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

合集下载

《日知录》三则(紫菱)

《日知录》三则(紫菱)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 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 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 力于学术研究。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著书之难
子部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 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 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 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 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 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 之类(汇编而成)的。可能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 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 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 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 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 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 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 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小结
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 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 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 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评价“经世致用”的现实意义 1、“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特别是湖湘 文化中有何发展?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日知录》三则

《日知录》三则

也就越多的原因:


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 抄袭官司。 李树喜称被告黄书元所著《察贤辩才》一书一共16.8万字, 其中14.4万字均来自自己所著《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 抄袭量占83.6%。
《察贤辩才》一书素材来源于《国史镜鉴》一书, 最后证明:《国史镜鉴》、《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 《察贤辩才》三本书的素材基本相同 但求速成,不怕速朽。

李梦阳是当时诗坛的领袖人物,主张古体学魏 晋,近体学盛唐。《明史》刘健传说,在当时海内 人士皆扺掌谈文学时,刘健“若不闻,独教人治经 穷理”。文中提到的“吉士”,即“庶吉士”,也 称庶常,名称取自《尚书· 立政》中的“庶常吉士”, 是中国明清时代供职于翰林院的短期职位,在新科 进士中择其优秀者担任,有“见习”之意,目的是 让他们在翰林院内学习深造,然后再授各种官职。 陆深在《停骖录》一文中,记叙了当初自己考中进 士,成为庶吉士,与众人一同拜访刘健的情景。刘 健对这些庶吉士说:“人学问有三事,第一是寻绎 义理,以消融胸次;第二是考求典故,以经纶天下; 第三却是文章。好笑后生辈,才得科第,却去学做 诗。”他认为,作诗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 也无济于世,李杜不过是两个醉汉。另外,李梦阳 在《论学》一文中也提及刘健“李杜,只是个酒徒” 的观点。对此,李梦阳颇不以为然,加以辩驳,所 以本文有“空同大以为不平”之语。行文至此,语 气渐缓,而意味深长。
两种文人

《文人之多》中,涉及到两种文人概念, 是否“识经术”“通古今”成为这两种文 人的标志。实际上,班固的《汉书》始设 “儒林传”,为五经博士立传;范晔的 《后汉书》于“儒林传”外,另设“文苑 列传”,为工于诗赋文章的文人立传。这 样,从史学传记上,就区分了两种文人。 精通经术的,归于儒林;擅长文学的,归 于文苑。但是不是治经者就一定值得赞赏, 为文者就全都不值一提呢?作者的立论是 否过于极端?

《日知录》三则——上课

《日知录》三则——上课

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 zhì gù 之府,亦千古荆棘jīng jí之林也。 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 人事耳。
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 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论)是多 年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也是多 年以来(阻碍)学术的荆棘林啊。推 究他们争论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只是 空话沸腾而不切合世事罢了。
滑稽(jī)
围剿(jiǎo)
奸佞(nì ng)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潦(lǎo)水 摭(zhí )谈
庶(shù )民
菑(zī) 装潢(huá ng) 衣裾(jū) 剿(chāo)袭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
(1)明道 (2)乐道人之善也 (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 (4)士当以器识为先 (5)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阐明道理 乐于称道 触及 器量见识 作动词,吃,研究。
•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
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 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 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 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刘挚 扬雄 黄鲁直
文人不足贵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清初以来接连不断的文字狱,通过杀戮 和流放来禁锢人们的思想,迫使知识分子不 敢再有独立的思考,甚至不敢谈论“清风明 月”,噤若寒蝉,不得不放弃经世致用的理 念,割断学术与政治的纽带,一头钻到故纸 堆里,做起了考证的学问。清朝统治者在高 压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通过修史、编 书(《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等 手段,网罗“人才”,“净化”典籍,就更 加助长了考据之风。一些理学的末流仍然空 谈天人性命,比顾炎武描述的情状还要坏。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就是想纠正当时的 这两种学风而创作的。

日知录三则

日知录三则

思考: 1.本则阐明的观点是什么? 2.文不可绝于天地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
思考: 1.“著书之难”难在哪里? 2.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今人 是否坚持了这一创作原则? 3.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 么?作者是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讨论:
1.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谈谈 你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2.顾炎武提出的“文须有益于天下” 在今天有什么积极意义?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 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付诸实 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 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 下”。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 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 国治民安的实效。
作业
1.研读第三部分《文人之多》,梳 理课文中的字词,理解文意。 2.通过比较这三则札记,分析顾炎 武的文章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特 点。
学习目标
1.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 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 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吸收文中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 辩艺术。
作者—顾炎武
清学”开山始祖——“通儒”顾炎 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 文学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 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 者称亭林先。

9 《日知录》三则

9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 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
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
经 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 经国济世 ”, 世 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 致 下,侧重“形而上”;
用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 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 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经世致用” 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 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 “ 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 B: 读书人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学 以致用”。
子书《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 《申》《韩》,皆自(5)成一家言(6 )。至《吕氏 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7)诸子之言, 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尽出其手, 必不能多,大抵(8)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庶 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 贵与《文献通考》,皆以( 9)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 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10),尚亦不免。 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 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 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 《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
• (2)著书之难,难在哪里: 自成一家之言。
• (3)怎样才能做到自成一家?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 (4)作者认为古人之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为何推崇 这两个人? 司马光、吴端临 他们倾其一生精力著书,精益求精。 著作成为“后世不可无之书”。(经世致用)

9.《日知录》三则

9.《日知录》三则

•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 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 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 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 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 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 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 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 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 南怀瑾先生曾言:“心思不定,看相算命。”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哲
学家懂得了真理,才能泯除怪力乱神,而归于真实的平淡。怪力乱神四者, 是愚蠢人的作品,是聪明人的玩具。
【第二则】
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 《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 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 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 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chuǎn漏, 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 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 《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
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鸿”是广大的意思,

《日知录》三则使用本

《日知录》三则使用本

阅读第一则,讨论思考
• • • • 观点是什么? 文须有益于天下。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正反论证

正反论证

明道 纪政 察民 道善
怪力乱神 无稽 剿袭 谀佞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 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 《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 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 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 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 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
“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 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 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 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 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 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 顾炎武
——顾炎武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明亡 后改名炎武,称亭林先生, 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 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 力于学术研究。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古人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力而能传 速而不传
对比 今人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 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 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 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 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 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 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 是扬雄所说的

第九单元 《日知录》三则(学生版)

第九单元 《日知录》三则(学生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九单元经世致用《日知录》三则☆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家作品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

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用毕生心力所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整体感知《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书中的经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

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

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

”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

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

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

9.1《日知录》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9.1《日知录》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6-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 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 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应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 大。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1-
9 《日知录》三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 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应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3-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4.析活用 (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悖乱人伦道德之事) (2)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作动词,闻名) (5)焉足重.哉(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6)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研究) (7)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点评:在此作者举出了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 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称赞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 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便,实有 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 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因为有情 感的偏向寓注其中,作者对两位作者的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 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

第9课 《日知录》三则

第9课 《日知录》三则

1.阅读第一则,思考下列问题。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原因是什么? 【自我核对】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②本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自我核对】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2.阅读第三则,思考下列问题。
①韩愈的诗有什么含意? 【自我核对】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
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 成,安身立命也陷入困境。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士。清兵南下,他参加昆山、 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 嘱咐他“无为异国臣子”,他终生遵守。此后洁身自保,多 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流寓北方达二十多 年,其民族气节一直激励着后世的志士仁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代以来,理学家批判地吸收了某些禅道思想,普遍关心天
(9)谓文章止于润身
润身,使动用法,使自身受益
5.特殊句式 (1)至《吕氏春秋》《淮南子》,不 能自成
省略句
(2)此子书之一变也
判断句
(3)何文人之多也
定语后置句
(4)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判断句
(5)有益于将来
状语后置句
(6)行身陷不义
省略句
1.《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了什么?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察民隐也
,乐道人之善也

不耻则无所不为 (3)不廉则无所不取,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谀佞( nì ng) ④襟裾( jū ) ②舛漏( chuǎn ) ⑤摭拾( zhí ) ③潢潦(huáng) ⑥菑畲( zī shē )
2.通假字
(1)剿袭之说
“剿”通“抄”
(2)庶乎其传也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 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对于君主的地位,君主 与臣下的关系,顾炎武也作了新的解释。在《周室班爵禄》条中, 他说天子、公、侯、伯、子、男并不是天生的尊贵,他们管理国家 事务,与老百姓一样,也是靠劳动吃饭。“禄”是他们为老百姓工作, 取之于百姓的报酬。所以,君主不应该肆虐于上以自尊,不应该厚 取于民以自奉。他列举出大量的历史上“称臣下为父母”“人臣称人 君”“人臣称万岁”的例子,以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为建立新型的君 臣关系提供历史根据,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点评: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四 个理由,即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 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 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 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 以多多益善。
-12-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3.分古今 (1)固有不.识.经术 古义:不懂。今义:不认识。 (2)一.号.为文人 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为,称”。 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 (3)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古义:不以为然。 今义:不公平;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4)欧阳永叔与学.者.言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荆轲遂就车而去(踏上、登上)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1-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庶乎其传也与(流传) (3)传 传之美人(传送、传递)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 欧阳永叔与学者言(说,交谈) (4)言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言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
-7-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日知录》是顾炎武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 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 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书中的经 世思想是非常丰富的。顾氏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 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 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因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 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 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 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 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除正 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外,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 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 也。”
-4-
经典原文 9 《日知录》三则
-5-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 炎武,字宁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他为亭林先生。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 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鼻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1-
9 《日知录》三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本单元课文涉及的是清代学术文章,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 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大型学术札记,节选的三则见于该书卷十九, 阐述了作者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 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之学著成的 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 中很有分量的一篇,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 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日知录》
-16-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2.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 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 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 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
2.解多义 察民隐也(体察)
把握文脉主旨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1)察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人至察则无徒(精明)
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接近,触及)
草创未就,会遇遭此祸(完成)
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2)就 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
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
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20-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所选的三篇文章体现的经世致用精神。 参考答案:课文节选的三则札记,在《日知录》中编次相近,是顾 炎武论文章及文人的经典段落。《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 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 述,旗帜鲜明地主张写文章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析古剖今, 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 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 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 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 多,文风浮华,都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 态度。虽然,比起顾炎武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他的文论可能只是 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17-
9 《日知录》三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 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 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 下,有益于将来。
-6-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作为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他著作繁多,有《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用毕生心力所 著的《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的合集,以考据性文字居多, 内容丰富,考证翔实,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 大。
-2-
9 《日知录》三则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课题 序目
作 者
学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
经 典 原 文
9 《日 顾
知录》三 炎


的含义。 2.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 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 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
-18-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 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译文: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 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 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
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
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
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
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
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
-15-
9 《日知录》三则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日知录》三则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无益之文(反面申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