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 张 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张英
摘要: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
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以旧代新归纳开门见山趣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引入新课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高
尔基在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象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听故事,如果开头很精彩,你肯定
会希望一听到底。因此精彩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一、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以旧带新引入新课艺术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
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
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
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
时准确地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
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3.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
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
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
生的积极思考。
4.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
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5.“开门见山” 的引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
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
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
6.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
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
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7.实际应用引入新课艺术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
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
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更加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学
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引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方法单调,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洋洋万言,喧宾夺主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
正课的讲解。
3.离题万里,弄巧成拙
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正课主题,不然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
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总之,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用什么方法引入,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
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
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
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
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
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地展开,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使我
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