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16c08846529647d27285273.png)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https://img.taocdn.com/s3/m/dc61324aa2161479171128b2.png)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 vs “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E时、用E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第五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ce8d51602020740be1e9be7.png)
二、矛盾律 (law of contradiction)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三)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四)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我的盾没 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如果用你的矛去 刺你的盾,如何?
!?
自相矛盾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互
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
必有一个是假的 。
矛盾律的公式:A不是非A
用符号表示为:¬(A∧¬A) Nhomakorabea这本书是普通逻辑。 这本书是现代汉语。
所有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有的物体不是运动的。
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及格了。 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没及格。 只有清闲,才是幸福。(只有p,才q) 尽管不清闲(劳累),却幸福。(非p并且q)
《威尼斯商人》中,女主人公鲍西亚对 求婚人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 盒 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 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 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 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作我的丈夫。” 金盒子上写的是“肖像在这盒里”, 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
4.如果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有
充足的理由。
例4: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 生,因为今年我的一位老乡考上
了研究生。
一、同一律
(law of identity)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三)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四)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在同一个推理、论证过程中,任何 一个概念或判断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有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 原理:“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 的意识” ,他们用偷换概念的手法 将它歪曲为 “吃饭决定思想体系” 这一荒谬论断,然后对此加以恶毒 攻击。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https://img.taocdn.com/s3/m/34a9cfa3172ded630b1cb6b2.png)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https://img.taocdn.com/s3/m/392403708bd63186bdebbc93.png)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容和要求:1、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述不可同假,矛盾律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https://img.taocdn.com/s3/m/9bcd2d24af1ffc4fff47ac41.png)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讲)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b531f6b55727a5e9846a610d.png)
2020/4/27
.
6
§2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同 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都始终保持着自身同一。
其公式为:A是A,或A=A。
这里的“A”表示任一思想,可以是一个概念、 一个判断、一个推理,也可以是一个论证过程。
“A是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 时间、同一方面(或关系),针对同一对象的一个 思想总是保持着自身同一。
2020/4/27
.
8
§2 二、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1、对概念使用的要求。 2、对判断使用的要求 3、对推理过程的要求 4、对论证过程的要求
2020/4/27
.
9
规律 项目
同一律
含
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每个思想都
必须保持自身同
义
一性。
公
A就是A
式 A→A
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
要
⑴每个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都必
须确定;
⑵每个判断所断
求
定的内容都必
须确定。
错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
变换论点,
误
2020/4/27
偷换论题。
矛盾律
.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10
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理解同一律,首先,应当区别以下两点: ①同一律是思维领域的规律,它并不是哲学世
界观。同一律所说的A是A或P→P是指人 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概念或判断保持其 自身的同一性,并不是说客观事物是永远 与自身保持同一,绝对不变的。
1、什么是逻辑规律
所谓逻辑规律,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本身 所特有的规律,亦即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形式 结构方面的一般特征。从起源上讲,逻辑规律 是关于人类正确、合理性思维之形式结构方面 的经验总结,并反过来对人们的思维活动提出 最起码的要求,以指导人们的思维实践。
第五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五章逻辑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f9bf633fad6195f312ba698.png)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 在论证过程中,一个判断被确定为真, 必须有充足理由作为根据。 充足理由律公式: A真,因为 B 真,并且B能推出A 。
考考偷马者
有一次,邻居偷了华盛顿家的一匹马。华盛顿 同一位警官到邻居的农场里去索讨,但那人拒绝归 还,并声称那是他自己的马。华盛顿用双手蒙住马 的眼睛,对邻居说:“如果这马是你的,那么,请 你告诉我们,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右眼。” 华盛顿放开蒙右眼的手,马的右眼并不瞎。“我说 错了,马的左眼才是瞎的。”邻居急忙争辩说。华 盛顿放开蒙左眼的手,马的左眼也不瞎。“我又说 错了……”邻居还想狡辩。“是的,你错了。”警 官说,“证明马不是你的,必须把马交还给华盛顿 先生。”
(自相矛盾的概念) 。
(1)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2)敌人基本上被我们全部消灭了。 (3)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 紊乱的节奏声。 (4)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5)不学好语法,难免不出病句。
2、使用矛盾关系或否定关系的两个判 断反映同一对象情况(自相矛盾的判断)。 (1)电站外高挂一块告示牌,上面用红笔写 着:“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 违者法办。” (2)一位80多岁的老华侨,为寻找失散30多 年的女儿,千里迢迢从日本回国。上飞机前, 他给女儿拍了一封电报。 (3)清晨,天刚发亮,我们就披着万道霞光, 开始军训了。
注意:
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讨论、发言,都 要有明确的主题,始终围绕这个中心, 而不要随意离开这个中心,这是同一律 起码的要求。 若写文章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 发言、作报告,脱离中心,漫无边际; 或讨论、争论问题,理屈词穷就岔开话 题,这些不管有意无意,都是违反同一 律的表现。
(四)运用同一律应注意的问题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推理、论证过程 中,由于认识不清,无意识地、不自觉 地把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 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 或者把同一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 从而作出不恰当的判断。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我们只 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才可以保持不变。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c9ded7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28.png)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c198da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a.png)
➢ 达尔文花了20多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探险考察,潜心研究, 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从此,进化论就传播开
来了。在这部著作中,达尔文不顾教会“上帝创造人类”的教 条,用确凿的证据提出了著名的观点:“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 的。”这如同晴天霹雳,震动了学术界、宗教界,引起了大小 教会的猛烈攻击,他们给达尔文戴上“亵渎神灵”、“离经叛 道”的帽子。
矛盾律要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自相矛盾: 对关于同一思维对象的两个具有相互矛
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判断同时予以肯 定,造成概念自毁或命题逻辑矛盾。
1、概念自相矛盾:用两个具有相互矛 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组合成一个实质 上不能成立的新概念。
方的圆 五颜六色的红旗
2、命题中的自相矛盾 湖南拥有世界上没有的张家界。 捐款达到了近6000多元。 他是无数死难者中幸存的一个 我基本上完全赞同你的意见
直至打猎结束,老伊和老鲍还是没有争出结果来。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去请教逻辑老师。老师听完两 人的话后,哈哈一笑:“我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 是‘绕着松鼠走一圈’?”
“环绕松鼠走一条封闭曲线。”老伊说。“要见到 松鼠身体的各个部位。”老鲍说。“如果松鼠在树 上不动,你们这两种解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你们 看到的松鼠却同时盯着你们走了一圈,就把你们的 解释对立起来。”“那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 个,你们两人要对什么是‘绕着松鼠走一圈’统一 看法。
甲: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 乙:不能那样说,骄傲会使人落后。
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经常发生在辩论过程
辩题:闲事该不该管 正方:闲事该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
中国的传统美德,应该弘扬。 反方:不该管,要管就管正事,闲事是无
关紧要的皮毛琐事,没意义。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 ➢ 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有
![逻辑基本规律有](https://img.taocdn.com/s3/m/c946830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1.png)
逻辑基本规律有
逻辑基本规律是指在思考和推理过程中遵循的一些普遍原则和规则。
这些规律能够帮
助我们有效地分析问题、建立论证、识别谬误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下是一份关于逻辑基
本规律的简要说明:
1. 非矛盾原则:不允许同时存在相互矛盾的命题。
不能同时说某个东西既是圆的又
不是圆的。
2. 排中律:针对任意命题,要么它为真,要么它为假,不存在中间地带。
对于一个
问题,要么回答是,要么回答不是,不能模棱两可。
3. 归纳推理:基于个别的特殊情况得出一般的结论。
通过观察多个例子的相似之处,推断出一个普遍规律。
4. 演绎推理:从已知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演得出结论。
如果所有人都会死,那
么琳达也会死,因为琳达是一个人。
5. 充足性原则:对于推理或论证来说,前提必须足够充分,以支持所得出的结论。
如果前提不足够充分,那么结论可能是无效的。
6. 必然性与可能性:必然性指的是一种情况或事件无论如何都会发生,而可能性指
的是一种情况或事件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但不一定会发生。
这些逻辑基本规律是思考和推理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避免逻辑错误和谬误,提高我
们的思维准确性和逻辑力。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b8fc7e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d.png)
逻辑基本规律逻辑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
一、同一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须和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律有两个基本要求:第一,在同一思维中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第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
二、不矛盾律不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同真,必有一假。
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判断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在对当关系中,同一素材的a判断和o判断是矛盾关系,a判断和e判断是反对关系。
再如“此君是男性”和“此君是女性”这两个断定互相矛盾,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此君姓张”和“此君姓李”互相反对,因为二者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不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
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排中律排中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
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也不能同时都否定。
同时都肯定,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同时都否定,要犯“两不可”的错误。
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可以同时都否定。
同时都肯定则违反不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同时都否定则不违反排中律。
逻辑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四大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e13fdbe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e.png)
一.逻辑四大基本规律是什么?
1、同一律:事物只能是其本身。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是由不计其数的个体所构成,而且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而无法成为其他事物。
也就是说事物和其本身是统一的。
2、排中律:对于任何事物而言,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
一个事物,它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中间状态。
桌上有一盏灯,这句话要么是真,要么是假,没有别的可能。
3、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这个原理也可以被称为因果原理。
它所体现的内容是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有充足的根据,这就暗示着宇宙中的事物都不能自我解释,没有什么事物是其自身存在的理由。
4、矛盾律:在同一时刻,某个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是那样。
这个原理可以看作是同一律的延伸,如甲是甲,那么在同一时刻,它就不能是非甲。
文学第三讲 逻辑基本规律
![文学第三讲 逻辑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0eb807f4e2bd960591c67728.png)
4、他是一个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又是 著名的文学家。
5、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
6、老张和老王下完了一盘棋,有人问 老张:“你赢了吗?”老张答:“没有 赢。”又问:“那么你输了?”老张答: “也没有输。”
7、甲乙两人都在学逻辑,期末两人在 一起交流学习情况。
甲问:“你已经把逻辑书通读了一遍, 是吗?”
1、规范人们的思维活动,识别诡辩。
凡人没有失去的东西即是他所有的东西, 人没有失去他的角, 所以,人有角。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往往以故意 违反同一律要求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 故事: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一笔钱。
如果到期不能还债,就要在欠债人“靠 近心口处割一磅肉”。
鲍西娅提出:割肉时不许流一滴血,否 则将违约,财产充公;而且一刀要不多不 少的割下一磅肉,否则,根据法律要犯伤 害人命罪,要抵命的。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排中 律的逻辑错误
1、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 对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 同时加以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 不应含糊其词,骑墙其中。
2、违反这一规律的要求,就会犯“模 棱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现实生活中,有人患得患失,不敢坚持 真理,在原则问题上徘徊观望,说话吞吞 吐吐。如:有人用官僚主义的态度处理问 题,当事情到了必须作出决定时,他还是 不摇头,不点头,只讲几句“这个嘛,还 得考虑考虑。”,“请示请示再看”, “研究一下”等不置可否的话。
所谓“复杂问语”就是指隐含着某种为 对方所不具有或不能接受的预设的问语。 对这种问语不能简单地作出“是”或“否” 的回答,否则将意味着承认其中所隐含的 预设是事实,从而导致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合众社社 长霍培利曾经问斯大林: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https://img.taocdn.com/s3/m/0357595e551810a6f4248608.png)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与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与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就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就是总结的结果; 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与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就是同一的;既“A就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 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与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与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 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就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与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瞧,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瞧,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就是同一的。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0bfc6b990c69ec3d5bb75bb.png)
逻辑基本规律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条件。
主要的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
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
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
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
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
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
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原本)](https://img.taocdn.com/s3/m/11f21c36c5da50e2524d7fc9.png)
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
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
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
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
第十一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十一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19472d99b89680203d8254e.png)
2、公式
A不是非A “ ¬(A ∧ ¬A)”
*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命题。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A真并且非A也真”这是 不可能的。
例如: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哲学的。 (A)
“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表 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的自 身都具有同一性。就是说,在同一思维 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命题的内容都是 确定的,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
例如: 黑板上的白字都是用粉笔写的
黑板上没有白字 所以,黑板上的字都不是用白粉笔写的。 这里的“白字”在第一个命题中是指
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所谓命题必须保持同一,就是说,在 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时,或在论证某一问 题时,必须保持命题自身的同一,不能 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例如:我们要大家讨论演绎推理和归纳 推理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只谈了它们之 间的区别,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违反这条要求,就会犯两种逻辑错误: (1)转移论题 (无意) (2)偷换论题 (有意)
例:
鲁迅的《立论》中,“我”和“老师”就 分别犯了这两种错误。首先,“我”提出: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就犯了“模 棱两可”的逻辑错误。“不遭打”,实际上就 意味着“我不愿意不说谎”这样就陷入了“既 不愿意谎人,也不愿意不谎人”的“模棱两可” 的境地。
其次,文中的“老师”是对“我”提出的 “我得怎么说呢?”这一问题时,采取了含糊 其词,不置可否的做法。用“阿育!哈哈! hehe!he,hehehehe!”之类来搪塞。
白色的字,在第二个命题中是指错别字。 其内容完全不同,因此结论是荒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与第八章《论证》——练习题
一.填空题。
(每格1分,共27分)
1.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____________,已知"P或者q"为假,则选言判断为真。
2.既否定如果P那么q,又否定P并且非q,则违反了____________。
3.转移论题是指____________地违反____________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____________所犯的逻辑错误。
4.充足理由律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5.根据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已知“某人是党员而不是干部”为假,则充分条件假言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既断定“并非可能P”,又断定“并非可能非P”违反了____________。
7.已知□P假,根据____________,则◇P真。
8.既断定“有S是P”真,又断定所有S不是P真,就会犯____________
9.反驳是用一个或一些____________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思维过程。
10.归谬法是为了反驳某论题____________,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结论,最后根据____________的规则,确定它为假。
11.根据论证方法,可把论证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13.违反论题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违反论据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或是____________;违反论证方式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是____________。
14.间接反驳是先论证与论题相矛盾或相反对的论题为真,然后根据不矛盾律确定被反驳论题为假。
二.单项选择题。
(26分)
1.在下列判断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有()。
A.SIP真且SOP真
B.SEP真且PES真
C. SEP真且SEP真
D.SOP真且SIP真
2.下列断定中,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有()。
A.必然P真且可能P真
B. 必然P真且可能假
C.可能P假且可能P真
D. 可能P假且可能假
.3."我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所有学生都是勤奋的。
"以上议论()的逻辑要求。
A.违反同一律
B. 违反矛盾律
C. 违反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4."我既肯定有人不是好的,又肯定所有人是好的"犯了()的逻辑错误。
A.模棱两可
B.自相矛盾
C.推不出
D.转移论题
5."论题应当保持同一",其实也是遵循()。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6.在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时。
先论证反证法假,然后就可确定原论题真,这是根据()。
A. 不矛盾律
B. 排中律
C. 同一律
D.充足理由律
7.间接反驳过程中,所运用的逻辑基本规律是()。
A.同一律
B.不矛盾律
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
8.归谬法中运用的推理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的()。
A.肯定前件式
B.否定前件式
C. 肯定后件式
D. 否定后件式
9.已知下列判断为真的是()。
A.论证不是思维形式
B.论证不包括反驳
C.论证不遵循逻辑规律
D.论证是一种思维形式
10.顾客和服务员有这样一段对话:
顾客:您的大拇指都泡在我的汤里了。
服务员:没关系,不算烫!
服务员的话( )。
A.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B.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C.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D.没有违反逻辑思维规律11.“小傅与一般人相比是高个子,但与穆铁柱相比却是矮个子”。
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这句话(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没有违反思维规律
L2.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对“所有S是P”与“并非有的S是P”这样两个判断( )。
A.可以断定它们都是真的
B.不能断定它们都是假的
C.如果断定了其中一个是真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假的
D.如果断定了其中一个是假的,就必须断定另一个是真的
13.“我是学院的体育尖子,精力充沛,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定好。
”根据逻辑思维规律的要求来看。
这段话犯了( )。
A.“推不出来”的错误
B.“转移论题”的错误
C.“偷换概念”的错误
D.“自相矛盾”的错误
三、简答题。
(33分)
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请指出其违反哪条规则,犯什么逻辑错误?(每小题3分,共18分)
1、你对教学改革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2、劳动创造财富,音乐家在辛勤劳动,所以,音乐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
3、某茶厂的厂长说:"认为我们厂生产的茶叶都是特级的,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但说我们厂生产的茶叶达不到特级,我也不同意,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嘛!"
4、崇洋媚外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就不能反对。
5、说这个观点正确,这是不对的;说这个观点不正确,这也是不对的。
6、在一片漆黑的大楼里,只有一点灯光在闪烁。
指出下列论证的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15分)
人们问:在我们国家里,马克思主义已经被大多数人承认为指导思想,那么,能不能对它加以批评?当然可以批评。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是不怕批评的。
如果马克思主义怕批评,如果可以批评倒,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用了。
五、论述题。
(14分)
简述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14分)
答: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从排除思维的逻辑矛盾方面来保持思维的确定性。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的基本内容是对于正确思维的要求不同,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两个互相排斥、互相冲突的思想不能同时为真。
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二者都假。
第二.它们的适用范围不同。
矛盾律只是表明,互相排斥、互相冲突的两种思想必有—假,因此,它既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也适用于反对关系的判断。
排中律则要求在互相排斥的两仲思想中必有一真,否定了这种思想。
就不能同时又否定另一种思想。
因此,排中律只能: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
如果互相排斥的两种观点不是矛盾关系,就不能用排中律来要求。
第三。
违反的逻辑规律不同,且所犯的错误不同。
违反矛盾律的典型错误是“自相矛盾”。
违反排中律的典型的逻辑错误是“模棱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