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它经历了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迁移过程。
探究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原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自然环境的变迁是经济重心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北方的气候条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干冷期,这使得北方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与此相反,南方的气候条件相对稳定,且南方地区拥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因此,随着北方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向环境更好的南方迁移,随之也带去了他们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活动,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政治因素也对经济重心的南迁产生了影响。
自宋朝开始,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这带动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在战乱时期,北方常常成为战争的中心,而南方则相对较为安定。
为了寻求更稳定的生活环境,大量的人口向南方迁移,这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在经济重心的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逐渐兴起。
这为南方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的兴起也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南方的沿海地区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
这使得南方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推动了南方经济的繁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的变迁、政治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的演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都促使人们向更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地区迁移。
这种迁移不仅带动了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布,更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这种经济重心的转移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更好生活环境的追求,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启示徐根艳望江县高士中学摘要:古代社会经济主要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所以古代社会又称为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
而农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统治者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优越的地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
相对于南方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较早的具有农业发展的这些条件,从而使其长期走在南方的前面。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却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
它不仅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对于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启示Ancient China's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moved southand the reasons for inspirationXu Genyan Gaoshi Middle School Wangjiang CountyAbstract :The ancient economy mainly refer s to the individual’s economy based on agriculture,so the ancient time was named as agricultural society or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was determined by many factors.Such as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capacity,social stability,special atten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excellent lands for farming.Thes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cted as motivation,prerequisite,guarante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ared with south China,the areas in the middle of or lower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possessed thes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agriculture,so the region was more prosperous than the south.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history,the economic center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from north to south.The transference not only had profound impact on ancient economy,but also proves to be meaning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Key words :The economic center of gravity; South; Reason; Inspiration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指农业经济的发展,所以古代社会又称为农业社会。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一、原因
1、政治利益:从古至今,南方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旱涝节律比中原
宽松,耕种比较轻松,粮食产量大,由此可知,在当时,农业繁荣之
下便带来了人口众多,地方政权也为此贴近而加以庇护,心有所向,
便向南而移,以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繁荣地区的发展模式;
2、气候因素:除了政治利益外,南方气候另一重要因素,自古以来,
南方温暖湿润,旱涝节律比中原宽松,有利于耕种,而今仍可见,南
方土壤更加肥沃、种植更加丰收,这一气候优势直接促进了古代经济
重心的南移;
3、文化原因:古代有一句“江南佳节,名都繁华”的古训,提示着江南
地区早已是宫廷文化的重镇,而书院名家也崇尚隐士求索的真知灼见,南方的文化活动活跃,且有着繁荣的邮政体系,使南方地区受到社会
各界的重视,也催化了经济发展的南移;
二、影响
1、改变经济格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土地分配格局,开启了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也使南方经济繁荣了起来;
2、推动文化发展: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繁荣,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与这一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影响思想观念: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使当地的文化繁荣,也直接影响了社会上的思想观念,从而催化了社会秩序的改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就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就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就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就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与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
( 中国人 民大学 经济学院 , 北京 10 7 ) 0 8 1
摘 要 : 国历 史上 经济 重心 南 移到 南 宋时 已基 本 完成 。在 此过 程 中 , 方战 乱 、 建 王朝 的 有 意识 引 我 北 封
导 、 产 力的发 展 都起 到 了 巨大的推 动 作 用 , 生 而两 宋之 际的 气候 变迁 , 也是 影 响 这一 过 程 的 又一 重要 因素 。 宋代 以 降 , 方 气候 日趋 寒冷 , 致 北方农 作 物 大 受影响 , 而 又 间接 影 响 了手 工 业发展 , 而波及 商 业 ; 北 导 从 进 而 南方 由 于地 理位 置等 因素 , 受波及 较 小。这 一 气候 变化进程 加 快 了经 济重心 南移 的步伐 。 所
在 仅 仅 10 的 统 治 中 , 方 人 口锐 减 , 0年 北 田地 荒 芜 了 1 以 上 , / 2
收 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宋朝诗 人苏轼 ( 公元 13— 10 06 11 年 ) 关 中幸无梅 ” 有“ 的诗句 。王安石 ( 公元 12 - 18 年 ) 0 1 0 6 嘲
一
5 0 年来 中国历 史上一共 出现过 5 00 个气候异 常期 , 其中 个在 1 世纪上半叶 , 2 即北 宋末 南宋初。具体表现为气温变 产影响较 大 。从 总体上来说 , 这一 时期 是一个 寒冷期 , 候 气 干燥 , 平均温 度 比其 他历史 时期要低 , 降水量减 少 。由此 带 来 的后果是能在北方种植 的作物种类减少 , 作物 的生长期变 长, 土地盐碱 化也使得 作物 产量下 降 , 这些因素使 得北方 的 化 剧烈 , 暖奇寒现象 明显 , 奇 气候呈现灾 害性 特征 , 对农 业生
金 国 灭 亡 北 宋 后 , 、 以 淮 河 为 界 , 国北 方 更 是 成 为 金 宋 中
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唐五代而终于两宋[1]。
在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中,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节拟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讨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气候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中,一般说来气候是决定经济状况好坏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演变大致是冷暖交替,但其总趋势是由暖变寒,即温暖期趋短,程度趋弱;寒冷期趋长,程度趋强。
七世纪中期气温变得高于今天,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十世纪后半叶。
十一世纪初气候转寒。
十二世纪初气候加剧变寒,气温低于现今。
十三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但气温仍低于现今,这种情况持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
由此可知唐五代处于温暖期,而两宋基本上处于寒冷期。
唐宋之际经历了由暖转寒的气候变化。
上述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期。
唐五代温暖期作物的生长期比现今长十天以上,两宋寒冷期作物的生长期则比现今短。
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观刈麦”则在五月,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唐代大大推迟了。
唐两税法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同的地区分别为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
此亦可证北宋谷物收获期大大迟于唐代。
南宋时连江南的冬小麦也要迟至五月才成熟。
麦收的推迟必影响其他作物的种植,因此一年中总的生长期缩短了。
气候变化的幅度会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因而北方气候变迁幅度大于南方,所以两宋时气候转寒所导致的生长期缩短,南方没有北方严重。
气候变化也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在我国,气温每变化1℃,产量的变化约为10%。
此外年温普遍升高或下降1℃,冷害的频数会随之大量减少或显着提高,这对产量也有重大影响。
唐五代温暖期北方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前代增长了10.3%,宋金寒冷期则比前代减少了8.3%。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因汉代以降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原因
1、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南方的土地变得更宜人,人们更经过长期开发
利用逐渐受到赏识,从而吸引了大量农民南方移民。
2、开发水利。
南方沿海地区水资源丰富,便利交通,这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向南移。
3、朝廷政策。
汉代后,历代朝廷调整经济政策,大力发展南方各方面经济,支持
南方民灾对策,规划建设高速公路等,进一步加剧南方经济重心的转移。
二、影响
1、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南方的水利、交通及农业资源丰富,加上朝廷政策的支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宋朝新世纪,商贸活动大量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有效推动了南方的经济重心的移动。
2、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随着南方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增加,文化自然也得到了推广,例如宋朝音乐、绘画等受到广泛赞誉,因此南方也催生了一批新兴文化,影响了古代社会后来的发展历史。
3、联系民族之间。
运用交通及水资源,南北之间的贸易得以增强,让南北两地的
居民们及其社会文化得以相互发生联系,互相促进。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过程主要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的持续战乱,大量人口开始向南方迁移,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在唐朝前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同时,南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开始吸引了大量北方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经济因素: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
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南方的丝绸、茶叶、大米等农产品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商贾前来贸易。
政治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的社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而南方地区则相对稳定。
为了寻求更稳定的生活环境,大量北方人选择向南迁移。
同时,南方的官员也积极引进北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因素: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社会的进步。
同时,南方地区的文化繁荣也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和定居。
经济重心南移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改变。
大量的北方人口向南方迁移,使得南方的城市和农村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和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还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全国经济的支柱。
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中国古代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涉及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北方人口的南迁和南北文化的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有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观点
有关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观点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指的是中国经济重心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南方转移的过程。
在古代,中原地区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始崛起。
有些学者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南方地区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农业生产更加丰富多样,而北方地区则面临着干旱和寒冷的困境,农业生产相对较为困难。
因此,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兴中心。
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各个小国之间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非常活跃,这也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北方地区则经历了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这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政治文化的变化,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历史学论文-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基础
历史学论文-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基础历史上,我国的经济重心原来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则比较落后;但到了唐宋时期,这一基本格局发生了变化。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人口大量减少,生产日益凋蔽;与其相反,南方却人口剧增,生产勃兴,经济地位渐渐地超过了北方,成了全国的重心所在。
经过五代十国及两宋时期的发展,南方在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并持续发展到了今天。
在这一重心转移过程中,政治的、社会的因素固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南方的地理条件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探讨一下江南广袤土地的开发、众多水利工程的兴修,人口的增加、气候的优越、物产的丰富、交通的发达等各种地理因素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便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根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汉代的江南地区仍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可见那时的江南地区虽有广袤的土地,却因人口稀少和生产力的不发达而得不到很好的开发。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处于动乱之中,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因而北人南下较多。
这不但给南方带来了大批的劳动力,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工具与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的土地开发形成了一个高潮,所谓“扬部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湖傍海,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郡、杜之间,不能比也”,[1] 描述的就是南朝刘宋时期江南土地得到初步开发的景象。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土地的开发大多数还局限于“带湖傍海”的条件优越地区,许多丘陵山地及湖沼地带还没有得到普遍开发和利用。
唐宋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以后,北方人口陆续不断地大量南迁,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其垦殖的范围自然就要扩大到条件较为艰难的山陵及湖沼地区。
据《元和郡县志》江南道润州下记载,当时润、常,苏、杭、湖、睦六州垦田达五万七千九百三十二顷。
这六州均在太湖周围,土地肥沃,六朝时有许多北人迁居,土地已得到过大量开发,唐代又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出五万多顷土地,足见其开发的对象已不是条件优越的平原,而是低洼的湖沼地。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一、引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南北方经济差异南北方经济差异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北方以农业为主导,而南方则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导。
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南方比北方更适合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这种差异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三、政治因素政治因素也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在唐朝时期,随着唐朝政权逐渐衰落,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管理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各地开始出现了大量私人贸易活动。
这些私人贸易活动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贸易中心。
四、交通运输发展交通运输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在唐朝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南北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北方商品进入南方的重要通道。
同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江南地区也成为了与外界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地区。
五、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也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在宋朝时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在江南地区的繁荣。
六、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繁荣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之一。
在宋朝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
由于商业和手工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裕、人口最密集、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七、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在宋朝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江南地区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例如减税、免征粮租等。
这些政策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八、结语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
南北方经济差异、政治因素、交通运输发展、科技进步、商业和手工业繁荣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反应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域,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青出于蓝,经济重心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概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势均衡。
西晋消亡此后,南方地域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期间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减小、趋势均衡,为此后我国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期间,南北方经济均获取极大发展。
江南地域的土地资源获取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可是安史之乱此后,北方出现了藩镇盘据的场面,北方经济再次遇到严重损坏,至唐代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期间,北方战乱屡次,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平定。
整个五代期间,我国的经济重心连续南移,南方日趋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域,人口数目超出了北方。
3.两宋期间:最后达成。
两宋期间,北方相同战乱屡次。
北宋消亡此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示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出北方,完整代替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代,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鼎力创办漕运,开拓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达成的阶段。
明清期间,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获取稳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拥有三个显然特点: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表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常常在国家分裂或盘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必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由:1.北方战乱许多,南方相对和安稳固。
2.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供给了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 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但自魏晋以来,南方经济便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⑥郑学檬先生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经济重心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力图从另一角度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郑先生还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除此以外,以下因素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也应考虑。
⑦医学知识的进步。
医学知识的普及与医学水平的提高,导致南方人口增加,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⑧气候因素。
北宋末南宋初,气候转变为寒冷期。
气候的转变对南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各不相同。
寒冷期的气候,温度降低,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
这种变化对北方不利,对南方开垦沼泽地区却是有利的。
⑨水利兴修的不平衡也是一个原因。
隋唐水利工程的兴建,在安史之乱前,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是水利工程建设逐步恢复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安史之乱后,则逐步走向了萎缩与衰落。
而江淮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区,则在安史之乱后数量呈现逐步增长的势头,即使在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环境中,水利工程也多有兴建。
宋室南迁后,水利更是大规模兴修,甚至数百年不见大规模的水灾。
因此有了“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2)经济中心转移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自东汉末年起,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最终完成。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初步开发。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经济得到空前发展。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论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现代经济信息468论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王睿涵 莱芜一中三级部十二班摘要:“南强北弱”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局势,但是,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才是经济发展的领军者,而从中国古代的经济的“北强南弱”到当今中国经济的“南强北弱”局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的历史学者将这一经济发展现象称之为“经济中心的南移”。
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经济中心南移原因、影响,进行以下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原因;影响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1-0468-01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1.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黄河是中国古代北方人民生活与生产的核心,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因在黄河冲击而成的广阔平原中耕地种植生活、劳作,才能获得经济上的富裕。
由此可见,以经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以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强盛的主要原因,而在同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南方地区受到北方农耕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也开始了耕作生产方式。
但是,由于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时期,南方地区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因此,农耕生产效果并不理想。
可见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时期,北方的生产优势优于南方。
2.东汉末年到安史之乱由于在夏商时期到东汉末年北方的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南方,中原地区又是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也集中在中原地区。
但是,东汉末年开始,特别是在西晋末年到南朝末年期间,北方战乱不断,“安史之乱”、“黄巾起义”“五胡十六国”政权建立,将中原地区经济带入了混乱状态。
在战乱的影响下,大量北方居民南迁,大量平原耕地荒草丛生,农田闲置,以农耕为主要发展项目的背景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随着北方政权与居民的大量南迁,原有的北方农耕技术与农耕文明传入南方地区,自此以后,大量的南方渔民转向农耕,南方经济在北方农耕文化的调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处于长期战乱,原有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普坏,此时南方经济发展相对于平稳,并逐渐重视农业生产。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表现。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其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唐朝的漫长历史中,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政策、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深入分析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探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社会变迁。
通过对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战火频仍,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水土丰饶,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再者,南方地区相对和平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南方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鼓励南迁、减免赋税等,也为南方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唐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南方经济逐渐崛起,成为全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产业享誉全国。
南方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扬州、杭州、成都等,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
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唐朝的经济格局,也为中国古代经济史留下了深刻印记。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安史之乱等战乱频繁,使得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而南迁,南方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气候干燥,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
南方地区的农业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南方农民积极引进和改良农具,推广水稻种植技术,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水稻、蚕丝、茶叶等特色农产品,为南方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任务单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包括其起始时间、关键阶段和最终完成的时期。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自然环境的变化、政治因素的影响、人口迁移等。
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和北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4、能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和特点。
二、学习内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1)唐朝中后期:南方经济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相对稳定,经济继续发展,为进一步的南移奠定基础。
(3)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尤其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表现突出。
(4)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自然环境因素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水资源丰富,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相比之下,北方气候较为干燥,自然灾害频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2)政治因素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而南方相对较为安定,吸引了大量人口南迁。
政治中心的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人口迁移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南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等。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经济方面南方农业的发展,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手工业的繁荣,如纺织、制瓷、造船等行业,在技术和规模上都超过了北方。
商业城市的兴起,如临安、广州、泉州等,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
(2)社会方面人口的南迁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
南方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科举录取人数增多。
社会风俗和文化也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3)文化方面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南方的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宋词的兴盛、理学的发展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及影响江苏周学平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
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
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
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
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2.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直接促进了长江流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首先在江浙一带萌芽并缓慢发展。
也使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和缴纳的赋税成为国家机器赖以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而成为必不可少的财政经济要地。
同时客观上也促使了当时统治者对这一地区控制的加强。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
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
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
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唐五代而终于两宋[1]。
在促使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中,南北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一个重要因素。
本节拟从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讨论唐宋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一)唐宋时期气候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中,一般说来气候是决定经济状况好坏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的演变大致是冷暖交替,但其总趋势是由暖变寒,即温暖期趋短,程度趋弱;寒冷期趋长,程度趋强。
七世纪中期气温变得高于今天,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十世纪后半叶。
十一世纪初气候转寒。
十二世纪初气候加剧变寒,气温低于现今。
十三世纪初气候开始回暖,但气温仍低于现今,这种情况持续到十三世纪后半叶[2]。
由此可知唐五代处于温暖期,而两宋基本上处于寒冷期。
唐宋之际经历了由暖转寒的气候变化。
上述气候变化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长期。
唐五代温暖期作物的生长期比现今长十天以上,两宋寒冷期作物的生长期则比现今短[3]。
唐人韩鄂在《四时纂要》四月条下已谈及麦之贵贱与贮麦之事,而宋太宗、真宗几次在汴京之郊“观刈麦”则在五月[4],说明北宋小麦收获日期比唐代大大推迟了。
唐两税法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而北宋夏税纳毕期南北三个不同的地区分别为七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五日;秋税则十二月十五日毕,后又并加一月[5]。
此亦可证北宋谷物收获期大大迟于唐代。
南宋时连江南的冬小麦也要迟至五月才成熟[6]。
麦收的推迟必影响其他作物的种植,因此一年中总的生长期缩短了。
气候变化的幅度会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因而北方气候变迁幅度大于南方,所以两宋时气候转寒所导致的生长期缩短,南方没有北方严重。
气候变化也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
在我国,气温每变化1℃,产量的变化约为10%。
此外年温普遍升高或下降1℃,冷害的频数会随之大量减少或显著提高,这对产量也有重大影响[7]。
唐五代温暖期北方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前代增长了10.3%,宋金寒冷期则比前代减少了8.3%[8]。
但在低纬度地区,温暖气候对冬小麦种植反而不利,因为它需要经过春化阶段,即一定的低温条件。
所以直到两宋寒冷期,小麦才在南方普遍种植。
水稻是需要高温的作物,其产量受温度的影响尤为显著。
低温不仅影响其发芽,同时也不利于结实,易于增加空秕率。
南宋时以长江为界,南北水稻亩产相差悬殊:“大率淮田百亩所收,不及江浙十亩。
”[9]宋代南北普遍变冷,但南方变幅小于北方,加上其他有利条件,因此粮食亩产量普遍高于北方。
气候变化还影响了粮食作物的分布。
年平均气温下降2℃,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向南移纬度2°~4°,反之亦然。
唐五代温暖期北方农业区向周边扩展,水稻广泛分布,关中、伊洛河流域、河内、黄淮平原、幽蓟等地都大面积种植水稻。
两宋寒冷期北方农业区南退,水稻种植X围明显缩小。
除XX平原淀泊地带、黄淮平原淤灌区在一段时期内较大面积地种植水稻外,北方其他地区的水稻分布均少而分散。
北宋和金朝政府都奖励开发稻田,但终于无法恢复往昔之盛况[10]。
然而,转冷的气候却未能阻止南方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
宋代除长江流域外,闽江、珠江流域也广植水稻。
小麦的种植,虽无证据表明宋代北方种麦少于唐代,但南方种麦大大超过前代,却无疑问。
南宋建炎、XX年间,江、浙、湖、湘、闽、广“竞种春稼(小麦),极目不减XX”叫。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气温较唐代低,有利于小麦的春化,恐亦是缘由之一。
气候变化对经济作物的影响也很明显。
自唐前期至南宋,蚕桑业中心逐渐从XX、XX移至江南的太湖地区,桑树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
南宋年平均温度比唐代低2℃~4℃,要使种桑养蚕温度保持与唐代相同水平,蚕桑地区必须向南推移2.2—8个纬度。
XX、XX约在北纬34°—38.5°,太湖约在北纬30.5°—31°,两地相差3~8个纬度,符合上述温度与纬度变化关系的原则[12]。
喜温果树的种植X围也向南移动,如柑桔,唐代种植的北界东起长江中下游北岸,西沿汉水而上向西北延伸,且唐代史料中未找到柑桔冻害的记载。
但十二世纪初以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柑桔多次遭受毁灭性冻害。
柑桔是多年生植物,产量随树龄而增长,冻害会给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从而迫使其种植X围向南退却[13]。
降雨这一气候要素的变化也对农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百毫米降水量的变化相当于每亩五十公斤水分潜力的变化,而年降水量增加或减少一百毫米,我国东半部的森林农业区会向西北扩展一百公里或向东南退缩一百公里[14]。
历史上千旱期常与寒冷期重合,在北纬35°—40°地区尤其如此[15]。
这样农业会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的北方,恰当既冷且旱时期,黄河流域降雨量普遍减少。
南方则不然,长江流域之雨量反见增加。
这是由于十二世纪恰为历史上太阳黑子发现最多之时期,而雨量既可因黑子增加而增进,亦可因黑子增加而减少。
长江流域属前者,黄河流域属后者。
因此这一时期黄河流域虽亢旱,长江流域却雨雪丰盛[16]。
金代北方因缺乏水源,水稻种植更加困难,而华北小麦开花至成熟时期雨量稍逊便会歉收,若遇亢旱则更不可收拾。
此间南方农业继续发展,而北方农业停滞不前乃至趋于衰落,与南北两地雨量变化的不同趋势是有密切关系的。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气候的变化与南北农业的盛衰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但因农业还受其他自然、社会因素的制约,情况便颇为复杂。
气候变冷使生长期缩短,北方复种指数因而处于较低水平,即便有品种、技术的改进,仍只能维持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南方自唐以来两季轮作及稻麦复种发展的趋势则未受到气候变冷的太大阻遏。
在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的双重作用下,北方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下降。
南方气温变幅小,雨量仍充足,加上其他有利条件,亩产反而有所提高。
宋金时期北方继十六国北朝之后出现第二次改农为牧的高潮,这虽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有关,却也是农业区在寒冷气候之下向南推移的表现。
南方既未受政权更迭的影响,农业区又可自温带向亚热带扩展。
凡此种种,都有利于南方农业的总体实力超过北方。
若进一步深究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影响,则从宏观上看古代经济开发对气候的影响虽远不如现代显著,但从微观上看人类活动的个别项目对气候的影响则已是现实的问题。
如农田开发后水土流失使地表不能蓄水,改变了地表温度及水分性质,也就引起近地层气候的变化。
不良耕作方式影响了气候,而气候又反过来影响了农业。
唐宋时期北方确已有此端倪,南方则要到更晚一些才出现这类问题。
(二)唐宋时期水文的变化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古代水利工程大多是就近利用天然水源,或筑坝蓄水,或修渠灌溉。
因此天然淡水水体的存在与否,是决定水利工程从而是决定农业兴衰的重要因素。
湖泊是浅层淡水的集聚之处,其扩展与湮废是水文变化的重要表现。
以下主要探讨湖泊的变迁及其影响。
唐宋时期南北方湖?白变迁的趋势不同,北方趋于减少、缩小,南方趋于增加、扩大。
不同的变化趋势对农业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曾相当丰富,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后因气候变迁及农业开发,水体大量减少,湖泊不断消亡。
试以XX、XX、XX为例,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XX。
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的记载,今XX省境内的湖泊,北朝有十六个,唐代有七个,宋代仅有三个。
三本书的作者在记载湖泊时取舍标准可能不一样,但结合泉水、地下水、土壤水分、河流流量等情况加以分析,可知XX的水文变迁确在朝着水资源减少的方向发展。
湖泊以越来越快的速度缩小、消失,正是水资源减少较为明显的表现[17]。
这一情况使农田灌溉受到影响,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因而下降。
晋西南原为人口稠密地区,唐代设有十一个县,宋代减到七个[18]。
自唐至宋,XX的人口数量与密度均处于下降趋势。
水资源减少还使部分地区的农业从集约经营倒退回粗放经营。
宋代的XX除汾河河谷以精耕细作占主导地位之外,其余山区大多是刀耕火种[19]。
比起唐代,其耕作方式显然是倒退了。
XX。
今XX省西南部北朝时尚有湖、渊、泽、池不下十余处,唐代这一带湖泊仍不少。
XX中部、东北部唐宋之际亦存留不少湖泊淀群。
但宋金之后,这些湖泊池淀多数堙灭。
如北宋末黄河泛滥,泥沙淤填了XX西南最大的湖泊一一大陆泽;金以后永定XX徙及滹沱XX泛,XX中部的众多湖淀也被泥沙淤填[20]。
这一情况使XX水稻种植由盛转衰。
北宋曾于XX平原中部利用白洋淀一一文安洼这条冀中洼地带的大小湖泊,大兴稻田,“置斗门引淀水灌溉”[21]。
这一带湖泊堙废后,水稻再无法大面积种植了。
兼具蓄洪和灌溉功能的诸多淀泊消失后,XX灾害频率急剧上升。
唐五代的343年间,XX有41年遭水灾,13年遭旱灾,平均6.3年受灾一次;宋辽金的319年间,XX有43年遭水灾,35年遭旱灾,平均4.3年受灾一次[22]。
XX农业从此一蹶不振,不复昔日发达景象。
XX。
宋以前今XX省境内湖泽、陂塘之数不少,黄河两岸周围尤多。
由于黄河不断决口、改道,大量泥沙的沉积使这些湖泽、陂塘逐渐被淤没。
特别是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XX徙夺淮后,原有湖泽和历史时期所修人工陂塘大多被堙埋。
具有调节水量和灌溉农田功能的湖塘消失后,黄河泛滥时河水四溢于平原,农田倍受其害,干旱时节则农田缺乏灌溉用水,抗旱能力下降。
唐时圃田泽、孟诸泽等大湖均有沟渠与黄河相通,其积水面积随黄河河水的消长而消长,它们堙灭后,不复具有调剂水量的作用,周围大片农田极易受淹。
历史上有名的芍陂、鸿郄陂等曾长期发挥作用,均可溉田几十万亩,它们的堙废造成灌溉事业的莫大损失[23]。
湖泽、陂塘的消失还使XX 不复成为水稻栽培的重要地区。
唐玄宗时许、豫、陈、亳、寿等州有水田百余屯,占全国屯田九分之一[24]。
后唐与北宋也都于XX设稻田务。
而金代只能在某些低洼积水之处暂时种稻,水退后仍种麦。
如兴定四年(1220)XX大水,遂命唐、邓、裕、蔡、息、寿、颍、亳诸州及归德府有积水处种稻[25]。
水源缺乏、水田荒废,与湖塘消失密切相关。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一直比较丰富,虽然江河湖泊有所迁徙盈缩,但总的来说水资源并未减少,有的地方淡水水体还有所扩大和增加,亦举例述之。
洞庭湖地区。
东晋南朝时洞庭湖地区由沼泽平原演变为大湖景观。
唐代洞庭湖周回达五百余里,东洞庭水面已开始向西洞庭扩展,赤沙湖有纳入洞庭湖的趋势。
宋代洞庭、青草、赤沙三湖已连成一片汪洋水域,周回达七八百里,面积比南朝扩大近一倍[26]。
湖区屯垦与湖泊水域扩大相伴而行。
水域扩大增加了农田灌溉用水,然而近湖农田也易受水淹,人们于是筑堤捍田,又随泥沙淤积而展开围垦。
唐宋时湖区围垦从西向东推进,并形成三次高潮。
南宋时湖区每年约提供商品粮四十万担[27]。
今沅澧人湖处,淳熙年间已是“桑麻蔽野,稼穑连云”[28],肥田尽垦,人烟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