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济
政
策
A
第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古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代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的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经
济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课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经
济 政
A
策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的
经
济 政
D
策
第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第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课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 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2)土地兼并: ●概况 抑制措施 结 原 果 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
并不可避免。 2.主要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 (3)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闭关锁国政 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 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 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把马嘎尔尼赠送的地球仪、 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当作贡 品、玩好收藏。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2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 4 课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㈡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 小雅· 北山 》
井田制
第 4 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课 古 代 内容: 的 (1)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 经 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缴纳贡赋。 济 政 (2)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 策 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材料:(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 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第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4 材料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 课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 影响: 代 的1.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经2.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 济3.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 政的扩大; 策 4.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 第 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4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课 古 材料揭示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 代 的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经 现象: 济 乾隆年间,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 政 策 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将大量商业资本 投向土地。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本节知识体系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奴隶社 会,封建社会
重农抑商:原因,目的,表现,评价
“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内 容、 影响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第 4 课 古 代 的 经 济 政 策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4-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①“文革”初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②当“文革”走上正轨后,经济开始出现回升 ③“文革”时政治动乱,但仍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在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经济迅速回升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文革” 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后,严重破坏了经济,故②③不符合题意。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1.了解建国初期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 作业 目标 2.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一五计划”的 内容及实施的情况。 3.了解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中出现的失误,总结原因和教训。 作业 设计 限时:40 分钟 满分:100 分
)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肆意搜刮
③国民政府的
④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 ⑤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B.②③④⑤ D.①②⑤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解析:联系所学过的有关历史可知,此题中的①②③都是新中 国成立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的原因,而④⑤是崩溃的表现。
答案:C
3.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 1915 年,历经 40 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 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
答案:D
4.1953 年底,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时(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C.农耕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的理解能力。 1952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 年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倭寇 (1)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______,危及
海禁 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________”。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______,对外贸易只能 互市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原始积累 (2)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___________, 资本主义萌芽 阻碍了______________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 于世界潮流。
2.(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段考)下列关于土地兼并的评 述,正确的是( ) ②土地兼并
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收入
③土地兼并的加剧使自耕农纷纷破
产,两极分化激烈,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禁止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④历代统治者都严格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 A。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及明代 皇帝带头兼并土地,故④项说法错误。
【针对练习】 的土地政策。”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 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土地兼并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不抑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 的不景气状况 )
1.“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
一、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井田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废除于战国,它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内容是: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2018年题组(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完美版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知识点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二第四课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变革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文化交流的途径与影响、以及文化变革的原因与意义等内容。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是一条连接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出口丝绸、瓷器等产品,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等文化。
而海上丝绸之路则是指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与影响文化交流的途径主要有贸易、战争和外交等。
贸易往来是最主要的文化交流途径,各国通过贸易带来了种种文化产品和思想观念的交流。
战争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征服他国后,往往会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变革。
外交则是通过外交使节的互访,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了解。
文化交流对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佛教、道教等的传入,对亚洲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西方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文化变革的原因与意义文化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变革、政治变革、文化交流等。
经济变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带来了文化观念的改变。
政治变革则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方向,进而对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化交流是文化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自身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
文化变革的意义在于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繁荣。
文化的变革和发展使得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与视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二第四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与变革。
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交流途径主要包括贸易、战争和外交等。
文化交流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4课
【资料回放】 (教材第17页)这段文字阐述了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 因。汉代的大商人囤积居奇,小商人投机钻营,他们男不耕女不织,不用 付出农民的劳苦,却购得很多的田地;他们因富足而结交王侯,权势大过 官吏;他们兼并农民土地,迫使农民失去土地而流亡。鉴于此,汉代推行 重农抑商政策。
【图解历史】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思考: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在材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
材料二 著名爱国诗人黄 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
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答案] 提示: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 方式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
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 代的落伍。启示:“闭关锁国”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漫画解史】 鲁国“初税亩”
【历史纵横】 (教材第16页)材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晋时,土地兼 并相当严重并且十分普遍;二是当时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兼并, 但是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抑制兼并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 兼并的问题。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
【图解历史】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D.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 材料信息是:皇帝的功劳,在于勤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重视 农业生产,减少商业活动,这样农民就能够变得富裕,普天之下的百姓, 就能集中心志,不去作乱。由此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 累和社会的稳定,故C项正确;秦朝历经二世而亡,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 是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指的是经不起天灾和人祸, 故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地私有制。
法律
(2)弊端——土地兼并
①出现原因:地主依靠 ____________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二、新航路的开辟三、走向会合的世界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二、“日不落帝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二、从工场到工厂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二、垄断组织的出现三、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二、洋务运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短暂的春天三、曲折的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三、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二、水运与航空三、通讯工具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三、互联网的兴起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虚假“繁荣”的幻灭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第18课罗斯福新政一、临危受命二、实施“新政”三、摆脱危机困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建立“福利国家”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模式”第21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布雷顿森林会议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欧洲联盟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共30张PPT)
材料一: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 者传家技。”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 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 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农业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开始时间: 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 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 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 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但这种模式产 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
约一万年前 约5000年前 约公元前1000年
耕作 工具
劳作 方式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小亚细亚赫梯 人最先发明冶 炼青铜技术,
率先掌握冶铁
技术
集体劳作 农业庄园式劳作
(奴隶制庄园经济)
古希腊各 地普遍使 用铁制工 具
古希腊农 业家庭式 劳作
简陋笨重的犁、耙、锄、 铲、大木槌、斧头等 耕作方式为多牛挽重犁
产生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经营方式:唐代以前是家庭小作坊;明朝中后期出现以雇佣 劳动关系、手工工场为标志资本主义萌芽 产品分配: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市场流通 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劳作方式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产生时间: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政策) 经营方式: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产品分配:政府统一经营管理,不计生产成本,产品由官府 统一调拨,不进入市场 发展:从商周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评价 积极: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作了条件; 有利于工匠技艺水平的提高 消极:大多采取强制劳动手段,影响工匠积极性; 原料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
◎认知反馈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
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产品基本为贵族所有 由奴隶和庶民耕种 千耦其耘
(3) 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破坏于春 兴废 秋,废止于战国
3.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 田大量产生
(1) ② 耕作井田的劳力减少(由于战争 背 等因素) 景
③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发 展(化公为私)诸侯视土地为私产
均田制
1.内容: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2.特点: ①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
②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3.政府实施的主要目的:促进生产、增 加税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地租重,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响
手工业再扩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土地兼并下的两种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④各国的改革(直接原因)
(2)过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件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因:规模小,剥削沉重,自然 灾害,易于破产;农民具有生产 积极性,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 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积极:①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 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源,推动了精耕 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 消极:②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
防污的匣钵 南朝
匣钵
防止污损坯件
支钉烧 唐宋
支钉
防止粘连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冶金工具
小 型 金 属
锻打技术:土炉、锤、锉
大 型 金 属
铸造技术的司母戊鼎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土炉
锤
锉
坩埚与范模
熔化金 使液态金 属原料 属成型
二、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1. 农业劳作方式
类别 农业
劳作方式
三、古代劳动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其二)李绅(唐)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张俞(北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陶者》梅尧臣(北宋)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贫女》(节选)秦韬玉(唐)
集体劳作
特点
典型代表
①生产力水平低; ②生产工具简单;
①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③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 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诗经·周颂》
二、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0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1)积极:保护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2)消极: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阻碍了的滋长。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清圣祖实录》
材料四“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境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如广东澄海县,地僻人众,其地不足养年。“自展复(展界开海)以来,……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操,居奇囤积,为海隅一大都会。”又如,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城市的宁波,“自海禁既弛,鱼盐蜃蛤之利,遍被他郡,入尤过于力田。所谓刑罚罕用,衣食滋殖,正其时也。”
材料一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敕谕浙江、福建、广东、江南、山东、天津各省督抚提镇曰:“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二
材料二“福建、浙江、广东、南京四省近海处各移内地三十里,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食之粮,饿殍已在眼前。如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长乐二十四都,只剩四都。”——《榕城纪闻》
1.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直接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政策)1、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私有制)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周王所有);(2)周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不得买卖、交纳贡赋);(3)奴隶庶民集体耕种;(4)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5)耕地形同井字,为井田;2、封建土地私有制(1)确立:春秋战国①过程:私田出现;私田合法化;经营方式变化;法律上确立;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均田制①概念: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土地制度②实行:北魏隋唐③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二、重农抑商1、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2)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3)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税;2、原因:(1)农业是封建经济最主要的生产部门;(2)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3)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4)人口流动不利于社会稳定。
3、影响: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③抑制了商业发展;④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农业的进步;三、“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初的海禁(1)概念: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与下海捕鱼;(2)原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3)影响:①严重影响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计;②是造成中期倭患的重要原因;2、清初闭关锁国(1)概念: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人、贸易);(2)原因: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危害: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ppt课件
返回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4 .评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重视农业 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对于抑制商业要具体分析:
(1)前期: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巩固新生地主政权。
返回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3. (1)背景: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 荒地被大量开垦为④________ (2 a.公元前594年,鲁国税制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⑤_____的 b.战国时期秦国的⑥________ ⑦_________ (3)弊端:土地兼并。 答案:①氏族公社 ②土地国有 ③贡赋 ④私田 ⑤土地私有 ⑥商鞅 ⑦封建土地私有制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2 .影响: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萌芽 的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⑲原始积累 ________,阻碍了⑳______________ 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思维拓展
3.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 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 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 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历史•必修2 • (配人教版)◆
夯实基础
二、“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抑商”
1.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2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提出:国家要鼓励 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 小农经济,以确保 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⑫________ 赋役 征派和⑭________ 地租 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⑬________ 3 .汉朝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 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专卖 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 4 .明清时期,实行 ⑮ ________ 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 商品的经营,而对⑯________ 正当经营,以致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第4课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高二历史课件(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单元结构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
人类改造 自然的能力
生产工具 劳动者 劳动对象
生产中劳动者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工具决定生 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工具决定生 产关系中的劳作 方式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灌溉工具
陶器
桔槔----杠杆原理
①三国马钧改进翻车 ②唐朝----筒车
古埃及----杠杆原理
畜牧工具
圈厩 马槽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耕作方式变化
1万年年前 刀耕火种
七八千年前 锄耕
五六千年前 犁耕出现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 并逐渐推广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战国铁犁铧
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 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 推广。
灌钢法
南北朝时期出现 了灌钢法制作的 农具。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青铜器农具 石、木 (数量有限)
开始使用 铁制农具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晚期 原始社会
夏 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
铁农具广泛使 用于农业生产
战国时期 向封建社会过渡
出现了用钢 制作的农具
发明家 马钧
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 ②从人力到自然力 (三国)
课本p20:思考点
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 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
②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③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二)灌溉工具的变化 (三)畜牧业工具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 自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
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思考: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在材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
材料二 著名爱国诗
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
人黄遵宪在《番客篇》
[答案] 提示: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
2.抑制土地兼并………②
②『点拨』 土地兼并是客观经济规律
(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 的必然结果,国家只能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 制下,___地__主____大量兼并农民 有制的前提下去限制和缓和土地兼并,因此
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无法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2) 措 施 : 北 魏 到 唐 朝 前
『阐释』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土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主题二 “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
因。
(2)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
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历 史
(3)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
税等经济政策。
的重农政策→中唐以来
(2)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 有 了 某 种 松 动 → 明 清 仍
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_民__营__商__业__加征商税。 然坚持。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④
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 生产,限制__工__商__业___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
夺 劳__动__力__ 、 影 响 农 业 生 产 甚 至 危 及
_政__权__统__治____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
济,确保赋税和地租征收,巩固
历 史
_封__建__统__治___。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①
①『 点 拨 』 封 建
1.概况
土地所有制有三种类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__国__有__。
型:国家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
(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 土 地 所 有 制 。 其 中 地 主
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
历 史
许的广州“十三行”统
必
修 ②
一经营对外贸易。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清朝“闭关锁国” (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___抗__清____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_海__禁_______,禁止官民私自 ___出__海____。 (3)危害:妨碍了_海__外__市__场___的开拓,抑制资本 的 原 始 积 累 , 阻 碍 了 _资__本__主__义__萌__芽___ 的 滋 长 ; 使 中 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④『 辨 析 』 “ 闭
1.明朝“海禁” (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 __倭__寇_____,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 贸易只能在___官__方____主持下进行。
关锁国”从总体上说就 是闭关自守,但并不是 禁绝中国对外贸易,排 斥一切西方事物,而是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如 清政府只开广州一处对
期,政府实行_均__田__制__,限制土 地制度。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
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 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
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 徭
历 史
役、兵役。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重农抑商”…………③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命贾人 材料一表明西汉初年政府采取__抑__制____
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
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
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 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其
吏。
子孙为官等。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
思考: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
(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
济主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
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
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后果?
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
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D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诏令的大意是禁止商人及其
家属以个人名义占有土地,违令者,没收其土地和财物。由此可知,其目的是
保护封建小农经济,故答案为D项。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历 史
(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利用税收制度
必
修 ②
抑制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
人 教
限制,对其穿衣、乘车等都有严格规定。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影响 (1)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小农经济,有利于促进社会 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 稳定。 (2)消极: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维护了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 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新课标导学
历史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1
学习目标诠解
2
课前自主学习
3
课堂合作探究
4
随堂达标训练
5
课时作业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目标诠解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 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 材料一中乾隆帝认为中国物产丰
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 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 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
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 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__恩__惠_____。 说明: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
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__地__私__有___的合法 土 地 所 有 制 占 主 导 地
性。
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
(4)战国时期:秦国的_商__鞅__变__法__废除了井田制, 在的基石。
历 史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
必
修 ②
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堂合作探究
历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主题一 “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及影响
1.措施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大量农民破产,稳固农业生
返回导航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重点难点】
1.了解井田制、封建土地私 有制和均田制等土地制度
1.重点: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 国”政策
2.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 原因、表现和影响
2.难点:理解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 政策的影响
3.理解“海禁”和“闭关锁 国”政策的含义,认识其实 施的原因和影响
中写道:“国初海禁
方式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
严,立意比驱鳄。借
代的落伍。启示:“闭关锁国”妨碍了自身的发展,
端累无辜,此事实大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
错。”
历
展进步。
史
必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 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
[答案] 提示:经济主张:重农抑商。根
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
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严重后果:不利
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
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
历
展。
史 必
之人。”
修
②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对点巩固1〕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