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精选及鉴赏

合集下载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

杜甫最出名十首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众多的诗作中,杜甫最出名的十首诗词,具有代表性和艺术价值,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变幻无常的主题。

诗中充满了慷慨悲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二、《春望》《春望》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况,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动力。

三、《三吏》《三吏》是杜甫的另一首名篇,描写了三位廉政清正的官员,通过对他们的事迹的讲述,表达了杜甫对正直、公正、廉洁的向往和崇敬。

这首诗词反映了唐代社会政治上的黑暗和腐败,也表现了杜甫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四、《兵车行》《兵车行》是杜甫的又一首名篇,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自传体诗歌,描写了诗人贫困潦倒、孤苦无依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屈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词充满了激情和力量,给人以启示和鼓舞。

六、《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是杜甫的又一首代表作,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幻。

这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七、《前出塞》《前出塞》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边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又一首战争诗歌,描写了唐朝战争的惨烈和人民的疾苦,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对人民的同情。

这首诗词情感深刻、语言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九、《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是杜甫的又一首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描绘了春夜的雨声和人们的欢乐。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

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的诗句赏析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的诗句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1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参考注释: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回:回旋。

③潦倒:困顿,衰颓。

④新停:指当时杜甫因患病而停酒。

⑤落木:落叶。

⑥萧萧: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

⑦悲秋:因秋生悲意。

⑧百年:人的一生,此指年老。

杜甫唐七言律诗:《登高》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这是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

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全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

其中颔联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佳句。

杜甫的诗句赏析例2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原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参考注释:杜甫唐五言律诗:《江汉》赏析: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江汉”,长江、汉水之间。

首联表达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有自嘲意。

“思归客”是杜甫自谓,因为身在江汉,时刻思归故乡,但思归而不得,饱含天涯沦落的无限辛酸。

“乾坤”,即天地。

“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实际是诗人自指不会迎合世俗。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

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5篇杜甫全文及原著赏析1[唐]杜甫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

作品赏析:【鹤注】许即任城许主簿。

当是开元二十五年至兖州,与许游南池时相先后。

今诗云“东岳云峰起”,则是在兖州甚明。

鲁訔年谱引公酹文云:“二十九年,在洛之首阳祭远祖。

”则至兖在二十九年之前。

梁权道编在天宝十三载,非。

盖是年公在长安矣。

走邀,遣人持诗往邀也。

东岳云峰起①,溶溶满太虚②。

震雷翻幕燕③,骤雨落河鱼④。

座对贤人酒⑤,门听长者车⑥。

相邀愧泥泞⑦,骑马到阶除⑧。

(单复注:上四对雨,五六书怀,七八走邀主簿。

)①“东岳”二句,即《公羊传》“泰山之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意。

《说苑》:泰山,东岳也。

谢道韫侍:“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庾肩吾诗:“雨足飞春殿,云峰入夏池。

”②《楚辞》:“云溶溶兮雨溟溟。

”《内经》:“太虚廖廓。

”③《国语》:“震雷出滞。

”《左传》:吴公子札聘于上国,宿于戚,闻孙林父击钟,曰:“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上。

”严有翼曰:幕非巢燕之所,此言其至危。

潘岳《西征赋》:“危素卵之累壳,甚立燕之幕巢。

”丘希范书:“将军鱼游鼎沸之中,燕巢飞幕之上。

”盖用此意。

邢劭《春宴》诗:“檐喧巢幕燕,池跃戏莲鱼。

”谢瞻《九日》诗:“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

”却是误用其文。

杜诗“震雷翻幕燕”,则仍合本意矣。

④《老子》:“骤雨不终日。

”《始皇本纪》:“八年,河鱼大上。

”注:“谓河水溢,鱼大上平地。

”《杜诗博议》:《汝南先贤传》:“葛玄书符着水中,大雨淹注。

复书符投雨中,须臾落大鱼数百头。

”暗使此事。

全大镛注:明万历丁酉,楚墩子湖忽龙起,是日雨如倾,鱼从云中散落百里,家家得鱼。

慈水姜氏曰:“骤雨落河鱼”与“细雨鱼儿出”照看自明。

雨细则鱼浮而上淰,雨骤则鱼落而潜伏也。

⑤《魏略》:“太祖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

杜甫最厉害的十首诗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笔下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关怀,表现了他对于时代悲壮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杜甫众多的作品中,有十首诗被认为是他最厉害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逐一探讨这十首诗及其魅力。

一、《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1.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1.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二、《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2.1 诗句欣赏•“病起风波渐平息,借书籍天真悟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2 诗歌特点•忧国忧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和百姓艰辛的关切。

•理想主义:通过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已故的弟弟而写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月光下的景象,凭吊舍弟的情感露骨而深刻。

以细腻而悲戚的笔触,展示了杜甫对亲人离去的无尽惆怅。

3.1 诗句欣赏•“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若到千年后,人生如逆旅”3.2 诗歌特点•情感真挚:通过对舍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情厚意。

•描述细腻:用月光和雁声这样的细节描绘,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四、《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城病愈后放疗期间创作的。

诗中以登高为引子,表达了对国家喜乐与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对现实世界的阐述中,诗人展现了自己对抗逆境的勇气和对理想国家的无限追求。

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

杜甫的五言律诗鉴赏【《春宿左省》】杜甫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韵译】左偏殿矮墙遮隐花丛,日已将暮,投宿的鸟儿,一群群鸣叫着飞过。

星临宫中,千门万户似乎在闪烁,靠近天廷,所得的月光应该更多。

夜不敢寝,听到宫门开启的钥锁,晚风飒飒,想起上朝马铃的音波。

明晨上朝,还有重要的大事要做,心里不安,多次地探问夜漏几何?【赏析】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

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

所谓“封事”,就是密封的奏疏。

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

诗词题中的.“宿”,指值夜。

“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

看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

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

其次它还衬了诗词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

两句可谓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文学_杜甫作品诗词鉴赏

文学_杜甫作品诗词鉴赏

杜甫作品诗词鉴赏杜甫的诗词鉴赏(一)《赠卫八处士》作者: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赏析:这首诗写久别的老友重逢话旧,家常情境,家常话语,娓娓写来,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

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

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

诗人的慨叹,正暗隐着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

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

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

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

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着一场大的干戈乱离。

“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

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

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

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

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

“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

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

杜甫最经典的15首诗精彩解读1.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2.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

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3.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4.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杜甫诗词赏析精选5篇

杜甫诗词赏析精选5篇

杜甫诗词赏析精选5篇唐【作者】: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内容】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注释:少陵野老:杜甫自称。

曲江:在今西安市附近。

“归不得”:当时杨贵妃缢死马嵬坡。

简析: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

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

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杜甫——《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

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

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呖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

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

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杜甫被誉为“诗圣”,以其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吸引了无数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强烈表达,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下面是杜甫最有名的十首诗选:1. 《登高》庚午岁亲吴中,癸酉重过南岳。

登高九仞,而望千里,风吹衣裳,落日江山鸟瞰在眼。

天地山川,尽观何在,曾识幽人,乐亦在其中!这首诗描述杜甫登高望远的情景,篇章短小,语言简练,明确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景观和心灵追求的向往。

一方面,他在诗中赞美了高山大川、壮丽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他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于“幽人”的崇敬和向往。

2.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故乡、亲人和友人的情感,抒发了在外流浪、孤苦的心情。

整首诗好像是一次愁肠百结的旅行,唯有寥寥句子,在情感上击打人心。

3.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其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句话成为了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情感挥洒。

诗歌中寄托了杜甫久居湖南时的心情,而摇曳空山的景致更是借浓缩了杜甫的孤独和痛楚,同时也透出一腔热情,映射着杜甫在思恋、怀念与企望中向自由和幸福奋斗的欲望。

4.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诗是他对赤壁的讲述,这里面浓缩了大江南北在战乱中的烽烟万里,思维跳跃,句句意境,给人以浓郁的历史气息,一位大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深情赞美。

这里杜甫既描述了赤壁三国历史场景,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历史和社会的关切。

5.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最经典的12首诗

杜甫最经典的12首诗

杜甫最经典的12首诗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作品丰富,风格雄浑,其最经典的12首诗包括:1.《登高》: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2.《春望》: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4.《兵车行》: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5.《月夜忆舍弟》中,诗人通过月夜的景色,表达了对弟弟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了经典名句,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感。

6.《春夜喜雨》中,诗人通过对春雨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诗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的美好和细腻,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视。

7.《登岳阳楼》中,诗人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

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

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史上的大师”。

他的诗深具人民性,真挚而感人,以其广泛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和雅致的文学风格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杜甫的十首常见的诗更是流传广泛,被誉为诗歌经典,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这十首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1.《登高》《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登山后的心境,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整篇诗构思巧妙,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其中,“子规啼”与“一川烟草,满城风雨”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成为了民间歌谣的常用词汇。

2.《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情感饱满,景物写得淋漓尽致,对春雨的描写更是有声有色。

其中,“江雨霏霏江草齐”、“绿肥红瘦”等词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雨的场景,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春雨之中。

诗歌的最后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语道尽了诗人的孤独和离愁。

3.《望岳》《望岳》是杜甫的又一代表作,诗歌的主题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故土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山川天地的壮美和自然奇观的崇敬之情。

整首诗以“岳”为主题,突出了巍峨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的向往和激情。

特别是最后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是富有情感、饱含哀思,凝聚了杜甫的深刻思想和家国情怀。

4.《绝句》《绝句》集中了杜甫思想、语言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形式上是一首简单的四行诗,但从中所表现出的内涵却极其深刻。

诗中诗人对君主和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充分体现了杜甫反映民生疾苦的品质,尤其最后一句“躬耕于此不辞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社会和民众的深深怀念,表现出了诗人的浪漫情感和立志向上的精神。

5.《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是杜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诗人的游历经历和思考心理。

在整篇诗歌的叙述中,杜甫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深刻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尊严,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杜甫的诗及赏析

杜甫的诗及赏析

杜甫的诗及赏析杜甫的诗及赏析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杜甫的诗及赏析,欢迎参考!《月夜》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②解:懂得。

③清辉:月光。

④双照:互相照见。

赏析: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

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立春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①,盘出高门行白玉③,巫峡寒江那对眼⑤,忽忆两京梅发时②.菜传纤手送青丝④.杜陵远客不胜悲⑥。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见纸一题诗。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

原籍湖北襄阳,生子河南巩县。

在长安时固居长安杜曲,(在少陵原之东),故叉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开元后期,举进士不中,漫游吴越齐鲁,后寓居长安十年,生活穷困潦倒。

天宝十四年(755)才任宵曹参军。

安史之乱,杜甫为叛军所俘,后冒险逃至风翔肃宗行在,任左拾道。

旋被眨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中饥荒,弃官入蜀,在成都筑苹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经严武荐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死,杜甫携家出蜀,病没干湘江途中。

杜诗反映社会动乱现实,人民疾苦,诗风沉郁、悲凉。

与李白并称“李杜”。

有《杜工部诗集》传世。

注释:①春盘,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称“春盘”。

②两京,唐代有京都长安,东都洛阳,是为两京。

⑦高门,汉未央官宫殿门。

此代指唐长安皇宫之门。

行,赐与。

杜甫经典作品诗词鉴赏

杜甫经典作品诗词鉴赏

杜甫经典作品诗词鉴赏杜甫的许多作品属于愤世嫉俗之作。

可以说他有着高远的志向却最终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那么有哪些诗词表达了他这种思想呢?下面是给大家的杜甫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绝句》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春夜喜雨》作者: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杜甫诗歌赏析(20首)

杜甫诗歌赏析(20首)

杜甫诗歌赏析(20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3、《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唐代杜甫经典古诗词鉴赏集

唐代杜甫经典古诗词鉴赏集

唐代杜甫经典古诗词鉴赏集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

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唐诗宋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它们也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我们在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唐诗宋词和古文是一定要学习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唐代杜甫经典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②,高者挂罥长林梢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④。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⑥,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⑦,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解】①茅屋:即成都近郊浣花草堂。

②挂罥:挂结。

③塘坳:低洼积水处。

④恶卧:睡时不安静,胡蹬乱踢。

⑤何由彻:如何挨到天明。

⑥庇:覆盖。

⑦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通“现”。

【赏析】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末两句忽开异境,从切身的体验,进而想到众多百姓的贫寒交加,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的出现。

写的是自己的几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宁为天下人的安居而牺牲自我的可贵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感情。

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③,未有涓埃答圣朝④。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⑤。

【注解】①“西山”句:西山在成都西,因年积雪,又名西岭。

三城,指松、维、保三州。

②南浦:指成都南郊外水边地。

③迟暮:指半老,杜甫当时五十岁。

供多病:指年老不能再有所作为,晚年全交给疾病之身了。

④涓埃:涓指细流,埃指微尘,比喻微末。

⑤人事:世事。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诗人眺望西山所生伤痛忧愁之情的诗。

诗中蕴含着诗人对吐蕃侵扰的深沉忧虑,也有天涯漂泊,亲人相思的无限感慨。

杜甫代表作诗意及赏析

杜甫代表作诗意及赏析

杜甫代表作诗意及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圣”杜甫的作品。

这首诗作于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是一个爱国又饱受战乱摧残的诗人,当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时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也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杜甫代表作诗意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绝句四首(其三)《绝句四首(其三)》看起来并不算个题目,但是这四句诗却在中国大陆上流传甚广。

《绝句四首(其三)》是在军阀混战中,长期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七六四年三月创作的。

此时,由于杜甫的故人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喜出望外,携带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

飘泊的生活又暂时安定下来了,于是,杜甫写下了不少充满生活情趣的短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原文】绝句四首(其三)作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翠柳:新绿的柳枝。

青天:湛蓝的天空含:映出,嵌在。

西岭:千秋雪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万里船:从远方来的船只。

【诗意】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悠然自飞。

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从远方来的船只。

【赏析】绝句一般两句相对,但这首诗却四句皆对,因此有人称之为截律。

诗中,“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窗”对“门”,“含”对“泊”,“西岭”对“东吴”,“千秋”对“万里”,“雪”对“船”。

这种工整的对仗,起到相互勾连作用,使不同事物之间相互映衬,从而给人留下更鲜明的感觉。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写的是诗人在草堂中看到的草堂周围的动态景象,黄鹂和白鹭均为能动之物,但是诗人对动物的描写给人以愉悦恬淡,轻松而优美的感觉。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而首句还有对黄鹂“鸣”声的描写,让人虽然读到了“动”和“声”,但是反而觉得宁静祥和。

杜甫最牛的40首诗

杜甫最牛的40首诗

杜甫最牛的40首诗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20.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21.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鉴赏: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22.戏为六绝句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61)23.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杜甫诗古诗鉴赏辞典

杜甫诗古诗鉴赏辞典

杜甫诗古诗鉴赏辞典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以真实、含蓄、血肉丰满而著称,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和影响。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杜甫诗古诗鉴赏辞典,介绍和解读杜甫的一些经典古诗,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位诗坛巨擘的诗作。

1. 《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构思独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登高所带来的奇妙感受。

首两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最后两句转而反映人类的追求和欲望。

通过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杜甫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2.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给远在他乡的弟弟的一首诗。

诗人描绘了夜晚边关的寂静与孤寂,以及月亮的明亮如白露,用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写意的笔触和朴实的语言,杜甫将个人的情感与壮丽的自然景色相融合,使读者感受到深情和家国情怀。

3. 《月夜忆舍弟》咏史怀古尽兴思,圣明事业咸贞义。

强陵劫沮渠公等,北海失苏维公纪。

这是杜甫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钦佩和怀念。

诗中通过列举几位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和英明君主,赞美了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贡献。

同时,杜甫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所反思和呼吁,展现了他对社会和时代的关怀和担忧。

4.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以描绘春夜的雨水为主题,通过抒发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人与自然的亲近。

杜甫巧妙地运用了“潜入夜”、“细无声”等形容词,以温柔的语言展示了春夜雨水的特殊魅力和润物无声的神奇效果。

5. 《前出塞九首·其五》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为《前出塞九首》系列诗的第五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出征边塞时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描述了远离故园的旅途漫长和心情低落,但也表达了对相逢马上无法书写信件的期盼和心灵的诉说。

杜甫经典十五首诗赏析

杜甫经典十五首诗赏析

杜甫经典十五首诗赏析1. 《望岳》-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巍峨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成黄昏与白昼。

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为之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尽收眼底。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青年时期,那时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尽显朝气与壮志,初次见到泰山时,被其雄伟壮丽震撼,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赏析:首联以设问开篇,“岱宗夫如何”,一个“夫”字,增添了语气的磅礴感,“齐鲁青未了”写出泰山横跨齐鲁,地域之广、山色之翠,尽显其雄伟壮阔的气势。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其钟情于泰山的情感,“割”字精准描绘出山南向阳如白昼、山北背阴似黄昏的景致,凸显泰山遮天蔽日之态。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由景及人,从视觉写云气使人心胸激荡,极目望鸟展现诗人专注与沉醉。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高潮与升华,不仅写登山之愿,更表达诗人青年时胸怀壮志、昂扬向上,欲攀登人生巅峰、俯视一切艰难险阻的豪迈气魄,成为千古名句激励后人勇攀高峰。

2. 《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中却杂草丛生。

感伤时局,看到花开也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鸣也惊心。

战火已连续多个月不停,一封家书价值万两黄金。

忧愁烦闷不断搔抓头发,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创作背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被困于沦陷的长安,彼时安禄山叛军肆虐,长安昔日繁华不再,一片破败荒芜,杜甫目睹国破家亡惨景,念及亲人离散、国家飘摇,痛心疾首写下此诗。

古代诗词鉴赏杜甫的忧国忧民

古代诗词鉴赏杜甫的忧国忧民

古代诗词鉴赏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抒发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而闻名。

在他的诗中,忧国忧民是一种常见的主题,他通过诗词表达自己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忧虑之情。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鉴赏的角度来欣赏杜甫的忧国忧民之作。

一、《丽人行》:异国他乡春草绿(50字)《丽人行》是杜甫以女性形象来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一首诗。

诗中描述了作者异国他乡的艰辛旅途,以及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杜甫以“丽人”这一美丽女性形象,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登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0字)《登高》是杜甫写在回到故乡碑林山之上的一首诗。

诗中以凄凉的笔触描绘了国破山河的景象,映衬着城中春草的青翠,表达了他对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三、《丽人杂曲歌辞和华清宫咏怀(其三)》:君看舰队如云集,直指江城尽日看(50字)《丽人杂曲歌辞和华清宫咏怀(其三)》是杜甫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一首长诗。

诗中描述了战争中壮士们的英勇和舰队如云的景象,以及作者对战争局势和国家未来的担忧。

通过直指江城的表达手法,杜甫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四、《战城南》:叹年近岁阴晚,百多兵戈夜发(50字)《战城南》是杜甫写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混乱的战争景象和壮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杜甫以岁月已近的沉痛感叹,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民困境的深刻忧虑。

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50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写在薛涛北归途中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战乱时期军队在河南河北的凶险和困境。

通过荡胸生层云和决眦入归鸟的意象,杜甫表达了对国家动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忧虑。

六、《天末怀李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50字)《天末怀李白》是杜甫对李白的怀念之作,其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杜甫自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他对国家社会的不满和对忠诚和理想的坚守。

七、《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50字)《春夜喜雨》是杜甫写在春夜驻宿洛阳的一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精选及鉴赏《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品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

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

然而也有例外。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

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

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

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

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

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

好呀!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

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那么,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林呢?一切的一切呢?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

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

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

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

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八阵图》年代: 唐作者: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春望》年代: 唐作者: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徐应佩周溶泉)------------------------【鹤注】此当是至德二载三月,陷贼营时所作。

三月者,指季春三月。

赵氏谓:禄山反于天宝十四载之十一月,至次年正月为三月。

失于不考耳。

顾宸云:十五年正月,明皇在长安,六月始幸蜀,安得谓之破。

是时公移家在奉先,五月方入鄜州,道路未尝隔绝,安得云“家书抵万金”?当从鹤说为正。

国破山河在①,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花溅泪③,恨别鸟惊心④。

烽火连三月⑤,家书抵万金⑥。

白头搔更短⑦,浑欲不胜簪⑧。

(此忧乱伤春而作也。

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

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

赵汸曰:烽火句,应感时,家书句,应恨别,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

发白更短,愁乱思家所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年代: 唐作者: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