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复习、总结很好。
药理学(1)复习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名词解释1.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治疗过程过长或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2.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副作用:也称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带来痛苦或不适4.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在肝脏和胃肠道被部分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变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消除(首过效应)。
5.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生物效应7.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动学、药效学8.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9.最小有效量:能使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的最小用药剂量也称阈剂量/浓度10.停药反应: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11.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12.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13.特殊反应:指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
14.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的可用于寄生虫感染,包括人工合成和抗生素。
15.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16.最低抑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7.最低杀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选择题1.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副作用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3.普鲁卡因的浸润麻醉作用属于局部作用。
4.药物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5.药物的两重性是指预防作用与不良反应。
6.受体拮抗剂的特点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7.部分激动剂的特点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
8.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比如药物的溶解性、分子大小、分子结构等会影响其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情况;而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2. 药物的吸收途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进行。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对于口服药物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反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的速度;而吸收程度则反映了给定剂量的药物有多少被吸收到血液中。
了解药物的吸收动力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整给药方案。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特点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组织、器官、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特点受到血液供应、血脑屏障、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的分布影响因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血流情况、组织通透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
3. 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表现为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了解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可以帮助优化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机制药物在体内会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更容易排泄,同时也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活性。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酶系统的活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选择用药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药物代谢的动力学主要表现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积累和中毒。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通常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
吸收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在血浆、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通常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包括尿排泄、粪便排泄、呼吸排泄等。
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受体与药物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产生药理学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这也是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基础。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饱和性的等。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剂量越大,药理学效应就越明显,但也存在一个最大效应值,当达到这个值之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效应。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常见的曲线模型有S形曲线和双S形曲线等。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药物的毒性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产生的毒性效应就越明显。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药代动力学通常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复习总结
药理学复习总结一.总论二.外周神经系统药三.中枢神经系统药四.内脏系统药五.内分泌系统药六.化学治疗药一.总论药物的依赖性:停药后产生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例性免疫反应.极量:国家药典规定对某些药物允许使用的最高用量.坪值:药量与消除量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也称稳态血药浓度.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也称治标.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的致病因素,也称治本.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一般较重.治疗指数:是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TI=LD50/ED50或TD50/ED50此数值越大表示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或致死量)间的距离越大,越安全.质反应:也称全或无反应.是指药物效应不成量的连续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变化.药物:是指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具有某些特殊用途的化学物质.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规律作用的科学.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患者不利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受体激动药:既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生物利用度: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也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首关消除: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为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恒量消除:即零级消除动力学,即单位时间内药物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消除量与血药浓度无关.再分布:是指个别药物可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部然后再向血流量少但脂溶性更强的组织转移的现象.舌下给药的特点:吸收迅速加之药物在该处可经舌下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关消除.血浆半衰期及其意义:是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意义:反应药物消除的快慢程度..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按半衰期长短将药物进行分类..计算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的时间..计算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肝药酶的特点:选择性低..变异性大..酶活性有限..酶活性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细胞膜屏障..体液ph..其它:再分布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及药物与某些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药理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课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途径包括口服给药、皮肤透过、直肠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各种途径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都有所不同。
此外,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也会影响其在吸收过程中的表现。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给药途径、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表面积、给药部位的血流情况等。
此外,食物、胃液的pH值、药物的分子大小和脂溶性等因素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吸收的动力学主要包括一级吸收动力学、零级吸收动力学和双重吸收动力学。
这些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药物在给药途径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并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进行定量预测。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然后以自由态或结合态存在,对其产生生物学效应。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的生理和化学特性、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药物在血液中的蛋白结合率等。
这些因素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分布和持续时间都有重要影响。
3. 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药物的组织亲和性指的是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性程度,包括药物对脂肪组织、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亲和力。
了解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合理用药。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肾脏代谢、肠道代谢等。
在这些代谢途径中,最常见的是肝脏代谢,它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质、活性和毒性。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疾病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程度,从而对其药效和毒性产生重要影响。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吸收(1)肠道吸收:大部分药物在小肠内受到吸收,小肠对药物的吸收率较高。
药物的吸收受到pH值、溶解度、肠道蠕动、肠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2)肝循环:通过门静脉系统的药物被带至肝脏,部分药物在这里发生首过效应,降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2、药物分布药物分布受到组织血流、血管通透性、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药物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有些则无法穿过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化学结构改变后易于排泄。
药物代谢的主要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化等。
4、药物排泄大部分药物从肾脏排泄,少部分从肠道、肝脏、肺、皮肤等排泄。
药物排泄受到肾小管分泌、被肝脏再次代谢以及肾脏滤过等影响。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构象或结合活性,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例如,激动剂类药物通过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拮抗剂类药物通过阻止受体的激活而产生效应。
2、酶的抑制和激活一些药物可以抑制或激活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代谢过程。
例如,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体内的蛋白合成酶,从而杀死细菌。
3、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有些药物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某些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1、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效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耐药性等。
2、药物的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畸性等。
对一些高毒药物,应该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药物的临床应用1、抗微生物药物(1)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包括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2)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包括对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抑制。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等。
药理学复习归纳总结
药理学复习归纳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是医学和药学之间的重要桥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药理学的知识,本文将对该学科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理学知识。
一、药物作用机制药理学研究药物如何作用于生物体,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如何与生物体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疗效,药代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不良反应则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意外不良作用。
二、药物分类及应用药理学按照药物的作用机制对药物进行分类,可分为抗感染药物、抗炎药物、镇痛药、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应用时需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三、药物作用机制举例以抗感染药物为例,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菌细胞膜的功能、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以及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等。
而抗炎药物则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促进抗炎因子的释放等机制发挥抗炎作用。
四、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和不良反应。
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通常较为轻微,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不良反应则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意外不良作用,包括药物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展望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未来,药理学将更加注重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药物的作用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
随着个体差异的深入研究,药理学也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为每个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总之,药理学是医学和药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对于医生正确使用药物、掌控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在复习和掌握药理学的知识时,能够深入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及应用,正确看待药物不良反应,并关注药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指导。
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每位医生在给病人使用药物之前都会遇到以下的问题:1、究竟是否需要用药2、希望用药后病人的状况获得何种改变3、拟用的药物是应能够达到此目的4、能掌握正确的给药方法,使药物在合适的时刻,合适的部位,达到合适的浓度,并持续合适的时间。
5、该药可能还有哪些其他效应,这些效应是否有害。
6、权衡利弊。
要做到以上几点,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药理学知识,对每个药物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指导我们合理用药,这就是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将在绪论中着重介绍有关药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意义,在绪论中着重介绍药物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什么是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什么是药物?药物是能对生物机体产生某种生理或生化作用,并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杀灭病媒及消毒污物的化学物质。
包括保健药。
(一)、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动态规律。
可见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属于广义的生理学范畴。
它与主要研究药物本身的药学科学有明显的区别,药理学是以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等为基础,为指导临床各种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学科。
(二)、药理学的主要任务: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2.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
3.开发新药4.发现药物新用途5.阐明机体的生理、生化现象,推动其发展。
(三)、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药理学的研究主法是实验性的。
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
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四)、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尽量避免对机体有害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重点完美总结
药理学重点完美总结药理学是探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基础。
药理学的知识点繁多,但是有些重点是必须掌握的。
下面就对药理学的重点进行完美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药物根据其功能、来源、化学结构、给药途径等方面可以分为很多类别,但是最主要的分类是按照其作用机理来划分,可分为以下5类:1.激动剂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受体,促进生理功能的增强。
如肾上腺素类药物、阿托品、多巴胺、肌肉松弛剂等。
2.抑制剂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某些生理反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阿司匹林、吗啡、红霉素等。
3.替代剂药物:这类药物是替代机体缺乏的某种物质,如血液制品、维生素等。
4.抗生素:这类药物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作用。
5.肿瘤化疗药物:这类药物用于治疗癌症等恶性肿瘤,可分为化学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等。
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这些过程通常决定了一个药物在体内的药效、体内的留留时间以及其毒副作用等。
下面针对这些过程进行一些细节介绍:1.吸收过程:药物的吸收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口服药物会受到胃肠道颠簸的影响,注射类药物会受到注射部位、注射速度、注射剂量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药物需要经过肠黏膜屏障,进入门静脉和肝脏,然后再进入全身循环。
2.分布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药物的生理特性、药物细胞膜渗透性、血流量、药物的蛋白结合率等各种因素。
有些药物可能会在某些组织上有富集现象,如甲状腺素和地高辛在肌肉和心脏组织中富集。
3.代谢过程:药物的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药物代谢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氧化还原和酯水解,都需要通过药物代谢酶完成。
由于肝脏的代谢酶存在异质性,所以部分人群对某些药物的代谢会出现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药效和副作用。
4.排泄过程:药物在体内排出的途径主要有肾脏、肝脏、肺部、乳腺和胆汁等。
药物的排泄速度受到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影响。
药理学期末总结
药理学期末总结第一篇:药理学期末总结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动学: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不良反应副作用:治疗量,与治疗无关,轻微。
难避免。
毒性反应:过量或久用,严重。
变态反应:与特异质有关,与剂量无关,难预测。
继发反应:继发于治疗作用。
致畸作用:影响胚胎发育。
习惯性:长期用药停药后有继续用药的欲望。
成瘾性:长期用药停药后有戒断症状。
激动剂: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最大生物学反应。
部分激动剂的内在活性很低,只产生较弱的生物效应。
竞争性拮抗剂:与激动剂相互竞争受体,拮抗作用可逆。
生物效应取决于二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非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结合后阻碍激动剂的结合,即使不断提高激动剂的浓度也不能达到最大效应。
量反应: 药理效应的多少可以用数字或量级表示(心率、血压、血糖浓度)。
质反应:药理效应用阳性或阴性表示(死亡、睡眠、惊厥是否出现)。
治疗指数:越大越安全TI=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大于一。
安全指数=最小中毒量LD5/最大治疗量ED95。
安全界限=(LD1-ED99)/ED99*100%被动转运(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不需酶促,不耗能,不依赖载体。
外源性物质转运方式。
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酶促,耗能,依赖载体;有竞争性抑制;饱和现象;内源性代谢物质的转运方式。
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注>皮下>直肠>口服>皮肤首过效应:药物口服后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经肝脏代谢,绝大部分药物的药理效应降低或失活。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与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大小;特殊屏障(血脑屏障)药物代谢及其意义:药物代谢即药物在体内发生结构变化。
解毒(灭活):绝大多数药物通过代谢后失去药理活性。
活化:少数药物经代谢变化后效力反而增强。
药理课期末总结
药理课期末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主要研究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学期的药理学课程,主要涉及药物的分类、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代动力学知识,以及药物的靶点、作用机制等药效学知识。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药理学对于现代医学的重要性,并对于理解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学习药理学中所总结的几个重点。
第一,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药物按照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酶诱导剂等不同类型。
激动剂可以增强人体某些器官的功能,而拮抗剂则可以抑制某些药物或内源性物质的作用。
此外,药物的作用机制也与药物在体内的靶点有关,如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也可以通过抑制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一些常见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对药物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预测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效果。
第二,药代动力学的知识。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通过对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去向和速度,从而明确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等因素的重要性。
此外,药代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和药物的副作用,从而合理应用药物。
第三,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所有的药物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药物治疗中必须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有些药物的副作用是可预测的,如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胃肠道反应;而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测的,如过敏反应。
通过学习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我们可以对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四,临床应用和合理用药。
药理学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临床应用中,药物的选择、给药途径、剂量、频率等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来确定。
合理用药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目的要求】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
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德国化学家 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
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等。
(三)药理学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作用新药包括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品新药研究过程分临床前研究包括药学、药理学研究临床研究售后调研(四)学习药理学的参考书1.杨世杰主编.药理学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杨藻宸主编。
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Katzung BG.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7th edi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USA: A Simon and Schuster Company, 1998.4.Hardman JG, Limbird LE. Goodman ﹠Gilman’s .The Pharmaco 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Tenth edition, USA: McGraw-Hill Company,New York, 2001.附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 处方药(1)疾病必须由医生或试验室确诊,使用药物需医师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⑵可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吗啡类、中枢性药物等。
⑶药物本身毒性较大:如抗肿瘤药。
⑷刚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s, over the counter drugs, OTC )二、药品名称1. 中文采用中国药品通用名称(药典名称)2.英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INM)3. 商品名(trade mark name)例:中文名:普萘洛尔英文名:Propranolol商品名:心得安,恩得来,萘心安,inderal , angilol, cardinol.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及治疗效果。
2.掌握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3.熟悉药物作用机制。
了解构效关系。
4.掌握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相关概念。
了解受体类型及第二信使。
【教学内容】(一)药物的基本作用和效应1.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细胞的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高称兴奋(exicitation);功能降低成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在一定的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性。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这就是构效关系。
2.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成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3)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ADR):凡不符和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1)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其他效应。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acute toxication)、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ation)和特殊毒性如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等。
(3)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rebound, 反跳) 突然停药原有的疾病加剧。
(5)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hypersensitive reaction,过敏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二)药物剂量与量效关系1.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例。
剂量反应曲线(dose-response curve)药理效应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做图得量效曲线。
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以数或量表示。
最小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阈浓度,threshold concentration, C min) 药物产生最小效应的浓度。
最小有效量(minimum effective dose)亦称阈剂量,药物产生最小效应的剂量。
最大效应(效能,maximum efficacy,Emax)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个体差异(individual variability)效价强度(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的药物相对浓度或剂量。
3.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all-or-non-response)药理效应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引起半数试验动物反应的药物剂量。
半数有效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 of maximum effect, EC50)引起半数试验动物反应的药物剂量。
中毒量(toxic dose)引起中毒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引起中毒的最小剂量。
致死量(lethal dose))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引起半数试验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极量(maximum dose)最大治疗量。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TD50/ED50or TC50/EC50or LD50/ED50(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mechanisms of action)或称药物作用原理(principle of action)是研究药物作用的道理,即药理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1.理化反应2.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过程伪品掺入(counterfeit incorporation)抗代谢药(antimetabolites)3.影响生理物质转运4.对酶的影响5.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6.影响核酸代谢affecting nucleotide acid metabolism7.非特异性作用8.受体学说(四)药物与受体1.受体(receptor)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物质,并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受体的性质:a 灵敏性(sensitivity)b 特异性(specificity)c 饱和性(saturability)d 可逆性(reversibility)〔R〕+ 〔L〕≒〔RL〕→ 效应〔E〕+ 〔S〕≒〔ES〕≒〔ES〕’ → E + 代谢物质e 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2.配体(ligand)能与药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
3.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1)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by Clark,1926)药物作用强度与药物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药物浓度与效应服从质量作用定律;药物占领受体的数量取决于受体周围的药物浓度、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受体总数;被占领的受体数目增多时, 药物效应增强, 当全部受体被占领时, 药物效应达E max.[A] + [R] = [AR] →→ E,K D = [A][R]/[ AR]K D: 解离常数;由于[R T] = [R] + [ AR] (R T:代表受体总数)[AR]/[RT] = [A]/K D + [A];因为只有AR是有效的,E/E max = [AR]/[R T] = [A]/K D + [A]当[A] = 0, E = 0当[A] >> K D, [AR]/[RT] = 100%, E max ,[AR]max = [RT]当[AR]/[RT] = 50%, EC50, K D = [A]K D代表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mole),即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