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现状与管理建议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研究现状与管理建议我国自古就有“病从口入”的说法,食源性疾病是指因摄食而导致人体罹患中毒性抑或感染性的疾病,其病原广泛、管理难度大,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中被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该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食物类型,最后结合上述内容,提出了中国食源性疾病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食源性疾病;现状;策略食源性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一类疾病。
我国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对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而引起的感染性和中毒性疾病[1]。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5岁以下儿童的腹泻次数就达到了15亿次以上,更是每年造成300万以上的儿童死于腹泻,而其中超过70%都是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所导致的病症[2]。
可以说,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危害都不容轻视。
该文对比进行了分析探讨。
1 我国食源性疾病研究现状分析我国对于食源性疾病的研究工作开展较西方要晚,但是由于相关工作的开展十分及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效果。
结合当前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的食源性疾病具有以下2个方面的特征。
1.1 致病因素来源广泛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们的饮食习惯复杂,我国的食材种类要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所以在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角度上来看,我国食源性疾病的致病食品来源要显著多于其他国家。
除了常规的细菌以及毒素以外,我国的食源性疾病还包括有寄生虫、原虫、病毒以及有毒动物和有毒植物等等[3]。
另外,一些特殊的化学污染和真菌毒素同样也会成为致病因素。
值得庆幸的是,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虽然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国人饮食过程中都喜欢吃熟食,所以真正能够引起疾病的种类并不多。
1.2 致病率高,致死率不高除了致病因素广之外,我国食源性疾病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致病率高、致死率不高。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物中毒的概率相对较高,除了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细菌性感染是主要病症外,早些年间还包括食用未煮熟的毛蚶而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饮用工业酒精制作的假酒而导致的甲醇中毒等[4]。
试析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

试析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食源性致病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致病因素,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不仅灵敏度高、特异性高,而且检测结果精确、微量、快速、检测成本较低,本文主要就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进展进行阐述。
标签: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1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发展的必要性当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包括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以及食品安全研究等方面,保障食品的安全质量达标[1]。
据WHO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食源性疾病数十亿人,每年约有二百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66%以上是由细菌性致病菌所致[2]。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保障,采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确保流通于市场中的食品安全质量都已经达标,使消费者放心购买、放心食用。
2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分析PCR检测技术、免疫检测技术、基因探针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检测技术展开分析:2.1PCR检测技术PCR技术又称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DAN的体外扩增技术之一。
PCR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食源性致病菌及转基因成分[3],此种技术专业性要求高、技术含量大、操作也较为复杂,而且所需的检测仪器价格高昂,对PCR实验室的要求相当严格。
而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最重要的病原菌属,在世界各地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常占首位或第二位[4],目前共发现2541个血清型。
黄金林[5]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利用PCR技术检测食品中以及临床样品和环境中的沙门氏菌。
范宏英[6]等建立了沙门氏菌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和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和其他菌的多重PCR体系,但在特异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目前,金黄色葡萄球菌常用的目标基因主要包括毒素相关基因和特异性鉴别基因。
王韶等[7]利用nuc基因序列建立了葡萄球菌PCR检测体系。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

分析与检测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
□ 沈耀耀 郭 慧 鄂尔多斯市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中心
摘 要: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食品种类的丰富, 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相应增加。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在近十年内一直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源性疾病主 要由食源性致病菌导致,该病菌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本文从食源性疾病现状入手,就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和食品 微生物危险性评估发表几点看法。
3 食 安 全 问 题 越 来越重视,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在促进食品微生物检
测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食 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环节,可以有效 地预估人体产生不良后果及发生的概 率,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工作显得 尤为重要。危险性评估是指危害人体 健康的已知或潜在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及其严重程度进行的科学评估,通过 利用显色培养基技术、PCR 技术、生 物传感器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加大 对食品微生物危险性的估,这些技术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内的食品安全监 督力度,推动了食品安全法规的完善, 为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奠定非 常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还是 非常高的。 2.2 国内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体系现状
我国对此疾病的致病菌检测系统 的研究晚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 国家。在我国,现在虽然已具备比较 完善的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但是对该 疾病的检测体系依旧不够完善,而且 对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统计和控制管 理比较难。
我国于 2000 年建立了专门的全国 性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从而弥补在 食源性疾病监控上的不足。
在 食 源 性 疾 病 监 控 体 系 中, 通 过 建立监控网络和数据库,应用微生物 危险性评估技术、微生物危险性评估 技术和 DNA 指纹图谱分型技术等进行 食品关键技术的攻关,通过该体系可 以极大地提高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控 能力,也有利于疾病预防部门及时准 确地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从 而对重大食源性疾病的突发事件采取 应急响应措施。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作者:李凤杰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08期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市场上关于食品的新产品的层出不穷,所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恶性事件也在频繁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虽然我国政府已经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看出存在着很多发展困境,本文分析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充分强调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措施,从而为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我国食品;安全;困境;原因我国食品发展一直以来都本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精神。
对于我国国民的整体健康素质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以及食品相关部门在逐渐大力发展食品安全,将食品安全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大的工程。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在我国的食品领域最令人遗憾的是国内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近几年十分明显,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们国民整体健康的重大影响因素之一。
一、食品源安全监测的重要性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社会经济。
但我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上主要是围绕食品供给质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
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不够,我国食品行业在原料供给、生产环境、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都存在不适应性。
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唯利是图,在加工生产中不按照标准生产,偷工减料,掺假作假,以假乱真,滥用工业化学剂,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我国食品安全困境的原因分析(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差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消费者对于食品的摄入种类和花样就会增多,那么摄入食品导致出现临床症状如消化系统症状腹泻,或呼吸系统症状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食物细菌感染:人们在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就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或者腹泻。
食源性疾病防控现状及对策

食源性疾病防控现状及对策戈永慧(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应用研究中心,上海 200000)摘 要:食源性疾病是当前全球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食源性疾病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以及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防控;食品安全Current Situ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 Prevention andControl and CountermeasuresGE Yonghui(Information Applic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Shanghai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Shanghai 200000, China)Abstract: Foodborne diseases ar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the world at present. Not only do foodborne diseases endanger human health, but also cause great economic losses and affect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tudying the experience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borne disease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foodborn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in China.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supervision level of food safety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Keywords: foodborne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od safety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含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影响因素与传播途径
影响因素
研究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如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习惯等。
传播途径
研究食源性疾病在人际、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传播途径与机制,为制定防控措施提 供科学依据。
03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
搜集、整理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死亡和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
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规范食品消费行为
通过宣传教育、科普讲座等形式,提高公众 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公众在购买、食用食品时选择正规渠道 和信誉良好的生产经营单位,不购买、食用 问题食品和过期食品。
加强家庭食品安全管理
鼓励社会监督
家庭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煮熟煮 透、不食用变质食物等,保障家庭食品安全 。
加强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 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及时掌握食源 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爆发特点。
提高监测质量
加强监测点建设,提高监测覆盖面和 数据质量,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 映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状况。
预警系统建设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食 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为 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与预后
介绍针对食源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 疗、补液治疗等,阐述疾病预后及影响因素 。
THANK YOU.
时间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特点,如季节 性、周期性、长期趋势等。
3
人群分布
食源性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如年龄 、性别、职业等。
流行病学关联分析
疾病与因素的关联
研究食源性疾病与相关因素(如饮食、环境、生活习惯等)之间的关联,分 析其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本文以食源性疾病作为研究主题,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与分析及相关问题。
首先结合世界食源性疾病的发展情况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以我国的具体情况为准,介绍了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并以此作为基础,重点讨论了主动监测管理的相关措施。
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更为广泛的交流,从而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怀监测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标签: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分析[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monitoring management of food-borne diseases and analyzes the related issues taking the food-borne disease as a topic,firstly make a brief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world food-borne diseases,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onnation of food-borne diseas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analyzes its development trend and causes,and especially discusses the related measures of active monitoring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hoping to arouse more attention and wider communication,thus providing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work and monitoring management practice work for reference.[Key words] Food-borne disease;Monitoring;Management;Analysis从世界范围来看,食源性疾病是分布最广泛、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一项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案例二:口蹄疫疫情
总结词
口蹄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可感染多种动 物,也可感染人类。其病原体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直接 接触和空气传播。
详细描述
口蹄疫疫情在历史上多次爆发,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 来严重威胁。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或 其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传播。人类感染口蹄疫后 ,通常会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水泡等症状。此 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和传染性,给防控工作带来较大 的难度。
食品掺假和欺诈
为了追求利润,一些不法商贩会在食品中掺假或进行欺诈,例如使用非法添加剂、农药残 留等,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食品加工和储存不当
食品在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如果操作不当或卫生条件不良,可能会导致食品污染 和变质,进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爆发。
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01
跨国食品安全合作
完善食品检验体系
建立和完善食品检验机构,提高食品检 验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加强对食品中有 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
VS
加强食品监督抽检
定期开展食品监督抽检,对抽检结果进行 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 题。
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明确食品安全责任
明确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 要求企业建立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 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
全球流行趋势
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地区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种类和流行特点存在差异。
季节性特征
某些食源性疾病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呈现流行高峰。
02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防控现状与发展趋势

■硐 I................一
万 方数据
2010年第1期 总第345期
由凑二业
YRTSUDNITAEM夸全安.准标.生卫.量质夺
’¨。…’…一’
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 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 病原菌的研究和防控工作。
1
1.1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 欧美国家在对动物源食品中病原细菌危害的危险性 评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美国已经 完成了蛋和蛋类制品中沙门氏菌的危险性分析,这 是第一次进行的从农场到餐桌的微生物定量危险性 评估,对牛肉中的大肠杆菌0157:H7也进行了危险 性分析,对不同种类即食食品中的产单核细胞李斯 特菌进行了危险性评估。我同的《食品安全行动计 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制订了食品 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的内容和目标,中国疾病
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防控取得的成绩
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茵防控法律法规与标准体
系取得进展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 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同出入境动植 物检验检疫法》等为核心的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防 控法律法规,对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和消 费等各环节病原菌防控的责任做r明确规定;同时, 制定了动物源性食品微生物中主要病原菌的检测和 防控技术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快速检 测标准等数百种。 1.2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监测网络初步形成 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流行病学数据是控制食源 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T作,是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政 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动物源性食 品病原茵的监测网络,有利于创建食源性细菌病预 警系统。我围自2000年起建立国家食源性致病菌 的监测网,对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0157:H7、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空肠弯曲菌进行 连续主动监测。2002年建立r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2005年巾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5种肠道传染 病(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 菌、大肠杆菌0157:H7)监测方案,在全国23个省的 85个点对爆发疫情、病原学、耐药性和流行冈素进行 监测。这为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病原菌的控制积累了 大量基础性资料,也为食品安全整体控制提供借鉴。 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 2009年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将通过2009—2010年两 年的努力,在全同建立起覆盖各省、市、县并逐步延 伸到农村地区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 系,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的收集、报送和管 理,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根据“两网”建设要求,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与技术能力建 设,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检验检疫等方面 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专家队伍。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引起的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相应的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食源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和后果严重等特点,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直接威胁。
只有通过及时监测食源性疾病,才能发现和控制潜在的风险,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现状当前,我国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督,确保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问题与挑战尽管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监测手段和方法的落后限制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其次,监测覆盖面不足,监测范围狭窄,导致无法全面了解食源性疾病的传播情况和风险因素。
再次,监测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四、改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监测手段的创新。
探索和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敏感性和实时性。
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监测系统,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误差。
2.拓展监测范围和覆盖面。
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食品的监测,全面评估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与相关机构合作,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形成合力。
3.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组织相关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加强与学术机构、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入专业人才参与监测工作。
4.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开展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概要

二、食源性疾病简介及法律、法规
食源性疾病频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 2010 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 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 化学物质、天然毒素等。 从这个概念出发包括一些与饮食有关的慢性病、 代谢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然而国际上有人把 这类疾病也归为食源性疾患的范畴。顾名思 义,凡与摄食有关的一切疾病( 包括传染性和非传 染性疾病) 均属食源性疾患。
食物中毒 事件
食物中毒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 损害的重大 食物中毒 、群体性 食物中毒 和食品安全事故等 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范围主要包括:一次 食物中毒 人数30 人及以上或死 亡1 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 发生 食物中毒 ,一次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 上;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 食物中毒 , 一次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第一条 为规范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 工作,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承担食品安全事故流行 病学调查职责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及相关机构(以下简称调查机构)对发生或 可能发生健康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以下简 称事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
第三条 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任务是利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 事故有关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 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危害因素调查 和实验室检验,具体调查技术应当遵循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技 术指南。 第二章 调查机构管理第四条 调查机构开展事故流行病学 调查应当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有序、科学循证、 多方协作的原则。 调查机构开展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应当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的组织下进行,与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以下简称监管部 门)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同步进行、相互配合。
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分析

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分析[摘要] 目的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方法选取门头沟区2家哨点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60例腹泻患者,对病例人口学特征、地区差异、原因食品及购买场所构成比例和患者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13年门头沟区哨点医院腹泻病例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以青壮年发病人数居多,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发病最高。
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7.31%。
肉和肉制品及凉拌菜是主要的原因食品;原因食品所购场所主要来自农贸市场。
结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间接地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应加强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工作,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广泛存在并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仅在2000 年就有210 万人死于腹泻性疾病,在此类患者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因食品和饮水受污染所致[1]。
2010 -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四川6 个省调查,初步估计中国一年有2 亿食源性疾病病例[2]。
因此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现将2013年门头沟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2013年选取门头沟区2家三甲医院的感染科作为监测哨点医院,哨点医院接诊医师监测以腹泻就医的病例,负责对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的收集,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饮食史等,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
采集监测病例新鲜粪便5g 置于无菌塑料便盒中,如采样困难,采用无菌棉拭子以直肠内采集粪便后,置于Cary-Blair 运送培养基,室温保存运送。
样本采集后24 h内送达实验室检验。
1.2 监测病例定义:以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凡24 h内腹泻次数≥3 次,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排除已服用抗生素或不恰当服用化学物质等导致的腹泻病例。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摘要:对食源性致病的现状及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作了介绍,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主要技术现状和发展作了详述,概述了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食品安全已成为当今世界性公共卫生热点。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首要原因,食源性致病菌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食源性疾病并不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食品安全恶性事件接连发生,食源性疾病未能受到有效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居高不下,食品安全形势严峻。
人类进入21世纪一些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1],如免疫学中的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荧光免疫分析(F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IA)、生物发光免疫分析(BIA)等足以检出临床标本中痕量的(10-18-10-21)微生物;抗原生物化学中的快速专有酶反应和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方面已经形成了核酸探针(Nuclear acid probe)[2]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3]的检测技术,该技术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业,已逐步应用于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
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近10年,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约30%的人口患食源性疾病[4]。
尽管没有关于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统性报道,但情况可能更严重。
WHO报告表明,全球食源性疾病患者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因生物源性污染食品所致。
在发展中国家,估计每年腹泻及其相关疾病有2.7亿病例,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5],食源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展

80应用预防医学2019年2丿]第25卷第1期Applied Prev Med,Feb.2019.Vol.25No.l •综述与讲座•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展钟延旭,赵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南宁530028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58X(2019)01-0080-04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屮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叫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归纳为细菌及毒素、寄生虫和原虫、病毒和立克次体、有毒动物、有毒植物、真菌毒素、化学污染物、不明病原因子等八大类。
食源性疾病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匕也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重点。
近年来,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促使政府重新审视这个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家为了更好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牛而开展的一项多部门联动的监测工作叫包括病例监测和事件监测.主要参与主体是哨点医院。
本文对食源性疾病监测进展进行综述。
1食源性疾病流行与影响食源性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估算了细菌、真菌毒素、病毒、寄生虫和化学品等31种病原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负担,指出全球每年有多达6亿人或近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患病,造成42万人死亡(5岁以下儿童12.5万人)。
其中腹泻病占食源性疾病的50%以上,每年有5.5亿人患病、23万人死亡;儿童是患食源性腹泻病危险性极高的人群,每年有2.2亿儿童患病、9.6万儿童死亡铁如今美国每年监测的食源性疾病病例数将近4800万人次、死亡3000人,9种食源基金项目:广西医药卫生自筹课题(Z20180985,Z2016724)作者简介:钟延旭(1985—),男,广西桂平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工作,通讯作者:赵鹏,E-mail:839152815@ 性病原体造成每年6.5〜3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摄入病原体或有毒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多样化和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变得尤为重要。
食源性疾病不仅给个人健康带来威胁,也容易引发食品安全危机,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近年来,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病例报告逐渐增多,引起了广泛关注。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成为了健康领域的热点课题。
通过对疫情的监测和病例的分析,可以及早发现病原体传播途径、暴发规律及流行趋势,为及时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着重探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病例分析和影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希望能够为食品安全管理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传播规律,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1.2 研究目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食源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规律和原因,从而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不同食源性疾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2. 探究食源性疾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寻找可能的风险因素并加以干预;3. 评估已有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4. 为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的研究目的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可以不断提升国家食品安全水平,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
1.3 研究意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摄入病原体或其毒素而引起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威胁。
研究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病例,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爆发的趋势和规律,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方法和病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监督。
食源性疾病监测自查报告通用

食源性疾病监测自查报告通用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进一步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水平,本报告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旨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现状1. 监测网络建设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等共同参与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监测网络的建立为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监测内容和方法食源性疾病监测内容包括病例报告、病原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
各级医疗机构负责病例报告和病原学检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和数据汇总分析。
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其中主动监测主要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食品开展,被动监测则是对医疗机构上报的病例进行收集和分析。
3. 监测数据和信息共享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各级监测单位可以实时上报病例信息,实现数据的快速收集和汇总。
此外,各级监测单位还可以通过该系统查阅相关资料,为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宣传培训和督导检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宣传培训和督导检查工作,提高医疗机构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监测覆盖面不足尽管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但部分偏远地区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监测能力仍然较弱,导致监测覆盖面不足,影响了对食源性疾病风险的及时识别和控制。
2. 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医疗机构在病例报告和病原学检测过程中,存在数据填报不规范、报告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监测数据质量不高。
这给数据分析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食源性疾病预警和防控措施的制定。
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青云谱区是我国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源性疾病已成为该区的一大健康隐患。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等引起,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监测结果中发现,该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居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和来源越来越多样化,食源性疾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深入了解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情况,分析其发病原因,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保障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该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最大限度地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的分析,全面了解该区域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方法和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供参考意见。
本研究旨在为青云谱区居民提供更加可靠的食品安全保障,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促进公共健康和社会稳定发展。
通过本次研究,将为青云谱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宝贵的信息支持,为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防控体系提供实际的指导建议。
1.3 研究意义食源性疾病是一类通过食品传播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现代社会,由于食物供应链的复杂性和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给公众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的分析和研究,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食品安全管理的不断完善,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也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赵彤【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食品种类的丰富,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相应增加.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发达国家平均每年有近30%的人口患食源性疾病,并且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在近十年内一直表现出上升的发展趋势,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公共卫生的热点话题.食源性疾病主要由食源性致病菌导致,该病菌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同时食源性疾病并不会随着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消失.笔者即从食源性疾病现状入手,就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和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发表几点看法.【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9(010)004【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疾病;检测现状;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检测网络【作者】赵彤【作者单位】济南市天桥区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所监督科,山东济南25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5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始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导致食品安全风险逐年提高。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表现,而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1],全球食源性疾病患者总人数数以亿计,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上亿的腹泻病例,超过300万的五岁以下儿童因此丧命,其中超过70%的腹泻由于生物源性污染食品造成。
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在世界范围频繁的发生,证明了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文章即围绕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和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从最近十年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来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发达国家平均每年有近30%的人口患食源性疾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并没有系统的数据统计,但种种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只会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
作者:申海鹏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5年第05期
2014年9月21日,重庆南岸区一家4人在家中进餐后(酸奶、面条、稀饭),于22日出现恶心、呕吐、洗肉样便样腹泻等症状,23日3人到医院就诊,3人粪便标本结果中均检出志贺氏菌,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
2014年5月20日,在河南郑州巩义市旺旺饭店就餐的30人(同时就餐人数约150人),于20日和21日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到医院就诊,部分病例检出沙门氏菌,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
2014年6月8日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戴山村的8人参加婚宴后(同时就餐人数约为200人),第二天到医院就诊,病人标本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初步诊断为急性肠胃炎。
2014年8月16日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博乐东港大酒店就餐的10人(同时在酒店就餐人数200~300人),8月17日到医院就诊,标本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初步诊断为急生胃肠炎。
……
这些都是去年因为食源性致病因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食源性疾病是一种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从粮食生产到消费(“从农场到餐桌”)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发生食品污染,也有可能是环境污染的结果,包括水、土壤或空气污染等。
据了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食源性疾病所引起,那么,食源性疾病在我国的情况是怎样的?主要的致病因子有哪些?目前我国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控体系是怎样的?国家食品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部副主任郭云昌一一做了介绍。
据郭云昌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以食物为载体,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分为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物、有毒动植物、真菌及毒素等。
从上面的几幅图可以看出在我国2011~2013年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逐年增加,到2014年爆发事件数达1480起,事件发生数量逐年上升,其增加原因是现在参与疾控预防监测的机构数量的增加,发现事件起数的增加,可以说明在我国食源性疾病检测部门的监管下,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现状监管在不断加强;同时食源性疾病就诊时间多分布于6~11月,这也说明微生物等细菌的生活需要合适的生活环境,比如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并且食源性疾病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此人们应该重视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据郭云昌副主任介绍,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很重视,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监管部门通过检测识别出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给出合理正确的解决方案,确保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
目前我国的食源性疾病检测体系网络主要由病例监测系统、爆发事件信息的检测系统、细菌的分子溯源系统等组成,在该系统的检测下取得了一定效果,如上图对导致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做了大致分类,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的影响最大,爆发事件、构成比例、死亡人数等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微生物性的致病因子
所占比例也相当高,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有毒动植物和毒蘑菇及微生物性的致病因子等的监测,同时大家也要重视毒蘑菇及有毒动植物和微生物性的致病因子所带来的危害。
据郭云昌介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评估中心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场所和引发食源性疾病因素做了相关调查。
如以上4个扇形图所示,在2014年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占29.7%,其次是肉类食品占15.5%,水产品和果蔬类食品所占比例相当分别是14.6%和14.9%;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事件数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55.4%,其次是家庭占总数的40%;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因素中误食误用、加工不当和原料污染变质这3种因素所占比例较大。
根据以上分析,餐饮业和家庭饮食方面都应该重视,在餐饮业的卫生监督方面可以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测管理,但是在家庭方面应该重视教育宣传,不能认为在家里吃就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