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12~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中西哲学入门》期末试卷(A)

试题纸

适用年级专业:各年级各专业考试形式:提交论文考试时间:随堂

----------------------------------------------------------------一、课程论文(论题及答题符合下列要求,共100分)【得分:】(1)综述《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并谈谈学习该学科的实际意义;

(2)联系实际,就《中西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内容(某一讲),进行理解性论述;

(3)中西哲学本体论比较,或认识论比较、或价值论比较……

要求:

以上题材,任选其一,独立思考,自拟题目;

观点明确,力争论据有力,逻辑严密;

按范文格式,用A4规格纸打印或手书;

2000 字以上。

中西哲学认识论的比较

认识论概括地说是对人理性地对认识活动的反思形成的学问,也可以说认识论起源于人的理性对于自己的认识活动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通过对人的认识的本质、能力、结构、来源、途径、方法、普遍可靠性、限度、功能、规律等等的考量,对人获得和应用真理的认识活动给予支持。认识论也是通过哲学的“讲理”和“反思”才能成立。这种反思的目的,是提高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从内容上看,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内容、方法、功能,以及认识发展的规律的学问。认识论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界定认识及相关的认识的概念、源泉和标准,认识可能的种类和其确定性(正确性)程度,认识者和被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知识的范围,基础和本性,认识的各种方式、真理的性质、以及知识和信仰的关系,甚至认识的社会条件等等。

认识论在构成大哲学的铁三角中是不可缺少的一角。哲学本体论和价值论要通过认识论才能理论地建构起来。认识论也把对本体和价值的认知

转化为认识方法和行为方式。认识论和价值论成立的最终根据或理由又是由本体论提供的。

中国哲学认识论特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独到的哲学大智慧,有非常到位的本体论,价值论,也有非常到位的认识论。只是我们的认识论与西方哲学相比,是把感觉经验与知识理性或感性与理性,生命过程与认识过程,知与行非常紧密地融为一体了。中国哲学认识论有如下特点。

(1)中国哲学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紧密合一,于求道、闻道、

悟道、载道中自觉地贯彻着“一天人、同真善、合知行、道中庸”,这既是价值原则又是认知原则,或既是善的原则,又是真的原则,同时也是行的原则。

(2)而在认知着重上,中国哲学是还有着务实、求本、执善、重人

的鲜明特征。相比于西方哲学思辨、两分法与还原论特点(神圣与凡俗,精神与物质,共相与殊相,知与行,认识与价值,感性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理论与人生等等都是两分的。)中国哲学认识论是和合的、整体的、综合的、中庸而不走极端的。

(3)中国哲学认识论属于非常到位的实在论。中国古代哲学家虽然

也探讨过认识的相对有限性——如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见《庄子?秋水》)。对认识的终极有限性就更是自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只评说不争辩)。”(《庄子·齐物论》),然而中国哲学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实在论的,可知论的。为什么因为中国哲学从来就是生活第一,关注人的是真实的生活或生存状况。

(4)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是以行为归的,而行又是以德主导的,知行

又是强调不走极端的。

(5)中国认识方法论是非常深刻的辩证认识方法论。

中国思维由于是自觉地即事而言理的、务实的,因此强调通过对动态的复杂系统的运动方式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动态功能、结构和趋势。为了掌握生活中实用的真理,特别侧重于从物质及认识对象的行为,关系,运动规律上作整体的把握,找出事物实在的共同规

律,然后以这种对于总规律的认识为指导去认识和解决具体的复杂性问题,因而重视综合。这样一种认识方法偏重于定性的描述。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非常到位的实在论,即认为人的认识要面对真实地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实在,是可知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主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按照中国哲人的理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马哲的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由于马哲在概念上的笼统和不严谨,把实践归结为物质性活动,因此有一系列的问题。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但是是在实践的决定作用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即没有跳出“归根结底蛋生鸡”的思维模式。

认识的本质。“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教材以唯物和唯心、辩证认识与机械认识划界,肯定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和认识形成的过程性,批驳了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和认识一次完成论。相对于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的忽视实践,忽视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方面对西方哲学有新的贡献。

认识运动的规律。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要经历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人类认识的总过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上不断反复的无限循环,内容上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

有几个非常严重的缺陷:一是忽略了人的认识的主观结构或主体条件;二是忽略了人的认识的终极有限性;三是忽略了人的认识价值规范性;四是停留于表面的笼统的描述,不具有得到正确认识的可操作性。

马哲认识论继承黑格尔辩证认识论,有两个深刻的内容我们须领会。一是人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二是人的认识的任务是达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还应当补充上中国哲学善与真或价值与真理的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比较把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中的辩证法思想和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加以比较,两者都强调系统性、动态性、联系性、整体性、有机性。

1)作为辩证认识论本体论前提的,马哲的终极实在概念是物质,本体论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是“物质与精神”。而中国哲学的终极实在则是道、太极、无极、等等。本体论中最基本的对立统一是阴阳关系,其包含了天人关系,道德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等。

2)马哲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两个方面的斗争、质变带来事物的变化和进步;而中哲则强调两个方面的动态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马哲强调前进、上升的必然性,而中哲学则强调变化的周期性,物极必反。从太极图中就可看出来。作为认识方法,上述这些不同的侧重导致了解决问题的不同决策和对实践成功与否的不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