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案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章节一:作品概述与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作品的开篇特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内容】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创作背景。
2. 概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重点介绍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特点,如详略得当、细腻描写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前言,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红楼梦》的开篇章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章节二:chapters 2-3《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1. 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2. 分析贾府的环境描写,体会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 关注作品中的诗词,领略其韵味。
【教学内容】1. 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特点,如聪明、敏感、多愁善感等。
2.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如花园、古建筑等。
3. 品味作品中的诗词,如《咏红梅》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林黛玉在作品中的作用。
3. 欣赏贾府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作品中的诗词进行鉴赏。
章节三:chapters 4-6宝玉黛玉的相识与相知【教学目标】1. 理解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相互影响。
2.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体会作品的情节安排。
3. 关注作品中的对话描写,掌握其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1. 分析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如宝玉的率真、黛玉的敏感等。
2. 概述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关注情节的推进。
3. 研究作品中的对话描写,如宝玉与黛玉的互动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章节,关注宝玉与黛玉的性格特点。
2.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宝玉与黛玉的相识相知过程。
3. 让学生模仿作品中的对话描写,进行角色扮演。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意蕴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由于其篇幅庞大、情节复杂,很多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往往会感到困惑和茫然。
对于本书的阅读通读指导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于《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通读指导方案进行一些设计和思考,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对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清代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对于读者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将大有裨益。
二、分析小说结构《红楼梦》共120回,篇幅庞大。
在阅读时,可以将小说分为几个部分,例如前40回为“贾宝玉少年时代”,中40回为“贾宝玉成年时代”,后40回为“贾宝玉颓废时代”,这样可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的结构和发展脉络。
值得指出的是,整个小说的结构设置十分巧妙,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寓意,读者在阅读时要多留心细节,以探寻其中的意蕴和道理。
三、掌握人物关系《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家族关系、人物性格、感情纠葛等都非常复杂,因此读者在阅读时要尽量掌握清楚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理解情节发展,也能够更好地领会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精准而细致,他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情感,读者在阅读时要多留心人物心理描写,以感受到作者的深刻刻画和细腻描写。
四、理解情节发展《红楼梦》情节丰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寓意。
读者在阅读时要尽量理解情节的发展,梳理其中的主线和支线,同时要留心其中的情感抒发和寓意隐喻。
小说中的情节发展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在阅读时要多思考、多体味,以领略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意蕴。
五、深入剖析主题思想《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性很强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和思想。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红楼梦》前八十回共61万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其虽然已经在必修上册接触过一次整本书阅读,但《乡土中国》属于学术型文章且字数仅7万字左右,61万字的阅读对于学业紧张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也考验着教师对于《红楼梦》阅读的组织能力。同时,部分学生阅读长篇小说的经历较少,耐心较差,阅读意愿较低。而且,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短视频、短咨询和言情,玄幻等网络小说充斥着同学们的生活,《红楼梦》作为一部长篇巨制就意味着其阅读难度较高,学生对于《红楼梦》的印象可能是一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老古董。
教材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高峰,首先其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十分细致,包括对古代贵族的奢华家庭生活的描写,对于古代经典颜色美、服装美的刻画。其次,《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具有深厚意蕴。《红楼梦》人物数量、关系复杂。几乎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遵循了圆形人物的塑造方法,红楼梦中人既没有单纯的好、也没有单纯的坏。最后,《红楼梦》的故事构造和精神意蕴非凡。《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如血。《红楼梦》通过前五回制造了独特的倒装结局,且其创造了神话和现实两个世界。《红楼梦》具有深刻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因此学生阅读《红楼梦》对于学习古代社会风俗、学习小说人物塑造及结构,陶冶欣赏悲剧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授课题目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材版本
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书配套教材即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2.教师和学生研读的读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原因:高中阶段对于《红楼梦》的学习以欣赏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为主要目标,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对《红楼梦》得出自己的感受,故不采用红学家版本或脂评版本,且仅研读其前八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至今已畅销26年(1 996年12月出版),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其书对文化常识等注释详尽,对于学生更好地进入红楼世界,理解其深厚的思想意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案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学习目标: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提升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维;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一)阅读版本选择《红楼梦》版本较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不在于版本考证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此,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推荐学生准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
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
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聚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36年;而且书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有详细注释,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受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首先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野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积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主体终归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
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与对话中探寻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围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了解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这富有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受其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蕴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以充分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周的1-2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通过写作读书心得、在公众号展示优秀笔记、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督促学生阅读。
在日常课间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困惑和老师交流探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的多是单篇文章,缺乏长篇小说、学术著作的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准确把握《红楼梦》的写作特点和阅读方法。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一、对《红楼梦》整本书的理解与引导《红楼梦》是一部极其丰富的文学作品,情节错综复杂,人物众多,对于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读者需要对整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确主要的人物关系、地点、时间和事件。
“通读”侧重于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这部作品,大致了解故事的情节、主题、人物等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设计指导方案:1.读者在通读时,可以先对每回的标题进行简单浏览,了解每回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在通读中,重点关注几位主要人物的关系、性格特点和成长轨迹,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情感纠葛,以及贾府和其他家族的关系。
3.可以了解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官场、社交、私生活等方面。
二、分析《红楼梦》中的主题和意义《红楼梦》的主题涉及了家族、爱情、权力、宿命、人性等多个方面。
通读这部作品,需要通过分析人物命运的变迁、家族衰败的原因、贾府的兴衰等来把握其主题和意义。
这需要读者深入思考,对于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符号进行解读。
设计指导方案:1.读者在通读中,对于每回的主题和意义要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归纳,了解主要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2.对一些反映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性弱点的细节,要认真思考和剖析,看清其蕴含的深层意义。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人生经历,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与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和创作思想。
三、探讨《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红楼梦》不仅在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表达上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而且深刻表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传统和审美特点。
在通读《红楼梦》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对其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进行深入探讨,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设计指导方案:1.在通读中,要对文学性和艺术风格进行留心观察和分析,包括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情节的设置、意象的运用等。
2.读者可以对小说中的一些经典语句、辞藻、修辞手法进行剖析,领略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文学表现力。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优秀教学设计二则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红楼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了解《红楼梦》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阅读品味,整体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建构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获得审美感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导学生合作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梳理小说主要情节,理清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
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品质,认识《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和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精神。
教学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通读《红楼梦》全书,梳理情节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枉凝眉》导入。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作者以怎样的“言”,抒发了什么样的“味”?要读懂《红楼梦》我们就先要读读前五回,前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全书的总纲。
我们今天先看看前五回,梳理小说情节。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
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约生于1724年)。
胡适先生考证,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023-2024学年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67页)
五、主题概括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 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 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 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示了极 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 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 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
六、历史地位
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
生动,语言优美,成为“中国小
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它是
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
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
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
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 《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
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 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课堂导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于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开篇处的这首诗, 既是作者对知音的期待,也是 对每一个读者的诱惑。沉下心 来阅读《红楼梦》,走进这部 伟大作品的艺术世界,你一定 会不虚此行。
导读梳理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 芹溪、芹圃,出身清代内务府 正白旗包衣世家,江宁织造曹 寅之孙,曹颙之子。早年亲历 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 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 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 芹随家人从南京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 和朋友救济为生。
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 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
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 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
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 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 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人物介绍: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梳理、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艺术特色的分析、古典文学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作品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情节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版本情况等。
2. 第二课时:梳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概括作品的主要情节,分析情节发展的脉络。
4.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5. 第五课时:分析作品的文学手法、语言特色等。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红楼梦》相关内容,了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等。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教学展开:按照教学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书名:《红楼梦》(上下册,全本)[清]曹雪芹高鹗著,潘渊点较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1. 初识凤姐,阅读关键情节,抓住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主要性格,建立对人物的感性认知。
2. 再识凤姐,结合社会背景,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复杂性格,形成对人物的概念建构。
3. 深识凤姐,梳理社会关系,联系家族命运,理解王熙凤悲剧意蕴,明晰对人物的解读路径。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梳理典型情节,揣摩细节描写,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 透过他人评价,品读王熙凤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性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1. 探究身处贾府、生于末世的王熙凤人生的悲剧意蕴。
2. 掌握从读这一个凤姐到读那一群红楼人的解读路径。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对应“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书目为中国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
教材提出了以下六个学习任务:①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④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⑤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⑥体会《红楼梦》的主题。
对《红楼梦》作了单元设计,共9课时即9个专题,①开卷明价值,②命名有真意,③情节双线式,④人物复杂性,⑤体式见悲欢,⑥照应建框架,⑦细节富内涵,⑧主题多元化,⑨评论显个性。
今天我们开始“人物复杂性”专题的学习。
一部《红楼梦》,千种女儿愁。
她们的一颦一笑自有一股风流。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挽歌。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个处在风口浪尖上,彰显八面玲珑性子的王熙凤。
【课前学习任务】为王熙凤制作百度词条。
百度词条:王熙凤姓名 王熙凤 别名 凤姐、琏二奶奶、 凤辣子、凤哥儿、 凤丫头身份 贾府管家结局 病重而死 容貌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案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他是一个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 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 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 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 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 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镜”——在此镜中, 我中华之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的真实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慧眼,是 何神力!真令人不可想象,不可思议!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在《红楼梦》中,雪芹以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 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 感发,如何举止行为。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情趣,他们的遭逢,他 们的命运,他们的荷担,他们的头脑,他们的心灵……你可以一一地从《红楼梦》 中,从雪芹笔下,寻到最好的、最真的、最美的写照!中华民族面对的“世变” 是“日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光彩与境界,都是不应也不会亡失的——它 就铸造在《红楼梦》里。这正有点像东坡所说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 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逝者未尝往也。”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能够:1. 熟悉《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3. 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解读小说中的社会和文化议题;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贾府与史府两大世家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家族的兴衰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思想和文化,同时感受浓厚的人文氛围。
2. 教学方法:a. 预习导引:在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背景进行初步了解。
b. 分段导读:将整本书分为若干段落,每段落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中的核心要点。
c. 角色扮演:选取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d. 文本分析:选取代表性章回,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词、用典、用意的深层次意义。
e.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析各自的阅读体会,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f. 作品赏析:选取优秀的章节,讲解其中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时序1. 第一周: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背景,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2. 第二周至第七周:分段导读《红楼梦》,每周阅读若干章节,讨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小说的内涵。
3. 第八周至第九周:进行角色扮演,选取小说的关键片段,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 第十周:选取代表性的章回,进行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深层含义。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欣赏《红楼梦》中的优美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阶段:阅读《红楼梦》前五十回,了解小说背景及主要人物。
2. 第二阶段: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探讨作品主题。
3. 第三阶段:欣赏经典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第四阶段:交流分享阅读心得,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评估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五、教学安排1. 第一周:阅读《红楼梦》前五十回,了解小说背景及主要人物。
2. 第二周: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探讨作品主题。
3. 第三周:欣赏经典片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第四周:交流分享阅读心得,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5. 第五周:总结与评价,深入反思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和收获。
六、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红楼梦》原著,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评论文章、人物解读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小组讨论工具:提供适宜的讨论工具和模板,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
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一、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1. 熟悉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在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之前,读者需要先对《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了解。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评、导读、剧情介绍等资料,对《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进行了解,以便在阅读时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段阅读《红楼梦》共120回,篇幅庞大,情节复杂。
为了更好地掌握整本书的内容,可以分段阅读。
可以将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阅读,每个部分分30回。
在每个部分的末尾可以进行简单的总结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3. 文学手法分析《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学手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对书中的文学手法进行分析,比如用典、对仗、寓言、象征等等,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4. 代表性章回品读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可以从代表性的章回入手进行品读。
比如《葬花词》这一章回是《红楼梦》中的代表作之一,读者可以详细品读这一章回,分析其中的意境和文学价值,从而更好地领略《红楼梦》的魅力。
二、思考1. 如何看待作品的主题《红楼梦》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腐败现象,对爱情、婚姻、宗族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读者需要思考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和观点。
2. 如何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读者需要思考如何欣赏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理解和体味其中的文学艺术手法和意境。
3. 如何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红楼梦》所描绘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情世态,作品中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许多内容。
在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时,读者需要思考如何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如何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整本书《红楼梦》的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很重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1. 作品背景:《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2. 作者简介: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第二单元:把握人物关系和形象特点1. 主要人物关系:家族关系、爱情关系、友情关系等。
2. 主要人物形象: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生平和相关知识。
2. 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艺术特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4. 实践法:布置相关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讨论和提问的情况。
2. 阅读笔记: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感悟。
五、教学安排第一课时: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1. 讲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和历史背景。
2. 介绍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关系和形象特点1. 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关系。
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
后续课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继续讲解作品内容、分析艺术特色,并进行讨论和实践。
六、教学策略1. 引入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2.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通过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内涵。
3. 跨学科联系:将《红楼梦》与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形象特点、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课方案1《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课方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学习目标:拓展阅读视线;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和方法;提高鉴赏研究的能力和思想;理解和传承中华优异的传统文化;促使生命感悟和精神成长。
阅读准备:(一)阅读版本选择《红楼梦》版本许多,高中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商讨”其实不在于版本考据或甄别,而是为了学习古人的阅读经验,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从而读懂文本,掌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此,能够依据学生的阅读特色和需求,介绍学生准备人民文学第一版社的《红楼梦》。
其前八十回以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认为是无名氏续写,由程伟元和高鹗整理。
这个版本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聘请了吴世昌、吴组缃、周汝昌、启功等老红学家作为顾问,凝集了冯其庸和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已刊行 36 年;并且册页对疑难字词及文化知识都有详尽说明,对学生读懂《红楼梦》,感觉其丰厚的艺术魅力,有着不行小觑的作用和意义。
(二)阅读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与商讨” ,第一老师得读起来,才能有设计阅读活动的视线和格局,才能有阅读经验和方式的发现和累积。
其次,整本书阅读与商讨的主体终究是学生,要让学生读起来。
要充足尊敬学生对《红楼梦》进行原生态阅读的自由和权益,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亲近接触与对话中探访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阅读方法,环绕小说的主线梳理情节,认识复杂的人物形象,在贾府特别是大观园这富裕典型意义的环境中,感觉其平时生活的细节中包含的人性、人情和社会内涵。
在高一学年第二学期展开《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商讨,能够充足利用了课内与课外相联合的方式,将每周的 1-2 课时的阅读课留给学生静心阅读,每周周末让学生阅读四至六个章回,经过写作念书心得、在民众号展现优异笔录、填写阅读清单等方式,带动和敦促学生阅读。
在平时课间鼓舞学生就自己的阅读疑惑和老师沟通商讨,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完整)《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准备】1。
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span>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2.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自行阅读教师推荐书籍,观看《红楼梦》电视剧。
做出简单的阅读摘记和阅读报告。
【教学内容确定】《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历代文人学者都对其赞誉有加.但是初读或未读《红楼梦》的青年学生会有所质疑:《红楼梦》真的如此了不起吗?他的优秀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揭示它的伟大之处?老师能不能通过几堂课的时间让没有阅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也初步领略到《红楼梦》的不凡?针对这样的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应该确定为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佳妙。
《红楼梦》的佳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事实见其一斑。
一,红楼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文盲老太,都会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评析、阐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歌、曲、赋、骈文、古文等),并且每体都有传世之作。
其语言表达精致、雅洁、优美程度已臻绝境。
三,《红楼梦》的创作和研究(最突出的是脂砚斋的评批)几乎同步进行.现在已形成了显学“红学”。
它具有独特的文艺和思想研究价值。
鉴于此,同时因应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学的主要范畴确定为小说的“人物”、“语言”和“评价".【教学流程设计】(一)人物:离恨天中,有你有我1。
从各种媒体及著作中收集利用《红楼梦》中人物评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资料。
教师示例如下:怎样和林黛玉一样的女孩相处?(网络文题)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王熙凤一样的女人,你一定会幸福。
(宣传广告)某某,就是真实版的呆霸王薛蟠。
(报纸社评)学生收集到的被符号化、当作语词在现实交流中使用的《红楼梦》人物共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探春、贾惜春、贾迎春、李纨、妙玉、史湘云、贾母、刘姥姥、贾政、贾珍、贾琏、贾赦、薛蟠、柳湘莲、王夫人、邢夫人、尤二姐、尤三姐、袭人、香菱、晴雯、平儿、紫鹃、小红。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属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不朽的红楼”。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构建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的“整本”就是要打破碎片化、随意性的阅读壁垒,关注整体语境,将人物、情节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解读。
这里的阅读不是浅层的、单一的,而是深度的、立体的,是包含了多种阅读方式的综合阅读。
《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被誉为“艺术的绝大著作”,它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
阅读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对拓展学生的视野,构建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学习和思考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读完整本书之后,要理清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和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小说的主题和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构建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在推荐阅读版本时,应考虑高中学生的阅读特点和需求。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后四十回以程乙本为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勘,书页中对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都详细注释,对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内容有很大帮助,所以选择这一版本让学生阅读。
二、学情分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虽然他们在高一上学期已经进行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但对于《红楼梦》这类长篇小说的整本书阅读经验不足。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繁忙,加上《红楼梦》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阅读起来会比较吃力,在完成阅读任务时容易流于敷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检测。
基于此,将安排学生在寒假假期及高一第二学期的前两个月集中阅读,每周阅读十个章回,以周为单位写读书笔记,并概括每章回的主要内容,教师每周进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其百科全书般的广博内容、 卓绝超拔的艺术成就、丰富厚重的人 文内涵,对提升一个人的整体素养 (绝不仅仅是语文素养),有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正如清人所说:开谈不 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将艺术扩展到了文学之外的广袤空间, 如服饰、化妆、器用、建筑、园林、
一、美学价值
因为在历史上,女子一向受到的对待方法与态度是很不美妙的, 比假如对待女子的态度能够有所改变,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定然能 够达到一个崭新的崇高的境界。倘能如此,人生、社会、国家、世 界,也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境地。
三、古典诗词对 联
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 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 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 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
1.美种不可捉摸 的飘逸,又表现为一种非常脆弱与敏感的特质”。 在《红楼梦》中,所谓美,不仅仅是大观园中那 些少女美的外形,更多的还包括他们美的思想, 美的心灵和美的才能。如对林黛玉的那种轻灵超 然,不染尘埃的艺术形象即代表了这种美的极致,
2.美与美的毁灭
大观园中的众多女子都春残花落,香 消玉殒,“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 是“美和美的毁灭”,是一种悲剧的美。 在这种毁灭中,那充满无限风光的“女 儿国”,那多姿多彩,优美动人的女孩 们美好的形象得到永生。这也正说明在 那个焚琴煮鹤的毁灭一切美好东西的社
3.悲剧与历史的统一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
他自称的“大旨谈情”,此情并非一般男女相恋之情。他借
了他对一大群女子的命运的感叹伤怀,写了他对人与人之间应当如 何相待的巨大问题。他首先提出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 (悲)”,这已然明示读者:此书用意,初不在于某男某女一二人 之间,而是心目所注,无比广大。他借了男人应当如何对待女子的 这一根本态度问题,抒发了人对人的关系的亟待改善的伟思宏愿。
他是一个惊人的天才,在他身上,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 他是古今罕见的一个奇妙的“复合构成体”——大思想家、大诗人、大词曲家、 大文豪、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典章制度学家、 大园林建筑学家、大服装陈设专家、大音乐家、大医药学家……他的学识极广博, 他的素养极高深。这端的是一个奇才绝才。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 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比作“万花筒”,比作“天仙宝镜”——在此镜中, 我中华之男女老幼一切众生的真实相,毫芒毕现,巨细无遗。这,是何慧眼,是 何神力!真令人不可想象,不可思议!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 在《红楼梦》中,雪芹以他的彩笔和椽笔,使我们历历如绘、栩栩如生地看到了 我们中华人如何生活,如何穿衣吃饭,如何言笑逢迎,如何礼数相接,如何思想 感发,如何举止行为。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悲伤,他们的情趣,他们的遭逢,他 们的命运,他们的荷担,他们的头脑,他们的心灵……你可以一一地从《红楼梦》 中,从雪芹笔下,寻到最好的、最真的、最美的写照!中华民族面对的“世变” 是“日亟”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光彩与境界,都是不应也不会亡失的——它 就铸造在《红楼梦》里。这正有点像东坡所说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天地曾不 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逝者未尝往也。”
二、名家谈红楼
蒋勋:《红楼梦》佛经,处处是慈悲,处处是觉悟。
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
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红 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 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 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 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 不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 人。这几年,细读《红楼梦》,有一种领 悟,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 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 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谈红楼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 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 心目中,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都有可以被欣赏的美。他在繁华的 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 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宝玉,其实是《红 楼梦》中的菩萨。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执着与占有。《金 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红楼梦》的 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
西毁灭给人看。”一个人的灾难和不平,往 往很难被另外的人所感受,理解。但是悲剧 艺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呈现在人的面 前,让人看到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 灭,从而唤起同情,引起思想的共鸣,产生 一种悲剧的美。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 会生活中各种因素(包括美与丑)作用的结 果。而这种美学的悲剧,更多的强调最终抵 抗的无效。《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每一 个悲剧主体都处在特定的现实社会中,每一 个悲剧都是由其主体的价值选择和现实关系
周汝昌:《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
2012年5月31日,一代红学大师周汝
昌先生去世,终年95岁。如今,红楼犹在, 先生驾鹤西去。世间再无周汝昌,无人再懂 曹雪芹。
《红楼梦》是一部以“重人”“爱人”“唯 人”为中心思想的书。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
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以小说的通俗形式, 向最广大的人间众生说法。他有悲天悯人的 心境,但他并无“救世主”的气味。他如同 屈大夫,感叹众芳芜秽之可悲可痛,但他没 有那种孤芳自赏、唯我独醒的自我意识。
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 是水中月,一个人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 冬,春流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