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43944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通过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应用,可以监测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情况,评估土壤污染治理效果,为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供支持。
在环境评价和治理中,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土壤的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水分状况和土壤质量状况,为科学施肥、灌溉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汇报人:韵
韵,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02
03
04
05
土壤监测的目的: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导农业生产:了解土壤养分、酸碱度等情况,为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监测土壤质量,确保农产品无污染,保障人民健康,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监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监测点位的布设: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污染程度等因素确定监测点位,确保覆盖全面。
监测频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监测频率,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测。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化、自动化、高精度化方向发展,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传输和分析。
汇报人:韵
监测时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监测后应及时分析数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或治理。
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未来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生态环境部•【公布日期】2024.10.12•【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关于公开征求《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意见的通知环办标征函〔2024〕31号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
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可登录我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
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可提出意见和建议。
请于2024年11月12日前将意见建议书面反馈我部,并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电子件同时发送至联系人邮箱。
联系人:生态环境监测司嵇晓燕、毋振海电话:(010)6564 6246邮箱:*******************.cn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邮编:100006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3.《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4年10月12日附件1征求意见单位名单1.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中心)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第一监测站7.各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生态环境监测站(中心)8.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9.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0.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11.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12.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13.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14.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15.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16.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1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部内征求法规与标准司、土壤生态环境司意见)。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规范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监测土壤环境,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各国纷纷制定了土壤环境监测方法规范,以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土壤环境监测方法规范的相关内容。
1. 土壤采样方法土壤采样是土壤环境监测的基础工作,其合理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通常采用划定样点、刨取土壤剖面的方式进行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地表水和空气的污染,并选择适当的采样器具和采样深度。
此外,应保持采样时的现场记录和标识,确保样品与现场的对应关系。
2. 土壤样品处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有效信息。
首先,应根据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土壤样品处理方法。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干燥、研磨、筛分等。
不同的土壤参数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和样品损失,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3. 土壤环境监测参数土壤环境监测参数的选择应根据监测目的和土壤污染特征进行合理的确定。
常用的监测参数包括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含量、pH值、电导率等。
各参数的监测方法和标准应符合国际通行的规范,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4. 土壤环境监测设备土壤环境监测设备是进行监测工作的重要工具。
根据不同的监测参数和要求,常用的设备包括土壤采样器、土壤湿度计、土壤PH计、土壤光谱仪等。
选择合适的设备对于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同时,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要得当,以确保其性能和工作状态的稳定。
5. 数据处理与评估土壤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得到可靠的监测数据,并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并进行数据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
同时,还应制定合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以评估土壤环境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并为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为了保证土壤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保证体系。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指在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对土壤进行监测和评价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技术规程和方法。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土壤的监测和评价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状况,指导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从而保护土壤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关于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一些要点:
1.监测目标:土壤监测的目标一般包括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团粒结构、土壤理化性质等,根据具体需求还可以增加其他监测指标。
2.监测样品采集:样品的采集要根据指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通常采用分层采样方法,将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土壤样品混合成一个复合样品进行分析。
3.样品处理: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如除去杂质、空气干燥等,以减小测定误差。
4.监测方法:土壤监测通常包括实验室和现场两种方法。
实验室方法一般用于土壤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的测定,现场方法主要用于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的评价。
5.数据分析和评价: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土壤质量评价标准和农业生产需求,进行土壤质量评价和分级。
6.监测数据的应用:土壤监测数据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监测数据还可以用于土壤污染的评估和治理。
7.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发布:对土壤监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后,需要编写监测报告,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土壤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和规划。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篇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篇: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壤环境监测日益重要。
通过土壤环境监测,可以有效地掌握土壤的质量状况和污染状况,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对土壤环境进行监测时必须遵循的规定。
它为土壤环境监测提供了操作规程和技术指导,确保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践证明,严格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监测目标的确定、监测点的布设、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分析指标的选择和监测结果的解释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规定与土壤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必须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得到认真贯彻和执行。
尽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原则和技术要求是相通的。
因此,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时,应根据本地区或国家的实际情况,结合国际上的经验,科学选取合适的技术规范,并确保规范正确执行,从而为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1.监测目标的确定在进行土壤环境监测之前,应该明确监测的目标和目的。
监测的目标可以是确定土壤的质量状况、监测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土壤治理效果等。
根据监测目标的不同,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2.监测点的布设监测点的布设是土壤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
监测点的选取应该具有代表性和随机性。
常用的监测点类型包括固定点和随机点。
根据监测目标的不同,监测点的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3.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应该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采样器具应该洗净消毒,并按照不同的监测点采集不同层数的土壤样品。
采样应该避免样品受到外来污染。
4.样品处理在样品处理时,应该按照规范进行样品的初步处理:干燥样品、破碎均匀、过筛等工作。
如果样品中含有大量的石块等杂质,应该将其人工清除。
5.分析指标的选择分析指标的选择应该根据监测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确保农田生产的安全和有效性,减少土壤污染的产生和传播。
以下是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土壤采样方法1. 土壤采样应选择代表性样点进行,避免盲目地选择采样点。
样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
2. 土壤采样应按照分层分区原则进行,从表层到下层逐渐采样。
3. 采取钻孔法或镐锹法采样,采样深度应根据需要确定,并在采样过程中避免外界污染。
二、土壤分析方法1. 土壤样品应选择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样品分析项目应包括土壤真实性(如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颗粒组成等)和土壤污染程度(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两方面。
3. 分析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确保结果具有可比性。
4. 土壤分析结果应及时提供给农户或农田管理者,以便进行合理的土壤调理和农业生产。
三、土壤监测数据管理1. 土壤监测数据应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包括采样点位置、采样时间、采样深度、分析结果等信息。
2. 数据管理应定期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应采用标准化的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以便于数据的共享和利用。
四、土壤监测结果的解释与应用1. 土壤监测结果应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周边环境等因素,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
2. 解释结果应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建议,以便各方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土壤保护和治理。
五、土壤监测的质控与质量保证1. 土壤监测应建立相应的质控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数据的质量保证等。
2. 监测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程序,并记录监测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六、报告与信息的发布1. 土壤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应及时生成监测报告。
2. 监测报告应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结果,同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建议。
3. 监测报告应及时发布,并向相关的农户、农田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提供,以便采取相应的行动。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监测技术规范一、前言土壤是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也是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破坏,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保障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已成为一个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
本文将探讨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希望为广大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定义与分类土壤监测技术规范是指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并对土壤中存在的污染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和评价的一系列工作。
通常将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分为以下几类:1.土壤环境基线监测技术规范:对目标土壤区域范围内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以获得该区域土壤环境的基础数据,对比后续取样结果,以判断土壤污染的来源和程度。
2.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对目标土壤区域范围内受污染土壤进行采样、分析,以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和修复措施。
3.农田土壤质量监测技术规范:对农业生产地区范围内的耕地进行周期性、定点的土壤质量监测,以掌握农田土壤质量状况,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土地可持续发展。
4.固废污染场地土壤监测技术规范:对既有的废弃物堆放地、场地等进行鉴定和评价,以了解污染物分布情况、扩散跟踪情况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引导治理与修复。
三、土壤监测技术规范的采样原则采集正确、代表性的土壤样品是土壤监测工作的关键。
建立正确的采样方案和实施过程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按照采样目的、采样点特征、土壤垂直层次等考虑,确定采样层数和深度。
2.根据采样目的和监测要求,选择采样点位和数量,保证采样点位均匀分布、代表性好。
3.认真选择采样工具,采样工具表面处理要干净,采样样品上不污染。
4.遵守现场处理要求,采样前必须做好现场标识,防止混淆和丢失。
5.采样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洁净程序,避免污染。
6.采样后,应在规定时间内送达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避免样品变质和影响检测结果。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详]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详]](https://img.taocdn.com/s3/m/25acf37c650e52ea5418984b.png)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1.1组织准备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1.5监测项目与频次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1)简单随机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N=t2s2/D2式中:N 为样品数;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概述土壤环境监测是指对土壤环境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过程,旨在了解土壤质量以及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所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采样与处理(1)采样方法采样是土壤环境监测的第一步,确保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采样方法应根据监测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划定网格采样、随机采样以及人工设置采样点等。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人为因素对土壤样品的污染。
(2)采样地点采样地点的选择应考虑土壤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影响因素,尽可能涵盖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土壤利用方式。
(3)采样设备采样设备应符合监测目的和要求,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常用的采样设备有不锈钢土壤钻和土壤取样器等,应保持设备的清洁、无锈蚀和无污染。
(4)采样时间采样时间要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气象条件,尽可能避免极端天气和短期内的强降雨,以降低资料的误差。
三、样品分析与检测(1)样品保存样品在采样后应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如无法及时送检,需将样品密封并储存于低温环境中,以防止样品中微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
(2)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应根据监测目标和需求来选择,常用的土壤分析方法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分析、重金属含量分析、有机物含量分析、氮磷钾含量分析等。
(3)仪器设备分析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数据分析与解读(1)质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应包括标准曲线的建立、质控样品的加入、复检和验证等。
(2)数据有效性评估对于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评估,包括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等方面的评估,同时考虑是否满足监测目的。
(3)数据解读基于有效且可靠的监测数据,结合土壤环境研究和监测目的,进行数据的解读和分析,明确土壤环境质量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措施。
2024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重金属部分

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也称为国家标准,是为了规范土壤环境监测工作,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其中,对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有相应的技术要求。
以下是2024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中关于重金属部分的主要内容。
1.技术要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国土范围内的农田土壤、园地土壤和公共场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监测与评价。
-适用于重金属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治理和修复项目的技术要求。
2.重金属的监测项目:-对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如铅(Pb)、铬(Cr)、镉(Cd)、汞(Hg)、铜(Cu)和锌(Zn)等进行监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监测项目和方法,确保监测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重金属的采样和分析:-采用细菌污染防控措施,规范采样过程,确保采样样品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方法,确保重金属元素的分析准确性和可靠性。
4.重金属含量的限值标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限值标准。
-重金属的限值标准分为两类:土壤质量限值标准(SQC)和土壤环境质量限值标准(SEQ)。
-重金属的土壤质量限值标准适用于土壤资源的利用和农业生产活动;土壤环境质量限值标准适用于土壤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5.重金属的监测与评价:-根据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监测结果,结合土壤类型、土壤用途和区域环境背景值等,进行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评价。
-评价结果按照污染风险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和对策。
6.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与修复:-根据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土壤功能要求,制定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方案。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要求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
以上是2024年国家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要求中关于重金属部分的主要内容。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技术要求,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评价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理和修复措施,保护土壤环境和人类健康。
土壤环境技术检测规

土壤环境技术检测规
【最新版】
目录
1.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重要性
2.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方法
3.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设备
4.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实际应用
5.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未来发展
正文
一、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重要性
土壤环境技术检测是指对土壤中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土壤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土壤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土壤环境进行技术检测已经成为保障土壤质量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方法
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方法包括采样方法、样品处理方法、分析方法等。
采样方法主要有网格采样法、随机采样法、分层采样法等,样品处理方法包括土壤干燥、土壤研磨、土壤消化等,分析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物理分析法、生物分析法等。
三、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设备
土壤环境技术检测设备是进行土壤环境检测的重要工具,常见的设备有土壤采样器、样品处理设备、光谱分析仪、质谱仪、色谱仪等。
四、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实际应用
土壤环境技术检测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土壤环境技术检测,可以科学地指导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在环境保护中,通过土壤环境技术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
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土壤环境技术检测,可以评估建设用地的质量,确保城市建设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五、土壤环境技术检测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壤环境技术检测将越来越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
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
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
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
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
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
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
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
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农田采集混合样的样点数量见“混合样采集”。
建设项目采样点数量见“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监测采样”。
城市土壤采样点数量见“城市土壤采样”。
土壤污染事故采样点数量见“污染事故监测土壤采样”。
4.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一般按三个阶段进行:
前期采样:根据背景资料与现场考察结果,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分析测定,用于初步验证污染物空间分异性和判断土壤污染程度,为制定监测
方案(选择布点方式和确定监测项目及样品数量)提供依据,前期采样可
与现场调查同时进行。
正式采样:按照监测方案,实施现场采样。
补充采样:正式采样测试后,发现布设的样点没有满足总体设计需要,则要进行增设采样点补充采样。
面积较小的土壤污染调查和突发性土壤污染事故调查可直接采样。
三、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对于制备用具以及制备场所均有要求。
制备步骤分为风干、粗磨、细磨、分装等。
四、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除规定或推荐的标准方法外,还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分析记录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页码、内容齐全,用碳素墨水笔填写详实,字迹要清楚,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
分析记录也可以设计成活页,随分析报告流转和保存,便于复核审查。
分析记录也可以是电子版本式的输出物(打印件)或存有其信息的磁盘、光盘等。
记录测量数据,要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及分析仪器的示值确定,不得随意增添或删除。
五、结果表征
平行样的测定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一组测定数据用Dixon 法、 Grubbs 法检验剔除离群值后以平均值报出;低于分析方法检出限的测定结果以“未检出”报出,参加统计时按二分之一最低检出限计算。
土壤样品测定一般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含量较低的镉和汞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并注明检出限数值。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数据,一般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当测定数据很多时,可取两位有效数字。
表示分析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可超过方法检出限的最低位数。
关于监测报告:报告名称,实验室名称,报告编号,报告每页和总页数标识,采样地点名称,采样时间、分析时间,检测方法,监测依据,评价标准,监测数据,单项评价,总体结论,监测仪器编号,检出限(未检出时需列出),采样点示意图,采样(委托)者,分析者,报告编制、复核、审核和签发者及时间等内容。
六、资料统计与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
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
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由于
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
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
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
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
×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2.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 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 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3.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
其表达式:
CPI = X ? (1+ RPE) + Y ? DDMB /(Z ? DDSB)
式中 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X、Y 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 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 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 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
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
(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式中 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 i 的浓度, Cis 是测定元素i 的土壤标准值,n
为测定元素i 的氧化数。
对于变价元素,应考虑价态与毒性的关系,在不同价态共存并同时用于评价时,应在计算中注意高低毒性价态的相互转换,以体现由价态不同所构成的风险差异性。
(2)计算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MB)
式中 CiB 是元素i 的背景值,其余符号同上。
(3)计算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
式中,Z 为用于评价元素的个数,其余符号的意义同上。
(4)综合污染指数计算(CPI)
(5)评价
(6)污染表征
式中,X 是超过土壤标准的元素数目,a、 b、 c 等是超标污染元素的名称,N 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PI 为综合污染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