恐惧等精神感受,这种精神感受表面上看来虽然与美是毫无关系的,甚至是背其道而行的,但实际上,这些精神感受却能和人的接受心理和谐的统一在一起,形成更为强烈的、更为特殊的美感,由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来分析悲剧本身带有的美感。

1、悲剧形式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它的形式的,悲剧也不例外,不管悲剧故事情节带给人的震撼有多大,它都离不开形式这个依托。

其内在一波又一波情节的加深,矛盾和冲突的安排都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一种形式。

形式推动了悲剧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

就《红与黑》这部作品而言,其悲剧性都集中在于连这个人物上,于连的一生是跌宕的。

他出身贫寒,从身份低微的家庭教师到迎接国王的仪仗队员,从神学院的一名普通的学生到《旧约》和《新约》的辅导老师,从侯爵的私人秘书到拥有勋章、地产、头衔的骑士中尉,他这一路走来的辉煌同样伴随着多次命运的转折。

从乡村到维里业,从维里业到神学院、从神学院到侯爵府,每一次的转折在他的人生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并给他提供了向上爬的机会,给了他走向辉煌顶峰的可能。

最后在他人生刚踏上顶峰的那一刻,德·雷纳夫人的一封信毁了他没好的前程。

情急之下,他冲动的一声枪响,好像是命运的安排,无情地将他送进了死亡的监牢。

这一突变情节的设置恰如其分,好像这就是早已铺设下的运行轨道、设定好了的执行程序。

而于连正是在这样的执行程序中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肯定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这种悲剧形式符合了我们的接受心理,它不带有突兀的成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都很到位,每一个环节的链接都很顺自然,每一个冲突的发生都很真实,这种悲剧形式是完美、精湛,带有强烈的节奏,它让我们感到了一种美。

2、悲剧内涵悲剧之所以能满足人审美上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它形式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它通过悲剧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内涵,这也就是悲剧美感产生的根源。

悲剧内涵是什么?笔者在这里认为它是透过悲剧所表现出的悲剧现象和所折射出来的精神思想。

(1)抗争后的愉悦悲剧首先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幸、灾难、恐惧,甚至是死亡,同时,它也让我们看到一种“抗争”。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抗争史,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意识都一直进行着抗争。

从古至今,抗争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艰难困苦随时都在,抗争也便随时都在,有了抗争,才能胜利,有了胜利,才能前进。

悲剧所展现的正是世间最普遍的命运遭遇,同样也是人类最真实的抗争,也正是这份真实的抗争,展现了一幅幅人类自我本质力量实现的精彩画面。

李小勇说:“人类的生活是一部有声、有色、凝重而又涩滞的历史画卷,一部艰难而又充满生机的历史画卷,我们由此可以看见我们接受者得生活无疑是悲剧与抗争的交织。

对他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份悲剧与抗争的交织。

”[4]可见,抗争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抗争中,我们看到了与命运进行英勇战斗的主人公,看到了他身上顽强的毅力和他内心执着的追求,同时也看到了他对“理想化的生活”[5]的追求。

正是由于对理想化生活这个人生目标的追求,我们才会觉得所有的痛苦和艰辛都是值得的。

每一个人都有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当我们欣赏时,我们发现悲剧主人公的追求竟与我们的出奇的相似,出奇的一致。

当剧中情节走进欣赏者的心中,此剧才能被人抱着“欣赏”的态度来接受,而且是很容易被人接受。

为何这种追求能与我们欣赏者内心对理想化生活的追求一致的?为何悲剧能如此轻而易举的被人接受,就是因为它塑造的主人公是与现实中的人是相近的,就算是古希腊以神为主人公的悲剧作品,也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原形的。

后来西方的悲剧作品多以现实中的小人物悲剧为主,《红与黑》就是其中一部不朽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主人公于连,小资产阶级出身,典型的小人物,就其个性来说,他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报负,同样他的身上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缺点,比如说自私、虚伪、狡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