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B版必修5第二章数列知识小结

合集下载

人教B版高中数学 必修五 第二章 归纳与总结 课件 (共39张PPT)

人教B版高中数学 必修五 第二章 归纳与总结 课件 (共39张PPT)

1 又∵a1=3, 1 ∴an= (n≥2). 2n+12n-1 1 a1=3满足上式, 1 ∴an= (n∈N*). 2n+12n-1
6.辅助数列法 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3an+2(n∈ 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解析]
∵an+1=3an+2(n∈N*),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数列与函数的联系,通过相应的函数及其图象的 特征直观地去认识数列的性质. (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在内容上是完全平行的,应将它 们对比起来学习,以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专题一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主要方式,其本质就是函 数的解析式.根据数列的通项公式,不仅可以判断数列的类 型,研究数列的项的变化趋势与规律,而且有利于求数列的 前n项和.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根据 数列的结构特征把常见求通项公式的方法总结如下:
4n=1 ∴an= n-1 n≥2 2
.
4.累加法 已知{an}中,a1=1,且an+1-an=3n(n∈N*), 求通项 an.
[解析] ∵an+1-an=3n(n∈N*),
∴a2-a1=3, a3-a2=32, a4-a3=33, …… an-an-1=3n-1(n≥2),
∵a1,a3,a9成等比数列,∴a2 3=a1a9, 即(a1+2d)2=a1(a1+8d),∴d2=a1d. ∵d≠0,∴a1=d.①
2 ∵S5=a5 ,
5×4 ∴5a1+ d=(a1+4d)2.② 2 3 3 由①②得a1=5,d=5. 3 3 3 ∴an= +(n-1) = n. 5 5 5
3.前n项和法 (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3n+1,求 通项 an; (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2,求通项 an.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7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7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课:考纲要求: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3.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二次函数的关系4.能在具体问题中识别等差数列,并应用
命题角度:1.等差数列的判定与证明2.等差数列的基本量计算3.等差数列性质的应用4.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
学生根据屏幕显示,分析自己的薄弱点,在本节课争取有所提升。
例4:已知数列{an}中,a1=1且
(n∈N*),则a10=________。
作用:加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小结: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和等差中项法
等差数列的判定,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作用:方便学生整理本节课内容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B.
C. D.
2.数列 的前n项和为
则数列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定义的应用是我校学生的薄弱点,不会使用定义证明及判断,借此题进行巩固
例2根据前n项和的形式,判断等差数列
作用:对应考纲及命题角度1,定义的应用
例3: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 (n∈N*,n≥2),数列{bn}满足关系式bn= (n∈N*)。求证:数列{bn}为等差数列。
若三个数a,A,b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且有A=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为____,公差为d,那么它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其前n项和为_____
学生复习基本定义及公式
作用:夯实基础,为下面的计算作准备
例题:1.已知等差数列 ,则下面数列 一定是等差数列的是
作用:利用考纲和命题角度的对比,可以有效的进行复习,既有针对性又有时效性。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2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2

数列复习《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考情分析:学习目标:1.理解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并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2.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并能用等差或等比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3.学会观察、掌握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化归的数学思想.重点:等差、等比数列的判断与证明.难点: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及综合应用.方法:启发,讲评,练习相结合.学习过程:一、课前案二、课堂案2.检查:(1)在数列中,已知,其中,则______ .(2)已知数列满足,,那么( )A. 32B.C. 16D.3.举例:(典例分析)例1数列满足,,.Ⅰ设,证明是等差数列;解题关键:例2 (2017课标全国Ⅰ,17)记S n为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已知S2=2,S3= -6.(1)求{a n}的通项公式;(2)求S n,并判断S n+1,S n,S n+2是否成等差数列.解题关键:注意事项:4.变式:变式1. (2018课标全国Ⅰ,17)已知数列{a n}满足a1=1,na n+1=2(n+1)a n. 设b n=.(1)求b1,b2,b3;(2)判断数列{b n}是不是等比数列,并说明理由;(3)求{an}的通项公式.变式2.若正数a,b,c成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则第2页,共4页A. , , 成等差数列B. , , 成等比数列C. , , 成等差数列D. , , 成等比数列提问:若把题目改为“若正数a ,b ,c 成等比数列,则 ”,答案为5.总结: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的基本方法: (1)定义法:(2)中项公式法: 应注意的问题:证明数列{a n }为等差(等比)数列时,不能仅仅因为前三项满足中项公式,就判断该数列{a n }为等差(等比)数列,局部不能说明整体。

6.练习:已知数列{}n a ,其前n 项和为2n 37S n n(n N )22*=+∈. Ⅰ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数列 是等差数列Ⅱ 如果数列 满足n 2n log b a =,试证明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并求其前n 项和 .三、巩固案 7.迁移:(1)已知数列 满足 , ,则 _____.(2)已知正项数列{}n a 满足2211n 6n n n+a a a a +=-,若12a =,则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3)已知 的前n 项和为 ,且满足,则数列 的通项公式是______ .(4)(2016课标全国Ⅱ,17)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其中.Ⅰ证明是等比数列,并求其通项公式;Ⅱ若,求.第4页,共4页。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6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6

求数列通项公式n a 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N n n S S n S a n n n ,2111求数列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例题的求解引导学生从中归纳相应的方法,明确不同的前提、 形式,使学生形成解决数列通项公式的通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方法的归纳,形成事物及知识间联系与区别一、温故知新1.数列 与 关系:2.等比数列:3.等差数列:二、例题讲解题型一、已知给出S n 与n 的关系,求例1、在数列{}n a 中,它的前n 项和为n S ,且12+-=n n S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题型二、给出n a 与n S 的关系,求n a例2、(1)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3n a -1,(+∈N n ),求该数列的通项n a ;随堂练习、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2,111+==n n a S a 求该数列的通项n a ;思考1.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且2(021+-∈≥=+N n n S S a n n n ,211=a ,求n a 。

思考2. 已知数列 ,)2(54,8,11-121≥=+==+n S S S a a n n n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

三.小结一类:二类:四、巩固与练习1.设数列的前n 项和,则的值为( )A.15B.16C.49D.642.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3≥-=n S n n ,则=n a ( ) A.132-⋅n B.46-n C.432-⋅n D.n 32⋅3.{}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2≥+=n n S n ,则=n a4.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31*N n a S n n ∈-=,则=n a 5.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35-=n n S a 则{}n a 的通项公式是6.数列{}n a 前n 项和为n S ,)2(122,121≥-==n S S a a n n n ,则=n S 7.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1(12≥-=n a S n n ,数列{}n b 满足n n n b a b b +==+11,2(1)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 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为n T ,求n T .8.在数列{}n a 中,11=a ,它的前项和为n S ,且)2,(21≥∈=*-n N n S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归纳总结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归纳总结

必修五第二章数列归纳总结一、数列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 从函数观点看, 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正整数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f(1), f(2), …, f(n), ….通常用an 代替f(n).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1, a2, …, an, …, 简记为{an}.一、数列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 从函数观点看, 数列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正整数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f(1), f(2), …, f(n), ….通常用an 代替f(n).于是数列的一般形式为a1, a2, …, an, …, 简记为{an}.3. an 与Sn 的关系设Sn =a1+a2+a3+…+an,则a n =⎩⎪⎨⎪⎧S 1 (n =1),S n -S n -1(n ≥2). 二、等差数列1. 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2. 等差中项如果三数a 、A.b 成等差数列, 则A 叫做a 和b 的等差中项, ∴A = .3. (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推导方法: 累加法an =(an -an -1)+(an -1-an -2)+…+(a2-a1)+a1.(2)前n 项和公式S n =n (a 1+a n )2=na 1+n (n -1)2d . 推导方法: 倒序相加法.4. 用函数观点认识等差数列(1)an =nd +(a1-d)是n 的一次函数.(2)Sn = n2+(a1- )n, 是关于n 的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函数.5. 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 an +1-an =d(常数)(n ∈N*)⇔{an}是等差数列;(2)中项公式法: 2an +1=an +an +2(n ∈N*)⇔{an}是等差数列;(3)通项公式法: an =kn +b(k, b 是常数)(n ∈N*)⇔{an}是等差数列;(4)前n 项和公式法:Sn =An2+Bn(A 、B 是常数)(n ∈N*)⇔{an}是等差数列.(5){a n }是等差数列⇔{S n n}是等差数列 6. 等差数列的性质(1)下标和与项的和的关系在等差数列中, 若p +q =m +n, 则有ap +aq =am +an ;若2m =p +q, 则有2am =ap +aq, (p, q, m, n ∈N*).(2)任意两项的关系在等差数列{an}中, m 、n ∈N*, 则am -an =(m -n)d 或am =an +(m -n)d 或 =d.(3)在等差数列中, 等距离取出若干项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即an, an +m, an +2m, …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md.等差数列的依次n项的和也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即Sn, S2n-Sn, S3n-S2n, ……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n2d.即下标成等差的项成等差数列, 下标和成等差的具有相同构成规律的项的和成等差数列.(4)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那么d>0⇔{an}是递增数列;d<0⇔{an}是递减数列;d=0⇔{an}是常数数列.(5)①数列{λan+b}仍为等差数列, 公差为λd.若{bn}, {an}都是等差数列, 则{an±bn}仍为等差数列, {λ1an+λ2bn}(λ1, λ2为常数)也是等差数列.②项数为n的等差数列中, n为奇数时, 设m= , 则S奇-S偶=am, = , Sn=na 中=nam.n为偶数时, S偶-S奇= d.③若{an}与{bn}为等差数列, 且前n项和分别为Sn与S′n, 则= .④等差数列{an}中, 若an=m, am=n(m≠n), 则am+n=0.⑤若数列{an}的前p项和为Sp=q, 前q项和为Sq=p(p≠q), 则Sp+q=-(p+q).⑥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Sp=Sq(p≠q), 则Sp+q=0.三、等比数列1. 等比数列的定义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2. 等比中项如果三个数a、G、b成等比数列, 那么G叫做a和b的等比中项, 即G2=ab.3.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n∈N*).推导方法: 累乘法: ·……·=qn-1.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当q=1时, Sn=na1,当q≠1时. Sn==.推导方法: 乘公比、错位相减法.5. 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1)an+1=anq(q是不为0的常数, n∈N*, an≠0)⇔{an}是等比数列.(2)an=cqn-1(c, q均是不为0的常数, n∈N*)⇔{an}是等比数列.(3)an+12=an·an+2(an≠0, n∈N*)⇔{an}是等比数列.(4)Sn=A·qn-A(A.q为常数且A≠0, q≠0,1)⇔{an}是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6.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1)下标和与项的积的关系在等比数列{an}中, 若m、n、p、q∈N*且m+n=p+q, 则am·an=ap·aq.特别地, 若2m=p+q, 则ap·aq=am2;a1an=a2an-1=a3an-2=….(2)任意两项的关系若{an}为等比数列, 则=qm-n或am=an·qm-n(m、n∈N*).(3)等间隔的k项和(或积)仍成等比数列.例如: {an}是等比数列, 则①a1, a3, a5, …, a2n-1;②a1+a2, a2+a3, a3+a4, …;③a1a2, a2a3, a3a4, …;④a1+a2, a3+a4, a5+a6……均成等比数列.(4)等比数列{a n}的单调性当, 或时, {an}为递增数列;当或时, {an}为递减数列.(5)①{an}是等比数列⇒{c·an}是等比数列(c≠0).②{an}、{bn}均为等比数列⇒{an·bn}、{ }仍是等比数列.③若{an}是等比数列, 则{an2}、{ }(an>0)、{ }、{|an|}均为等比数列.④非零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 也是等比数列.⑤若{an}是等差数列, 则{ban}是等比数列.若{an}是正项等比数列, 则{lgan}是等差数列.误区警示1. 数列与数集应予区别, 数列中的数排列有序, 数集中的元素无序;数列中的数可重复出现, 数集中的元素互异.2. 并不是每一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给出前n项时, 写出的通项公式可以不止一个.3.已知{an}的前n项和Sn求an时,用an=求解应注意分类讨论.an=Sn-Sn-1是在n≥2条件下求出的, 应检验a1是否适合. 如果适合, 则合写在一块, 如果不适合, 则分段表示. 千万注意用an=Sn-Sn-1判断数列{an}是否为等差(或等比)数列时, 不要忘记验证a1是否满足.如: Sn=n2+n时, {an}是等差数列.Sn=n2+n+1时, {an}不是等差数列.Sn=2n-1时, {an}是等比数列.Sn=2n+1时, {an}不是等比数列.4. 在讨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n的最值时, 不要忽视n是整数的条件及含0项的情形.如: 在等差数列{an}中, 已知a1=20, 前n项和为Sn, 且如S10=S15, 求当n取何值时, Sn有最大值, 并求出它的最大值.取最大值的应为S12和S13.5. G是a、b的等比中项 G=.6. 在应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时, 一定要对q=1与q≠1进行分类讨论.7.等比数列中隐含着各项不为零、公比不为零, 项与公比的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解题时应特别注意.。

(推荐)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

(推荐)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5第二章数列总结1、数列的基本概念(1)定义: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2)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3)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a n 与它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是给出一个数列的两种主要方法.2、主要公式(1)通项公式a n 与前n 项和公式S n 间的关系:a n =⎩⎪⎨⎪⎧S 1 n =1S n -S n -1 n ≥2. (2)等差数列 a n =a 1+(n -1)d =a m +(n -m )d . S n =12n (a 1+a n ),S n =na 1+12n (n -1)d .A =a +b 2(等差中项). (3)等比数列a n =a 1q n -1,a n =a m ·q n -m . S n =⎩⎪⎨⎪⎧ na 1 q =1a 1-a n q 1-q=a 11-q n 1-q q ≠1.G =±ab (等比中项).3.主要性质(1)若m +n =p +q (m 、n 、p 、q ∈N *),在等差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在等比数列{a n }中有:a m ·a n =a p ·a q .(2)等差(比)数列依次k 项之和仍然成等差(比).专题一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1.观察法 根据下面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1,1,57,715,931,…; 2.定义法等差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前n 项和为S n ,且 a 1,a 3,a 9成等比数列,S 5=a 25.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3.前n 项和法(1)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3n +1,求通项 a n ;(2)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S n=2n+2,求通项a n. 4.累加法已知{a n}中,a1=1,且a n+1-a n=3n(n∈N*),求通项a n. 5.累乘法已知数列{a n },a 1=13,前n 项和S n 与a n 的关系是S n =n (2n -1)a n ,求通项a n . 6.辅助数列法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3a n +2(n ∈N *).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7.倒数法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a n a n +1(n ∈N *).求通项a n . 专题二 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1.分组转化求和法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是由几个独立的项组合而成,并且各独立项也可组成等差或等比数列,则该数列的前n 项和可考虑拆项后利用公式求解.求和:S n =112+214+318+…+(n +12n ). 2.裂项求和法对于裂项后明显有能够相消的项的一类数列,在求和时常用“裂项法”,分式的求和多利用此法.可用待定系数法对通项公式进行拆项,相消时应注意消去项的规律,即消去哪些项,保留哪些项,常见的拆项公式有:(1)1n n +k =1k ·(1n -1n +k); (2)若{a n }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1a n ·a n +1=1d (1a n -1a n +1); (3)1n +1+n =n +1-n 等.3.错位相减法若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由这两个数列的对应项乘积组成的新数列为{a n b n },当求该数列的前n 项的和时,常常采用将{a n b n }的各项乘以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q ,然后错位一项与{a n b n }的同次项对应相减,即可转化为特殊数列的求和,所以这种数列求和的方法称为错位相减法.已知数列{a n }中,a 1=3,点(a n ,a n +1)在直线y =x +2上.(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b n =a n ·3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4.分段求和法如果一个数列是由各自具有不同特点的两段构成,则可考虑利用分段求和.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n +S n =1(n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b n }满足b n =3+log 4a n ,设T n =|b 1|+|b 2|+…+|b n |,求T n .附注:常用结论1)1+2+3+...+n =2) 1+3+5+...+(2n-1) =3)三、等差、等比数列的对比(1)判断数列的常用方法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①②2()③(为常数).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①②(,)③(为非零常数).④正数列{}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成等比数列.(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比小结: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公式1.2.1.2.性质1.,称为与的等差中项2.若(、、、1.,称为与的等比中项2.若(、、、),则),则3.,,成等差数列4. 3.,,成等比数列4. ,(3)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1),时,有最大值;,时,有最小值;2)最值的求法:①若已知,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②若已知,则最值时的值()可如下确定或。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3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3

数列复习课
一、教学目的
1.系统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公式以及相关性质
2.了解并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3.数列前n项和的求解
二、知识要点
1.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及性质,等差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
2.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及性质,等比
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性质
三、方法总结
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2、等差等比数列中,知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用到换元
3、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四、复习具体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
1、等差数列
定义:
通项公式:
前n项和公式:
等差中项:
等差数列的性质:前n项和性质:2、等比数列
定义:
通项公式:
前n项和公式:等比中项:
等比数列的性质:前n项和性质:3、已知,求
4、数列求和方法公式法
倒序相加法
错位相减法
拆项法
裂项相消法
5、例题讲解。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0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0

数列求通项公式
授课班级:高二(1)班授课教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求通项公式的方法;
2.能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题。

二、过程与方法
复习课,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借助现代技术,采用思考、归纳等方法,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求通项公式的方法的复习
教学难点:求通项公式的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数列题目中求通项公式的常见方法,但之前没有进行总结,通过这节课,帮助学生形成数列求通项公式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数列相关知识的认知更上一个层次。

教学过程:。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7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7

数列章末复习一、考纲要求1.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3.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二、要点梳理1.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____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 ,通常用字母d表示.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等差数列{an }的首项为a1,公差为d,那么它的通项公式是 .3.等差中项如果,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1)通项公式的推广:an =am+ ,(n,m∈N+).(2)若{an }为等差数列,且p+q=m+n,(p,q,m,n∈N+),则 .(3)若{an}是等差数列,则ak,ak+m, ak+2m,…(k,m∈N+)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4)若{an },{bn}是等差数列,则{pan+qbn}是 .5.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设等差数列{an }的公差为d,其前n项和Sn=或Sn= .6.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Sn= .数列{a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其前n项和公式Sn=f(n)是n的,即Sn= .7.在等差数列{an }中,a1>0,d<0,则Sn存在最值;若a1<0,d>0,则Sn存在最值.8.等差数列与等差数列各项的和有关的性质(1)若{an}是等差数列,则也成数列,其首项与{a n}首项相同,公差是{a n}公差的 .(2)Sm ,S2m,S3m分别为{an}的前m项,前2m项,前3m项的和,Sm,S2m-Sm,S3m-S2m成数列.(3)关于等差数列奇数项与偶数项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则S偶-S奇= ______②若项数为2n-1,则S偶=________, S奇=__________,S=_________, S奇-S偶= ____(4)两个等差数列{an }、{bn}的前n项和Sn、Tn之间的关系为:= .三、典例分析例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已知,.(1)求通项;(2)若=242,求.变式训练1:《九章算术》中的“竹九节”问题:现有一根9节的竹子,自上而下各节的容积成等差数列,上面4节的容积共3升,下面3节的容积共4升,则该竹子最上面一节的容积为升.点评:(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共涉及五个量a1,a n,d,n,S n,知其中三个就能求另外两个,体现了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48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48

数列的求和及其应用教学建议1.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防止直接给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马上就进行训练的教法,这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应当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和探索.2.本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思路.3.(1)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考查是本课时的热点.(2)本课时内容常与方程、函数、不等式结合命题.(3)多以选择题和解答题的形式考查.4.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高考更加注重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函数特性和本质特征.学习中要特别关注单调数列、周期数列等与函数相关的知识,要学会用函数的眼光来看待数列问题.备选习题1.已知数列{a n}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S n是其前n项和,且有S9<S8=S7,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9<S10B.d<0C.S7与S8均为S n的最大值D.a8=0解析:由于S9<S8=S7,则S9-S8=a9<0,S8-S7=a8=0,所以d=a9-a8<0,所以S7与S8均为S n的最大值,S9-S10=-a10>0,则S9>S10,所以选项A不正确.答案:A2.在小于100的正整数中共有多少个数被3除余2?这些数的和是多少?分析:这些数按大小排列后组成等差数列,转化为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解:将这些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设第n个数为a n,则{a n}是等差数列,a1=2,d=3,则a n=2+(n-1)×3=3n-1.令3n-1<100,解得n<.又n∈N*,∴n的最大值为33,即有33个数被3除余2,这些数的和是S33=33×2+×3=1650.。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6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6

求数列通项公式n a 探究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N n n S S n S a n n n ,2111求数列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例题的求解引导学生从中归纳相应的方法,明确不同的前提、 形式,使学生形成解决数列通项公式的通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通过方法的归纳,形成事物及知识间联系与区别一、温故知新1.数列 与 关系:2.等比数列:3.等差数列:二、例题讲解题型一、已知给出S n 与n 的关系,求例1、在数列{}n a 中,它的前n 项和为n S ,且12+-=n n S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题型二、给出n a 与n S 的关系,求n a例2、(1)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3n a -1,(+∈N n ),求该数列的通项n a ;随堂练习、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2,111+==n n a S a 求该数列的通项n a ;思考1.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满足,)且2(021+-∈≥=+N n n S S a n n n ,211=a ,求n a 。

思考2. 已知数列 ,)2(54,8,11-121≥=+==+n S S S a a n n n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

三.小结一类:二类:四、巩固与练习1.设数列的前n 项和,则的值为( )A.15B.16C.49D.642.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3≥-=n S n n ,则=n a ( ) A.132-⋅n B.46-n C.432-⋅n D.n 32⋅3.{}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2≥+=n n S n ,则=n a4.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31*N n a S n n ∈-=,则=n a 5.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35-=n n S a 则{}n a 的通项公式是6.数列{}n a 前n 项和为n S ,)2(122,121≥-==n S S a a n n n ,则=n S 7.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1(12≥-=n a S n n ,数列{}n b 满足n n n b a b b +==+11,2(1)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 数列{}n b 的前n 项和为n T ,求n T .8.在数列{}n a 中,11=a ,它的前项和为n S ,且)2,(21≥∈=*-n N n S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33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33
,就可以由等式 以 代入,得到n-1个等式,再将其累加,求出 .
练习1:.已知数列 满足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2.已知数列 满足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变式2.已知数列 满足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小结:类型2
迭乘法:型如 ,只要 是可求的,就可由等式 以 代入,得到n-1个等式,再将其累乘而求出 .
思考题
1.在数列 中, .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 满足 ,求 .
三.课堂小结: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在数列 中,已知a1=2,an+1=3an+2,求 的通项公式.
练习2:在数列 中,已知 ,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问题3.已知数列 满足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小结:类型3
构造法:根据已知条件构造一个新数列,使得新数列是等差或等比数列.
型如 (p,q为常数),可利用待定系数法构造新数列 ,易知 ,则数列 为等比数列,利用公式求其通项公式,再求 的通项公式.
练习3:已知数列 满足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课题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几种简单递推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
时间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递推公式的特征,运用累加,迭乘,构造新数列的方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问题链导学式





重点: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
难点:非特殊数列求通项公式的方法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0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0

一、复习等差数列性质(5分钟)
二、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15分钟)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在前几节已经介绍,本节课重点强调形式特征.)
1、问题: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1)两个公式: 2
1212)(2)(n m n n n na a a n a a n S +-==+=+= d n n na S n 2)1(1-+
= (2)前n 项和公式的形式和系数特征:
几个问题:
①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为bn an S n +=2
(其中b a ,是常数),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②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bn an S n +=2的系数是什么意义,与通项公式b n a a n '+'=的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出两个公式中的一个,能否根据系数很快写出另一个)
③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为c bn an S n ++=2(其中c b a ,,是常数),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这个数列有什么特征?
(多作几个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之间的转换练习,让学生熟悉其形式特征.)
二、习题(20分钟)
三、小结
1、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求法和公式;
2、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形式特征;
3、n S 与n a 的关系,注意、首项的验证.
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并掌握前n 项和公式的形式和系数特征.
能够熟练地写出一个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并能根据前n 项和公式了解数列的参数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的能力。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4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24

第3课时 数列的通项公式综合问题[自主梳理]常见的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归纳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观察数列的特征,横向看各项之间的关系结构,纵向看各项与序号n 的内在联系,结合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归纳出所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利用公式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符合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定义,求通项时,只需求出a 1与d 或a 1与q ,再代入公式a n =a 1+(n -1)d 或a n =a 1q n -1中即可.(3)利用a n 与S n 的关系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给出的条件是a n 与S n 的关系式,可利用a n ={ S 1(n =1),S n -S n -1(n ≥2),先求出a 1=S 1,再通过计算求出a n (n ≥2)的关系式,检验当n =1时,a 1是否满足该式,若不满足该式,则a n 要分段表示.(4)利用累加法、累乘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形如:已知a 1,且a n +1-a n =f (n )(f (n )是可求和数列)的形式均可用累加法; 形如:已知a 1,且a n +1a n =f (n )(f (n )是可求积数列)的形式均可用累乘法.(5)构造法(利用数列的递推公式研究数列的通项公式)若由已知条件直接求a n 较难,可以通过整理变形等,从中构造出一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从而求出通项公式.探究一 累加法与累乘法求通项[典例1]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a n +3n +2,且a 1=2,求a n . [解析] ∵a 2-a 1=3×1+2, a 3-a 2=3×2+2, a 4-a 3=3×3+2, ……a n -a n -1=3×(n -1)+2, 以上各项相加,得a n -a 1=3[1+2+3+…+(n -1)]+2(n -1) =3·(n -1)·n 2+2n -2=3n 2+n 2-2, ∴a n =3n 2+n 2.对于由形如a n +1-a n =f (n )型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1)当f (n )=d 为常数时,为等差数列,则a n =a 1+(n -1)d ; (2)当f (n )为n 的函数时,用叠加法. 方法如下:由a n +1-a n =f (n ),得 当n ≥2时,a n -a n -1=f (n -1), a n -1-a n -2=f (n -2), …a 3-a 2=f (2), a 2-a 1=f (1).把以上(n -1)个等式叠加,得a n -a 1=f (n -1)+f (n -2)+…+f (2)+f (1),∴a n =a 1+∑n -1k =1f (k ).为了书写方便,也可以用横式来写: ∵当n ≥2时,a n -a n -1=f (n -1),∴a n =(a n -a n -1)+(a n -1-a n -2)+…+(a 2-a 1)+a 1=f (n -1)+f (n -2)+…+f (2)+f (1)+a 1.(3)已知a 1=a ,a n +1-a n =f (n ),其中f (n )可以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分式函数等,求通项a n .①若f (n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叠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 ②若f (n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叠加后可分组求和;③若f (n )是关于n 的指数函数,叠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 ④若f (n )是关于n 的分式函数,叠加后可裂项求和.1.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2,且a n -a n -1=12n (n ≥2). (1)求a 2,a 3,a 4; (2)求数列{a n }的通项a n . 解析:(1)a 2=34,a 3=78,a 4=1516.(2)a 2-a 1=122,a 3-a 2=123,a 4-a 3=124,…,a n -a n -1=12n , 以上等式相加得a n -a 1=122+123+…+12n ,则 a n =12+122+123+…+12n =12⎝ ⎛⎭⎪⎫1-12n 1-12=1-12n .[典例2] 数列{a n }中,若a 1=1,a n +1=n +1n +2a n (n ∈N *),求通项公式a n .[解析] ∵a n +1=n +1n +2a n (n ∈N *),∴令n 依次取n -1,n -2,…,2,1,可得a n =n n +1a n -1,a n -1=n -1n a n -2,…,a 3=34a 2,a 2=23a 1,将以上n -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乘得 a n a n -1…a 3a 2=n n +1·n -1n …34·23a n -1a n -2…a 2a 1, ∴a n =2n +1a 1.∵a 1=1,∴a n =2n +1(n ≥2且n ∈N *),又a 1=1也适合上式,∴a n =2n +1(n ∈N *).形如a n +1a n=f (n ),可用累乘法.2.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2n a n ,且a 1=1,求a n . 解析:∵a n +1a n=2n,∴a 2a 1=2,a 3a 2=22,a 4a 3=23,…,a n a n -1=2n -1,将上述各式相乘,可得a 2a 1·a 3a 2·a 4a 3·…·a n a n -1=2×22×23×…×2n -1, ∴a n =21+2+3+…+n -1=2n (n -1)2.探究二 利用构造新数列求通项公式[典例3] 已知数列{a n }中,a 1=1(n ≥2),a n =12a n -1+1(n ∈N *),求a n .[解析] 法一:由a n =12a n -1+1(n ≥2),得a n -2=12(a n -1-2). 令b n =a n -2,则b n -1=a n -1-2, ∴有b n =12b n -1(n ≥2),∴{b n }为以a 1-2=-1为首项,以1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b n =-1·⎝ ⎛⎭⎪⎫12n -1,∴a n =2-12n -1. 法二:利用累乘法: 由a n =12a n -1+1(n ≥2), ∴a n -2=12(a n -1-2),令b n =a n -2,则b n -1=a n -1-2,∴b n =12b n -1,∴b n =12b n -1=12·12b n -2=⎝ ⎛⎭⎪⎫123b n -3=…=⎝ ⎛⎭⎪⎫12n -1b 1=-1·⎝ ⎛⎭⎪⎫12n -1, ∴a n =2-12n -1.利用数列的递推公式,构造一个新的数列(等差或等比数列).由新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得原数列的通项公式.常见的有:(1)形如a n +1=a n pa n +1,取倒数构造{1a n }成等差数列.(2)形如a n +1=pa n +q ,构造{a n +m }为等比数列.(3)形如a n +1=pa n +q n 两边同除q n +1后转化为(2)种形式去构造.3.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2a na n +2,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解析:∵a n +1=2a n a n +2,a 1=1,∴a n ≠0,∴1a n +1=1a n +12,即1a n +1-1a n =12,又a 1=1,∴1a 1=1,∴⎩⎨⎧⎭⎬⎫1a n 是以1为首项,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1a n =1a 1+(n -1)×12=n 2+12,∴a n =2n +1.。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60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60

数列复习小结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与前n 项和公式n S 的关系。

3.能通过前n 项和公式n S 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数列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提升高考解答数列题的应答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数列及其有关概念,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其应用教学难点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及方法总结和应用授课类型:二轮复习课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本章知识结构二、知识纲要(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数列的分类,从函数的观点看数列.(2)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3)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4)等差中项、等比中项.(5)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及其推导方法.三、方法总结1.数列是特殊的函数,有些题目可结合函数知识去解决,体现了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2.等差、等比数列中,a 1、n a 、n 、d (q )、n S “知三求二”,体现了方程(组)的思想、整体思想,有时用到换元法.3.求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时要考虑公比是否等于1,公比是字母时要进行讨论,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4.数列求和的基本方法有: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拆项法,裂项法,累加法,等价转化等.四、知识精要: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 ⎩⎨⎧≥-===-)2()1(111n S S n S a a n nn [数列的前n 项和] n n a a a a S ++++= 3212、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1. 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d a a n n =-+1(常数),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5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5

数列知识点梳理一、 通项公式的求法1.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等差:1(1)n a a n d =+- 等比:11n n a a q -=2.运用n S 与n a 的关系当1n =时,11a S =,当2n ≥时,1n n n a S S -=-即:⎩⎨⎧≥-==-)2()1(11n S S n S a n n n 特别要注意验证1a 的值是否满足若给出类似前n 项和的等式,也要用上面的方法:“脚码缩1,相减”例.设数列{}n a 满足21*123333,3n n n a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答案:13n na = 3.叠乘,叠加法若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为1()n n a a f n +-=可采用叠加法; 若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为1()n na f n a +=则采用叠乘法。

注意:当脚码缩小1时,一定要写准n 的取值范围(以上2,3两点都要注意此问题)4.猜想(只能在选择填空中用)二、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定义:1n n a a d +-=(d 为常数),()11n a a n d =+-()n m a a n m d =+-等差数列n a An B =+(一次型),0A >时为增数列, 0A <时为减数列, 0A =时为常数列. 等差中项:x A y ,,成等差数列2A x y ⇔=+前n 项和1()2n n a a n S +=(对称性) 21(1)2n n n S na d An Bn -=+=+(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型)性质:{}n a 是等差数列(1)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m n p a a a +=;(2)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为等差数列;(3)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 d a a d -+,,(4)若{}n a ,{}n b 是等差数列,且前n 项和分别为n n S T ,,则2121m m m m a S b T --= 且{}n n a b +仍为等差数列;(5)当100a d ><,,解不等式组100n n a a +≥⎧⎨≤⎩可得n S 达到最大值时的n 值. 当100a d <>,,由100n n a a +≤⎧⎨≥⎩可得n S 达到最小值时的n 值. (6)项数为偶数n 2的等差数列{}n a ,有nd S S =-奇偶,1+=n n a a S S 偶奇. (7)项数为奇数12-n 的等差数列{}n a ,有)()12(12为中间项n n n a a n S -=-, n a S S =-偶奇,1-=n n S S 偶奇(8) {S n n}仍为等差数列. 三、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定义:1n na q a +=(q 为常数,0q ≠),11n n a a q -= n m n m a a q -=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n n a Aq =(指数型)(其中1a A q=) 当1q =时为常数列;当0q <时为摆动数列;当01q <<时,若10a >为减数列,若10a <为增数列;当1q >时,若10a >为增数列,若10a <为减数列;等比中项:x G y 、、成等比数列2G xy ⇒=,或G = 前n 项和:()11(1)1(1)1n n na q S a q q q =⎧⎪=-⎨≠⎪-⎩(要注意公比是否为1!) 性质:{}n a 是等比数列(1)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若2m n p +=,则2pm n a a a = (2)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为等比数列(1q ≠-)(3) 123234345,,,a a a a a a a a a ⋅⋅⋅也为等比数列(4)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可设为,,a a aq q(5)若{}n a {}n b 是等比数列,则1{}na ,2{}n a ,{}n n ab 也是等比数列 (6)等比数列( q ¹1时)前n 项和的特点: S n =A -Aq n .(7)项数为偶数n 2的等比数列{}n a ,有S ou S ji =q . 四、数列求和的方法(选择什么方法求和要看数列的通项的特点)1.※ 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2.※ 分组求和(通项可以表示成几种数列的和)3.※ 倒序相加(首末两项和是定值)4. 倒序相乘(首末两项积是定值)5.※ 裂项相消(通项可以裂项)6.※ 错位相减(通项为等差×等比的形式)7. 含参数求和(数列中含有不确定的参数)8. 绝对值求和(通项中含有绝对值)9. 并项求和(摆动数列)。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52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52

教 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特殊数列求和的常见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列求和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一些特殊数列的求和。

教学难点:准确分析数列特征,选择合适的数列求和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归纳和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点:1、常见数列的求和公式:(1)1+2+3+…+n =;2)1(+n n (2)1+3+5+…+)12(-n =2n ;(3)2222321n ++++ =)12)(1(61++n n n ;(4)3333321n ++++ =22)1(⎥⎦⎤⎢⎣⎡+n n ;(5))1(433221+++⨯+⨯+⨯n n =)2)(1(31++n n n 。

2、常用数列的求和方法: (1)倒序相加法:常用于倒序相加后能转化为可求和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如求nnn n n n C n C C C S )1(32210+++++= (2)错位相减法:常用于“等比差”数列;如求n nnx x x x S ++++= 3232(3)裂项相消法: 例如求)12)(12(1751531311+-++⨯+⨯+⨯=n n S n),(111)(1*∈⎪⎭⎫ ⎝⎛+-=+N k n k n n k k n n 裂项公式:(4)拆项重组法:常用于通项可化为有限项的代数和,重组后每个数列可求和的数列。

如①求 1+1,a 1+4,21a +7,31a +10,…,11-n a +)23(-n 的前n 项和;②求2+22+222+…+个n 222 二、例题析解:例1、求下列数列的前n 项和: (1)1)2(1141121222-++-+-=n S n ; (2)152312510257541--+++++=n nn S ; (3)1,1+2,1+2+22,…,1+2+22+…+12-n .要求学生通过分析通项公式寻找解题方法。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5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5

教学设计《数列求和》----高三复习课一、高考考情分析:数列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1) 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考查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计算。

(2) 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数列与函数,向量,不等式的综合题同时考查数列求通项和求和的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数列求和这节复习课,我们已经是进行第二轮复习了,回头清理一下,感觉大部分同学对公式和解题方法已经牢记了。

但是在做题时总时拿不到分,主要时因为学生基础差,做题少而导致的。

很多同学对题目中的条件不能用在恰当的位置,计算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熟练。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以构建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标基本理念为依据设计的,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重难点,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解决有关数列求和的问题。

2.了解数列求和的几种常用方法,如分组求和、裂项求和、错位相减,并项求和等,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求数列的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通过把一般数列求和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和,体会统一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及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刻苦求是的精神。

五、(1)教学重点:把某些既非等差数列,又非等比数列的数列化归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

(2)教学难点:寻找适当的变换方法,达到化归的目的。

六、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设问、启发、当堂训练的教学程序,采用启发式讲解、互动式讨论、反馈式评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幻灯片来辅助教学,达到提高课题效率的目的,营造生动活泼的课题教学氛围。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式引入(提问):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2)1n n a a n S +=(dn n na S n 2)11-+=(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当时()q q a a q q a S n nn --==1-1-111,1=q 时1na s n =课前热身=+++++=)12(531.1n s n ___________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旧知,由此导入新课。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53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53

专题四《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考情播报高考侧重于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a n ,前n 项和S n 的基本运算,另外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也是高考的热点.备考时应切实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加强五个量的基本运算,强化性质的应用意识.重点知识梳理1.等差数列(1)定义式:a n +1-a n =d (n ∈N *,d 为常数); (2)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3)前n 项和公式:S n =n a 1+a n2=na 1+n n -d2;(4)性质:①a n =a m +(n -m )d (n 、m ∈N *);②若m +n =p +q (m 、n 、p 、q ∈N *),则a m +a n =a p +a q . 2.等比数列 (1)定义式:a n +1a n=q (n ∈N *,q 为非零常数); (2)通项公式:a n =a 1q n -1;(3)前n 项和公式:Sn =⎩⎪⎨⎪⎧na 1 q =1,a 1-q n1-qq ≠1.(4)性质:①a n =a m qn -m(n ,m ∈N *);②若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p 、q 、m 、n ∈N *).3.复习数列专题要把握等差、等比数列两个定义,牢记通项、前n 项和四组公式,活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明确数列与函数的关系,巧妙利用a n 与S n 的关系进行转化,细辨应用问题中的条件与结论是通项还是前n 项和,集中突破数列求和的五种方法(公式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误区警示】1.应用a n 与S n 的关系,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时,注意分类讨论. 2.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可类比掌握.注意不要用混.3.讨论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值时,不要忽视n 为整数的条件和a n =0的情形. 4.等比数列{a n }中,公比q ≠0,a n ≠0.高考题型突破考点一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运算(1)通项公式等差数列:a n =a 1+(n -1)d ; 等比数列:a n =a 1·q n -1. (2)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S n =n a 1+a n2=na 1+n n -2d ;等比数列:S n =a 1-q n 1-q =a 1-a n q 1-q(q ≠1).(1)(2017·全国卷Ⅰ)记S n 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4+a 5=24,S 6=48,则{a n }的公差为( )A .1B .2C .4D .8 (2)(2017·北京卷)若等差数列{a n }和等比数列{b n }满足a 1=b 1=-1,a 4=b 4=8,则a 2b 2=________.解析: (1)设{a n }的公差为d ,则由⎩⎪⎨⎪⎧a 4+a 5=24,S 6=48,得⎩⎪⎨⎪⎧a 1+3d +a 1+4d =24,6a 1+6×52d =48,解得d =4. 故选C.(2)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等比数列{b n }的公比为q ,∵a 1=b 1=-1,a 4=b 4=8,∴⎩⎪⎨⎪⎧-1+3d =8,-1·q 3=8,∴⎩⎪⎨⎪⎧d =3,q =-2.∴a 2=2,b 2=2.∴a 2b 2=22=1. 答案: (1)C (2)1【变式探究】(1)(2016·高考全国卷Ⅰ)已知等差数列{a n }前9项的和为27,a 10=8,则a 100=( )A .100B .99C .98D .97【答案】C【解析】通解:∵{a n }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 ,由题意得⎩⎪⎨⎪⎧S 9=9a 1+9×82d =27a 10=a 1+9d =8,∴⎩⎪⎨⎪⎧a 1=-1,d =1.∴a 100=a 1+99d =-1+99×1=98,选C.优解: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因为{a n }为等差数列,且S 9=9a 5=27,所以a 5=3.又a 10=8,解得5d =a 10-a 5=5,所以d =1,所以a 100=a 5+95d =98,选C.【方法规律】1.通解是寻求a 1与d 的关系,然后用公式求和.优解法是利用等差中项性质转化求和公式.2.在等差数列中,当已知a 1和d 时,用S n =na 1+n n -2d 求和.当已知a 1和a n 或者a 1+a n =a 2+a n -1形式时,常用S n =a 1+a n n2=a 2+a n -1n2求解.题型二 等差、等比数列的判定与证明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证明方法 (1)证明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的两种基本方法:①利用定义,证明a n +1-a n (n ∈N *)为一常数; ②利用中项性质,即证明2a n =a n -1+a n +1(n ≥2). (2)证明{a n }是等比数列的两种基本方法: ①利用定义,证明a n +1a n(n ∈N *)为一常数; ②利用等比中项,即证明a 2n =a n -1a n +1(n ≥2).(2017·全国卷Ⅰ)记S n 为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2=2,S 3=-6.(1)求{a n }的通项公式;(2)求S n ,并判断S n +1,S n ,S n +2是否成等差数列. 解析: (1)设{a n }的公比为q ,由题设可得⎩⎪⎨⎪⎧a 1+q =2,a 1+q +q2=-6.解得q =-2,a 1=-2.故{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2)由(1)可得S n =a 1-q n1-q=-23+(-1)n·2n +13.由于S n +2+S n +1=-43+(-1)n·2n +3-2n +23=2⎣⎢⎡⎦⎥⎤-23+-n·2n +13=2S n , 故S n +1,S n ,S n +2成等差数列.【变式探究】(1)已知等比数列{a n }满足a 1=14,a 3a 5=4(a 4-1),则a 2=( )A .2B .1C.12D.18【答案】C【方法规律】1.解题关键:抓住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及项的序号之间的关系,从这些特点入手选择恰当的性质进行求解.2.运用函数性质: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具有函数的一些性质,如单调性、周期性等,可利用函数的性质解题.考点三数列递推关系的应用题型三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1)(2016·全国卷乙)已知等差数列{a n}前9项的和为27,a10=8,则a100=( )A.100 B.99C.98 D.97(2)(2017·云南省11校跨区调研)已知数列{a n}是等比数列,S n为其前n项和,若a1+a2+a3=4,a4+a5+a6=8,则S12=( )A.40 B.60C .32D .50解析: (1)法一:∵{a n }是等差数列, ∴S 9=92(a 1+a 9)=9a 5=27,∴a 5=3.在等差数列{a n }中,a 5,a 10,a 15,…,a 100成等差数列,且公差d ′=a 10-a 5=8-3=5. 故a 100=a 5+(20-1)×5=98.法二:∵{a n }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为d , ∴S 9=92(a 1+a 9)=9a 5=27,∴a 5=3.微专题 数学文化中的数列问题(2017·全国卷Ⅱ)我国古代数学名著《算法统宗》中有如下问题:“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意思是:一座7层塔共挂了381盏灯,且相邻两层中的下一层灯数是上一层灯数的2倍,则塔的顶层共有灯( ) A .1盏 B .3盏 C .5盏 D .9盏解析: 设塔的顶层的灯数为a 1,七层塔的总灯数为S 7,公比为q ,则由题意知S 7=381,q =2, ∴S 7=a 1-q 71-q=a 1-271-2=381,解得a 1=3.故选B.答案: B【方法规律】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比)数列的方法1.定义法:对于n ≥1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 n +1-a n ⎝ ⎛⎭⎪⎫或a n +1a n 为与正整数n 无关的一常数.2.中项公式法:(1)若2a n =a n -1+a n +1(n ∈N *,n ≥2),则{a n }为等差数列; (2)若a 2n =a n -1·a n +1(n ∈N *,n ≥2),则{a n }为等比数列.归纳总结1、 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常用定义2、 在解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相关问题时,基本量法是常用方法。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 数列 本章小结》_1

求数列通项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前分析:数列是高考必考内容,考察难度较以往降低。

以小题形式出现位置不定,难度不定,以大题出现时主要是17题,考察数列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通项公式作为解数列题的必备知识,方法较多,学生掌握程度较差,通过专题复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化归思想、应用意识.2.通过对数列通项公式的研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1. 问题教学法------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 讲练结合-----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2. 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用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

2.难点:(1)递推关系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由前n 项和求数列通项公式时注意检验第一项(首项)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必须写成分段函数形式;若满足,则应统一成一个式子 .教学资源 多媒体幻灯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1 (复习导入)问题:求数列通项都有哪些方法?(学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归纳猜想、公式法、累加法、累乘法、构造法(待定系数法)……教学活动2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1)0,3,8,15,24,11(2)1,1n n a a a +==+11(3)2,2n n a a a +== 11(4)1,1nn n a a a a +==+ 11(5)1,2n n n a a a +==+ 11(6)1,2n n n a a a +==11(7)1,21n n a a a +==+ 2(8),n n s n n a =+求解题方法:(1)用归纳猜想;(2)、(3)用等差、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解决;(4)取倒数转化为1111n na a +=+,是一个新的等差数列;(5)、(6)运用累加、累乘求通项;(7)运用待定系数法构造()1121n n a a ++=+为一个新的等比数列;(8)运用n n s a 和的关系,要注意-112-=1n n n n n a s s n a s ≥==时,时.教学活动3 (师生共同总结求数列通项方法)(1) 数学归纳法:用于给定数列前几项猜测通项; (2) 公式法:用于等差、等比数列;(3) 累加法:用于递推关系形如()()1(n n a a f n f n +=+可求和); (4) 累乘法:用于递推关系形如()()1(n n a a f n f n +=可求积); (5) 构造法:用于递推关系形如1n n a pa m +=+;(6) 已知=1n ns a n 求(注意时). 教学活动4 (学生讨论完成)变式1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n a .2(1)1,n n s n n a =++求 11(2)1,221n n a a a n +==++ 11(3)2,262n n n a a a +==+⋅ 511(4)2,n n a a a +==解题方法:(1)1-13(=1)=13,2=-=2=2(2)n n n n n n n a s n a s s n a n n ⎧⎪==≥⎨≥⎪⎩注意时时从而;(2)用待定系数法构造为()()11213223,236n n a n a n a ++++=++++=为新的等比数列;(3)递推式两边同时除以1112322n n n n na a +++=+变形为,从而2n n a ⎧⎫⎨⎬⎩⎭为一个等差数列; (4)两边同时取2为底的对数变形为51222log log 5log n n n aaa+==,从而{}2log na 为一个等比数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5 第二章:数列
1、等差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为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11n m a a n d a n m d =+-=+-
求和公式:()()11122n n a a n n n S a n d +-==+=中间项⨯项数,是一个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形式。

2、等比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为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11n n m n m a a q a q --==
求和公式:()()()111
11111n n n a q a a q q S q q na q ⎧--⎪=≠=--⎨⎪=⎩,1q ≠时,1111n n a a S q q q =---,即常数项与n q 项系数互为相反数。

3、常见的求通项与求和方法:
(1)()1n n a a f n -=+形式,()f n 便于求和,方法:迭加;
例如:11n n a a n -=++
有:11n n a a n -=++
()()
21321113
4
1
413412
n n n a a a a a a n n n a a n a -=+=+=+++-=+++++=+
各式相加得 (2)11n n n n a a a a ---=形式,同除以1n n a a -,构造倒数为等差数列;
例如:112n n n n a a a a ---=,则
111112n n n n n n a a a a a a ----==-,即1n a ⎧⎫⎨⎬⎩⎭
为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1n n a qa m -=+形式,1q ≠,方法:构造:()1n n a x q a x -+=+为等比数列; 例如:122n n a a -=+,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得:()1222n n a a -+=+,即{}2n a +等比,公比为2。

(4)1n n a qa pn r -=++形式:构造:()()11n n a xn y q a x n y -++=+-+为等比数列;
(5)1n n n a qa p -=+形式,同除n p ,转化为上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构造;
因为1n n n a qa p -=+,则111n n n n a a q p p p --=+,若1q p
=转化为(1)的方法,若不为1,转化为(3)的方法
(6)求和:倒序相加,具备等差数列的相关特点的,倒序之后和为定值;
(7)求和:错位相减,适用于通项公式为等差的一次函数乘以等比的数列形式,如:()213n n a n =-⨯;
(8)求和:裂项相消,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

如:()11111n a n n n n ==-++,()()1111212122121n a n n n n ⎛⎫==- ⎪-+-+⎝⎭
等; (9)求和:分组求和,适用于通项中能分成两个或几个可以方便求和的部分,如:21n n a n =+-等。

(10)另外,可以使用求前多少项找规律的方法,但这种方式不适用于解答题。

4、n a 与n S 的关系:()()1121n n n S S n a S n --≥⎧⎪=⎨
=⎪⎩ 5、等差数列常用性质:
(1) 若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且A=2
a b + (2) 在等差数列中,若m+n=p+q ,则,q p n m a a a a +=+(m, n, p, q ∈N ) ;
(3) 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差数列;
(4) 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差数列。

6、等比数列常见性质:
(1)若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且G= ±
ab (2)在等比数列中,若m+n=p+q ,则,q p n m a a a a =(m, n, p, q ∈N )
(3)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比数列;
(4)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比数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