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教案)人生艺术化美与人生(赵国乾)
西南大学17秋[1145]《美学和人生》作业答案解析
1、当人心境压抑时,去观看喜剧表演,用笑来冲淡郁闷,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这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
社会干预功能心理平衡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娱乐消遣功能2、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外在的自然界人所改造的自然界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3、“艺”在中国古代被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精神产品物质产品自然物人工制品4、“粗绢恶扇,败人意兴”这一现象与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的哪一层次有关?()形式符号层物质实在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5、“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亚里土多德席勒柏拉图尼采6、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体现了( )。
审美的非功利性审美的具象性审美的非自觉性审美的个性7、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的建立者不是鲍姆嘉通,应该是( )。
康德席勒鲍桑葵维柯8、( )是德育主要依据。
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理想的原则和社会的尺度9、维特根斯坦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哪个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美学实验美学接受美学分析美学10、古代文论家( )提出了“隐秀”说。
钟嵘刘勰陆机司空图11、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
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自由创造性的发挥社会关系的解放12、朱光潜认为“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在于( )。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3、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定义美,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
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4、审美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
自然社会人生艺术15、“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
艺术美和形式美教案
艺术美和形式美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知与欣赏能力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概念,并能够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
2. 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形式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3. 通过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定义及区别。
2. 艺术美和形式美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体现。
3. 艺术美和形式美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幅具有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画作或一首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感受。
探究:2.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艺术美和形式美的概念,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
展示:4. 教师展示一些具有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并解读其中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元素和特点。
5. 学生观看并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拓展:6.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选择一个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剧等),深入了解其中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展示作品。
7.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理解和体验。
总结:8.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艺术美和形式美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9.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思考自己在艺术美和形式美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
3. 学生的个人反思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具有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艺术作品图片或视频。
2. 各种艺术形式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资源。
3.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作品所需的材料。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拓宽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知。
2. 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创作比赛或展览,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身边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艺术美和形式美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艺术美和形式美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学内容: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并通过分析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方法与过程:以罗丹的雕塑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的特征进行了解,让学生在集体的讨论中,了解生活与艺术美的关系;在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美术作品进一步的分析中,让学生讨论美术作品中形式美的意义及其构成,让学生通过具体作品来了解艺术美与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使学生能做到从对形象的感受进入形式分析。
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中的美术作品具有强烈艺术美和形式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能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与教师引导下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与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价值,感悟作品中所渗透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法则,使学生能够提高欣赏其他美术作品的能力。
学习和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美术鉴赏进入专业层面的标志,也就是使学生脱离只能分辨“漂亮”与“不漂亮”的自然状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作为“培养审美的眼睛”的开始。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
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高中美术《艺术美与形式美》说课稿
高中美术《艺术美与形式美》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艺术美与形式美》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主要内容是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艺术美与形式美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一般人所说的“漂亮”或者“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的美术自身的美。
这一课是整个美术鉴赏活动的核心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立场。
二、说学情高中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但是学生容易受已有的经验和思维的影响,“在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在审美中的本质性、深刻性和有效性。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形式美,并且了解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于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方法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并且理解和把握作品中的形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我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课程有的放矢,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正确理解形式美。
难点:学会如何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形式美。
五、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同时为了辅助我的课堂教学,我还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加强了课堂的交互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
七、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的教学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讲(教案)人生艺术化美与人生
第五讲人生的艺术化:美与人生主讲:赵国乾“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主张对于人生的严肃主义。
”“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因为欣赏,所以能拥有出世的心态去更好地投入入世的事业。
因为欣赏,所以私欲摆脱了,情趣丰富了,人生澈悟了。
因为欣赏,所以有了自由自在的生命,真善美浑然一体。
漫慢走,欣赏啊!以你的执着与真诚面对人生、社会、真理。
以你的严肃与豁达欣赏、创造、超越这个世界。
以你的理想、情趣和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世界多一个欣赏的人,就多一份创造,也就多一份精彩!——朱光潜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六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六个字结尾。
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生活中,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四、生命的意蕴五、超越日常生活六、诗意地生存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变动不居;文化观念上,中西思想激烈碰撞;在美学领域,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美学艺术家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独立和人的自觉,把“人”的问题置于美学的中心,注重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生命等问题的阐发。
(一)动乱的时代背景20世纪初,一些积极分子毅然走出书斋,拿起战笔,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他们针贬时弊,为革命的事业奔走呼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二)王国维、蔡元培对“人生艺术化”的启发朱光潜在晚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者的访问”,谈到自己的美学生涯时说,“我还受到一些近代中国美学家的影响,主要是蔡元培和王国维”。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
大学美育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美的本质、特征和范畴,提高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提升其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和生活实践,增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4、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美的本质、特征和范畴的理论讲解。
(2)艺术作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的传授。
(3)引导学生将美学原理应用于生活实践。
2、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美学概念和理论。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其能够在实践中体现美学价值。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选取经典的艺术作品、设计案例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和理解美。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某个美学问题或艺术作品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审美体验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艺术作品或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出课程主题——大学美育。
2、知识讲解(约 45 分钟)(1)美的本质介绍不同美学流派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说”、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等,并引导学生思考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2)美的特征讲解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等特征,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3)美的范畴详细阐述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美的范畴,分析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3、艺术作品欣赏(约 30 分钟)选取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进行欣赏和分析。
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
4、小组讨论(约 20 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事物是美的?为什么?(2)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审丑”现象?(3)艺术创作中如何体现创新与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大学美育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美育理论与实践授课对象:大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掌握美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教学内容:一、美育概述1. 美育的定义、起源和发展2. 美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二、美的基本类型1. 自然美2. 社会美3. 艺术美三、审美鉴赏能力培养1. 审美鉴赏的基本方法2. 审美鉴赏的实践四、审美创造能力培养1. 审美创造的定义和特点2. 审美创造的实践五、审美评价能力培养1. 审美评价的定义和原则2. 审美评价的实践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什么是美?”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2. 简要介绍美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二、讲授新课1. 讲解美的基本类型,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类型的美的实例。
2. 讲解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方法。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进行审美鉴赏实践活动,如欣赏一幅画作、一部电影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审美创造实践活动,如创作一幅画作、一部短片等。
3. 学生分组进行审美评价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美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举例等方式传授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4.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审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艺术美,并认识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对于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艺术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什么是艺术美。
【难点】从形式美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绘画作品,分别是《蒙娜丽莎》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
并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引出马蒂斯的一句话“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究竟怎样鉴赏美术作品,能不能以“漂亮”、“好看”来作为美术鉴赏的标准呢?从而揭示课题《艺术美与形式美》。
环节二:欣赏作品,感知艺术美1.展示《欧米艾尔》《呐喊》《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等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作品给你什么感受?学生思考,教师总结:怪异、不安、不好看、不漂亮……2.引导学生欣赏罗丹的《欧米艾尔》并思考:这件作品漂亮吗?给你什么感受?为什么会给我们这种感受?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这件作品不好看、不漂亮,却给人心灵的震撼,是中残缺美。
3.我们能不能用“漂亮”“好看”来形容像《欧米艾尔》《呐喊》这一类作品的美吗?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美术形象,不等同于现实重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了艺术自身的“美”,这正是艺术美。
环节三:对比分析,理解艺术美1.提出问题:什么是艺术美?我们通过作品的分析一起来解答。
2.多媒体展示席里科的《艾普色姆的赛马》与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摄影与席里科作品,并思考两者有何不同?画家是如何表现奔马状态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家所表现的马的奔跑动作并不真实,却以低矮、翻滚的云层和阴暗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赛马时的紧张气氛。
高中美术_画语人生——艺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导入:出示版画作品《祈祷之手》教师提问:大家先来看一张版画作品,它的名字叫做“祈祷之手”,这幅作品背后有一个小故事,有同学知道吗?学生回答:讲故事(讲出大体即可)在公元十五世纪,德国纽伦堡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金匠的家庭,这个勤劳的金匠,每天需要辛勤工作十几个小时,来养活他的十八个孩子,尽管金铺的生意不错,却也只能维持温饱。
在这十八个孩子当中,有一对爱好绘画的兄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绘画方面的天赋,他们知道父亲没有能力供他们去学画画,两兄弟商量来商量去,想出一个办法,先让其中一个人去学画画,而另一个则要做出牺牲,到村子附近的矿坑打工赚钱,来供他的兄弟学画,被资助的呢,学成后赚钱,资助矿中兄弟完成绘画梦想。
他们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出弟弟先去学画画,哥哥愿赌服输,成为了一名矿工,弟弟经过了四年的艺术深造后,学成归来,他并没有忘记哥哥为他做的一切,他对哥哥说:“哥哥,现在轮到你去实现梦想了,我会像当年你支持我一样,尽我所能地供你完成梦想!”可哥哥却说:“太晚了,我已经不可能实现我的梦想了。
”四年的矿工生涯,已经彻底毁掉了哥哥的双手,多次的骨折和严重的风湿,导致他已经无力使用画笔了。
多年后,弟弟正是以哥哥的双手为原型,创作了这幅《祈祷之手》,而创作这件作品的画家就是丢勒。
教师:我们也可以说是这双手成就了丢勒出示丢勒自画像教师:丢勒被称为自画像之父,是迄今为止德国最伟大的艺术家。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自画像,来看看丢勒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画语人生——艺术家眼中的自己二、新授:(一)1、板书丢勒出示《13岁的自画像》教师提问:从画面中能不能看出当时他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呢?是从哪里看出的?学生回答:从他下垂的眼,惶恐的眼神,不快乐的脸,待剪的长发,大小不合适的衣帽,可以看出他生活的穷困。
教师补充:丢勒并没有把自己美化成一个帅气少年的形象,他用诚实的态度和写实的手法看待当时的处境。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学设计方案
漂亮不是鉴赏美术作品的标准。
2、《艾普色姆的赛马》―席里柯(法国)
作者画的是马跑时的感觉,他以低矮、翻滚的乌云来衬托赛马时的紧张气氛。这就是艺术美和形式美所表达出的特有的魅力。
学生思考问题:
先从直观的角度分析理解这件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提问:这件作品的人物形象为什么既不“漂亮”,也不“好看”,却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过程与方法
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定义,并能说出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应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分析鉴赏美术作品,进入更高的审美阶段。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是如何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和发现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电教设备、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本。
艺术美与形式美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与形式美
课型
欣赏评述பைடு நூலகம்
授课年级
高中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教师
蒋长林
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现代中学生求知欲强,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对一些艺术作品充满了好奇却又觉得看不明白,有些费解。在前五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对线条、色彩、构图等美术语言及这些语言的组织手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艺术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为理解艺术美与形式美奠定了基础。
2.美术的语言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留白等。
思考:忽略艺术形象,单靠艺术语言,能传递给我们美感吗?能表达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吗?
大学美育人人之美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美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3)认识并体会不同形式的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情趣;(3)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美。
教学重点:1. 美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3. 不同形式的美。
教学难点:1. 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感受;2. 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3. 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激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所见的美,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2. 提出问题:什么是美?美在何处?二、新课讲授1. 讲解美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介绍欣赏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3. 分析不同形式的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
三、案例分析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2. 案例分析内容:美的表现、美的特点、美的价值;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四、实践活动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创作一幅以“美”为主题的绘画或摄影作品;2. 学生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欣赏美、创造美方面的收获。
二、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将美融入日常生活;2. 讨论如何关注社会美,提高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项以“美”为主题的公益活动;2. 各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点评。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美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美、创造美。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2. 案例分析质量;3. 实践活动成果;4. 学生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
大学美育授课教案范文模板
---授课课题:美术与人生——审美修养与艺术鉴赏授课时间: 2023年10月26日星期三第3周星期三第1节授课班级:美育通识班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掌握美术作品的分类及特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欣赏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1. 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2. 美术作品的分类及特征3.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如何将抽象的美术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审美体验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和鉴赏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讨论法4. 实践法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美术作品图片展示3. 实践操作教时安排:- 导入:5分钟- 理论讲解:20分钟- 案例分析:20分钟- 讨论与交流:15分钟- 实践操作:10分钟- 总结与反思:5分钟参考资料:1. 《美术鉴赏》2. 《艺术概论》3. 美术作品图片集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幅作品呈现了怎样的美?这种美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线条、色彩、形状、空间、材质等。
2. 美术作品的分类及特征:- 具象美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追求逼真再现。
- 意象美术:以主观感受为依据,追求情感表达。
- 抽象美术:以形式美为依据,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 观察法:观察作品的整体与局部,把握作品的构成要素。
- 分析法:分析作品的风格、技巧、主题等。
- 感受法:感受作品的情感、意境、审美价值。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以具体美术作品为例,分析其构成要素、分类特征及鉴赏方法。
四、讨论与交流(15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感受,并互相评价。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人生的艺术化-“黄冈赛”一等奖
人生的艺术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欣赏本文阐述观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分析作者的论证方式和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将艺术融入人生的美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欣赏本文阐述观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题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人生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题:大家都说得很有道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论述人生和艺术的。
2.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我国现代美学与现代比较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著有《诗论》《谈美》《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
3.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30年代至40年代)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
(2)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
(3)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4.《谈美》简介《谈美》是作者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渗透了其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5.《谈美》摘录(1)(有生活情趣的真人)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
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2)科学家去寻求这一类事实,穷到究竟,也正是因为它可以摄魂震魄,所以,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未隔阂。
(3)真正的科学家,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具有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二、新课探究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答案示例: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美育与人生
美育与人生——美的欣赏与陶冶一、指导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门大开,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有些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强,盲目地追随一些不健康的东西,面临着审美的危机。
而这次班会,就是为了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什么才是健康的美,以期整个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达到以美感人、以美启人、以美冶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升华其精神境界,激励其超越自我。
二、准备工作:1.首先把主题通知班委会成员,分工负责相应主题。
同时发动学生在课前收集和美育有关的一些资料。
2.确定主持人,做好策划工作,搜集相关材料,准备节目稿件,并开始排练节目。
3.邀请届时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嘉宾。
三、班会形式:采取板块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影视欣赏、小品演出、展示作品、小组讨论、齐声合唱等。
四、实施过程一、引入:[电视中播放着《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的场面中,主持人上场]女主持人:(开场白)说到《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深入了民心,当年囊括了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尤其是刚刚大家看到的一段更是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片段。
为什么大家都对此有这样深刻的感受?男主持人:因为这体现了美,场面的美,音乐的美,演员的美,还有感情的美。
我们欣赏美,我们追求美。
美育与人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女主持人: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是从社会现象来看,好的和坏的,往往揉杂在一起;从自然现象来看,高山和深谷是相辅相成的;从生命的个人来看,优点和缺点是并行共存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发现美。
男主持人:现代作家郁达夫说过,一个出不了的伟人的民族是一个不幸的民族;有了伟人而不知道尊敬、爱戴的民族同样是不幸的民族。
这说明在有美的同时,还需要大家去欣赏,对人类美好的事物的欣赏、尊敬,是非常必要的。
女主持人:那么现在我们就请四个小组分别准备的作品在这里展示,我们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美,也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这些美。
【教案】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教学设计授课课题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授课时间教材分析《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通过《开国大典》《怒吼吧!中国》《父亲》三幅画为主,展现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时代的变革,形成完整的中华文化发展脉络使学生在鉴赏学习活动中,探索美术作品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高中生虽然有接触过美术知识,但对美术鉴赏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来支撑,导致很多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只有认为画得“像”或者“不像”,很少花费时间去欣赏,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分析画面内容,引导学生大胆评价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与文化理解等重要能力与核心素养。
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在表达当代中国建设成就与人民生活面貌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在对中国当代美术作品的鉴赏中,认识世界、关注现实,自觉接受审美熏陶,升华自己对时代、社会、民族与国家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坚定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新时代艺术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以火热的文艺创作融入并记录壮阔时代,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学习,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通过艺术创造不仅能把普通生活升华成诗情画意,更能将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强有力的载体,使之发出中国声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本、PPT、导学案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百年前的中国,为何能走到今天?》。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并进行回答。
)百年前的中国历经磨难,屈辱求存,在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觉醒,开始加入救亡图存、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中,探求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建立起新中国,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许多艺术家也投身其中,他们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进行《时代与变革——为人生而艺术》内容的学习。
美术人生自我讲解教案
美术人生自我讲解教案教案标题:美术人生自我讲解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解释的能力。
3. 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讲解材料:关于美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相关文章、图片或视频。
2. 美术材料:纸张、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画笔等。
3. 计算机和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你认为美术在人生中有什么重要性?”讲解(15分钟):1. 提供讲解材料,向学生介绍美术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美术对个人成长、情感表达和社会交流的影响。
3. 强调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美术在自己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师引导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倾听和提问。
实践(20分钟):1.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场景,使用美术材料进行创作。
2. 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尝试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3. 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发展创作能力。
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讲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创作过程。
2. 教师和同学们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美术对个人成长和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可选):1. 邀请专业美术家或艺术教育工作者来校进行讲座或工作坊。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美术馆或艺术展览。
3. 布置美术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的作品,包括创意、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体验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人生的艺术化:美与人生
主讲:赵国乾
“我们主张人生的艺术化,
就是主张对于
人生的严肃主义。
”
“伟大的人生
和伟大的艺术
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
————朱光潜
慢慢走,欣赏啊!
因为欣赏,所以能拥有出世的心态去更好地投入入世的事业。
因为欣赏,所以私欲摆脱了,情趣丰富了,人生澈悟了。
因为欣赏,所以有了自由自在的生命,真善美浑然一体。
漫慢走,欣赏啊!
以你的执着与真诚面对人生、社会、真理。
以你的严肃与豁达欣赏、创造、超越这个世界。
以你的理想、情趣和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世界多一个欣赏的人,就多一份创造,也就多一份精彩!
——朱光潜
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宽阔的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一条标语说:“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最后一章就以这六个字为标题,全书也以这六个字结尾。
朱先生以此奉赠青年朋友们: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生活中,不要像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而要多多回首流连风景,这样,丰富华严的世界才不会了无生趣。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
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
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
四、生命的意蕴
五、超越日常生活
六、诗意地生存
一、“人生艺术化”理论的提出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政治上,变动不居;文化观念上,中西思想激烈碰撞;在美学领域,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等美学艺术家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独立和人的自觉,把“人”的问题置于美学的中心,注重审美与人生、审美与生命等问题的阐发。
(一)动乱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一些积极分子毅然走出书斋,拿起战笔,投入到革命
的洪流中去,他们针贬时弊,为革命的事业奔走呼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是
典型的代表。
(二)王国维、蔡元培对“人生艺术化”的启发
朱光潜在晚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校刊编者的访问”,谈到自己的美学生涯
时说,“我还受到一些近代中国美学家的影响,主要是蔡元培和王国维”。
二、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
在《谈美》的收尾一章中,朱光潜提出了“人生艺术化”的命题,旨在说明人生和艺术的关系。
朱光潜认为,人生是一个多方面的整合体,完满的人生是实用活动、科学活动和美感活动的和谐统一。
人生与艺术有密切的关系:“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
(一)人生的情趣化
朱光潜在很多文章中都谈到情趣的问题,在“人生一情趣—艺术”三者之间,“情趣”是联系“人生”与“艺术”的中介,是“人生艺术化”的中心问题。
那如何才能做到人生的情趣化呢?
首先,要处理好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做到以情为主。
其次,情趣是个体生命的体验。
第三,情趣体现为日常生活的诗意化。
(二)超脱的态度
朱光潜认为,要实现人生的情趣化,必须有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
即把世界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去欣赏,这样可以摆脱实际功利的牵绊,达到一种自由洒脱的境界。
首先是取与舍。
其次,在心理上与现实辟开一段距离。
第三,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三)人生的严肃主义
人生艺术化还意味着对人生持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他们会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看作是自己人格的表现,因而尽量的追求完满。
三、宗白华“艺术的人生观”
“人生艺术化”可以说是现代唯美主义者的共同主张,他们普遍关注人生与艺术的关系,梁启超的“趣味主义”,吕澈的“艺术的社会”,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化”,宗白华的“艺术的人生观”,还有梁实秋、丰子恺、郁达夫等等,他们普遍关注人生的终极归宿问题,其中以宗白华最具代表性,他与朱光潜一起被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双峰。
(一)同情的眼光
宗白华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化发展,是因为它有不息的生命和感情,而同情就是原动力。
人以富有诗意的同情心去看待世间万物,把自己的精神、意志贯注其中,就会感到情趣盎然,不会产生无聊之感。
(二)“静照”的境界
所谓“静照”,是指超越利害关系,不付诸意志行动,没有概念参与的直觉活动。
宗先生说:“‘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行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最静默里吐露光辉。
”
(三)“超世入世”的人生态度
“超世入世”就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心胸去迎接世界,深入人生。
超世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深入;不是为了居高临下,而是为了旷达亲切。
四、“人生艺术化”的审美内涵
(一)世界学术背景中的“人生艺术化”命题
叶朗先生说:“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有三个问题十分突出,一个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失衡。
”
(二)宇宙、社会和器物中的生命意蕴
对于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若干方面来看。
在《艺术与中国社会》一文中,宗白华先生虽然没有使用“生命意蕴”的术语,但是他实际上把生命意蕴分成三个层次。
(三)体味生命意蕴
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还表现为:善于体味生命意蕴的人,必定有更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他的生活也更有情趣。
(四)本色的生活
生命意蕴和人生艺术化的关系也表现为:执着于生命意蕴的人,他的生活必定是本色的生活。
本色的生活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它就是艺术化的生活。
五、超越日常生活
清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一段极其精彩的活:
“能兴者谓之豪杰。
兴者,性之声呼气者也。
拖沓委顺,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
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
”(《矣解》)
王夫之描述了两种不同情境:
一个情境呈现为个体眼界狭隘,意志消沉,感觉迟钝,心灵充满暮气,终日斤斤计较,被日常生活的狭隘视野所遮蔽;
另一情境则相反,生气昂然,心胸阔大,敏锐而有豪杰气象。
前者更像一个日常生活中被消磨了意志而没有趣味的人,眼前只有柴米油盐禄位田宅;后者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人性被升华了,精神被激活了,人变得富有生气和胸怀,超越了前一境界的种种局限与束缚。
王夫之所说的“兴”,正是审美感兴和体验,所以他讲“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并把审美视为一种“救人道”之“大权”。
审美真的是如此功能吗?美学真的有救助人心的潜能吗?
美学史上持有这样信念的人不在少数。
比如,席勒坚信审美可以弥合人性的分裂,游戏(审美)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黑格尔断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强调,人是依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
克罗齐也强调,美学有解放的功能。
马尔库塞则说得更加明确:审美发展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的道路,这就为主体准备了一个新的客体世界,解放了人的身心并使之具备了新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