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道路
边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论
1.1工程概况
XXxx有限公司拟在南平市延平区XX陈坑-瓦口兴建农业生产基地A 标段,场地按整平标高112.00-142.00m整平后,周边将形成边坡,其中XX道路两端及瓦口与工业路交口处形成的边坡高度较大,需进行防护设计。其防护由三部分组成,其长度分别为119.55m、350.80m及259m。
本分项为路基边坡防护工程分项,其设计范围为XX路东、西两端边坡及XX路与工业路交口段边坡。
1.2边坡工程设计内容
本设计边坡工程主要内容包括:1)路堑边坡护坡;2)护坡监测等。
第二章技术标准及采用规范
2.1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兼二级公路。
2)设计车速:60km/h。
3)道路红线宽度:19.0m。
4)路面等级:车行道采用改性沥青砼路面,设计年限15年,轴载标
准BZZ-100KN。5)路拱横坡:双向1.5%~3.0%。
6)暴雨重现期:P=1年。
2.2设计依据
1)《工程设计合同》(XXxx有限公司);
2)相关工程测量资料;
3)《XXXX农业生产基地A标段边坡初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福建
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及《XXX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福建省漳州市建筑设计院)。
2.3采用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9)《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
第三章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气象
南平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9.3°C,最热月出现在7 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4.6-28.9°之间,最冷月出现在1 月,月平均气温5.3-9.3°C 之间,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1°C,历年极端最仢气温-5.8°C。
多年平均水量为1663.9mm,最多年降水量2066.4mm,历年月最多降水量653.1 毫米,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3-9 月,以6 月为最多,月平均降水293.3毫米,一年中3-4 月为春雨季节,5-6 月为梅雨季节,7-9 月为台风影响的降水。
多年平均风速为1.1m/ 秒,风向随季节变化在一年中变化十分明显。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夏半年以东南风为主。多数年份,除静风外,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静风的累计年平均风向频率52%,东北风8%,东南风4%。一年中,从4月开始,偏南风逐渐增多,7-8月东南风出现的频率达最大,8月后,偏南风出现频率急剧减小,偏北风占优势,持续到次年4月,年平均风速介于1.1-1.1米/秒之间。
(二)地形地貌及周边环境
拟建场地位于位于福建省南平市xxx工业园,沿线穿过两个地貌单元分别为山前冲洪积阶地和丘陵地貌,现场地已基本整平。其中里程段
K0+000~K0+100m地貌单元为山前冲洪积阶地;其他路段地貌单元为丘陵,现状除里程段K0+600-K0+860山体,高程约为130~175m,现状已被削坡,山体坡度约40~45度,坡顶植被比较发育,其他已被整平。沿线岩性上部主要为粉质粘土,下部为风化土花岗岩。
(三)地质构造及场地稳定性
1)构造背景
南平境内地质发展史漫长,地层、岩石类型较齐全。地质构造以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为主体,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武夷山--戴云山之间的隆起区上,并伴有南北向构造及近东西向构造。华夏系构造由北东走向的复式褶皱和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组成,如葫芦山背斜、西芹向斜、演山断裂等。新华夏系构造由北东走向、北北东向平行排列的伴有不同程度弧形斜列的褶皱带、断裂带组成,如芹山向斜,前洋--来舟褶皱带,芹山--XX断裂等。南北向构造由走向南北的挤压褶皱带和不强烈的冲断裂组成,如南雅断裂带,川石--汲溪断裂带、下双坑断裂带、西芹断裂带等。
2)主要构造特征
拟建道路场地区域构造位置处于武夷隆起带的东南侧,构造形式多样复杂,主要为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由于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褶皱、断裂较发育,区域上的构造形迹均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同时发育北西向、近南北向及东相向褶皱断裂。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及查阅区域地质资料和区内其它工程地质资料,工程区范围内,新构造及活动断裂不发育,场地地质环境为相对稳定区。
本勘察场区未发现断裂构造,虽然受区域构造影响,岩石不均匀风化强烈,但近场区及场区内无发震断裂通过,属构造稳定地块。
(四)不良地质与特殊地质现象
(1)不良地质现象
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2)特殊地质现象
拟建道路沿线部分地段发现有人工填土层素填土,其他处未发现有软土层。素填土分布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五)岩土层分布及特征
场区主要分布的岩土层:上覆土层为人工填土;坡积粉质粘土;冲洪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似斑状花岗岩(γ52(3)c)。现将各岩土体的分布及其特征分述如下(具体详见附图三——《工程地质剖面图》):
(1)、人工填土层(Q4ml),该层由①素填土组成:
①素填土(Q4ml):褐黄色、灰黄色、灰黑色为主,稍湿,填料主要为粘性土,局部地段含少量碎、块石,回填未经过专门压实处理,土质成分与结构疏密不均,为欠固结土,工程性能总体较差。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
(2)、第四系岩土层由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4al-pl)②粉质粘土、湖积层淤泥质土(Q4l)、全新统坡积层③粉质粘土(Q4 dl)。
②粉质粘土(Q4 al-pl):灰色、灰褐色,可塑,湿,冲洪积成因,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夹有细砂,土样刀切面规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土质均匀性较差,工程地质性能一般。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②-1淤泥质土(Q4l):呈灰黑、黑色,饱和,淤积成因,局部由猪场粪水长期排放浸泡而成,主要由粘粉粒组成,含腐植质,具臭味,流塑状,中等韧性,中等干强度,土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具高压缩性、低强度的特点。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Ⅰ级松土。
③粉质粘土Q4dl):黄褐色,肉红色,可塑,湿,坡积成因,主要以粘性土为主,局部夹有少量中砂和碎石,土样刀切面规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土质较均匀性较差,工程地质性能一般。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Ⅱ级
普通土。
(3)、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似斑状花岗岩(γ52(3)c)组成,根据风化程度的强弱,将岩层分为全风化岩、散体状强风化岩、碎裂状强风化岩、中风化岩。
④全风化花岗岩(γ52(3)c):灰黄、褐黄色,全风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除石英外,其他矿物已风化为土状,土层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强度降低的特点,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类,岩石质量指标(RQD)为0%,属极差的。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临空面和软弱夹层及孤石。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均匀性较好,工程性能较好。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Ⅲ级硬土。
⑤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c):黄褐、灰褐色,由长石、石英、少量角闪石、云母片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岩体完整性差,中粗粒花岗结构,散体状,长石部份风化成高岭土矿物。岩石按坚硬程度等级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工程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破碎带、临空面和软弱夹层。该层力学强度较高,工程性能较好。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Ⅳ级软石。
⑥碎裂状强风化花岗岩(γ52(3)c):黄褐色,灰白等色,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组成。岩石风化强烈,岩体完整性差,中粗粒花岗结构,呈碎裂状。岩石按坚硬程度属软~较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属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类。工程性能良好,强度由上而下逐渐增大。勘探过程,该层未发现有洞穴、破碎带、临空面和软弱夹层。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土、石工程分级为Ⅳ级软石。
⑦中风化花岗岩(γ52(3)c):该层为整个场地岩土层揭露的最底层,灰黄、浅灰色,由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组成。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呈短柱状,RQD=5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