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计划适用对象本计划是针对学分制下全校艺术专业和彝学学院的学生而设计的。

包括民俗学知识的概论、民俗的分类别二大板块。

按照本计划,学生在学习民俗学的有关基本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掌握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民俗学知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本课程在讲授中应注意这样几点:1、每一章都应有案例2、在讲理论或案例时,既要注意受众的民族感情和当代主流文化,也要关注当今民俗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3、用电子课件授课,准备专门的图纹文件配合电子课件授课。

4、针对教学对象内容应有所侧重,形式也应有所变化。

三、课程基本信息四、课程教育目标这里所展示的民俗学概论计划,是分制下针对彝学专业和艺术学专业而专门设计的,旨在使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和掌握民俗学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了解和掌握吉祥民俗艺术在中国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所讲授的相关知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发扬光大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今后社会经济生活中,强化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储备必要的知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1学时)第二节.民俗特征一社会功能(1学时)第三节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1学时)第四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1学时)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4学时)知识点: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物质民俗生产民俗所包括的类别,以及这些类别的特点。

第一节定义与特征(0.5学时)第二节自然生态民俗(0.5学时)第三节农业生产民俗(1学时)第四节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0.5学时)第五节工匠民俗(0.5学时)第六节商业与交通民俗(1学时)第三章服饰民俗(4学时)知识点:构成服饰的要素,服饰发展变化的特点,服饰体现的文化观念,中华各民族服饰。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中外民俗概论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资料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资料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资料中外民俗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民俗二、风俗三、习俗与礼俗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意识民俗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一、民俗旅游的含义二、民俗旅游的类型三、民俗旅游特点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一、民俗旅游的构成二、民俗旅游系统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具体内容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3、民俗旅游的架构4、民俗旅游特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3、简单应用:。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 40学时学分:2.5分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写作开课系:语言媒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积淀异常丰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作为编辑或记者,都必须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中外民俗》是新闻采编与写作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任务: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新闻采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导论 2学时第一章汉族 2学时第二章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三章东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四章华东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五章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4学时第六章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11学时第七章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5学时第八章信仰佛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九章信仰基督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十章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2学时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无八、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书: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阿克斯特尔礼仪与禁忌[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

《民俗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民俗学英文名称:Folklore 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总学时:60 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先修课程:民间文学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概括地说,本课程是介绍民俗学学科原理,练习民俗事象认识方法。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体系中,民俗学属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方向。

本课程定位于社科知识的扩展,主要介绍:1.民俗学基础原理;2.现实生活中各种民间文化事象;3.民俗学学科的文化意义。

其中,文化事象的介绍与学科文化意义将作为重点。

前者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本专业的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文化现象,促进作为文学专业核心能力的作品欣赏与分析能力。

后者是思维锻炼的极佳途径,通过与其他文艺学课程的配合,可以传授给本专业学生解决人文学科领域一些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文化原则。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民俗学概论》的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民俗学理论知识,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知识,并能综合运用主要的民俗调查方法,理解历史的、当下的民俗学学科文化立场。

开设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民俗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外来学科本土化、学科理念演进等文化样本事件,最终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科特征,承认并致力维护文化多样性,努力探索体现文化主体意识的途径,这与学校教育理念、与社会和谐发展导向是相通的。

本课程将在具体学科知识、方法的传授中强调这一理念,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本课程计划理论讲授课时10课时;要求完成4-6次课堂实践,合计2课时;并根据情况进行一次课外实践。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讲授一个学期,分为《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事象》和《民俗田野调查》三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学习民俗学学科知识;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培养正确的学科观念;难点是训练学科原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民俗学原理》的重点章节是第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四章。

河西学院《中外民俗》说课稿

河西学院《中外民俗》说课稿

《中外民俗》说课稿说课教师:赵宏亮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中外民俗》,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该门课程的整体构思,并以第一章绪论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中外民俗》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的分类和介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中外民俗知识,是其它任何课程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旅游服务人员全面热情宣传中国,推介中国的知识源泉。

本书知识结构上先总论后分论,全书共12章,1至4章总论用时20学时,5至12章分论用时20学时。

二、说学生本课程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是贴近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人文课程。

开设在大四第二学期,《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客源国概况》是本课程的基础。

学生都已在大学二、三年级学习过,基本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民俗的五特点3.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民俗和旅游的关系重点:1、民俗及其种类2、民俗的基本特点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四、说教法1.讲授法:讲授本章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激情引趣法: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3.自身经历引导法:教师讲述自己在国内的旅游经历,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差异部分4.参与介绍法:自由发言谈论自己所了解的民俗活动五、说学法要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歌曲MV:《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设计意图:通过MV里的不同民族服饰,引入课题,比如藏族为什么喜欢穿宽大的、长袖、无襟的衣服。

主要原因是所生活区域高寒,昼夜温差大所致,即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一)民俗及其分类教师活动:1.民俗的过去和现在2.让学生参与介绍和演唱。

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

教案2009~2010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商品学概论课程代码:学部、专业:管理学部(物流)年级、班级:物流本1001、1002班任课教师:刘红梅教师所在单位:管理学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1~2012学年第1学期教学周历课程名称商品学概述管理学部物流专业 201001/02 年级课程学期总学时其中上课周数周学时学分考核方式采用教材情况教材名称商品学概论讲授实验(践)主编(著)赵启兰出版社名称机械工业出版社54 46 8 18 3 2 考试出版时间2010周次日期上课节次上课地点每周时数分配教学内容备注讲授实验(践)合计时数1 3 3 3 商品及本质,商品学的研究对象2 3 3 3 商品学的研究内容、产生和发展;商品分类3 3 3 3 商品分类的标志、方法;商品编码4 3 3 3 商品目录;商品质量概念和因素5 3 3 3 商品质量管理、认证和标准化6 3 3 3 商品检验、方法7 3 3 3 商品的品级;商品包装材料、技法8 3 3 3 商品包装标识和商标,商品运输9 3 3 3 商品储存10 3 3 3 商品养护;纺织品的品种11 3 3 3 纺织品的质量鉴定12 3 1 2 3 纺织品鉴别试验;茶叶分类13 3 3 3 茶叶特征、保管实验14 3 1 2 3 品茶;酿酒原理,分类15 3 3 3 啤酒、葡萄酒品尝16 3 3 3 家用电器产品17 3 2 1 3 手机展示;钢材分离、结构18 3 3 3 钢材产品实验19 3 3 3 复习20说明:1、教学内容按每次授课内容填写。

2、考核方式分考试与考查两种。

3、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课以前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日历,一式四份,经学部(系、室)主任审阅同意后,一份自存,一份交所在系,一份交所在学部,一份交学生。

学部(系、室)主任签名:任课教师签名:刘红梅第页,共页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商品学概论授课班级物流本2010学生人数授课教师刘红梅教师学历硕士教师职称讲师教材名称商品学概论学时分配54 学分 3教材名称商品学概论出版单位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8月授课方式理论(√)实验(√)实习()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商品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并应用于商业实践,促进商品经营的顺利开展。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纲《中外民俗》教学⼤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适⽤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节⽇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运⽤⼀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进⾏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了解社会⼤的⽅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

引导学⽣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因为学⽣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换位思考,从⼀个旅客的⾓度思考如何去做⼀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本课程从旅游⾏业⾃⾝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的职业能⼒为⽬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为主,知识以适⽤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式,充分利⽤数据、图⽚、案例分析、讨论等⽅法,突出应⽤性特点,⼒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的基础理论⽔平与应⽤能⼒,提⾼学⽣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具体的民俗事象进⾏分析,利于学⽣的理解与掌握。

第⼀章主要让学⽣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字、⽂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中外民俗第一讲 讲义

中外民俗第一讲 讲义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开心能够和你们一起相处一个学期,共同学习《中外民俗》的课程。

在开始我们的课程之前我想送给大家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一段话,几乎说出了所有师长的心声。

在这里,我送给你们,因为进了大学的校门,孩子们,大家又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211和我们的差距不在学校的盛名、不在硬件环境、更不在有没有大师来教学,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对自己的期许和认可程度,从而影响到了同学们学习的软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都生活在良性竞争、自我认同、有强烈成功欲望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彼此促进与共同成长?!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选择的权利,让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好!下面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民俗,大家都不陌生,你认为什么是民俗呢?(找几个同学回答)好,同学们对民俗都有自己的理解,让我们看看学者对民俗的定义。

开始这门课的第一章,民俗概述首先,来看民俗的概念与分类。

民俗的概念古已有之,《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所以统治百姓的人,要表明自己的喜好,来引导民间风俗的趋向;谨慎地表明自己的厌恶,来控制百姓的贪欲和奢望。

这样百姓就不会迷惑了。

《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译文】古时想要匡正当世调治天下的人,一定要先考察国家的政情,调查国家的事务,了解人民的习俗,查明治乱根源与得失所在,然后着手进行。

这样,法制才能成立,政治措施才能贯彻。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同学们,注意了啊,学民俗,赠送管理学课程了哈。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本大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了不同的表述。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因此,对于中外民俗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教学的大纲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这一重要的文化知识。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俗的定义和分类。

民俗是指一定地域和社会群体内人们长期遵循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可以分为宗教民俗、婚俗、丧葬俗、节日俗等。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民俗的整体概念的介绍,以及各类民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的介绍。

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其次,我们需要进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中外民俗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西方婚俗的对比可以揭示出婚姻观念的差异,中外节日俗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时间和节日的重视程度。

三、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大纲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民俗教学应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参观实地、观察实物、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其中。

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传授具体的民俗知识,民俗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方法的明确规定。

五、评估与反馈最后,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进行,以确保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中外民俗教学大纲应包括民俗的定义与分类、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民俗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跨文化意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归属:航空服务与管理学院空中乘务教研室2.适用专业:航空服务类专业(包括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民航运输、通用航空航务技术等专业)3.课程学时:40学时4.课程类型:理论5.课程代码: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院航空服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包含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熟悉常见民俗事象、理解文化内涵、尊重中外民俗文化差异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对应航空服务类专业职业岗位的所有岗位群。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社交礼仪》、《客源国概况》,后续课程无。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征、类型;(2)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3)掌握主要国家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禁忌;(4)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不同风格民居的特点;(5)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与交通方式;(6)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工艺品;(7)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游艺活动项目;(8)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婚丧的主要内容;(9)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岁时节日的主要内容;(10)熟悉原始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一般内容。

2.能力目标(1)具有一定的辨认民俗事象的能力;(2)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内涵的能力;(3)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饮食文化的能力;(4)具有一定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民居文化的能力;(5)能辨别主要国家和民族的交通工具与方式;(6)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工艺美术作品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游艺活动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人生礼仪民俗文化内涵的能力;(9)具有辨识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能力;(10)能辨别不同宗教信仰教徒的宗教习惯与禁忌。

3.素质目标(1)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感;(2)培养自信、平等、开放、接纳的心态;(3)培养沟通协调的意识;(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中外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文化概论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察总学时、学分:34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1.课程教学目的进一步全面把握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精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借鉴,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补充丰厚的营养;客观理性地认识各自文化,进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

2.课程教学要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注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深入中外文化的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全面比较。

3.先修课程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4.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明的概念分析、中西文化形态比较难点:“轴心时期”文化形态的分析及比较5.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与PPT课件相结合,提问与学生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论人类文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4学时)1.教学内容(1)追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形态嬗变的历程(2)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2.重、难点提示(1)四大文明体系的历史演化和特征(2)当前世界的文化格局第一章文化的概念与背景分析(4学时)1.教学内容(1)文化的概念分析(2)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2.重、难点提示(1)区分“文化”与“文明”(2)从发生学的角度阐释文化的产生第二章“ 文化杂交”初论(4学时)1.教学内容(1)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特征(2)各民族间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2.重、难点提示(1)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冲突融合(2)宗教的重要作用第三章神话时代的文化特征(4学时)1.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类型和特征(2) 神话时代的文化特征2.重、难点提示(1) 分析各古代文明的特征八、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加末考成绩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中西文化比较概论》叶胜年著,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变》,赵林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中西文化对比研究》,杨密编,新华出版社,2016年。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

《中外文化概论》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定位与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文化概论的课程地位、学习意义和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中外文化概论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中外文化的特点、差异与相互影响阐述学习中外文化概论的方法与途径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中外文化风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2.1 教学内容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2.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三章:西方文化3.1 教学内容分析西方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西方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西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演变与趋势3.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比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西方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3.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演变与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四章:中日文化4.1 教学内容分析中日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中日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中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交流与互鉴4.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比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中日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日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4.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中日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五章:中美文化5.1 教学内容分析中美文化的特点、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中美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探讨中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差异与互补5.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解读、比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中美文化的精髓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中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5.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中美文化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对中美文化的差异与互补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第六章: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6.1 教学内容回顾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对双方文化发展的影响探讨当前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途径和特点评估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挑战,提出应对策略6.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与现状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6.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与现状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就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七章: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7.1 教学内容分析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能力,包括跨文化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如跨文化培训、交流实践等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个人发展和社会应用中的重要性7.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复杂性设计模拟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7.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角色扮演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情况鼓励学生分享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8.1 教学内容分析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包括文化同质化与差异化并存的现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讨论文化多样性在促进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8.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复杂关系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案例,增强学生的全球视野8.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创新方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第九章:文化冲突与管理9.1 教学内容分析文化冲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如价值观差异、沟通风格不同等探讨文化冲突管理的策略与方法,如文化适应、调解与和解等介绍文化冲突管理在组织管理和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9.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处理文化冲突设计模拟文化冲突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文化冲突管理技巧9.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角色扮演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文化冲突管理能力的提升情况鼓励学生分享在处理文化冲突中的经验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协调能力第十章:未来文化发展趋势10.1 教学内容分析当前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如文化融合、数字化等探讨新技术、新媒体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互联网、等预测未来文化发展的可能方向和挑战10.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新技术、新媒体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的未来视野10.3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成绩的评估,了解他们对抗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对未来文化发展提出自己的预测和设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性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绪论:重点:课程定位与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课程性质民俗学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而《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日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民间科技工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课程设置目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了解、熟悉中外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国家间、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国际、国内文化旅游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学习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本大纲在第二部分第一项“学习要求”中,分别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作了不同的表述。

对基本理论的深度要求,采用了“了解”、“理解”和“深刻了解”这些存在递进关系的词汇来描述。

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采用了“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词汇来描述。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本课程主要限于讲授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和中外民俗的一些基础知识。

在本大纲第二部分“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中的第二项分列了十四章,它们都是基本知识点,也是考试的范围。

(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按照认知过程将基本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易程度转化成认知能力的概括。

本大纲在学习目标中,按照“识记”、“熟悉”、“领会”、“应用”四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其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它包括:一是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已学过知识的要点,或对它们作出既有要点又有精神实质的较为全面的叙述,或对它们进行举例说明和叙述;二是能对存在多种表达方式的知识点作出不同的表述;三是能根据知识的科学内涵,在不同的条件下作出简单的判断。

熟悉: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并对此作出准确判断,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般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其中"简单应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两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综合应用"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学习目标的四个认知能力及其难易程度的量化之间的递进关系是:领会包括识记,熟知包括前两者,而应用则是最高层次。

每一个层次中又都包含着区别易、中、难的不同程度。

在本大纲第二部分第三个项目下,都是按这种递进关系来表述的。

加上这四个层次还与学习要求中的五个层次发生交叉的对应关系,就使本大纲第二部分的“学习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目标”之间,在知识的广度、深度、难易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转化方面,形成一个定性的和量化的有机整体,从而使教学、自习、考试都能达到可测量的程度。

这是在使用本大纲时必须注意的。

五、学习方法指导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外民俗概论》的配套读物较多。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

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

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

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3、要融会贯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并逐步掌握本指定教材的理论体系和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为理解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特别是将这些观点应用到做好民俗与旅游的结合,并合理地利用民俗事象开发创造新的旅游产品等实际的应用问题上。

还要注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分明的论述,明确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第一章民俗概论一、学习要求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了解: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理解:民俗的概念、分类。

深刻理解: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知识点(1)民俗的基本含义1、“民俗”概念的几种理解(1)钟敬文的定义,分别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从民俗内部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2)中国古代对“民俗”的解释。

(3)外国对“民俗”的定义:文化遗留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2、民俗的分类(1)乌丙安的四种分类:经济、社会、信仰、游艺(2)钟敬文的四个部分分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3、民俗的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从民俗的依存关系、民俗创造的集体性、民俗流传过程中的充实、演变和发展来加以分析。

(2)民俗的民族性(3)民俗的阶级性(阶层性)(4)民俗的普同性(5)民俗的历史性(6)民俗的地方性(7)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8)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9)民俗的类型性(10)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教化、规范、维系、调节、审美(2)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1、民俗的构成要素构成民俗的要素有民俗质、民俗素、民俗链、民俗系列、民俗系统等,具有层次性,并存在递进关系。

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最基本的质材民俗素,构成民俗的基本要素民俗链,构成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民俗系列,同类民俗的所有民俗链形成同一民俗系列民俗系统,民俗系列根据同类题材和内容的相关性加以概括和归纳,形成更大的系统2、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1)俗民的定义:民俗社会中的成员,既可是群体,也可以是个体,确定其俗民属性主要看以其文化代表特色。

(2)群体的定义:指两人以上、不论以何种关系与方式组合成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分享的民俗文化传统的民众团体。

(3)习俗惯制——民俗的“约定俗成”(4)习俗规则——习惯体系的规范3、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民俗养成与人生相伴而行,处于“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状态民俗的传承是通过“习俗化”与“使之习俗化”即教化得以实现。

(3)民俗的调查与研究1、民俗调查的方法。

)(1)田野作业方法,五个“W”、“参与观察法”(2)文献学方法2、民俗学研究的发展过程及主要民俗学流派。

中外民俗研究简况神话学派、语言学派、人类学派、心理学派、社会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学派3、民俗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分别从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等与民俗学的关系来加以说明。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分类及特点。

(1)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包括了民俗信仰、民俗技巧、民俗艺术、民俗体育、民俗生活五个大类。

(2)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的标准有:按民族分类、按地域分类、按行业分类、按语言分类、按信仰分类等五种。

(3)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包括历史性、现实性、可理喻性、相对稳定性变异性。

2、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

(2)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保持民俗文化原貌的原则、尊重民俗文化习惯的原则、获得效益的原则。

三、学习目标(一)民俗的基本含义识记:民俗的概念、分类。

领会:民俗的特征、社会功能。

具体要求:1、能正确表述民俗的概念、民俗的分类;2、能完整简述民俗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功能。

(二)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识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俗民与群体的概念;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

领会:民俗养成与传承的过程。

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俗民与群体,习俗惯制与习俗规则的含义;2、能完整简述民俗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民俗的调查与研究识记:民俗调查方法;民俗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领会: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具体要求:1、能完整表述民俗调查的方法及民心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2、能叙述民俗与不同学科的关系。

(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识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范畴与分类领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原则具体要求:1、能准确表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2、能简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范畴与分类。

3、能完整简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4、叙述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要遵循的原则。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一、学习要求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