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史(高中教材)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4、1-10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
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
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价值取向分析
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生物科学史的价值取向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内容。
生物科学史记录了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涉及到生命起源、生物进化、细胞结构、遗传学等方面的知识。
生物科学史不仅是对生物学知识的补充和深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传递了一些人类价值观和社会性价值观。
首先,生物科学史能够传递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在史前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和生命现象缺乏科学认识,往往将其神秘化和崇拜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科学的认知不断深化,更加了解生命的奥秘与复杂性。
生物科学史中强调尊重生命,力求探究其规律和本质,这对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崇尚科学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生物科学史能够帮助学生明晰人类对自然和科技的控制和利用目标。
从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始终围绕着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展开。
从生命起源的探究、疾病的治疗、食品的改良到基因的编辑,人类对生命的控制和利用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这种控制和利用应当是基于人类自身真正需求的基础上,而不是滥用科技、危害生命,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在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中,通过对人类对自然和科技的控制和利用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技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培养良好的利用科技和保护自然的价值取向。
最后,生物科学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科学家的思想和贡献。
生物科学史记录了无数科学家们的探索和发现,其中包括许多被后人所尊崇的科学巨匠,如达尔文、门德尔福等。
在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些科学家的思想和贡献,尊重他们的努力和成果。
同时,也可以从中领悟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科研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
它能够传递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明晰人类对自然和科技的控制和利用目标,并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科学家的思想和贡献。
高考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阶段主要生物家及有关发现一、细胞学说2.细胞学说建立者只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的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后被魏尔肖修正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二、生物膜结构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附:1.海尔蒙特栽种的柳树质量增加的原因栽种在桶里的小柳树;在生长过程中能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和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物;即进行光合作用..当它处在生长过程中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即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外在表现为重量的增加..其重量的增加;主要是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2.普利斯特利和英格豪斯实验对比;说明了植物在光照下才能放出氧气..3.萨克斯实验前的“饥饿”处理是为了消耗掉绿叶中原有的营养物质..4.恩吉尔曼实验分析1实验设计巧妙之处①实验材料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②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③用极细的光束点状投射:叶绿体上可分为光照多和光照少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比实验..④进行黑暗局部光照和曝光对比实验:明确实验结果完全是光照引起的2实验结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5.对于光合作用中反应物中的元素去向;鲁宾、卡门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来自参加反应的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O2供给小球藻;推论出同化二氧化碳的卡尔文循环途径..以生成葡萄糖为例;CO2中的氧在C6H12O6和H2O中出现..五、遗传学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正确观点:生物来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进化顺序: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2错误观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八、激素调节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附录: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2.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关于细胞衰老的学说:①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含有未配对电子; 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在生命活动中;细胞不断进行各种氧化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很容易产生自由基..此外;辐射以及有害物质入侵也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例如;水在电离辐射下便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致使细胞衰老..②端粒学说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称为端粒..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截短的部分会逐渐向内延伸..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结果使细胞活动渐趋异常.. 3.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细胞;加入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的糖类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最终长成了新的植株;表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详细版)
高中生物学史高三往生物组1、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组成;2、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并命名“细胞”;3、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细胞;意大利-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4、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发现复杂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5、1771年,英国-普里斯特利提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6、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发现植物体只有绿叶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7、18世纪,英国-道尔顿发现了红绿色盲症,因此又称为“道尔顿症”;8、1817年,英国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9、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0、1857年,法国-贝尔纳指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11、1857年:法国-巴斯德提出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德国-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国-毕希纳从酵母细胞中提取了引起发酵的物质。
12、1858-德国-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13、1864-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除了O2还有淀粉;14、1865-德国-萨克斯-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小的结构中,后来称之为叶绿体;15、1866-奥地利-孟德尔-以论文形式发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孟德尔同时代-魏斯曼-理论上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16、1880-德国-恩格尔曼-叶绿体在有光的情况下会产生O2;17、1883-科学家发现马蛔虫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都只有体细胞的一半,而在受精卵中又恢复成两对染色体;18、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19、1886-俄国-试图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但是仅得到氨基酸分子随机连接形成的多肽;20、1890-科学家确认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21、1891-科学家描述了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减数分裂的全过程;22、19世纪末-欧文顿-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3、19世纪末-达尔文-发现了植物的向光性;24、1902-英国-斯他林、贝利斯-发现了第一种动物激素-促胰液素;25、1903-美国-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26、1909-丹麦-约翰逊-提出了“基因”的概念;27、1909年开始-美国-摩尔根-开始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最终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28、1910年-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29、20世纪初-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30、1914-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31、1925-荷兰-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32、1926-科学家发现植物感染赤霉菌后,会植株疯长而得“恶苗病”;33、1926-美国-坎农-提出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34、1926-美国-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提取了脲酶,后来又证明脲酶是蛋白质;35、1927-美国-缪勒-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发生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36、1928-荷兰-温特-对生长素命名;37、1928-英国-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提出转化因子的概念;38、1931-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39、1935-赤霉素被分离出来;40、1953-中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设想-1965-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41、1941-美国-鲁宾、卡门-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水;42、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43、1943-一个发霉的甜瓜上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生产青霉素的菌种;44、1944-美国-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实DNA是转化因子;45、1946-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46、1951-英国-威尔金斯、富兰克林-提出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47、1952-奥地利-查哥夫-DNA中A=T,G=C;48、1952-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49、1952-法国-肾脏移植;(母亲移植给孩子,存活22天);50、1953-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51、1953-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52、1957-英国-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53、1958-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DNA半保留复制;54、1958-美国-斯图尔德-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植物激素+无机盐+糖类→新的植株;55、1959-罗伯特森-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结构;56、1961-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苯丙氨酸-UUU);57、1962-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英国-威尔金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8、1962-发现叶绿体基质中有DNA;(后来发现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含有DNA;)59、1965-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60、1967-荷兰-发现蜜蜂的圆圈舞和摆尾舞;61、1970-发现逆转录酶;62、1970-人鼠细胞融合,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3、1972-桑格、尼克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64、1974-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比利时-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罗马尼亚-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将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静态描述引向动态研究;65、1978-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获得成功的表达;6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67、1981-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68、1982-科学家发现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以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疾病;69、1982-美国一家基因公司用基因工程生产的胰岛素开始投入市场;70、1982-中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71、1985-中国-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72、1986-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产生的核辐射粒子云,被风送到了2000km外的北欧;73、1988-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74、1990-科学家发现人体生殖道支原体可能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75、1990-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完成;)76、1990-美国-第一例临床基因治疗;77、1992-丹麦-环境激素影响导致的1940-1990年间男性精子数明显减少;78、1992-中国-红十字会创建了中华骨髓库;2001年4月起,更名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79、1993-中国-科学家培育出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抗虫棉,抗虫基因来自于苏云金杆菌;80、1995-美国-文特尔-对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仅有480个基因;81、1997-美英法德日等19国-启动人类脑计划;(我国2001年9月正式参与;)82、1998-美国-一位18岁的男青年因基因治疗而死于美国费城;83、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提出4条基本原则:人类的尊严与平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人类和谐,国际合作。
2023届高中生物新教材科学史归纳
高三三轮复习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一、细胞学说的建立:P3-41.1543 年,法国的________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2.1665 英国人_____(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 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3.1680 荷兰人_____________(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_______,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4.“细胞学说” 主要建立者是_______________,后人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它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5.1858 年德国的____________:新细胞是___________获得。
6.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是_______年由______国科学家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
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P42-447.1895年___________ :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膜是由“____________”组成的。
8.20 世纪初分离出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得出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其中_______含量最多。
9.1925 年荷兰科学家Gorter 和Grendel 实验:用______从______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膜的 2 倍,提出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与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 亮- 暗”提出“蛋白质-脂质- 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 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酶(必修一书P81)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鲁宾、卡门标记H2 2 证明氧气来自H2O18O 、C180★卡尔文14C0 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2 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遗传(必修二)★孟德尔豌豆、“假说- 演绎”分离/ 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进化(必修二P)★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动物激素(必修三P24)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植物激素(必修三P24)★达尔文向光性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选修三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
生物学史(高中教材)(推荐文档)
高中生物学史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665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2、17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5、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8、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9、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0、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四)酶的发现史: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科学发展史
人们发现第一种RNA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
认识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
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1952年,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
研究得出:含氮碱基A=T、G=C
1953年,科学家沃森(美国)和克里克
20世纪,俄国人生理学家巴浦洛夫
曾认为盐酸导致胰液分泌属于神经反射,后来认同以上两位科学家的结论
三、生长素等的发现过程(生长素——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植物激素)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80年,英国的达尔文
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即“单位膜模型”
1970年,弗雷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迪登
用荧光标记法进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关于酶本质的探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科学家
研究成果
1868年,英国的达尔文
提出融合遗传(早期的遗传理论)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
(孟德尔——遗传学之父)
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元素?请问这句话对吗?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才是C元素P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如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
”请问这句话对吗?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可认为是对的;ATP+Pi→ATP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有什么区别啊?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
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什么是还原性糖有哪些?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
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 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和Cu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所以先加Na(OH)2,后CuSO4胞内酶的形成为什么不需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其实胞内酶合成是需要核糖体的,但这核糖体不全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需要的大多数是游离在细胞质上的核糖体。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1、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2、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斯帕兰札尼研究消化作用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证明鸟类的胃液中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消化瘦肉块,现在科学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
6、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11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在此期间,人们已经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进行显微观察,可惜比夏不相信显微镜。
3.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他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4.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6.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细胞世界探微必修一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1949年,德迪夫推测某种酸性水解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出来。
酶的潜伏状态与包裹它的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1956年,科学家正式将这种新发现的细胞器命名为溶酶体。
3.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并设计了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实验。
(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671.1895年,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中生物学教材全解
高中生物学教材全解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高中生物学里那些让人既爱又怕、既神秘又接地气的知识点,就像咱们生活中那些五味杂陈的调料包,每一口都是新鲜感,每一课都是探索之旅!首先说说细胞这家伙,它啊,就像是咱们身体的微型工厂,24小时不打烊,忙着生产、运输、处理各种“货物”——哦不,是营养物质和废物。
细胞膜就像是工厂的围墙,严谨地筛选着进出的“访客”,保证里面的“工人”和“设备”安全无虞。
而细胞核呢,则是那个高高在上的CEO,掌控着整个细胞的命运和蓝图,DNA就是它手里的金钥匙,解锁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再来说说遗传,这事儿简直就是大自然最神奇的编剧。
想象一下,你爸妈的DNA就像是两本厚重的剧本,里面藏着你们家族几代人的故事和特征。
然后,在你出生的那一刻,这两本剧本“啪”地一合,你的故事线就诞生了!眼睛像爸还是妈?鼻子挺不挺?这些都是剧本里早就写好的桥段,但别忘了,还有基因突变这个小插曲,时不时给你来点意外惊喜或者挑战,让你的生活剧本独一无二。
说到生态系统,那简直就是大自然的超级市场。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个个角色分工明确,就像超市里的员工,有的负责进货(光合作用),有的负责选购(捕食),还有的负责打扫卫生(分解有机物)。
这个市场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永恒的主题,就像咱们手里的钱和东西,换来换去,但总量不变。
而且啊,这个市场还特别讲究平衡,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突然短缺,整个系统都会受影响。
还有生物进化,这事儿简直就是“适者生存”的生动教材。
想象一下,远古时代的生物们就像参加了一场残酷的选秀节目,不仅要长得好看(吸引配偶),还要跑得快、力气大(逃避天敌)。
经过亿万年的“选拔”,那些最能适应环境的选手成功晋级,变成了咱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生物。
所以说啊,每个生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佼佼者,它们的故事比任何小说都要精彩!好了,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高中生物学其实也挺有意思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枯燥的概念和公式,更是关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奥秘探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是中国科学院出版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篇)〉的通知(教办[2006]2号)的要求,在经过全国教学质量检测、教师备课、专家评审等程序后,结合当前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由多位资深高中生物学教研专家编写而成的一套教材。
本教材分为《高中生物必修一》、《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选修》3个部分,内容全面、贴近实际、富于生动性,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及时反映当代生物科技发展新进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
老版高中生物教材
老版高中生物教材高中生物教材一、分子生物学1. 胞质胞质是构成细胞的结构,它是由细胞膜、胞浆和细胞内的细胞器构成的。
胞质的基本功能是细胞内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贮存、相互转移和特征的表达。
2.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中最外层的结构,它定义了细胞的形状和面积。
细胞膜具有排斥、过滤、受限于细胞内外化合物的运动和灌注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透性,能有效地影响细胞的生理状态。
3. 胞浆胞浆是细胞中的细胞液,由膜脂、蛋白和多种低分子量的化合物组成,胞浆主要负责细胞的内部代谢、液体平衡以及细胞的营养和能量供应等功能。
4. 细胞器细胞器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们存在于胞质中,是有层状结构,成一系列细胞内受到细胞膜和溶质分隔的可移动细胞器。
细胞器可以完成一些独立的生理过程,主要是蛋白质合成、能量代谢和物质的运输等。
二、细胞生物学1. 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是细胞生长繁殖的过程,分裂细胞能在细胞分裂时将一个细胞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这个过程需要染色体、胞质和细胞质分离。
2. 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吸收外界空气中的氧,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使体内能量转化为支撑生命活动的物质反应过程。
该过程需要ATP、细胞内层面、内质网等结构参与,而且受阿片肽磷酸化反应的影响。
3. 细胞融合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细胞的有丝分裂后的产物,细胞融合可以将两个不同的细胞混合在一起,使细胞开始进行新的活动。
细胞融合发生时,将会产生新的细胞有丝分裂,从而形成更复杂的细胞。
三、遗传学1.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基因组的重要结构,它是DNA和蛋白质的组合体,可以传递遗传信息。
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注定了生命体的遗传特性,由染色体决定的特性会被传递给下一代,因此染色体是生物的遗传机制的基础。
2. 转录转录是基因的信息在DNA的结构和细胞内化学物质里通过不同的形式在物种间传递的过程,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复制、翻译、转位等变化决定物种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发育进化情况。
转录有利于生物适应短期的环境变化,不仅便于适应,也可以调节物种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史江苏省黄桥中学戴波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一) 1965 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胰岛素。
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665 年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 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看到的是只剩下细胞壁的死细胞)2、17 世纪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看到的是活细胞,命名的是微生物)3、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细胞是先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补充: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揭示人体在器官水平结构比夏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形成,发现新细胞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5、1895 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6、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7、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 2 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8、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9、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10、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补充:1988 年,美国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1998 年,玫瑰麦金农测出钾离子的通道立体结构(四)酶的发现史:11、斯巴兰扎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 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4、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他将这些物质成为酿酶。
15、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 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7年查资料得知刀豆中脲酶含量高,决定从刀豆种子中提取纯酶。
16、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 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五)叶绿素的发现史:17、181718、1865年两位法国科学家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不清楚叶绿素在植物细胞中的分布。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发现叶绿素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后人称之为叶绿体。
(六)光合作用的发现史:19、1648 一 1653 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做了盆栽柳树称重实验,得出结论植物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来自水,不是来自土壤。
他没有认识到空气中的物质参与了有机物的形成。
20、 1771 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 1773 年,荷兰的英格豪斯证明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才能更新空气。
22、 1845 年,德国的梅耶发现植物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23、 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植物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24、 1880 年,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25、 1939 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18O进行示踪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6、 1957 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用C 标记 CO2 发现了卡尔文循环。
14补充:克劳德:差速离心法1949 年,德迪夫发现一种酸性水解酶释放后活性提高。
1956 年,正式命名为溶酶体帕拉德(克劳德的学生兼助手)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并且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1771 年,普利斯特利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变得污浊的气体1958 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培养,长成了一株新的植株(七)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发现:27、哈特维尔选择酿酒酵母作为实验材料,因,即细胞分裂周期基因(cdc 基因 )(苏教版 )成功发现100 多种与控制细胞周期密切相关的基28、纳斯从粟酒裂殖酵母中成功分离出着 G2到 M 期过渡。
cdc2 基因 ------既控制着G1 期到S 期的过渡,又控制29、亨特对海胆进行研究,发现并命名了细胞周期蛋白。
必修二:遗传和进化(八)遗传定律的发现史:30、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 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 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正因为孟德尔的杰出贡献,他被世人公认为“遗传学之父” 。
(假说演绎法)31、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 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32、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33、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 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类比推理法)34、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35、 18 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 1 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 1 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九)遗传物质的发现史:S 型36、 1928 年,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体内转化实验,提出加热杀死的细菌中有促进R 型细菌转化成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37、 1944 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进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确定DNA 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8、 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
39、后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实验证明RNA 也是遗传物质。
(十)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DNA 的 X 射线衍射图谱的相关数40、 1951 年,沃森和克里克以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据为基础,推算出DNA 分子呈螺旋结构。
41、 1952 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测定了DNA 中4 种碱基的含量,发现:腺膘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膘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
42、 1953 年,沃森、克里克调整了碱基配对方式,制作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43、 1962 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三人因这一成果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4、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薛定谔。
(十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45、 1957 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46、 1961 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马太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1966 年,科学家尼伦贝格和霍拉纳等终于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47、 1965 年,科学家在某种RNA 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 复制酶,能对RNA 进行复制。
48、1970 年,科学家泰明等在RNA 肿瘤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49、 1982 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机构异常的蛋白质----朊病毒,该病毒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能靠自身的蛋白质改变宿主正常的蛋白质的构象而繁殖自己。
补充:1962 年,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衣藻,玉米等植物叶绿体超薄切片,发现机制中存在细纤维, DNA 酶处理后证明叶绿体中含 DNA1927 年,美国科学家缪勒用x 射线照射果蝇,后代突变的个体增多(十二)生物进化史:50、拉马克( 1744 ~ 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51、达尔文( 1809~ 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 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52、后人提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十三)内环境与稳态:53、贝尔纳:法国人,1857 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54、亨德森:美国医生,在酸碱平衡的研究中发现了血液的缓冲作用。
5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 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5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十四)促胰液素的发现:57、 1902 年,斯他林把一条狗的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去,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
这样,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
他们把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 secretin )。
促胰液素便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激素。
(十五)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史:58、 1880 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尖端下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生长快,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59、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 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