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社会》教学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论文
浅谈《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社会,认知生活,培养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感悟能力,从而将自己的认知、体验、感悟渗透在生活中。
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一、课内外结合,寓道德与生活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困惑。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
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
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二、活用教材,理论联系生活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
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
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
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例如:在《购物a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
《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在学校内部,由于灌输式的分科教育和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及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导致了学生与生活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分离。
综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专职教师少,绝大部分是由班主任兼任,教学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生活;教学模式偏于传统,过于僵化,照本宣科现象严重;教学实效性差;教学评价手段简单、机械,教学成效难于真实反映学生实际品行的综合素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
在课程与生活之间要保持紧密联系,课程改革就必须要体现生活化原则。
关注学生生活的课程设计,是因为知识的学习不只是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打破以往“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与生活体验间建立一种彼此比较密切的联系,使新学内容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效。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的重要课程,主要阐述了生活中的道德与社会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中,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相结合,生活化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趋势。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和不足之处,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生活化教学存在的优势1. 增强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真实的情况,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有趣的体验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动力、积极参与,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在生活化环境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了解道德,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学生更容易将道德和社会规范融入生活中,更能够理解和接受其重要性,因此更容易掌握并记忆课程内容,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 提高实践能力。
生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规则、法律等社会知识以及道德准则。
此外,学生还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1. 生活化教学依赖的环境不确定。
生活化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准备丰富的教学实例,用实际生活事例进行案例研究,但是由于生活中的场景不可控,需要教师反复修改调整。
因此,该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材准备和组织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 生活化教学内容可能甚嚣尘上。
由于生活化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而现实生活常常存在着隐藏或敏感的社会问题。
这时需要教师进行精准的设置,避免引起争议或误传信念。
3. 生活化教学存在难以量化问题。
生活化教学强调将课堂中的内容实际应用到生活中,通过操作实践,建立起学生的经验知识,然而这种经验式的知识很难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结语: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上,生活化教学成为新的教育发展趋势。
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设计
推 向生 活 化 、 综 合化 的 阶段 , “ 品 德 与 社 会 课 程 以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体系为指导, 以满 足 学 生 的 身心 需 要 为 目标 , 以 学 生 社 会 生
价值和意义 。
性 化 学 习 的 良好 习 惯 。
音 像 资料 、 教学软 件、 校 内环境设施 ( 如文化墙 、 专栏 、 校 园 绿 化 等) 和校园网络等是学校中基本的资源 。 虽 然 农 村 小 学 校 内 资源
缺 乏 ,但 也 是 有 许 多 可 以利 用 的 。有 的 课 程 还 可 以结 合 主 题 班
2 眦
。
《 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设计
◎漳 州市 实验 小学 柯 智 勇
壹 璺 6 r 师 在 设 计 《 品 德 与 生 活 》 的 教 学 视 频 必 须 注 重 回 归 生 活 理
念, 从 学 生 日程 生 活 出发 , 满 足学生的生活需要 , 体 现 学 生
适应社会 、 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 在 新 出版 的课 程 标 准 中 , “ 实 践性 ” 、 “ 综 合性” 、 “ 开放性 ” 成 为 其 区 别 于“ 实验稿 ” 最 显 著 的 特
方面有所提高 , 学会遇到危 险如何应对 、 如 何 自救 或 互 救 , 能 平 安成 长 。 鉴于 本 课 所 涉 及 内容 的广 泛 性 和 特 殊 性 , 正 适 合 利 用 多
会、 少先 队活动 、 文 体活动 、 校 本课程等 , 丰富 和拓展 《 品社》 课 程 的内容。如五年级 《 品 社》 上 册第一 单元第一课 《 我 们 共 同 的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例如 , 教学《 逛商场》 这节课时 , 定好 了调 查计划 , 进行 分组 , 采 并 有
2 ・ 4
张莉莉 :品德与社会》 《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
访小组 、资料收集小组 、V拍摄小 I 除了完成教学 目标 , D 中, 还以小组讨 I 的重要性 , 强调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适 组、 报告撰写小组, 然后让他们分别 I 论和汇报的形式 , 让孩子们分享安全 l 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向 应。
习需要 。 通过特定的模拟实践体验社
2活动体验, . 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会生活 , 让学生在理解和感悟 中受 到
课程标准指 出: 儿童的品德和社 教育 , 逐步 提高学生认 识社 会 、 与 参
3关注社会 , 堂教 学源 于生活 . 让课
件 , 活多样地选用教学 活动和组织 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灵 l 体验和 社会 、 适应社会 的能力 。 形式 , 助学生 “ 得丰 富的情感 体 感悟 , 帮 获 l 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 验, 形成 积极的 生活态度 、 良好 的道 成 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因 l
务 : 是 在 大 街 上 走 一 走 , 真 观 察 践 、 一 认 l 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发展他们主 地 组 织 学 生 开 展 社 会 调 查 、社 会 服
社会参 观等活 动 , 让学 生走 出学 生活 中的残疾人 , 收集有关 残疾 人的 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 { 获取新知 务 、
相关 资料 ;二 是真 正扮演 一下残 疾 识 的能力 , l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 校 这 个 小 课 堂 ,走 进 社 会 这 个 大 课 人, 感受 他们的生 活 , 如将 眼睛 闭上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J 让他们从 自己的 堂 , 体验现实生活。 行走 , 抬起一条腿 上楼梯等 。 课堂上 ,l 界出发 , 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 世 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行为的重要课程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品德与社会知识。
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授关于友谊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友谊的甜蜜,从而更好地理解友谊的含义。
这种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生活化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品德与社会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一些团体活动,如小组合作、互助服务等,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和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实践和交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个体和团体的共同发展。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需要较为丰富和多样的实践资源和条件。
而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有限,难以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和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生活化教学需要较高的师资和教材支撑。
老师需要具备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策划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走向活动化、生活化
利用生 活经验 , 还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 , 们去 让他
经历 , 或者亲历。 但是并不是说联系经验 、 联系生活 , 回到生活 的原点就完 了, 还要再 寻求新 的起点 , 让儿
童们有 更多新经验 的体验 , 通过经验 的分析 、 断 、 判 讨论研究 , 再生成新的问题 。 这也是学会建构他 的价 值观的过程。联 系生活 的经验 , 不只是把生活事件 、 把经验作 为证据 , 为事例来教学 , 挖掘生 活经 作 而要 验 、 活事件 中所隐含的生活价值和品德价值 , 生 要有
选择 喜欢 的绘 画 内容 、 料 、 材 工具 , 出 自己满 意 的作 则是 充满 了变 异和 主 观化 的天 地 ,它把 人 的需要 、 画 兴 品 , 后将 自己的作 品 通过 “ 然 口语 故 事 ” 绍 给 老 师 、 趣 、 介 动机 、 能力 、 性格 、 境等 等 心理成 分 , 心 汇人 一种 创 同伴 等身 边 的人 , 把它 记 录下来 。 并 造 的境 界 。 而幼 儿 意 愿 画是 他们 日常 生 活 经验 的重 是 是 幼 儿绘 画活 动是 通 过 手 的描 绘 展 现 心 的世 界 的 现 ; 孩子 想 象 力 的结 晶 ; 孩 子 内心 的真 实情 感 的
而 的个 性化 发展 的特 点 。我 同开辟 的 “ 口语 故事 式 绘 画 对 象 ; 心理场 则 是指 人 的心 目中的事 物状态 。如果 物 客观 的世 界 , 么 , 那 心理 场 评 价 ”其 目的就 是让 幼 儿 在 自己喜 欢 的时 间 、 间 , 说 , 理镜 是 一 种 既定 的 、 , 空
三种聚焦,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会 生机 重 重 。
课堂将生机勃勃。
《 品德与社会 》 教 学教 师要关注学 生 , 让德育 生 活化 , 真正地 以学生为 主体 , 充分地信任 学生 , 让 学
生去讨论、 去 尝试 、 去体验 , 从而获得 第一 手的感受 ,
习过程 中 , 知道我 国经常发生 的自然 灾害的种类 , 意
识 到有 些 自然 灾 害 的 发 生 与 人 类 的 行 为 有 关 ;体 会
在 危难 中社 会互助的作用 , 感 受“ 天灾无情人 有情 ” 。 《 生命 的突 围》 设计了一系列科学的避险方法 演练 活
动 ,帮助学 生学 习在 自然灾害面前 自护与互助 的方 法, 以形 成遇到灾 害沉着冷静 、 随机 应 变的能 力。 这 些课 的学习都可 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 生在 自 主 的学 习中去感知体 验 , 禅悟大 自然和 生命 的力量 , 激 活学 生 , 重现 品德课堂 的生机活 力 , 学生会对这 样
“ 9 ・ l 1 ” 事 件的资料 ; ② 搜集诺 贝尔和平奖获得 者的
故事 3 个。 上该课时 , 学 生由于通过 充分 的预 习, 对
“
一
让学生展开充分 Biblioteka 想 象 , 设计我们 的城 市 , 设想美 好
的未来 生活 , 创建我们美好 家园的锦绣 未来 , 向有 关 部 门写倡议信 , 建设美好 的家 园。 三、 深 度曝光 , 抨击 阴暗展示“ 真性” 见解
这远比书本知识更有用。 (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 3 1 0 0 1 2 )
例如 : 《 向“ 白色恶魔 ” 说 不》 一课教 学前 , 笔者另
《品德社会》教学生活化论文
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品德与社会》教学也必须以兴趣作基础。
利用学生现实生活元素创设情境从而走入课堂,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在品德教学中,要尽力做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寸今难买寸光阴》,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往往能够带来很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往往对抽象的知识缺乏兴趣,但是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生活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锻炼。
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所学的品德与社会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公共道德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遵守相关规则和要求。
生活化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技巧。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化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活化教学的开展需要耗费较多资源和精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学准备和活动设计,需要更多的实践场地和物质条件的支持,这对学校和教师的资源投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生活化教学难以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所差异,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难以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 它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学中,使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生活化教学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生活化教学正是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生活化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让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生活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生活化教学是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和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
现实中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并不足,这就制约了生活化教学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
生活化教学需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持实践活动的开展。
目前学校的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这就制约了生活化教学的开展。
教师和学校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来支持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素养。
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素养,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行为,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优势与不足,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优势:1. 生活化教学:品德与社会课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生活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品德与社会课以德育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如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勇敢无畏等。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心态。
3.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品德与社会课通过讲解社会行为规范、社会常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不足:1. 教材内容单一:一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内容偏向单一,重点偏向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些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这样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
3. 评价方式不灵活: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评价中,往往以学生的书面作业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行为,影响了对学生的育人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丰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更多的生活化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2. 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何更好地教学生活化是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
浅谈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再现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课文内容拓展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
关键词:多媒体;小品;实践;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体现生活化。
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
只有来自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正如曾经有人说:“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
”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其突出功能表现为动态模拟展示、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协作交流、反馈联系、多媒体情境创设以及游戏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小一粒米》一课是通过了解小小一粒米来之不易而懂得要爱惜每一粒粮食。
但要让远离农村生活的城镇学生了解小小一粒米是怎么来的,单靠老师的讲解或几幅简单的图片,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比较抽象。
一段自制的flash动画的运用,向学生形象地再现了小小一粒米的生产过程。
从播种秧苗到田间护理,从收割运输到脱粒碾米,小小一粒米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
而为了让学生体会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辛勤的汗水或专业的技能,师生共同在多媒体创设的插秧情境中玩一玩插秧游戏。
短短的两分钟插秧游戏就让学生觉得腰酸背疼,那农民要插那么多的秧,还要顶着那么个大太阳,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学生这样的感悟是十分深刻的,真正觉得浪费粮食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能有这样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情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社会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之一。
将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课程实效性的有效方式,然而生活化教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优势:一、增强学生情感投入生活化教学将品德与社会课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物中感受道德与社会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师可以将学校周边的交通规则、环保行为等内容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深刻理解这些知识。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解,把道德与社会行为习惯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能真正领会其内涵。
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课程实效性生活化教学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有助于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更易转化为行为习惯。
不足:一、缺乏系统性与条理性生活化教学容易因为侧重于生活中的片段教学而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导致他们对道德与社会行为习惯的理解比较零散和片段化,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资源难以保障生活化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支持,例如实地考察、参观、实践等,然而目前教学资源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学校在条件限制下难以为品德与社会课提供充足的实践活动和教学资源,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师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生活化教学要求课程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感悟,能够巧妙地将生活中的点滴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这对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在这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他们无法很好地贯彻生活化教学的理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
《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需要生活化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一、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实效教学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浑为一体。
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
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
”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
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如在教学四上第二单元《温馨一家人》第2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
李玉珍《品德与社会》“生活化三段式”学习,为学生思想“导航”教学法
“生活化三段式”学习,为学生思想“导航”作者姓名李玉珍作者单位青州市王坟小学“生活化三段式”学习,为学生思想“导航”老师说:现在在学生怎么了?家长说:我的孩子,你让我怎么办?……经常听到老师、家长这样无奈地谈论,是的,现在的学生,再用上一代的教育方法教育他们显然是行不通了,怎么办?我的做法是:通过品德课上“生活化三段式”学习,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为学生思想“导航”,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
教育教学策略1、品德教学生活化,“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将学生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2、品德评估生活化品德评估方法不局限于一张测试卷,而是将品德评估放到日常生活中,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3、学习过程“三段式”课前感性认识,课上理性探究,课后感受生活。
我的具体做法1、课前感性认识----预习准备。
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课前大量的准备必不可少。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能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农村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整齐划一的农民新房、幽静素雅的学校……这一切都折射出了农村的巨变、祖国的腾飞。
在学习《家乡巨变》之前,我班分成了几个小队,带领学生参观,实现零距离的接触。
开展了以下活动:走访先进村落。
现在的农村不比往常,一座座漂亮的农民新居变化座落在宽阔大路的两旁。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及不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情感、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课程。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许多学校普遍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如下:优势:1.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和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习内容更加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亲自参与和实际操作,可以提供各种实践环境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化教学通过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生活化教学将品德与社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供了多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足:1. 难以覆盖所有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实践和体验,强调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和具体性,但某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难以通过生活化教学呈现,可能会造成知识内容的局限性。
2. 实施难度较大: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任务,有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为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认识和理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 教学资源有限:生活化教学需要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和其他资源的支持,但是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满足生活化教学的需求,这对教学的展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4. 评价标准缺失: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由于实践的个性化和多样性,评价标准也会随之变得模糊和不确定,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具有较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不足,教师和学校可以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础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必须而且只能是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这样的平台和基础之上,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良好的品德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
它本身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随着生活的发展还在不断地产生着变化。
因此,我们说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人生的课程,是我们社会生活的缩影。
“社会”走向“品德与社会”是发展趋势。
所以帮助学生参与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
品社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要依据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要求我们要把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教学从学生生活取材,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使品德养成教育成为小学生的自觉要求。
让小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自悟道理”,促使学生品德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而,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下面从“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地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平台,使教学“生活化”新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会是学生社会化的启蒙教育课程。
它有计划、生动活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突出民族精神的培养,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品德与社会还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周遭的环境与氛围都还不是很在意。
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平台,使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品社教学真正回归于学生生活实际中。
如在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消除隐患防事故》这一课时,我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材料、感悟真情、发现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生活化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的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关键词】小学;思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学科,它是在校小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下面我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特点谈谈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品德课是最受欢迎的
1、特点一:爱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
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
”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2、特点二:爱观察
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就会变为主动的学习。
二、贴近学生生活的品德课是最感兴趣的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
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
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是品德课程最好的教材、最好的资源。
例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1、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2、你知道春节里人们一般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3、你知道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4、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新年习俗?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课外他们通过上网和询问长辈找到了答案。
课堂上,他们津津乐道,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三、联系生活中“小事”的品德课是最有效的
我们常说,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现实中,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课外却毫无行动,说归说,做过做,言行不一致。
原因何在?其实我们教育者只追求结果,对学生期望很高,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
而事实却相反,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要注意环保,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品德课上我们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
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没有吐在石灰盒里。
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在品德课上我就让同学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了,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品德课学生是最喜欢的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俗话说:“触景生情”,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张活生生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之所动呢?如我在执教《隔海相望》这一课时,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台湾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美丽风光”、“灿烂文化”、“风土人情”等,介绍地理位置时则通过地图,再加上文字说明,学生一目了然;美丽风光这一部分就让学生在观赏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片的同时较
为全面地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使学生都有了一种想去台
湾的欲望。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
我们的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和实践,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是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要正确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我们呼唤开放的品德教学,呼唤让品德教学返璞归真,只有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才能避免教学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让品德与生活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