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2010-1

合集下载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名词解释:1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CO2吸收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光照强度时,作物的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的值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CO2补偿点:在光照条件下,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随着外界CO2浓度的增加,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不变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饱和点。

2株型:指不仅包含形态基因,还包含生理基因型,并且还有与作物光能利用率相关的一些指标。

株形:指作物的形体特征,空间排列方式及各个性状之间的关系,包括株高、分蘖松散程度、叶片(薄厚,宽窄、长短、角度)、穗形(直立、半直立、弯曲)等。

理想株型:指在一定的生态和生长条件下,与丰产相关的有利指标达到最佳组配。

3光能利用率:指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吸收有效辐射的百分比。

EU=(∑W·H)/∑S X100%光能转化率:光合产物所贮存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有效辐射的百分比。

EC=CGR/PAR4最适叶面积指数:作物下部叶片处于光补偿点,干物质生产达到最大时的叶面积指数。

临界叶面积指数:指达到作物最大生产量是的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绿色叶片的总面积。

LAI=绿色叶面积/所占土地面积5作物现实产量潜力(现实增产潜力):从目前的最低产量到一般生产力或从最低产量到记录产量的增产潜力。

作物理论产量潜力(潜在增产潜力):由一般生产力到潜在生产力或者从记录产量到潜在生产力的增产潜力。

潜在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作物所能形成的有机物质的最大积累量。

现实生产力(记录产量):作物现实中能够达到的产量。

一般生产力:一般的产量水平。

6源:制造输出有机物的部位,即向生长中心提供营养物质的器官。

作物产量与源流库学说

作物产量与源流库学说
3 “ ” 及 其 与 产 量 的 关 系 库
来介 绍作 物高产 育种 的途 径和 策略 。
高产 品种 的理想 模 型应 该是 : 生育前 期 建立 较 大 的营 养 体 系 ,为 生物 产 量打 好 基 础 ; 生育 中期 , 营养 器官 与产 品器 官健壮 而 协调 生长 ,以积 累大 量 的有机 物质 并形 成具 有足 够数 量 的贮 藏光 合产 物 的 器官 ;生育 后期 ,功 能 叶片 多 ,叶面 积指 数 高 ,叶 片不早 衰 ,并保 证有 足够 的有 机物 质 向产 品器 官运 转 。也 就是 说 ,高产 品种 不仅 要通 化产 物 多 ,运转
养 生长 期源强 度 的改变 。以大 豆 为例 ,D vdA R . a i e iok ,Jme r 等 的研 究 发现 :大 豆 生殖 生 长 c sy a s O f H 期 持 续 时间越 长 ,产量 就 越 高 。在 生 殖 生长 晚期 ,
增加 源 的供 应 能力 ,可 以增 加粒 重 ,而早 期 则主 要
增加 荚数 、荚粒 数 。但 有研 究认 为开 花晚 期 到结 荚 早期 之 间 2周 ,源 对 荚 数和 产 量 有着 显著 的影 响 。 从理 论上来 看 ,在有 的情 况下 源要 “ 富裕 ”即富足 有 余才 比较 安全 ,如 在水 稻灌 浆期 ,源 的 富足有 余 才 能保证 穗基 部籽 粒及 所有 的 弱势 粒在 正常 的情 况
度 的影 响 。对 于 大 多 作 物 来 说 ,源 主 要 指 的 是 叶 源 ,而 稻麦 类作 物 的源 包 括 叶源 、茎 鞘源 和 根源 3 部分 。T o ,Smp n ei h等人研 究 认 为 ,源 h me i o ,Z lc t 对产 量起着 决定 作用 ,扩 大 叶面 积或提 高 光合 效率 均 能提 高 产量 。B u ,C r t,P r r rn hiy ot 等人 研 究 发 s e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出版发行佚名【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年(卷),期】2008(045)003【摘要】本书由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研究生导师和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等有关专家共30位作者编著。

王荣栋、曹连莆、张旺锋三位教授任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总页数】1页(P3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4【相关文献】1.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实现粮食生产新跨越——内蒙古科右前旗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的做法与经验 [J], 安晓宇;刘晓春;田惠英2.作物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J], 王秀香;韩彦辉;张春兰;郑根昌3.北京市农友科技书店新书发行《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第三版(无公害新版)出版发行 [J],4.农村养猪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问答(三)农作物秸秆用途广不应一烧了之洞庭湖畔蚌肥珠美驼鸟"明星"陈海华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致富侗乡苗寨科普能人甘当无品官争做有为人中浙优634作熠后稻示范效果与高产栽培技术早春马铃薯一秋冬蒜苗高产高效设施栽培模式辽西半干旱地区实现玉米超高产的关键技术马铃薯受冻后不要轻易毁掉重种春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甘蓝型中晚熟"双低"油菜的秋发高产栽培川芎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的技术要点沙糖橘留树保鲜采前落果预防技术缓释肥料在猕猴桃上的使用效果示范套袋苹果坑贮节灌配肥旱作集成技术成年柑橘树全年旋肥技术农业部深入推进农业依法行政 [J],5.北京市农友科技书店新书发行《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第三版(无公害新版)出版发行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最新资料推荐------------------------------------------------------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结课论文学院:年级:作物姓名:农学院 2010 级孔繁明新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理论摘要: 棉花属喜温性作物, 具有无限生长习性。

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

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棉花的产量一般以皮棉数量来表示。

皮棉产量通常由单位面积总铃数、平均铃重和衣分三部分组成。

当三个因素都大时,产量最高。

[3]三因素中除衣分主要受遗传特性支配外,其它二者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化较大。

目前,新疆根据独有的自然条件大田上采用最多的是早、密、矮、膜技术,近年来, 节水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先后应用, 为新疆垦区棉花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再结合合理的防治病虫害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本文就这些新栽培技术从其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理论正文:1 / 131. 棉花的生理特性 1. 1 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

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

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 750 ~1000 lx,光饱和点为7~8 万 lx。

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 lx ,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2] 1. 2 棉花生育的水分条件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棉花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为:播种至出苗, 0 ~2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70 ~ 80%为宜;苗期, 0 ~4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60 ~ 70%为宜;初蕾期, 0 ~6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65 ~ 75%为宜;盛蕾期后, 0 ~8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 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 55 ~ 70%为宜。

作物学一级学科(0901)硕士研究生

作物学一级学科(0901)硕士研究生

作物学一级学科(090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

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能独立胜任作物学的科学研究、教学、业务及技术管理工作。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1.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结合国家需求和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以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前提,在兼顾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低碳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作物超高产理论与技术。

包括作物超高产遗传与生理生态基础,作物对温、光、水、气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适应性机制;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等。

2.作物生理生态主要研究东北主要作物抵御低温冷害、干旱和营养胁迫等逆境的生理生态机制;逆境调控理论与技术;作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性机制;环境因素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等。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作物栽培学:第3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为武田的结论提供了佐证。
• 杨等的研究:
理 论 产 量 ( kg/m2) 透 光 率 (%)
1
0.25
0.8
0.20
r = 0.464*
0.6
0.15
0.4
0.10
0.2
0 60
0.05 r = 0.416*
80
100
株 高 (cm)
0.00 120
株高与产量、透光率的关系
• 结论: 适当增加株高,可以降低叶面积密度, 增加透光率,改善群体的光环境, 提高群体光合效率, 提高水稻产量。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的“源、流、库”理论及其应用 作物产量的潜力(不讲)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作物品质的改良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1、生物产量
3)叶面积密度与群体光合速率
• 叶面积密度是指冠层内叶的垂直分布密度。 • LAI相同时,高株高群体的叶面积密度较小。
• 武田,比较了12个水稻新旧品种, 【-30d叶面积密度】——【-20~0d干物质产量】 之间的关系。
• 发现 【密度——产量】负相关
武田
550
干物质增加量(g/m2/d)
500
作物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 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 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 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3、经济产量
• 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 一般所指的产量。

作物栽培学各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1)

作物栽培学各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1)

作物栽培学各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栽培学各论复习思考题(粮食作物部分)第一章水稻一.基本概念感光性: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感温性:品种因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性。

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短日、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性)。

叶蘖同伸规律:水稻主茎叶和分糵存在同伸规律,即n对n-3的同伸关系。

分蘖: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生长形成的分枝。

幼苗期;从稻种萌动开始到3叶期称幼苗期。

返青期: 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损伤,有一个地上部生长停滞和萌发新根的过程,约需5d左右才恢复正常生长,称返青期。

分蘖期 :从4叶出生开始萌发分蘖直到拔节为止为分蘖期。

分蘖节: 水稻在拔节之前,基部节间并不伸长而聚集在一起,分蘖着生在基部群集的节上,统称为分蘖节。

拔节期;水稻基部节间开始显著伸长,株高开始迅速增加的现象。

抽穗:穗顶即露出剑叶鞘,即为抽穗。

齐穗:有效分蘖:分糵在拔节后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出生较早的分糵继续生长,能抽穗结实,称有效分糵,一部分出生较晚的小分糵生长逐渐停滞到枯死,称无效分糵。

无效分蘖; 一部分出生较迟或生长量小的小分蘖,生长逐渐停滞至枯死,称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期 :无效分蘖期:发生无效分蘖的期间称无效分蘖期。

长穗期:总茎蘖数:生产上把单位面积上主茎和分蘖总数合称总茎蘖数。

短日出穗促进率:高温出穗促进率: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绿色叶面积,是一个比值。

粒叶比:用最大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来进行的比较。

生理需水: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理活动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分为生理需水蒸腾作用和无光合作用是水稻生理耗水的两大主要形式。

生态需水:水稻和生态需水主要是指用于用调节空气湿度,养料,抑制杂草等生态因子,创造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田间环境所需的水分,主要包括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两部分。

最高分蘖期:灌溉定额:清洁生产:无公害栽培:指按照无公害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无公害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的一整套技术体系。

大豆品种及高产栽培

大豆品种及高产栽培

大豆品种及高产栽培为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民科学水平,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根据农业部《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我部组织遴选了2010年150个农业主导品种和80项主推技术,现予推介发布。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2010年黄淮海主导品种皖豆28、中黄13、菏豆13、郑92116、冀豆17、晋遗30,皖豆28 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豆2008004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3-106天。

株高80厘米,主茎17节。

卵圆叶,灰毛、紫花。

有限结荚习性,抗倒伏,适合机械收获。

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无光泽,脐褐色,百粒重22.11克。

品质:蛋白质45.83%,脂肪19.94%皖豆28历年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皖豆28在黄淮海联合鉴定中安徽8个试点汇总结果皖豆28在潘村湖农场示范现场中黄13品种来源:豫豆8号×中作90052-76。

审定情况:分别通过安徽、天津、陕西省、北京市、辽宁、四川、山西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春播生育期130~135天,夏播生育期100~105天。

半矮秆,有效分枝3~5个,椭圆形叶,灰毛,紫花。

有限结荚习性。

椭圆粒,黄种皮,褐脐,百粒重23克。

粗蛋白含量43%、粗脂肪含量19%左右。

中黄13产量表现:1998~2000年参加天津市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科丰6号增产12.13%,1999~2000年安徽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16.0%;1999~2000年参加陕西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增产27.05%;2000~2001年参加北京市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增产20.1%。

适宜区域:适宜在华北北部、山西中部、辽宁南部、四川等地春播,淮河流域及淮北地区、天津市及陕西省南部等地区夏播种植。

菏豆13品种来源:菏95-1×豫豆8号审定情况:2005年分别通过山东省和国家审定。

最新作物栽培学实习心得体会600字5篇

最新作物栽培学实习心得体会600字5篇

最新作物栽培学实习心得体会600字5篇一些关于作物栽培学实习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希望可以帮到你。

作物栽培学实习心得体会600字一一、目的意义首先,教学实习是《作物栽培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既能验证课堂理论,又能巩固和加强课堂所学的知识,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培养观察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其次,掌握玉米栽培和生产的实践基本技能,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基本关系以及玉米生产管理的基本环节。

掌握判断长相长势、生育时期的基本方法,练习农艺措施的实施。

最后,通过观察和了解玉米栽培情况,了解当地玉米制种和栽培生产规律,掌握正确识别高产、低产地的方法,了解玉米生理障碍及其判别,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习时间20__年6月29日三、实习地点四川农业大学仁寿试验基地四、实习内容6月29日当天,农学2010级全体同学在作物栽培与耕作系王小春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为期一天的作物栽培学实习。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需要,玉米由过去的单纯做食用、饲料品种,发展成为食品加工,医药、制糖、酿造与榨油等工业的原料以及畜牧业的饲料,因此,应根据不同目的来选用玉米品种及杂交种。

在仁寿基地试验地里为我们生动地讲解了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选育品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

其中玉米的施肥技术和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玉米对氮吸收是比较平稳的,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灌浆成熟阶段吸收速度减慢,整个生育期都吸收氮肥。

玉米全生育期都在吸收磷肥,也是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后期吸收磷下降,但仍占1/3左右。

玉米对钾的吸收,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多,开花期达到最高,以后停止吸收钾,反而由于钾素外渗植株体外,钾素有减少趋势。

王老师强调,掌握好施肥的时间、方法、数量以及根据缺素情况追施不同种类肥料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几个主要因素,对于提高玉米单位产量,实现高产的目的,掌握最佳追肥时间及肥料数量、种类是非常重要的。

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一般为9—14%。对大田作物
的光能利用率,村田等计算结果为5.5%,武田提 出最大为6.7%。但目前一般采用下列参数进行计 算的:实际可利用光能为50%,同化器官的吸收 率为70%,光能成为化学潜能的转化效率为25%, 净同化占全同化的比率为50%,即大田作物光能 利用率=0.5×0.7×0.25×0.5=4.375%=4.4%
植物。例如,各种农作物、蔬菜作物、果树、牧 草等。地球上有记载的植物有30多万种,被人类 利用的约2500种,其中约1500种是栽培植物。 狭义概念仅指农作物,如粮、棉、油、麻、糖、烟 等,它也是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 新石器时代已在黄河流域开始种植黍(糜子)和粟
(谷子)
• 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
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 高低,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源流库对产量的限制分析
在产量水平较低时,源不足是限制产量 的主导因素。同时,单位面积穗数少,库 容小,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增产的途径 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叶 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上。
作物栽培学总论
(3)根据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特点,分为 三碳(C3)作物 四碳(C4) 作物
(4)根据播种期,分为 春播作物 水稻、棉花、花生、玉米、甘薯 夏播作物 玉米、大豆 秋播作物 马铃薯、油菜、小麦 冬播作物 马铃薯、小麦
2、根据作物的用途分类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药用植物
谷类作物 豆类作物 薯芋类作物
• 6000—7000年前,我国长江流域的先民已经普遍
种植水稻
• 公元前5000年,土耳其西南部居民已栽培大麦和
小麦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2016(在职)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2016(在职)

(二)产量构成因素特点

产量各构成因素形成和决定的时间不同,有 一定的顺序性; 越早决定的因素变异越大,受环境影响越大, 人为促控的效果越大。越晚出现的决定因素 越稳定,较多受遗传特性控制,人为促控效 果较小;(穗数﹥粒数﹥粒重)

以收获营养器官为目的的作物:营养期收获,
栽培管理技术比较简单;
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动态遵循Logistic曲线(S形 曲线)模式,即经历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 或直线增长期、减慢停止期。 干物质的生产、运输、分配和积累随作物、作 物的品种、生育时期及栽培条件而异。

同化产物的运输

运输部位——韧皮部;


运输方式——蔗糖的形式运输;
影响因素——内部因素:输导组织发达程 度; 外部因素:温度、光照强度、
02
按产量形成期的太
阳辐射能估算法
简单估算法 03
04
按含氮量估算法
按产量形成期的太阳辐射能估算法
前期漏光损失较多; 光合产物主要用来形成营养器官; 没有区别不同生育时期对产量的不同贡献。 如以宁夏水稻为例,按其抽穗后30d计算,在这30d 中,每天每平方米土地的太阳辐射投入量为
1.758×104KJ•m-2•d-1,请计算每亩的最高理论产量。
能量转化效率
光合有效辐射
呼吸损失
150~4000nm 光 波
影响 因子
反射、透射损失
5
2
不可见光线
宇宙射线 γ射线 Χ射线 紫外线
可见光线
红外线 微波
不可见光线
光饱和损失
3
长波
超长波
叶绿体吸收量
380~760nm
这部分能量只是太阳总辐射的44%左右。

作物优质高产概述

作物优质高产概述

作物高产考试复习题水稻部分1.试述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答: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作物产量构成理论、光合性能理论、源库理论理论。

作物产量构成理论现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 三因素的动态形成过程 2. 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最佳配置 3. 环境条件和人工措施对三因素的影响 4. 三因素的潜力分析和形成机理。

总结出了群体自动调节的“四大规律”:1群体调节的时间性、顺序性 2调节有一定的限度3群体的稳定性和个体的变异性 4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

明确了人工调节必须以自动调节为基础的思想和三因素协作夺取高产的思路。

提出了三大规律:(1)分蘖成穗规律;(2)幼穗发育规律,和(3)籽粒灌浆规律。

五项指标:①群体动态指标;②施肥技术指标③灌溉技术指标④因苗管理形态指标⑤生产成本构成指标。

各地结合当地的生产具体情况,探索和总结了相应的产量形成或促控栽培技术体系。

发展:进一步将增产的潜力放在穗粒数的增加上,从基因表达、激素平衡、酶代谢等水平上对花粒退化、败育的机理进行研究。

光合性能理论现状:1,光合性能各因素间及其与作物产量的相互关系;2,光合性能与环境的关系;3,作物生育过程中各因素的动态变化;4.作物进化和品种更换过程中光合性能的变化;5,光合速率遗传规律与高光效育种;6. 光合性能的生理基础等。

作物源库理论现状现状: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

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发展方向:产量三理论也在互相渗透,综合发展。

特别是源库理论通过物质的流向已逐渐的把光合生产与产量构成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三理论特点的完整理论模2 .何谓水稻群体质量?试述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群体质量值各项指标中最优化的数值。

指标: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衡量水稻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

②LAI是水稻高产群体的基础指标。

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

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
玉米高产理论与 技术
一、高产玉米生理特性
1、高产玉米具有光合效率高,呼吸消耗少的 特性。 2、高产玉米除提高冠层群体光合速率外,重 要的是增强了下部叶片的群体光合速率。 3、在玉米产量提高过程中,植株个体的耐密 性明显增强。 4、合理密植通过提高叶面积指数,显著提高 群体光合效率。 5、提高种植密度使单株源、库容量显著减少, 但显著增加了群体的源、库容量。 Nhomakorabea5、适时晚收
苞叶枯松、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提 高成熟度、粒饱满、品质优;水分低、易 晾晒、耐贮藏
谢谢指导
2、改革种植制度
机械化播种,苗全、齐、匀、壮,提高了 群体整齐度、强壮个体、协调群体与个体关系, 减少病虫害,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
3、施用缓控释肥
减少肥料用量和人工投入,提高利用效率。 降低土壤氮的氨挥发和硝态氮淋失。
4、强化花后肥水管理
以产定肥,调整氮:磷:钾比例为10 : 4 : 7,增硫加锌,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壮 株延衰。 改变苗期一次性施肥的方式,增加花后施 氮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二、提高产量潜力的途径
1、高光效育种,提高光能利用率。 2、合理密植,提高光能截获率,进而提 高光能利用率。 3、利用间作、套作和复种,提高光能利 用率。 4、合理安排茬口。 5、采用最佳综合栽培技术措施。
三、玉米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1、培肥减氮
秸秆还田可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与功 能,还可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减少 了化肥的施用,污染降低,效益高。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

作物生产理论与实践思考题20131.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内涵及其在现代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1、精耕细作农业的内涵: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理论为其指导思想。

(1)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

扩大农用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即土地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两条途径。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攻方向,也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基础和总目标。

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精耕细作是互为表里的。

(2)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力的种种措施。

从农业的总体来分析,农业技术措施可以区分为两部分,一是适应和改善农业生物生产的环境条件,二是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

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包括这两方面的技术措施。

(3)“三才”理论——精耕细作的指导思想。

“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

在“三才”理论系统中,人不是以自然主宰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自然过程的参与者;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因而产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农业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长,有其客观规律性。

人类可以干预这一过程,使它符合自己的目标,但不能驾凌于自然之上,违反客观规律。

因此,中国传统农业总是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即所谓“三宜”,把这看作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才”理论是精耕细作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精耕细作重视人的劳动,更重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总之,精耕细作是指以土地的集约利用方式为基础,以“三才”理论为指导的,内涵丰富的一个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天人相参、天人相协是它的灵魂和精髓。

2、精耕细作农业在现代作物生产中的应用:(1)在规模化经营地区选点建立以GIS、GPS和RS为核心技术的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区。

引进GPS技术,改进现有施肥机具,研制适用的GIS施肥指导系统和自动调节变量施肥机具。

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浅析

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浅析

DOI:10.19904/14-1160/s.2021.18.062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浅析李黔燕(菏泽市牡丹区种子站,山东菏泽274000)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面积及先进的农业技术。

玉米是农业种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多地广泛种植。

目前,玉米的产量虽然很高,但是受制于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始终达不到最为理想的状态。

分析玉米的超高产育种理论及实践,利用科学的育种方法及先进的实践理念,提升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为农户增加收入,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助力。

关键词:玉米种植;超高产育种;高产栽培技术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8-0133-02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文献标志码:A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既可以作为食用粮食,也可以作为一些其他物品的加工材料。

超高产育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国玉米的产量约450kg/667m2,但是国际上的高产品种产量已经达到560kg/667m2,因此,想要弥补其中差距,就要努力研发高产品种,使我国的玉米种植达到世界先进行列,为农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1.1特殊性相比于其他粮食作物,玉米的种植、育苗都更为特殊。

首先,在玉米从幼苗生长为成熟个体的过程中,授粉需要通过母本与父本两方面实现,这个过程会导致遗传因素的混乱。

很多地方都是一片区域内种植很多不同品种的玉米,一旦风力过大,会出现玉米杂交的情况,这种杂交组合可能会导致玉米的基因不确定,影响玉米的生长与产量。

其次,想要实现玉米超高产育种的培育会耗费很多个周期。

玉米在育种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育种空间,并选取优质的基因,而想要将基因达到与自交系吻合的标准,可能需要6代甚至8代的过程,方能进行鉴定。

完成整个玉米高产育种过程需要3~4年的时间[1]。

再次,在玉米进行育种环节之前,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分析玉米的生长环境、种植条件、投入产出等。

作物生产理论

作物生产理论

作物生产理论一、名词解释1、优质棉:优质棉是能充分满足和适应纺织工业生产不同类型、不同品质棉织用纱所必需的质量指标,并能为纺织工业和植棉者提供最大经济效益的原棉。

2、四桃:伏前桃:指7月15日以前开花所结的棉铃,江淮流域也以7月20日作时间限。

伏桃:指7月16日(江淮流域也用7月20日)至8月15日期间开花所结的棉铃。

早秋桃:指8月16日至8月25日(江淮流域也用8月30日)期间开花所结的棉铃。

晚秋桃:指8月26日(或8月31日)至有效开花结铃终止期开花所结的棉铃。

3、成铃时空分布:棉花群体开花结铃时间长达70天(7/上-9/10)左右,以时间为主线形成的产量和品质差异规律,就是棉花单铃产量和品质的时间分布特征。

棉花不同果枝、果节位的结铃,形成铃重、衣分及纤维品质变化的规律,就是棉花产量和品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4、优化成铃:优化成铃就是实现棉花集中成铃期(高能转化期)与高温富照期(最佳光热季节)的高度同步,达到优质铃强势果节的高成铃强度。

5、单铃经济系数:成熟棉铃风干状态下实收单铃皮棉或籽棉重量占单铃实收全部干物重的百分率。

6、圆锥体规律:棉花现蕾的顺序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以第一果节为中心,呈螺旋形由内向外,由下向上逐渐推进。

7、强(弱)势果节:强势果节的空间,结铃率和铃重高、烂铃率低的强势果节量中有84.4%座落于近主茎的1、2内围果节,外围果节仅占15.6%。

8、三同步四集中:三同步是指棉花集中成铃期与成铃最佳光热季节和肥效高峰期三者的高度同步。

集中现蕾、集中开花、集中成铃、集中吐絮简称“四集中”,这是棉花优化成铃的目标之一。

9、最佳结铃期:集中成铃期与最佳光热季节相同步的时期称之为最佳结铃期。

10、“密矮早”:大群体、小个体,多结内围铃,是增产优质棉的一个途径。

密度较高、分布均匀、植株矮化、生长整齐的高产群体。

11、“小壮高”:采取扩行降密,小群体、壮个体,增加中上部铃,更易于达到高产更高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世界粮食的新危机
n 进入21世纪世界粮食安全成为热点关注话 题,近两年伴随着世界经济、能源、气候的 变化,粮食安全进入了新的危机, 2010,目 前世界粮食储备只够人类维持50天左右,大 大低于2007年初的169天。
n 30多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数亿人面临饥饿 威胁
n 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粮食安全仍还严峻
u “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 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 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解读:三个含义,一是粮食供应量要有保证,二是保证 大家要有购买能力,三是买的粮食是符合食品健康 要求的。
2、多次修正与完善的概念
n 生存与健康所需足够食品( 1974年11月,FAO) n 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1983年4月,萨乌马) n 不损害资源和生物系统( 1991年,FAO) n 安全、营养、健康食品(1996,FAO) n 消除贫困,有效的持续经济增长(1996,FAO) n 供给、持续稳定性、贫困三条件(1998,黄季






















4、作物栽培学科战略调整的设想 (2003年泰安的学科讨论)
三个方案: (1) 更名----直接更名为“作物生产科学”; (2)更概念----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宽和丰富; (3) 维 持 -----通 过 不 断 调 节 内 容 和 目 标 适 应 农 业
领导定拓效果:重视、精辟
课程内容安排
粮食安全与高产战略
一、作物生产现状、问题与趋势
二、粮食安全与高产战略 三、作物高产分析体系与技术途径1 四、作物高产分析体系与技术途径2 五、作物生长调控机制与化控技术
第二部:资源高效专题
一、作物高光效与抗逆分子机制 二、作物营养高效生理机制与分子基础
n 第三部:生态安全专题
一些国家具有生产能力,也扩大消费力,控制全球粮食,炒作能源危 机,炒作气候变化、农业跨国公司的粮食产品的垄断
世界粮食危机与能源战略
2007年 12月 , 美 国 众议院通过了《新能源 法案》。该法案鼓励大 幅增加生物燃料乙醇的 使 用 量 , 计 划 到 2022年 生产360亿加仑的生物燃 料。其中,由玉米生产 的为150亿加仑,需要消 耗约1.4亿吨玉米。保障 国家能源安全。
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和创新的结果
生物、信息、计算机、新材料、
现代技术立、体资多源熟、、产稀 栽高植 、品效高 化抗产 控逆、 栽高新培吨培技理粮理术论田论和与、与资技高技源术稳术节,低约作与物精产准品定化量生栽产
产综合理论与技术
作物生育规律、器官
建成、产量形成

群众高产典型 的总五结与研究 六




n 全球:1972~1974年间连续天灾 造成粮食减产,同时需求量增加, 在世界贸易上出现了接连争夺粮食 现象,并使粮食价格上涨了2倍, 造成了世界粮食恐慌。
n 中国:三年自然灾害(1959-61)
n(二)粮食安全概念变化中在不断完善
1、粮食安全的最初概念
u 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 出“粮食安全”的问题。
用学科。
领导决策的作物生产目标与技术
(十字方针与八字宪法)
中国农业特色:目标与技术的领导定拓
生产目标的领导定拓
温总理批示
n 发展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实 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2003)。
生产技术的领导定拓
毛主席的指示
农业八字宪法:作物生产的8个关键技术
1. 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2. 肥-----科学施肥,保障作物的有效营养; 3. 水-----有效供水,保障作物水份需要; 4. 种-----选育优良品种,发挥作物遗传潜力; 5. 密-----合理密植,发挥群体增产效应; 6. 保-----防治病虫草害,天气灾害,保产丰收; 7. 管-----加强田间管理,实现稳产丰收; 8. 工-----精耕细作田间作业,实现高产高效。
作物栽培学独立学科的特点
学科独立性的条件:
q 性质:综合性、实用性和公益性 q 对象:环境、作物、措施关系 q 任务:探索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
理论与技术(具有学科特点)。 q 发展与地位:
作物栽培是一门历史悠久和传统的学 科,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作物栽培学发展是适应农业发展 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一、全球环境变化与作物生产 二、现代耕作制与节能减排
15
n 第四部:综合专题
一、研究方法1
(作物高产方法与抗倒力测定)
二、研究方法2
(光合测定与激素测定)
三、专题讨论 1、高产高效 2、
优质安全 3、农业发展
四、考核
30
第一章
粮食安全与高产科技战略
一、世界粮食危机催生粮食安全概念
二、世界粮食安全挑战中国粮食安全 三、粮食科技全面布局的战略至高点 四、中国特色粮食高产策略的科技规划
2、学科定义
n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教委:作物栽培方向的研究生 必选课----是栽培学与作物生理学的再继续学习)
n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 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采 取栽培技术措施(技术)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 质高效目的(目标)的一门应用科学。
简单地说是研究作物生产目标的理论与技术。
q 作物生产的产品化
作物栽培学丰富内涵、调整学科定义和边界
以农户或区域作物生产系统为对象, 研究作物产品生产与市场经济及生态的 关系、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及其与 环境和措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探 讨作物持续高产高效优质的理论与管理 技术,实现产品的目标要求,以获得最 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一门综合性应
3、“作物生产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q 作物生产规划与产品质量标准 Ø 作物生产规划与市场风险预测原理与技术 Ø 作物产品质量标准按着不同特点产品质量要求明确技术 标准和生产规划。
q 作物生产技术与栽培规程 Ø 作物高产、优质或超高产生产的研究 Ø 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Ø 保护性农作制与生产管理技术 Ø 设施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 Ø 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原理与技术 Ø 胁迫条件下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理论与技术。 Ø 高新技术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1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第一讲
课程简介 粮食安全与高产科技战略
赵明
课程简介
n 学科划分 n 学科定义 n 学科发展 n 学科讨论
1、学科划分
国家教委学科划分: 一级(作物科学) 二级自主性(中国农业大学):
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生 理学、种子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作物种质资源、作物育种、农业生物学、 作物栽培均为一级学科
展的需要
方案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定位为“作物 生产科学”(CropProductionScience)
将作物栽培学定为“作物生产科学”可以大大拓宽学 科发展空间,更加适应农业发展新时期的特点。 其有利之处在于:
q 适合于作物生产的产品化发展趋势; q 适应于市场对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消
18.4
18
17.6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u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变化
第一个阶段:从粮食供给不足到粮食供需平衡; 第二个阶段:粮食总量相对过剩; 第三个阶段:粮食供求再度紧张。
一、世界粮食危机催化粮食安全概念
(一)世界粮食生产过程与特殊危机发生 (二)粮食安全概念变化中在不断完善 (三)当前世界粮食危机 (四)中国粮食生产与挑战
(一)世界粮食生产过程与特殊危机发生
1、世界粮食生产过程的三个阶段
产量(万吨) 1961 1970 1980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经济学家布朗归结: “世界8亿机动车主和20亿贫困人口将大规模 竞争粮食,机动车主想让车动起来,贫困人 口则仅仅想吃口饭活下来。”
(二)中国粮食现状与挑战
1. 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特点 2. 粮食生产面临的多重挑战

粮 4


2
6
5
3
1
0
1、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特点
总产量(亿吨)
费需求; q 在作物栽培的产中生产基础上,可以联系产前和
产后的关系;拓宽了学科的发展空间和余地; q 更加突出作物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标
准; q 益于中国农业逐步与国际接轨; q 与耕作学的重新定位相适应。
发展战略
2、“作物生产科学”
(CropProductionScience)的定义
研究作物产品生产市场经济标准, 确定布局和配置资源;研究作物生长发育 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生态环 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关系,探讨作物 持续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理论与 技术措施,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农 业科学。
111122221111111222211999900999999000090099099000078999909899900067245824801639537150
现在
年份
5.75亿吨 5.0亿吨 0.90
0.37 0.37
5.03 5.03
2020
新增 粮食 需求
目前 粮食 生产 能力
我国人均粮食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