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表现】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神农氏教民耕作,刀耕火种。

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多是象形字。

人们把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1)农业:实行井田制;出现青铜农具,但仍以石器助耕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2)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商朝已有织机,出现妇工,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春秋晚期已有铁器。

陶向瓷过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夏朝历法《夏小正》等。

三、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

1、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先秦历史知识点

先秦历史知识点

先秦历史知识点【1】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为止,历经原始人群、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时期。

元谋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类的典型代表。

从山顶洞人开始进入氏族公社,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代表。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此时期,贫富分化,原始社会解体。

尧、舜、禹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

遍布全国各地的原始文化表明,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国先民的多项发明,说明中国对世界文明具有突出贡献。

2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

①夏自公元前21世纪至约公元前16世纪,由启建立,最后国王是桀。

统治中心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奴隶制开始阶段。

②商自公元前16世纪至约公元前11世纪,由汤建立,最后国王是纣。

初都城是亳,前期屡屡迁都,最后定都殷。

其疆域,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至长江流域,还有众多属国。

商有高度的奴隶制文明,是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③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前771年。

由周武王建立,最后国王是周幽王。

都城是镐京。

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是疆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④春秋自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

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周王室衰微,周王成为诸侯的傀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加强。

春秋是奴隶社会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3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自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

这一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民族融合加强,出现了统一趋势,生产力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贵族掌握了政权,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更替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联盟等几种形式,这些社会组织与原始社会的各个阶段相对应。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
探究: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张:小国寡民
3、儒家思想: (1)春秋末年的孔子 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 、礼。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探究: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6
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7
小农经济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重点知识)
D
10、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 ②千里莺题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难缠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央:中央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然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辅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开始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各阶段特征

各阶段特征

列强侵略
在西方工业文人明民的斗冲争击下(,太中平国天由国农运耕文动明)时代开始向工业
文明时代演进。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始形成。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映,从农民阶级到地主
阶级经内济部结的构抵变抗迁派和与洋近务代派工,业都兴不同起程(度自地然进经行济了抗逐争渐和解探 索。体两、次洋鸦务片运战动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
(现2)融农合学局:面《。齐民江要南术得》到是开我发国现,存经的济第重一心步开完整始的南农移书。。
(3)书法绘画: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非凡。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1、经济:农业水利发展(曲辕犁、筒车),手工业商业发展(长 安、洛阳等大都会。) 2、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直接导致唐朝灭亡。 3、文化: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绘画书法达到新的高峰,出现短 片小说传奇,标志小说的成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 1368年)
1、政治:宋二府三司制度,元废三省,设中书为最高行 政机阶构段,特创征立:行是省民制族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 2、发经展济的:时经期济。重由心分逐裂渐逐转步移走到向江统浙一地,区中,央宋集代权景进德一镇成 为瓷步都加,强元,代各松民江族成交为流棉密纺切织,中进心一,步宋走代向坊融市合界。限两被宋打破, 城市时经期济经功济能重大心增转。移到南方,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 3、元思文想化文成化就:突隋出朝,开是始封,建出文现化“发三展教的合又一一”高,峰宋,朝继出现 理学续、世心界学领,先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繁荣。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先秦时期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 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 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 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 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 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 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 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 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法家:利益——法术——天下治——性恶论
先秦儒学
1.孔子的主要思想 创立 2.孟子的主要思想 继承发展 3.荀子的主要思想 丰富完善
仁、礼、德治 仁政、民贵君轻 “礼”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孔子(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
1. 思想(核心)
仁:仁者爱人——体察民情、体贴他人
(途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时期
政治
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技术已萌芽(麻葛丝) 2)冶铸业:已有小件铜器-生活 用具 3)陶瓷业:原始彩陶、黑陶 3.商业:已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文化
备注
远 古
必修二
夏 商 周 先 秦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 ②地位: 基础
③方法:
“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⑵“仁”的思 想 ①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方法:
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4题 -临考突破 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24题 -临考突破 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
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A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
史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 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 于商的运作模式①,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②, 这是以姬姓周室宗族为主干框架而融合诸族后形成 的,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 革③,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 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 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④,进而演变成一种 以封国或“采地”统治者宗族或家族组织为核心的 族群结合体⑤,实际上已成为带有“华夏”性质的 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⑥。
各国的变法运动 各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制度
历史理解
多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政治转型: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向崩 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的趋势。 (2)经济转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 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 成,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为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3)思想转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 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 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了思想动力。
易错3:理解井田制的概念
【点拨】井田制属于奴隶主土地 国有制,私人田地交易的出现, 说明井田制出现松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先秦时空定位【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政治方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面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到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模式逐渐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出现并发展思想文化方面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

.教育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体裁多样,时代特色鲜明【考情探究】5年考情备考策略考题分布 考查角度 考情综述2019某某单井田制近几年考题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1)重点掌握重要的历史科,1,3分集中在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注重考查核心价值观引领,如制度创新等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2)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

把握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017某某单科,1,3分青铜器2016某某单科,1,3分宗法制的内涵与特点2015某某单科,1,3分分封制必备知识篇固本夯基【考点集训】考点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东周桓王即位后,周X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X国,最后双方在纟需葛开战,X 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X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一)原始社会1.经济:⑴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简陋低下;原始农业出现,南稻北粟;实行土地公有制,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原始的畜牧业出现——六畜。

⑵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⑶商业:出现以物易物原始商业。

2.文化:文字: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与成熟文字有渊源。

绘画:新石器时代:绘画艺术的源头。

(二)夏、商、西周:1.政治:⑴夏朝建立,出现世袭制;⑵商朝时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还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就保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夏族、商族、周族)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核心(族权与政权合一)③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神权与王权结合,⑤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2.经济:⑴农业A.主要工具:商周时期:耒、耜仍是重要工具(木、石等)。

青铜农具出现,但很少。

B.土地制度:西周时期,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性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C.耕作方式:石器锄耕、集体耕作(千耨其耘)⑵手工业A.青铜时代:“三代”——夏、商、西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其中鼎、簋等青铜器象征着身分、地位,反映了等级制度。

B.丝织业产生并发展起来C.制瓷业:商朝时,出现我国最早的瓷器。

D.官营手工业:西周时期“工商食官”,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官府供给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不进入市场。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⑶商业A.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B.周朝: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历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一、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工具是石器。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出现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政治上:BC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出现。

西周代商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善于经商。

文化上:夏朝“夏小正”,商朝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田氏代齐,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破坏,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法、儒、墨成为主要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完整版)中国古代史(通史)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总结(超全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

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

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原始手工业有所发展,并出现了原始绘画(鹳鱼石斧图)。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

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

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

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分期及阶段特征一、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1、内容概述:上起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下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跨越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等三个历史阶段;中国历史从穴居野处走向定居农耕,从石器时代走向铁器时代,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开化;这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②从原始公有制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③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确立;④从分封制到县制、郡县制的产生,逐渐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上:①农业在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②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起来,集政治、经济、商业和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封建城市兴起;③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和观念开始形成;3、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开始形成,民族融合初步发展;4、思想文化:①现代汉字的前身甲骨文出现,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奠定了基础;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儒、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均已出现;③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底蕴的文学艺术如诗经、离骚和传统科技如天文历法和中医学起步奠基;二、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内容概述: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和国家的统一,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统治者着手建立起了一套统治制度,很多具有开创性;这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统一局面的形成秦灭六国和巩固汉武帝大一统;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和巩固汉;③拓展疆域,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如秦在越族地区设三郡、汉设西域都护;2、经济上:①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的交流;②重农抑商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被作为封建王朝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重要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③形成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确立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3、民族关系: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通过战争与和好,开拓与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4、中外关系:①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之间的通商友好关系发展起来;②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5、思想文化:①实行文化专制,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和巩固统一的要求;②封建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创立了太学和形成了地方教育系统;③科技文化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1、内容概述:东汉建立以来豪强地主势力日益发展,在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后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就是这种割据局面的延续;其间虽有西晋短暂的大一统局面,也有黄河流域地区的几次局部统一,但分裂局面是主要的;由于这一时期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较稳定,从而使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的差距缩小;北方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西晋的短期统一,黄河流域的多次局部统一,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民族融合;②政权更替频繁;③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④士族制度盛行,成为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2、经济上:①北方的经济几经破坏,几经恢复,延缓了发展的速度;②江南经济开发,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③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民族关系: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出现了第一次高潮;4、思想文化:①天文、地理、数学等科技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②佛教盛行,佛教文化发展;③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四、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1、内容概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典章制度先进完善,文化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唐文化影响深远;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时间相对较长;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③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2、经济上: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繁荣;②出现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城市;③赋税制度出现大变革,两税法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3、民族关系:①政府执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既拓展了疆域又开发了边疆;②民族和睦,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中外关系:①对外交通发达,广泛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②对外来文化歉收并蓄,广泛吸纳;③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5、①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兼收并蓄,科技成就世界领先;②教育发达,专业教育确立;③史学、文学、艺术繁荣,体育空前兴盛;五、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概述本阶段封建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但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科技文化发达;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实现大一统;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③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展,并最终统一全国;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③封建生产方式大规模向边疆扩展;3、民族关系:①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②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新的民族形成;到元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又得到巩固和发展;4、中外关系:①中外交流频繁,对外交往的范围空前扩大;②海上“丝绸之路”发达;③对外贸易方式以官方贸易为主,但民间贸易也空前繁荣;5、思想文化:①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②教育发达,学校制度完备;③史学、文学、艺术繁荣;六、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1、内容概述明清阶段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中外交往上都体现出衰落的特征,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得到进一步巩固;2、阶段特征1、政治上: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且日益腐朽、反动,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新水平;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②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3、中外关系:①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国越来越脱离世界;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4、思想文化:①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拉大;②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③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教育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④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5、民族关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①坚决同分裂叛乱势力作斗争,正确地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②坚决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③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
• (1)农业:汉代犁壁旳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使 牛耕得到推广;漕渠、白渠、坎儿井和王景治 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经 • (2)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
• (1)思想:秦朝:“书同文字”并加强思 想控制。
• 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武帝时
:以“大



一统”、“天人感应”为关键旳新儒学 形成
上 • (2)科技: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
术为代表
• 旳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 (3)文学: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载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旳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 集权遭到严重减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 往,出现融合旳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
政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 (1)秦朝:完毕统一,皇权至上旳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在全国建立。中央:皇帝制与三公九卿 ;地方:废分封,置郡县;选官。秦法:细密
政 而严苛 治 • (2)汉代: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 上 “七国之乱”;汉武帝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
权:建立“中
• 朝”、设刺史,实施“推恩令”。选官实施察 举制
一、农业文明时代旳中国 1.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此前旳历史时期,是中 华文明旳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 到封建社会旳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旳 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老 式文化旳基本精神。
夏商周
春秋战国
• (1)社会性质:奴
隶社会

十四五 世纪旳 新兴资 产阶级 借助复 兴古希 腊罗马 文化旳 旗号, 发起提
发展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 以法国 为中心

高中历史先秦阶段特征线索归纳_

高中历史先秦阶段特征线索归纳_

高中历史先秦阶段特征线索归纳_【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1) 原始民主制。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石器为主的简单劳动工具。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金属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

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中, 古今中外中国使用过的汉字姓氏多达
23813个,但中国人最常用的还是李、王、 张、刘、陈、杨等常见姓氏。下列中国古
代制度中,与姓氏有最直接关系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 C.行省制
D.郡县制
• 2、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 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叔”或 “爷爷”。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 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 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 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 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 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 繁荣。
• ①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 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 ②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 最早的星表。
• 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 7、文字、文学和艺术
• ①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按照甲骨文、 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 ②《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 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铁器牛耕的推广
• B.土地私有制确立
• C.国家走向统一
• D.分封制崩溃
• 6、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归全国人 民所有
• B.获得井田的贵族拥有使用权,可以将之 转让和买卖
• C.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没有人身自由 • D.战国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 ③楚辞:屈原的《离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④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认识
• 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 技术的进步;
• 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 学艺术的繁荣。
学以致用
• 1、姓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生动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
• 探究:如何认识荀子的唯物思想:
• 物质决定意识,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 提高反映在荀子思想中便产生了“制天命而用 之”的唯物思想。这种思想也极大地鼓舞了人 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但这也过分强调 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古代社 会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当与此有关。
• 探究:老子政治思想的实质及影响:
•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面对着变革的社会, 他的主张实质上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 益。
• 尽管当时没有统治者会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 他的思想在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 动荡之后(特别是在西汉初,其思想一度成为 统治思想),社会需要休养生息,老子的无为 思想为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发展作出了 贡献。但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消 极的一面。
(2)战国孟子和荀子的主张
• 探究:孟子思想的实质及地位:
•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其根本 目的不是为百姓考虑,是为统治者长治久 安计,他的主张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但是面对着你死我活的兼并战争,如 何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孟子的思想是 无能为力的,所以司马迁评价孟子说“迂 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 重大影响,它是后世“民本”思想的重要 来源。
• 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 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 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 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 )
• (3)土地兼并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这就促使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政策。
• 如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以维护小农 经济,稳固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但不能 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 (2)生产力提高
• ①出现先进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 ②水利工程 • 扬州:邗沟(吴国,沟通长江和淮河 ) • 四川: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 • 陕西泾阳:郑国渠(秦国水工,大田令郑
• 3、儒家思想: • (1)春秋末年的孔子 • 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 、礼。 • 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 ③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 ④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 探究:如何认识孔子的阶级实质: • 孔子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
“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 面对着社会的变革,显然孔子同老子一样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孔子 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君采纳他的主张, 最后郁郁回到鲁国,安心教书育人。
• 4、法家的思想主张
• 探究:辩证分析法家的思想及地位: • (1)韩非子的思想: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
主张按现实需要变革;治国“以法为本”“法 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 (2)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思想敢 于直面大变革、大动荡的社会现实,顺应了统 一的趋势,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适 应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在各家中只有法家思 想在当时是最有用的,各国的改革变法就是最 好的证明。
• (3)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 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三)文化与科技成就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重点知识) • ①出现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 • ②各学派主张: • ③意义:
• 2、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
•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朴素辩证法思想。
• A.强调血缘纽带
• B.强调尊老爱幼
•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 D.有利于凝聚宗族
• 3、《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 “(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 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 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 映了当时
•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 政治上,夏朝启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为公 变成天下为家;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等。
• 三、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
了社会大变革。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始形成。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 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
• ②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 现。
• 探究: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 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 展的影响
• (1)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 (2)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 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 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 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
祸的脆弱性。
• 小农经济的地位:
•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 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小农经济的影响:
• ①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 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②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 一、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简单的劳
动工具,原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形成。
• 二、夏商西周时期 • 夏商西周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第一个文明社会)。 • 经济上,使用青铜工具,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商朝出现专业商人,西周开始“工商食官”。
2、夏商西周的经济
• (1)农业:(必修二P5)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性质?)。
• (2)手工业: (必修二P10)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代出现原
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
理。
• (3)商业: (必修二P17)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
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 4、“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 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从《国 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 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 业
• 5、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跖(踏)来而耕,
现: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 商鞅变法。 •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土 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最主要 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 探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哪些 影响?
• (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小农经 济逐步形成,推动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生 产技术的发展。
• (2)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地主凭借 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 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和社会贫富分化。
•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 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 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 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 ③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 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