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获奖年份: 2000

所获奖项:一等奖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1998 年全市下辖七个中心城区和市郊六区,93 个街道, 34 个乡, 59 个建制镇。市域土地面积8467.11 平方公里,总人口 731.79 万,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计,城市化水平达到58.55%。

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重要交通通信综合枢纽,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华中地区最

大的内外贸、科研和教育中心。

武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城市建设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

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

规划期限: 1996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2000 年,中期为2010 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

叶。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并包

括市域内其他重点规划发展的地区,面积为 3086 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进一步把武汉建成为城

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在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动态人口模型,预测到2020年,武汉市市域常住人口将增加到970 万,而全市耕地只能容纳200 万农业人口,因此需要容纳的城市

常住人口将达到770 万,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80%以上,其中,至2010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

高到 70%。

至 2020 年,规划主城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1996 年的 355 万人增加到505 万人,其中,至2010 年为 415 万人。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并执行适当偏紧的政策,规划至2020 年,主城用地规模由1996 年的 264 平方公里增加到427.5 平方公里,其中,至2010 年为 343.3 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为满足规划期内人口、社会、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突出建设现代化生

态城市和高效能城市的目标,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的调整、人口分布的优化、交通体系的完善、生态框架的建

立、园林绿地建设、环境保护、空间景观环境控制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实施综合调控,

建立一个开放型、充分体现滨水城市特点的城市总体空间构架和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构架。

年份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

地( m2/人)

1996年 355 379 264.02 69.6

2000年 365 395 281.2 71.2

2005年 390 426 311 73

2010年 415 458 343.374.9

2015年 435 488 390.480

2020年 450 505 427.584.7

一、合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在规划期内,严格控制主城人口规模,适度扩展主城用地范围,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强化建设

以主城为核心,由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等7 个重点镇为支撑的武汉城镇地区。

二、建立灵活均衡的主城布局结构

主城按照三镇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以江河湖山等生态走廊为主的分

隔带为界,从内到外分别布局了武昌、武口 2 个核心区、 10 个中心区片和10 个综合组团。

三、突出建设环状——放射型生态框架

以长江构成生态纵轴,汉水及横贯主城的东西向山系为生态横轴,围绕汉口五湖、墨水湖、东湖和

南湖四大湖泊构成城市四大绿心,并通过放射状生态走廊,连通市域的后宫湖、梁子湖等大型生态用地,构

成与城市发展空间相匹配的环状——放射型生态框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空间景观规划:贯彻“抢救、保护、继承、发扬”的基本方针,按照系统保护

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与城市景观特色创造

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重点保护地段、旧城风貌区、主城风景名胜区

和城市风貌的整体保护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并划定各种类型的城市优秀建筑景观集中的景观区、景观带、景观点以及城市广场,进行规划上的总体控制。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突出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科学预测确定规划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尤其注

重强化武汉的区域交通地位,着重解决跨江交通问题,加强以防洪为重点的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主城人均居住面积至2010 年为 12 平方米,至2020 年为 14 平方米。

绿化规划指标:至 2010 年,主城人均绿地面积8.1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6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40%;至 2020 年,主城人均绿地面积 11.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0%。

主城规划包括 4 条环路、 10 条快速放射线向外延伸的快速路系统,形成9条过长江通道。建设 1

条轻轨和 2 条地铁线,全长70 公里,并控制远期 3 条轨道交通线建设用地,6条线路规划总长 141 公里。

创新与特色

一、以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评价为基础,科学预测城市化发展水平,合理分布城市人口。

二、按照强化和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主城功能布局。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的

实际情况,强化了三镇“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三、突出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创造,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实行整体保护,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以独特的自然条件为依托,规划建设市域——城市地区——主城一体化的城市整体生态框架。

四、强调研究先行,使规划编制建立在较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并大力加强城市规划与社会经

济发展计划的结合,二者同步编制,互相协调。

五、积极广泛地应用了计算机分析、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多种软科学技术

辅助规划研究。

六、注重公众参与。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各方意见,并召开各类公众参与会议近200 次。

七、规划文本严谨、规范,规划成果体系合理。

实施效果

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20 年)》指导下,先后编制实施了《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

合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全面展开了全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小城镇总体规划

的编制工作,为规划管理提供了依据;在规划指导下,近几年来,武汉市的新区建设、旧城改造特别是城

市形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城市布局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环境加速改善,内环路、

三环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并已经发挥良好效益。防洪、排渍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得到有力的回固,

轨道交通、过江隧道、王家墩机场地区开发等一系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