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好用
②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停止
(2011年高考山东卷)
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泽命不渝,信也。
改变 变更
(2011年高考山东卷)
矢志不渝
④籍之以为厢兵
登记
(2010年高考湖北卷)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②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多余
③求全责备
推断方法
想一想 有规律吗?
①昭(人名)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缠绕 环绕
(2009年高考课标卷)
祖母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白吃饭 尸位素餐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95)符合 名副其实
④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2009年高考课标卷)逼近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方法一:联想迁移推断法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 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 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解题 能力。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 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 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 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 错误的一项;二是文言文翻译也是考查实词理 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平时尽可能多 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 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 考查。
文言文翻译需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在郡多有出息” 中 “出息” 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 “有前途 ,有志气”的意思 ,而是文言文中的 “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学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即指具体、可实物化的词语,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掌握一定的
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学习文言实词的方法和技巧:
1.基础词汇积累:学习文言实词的首要任务是积累基础词汇。
可以从
常见的文言实词入手,逐渐扩大词汇量。
2.了解词义变化:文言实词的词义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变动,因此学习文言实词时需要了解其不同时期的词义。
3.学习常用实词:在学习文言实词时,可以重点学习常用的实词,这
些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掌握了这些实词可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句法结构:学习文言实词还需了解句法结构,掌握实词的用法
和搭配,这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思,准确运用实词。
5.多读多写: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积累实词的用法和特点。
同时,
多进行文言文的写作练习,提高对实词的灵活运用能力。
6.注重语境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往往与上下文有关,理解语境对于
正确理解实词的意义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文言实词时,要注重理解语境,掌握文言文的语境特点。
7.利用工具和资源:可以利用专门的工具和资源来学习文言实词,比
如词典、辞书、网络资源等。
这些工具和资源可以帮助理解实词的意义、
用法和特点。
总之,学习文言实词需要有坚实的基础,注重词汇积累和语境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来提高对实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辅助学习,可以加快学习的效果。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文言实词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考试大纲》在文言文阅读试题方面要求考生能“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
为了帮助考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技巧。
1、根据句意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众所周知,文言文的翻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
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
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
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判断对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解释是否正确。
例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在上述四项中,把对“讽”、“哂”、“务”的解释放到句中去理解都是讲得通的,而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则讲不通:“(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
”《现代汉语词典》对“优待”的解释是“给以好的待遇”。
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
“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故答案选C。
2、根据上下文内容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例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在A项中,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文言文作为一种古老而优美的语言形式,对学生的推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中考中,正确理解和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至关重要。
实词是文言文中具有明确指向的词汇,掌握实词的推断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技巧。
一、从上下文推断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上下文是指文言文中实词所处的句子、段落以及整篇文章的语境。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例如,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蕴”。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词典得知“蕴”是指蕴含、包含的意思。
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句子中,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其具体含义。
如果上下文中描述了一幅画的细节,我们可以推断“蕴”在这里表示画中所蕴含的意境、情感或主题。
二、从词义推演有些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但本身的词义我们可以进行推演。
通过对实词的词源、派生词、近义词等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炎黄”。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词义推演得知,“炎”指的是炽烈火焰,“黄”指的是明亮、夺目的颜色。
而从文化背景上我们又知道,“炎黄”是我国古代对黄帝(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和黄河的称呼,因此我们可以推断,“炎黄”在这里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以及代表中华民族的意义。
三、从典故引申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或典故中的实词,通过对典故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比如,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卧薪尝胆”。
我们通过了解著名典故《木兰诗》中的故事,知道“卧薪尝胆”指的是为了报仇而忍辱负重、苦心经营。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卧薪尝胆”一词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
四、从语法推断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对理解实词很有帮助。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实词所在句子的成分和语法结构,推断实词的含义。
举个例子,文言文中出现了实词“汗马之劳”。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推断“汗马之劳”指的是骑马劳累的辛劳。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高考语文理解文言实词的6大解题方法
【参考译文】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 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 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 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 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有人说它们不被修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 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人说过, 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 力。(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 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 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 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3)结 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 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 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 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4)结合语 境: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 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 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 应该是“差别”的意思。(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 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 盗没有被处死。“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 “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 强盗才得以不死。
前面或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 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 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尉佗) 接着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 ”陆贾说:“您似乎比 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 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 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 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 从未有过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1. 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 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 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 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 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 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 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高考文言实词语境代入推断法例子
高考文言实词语境代入推断法例子一、代入推断法。
把记忆中的的实词的多个意思,代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如果文意贯通,那就表明此义项合适。
例: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
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
”子曰:“善矣,以仁为本。
”弟子如(依照)语应事,一切皆顺。
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芥,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
”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
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二、因文定义法(语境推断法)例: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译文: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
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
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
”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3.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韩擒虎)说下之。
(使……投降)4.岁中旱,(韦丹)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直,报酬)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
三、联想推断法我们要联系教材成语,辨其异同。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边境)边境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友好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认为……奇异“大将军邓骘奇其才”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文言文实词推断技巧及训练
文言文复习|实词推断技巧及训练一、实词推断技巧: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2.语境推断法一是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
二是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义限定。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中文言文阅读实词题D选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我们只要对此句作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分析,就可以知道“寿”在句中作谓语,肯定要解释为动词义,而不是名词。
三是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如“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根据这样的语境,说“无行之人”“谲佞残妒”,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解释为“诡诈”应该是正确的。
语境推断法对于我们解读文言文,乃至现代文阅读题来说,都是必要的技能。
它不仅有助于推断实词释义选项的正确与否,对解答虚词辨析题、信息筛选题、概括分析题也都有帮助。
3.语法推断法(位置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1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2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 匕 丽辉
文 言 文 阅 读 是 我 们 学 习 和 继 承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精 髓 的
技 法 一 :根 据 语 境 度 意 法 。 这 也 是 实 词 判 断 的 总 原
方 式 ,是 高考 语 文 必 考 的 内 容 。 在 高 考 文 言 文 阅 读 中 ,对 则 。判 定 多 义 的 词 语 在 具 体 句 子 中 的特 定 含 义 ,就 要 根 据 文 言 实 词 的考 查 覆 盖 面 广 , 分值 大 ,但 失 误 率 也 较 其 它 知 该词语上 下文的意思来考 虑,坚持 “ 字 不离词 ” “ 词不 离
赞 :辅 佐
技 法 六 : 联 系 课 文 法 。 解 题 要 学 会 课 内 到 课 外 的 迁 移 ,2 0 1 0 年江 苏 卷 中, “ 年 二十 以归吾 ”中 “ 归 ” 可 依
●
( 苏洵 《 六 国论》 ) “ 势拔五岳掩 赤诚 。” (《 梦游天姆
吟 留别》 ),两句 中的 “ 速 ”和 “ 拔 ” ,就 可 以根 据 成 语 “ 不速 之 客 ” 和 “ 出类 拔 萃 ” 的 “ 速 ”和 “ 拔 ” 推 断 ,分
是 谈 君 王 对 大 臣 的 评 价 不 能 看 大 的 功 劳 , 要 看 重 小 的 好
语文实践活 动,是语文 阅读教学的延伸 。教师要根据
语 文 的 阅读 专 题 , 组 织 和 引领 学 生 走 进 工 厂 , 走 进 厂 房 、
( 三 )加强文本整合 ,阅读教学强化对企业文化的渗透 车 间 , 听 介 绍 , 看 现 场 ,感 受 企 业 职 工 的精 神 面 貌 ,体 验 在 语 文 阅读教 学 中 ,教师 要根 据 中职 学 生 的职业 特 团 队 协 作 精 神 的 可 贵 , 甚 至 通 过 阅 读 企 业 的 一 块 宣 传 园 点,结合不 同版本 的中职语文教材 ,进行整合利用 。最关 地 ,感受企业文化 的精神魅力 ,品味企业 的开拓 精神 。教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万能解题模板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及万能解题模板文言文对于很多高考考生来说都是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答题技巧和模板,供考生参考学习。
文言文断句技巧文言文阅读技巧高中文言文怎幺学文言文翻译方法一、文言文的答题技巧之四个方法1.文言文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2.文言文虚词题——代入法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 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文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文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技巧是,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幺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小编推荐: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4.。
分析概括题——对照法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二、文言文的万能解题模板帮助考生作答做好“换、留、删、补、调“。
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掌握这些技巧之后,对于文言文如何答题的问题是不是更加了解了呢?。
文言文阅读及解题方法-实词理解
文言文阅读及解题方法-实词理解文言文实词理解,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等。
在实词掌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
实词理解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把握题意,倘是解释意义(或含义)的,只要写出意思即可;倘是指出用法的,就要写出词性(或写出文言文的特殊现象)。
阅读课外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联系特定的语言环境,掌握实词意义,同时应注意联系课文中已学过的实词意义。
例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1. 解释文中带点词的意思。
①师:______ ②思:______③罔:______ ④殆:______参考答案: 1. ①老师②思考③迷惑而无所得④恍惚而无依据例二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刘开《问说》)1. 文中“君子之学必好问”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问”意义是否一样? _________________2. “必好问”与“好学者也”中的“好”读音和意义是否相同?______;注音为______,意义是_____。
3. 解释句中带点词的原意和句中义。
致:原意_____ 句中义_____4. 文中“无以广识”的“广”原来的词性是______;句中的词性是_______。
参考答案:1. 一样2. 相同hào 喜欢3. 达到发现4.形容词动词例三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效颦》)1. 下列句子中的四个“颦”字是否一样?为什么?①西施病心而颦其里②归亦捧心而颦其里③彼知颦美④不知颦之所以美__________________2. 解释句中的带点词,并指出用法上的特点。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4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指告诫、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2
3
4
5
6
6、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
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01
“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
02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以致用
(1)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试题)
从:有使动意味。翻译为“使……跟从”
(2) 引军而济,背水为垒。(2010年高考湖南卷试题)
济:渡河
(1)联想《鸿门宴》中“沛公从(使……跟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可知。 (2)联想《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渡过河)而夕 设版焉”比照可知。
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思路小结
据统计,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标示 词义类属,指示词的本义。
学以致用
(1) 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 “砺”应解释为“磨刀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 齐王纳谏》)
“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为“光
(二)联想成语印证
典型例题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速:招致,招引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鸿》
当:抵挡
思路小结: 1.联想成语“不速之客”,其“速”意为“邀请”, 引申为“招致”。 2.联想成语锐不可当、螳臂当车可知。
学以致用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 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 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
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结合字形,因形求义
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字形结构与字的意义 有着密切的关系,因形示意,意寓形中,是表意文字 的特点。
典型例题
(1)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绡:丝织品
(2)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往下吊
解析 可见,用“纟”作偏旁的
根据上下文,请回答“相”“爱”分别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分析:
相:
宣成:指春秋时期 鲁宣公和鲁成公。 子为鲁上卿 爱: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 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二)语法分析
典型例题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生而眇者不识日。
“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二、结合语境,多方推断
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在阅读文言文时,根 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一种重要方法和 能力。
(一)情理逻辑
典型例题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我夫人有 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 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 卜者名大著。
学以致用 1、因家庐江寻阳焉。
动词,安家 2、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动词,穿衣戴帽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使……兴盛
(三)对称分析
典型例题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任用
通五经,贯六艺
通晓、精通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安逸享乐 身
思路小结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采用互文的修辞 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对称的特点来推知词义。运 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学以致用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 怎样理解“圣君治国”这个词?是“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吗?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 “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 君治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 “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 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 对应。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 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
学以致用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②,无食粟之马。仲孙它 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 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 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 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 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鲁语》) 注:①宣成:指春秋时期鲁宣公和鲁成公。②妾:指婢女。
根据上下文,请回答“贷”别是什么意思? 贷:宽恕。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可 知。
冯梦龙《古今谭概》
根据上下文,请回答“弄璋”“弄瓦”分别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思路小结
理解文言实词需要结合上下文的逻 辑关系和人情事理来推断。 “词不离句, 句不离词”。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 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 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③信义著于四海
“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思路小结
依据语法知识,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 词充当;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 定语由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 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 知它的意义。
三、结合已知,广泛印证
试卷上有些文言实词,我们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联想 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以及某些熟悉的成语(成语带有古语性) 的意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 义。
(一)联系教材印证
典型例题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庄稼收成不好
思路小结: 联想《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