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歧义分析

合集下载

第六章综合练习及参考译文

第六章综合练习及参考译文

第六章词义与修辞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课堂互动1 :考考你,看谁能译出歧义和双关?(参考译文)1.He went to see the artist himself.【译文一】他亲自去看画家。

(himself是he的同位语。

)【译文二】他去看画家本人。

(himself是the artist的同位语。

)2. He is capable of doing anything.【译文一】他什么事情都会干。

(指“能干”)【译文二】他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

(指“亡命之徒”)3.Flying planes is dangerous.(动名词)【译文一】驾驶飞机是危险的。

Flying planes are dangerous.(分词)【译文二】正在飞行的飞机是危险的。

4.Bruce was writing a poem on an ancient tomb stone.【译文一】布鲁斯正在一块古代的墓碑上写诗。

【译文二】布鲁斯正在写一首关于古代墓碑的诗。

(on作“关于”讲)5.I decided on the boat.【译文一】我选定了这只船。

【译文二】我在船上做出了决定。

6.She didn’t do that to please her mother.【译文一】为使她母亲高兴,她没有做那事。

(=She didn’t do that in order to please her mother.)【译文二】她做那事并不是为了使她母亲高兴。

(=She did that not to please her mother.)7.I didn’t go because I was afraid.【译文一】我没去,因为我怕。

(没去)【译文二】我不是因为怕才去的。

(去了)8.I didn’t write the letter because of what you told me.【译文一】由于你跟我讲了,所以我没有写那封信。

现代汉语语法 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 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北京语言大学郑贵友第一章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学二、语法单位三、句子成分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第二章词类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二、词类划分的标准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四、各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体词五、各类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六、兼类问题第三章短语一、定义二、短语的种类三、短语的构成手段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第四章句子成份一、句子成分的性质二、主语、谓语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语的语义类型谓语的语法构成三、动语、宾语动语的语法构成有宾动词无宾动词宾语的语法构成宾语的语义类型四、定语五、状语六、补语补语的语法构成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补语的顺序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七、中心语八、独立语第五章单句一、基本概念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三、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所”字句四、非主谓句五、单句和短语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二、歧义的种类(1)同音造成的歧义同形造成的歧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三、歧义的种类(2)第七章复句一、复句的含义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三、复句的分类四、广义的并列关系五、广义的因果句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六、广义的转折句七、复句的扩充八、复句的紧缩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2.语义结构歧义


(1)动词的施受、工具、结果等关系不同 关心的是他的妈妈 包饺子 盖被子 (2)领属与非领属关系 他的笑话讲都讲不完 鲁迅的书
三、哪些理论可以分析





1.层次理论 2.变换理论 3.特征理论 4.配价理论 5.空语类理论 6.移位理论 7.指向理论 8.认知理论


每个人都给钱 头发剪短了一点儿 学习文件 学习雷锋的故事 对售货员的意见 演好戏 鸡不吃了 他谁都不认识 反对的是张主任 (1)他连我也不认识。 (2)我讲不好。 (3)我们学院需要进口教学软件。 (4)还是去一次好。

4.兼类词(词汇、语法) 大门没有锁(名/动)
大门是处所——大门上没有锁(存现句) 大门是受事——没有锁大门(受事作主语的谓 语句)
(二)组合造成的歧义


1.语法结构歧义 (1)层次相同,语法关系不同 出租汽车 早上吃的面包 你们领导 (2)层次结构不同 准备了一年的粮食(V+N1+的+N2) 你们三个一组

小李走了一个多小时了,小王也走了一个多小 时了。 (只能作相同理解或为“行走”,或者“离开”, 而不能一个理解为“行走”而另一个理解为 “离开”)

(四)歧义难度


明显的,则歧义难度低;不明显的,则歧义难 度高。或多义解释的频率高低相关。 50% 50% __________ 语义 ___________ 咬死了猎人的狗 饺子包好了
(三)歧义与语义概括性



1.语义概括性: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 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 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言语交际中,概括语义的具有所指对象可以不 同,但这些不同对象都必然能归纳到这个概括 的语义中。 “鞋”是概括性,“走”除了概括突出有多个 意义。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语言学理论-歧义分析



口头表达同一形式:音位及其组合形式完全相 同 书面表达同一形式:书写符号及排列完全相同 比较 口头歧义:检查zhen灾情况(赈、震) 书面歧义:重庆人多 口头书面均歧义:出租汽车
(二)歧义与语义模糊性


1.语义模糊性:语言形式反映的对象只有大致 范围,没有明确边界。 2.歧义可以消除,模糊不能消除。 例:新汽车牌照 新的汽车牌照 新汽车的牌照
一、歧义性质
(一)界定: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 达不同意义的现象(符号序列的多义)。 1.符号序列:不是孤立符号,组合产生符号序 列。 比较: A.符号多义:多义词、同音词(深、白话、 jing3guan1警官、景观) B.符号序列多义:句法结构中表现的多义(重庆 人多)

2.同一形式
2.对某人/某事 +的+(动、形、名) 二价(持有者/针对者) 对学生的(关心、热情、感情)


(五)空语类理论



1. NP1+V2+NP2 ( 空主语-施事 )V2( 空宾语-受事 ) 关心的 2.NP1+V3+NP2+NP3 ( 空主语 )V3(空与事宾)(空受事宾) 给的
(六)移位理论
二、歧义类型或原因



1.词汇造成 (1)口头 (2)书面 2.组合造成 (1)语法结构歧义 (2)语义结构歧义 (两者都涉及的也有)
(一)词汇造成的歧义



1.同音词(口头) 到汶川了解zhen(震/赈)灾情况。 2.多音词(书面) 刘阿姨好(调3/4)说话。 3.多义词 (书面、口头) 我现在正在上课(授/听)。
(一)层次理论

第六章 冲突分析

第六章 冲突分析

(5) 优 先 序 或 优 先 向 量 (Preference Vector) 。各局中人按照自己的目标要求及好恶 标准,对可能出现的结局(可行结局)排出优劣次 序,形成各自的优先序(向量)。
三、CA基本方法举例 ——Cuban Missile Crisis (CMC)
1.背景
1956年末至1959 1961年4月及1961年中 1962年10月14日 美 苏
N
q 是非稳定性结 局,记作u
(检查同时处 罚性稳定,若 是记作u) q 是连续处罚性 稳定结局,记 作s
n人冲突中第i个局中人稳定性分析的程序
q 是全局平稳结 局,记作E
结束
思考与练习题
个体稳定 苏: UI
r 0
s 4 0
r 6
4. 结果分析
“0”

“2”

“6”
四、冲突分析一般方法
不可行结局的类型(Type)
Type 在逻辑推 理上不可 能形成 1 在策略的优 先选择上不 可能出现 2 在合作可 能上不可 行 在递阶要 求上不可 行
局中人自身
局中人相互 之间
3
4
5
6
开始 对 于 局 中 人 i, 结 局q有UI吗? Y 对于局中人 i, 由 q 的 UI 结 局 q0 其 他 局 中 人 是 否有UI?吗? Y 其 他 局 中 人 由 q0 其 造 成的一切结局 q// ,对 Y 于局人 i 而言,全都比 q 更优吗? N 对于局中人 i, 由结局 q 的UI结局还有吗? N q 是合理稳定性 结局,记作r
苏:
0 4 6 2 5 1 7 3 11 9 10
8
3. 稳定性分析
基本假设:①每个局中人都将不断朝着对自己最有利 的方向改变其策略;②局中人在决定自己的选择时,都会 考虑到其他局中人可能的反应及对本人的影响;③全局平 稳结局首先对每个局中人来说都是个体平稳的。 (1)确定单方面改进结局UI(Unilateral Improvement) (2)确定个体稳定状态 ① 合理稳定(Rational stable——R) ② 连 续 处 罚 稳 定 ( Sequentially sanctioned stable——S) ③ 非稳定(Unstable——U) (3)确定全局平稳结局(Equilibrium——E)

第六章 偏误分析

第六章 偏误分析
简化:
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羡余成分,对 于表达意义来说,这些成分不是必 须的,因此在学习者的语言中常常 被简化掉。
I went there yesterday.
I go there yesterday.
利特伍德的话 P88 汉语“有”字句的例子
五、偏误范围和偏误区域
偏误范围:辨认偏误时需要考虑的语境 (包括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达格尼埃克斯等人建立的框架
计算机语料库
1.形式偏误;2.语法偏误(32%);3. 词汇语法;4.词汇(30%);5.语域; 6.词语羡余/缺失/顺序;7.风格。
4.2
过度泛化:
泛化:根据规则进行推论和预测。 过度泛化是由于对规则的学习不够 彻底造成的。
一个星期、一个月
一个年
迁移:
泛化是对已有目的语知识的运用, 迁移是对已有母语知识的运用。
对比较结果的描述,目的是提供需要解释的对象。(偏误句——重建句) 描写的顺序: 1)指出在表层结构上偏误句和重构句的区别(包括省略、添加、错选、错位)。 2)将上述结果和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语音、词汇、语法等)联系起来。 3)说明学习者在出现偏误的时候使用的规则是什么。 鲁健骥: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P84
从学习过程 和策略角度
1.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2.迁移 3.简化(simplification)
从交际角度
博特和科帕斯基
全局错误(涉及句子成分之间和分局之间关系 的错误);局部错误(句子成分内部的错误)
4.1
语言内部有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领 域学习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
科德强调偏误分析的对象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正确的和错误的句子都在研究之列从实际情况来看偏误分析的焦点一直在根据目的语规则确定的偏与对比分析相比偏误分析只考虑话语中实际出现的偏误其分析更能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歧义的形成,消除(全面、系统)

歧义的形成,消除(全面、系统)

歧义的形成 ,消除〔全面、系统〕什么是歧义歧义又叫同形 ,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深人了解歧义现象 ,并且能够进行分化 ,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的理解 ,同时 ,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也很有帮助。

二.歧义的类型〔一〕语音歧义语音歧义主要是一种口头歧义 ,即听起来有歧义 ,写下来没有歧义。

如:他太ji乷气。

〔骄气/娇气〕〔二〕词汇歧义词汇歧义主要由词的多义性而引起的。

如:商店关门了。

他走了一个钟头了。

关门可理解为下班 ,也可理解为倒闭。

走可理解为行走 ,也可理解为离开。

〔三〕语法歧义1.结构层次歧义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

如:两个实验室的人员几个师专的学生亚洲语言论坛现代战争小说新园林生活老教师福利人们把能够产生歧义的词类序列抽象概括为一定的歧义格式。

汉语结构层次歧义格式有:1、数量+名1+名22、名1+名2+名33、形+名1+名22.结构关系歧义句法单位在组合时层次相同 ,但结构关系不同。

〔1〕述宾或偏正进口彩电学习文件调查材料〔2〕偏正或联合巧克力饼干大衣帽子学生家长〔3〕同位或偏正我们学校你们邮局他们工厂〔4〕述宾或述补想起来说下去〔5〕偏正或主谓思维科学社会进步经济困难汉语结构关系歧义格式有:3、动十名〔述宾、偏正〕4、名l十名2 〔联合、偏正〕5.结构层次与结构关系歧义句法单位在组合时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

〔1〕述宾与偏正牵连了局长的女秘书喜欢上海的姑娘〔2〕联合与偏正哥哥和弟弟的朋友伟大的马克思和恩格斯〔3〕介宾与偏正关于鲁迅的文章对厂长的意见〔4〕其他结构复习了一个学期的功课运了两年的煤炭安排好工作穿破衣服汉语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歧义格式有:6、动十名l十的十名2〔述宾、偏正〕7、名l十和十名2十的十名3〔联合、偏正〕8、形+名1+和+名2 〔联合、偏正〕9、关于/对十名l十的十名2〔介宾、偏正〕10、动十了十数量十的十名11、动十形十名〔四〕语义歧义1.语义关系歧义鸡不吃了。

论“歧义”

论“歧义”

论“歧义”在语言学中,歧义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歧义”这个话题,分析其原因、种类以及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歧义的原因在于语言本身虽然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符号系统,但它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同一单词可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语境、语调、语速等也会影响某个单词的含义。

同样,某些表达方式的语法结构也会导致歧义,比如复合句和倒装句等。

其次,歧义有很多种类。

最简单的是词义的歧义,即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岸边。

还有语法上的歧义,即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他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妈妈”,是指女孩和女孩的妈妈还是女孩和说话者的妈妈不清楚。

再比如语气和语调上造成的歧义,例如两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过来,一个人说“天啊,她好漂亮啊”,有可能是在称赞她的美貌,也可能是在惊讶她巨大的体型。

最后,歧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歧义的存在导致我们经常需要进一步询问或者解释,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沟通上的不便。

有时候,歧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医疗错误、法律纠纷等。

在商业活动中,歧义也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

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语境和语气,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楚、简洁、准确。

如果对方的话有歧义,我们也需要善于主动询问和解释,以便彼此更好地理解。

对于某些场合的语言,可以提前进行共识、定义,减少歧义的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文章时注意逻辑、文法等方面,以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综上所述,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歧义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更好地减少歧义产生的风险,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质量。

现代汉语语法 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 歧义分析

现代汉语语法歧义分析现代汉语语法讲义北京语言大学郑贵友第一章语法概说一、语法和语法学二、语法单位三、句子成分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第二章词类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二、词类划分的标准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四、各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体词五、各类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六、兼类问题第三章短语一、定义二、短语的种类三、短语的构成手段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第四章句子成份一、句子成分的性质二、主语、谓语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语的语义类型谓语的语法构成三、动语、宾语动语的语法构成有宾动词无宾动词宾语的语法构成宾语的语义类型四、定语五、状语六、补语补语的语法构成补语的语义类型宾语、补语的顺序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七、中心语八、独立语第五章单句一、基本概念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三、主谓句主谓谓语句双宾语句连动句兼语句存现句“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所”字句四、非主谓句五、单句和短语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二、歧义的种类(1)同音造成的歧义同形造成的歧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词兼类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三、歧义的种类(2)第七章复句一、复句的含义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三、复句的分类四、广义的并列关系五、广义的因果句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六、广义的转折句七、复句的扩充八、复句的紧缩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二)言外语境的作用 1.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 例如:今天他又迟到了。(上班、上学、约会?) 2.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 例如: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 3.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 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例如:现在是21世纪了。(陈述事实、回答问题、应该与时俱进)
三、语境和词语所指
3.根据指示词语的类别,指示意义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 点指示。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例如对话—— A :订书机在你那儿吗?我这儿有东西要订。 B :你来拿吧。订书机不在桌上,在我左边的抽屉了。 这里的“你、我、那儿、这儿、桌上、左边”都表示了明确的人称 、地点指示意义,说话双方都有赖语境才可理解。 《围城》中孙柔嘉对方鸿渐的称呼:方先生、您、你、你这个人
有指:名词有指称性; 无指:名词没有指称性(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指称); 任指: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全指: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全体联系的指称; 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 系的指称; 不定指: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 系的指称。
重难点和考点
• 本章的重、难点和常考知识点 – 语用的性质(常考单选题、多选题) – 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 指的关系(常考多选题、简答题) – 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 产生的会话含义(常考单选题、术语解释题、简答题) – 蕴含义和预设义(常考单选题、简答题、分析题)
知识点测评题
【简单题】简述什么是语言的运用以及如何认识语用的性质。 【答案】 语用即语言的运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要想有效地使用语言,不仅要掌握好语言的结构规则,还要了解语 言的使用规律,这中规律就是“语用”。 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离不开具体使用的环境。语言使用的环境既包括由 交际双方的言辞构成的上下文语境,也包括言辞之外的各种主客观因 素构成的言语环境。

语言学概论 第五章 第六章

语言学概论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五章语义第一节词义一、词义及其内容:词义就是词所表示的意义内容。

具体可以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两部分的内容。

(一)语法意义:是指词的表示语法作用的意义。

词的语法意义是语言中的词的语法作用通过类聚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所以是一种更抽象更概括的意义。

(上一章讲的)(二)词汇意义:是指词所表示的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现象和关系的意义。

如:一般词典中对词项所作的说明就是词的词汇意义。

实词具有词汇意义,虚词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二、词义和概念的关系概念是词义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词义反映概念,概念凭借词义而成为直接现实。

具体来说:(一)词汇意义中的理性意义是指称客观事物的意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在词义中的反映。

这种意义与概念直接联系,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中的色彩意义也与概念相联系,它们通常是多个概念的综合,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具有类指性。

三、词义的性质(一)客观性(主观性)(二)概括性(具体性)(三)模糊性(确定性)(四)民族性(普遍性)四、词义的层次原生层——派生层引申义???(本义)比喻义五、词义的概念内容和联想内容概念内容:根据一个词所指称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共同特点所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这个词的词义,也就是这个词义的概念内容。

联想内容:是指由词义的概念内容引发联想所产生的含义。

它通常是依附于词义的概念内容之上的,不能脱离词义的概念内容而存在。

六、词义的关系:(一)相同关系(二)相反关系(三)上下义关系七、义素分析(一)义素是构成词义的基本要素,是最小的语义构成成分,又叫语义特征。

(二)义素分析就是通过对最合适的语义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这些义项所包含的义素的方法。

(三)义素分析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

就是说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不在一个系统中无法进行义素分析。

2、对等性原则。

就是说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与义项的意义相等,所指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

现代汉语 第六节 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 第六节 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 ( 2 )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 度。 • (1) 老王喝光了酒。 • →老王把酒喝光了。 • →*这点酒就把老王喝光了。 • 老王喝醉了酒。 • →*老王把酒喝醉了。 • →这点酒就把老王喝醉了。
• (3)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 研究引向深入。 • • ?补语在语义上到底指向哪些方面?内在 规律是什么?造成歧义的条件是什么?
汉教2014
第六节 语义分析及歧义现象
@学习要点 1、语义关系的种类及判断。 2、语义指向与语义特征分析。 3、歧义现象与歧义的分化。
语法分析的三个层面
• 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 • • 主 述 述 补 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偏 正
(主谓句,述宾谓语句,主动句)

偏 正
• 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把字句”)
句 法 分 析
• 8.处所——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起点、终点。 • 我住三楼。 • 食堂我吃不惯。 • 9.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 他去广州过“五•一”。 • 我下周开始休春假。 • 我今天起了个大早。
• 10.目的——动作行为发生的目的 • 他为这件事操了不少心。 • 他们在挤电影票。
• 11.原因——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 他躲在外面避风头。 • 他最近一直在愁生计。 • 12.材料——动作行为所使用的材料 • 地板铺了瓷砖。 • 用雨水浇花。
• (4)对词语语义特征的描写,还有助于揭示某些同 形歧义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 • A组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门口站着一个人。→ 一个人站在门口。→ *门口正在站一个人。 • B组 • 台上演着戏。 → *戏演在台上。 → 台上正在演戏。 • 教室里上着课。 → *课上在教室里。 → 教室里正在上课。 • C组 • 山上架着大炮。 → 大炮架在山上。 → 山上正在架炮。 • 外头挂着灯笼。 → 灯笼挂在外头。 → 外头正在挂灯笼。

第六章综合练习及参考译文

第六章综合练习及参考译文

第六章词义与修辞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课堂互动1 :考考你,看谁能译出歧义和双关(参考译文)1.He went to see the artist himself.【译文一】他亲自去看画家。

(himself是he的同位语。

)【译文二】他去看画家本人。

(himself是the artist的同位语。

)2. He is capable of doing anything.【译文一】他什么事情都会干。

(指“能干”)【译文二】他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

(指“亡命之徒”)|3.Flying planes is dangerous.(动名词)【译文一】驾驶飞机是危险的。

Flying planes are dangerous.(分词)【译文二】正在飞行的飞机是危险的。

4.Bruce was writing a poem on an ancient tomb stone.【译文一】布鲁斯正在一块古代的墓碑上写诗。

【译文二】布鲁斯正在写一首关于古代墓碑的诗。

(on作“关于”讲)5.I decided on the boat.【译文一】我选定了这只船。

【译文二】我在船上做出了决定。

…6.She didn’t do that to please her mother.【译文一】为使她母亲高兴,她没有做那事。

(=She didn’t do that in order to please her mother.) 【译文二】她做那事并不是为了使她母亲高兴。

(=She did that not to please her mother.)7.I didn’t go because I was afraid.【译文一】我没去,因为我怕。

(没去)【译文二】我不是因为怕才去的。

(去了)8.I didn’t write the letter because of what you told me.;【译文一】由于你跟我讲了,所以我没有写那封信。

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以一组层次构造歧义的系统性分析为例施春宏

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以一组层次构造歧义的系统性分析为例施春宏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歧义现象的演绎分析———以一组层次构造歧义的系统性分析为例施春宏提要 以V+N这一格式作为演绎的初始格式,借助递归扩展方式来分析V+X+N的层次构造歧义的内在系统性,并以之为例说明可以通过对歧义现象进行演绎分析,找出目前以归纳法为主而形成的歧义类型的内在联系。

一在目前所能见到的讨论汉语歧义现象的文章中,基本上采取简单归纳法找出歧义的类型,有时还适当地作出一些归类,并逐个指出歧义分化的方式。

这种枚举性归纳的好处是通过占有丰富的语料而将歧义分析具体化,直观化。

但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首先就归纳的总体而言显得比较零散,不能很好地揭示这些歧义格式的内在联系,即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其次这样的归纳有举不胜举之感,不易发现未曾遇到的歧义格式,即缺乏预见性和广泛性。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对由层次构造切分不同而产生的歧义格式的系统分析,找出通过演绎方式分析歧义的手段,使歧义研究由分析走向综合,再导致深入的分析。

当然,这种演绎是建立在归纳的基础上,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再分析,因此,我们的举例尽可能是大家所熟悉的。

在分析前,先提出句法研究中两个公理性前提,这是我们进行歧义现象演绎分析的基础和思路。

第一个前提是,一个句法格式有可能表达多种不同功能,即一种抽象的句法格式有可能生成多种结构关系,如“动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记为V P+N P,为了简化符号,下文除特别指出之外,一般都记作V+N①)的结构关系既可能是动宾关系(如“打篮球”),也可能是定中式偏正关系(如“阅读方法”),还可能两种关系都存在(如“翻译小说”“学习文件”),必须借助语境才能确认。

第二个前提是,一种句法功能有可能体现为不同的句法格式,也即一种结构关系可由多种句法组合生成,如N P+N P,V P+N P,AP+N P(AP表示形容词性成分),NC+N P(NC 表示数量结构或数量名结构)等都有可能表示定中关系。

简单地说,这两个前提就是同构异功与同功异构,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交叉对应。

歧义研究

歧义研究

【分享】汉语歧义研究综述[论文]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文章主题: 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歧义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01/04,41~50页尤庆学撰(武汉大学中文系)关键词:汉语歧义;研究;综述;地位,前瞻一、研究概况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1952)已注意到汉语歧义现象,举例分析了一些歧义实例,认为歧义是一种表达上的毛病,应当避免。

汉语的歧义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用英语写成发表在国外的《汉语的歧义问题》(1959),(注:Ambiguity in Chinese,Studia SericaBernhard KarlgrenDedicata,Copenhagen,1959汉译见参考文献[78]。

)该文探讨了歧义界定、歧义分类、歧义成因、歧义分化、歧义消解和歧义度等重要问题。

文炼先生的《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从语法的形式和意义既统一又矛盾的角度论及歧义现象。

朱德熙先生的《论句法结构》(1962)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用变换分析法分化了“屋里摆着酒席”。

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札记》(1965)(注:《论语法学中“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1960),《上海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论句法结构》(1962),《中国语文》第8、9期;《语文札记》(1965),《中国语文》第4期。

)论及“他的老师当得好”这类句子本身不能排除两解,是真正的“歧义”。

朱德熙先生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1978)对“的”字结构判断句的歧义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提出了“歧义指数”概念。

吴葆棠先生的《现代汉语词组歧义现象初探》(1979)对歧义问题有相当全面的论述,是国内首篇汉语歧义研究的专文。

范继淹先生的《语言的信息》(1979)从信息传输角度提出同形歧义突出表现了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矛盾,并认为歧义有模式和实例的区别。

徐仲华先生的《汉语书面语言歧义现象举例》(1979)标帜着系统研究汉语歧义问题的开始。

2012高考语文各题型难点突破6 歧义辨析.pdf

2012高考语文各题型难点突破6 歧义辨析.pdf

难点6歧义辨析 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歧义,又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这一项要求。

歧义的类型较复杂,这是一个难点。

辨析并消除歧义,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难点磁场 [试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黄果树瀑布以豪迈而粗犷、雄浑而瑰丽的特点著称于世,真算得上是瀑布中的伟丈夫! B.这种由康伯尔软件公司研制的KM—Ⅲ型软盘,最高存储量为1.44兆以上字符。

C.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D.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试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责令工厂立即采取隔音措施,将噪音污染降至合格以下的标准。

B.超微型电脑已经尽现了巨大的魅力,但研究人员认为,其微型特点还可以发展到更高水平。

C.这种教育是一种掠夺教育,无异于不管这块土地以后如何,先让它长了这茬庄稼再说。

D.张敏这段时间可烦了,班里的同学谁也不搭理他。

●案例探究 [案例1](★★★★★)(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这一考点。

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了解造成歧义的基本情况:组合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词语意思不明确,词语词性不明确,成分残缺等。

掌握消除歧义的基本方法。

解析:A项中“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这样,句中“他”既可能是嘉宾,也可能是别人。

歧义结构及其分化方法(定)

歧义结构及其分化方法(定)

练习6
他看见我那年才六岁。 他也买了一本历史小说。
四、消除歧义的主要手段
1.语音制约
(1)轻声 我想起来了。 这是老子的书。
(2)重音
A. 他最喜欢游泳。 A1. 他最喜欢游泳。 A2. 他最喜欢 游泳。
B.除了老李,他最怕院长。 B1.除了老李, 他最怕院长。 (老李和他都怕) B2.除了老李,他最怕 院长。 (他怕老李和院长两人)
但现在这个加合项是隐含的,因此就可能产生歧义。 他又唱了一首歌 S1(我唱了一首歌,)他又唱了一首歌。 S2(他写了一首歌,)他又唱了一首歌。 S3(他唱了两首歌,)他又唱了一首歌。 S4(他跳了一只舞,)他又唱了一首歌。 S5(他唱了一出戏,)他又唱了一首歌。
S.她最爱梅花。 可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S1 (那些人中)她 最爱梅花。 ↑ | S2 (那些花中)她最爱梅花。 | ↑ S3 (那些人中)(那些花中)她 最爱梅花。 ↑ | ↑
B.运用隐含分化歧义 “隐含”是指在话语中没有出现,但在话语意义中可以推 断 出来的意义。例如: S.他又唱了一首歌。 根据这个句子可以推断出,“又”字句的前面还有一个加合项。 因为副词“又”表示一种同类的加合关系。 如果“又”的加合项在句中或上下文中出现,就不会产生歧 义,例如:
他唱了又唱。 我跳了一个舞,他又唱了一个歌。
◊ 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交际中,歧义实际上并不多见,这是 因为上下文以及语境等排除了歧义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为什 么要关注歧义现象呢? ◊ 关键是,通过歧义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掌握分化歧义的 方法,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语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微妙 之处。 ◊ 所以,我们学习的重点是分化歧义的方法。
最早提出汉语歧义结构研究的是赵元任,他举了两个 经典的例句: A. 鸡不吃了。 ►A1.(人)不吃鸡了。 ►A2.鸡不吃(食)了。

层次分析和歧义

层次分析和歧义
歧义分析 (一)词义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他已走了一个钟头了。 小店关门了。 他干了一天活。 你在徐家汇的前一站下车。
(二)句法结构不固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方法很重要。 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没有计划不行 其他如: 出口商品 下放干部 地点
保留意见 规定

(三)语义关系含糊 鸡不吃了。 我让他打了。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关心的是他母亲。 她是去年生的小孩。
消除歧义 一般依靠上下文。 如:唐张继《枫桥夜泊》 夜半钟声到客船。 1.夜半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2.在夜半钟声之中到了一条客船上。
中国医学研究
我们小组讨论
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你们领导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我想起来了 撞到他的自行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歧义分析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一)歧义的含义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①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②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

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歧义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

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

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

②看望医生。

这种具有多个意义的词语,通常只要进入特定的句法环境,就只具有单义性,所以,如果不引起歧义,就不必放到歧义讨论中来。

不过,如果引起了歧义,就必须作为歧义现象加以讨论:①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灯泡毁坏了/报账了)②昨天我去看医生去了。

(看望了医生/找医生看了病)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课前提问(1)什么叫非主谓句?(2)非主谓句有几种?(3)什么叫独词句?(4)什么叫无主句?(5)单句和短语的共同点?(6)短语和单句宏观上的差异有哪些?(7)什么叫歧异?(8)研究歧异现象有什么用?第六章歧义分析二.歧义的种类(一)同音造成的歧义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

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

如:①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

(治/致)②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

(终/中)③和人家说话不得无lǐ。

(礼/理)④对面走过来一duì青年。

(对/队)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他、它、她|的、地、得”等。

由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消除歧义,因为同音往往不同形。

第六章歧义分析二.歧义的种类(二)同形造成的歧义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

在书面语当中,这种同形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单位也可以造成歧义。

如:①这树枝怎么会这样长?(zhǎng/cháng 声母差异)②我说不好。

(bu/bù轻声与否)③他想起来了。

(qilai/qilái 轻声与否)④他吃了饭才走。

(cái/cái 有无重音)二.歧义的种类(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下都可以造成歧义。

1.由实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叫他敲了三下。

(允许/被)②小王走了三个小时了。

(离开/行走)③他不能说。

(应该/能力/环境限制:病)第六章歧义分析2.由虚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如:①我准备从上海去北京。

(经过上海/从上海出发)②你给我写封信。

(对、向/代替)③她梳着辫子呢。

(动作进行:正在梳/状态持续:留着)二.歧义的种类(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①大门没有锁。

(锁1:名词/锁2:动词)②他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

(可1:语气词/可2:转折连词)二.歧义的种类(五)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关系不同,指的是一种句法结构之中包含有几种语义关系,这种隐含于同一种句法关系之中的不同的语义关系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由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

1.定+中:一个定中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如:①看见的人有哪些?(动作+施事/动作+受事)②我们参观了一家“妇女理发店”。

(施事+处所/受事+处所)2.动+宾:一个动宾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如:①他总共切了五块肉。

(动作+结果:把肉切成五块动作+受事:把五块肉切小)②那人刚才问谁?(动作+内容:问有关谁的事情动作+对象:向谁问)③我们准备选班长。

(动作+目的:选出班长来动作+受事:选班长作X)④村长罚他砍树木。

(动作+原因:因砍树而罚他动作+内容:让他砍树作为对他的惩罚)3.主+谓:一个主谓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有两种情况。

(1)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动作行为动词语的主语有时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受事,从而造成歧义:①他今天手术,不能来了。

(施事+动作:他给人作手术受事+动作:给他作手术)②他上课去了。

(施事+动作:他讲课对象+动作:他听课)(2)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一般的人和事物也可以由于其主语语义角色的不确定而造成歧义:①这个人恨死我了。

(施事+行为:这个人恨我对象+行为:我恨这个人)②这姑娘看得他脸都红了。

(施事+动作:姑娘看他,他脸红对象+动作:他看姑娘,他脸红)4.联合短语A和B:一个联合短语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

联合结构的内部的几个项目之间在语义上关系是有差异的:(1)有的是加和关系——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属于并列关系的A、B不能分列。

如:(A+B)的C≠(A的C)+(B的C)(2)有的是可分列关系——在特定句法环境下,属于并列关系的A、B可以分列。

如:(A+B)的C=(A的C)+(B的C)下边是两个实例:①大家正在讨论老王和老张的事情。

→大家正在讨论有关老王和老张的事情。

(加和关系)→大家正在讨论老王的事情和老张的事情。

(可分列关系)②妈妈正在讲星星和月亮的故事。

→妈妈正在讲关于星星和月亮的故事。

(加和关系)→妈妈正在讲星星的故事和月亮的故事。

(可分列关系)很明显,两种语义结构之下的句子的含义是不同的,即有歧义的。

二.歧义的种类(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有时,构成一个句法结构的词语及其顺序在表层上都是清晰的,但在构成的句法结构内部却可能隐含着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又影响了人们理解上的差异,造成歧义。

因此,所谓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指的是:一种词语排列顺序构成的某个句法结构内部隐含着不同的句法结构层次造成的歧义现象。

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比较复杂,这里以句法搭配的格局为出发点做一些介绍。

歧义条件:在语义上,定语和两个名词都能构成定中关系,且名1和名2也有定中关系。

例如:①三个幼儿园的孩子→三个(幼儿园的孩子)(定+中:三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三个幼儿园)的孩子(定+中:属于三个幼儿园的孩子)②彩色铅笔盒子→彩色(铅笔盒子)(定+中:彩色的铅笔盒子)→(彩色铅笔)盒子(定+中:彩色铅笔的盒子)歧义条件:名1和名2可以有并列关系,名1、名2都可以和名3构成定中关系。

①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定+中:江苏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定+中:江苏全部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②老张和老李的上级→老张和老李的上级(定+中:老张的上级和老李的上级)→老张和老李的上级(定+中:老张以及老李的上级)歧义条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同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定中关系。

如:①看比赛的孩子→看(比赛的孩子)(动+宾:看望比赛的孩子)→(看比赛)的孩子(定+中:孩子看比赛)②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动+宾:猎人的狗死了)→(咬死猎人)的狗(定+中:狗咬死了猎人)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和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发生中补关系,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动宾关系,而中间的动词或形容词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定中关系。

比如:①拉长的绳子→拉(长的绳子)(动+宾:拉动长绳子)→(拉长)的绳子(定+中:拉长了的绳子)②听不清楚的音乐→听(不清楚的音乐)(动+宾:听着音乐,音乐不清楚)→(听不清楚)的音乐(定+中:不能听清楚的音乐)歧义条件:前边的动词可以带主谓短语作宾语,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和前面的“动+名”整体构成主谓关系。

如:①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动+宾: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主+谓: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②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动+宾:他的观点缺乏证据,值得怀疑)→(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主+谓:怀疑他的观点这件事还缺乏证据)歧义条件:动1可以带名1作宾语,也可以带“名1+动2+名2”共同充当的宾语,同时,名1既可以作动1的宾语,又可以作动2的主语。

如:①批评老张表扬小李→批评(老张表扬小李)(动+宾:老张表扬小李该批评)→(批评老张)(表扬小李)(联合:批评老张,表扬小李)②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动+宾:理解了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件事)→(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联合: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带双宾语,中间的名词或代词可以充当前边动词的宾语,又可以和后边的宾语发生定中关系。

如:①喊他哥哥→喊(他哥哥)(动+宾:喊他的哥哥)→喊(他)(哥哥)(动+双宾:称呼他为“哥哥”)②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动+宾: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动+双宾:问那个陌生人,问姓什么)歧义条件:介词和名1以及“名1的名2”都可以发生介宾关系,同时,名1和名2有定中关系。

如:①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介+宾: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有关)→(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定+中:与牛郎和织女有关的故事)②对售货员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介+宾:对于售货员提出的意见)→(对售货员)的意见(定+中: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二.歧义的种类(七)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同一结构层次中包含不同的语法关系也可以造成歧义现象,即:由语法关系的差异造成的歧义现象的内部情况也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

1.动宾/偏正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偏正结构,造成多义。

如:①学习文件动宾关系:学习(过/了)文件偏正关系:学习(的)文件②修订方案动宾关系:修订(了)一个方案偏正关系:一种修订(的)方案其他还如“调查结果”、“模仿动作”等等。

2.主谓/中补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

如:①翻译准确主谓关系:翻译很准确,表达也清晰中补关系:翻译得准确,表达得清楚②叙述清楚主谓关系:叙述很清楚中补关系:叙述得清楚其他还如“认识透彻”、“钻研深入”等等。

3.联合/定中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

如:①学生家长座谈会联合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定中关系:学生的家长的座谈会②虾仁炒鸡蛋定联合关系:(中午吃)虾仁和炒鸡蛋定中关系:(中午吃)虾仁炒的鸡蛋4.定中/同位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定中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造成多义。

如:①他最讨厌陈龙这个徒弟定中关系:在陈龙的徒弟中,他最讨厌陈龙的这个徒弟同位关系:在自己的徒弟中,他最讨厌这个徒弟——陈龙②就他们老师没来定中关系:其他人的老师都来了,就他们的老师没来同位关系:学生都来了,就老师没来二.歧义的种类(八)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这是由代词的指示对象不明确造成的歧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