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_以_背影_的两篇译文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3月第1期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Educati 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 rts Mar .2010No .1 

概念隐喻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探索

———以《背影》的两篇译文为例

孟 蓓

(洛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摘 要:本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朱自清散文《背影》的两篇英译文进行语法隐喻角度的分析,旨在揭示汉英翻译中语义和意境在两种语码间的转换问题。分析表明,语法隐喻理论在研究汉英翻译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英译文的难点不仅在于要如实传达汉语原文的语义,更在于形象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关键词:概念隐喻;翻译研究;意境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文演说类语篇的语言符号意义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2009A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孟蓓(19802),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非常适用于对语篇进行各个层面的分析,包括语音、词汇、语义和语篇,黄国文、徐珺、张晓春等已开展诸多方面的语篇分析,其中以中国古代诗歌为最。

[1]-[3]

另外还有学者针对科技语篇、小说、新闻语篇等继续探索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本文主要运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析朱自清脍炙人口的散

文《背影》的两篇译文(以第五段为例),试图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两篇译文作对比分析,探索不同翻译策略的意境传递效果。

一、概念隐喻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个分层级的意义符号系统,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之间有

两种体现方式:一致式(congruent f or m )和非一致式(incongruent for m )。前者指为表达某种意义所采取的普遍表达的方式,后者则是非常规的形式,即语法隐喻形式。

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马丁还提出过语篇隐喻。

[4][10][11]

概念隐喻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人际隐喻则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本篇的探讨仅涉及概念隐喻中的及物性和名词化,不涉及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一)及物性隐喻

韩礼德将及物性系统分为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11]-[13]

及物性隐喻就是指各个过程之间

彼此的转化,例如:

The fl oods considerably er oded the land .

[5]

此句是物质过程,但这句话还可以表达为:

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 osi on of the land fr om the fl oods .

后一句表达了和上句基本相同的意义,但在过程选择上却选择了存在过程,即运用了语法隐喻,前者为一致式,后者为隐喻式。过程的转变引起了其它成分的改变,前者中的动作者“fl oods ”和目标“land ”在后句中转换为环境成分和修饰成分。

(二)名词化

除上述及物性隐喻外,概念隐喻还涉及到名词化。名词化就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物,体现在词汇语法层面,即词性的转换。[5]

换句话说,原本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小句过程经过打包,通过级转移将小句过程压缩成名词短语。名词化是创造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

[12](P352)

通过

名词化,大量的信息浓缩在名词或名词词组中,增加了小句的信息量和词汇密度,使语篇更为简洁、正式,同时名词化在语篇衔接上也起着重要的作

用。例如:

The publishers had p raised his novel p retty highly.

H is novel had won high p raise fr om the pub2

lishers.

动词“p raised”和副词“highly”分别转换为名词和形容词,打包成名词短语,作该句物质过程的范围,从而弱化了此句动作者“publishers”的出现,显得更为客观。

二、语料的选取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全文1500字,分为六个自然段。前两段主要为背影的出现做烘托和铺垫,交代背影出现的特定场景:屡遭变故,家境惨淡。第三、四、五段主要是送行的过程,其中第五段是细节描写,集中描述了父亲送行时的背影。最后一段写儿子对父亲的思念,引述父亲的来信,加深主题。文章无疑是表现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思念和无限感慨,因此文字之间处处流露着动人的情感;但是作者在文字描述和使用上,并没有情感涌溢、奔放,将情感全然宣泄在字里行间,而是凭借着质朴、平实的文字,似在诉说着一件家事,如实记录着每一个场景和每一次情感的表露。读罢不免心生折服和感动,也充满疑惑:这样平白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和语境兼而有之的?这样的文笔在通过另一种语码转换之后,能否达到相同的效果,如实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又兼有文字的质朴呢?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也应该在翻译研究中仔细琢磨不同的译文,探讨翻译的方法和效果,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本文选取《背影》的第五段,属细节描写,从父亲为儿子送行中表达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也从儿子看待父亲送行的背影里,折射出对父亲的感动和爱。译文一为张培基先生的译作;译文二选自《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6](P299-305)。两篇都几乎如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和效果,但二者在每句话的处理上截然相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从语法隐喻理论的角度对这两篇译文进行语篇分析,探讨语法隐喻理论在翻译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三、《背影》及其译文分析

散文《背影》第五段是一个父亲送行的细节描写,语句平实但感人至深,汉语重意合,凸显了动词的地位和字里行间感情的流露。译文巧妙地传递了父子之间的爱和关怀,所选词汇是简单、平实的语言。但英语重形合,减少了动词出现的频率,却仍要达到流畅、自然的句式和与原句对等的效果实属不易。经比较笔者发现:两篇译文处理策略不同,主要在于对语法隐喻理论的应用不同,使得翻译效果有所差异。

(一)及物性隐喻

在这篇散文中,译文对于原文的处理上,有不少及物性隐喻,大都由物质过程转换为关系过程或心理过程。这样能够减少动词的使用和小句的数量。例如:

(1)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

的等着顾客。

译文一:I caught sight of several vendors wait2 ing f or cust omers outside the railings beyond a p lat2

f or m.

译文二:Just outside the stati on were s ome vendors.

在此句中,译文一将原句的存在过程“有”隐喻为心理过程“caught sight of”的宾语形式,而译文二保留为关系过程。

(2)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译文一:I wanted t o do that myself,but he st opped me,s o I could do nothing but let hi m go.

译文二:But when I volunteered t o go instead he would not hear of it.

译文一保留了原句的物质过程,意义虽然清楚,但结构复杂,不够自然。译文二将物质过程隐喻为行为过程“hear of”,效果突出,将父亲径直而走的情形表现出来。

(3)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

看见。

译文一:I quietly wi ped the m a way lest he or others should catch me crying.

译文二:but I wi ped the m hastily s o that nei2 ther he nor anyone else m ight see the m.

此例的译文一将原句的行为过程“看见”隐喻为物质过程“catch me”,而译文二并未进行任何转换。译文一不仅体现了别人看见的动作,还将别人撞见(我的泪水)的意外情况和我的担心都表现了出来,因此非常生动、足以传达作者此时的心情。

(4)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总第2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