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合集下载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特性及其与血管壁相互作用的学科。

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等。

这些参数对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血液粘度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

通过研究血液粘度的改变,可以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不同的粘度水平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其次,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肺炎等会引起血液粘度的改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和微循环灌注异常。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这些疾病,提高疗效和预后。

此外,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还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肿瘤是血液流变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定期监测这些参数,可以及早发现肿瘤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并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最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病如贫血、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会导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

通过研究这些改变,可以早期诊断和干预血液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总的来说,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及早诊断和干预心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肿瘤和血液病等,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不同疾病之间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关系,为发展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更多的依据。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研究的是血液及其成分的流动性和变形性规律的科学它与临床多种疾病有关。

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就是描述血液各种流变性质的定量半定量参数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及其改变程度对疾病的病因诊断预防治疗疗效观察及病情监测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和药物研究及群体普查及亚健康检查。

血液流变学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医学和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和掌握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状态是处于生理状态还是处于病理状态一、血液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性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是反映血液“ 浓、粘、聚、凝” 的一项重要指标。

血液粘度的高与低能反映血液循环的优与劣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参数。

测定血液粘度研究血液粘度的特点掌握血液粘度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血液的流动性质和凝固性质尤其是对于揭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η b )和血浆粘度(η p )测定。

测定全血、血浆粘度对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评价微循环障碍的原因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临床资料表明许多表现有明显微循环障碍的疾病都同时伴有全血、血浆粘度增高。

而且微循环障碍程度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全血、血浆粘度增高是平行的。

微循环障碍同时伴有全血或血浆粘度的增高常见于多种疾病如脑中风、心肌梗塞、冠心病、肺心病等。

如果经过治疗随着临床症状和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血液粘度亦有所降低。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鉴别诊断疗效观察予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血液流变性的改变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影响血液流变性的因素主要包括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直接影响血液的流动性粘滞性和凝固性其变化超出正常范围就可能引起脑血管病。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1

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1

探讨血液流变学检测对6种常见疾病的临床意义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邮编644100【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6种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比较正常人(对照组)300例、高血压病组147例、糖尿病组129例、脑梗死组151例、冠心病组149例、脑动脉硬化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80例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结论6种常见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高血压;冠状动脉心脏病;糖尿病;脑梗塞;颅内动脉硬化;急性心肌梗死【Abstract】Objective To elucidate various rules of hemorheology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cerebral infarction,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ix kinds of diseases. Comparison of normal (control group) 300 patients, 147 cases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group, diabetic group 129 cases, 151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149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group of 163 cases, 80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blood rheological and other indicators. Conclusion 6 common diseases and other hemorheological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hange. 【Key words】Rheology;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iabetes; cerebral infarction;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临床意义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的特点是不随着切变率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常数,是影响全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或血清之所以具有比水大得多的粘度,尤其是它们对血液粘度所以能给予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血浆或血清中含有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等高分子化合物。

据观察血浆或血清粘度随纤维蛋白原、IgA、IgG、血清中各种蛋白成分,血脂(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的增加而增加。

但这种依赖关系较少,而白蛋白以外的这些成分产生粘度的能力较大。

若纤维蛋白原、β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球蛋白等成分显著地增加时,则可使血浆或血清粘度相应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也是招致全血比粘度增加的原因之一。

各种生物大分子成份在相同毫克%浓度下产生比粘度的能力大小,按其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胆固醇→纤维蛋白→甘油三酯→β脂蛋白→IgG和IgA→白蛋白。

从这一顺序可推测产生粘度能力大小与有关生物大分子的构型、大小、亲水性还是疏水性等性质有关。

如纤维蛋白原分子呈纤维状,容易弯曲和引起分子间的相互牵连,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相当于白蛋白的139倍,列于第二位;而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由于它们是非亲水性物质,在血浆或血清中往往以与其他物质结合的乳糜颗粒而存在,故产生粘度能力较大,分别为白蛋白的278和121倍,列于第一位和第三位;另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顺序为β脂蛋白、Lg、白蛋白(6.9×10),其中β脂蛋白亲水性较差,分子量比Ig、或白蛋白高3.2倍,Ig的亲水性较脂蛋白好,分子量较脂蛋白低故产生粘度能力居中,即白蛋白的2.7倍,白蛋白因分子量最小,亲水性最强,产生粘度能力较弱,故在生理条件下白蛋白对粘度的影响可能较小。

临床意义增高最典型疾病有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脂血症、球蛋白增多症、高血压等。

而在测出血浆粘度高的同时,测定血浆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又可从血浆粘度增高中进一步区分出巨球蛋白增多型(以巨球蛋白IgM增多为特征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以及球蛋白IgG 或IgA增多的多发性骨髓瘤等);纤维蛋白原增多型(如中风、心肌梗塞、糖尿病等);血脂增多型(如高血脂等);球蛋白增多型(慢性肝炎、肝硬化、肺心病等)以及核酸增多型(急性白血病等)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流变原理和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验及临床应用一、血液流变学概述(二)什么是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 )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de)血管(de)流变性质及变化规律(de)学科.(二)什么是临床血液流变学研究与人体疾病(de)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和疗效评价及药物(de)作用原理等有关(de)血液流变性称为临床血液流变学(Clinical Hemorheology ).(三)血液流变学(de)研究范围1血液(de)宏观流动性,即粘度.2血细胞(de)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de)聚集性和变形性.3血浆成分对血液流变性(de)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二、血液流变学基础理论(一)血液(de)流动血液在血管中运动是一种表现为中央流速快,周边流速慢(de)“套管式”流动.而所谓“套管式”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分层运动,故又称层流. 液体层流(de)模式图(二)血液流变学参数1 内摩擦力(F ):快慢两层液体间能够驱使整体血液流动(de)一对力(拉力与阻力),就称为 内摩擦力.单位:达因2 切应力(τ):在单位面积上所承受(de)粘滞力.单位:Pa (帕斯卡),1Pa=10达因/平方厘米τ = F/S S:两液层之间(de)面积3 切变率(g ):反映快慢两液层之间(de)速度差和距离差.单位:1/秒(s -1)公式:4 粘度(η):切应力(τ)与切变率(g )之比.衡量液体流动时(d e )内摩擦力或阻力(d e )度量.单位:毫帕斯卡·秒(m P a ·S )牛顿粘滞定律:血粘度是衡量血液流动性(d e )指标,粘度愈高流动性愈差,粘度愈低流动性愈好.5 非牛顿液体和牛顿液体全血是非牛顿液体,即全血(de)粘度是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而血浆dHdV g =gτη=被看作是牛顿液体,它(de)粘度与切变率无关.6 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ηb : 全血粘度ηp : 血浆粘度7 表观粘度ηa :全血等非牛顿液体,在特定切变率下测定出来(de)粘度称为这种液体(de)表观粘度. 8 还原粘度ηr e :用Hct 校正后(de)表观粘度.消除Hct 对粘度(de)影响. ηr e =ηb —ηp /ηp 1/H c tHct 与血液粘度之间(de)关系9 血浆粘度血浆粘度(de)特点是不随切变率(de)变化而变化,不论在高或低切变率范围内总是一个常数, 即为牛顿液体.血浆粘度(de)高低与其中所含各种蛋白质、糖类、脂类等高分子物质含量有关.其中蛋白质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10 血浆比粘度比粘度一般指某液体(de)粘度与标准参照液粘度(de)比值,常以水或生理盐水(NS )作对照.实际测定多采用血浆和已知粘度(de)净水互相比较(de)方法,二者通过毛细血管(de)时间之比即粘度之比,这个比值就称作血浆(de)比粘度. 11 卡松粘度(c ):是足够高切变率(红细胞变形到极限)下血液粘度趋向(de)极限值.根据Casson 方程推导得:c 为卡松粘度 τ 为切应力τc 为卡森屈服切应力 g 为切变率12 屈服切应力c屈服切应力是低切变率下,纤维蛋白原(d e )桥联作用使红细胞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而致.故与H c t 和血浆蛋白含量有关,其大小影响微循环中(d e )血液流动性,反映了微循环中(d e )血液郁积状况;也影响低切变率下血液流动中(d e )红ηηηpbr =gc c ττη-=细胞(d e )取向和相互作用13 红细胞聚集指数通过低切变率下血液(d e )相对粘度(ηr )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当红细胞膜发生病变,或血浆中(d e )成分影响到红细胞膜,使红细胞膜表面(d e )负电荷量减少,则红细胞(d e )聚集性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时红细胞聚集性有特殊(de)改变 正常(de)血液,一般50·s -1以上(de)切变率即可使在静止状态下因红细胞聚集而形成(de)聚集体解聚,但在急性心肌梗塞时,患者(de)血液在500·s -1(de)高切变率下,仍然存在一定数量(de)红细胞聚集体,显示了红细胞聚集性(de)异常增高.14 红细胞刚性指数T K通过高切变率下测定血液(d e )表观粘度来判断红细胞(d e )变形能力.(三)血液流变学检验血液粘度 红细胞聚集性 红细胞变形性 其它指标1 血液粘度(1).高、中、低切变率下(de)全血粘度(2).高、中、低切变率下(de)卡松粘度(3).血浆粘度(4).全血还原粘度2 红细胞聚集性指红细胞在低切变率下形成聚集体(d e )性质红细胞聚集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在低切变率(1s -1) 下(d e )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出红细胞聚集指数(3)血沉(E S R )和血沉方程K 值K 值是去除红细胞比容H c t 影响,评价红细胞聚集性(d e )一个更可靠(d e )指标.(4)红细胞电泳率3 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变形性指正常红细胞具有能通过比自身直径小(de)毛细血管(de)能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或计算方法:(1)高切变率,一般是150s -1条件下全血粘度.(2)根据粘度计算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3)红细胞滤过指数(4)激光衍射法4 其它指标:红细胞比容Hct 、血浆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流变性、血小板粘附性、血小板聚集性、体外血栓形成测定三、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d e )临床意义1.血粘度降低临床上血粘度降低(de)情况不多,主要是大量失血后机体体液代偿和医源1Hct ln Hct ESR --=K性补偿所致血液稀释化引起.这类病人很少做血液流变学检验,所以出现全血粘度较大幅降低时,一般都是仪器或抽血错误所致.如果出现了全血粘度降低较多时,一定要看红细胞压积是不是有降低,如有是结果可靠性较大,如压积正常就要多检查一下.血浆粘度下降对全血粘度有影响,但不大.2.高、中、低切都升高,且幅度较大这是高危人群、一般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依次为高纤维蛋白原>高红细胞聚集指数>高Hct.但是如果其他指标正常,或增加不明显,那么检测结果可能有问题,要复查.3.低切高、高切不高这一类多为缗钱样红细胞聚集引起,可能是红细胞电荷减少,也可能是温度过低使得红细胞易聚集,引起粘度升高.而这种聚集因为高切变速度(de)稀释效应而减少,所以高切不高.由于末梢微循环是在低切变速度下进行(de),所以对于末梢微循环不好(de)病人,如老年人、高危人群也有很大(de)危险性.4.高、中、低切都略有升高如果其他指标正常,只有Hct升高一般是正常(de)生理现象(如到高原);有时Hct可能很高,而粘度上升并不高,这主要是正常情况下人体有调节血粘度(de)能力.当然也可能是高粘血症代偿期.但若其他正常,而血浆粘度高,也可引起全血粘度高, 这类病人有可能处于高凝前期,有很强(de)预报作用.5. 血浆粘度升高最大(de)可能是纤维蛋白原等链状蛋白升高,这类病人可因为链状蛋白形成网状结构引起全血粘度升高,一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很危险.至于血糖、血脂高引起(de)血浆粘度一般只是略有升高6. 血脂升高血脂升高病人一般都存在血流变学改变,血脂对血液流变(de)影响主要表现不在粘度上,而是表现在血管上.因此,血粘度高同时伴有高血脂(de)病人是双重因素(de)影响,即使粘度升高不大也要注意.四、血液流变学(d e)临床应用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血液粘滞异常综合征:若血液流变性质(de)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值为高粘滞综合征;明显低于正常值为低粘滞综合征高粘滞综合征:由于血液粘度增高,血液流动缓慢,组织血液与氧气供应相对不足所引起(de)临床综合症高粘滞综合征(de)病因(一)血管性疾病1.高血压2.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4.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二)代谢性疾病1.糖尿病2.高脂蛋白血症3.高纤维蛋白血症4.高球蛋白血症(三)血液病1.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白血病4.多发性骨髓瘤(四)其他1.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2.中医范围中(d e)血瘀症等。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

血液状态与血流变参数
反映血液浓稠的指标 :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 反映血液粘滞的指标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还原粘度 反映血液凝固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 反映红细胞聚集的指标 :全血低切变率的粘度和还原粘度、 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 电泳时间 反映红细胞变形的指标 :全血高切变率的粘度和还原粘度、 红细胞变形指数、卡松粘度、红 细胞变形TK值
1.1 全血粘度
全血粘度结果有高切变率、中切变率、低切变率下的三个血 液表现粘度值, 1,高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由红细胞变形产生的,高切粘度 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或弹性差,血管壁硬化、粗糙。 2,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主要是红细胞聚集决定的,低切粘度高,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3,全血中切粘度值为全血低切粘度到高切粘度变化的一个过渡点。 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镰状红细胞病、球形红细 胞病症、酸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全血粘度增高; 而各种贫血、尿毒症、肝硬化腹水、晚期肿瘤、急性白血病 以及妇女妊娠可引起全血粘度降低。同时,全血粘度测定对脑血 管疾病有一定鉴别诊断意义,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70%~80%全 血粘度增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则不增高或降低。
1.3 红细胞压积(HCT)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最重要素,增加HCT 常导致全血粘度增高。当HCT低于45%,全血粘 度随HCT指数增高,粘度与压积呈直线关系。 当HCT超过45%时,粘度与压积呈对数关系。 因此,当HCT超过45%时, 压积的微小变化可引起 血粘度明显上升。 HCT降低,血液流动性增加,因此可用血液 稀释疗法治疗脑梗死(急性脑梗死时,HCT是一 个重要的指标),即HCT降低到30%~35%左右, 认为在这个压积下血液粘度显著下降,血液流动 性增加,以此改善脏器供血。

血液流变学在医学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医学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医学中的意义血液流变学是对血流量的变化,从主体的不同层次、不同成分进行地研究,通过物理流变学检测血液,可以预测许多疾病,将常用指标和医学意义如下,供大家参考。

标签:血液流变学;常压指标;医学意义【Abstract】BloodRheologyisadisciplinewhichstudiesdifferentlevelsofbloodflowandchangesofitsc omposition,manydiseasescanbepredictedthroughphysicalrheologyofbloodtesting,commonindicatorsandmedicalsignificancearesummarizedasfollowings,asforyourreference.【Keywords】Hemorheology;atmosphericindicators;medicalsignificance一、血液粘度测定的医学意义血液最基本的流变特征是血液粘度,它不仅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中心,而且是血液流变学的参数,血循环的好与坏通过血液粘度的高与低来反应。

通过测定血粘度,研究并掌握血液粘度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而能够揭露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与某些疾病的相关关系。

血液粘度测定包括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测定。

对全血和血浆粘度的测定,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而评估微循环的障碍原因,对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血液粘度的测定,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的甄别诊断,疗效观测,愈后判别有重要意义。

在出血性脑中风时,以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下降最显著,它预示有出血性血管病发生。

在缺血性脑中风时,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增高,而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增高,是形成缺血性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血液粘度不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高,这有利于预测出老年人冠心病。

心绞痛患者常出现血液粘度增高,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更明显。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血液是人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之一,其流动特性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科学,对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

一、血液流变学的定义和目的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的物理性质和相关因素的学科。

其目的在于探究血液的黏度、变形能力、流动性和凝聚性等指标,以评估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

二、血液流变学的应用领域血液流变学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1.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血液中红细胞、血浆以及血小板的黏度,从而判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险。

例如,高血液黏度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检测血液黏度,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并且指导治疗措施的制定。

2. 血液疾病的检测与监测血液流变学可以通过测量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来评估血液的流动性。

在贫血、白血病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血液疾病的检测中,血液流变学有助于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血液流变学还可用于监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等疾病的发展情况。

3. 临床药物的研发与评价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药物对血液流变性能的影响,从而为药物的研发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与血液流变性能有关,通过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中的意义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分析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早期预测和预防通过检测血液的流变性能,可以提前预测一些疾病的发生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疾病的发展。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通过血液流变学可以及早发现高血液黏度,以便及时调节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疾病的辅助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的全面评估,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肝功能不全的治疗中,通过检测血液流变性能,可以了解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一.说明:1、血液流变学介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血液流变学是主要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规律,血液中有形成分(细胞)的变形性和无形成分(血浆)的流动性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以及血管和心脏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是一门新兴的医学技术,其中一些资料尚未齐全,有待补足。

2、血液流变学测定的方法是一种物理学方法,其中一些参数可能会与用其他方法测定的参数有出入,检查流变学时以流变学的测定结果为准。

3、在测定流变学时最好加做血脂(主要是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因这两项对流变学影响很大。

4、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一)、血管性疾病1 高血压,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1 糖尿病,2 高脂蛋白血症,3 高纤维蛋白血症,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 白血病,4 多发性骨髓瘤。

(四)、其他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二、测定时间:每周一至周五,用肝素钠抗疑管采血,标本量不得低于4毫升。

三、临床意义:1,全血粘度:在低切变率时,血液形成红细胞聚集体,红细胞聚集体越多,红细胞聚集越强,血液粘度越高,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聚集程度。

高切变率下可反映红细胞的变形程度,高切粘度高,红细胞变形性差;高切粘度低,红细胞变形性好。

中切粘度值为低切到高切粘度变化的过渡点,其临床意义不十分明显。

全血粘度测定对判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山病、烧伤、脱水均可使红细胞压积增加、使全血粘度升高。

冠心病、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创伤等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而使全血粘度升高。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意义

五、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的疾病
(一)血管性疾病 1 高血压, 2 脑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出血), 3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 4 周围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脉管炎,眼视网膜血管病等)。 (二)代谢性疾病 1 糖尿病, 2 高脂蛋白血症, 3 高纤维蛋白血症, 4 高球蛋白血症。 (三)血液病 1 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 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3 白血病, 4 多发性骨髓瘤。 (四)其他 1 休克,脏器衰竭,器官移植,慢性肝炎,肺心病,抑郁性精神病。 2 中医范围中的血瘀症等。
二、生理
血液粘度的低与高代表血液运输的优与劣 或血液供应的多与少。血液粘度增加,循 环阻力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必然导致器 官和组织,尤其是微循环灌流量下降,造 成缺血缺氧,影响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 而产生疾病。
研究表明,在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 疾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之前,往往 已有一种或数种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血液 粘滞因素升高),它标志着无症状的疾病病 程已经开始,已经由健康人发展为亚健康 成为中、老年人保健的措施之一 在一定范围内,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作为诊 断,甚至是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 断的主要指标
用于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如中风患者 中缺血性中风70%~80%全血粘度增高,而出血 性中风则则不增高或降低。 也可作为心肌绞疼和心肌梗塞疾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第1~~3 天变化最明显,认为患者苍白,出汗,皮肤冷粘 等症状与红细胞硬度升高有关。
3.应用于疾病的预报:
三、临床意义
1.应用于疾病的诊断: 是目前诊断脑中风、冠心病、高血压、高 血脂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不可缺 少的项目。 糖尿病、慢性肾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 晚期肿瘤、出凝血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 肺心病等,以及中医所指的血淤症,在整 个病程的某一阶段,均可有血液流变学指 标异常。

血流变原理及意义

血流变原理及意义

血流变原理及意义
血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特性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液的流变性质。

血液的流变性质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如粘度、流变应力、剪切力等。

血流变性质与血液流动的状况及血管内的阻力密切相关,因此它对于研究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学和病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血流变性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见的有血液组成成分、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液温度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液组成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

红细胞对血液粘度的影响最大,而白细胞和血小板则对血液的流变特性影响较小。

血液流动的状况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如血液黏稠度过高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血栓形成等疾病,而血液黏稠度过低则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氧气传递等重要功能。

因此,研究血流变性质有助于了解和预防相关疾病,并为相关治疗提供基础。

总之,血流变原理及意义的研究对于深入探究人体循环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1 -。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特性的学科,主要研究血液流变学参数,如血液黏稠度、血管阻力、血流速度等。

血流变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血液循环、血管功能以及疾病状态的信息。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血液循环功能:血流变学检查可以评估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包括血液流速、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变形性等。

通过这些参数的评估,可以了解到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运输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高血粘度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缓慢,增加心脏负荷,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评估血管功能: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反映血管的通透性、弹性和收缩能力等。

通过测量血管阻力和血流速度等指标,可以评估血管的扩张和收缩功能。

这对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血管阻力的增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而血管收缩功能的异常可能是高血压病的一个指标。

3. 早期诊断疾病: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提供一些早期诊断疾病的线索。

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血流变学检查可以发现血流速度的异常变化,提示可能存在血管病变。

此外,一些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通过血流变学检查早期诊断。

4. 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血流变学检查可以指导一些疾病的治疗和评估预后。

例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通过监测血液流速和血管阻力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在一些手术前后的患者中,血流变学检查可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

血流变学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评估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和血管的功能状态,可以提供一些有关血液循环和疾病状态的信息。

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血流变学检查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流变学检查的临床意义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规律的一门医学分析学科。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

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疾病的发展和预防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包含的具体内容及临床意义如下:1全血黏度检测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基本特征的参数,也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影响全血黏度的主要因素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性和变形性及血浆黏度等。

根据切变率的不同,一般分为高、中、低切黏度。

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变形性,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性。

[临床意义]:全血黏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

全血黏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1、循环系统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深静脉栓塞等。

2、脑血管病:中风、脑血栓、脑血管硬化症等。

3、肿瘤类疾病:较为常见的为肝脏、肺和乳腺肿瘤等。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全血黏度降低主要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有关,可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低血黏度两大类:1、病理性低血黏度:主要是几种出血性疾病引起,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2、生理性低血粘综合征:这一类型的特点是血液黏度的降低出现于人体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一阶段。

例如,妇女在月经期以及妊娠期所见的血液黏度低下均属于此类型。

2血浆黏度血浆黏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

影响血浆黏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

[临床意义]:血浆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

临床血浆黏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应用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体力学性质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特性的学科,对于促进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血液流变学的基本原理血液是心脏通过血管系统向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液体载体,其黏度、凝血性和流变性是决定血流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参数。

血液黏度受红细胞数量、形态和变形性的影响,而血浆黏度则受温度和蛋白质含量等因素影响。

此外,血液凝血性和凝聚性对血流动力学也有着重要影响,如血栓形成可能引起血管阻塞,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液流变学研究了血流动力学特性与血液黏度、凝血性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血液的黏度、凝血时间、红细胞变形能力等参数,可以评估血流状态、判断动脉疾病的程度和临床风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可以评估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检测血液黏度、凝血功能等指标,为医生提供全面的临床信息,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为介入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 血液疾病监测与治疗血液流变学在贫血、血栓症、血液黏稠度增高等血液疾病的监测和治疗方面也有着重要应用。

例如,对于患有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血液疾病的患者,可以通过评估血液流变学参数,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和病情发展情况,指导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3. 临床手术指导血液流变学在临床手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心脏手术、血管介入治疗等操作中,血液流变学参数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术中患者的血流状态,预防手术过程中出现的血栓形成、栓塞等并发症,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三、血液流变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血液流变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血流变的临床意义2

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肿瘤、坏血病及服用阿司匹林、保泰松、
右旋糖酐等。
全血还原比粘度(低切)
正常情况:男:13.16-30.5 女:12.81-30
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
正常情况:男:5.34-10.88 女:5.34-10.32
当血细胞比积浓度为1时的全血粘度值。以全血
粘度与血细胞比积浓度之比表示。即(全血粘度 -1)/血细胞比积。其中(全血粘度-1)为增 比粘度,还原粘度则实际反映单位血细胞比积产
血沉方程K值
血沉方程K值是用来校正血球压积对血沉的影响,K值越 大,证明红细胞聚体性愈强,体内有瘀血存在。
男0-129.45,女0-133.32
(1)K值正常而血沉升高:红细胞比容降低,但红细胞
聚集性并不高,实际ESR并不快。
(2)ESR加快而K值增大:肯定ESR加快,说明红细胞
聚集性高 .
(3)ESR正常而K值增大:肯定ESR加快,说明HCT增高,
增加: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等。
红细胞电泳时间(S)
正常情况:男13.76-20.06s,女13.16-18.08s
增加:提示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粘度增高,易形
成血栓性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心肌梗塞、心绞痛、缺血性中风、
高血压等。
减少:提示红细胞、血小板带电荷强,血液粘度下降。见于血小
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
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
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山居住者及
慢性心肺疾患等。
减少: 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计数与
红细胞比积的降低不一定成比例,故可以根据红细胞比积和红细胞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流变学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苏海洪(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血液流变学研究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江苏苏州 215004)关键词:血液流变学;病理生理学中图法分类号:R331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05)02-0329-030 前言一个显而易见的医学常识是:合适的组织/器官的功能强烈地依赖于适当地血液灌注。

显然, 适当并不只意味着恒定的血液供应,而是血液供应能力必须和特定组织的需要相适应。

任何这一精致的平衡的紊乱都会导致临床问题。

所以,高等生物都具有强有力的机制来维持这种平衡以保证生物体的良好的健康状态。

1 影响血流的因素血液系统的血流大小取决于血压变化(灌注压),血管中液体的传导性和血液的流动性。

后面两个因素可以归结为阻力系数(R),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灌注压( P)和血流(Q)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P=Q!R。

换句话说,在特定的灌注压下,血流的大小和液体的阻力成反比例关系。

合适的特定组织的血流灌注要求有一个从心脏起始到组织的相应的压力梯度。

血管组成的流体阻力取决于血管网的几何学分布。

这一组成通常就被称为血管妨碍[1]。

2 作为血液流量的决定因数的血液流变学从1960年以后随着血液流变学理论的发展,血液流变学在决定血流量和组织灌注中起的重要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对它们两者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的研究[2,3]。

液体的流变学(流动行为)能够用粘度来定量地描述。

对于牛顿流体来说,其粘度不随所加的切变力的改变而变化,相反,非牛顿流体的粘度会随所加的切变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血液是一种两相非牛顿的流体。

假如把诸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作为固体颗粒考虑,则可以认为血液是一种固体在液体中的悬浮液。

在特定条件下(如:在高切变力作用下),血液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液-液乳状混悬液体。

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就是造成血液的特殊流变学行为的主要原因。

在给定的切变力下,血液的粘度取决于红细胞压积,血浆浓度和红细胞的流变学特性[4]。

白细胞和血小板没有明显的作用,因为它们的数目相对很小;但在研究微循环时要考虑它们的影响。

红细胞的特殊的流变学特性基于它的变形能力和聚集能力[5]。

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越大,则血液的粘度越小;相反,红细胞的聚集能力越大,血液的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综上所述,所有以上讨论的能影响血液粘度的因数(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等)的改变都会引起相应的血流阻力和组织灌注的改变。

虽然,流变学参数和血流动力学机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也缺乏流变学在病理生理中起的作用的确定性证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3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3 1 病理生理学红细胞压积,作为一个动力学参数,依赖于体液的动态平衡。

在各种生理和/或病理条件下它可以达到足以升高血液的粘度的程度。

血浆粘度也对局部和全身的稳态比较敏感。

红细胞变形能力大小取决于其本身的特性和代谢状态。

不同的遗传特征,细胞质和膜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它的变形能力的改变。

此外,还依赖于完整的代谢途径和相应的AT P 供应以维持其离子运输系统。

已经有实验表明细胞钙的浓度增高能损坏膜结构从而引起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改变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代谢缺失可能是由局部的组织灌注损害所造成的局部稳态失衡引起的。

对红细胞的所需的代谢产物供应的同时必须给予一些抗氧化辅助因子,如: NADH,NAD P H。

缺乏这些会使得氧化应急和氧化防御机制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加重红细胞的损伤[6]。

红细胞的聚集能力是由血浆和其本身的细胞特性所决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一变化往往同急性炎性反应联系在一起。

另外,有许多可靠的证据329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5;15(2) *收稿日期:2004-10-28 作者简介:苏海洪(1964-),男,江苏常熟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脑循环,脑代谢和血液流变学研究。

表明红细胞的表面特性在红细胞聚集过程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损伤组织中代谢紊乱引起的改变也会导致红细胞的聚集能力的变化[7]。

3 2 临床意义以上所述的各种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意义已经被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所证实。

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是通过在体外测定血液样本的血液流变学参数得到的。

3 2 1 心血管疾病在各种心血管疾病中都观察到有血液粘度的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损害和聚集能力的增强。

已知各种缺血性疾病都和血液流变学损害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在几乎所有的血管损伤和缺血性疾病中,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都是由局部的以上提及的稳态的失衡引起的。

因此,心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可以认为是循环功能的损伤的结果(或标志),同样地,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异常也会导致组织灌注的异常[8]。

高血压既是一个血液流变学异常的非常有趣的临床例证,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特别是一些老年性高血压中存在的血管损伤是由流变学改变所致的。

另外,流变学的损害也是血压增高的原因,其机理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的作用。

最近的证据表明红细胞的流变学特性的改变是主要原因,至少在一些类型的高血压病人中是这样。

3 2 2 糖尿病糖尿病是另一种伴随原发性的微循环紊乱的重要疾病。

有许多的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人的全血、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能力增强和变形能力的降低。

多核白细胞的变形能力的损伤在糖尿病人中也有报道。

而这些都和组织的灌注损伤有关[9]。

3 2 3 脓血症脓血症是全身稳态紊乱的最生动的表现。

因此在脓血症病人中能检测到明显的流变学改变。

临床和实验研究都提示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明显降低而红细胞的聚集能力显著增强。

红细胞的这些变化能引发脓血症病人的循环障碍[10]。

3 24 血液病镰刀型红细胞病是一种能直接归因于异常的红细胞中的存在的血红蛋白所致的显著的流变学改变的典型的临床病例。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血液病,诸如:各种血红蛋白原性疾病,红细胞膜蛋白缺失,和酶的缺失,等等[11]。

3 3 非临床性条件不仅在病理条件下,而且在某些极端的生理条件下也会有流变学的改变。

剧烈的运动能导致流变学参数的改变已经被证明。

剧烈锻炼所致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是即时的,并且能在15~30m i n内部分恢复。

另外,还有一个开始于60m i n的迟发性效应,这是由粒细胞的明显增多所引起的,使得红细胞更容易聚集和变形能力受到损害。

这些流变学改变可能在运动相关性死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反,温和的锻炼能够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外周血液中的血流阻力成分。

最近还有实验表明经常性的温和的锻炼能降低剧烈运动带来的流变学有害效应,也就是能对预期的血流动力学过载起到保护作用。

3 3 鸡和蛋理论以上所述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的病理生理和临床意义说明了这样一种血液流变学特征:一方面,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可能是由局部和/或全身的稳态紊乱所致。

另外一方面,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会导致组织的灌注障碍,并进一步导致其功能的破坏。

在病理生理过程中,很难确定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原因还是结果。

然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的确切本质的不明朗并没有妨碍医学工作者对在各种病理状态和极端生理条件下的流变学改变的研究。

而测定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和聚集能力的仪器的进展也促进了这些研究。

3 4 病理生理学意义: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虽然,在临床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但是,这些改变的病理生理学意义还存在争论。

其主要原因是红细胞在体外(在血管系统以外)和在体内的行为的差异性。

因此,不能把体外的研究结果直接应用到体内的血流状况的解释[12]。

根据在实时状态下的灌注压和血流量的计算结果得到的血液粘度低于在体外得到的检测结果。

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可以通过研究在不同节段的血液的组分改变来理解。

非常仔细的研究表明血液的细胞组分在不同水平的循环系统中存在非常大的范围的变化。

这一变化甚至在同一血管的不同横断面上存在。

因为这些成分(如能变形的红细胞)具有对流体动力的自适应能力,使得它们倾向于向移动到管道的中心地区这一被成为"流体动力的平静区域"。

这一现象被称为"轴漂移"。

在血管中就导致靠近血管壁的地方变成血浆富集区,其红细胞含量就相对较少。

这些血管的分支被这些边缘的低红细胞压积血流所灌注(血浆撇除效应),导致直径低于500 m的血管中的红细胞压积和大血管中的相比明显降低。

,其幅度甚至低于40%~50%。

因此,从大血管中采到的血液样品并不能代表全身的血液状况。

最靠近血管壁的流体区域对流体的阻力贡献最大,因为这一区域的摩擦力最大。

这一区域的摩擦阻力是由流体层的流速和粘度决定。

红细胞和其他相关成分浓度的降低会导致局部流体阻力的降低并进而影响到全身血管系统的阻力。

血浆组分的变化和其中细胞的特性的改变都将对这一区域的粘稠度和组分产生影响。

红细胞的聚集能力的增高会因"轴漂移"而增加血管中心区域的红细胞浓度。

一系列的研究也表明特别是在低切变力区域红细胞聚集能力的增高能降低血流阻力。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血液的组分,流动性等对血流阻力的影响强力的依赖于血流环境[13],因此不能仅凭体外得到的流变学结果完全描述体内的血流动力学。

体内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对血流阻力的贡献是很清楚的。

在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条件下,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对血流的影响程度变异范围很大。

在大流量血流条件下(大血管内)血液粘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对血流的取向效应,330 Ch i n J H e m orh.2005;15(2)以降低摩擦阻力。

当血液流向微循环时流速的变慢和红细胞的聚集对血液的流动性和血流阻力方面起主要作用。

然而,当血液流到管径大小和细胞接近的毛细血管时,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就成为唯一重要的能影响微循环的因素了。

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白细胞的流变学特性在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能影响微血管中的血流,虽然它们的相对数量较少。

相反,白细胞对体外的血流变特性几乎没有影响。

3 5 病理生理学意义:正常的和几何学变化的血管床在特定的血管网络中血管的几何学特性是最重要的影响血流因素。

这一重要性还体现在血管的管径是具有可调节能力的。

众所周知,阻力血管的管径是由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所控制的,它一方面能影响血管系统的外周阻力,另一方面影响血液流向微循环血管网。

合适的微循环血流也是这一调控机制的控制参数[14]。

血管的几何学是由血管平滑肌所调控的。

而血管平滑肌状态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组织的代谢需求,任何血液供应和组织代谢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都会导致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状态,从而恢复这种平衡。

因此,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任何组织灌注的紊乱所引起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诸如:血液粘度的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损害等)都会被血管阻力方面的补偿机制所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