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性别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和经济效益。
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生产 更多的雌性或雄性后代,以满 足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
性别控制技术也可以帮助畜牧 业生产者更好地管理动物繁殖 和生产过程,提高动物的健康
状况和生产性能。
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在野生动物保护中,性别控制技术可以用于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生产更多的雌性或雄性后代,以增加濒危动物的数量和 种群。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性别控制的机制,包括细胞分化、 基因表达和表观遗传修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需要关注性 别控制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畜牧业和野生动物保护 领域的应用。
面临的挑战
性别控制技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技术难度、伦理问题、 成本和法规限制等。例如,当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细胞分化 控制技术在伦理和法规方面仍存在许多争议。此外,性别控 制技术的成本和应用范围也需要考虑。
性别控制技术的生物学原理
染色体计数与配对
通过人为控制染色体数目或干 扰染色体配对过程,影响性别
的正常发育。
激素调节
通过调节生殖细胞或性激素水平 ,影响性别的正常发育。
环境因素
通过改变生物个体所处的环境因素 ,影响性别的正常发育。
02
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
畜牧业中的应用
畜牧业中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 可以优化繁殖生产,提高产量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仅限于一个国家或 地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性别 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荷尔蒙
荷尔蒙是指动物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物质, 可调节动物的生殖和行为等生理过程。
性别控制技术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05
性别控制技术的效果与伦理问 题
性别控制技术的效果评估
准确率
性别控制技术对于准确识别动物性别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在实践中,这种技术 的准确性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样本质量、测试条件、技术更新等。
操作简便性
性别控制技术的操作流程和需要使用的设备也是评估其效果的重要因素。越简单、越快速 的技术越受欢迎。

案例二:野生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保护价值
总结词
野生动物性别控制技术有助于保护濒危物种,提高种群数量 和生存率。
详细描述
野生动物性别控制技术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控制野生动物后 代的性别比例,以促进种群增长。例如,在熊猫保护中,可 以通过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技术,控制熊猫后代的性别比例 ,提高种群数量和生存率。
基因型与表现型
动物的性别不仅由性染色体决定,还 受到其他基因的影响,表现出基因型 与表现型的差异。
环境对性别的影响
01
02
03
温度和湿度
一些爬行动物和昆虫的性 别受到环境温度和湿度的 影响,如鳄鱼和蟑螂。
营养条件
一些动物的性别受到营养 条件的影响,如海龟和鲨 鱼。
化学物质
一些化学物质可以影响动 物的性别比例,如农药和 工业废水。
02
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在胚胎期由 不同的组织产生,并按照特定的 时间和空间顺序作用于生殖腺, 从而决定性别。
环境因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 照、毒素等,可以对性别分化 产生影响。
在一些爬行动物中,孵化时的 温度可以影响性别的分化。高 温会导致孵化出雄性,低温则 导致孵化出雌性。
发展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性别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通过CRISPR-Cas9 等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在受精卵阶段干预生物体的性别比例。此外,一些新兴技术如人工配子、胚胎 移植等也为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Sex control)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Sex control)

2、X精子与Y精子的分离技术
Johnson(1994)研究表明,X精子与Y精子 在染色体的DNA组成上存在最高可达12.5 %的差别,这是两者之间的不同,依据这 一原理设计出流式细胞分类器。
各种动物X、Y染色体DNA含量差异
精 子 分 离 流 程 示 意 图精子分离Cha源自ber(二)早期胚胎的性别鉴定
流式细胞分离法: 用流式细胞分离法测量DNA的含量能将含X
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精子分开,分离后的精子 纯度超过90%。此法分离X精子、Y精子的依 据是两条性染色体DNA含量不同。哺乳动物 的X精子比Y精子一般大2.9%~4.2%,且X 精子带的DNA比Y精子多2.8%~7.5%(猪为 3.5%、牛为3.9%、羊为4.2%)。
定法:从早期胚
胎中取出一个或
几个卵裂球,用
特异性引物扩增

SRY基因,能够 产生出扩增DNA

片段的胚胎即为

雄性,反之为雌

性。 再把确定

性别的胚胎移植

到子宫。
3、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是指利用H-Y抗血清或H-Y单 克隆抗体检测胚胎上是否存在雄性特异性 H-Y抗原,从而进行胚胎性别鉴定的一种方 法。细胞毒性分析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 囊胚形成抑制法。
人类:避免患上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疾病 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1906年Stevens和Wilson, 以昆虫为研究对象,首 先发现精子中X染色体,Y染色体。
2、1923年Painter发现人精子中的X染色体,Y染色体。 3、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体决定雄
性的理论。 4、 1966年Jacobs发现雄性性别决定因素位于Y染色体

Ch4-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Ch4-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 间接免疫荧光法 将胚胎用H-Y 抗体处理30分钟,再用异硫氰酸盐 荧光素(FITC)标记的二抗处理,有荧光者为雄性, 无荧光者为雌性。 牛的雌性鉴定准确率为89%,猪为81%,绵羊为 85%。 • 囊胚形成抑制法 利用H-Y 抗体对雄性桑椹期向囊胚期发育具有可 逆性抑制的原理。 大鼠H-Y 抗体与大鼠桑椹期胚共同培养6小时, 形成囊胚者为雄性胚,未形成囊胚者为雌性胚。
3.控制发育条件
(1) 调节发育温度 对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性别发育有很大影响。 鳄鱼无性染色体,性别有胚胎发育的温度决定: 30℃以下→全是雌性;34℃以上→全是雄性; 32℃以下→有雌有雄,但雄性比雌性多4倍。 (2) 使激素处理 用性激素控制鱼类性别取得很大进展。一般认为, 在性分化即将开始而性别尚未决定之前,连续投放 有激素的饵料,可控制性别发育。但已完成性分化 的鱼苗,不能完成性反转,只能抑制副性征。
3
免疫学方法
利用H-Y抗原或H-Y单克隆抗体检测胚胎上是否 存在雄性特异性H-Y抗原,从而对胚胎进行性别鉴 定。 • 细菌毒性分析法 在胚胎培养液中加入H-Y 抗血清与补体,在 培养过程中继续发育者为H-Y- (雌性);卵裂期溶 解或不能发育到囊胚期者为H-Y+ (雄性)。此法因 破坏部分胚胎(雄性),很少使用。
第四章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一.性别及其控制的意义 二.性别发育的概念 三.性别决定 四. 胚胎性别鉴定 五. 性别控制
一. 性别及其控制研究的意义
1.不同性别家畜的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差异很大: 母鸡产蛋,母牛产奶,公畜役力强、皮毛优,公鹿 产鹿茸,雄蚕产丝多等。 2.增加选育强度 ,加快遗传进展:采用 MOET技术 (Multiple Over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只需常规 育种所需25%的优良种畜,就可使遗传进展提高1.27 倍。 3.作为胚胎移植, 核移植的配套技术。

性别控制设计方案

性别控制设计方案

性别控制设计方案性别控制设计方案是指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性别选择或者性别调控的方案。

这一领域主要研究人类生殖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相关的技术,以实现对人类生殖过程中性别的操控。

以下是一个性别控制设计方案的示例。

1. 背景介绍和问题陈述:在某些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子女性别有特定的偏好,因此需要一种可靠的方法来进行性别控制。

然而,现有的性别控制方法存在一些限制,例如效果不稳定、费用高昂等。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性别控制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2. 目标和原则:设计性别控制方案的目标是实现稳定、可控、经济高效的性别选择或性别调控。

方案应该尽量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性:方案应该安全、无副作用,对人体健康无损害。

- 可靠性:方案应该能够稳定地实现性别选择或性别调控。

- 高效性:方案应该在短期内产生可见效果。

- 倫理性:方案应该符合伦理、法律以及社会的道德标准。

3. 设计方案:(1)基因工程方法: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调控胚胎的基因表达模式来实现性别控制。

该方案的优势是高效、可靠,但需要深入研究基因调控机制并解决伦理问题。

(2)荷尔蒙调控方法:通过荷尔蒙的注射或者药物治疗来调控胚胎的性别发育。

该方案的优势是成本相对较低,但需要解决荷尔蒙滥用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3)体外受精-胚胎筛选法:通过体外受精后,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对性别进行筛选,然后选择性别符合要求的胚胎进行移植。

该方案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可控性强,但需要克服胚胎植入率低的问题以及道德争议。

(4)遗传学方法:通过遗传学研究发现性别决定基因,然后设计相应的基因测序方法,以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该方案的优势是无侵入性,但在实际应用上可能存在技术和伦理等方面的挑战。

4. 实施计划:(1)研究性别决定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性别决定机制,探索性别中的关键基因和调控通路。

(2)开发性别控制工具: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可靠、安全、高效的性别控制工具,例如基因工程工具或荷尔蒙调控药物。

性别控制

性别控制

2、在受精之后, 通过对 胚胎的性别进行鉴定, 从 而获得所需性别的后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通过控制外环境来控制性别, 如通过 控制受精前母畜子宫的内环境, 抑制Y 染色体与卵子结合, 达到控制性别的目 的。饲养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 选 择合适的性别控制技术加以实施, 以提 高经济效益。
想生男孩还是女孩?
• •
2.富含钙、镁的食物 孕前多吃些富含该、 镁的食物也能增加生女孩 的几率。这类食物有不含 盐的奶制品、牛肉、鸡蛋、 牛奶、核桃、杏仁、五谷 杂粮、水产品等。

3、素食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 现,孕期吃素食多的女性 生女孩的概率更大些。所 以想生女孩,不妨孕前多 吃些素食,如绿叶蔬菜、 新鲜水果、牛奶等。
哪些人不宜生男孩?
• 血友病, 红绿色盲、 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 肾性糖尿病、巨大角膜、 心脏收缩症等均属伴性 遗传。
还是生女孩吧!
• •
1、多吃酸性食物 保持身体环境呈酸性 最好的饮食调节方法就是 孕前适当多吃些酸性食物。 适合女性孕前吃的有蛋黄、 乳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 子、柴鱼、火腿、鸡肉、 鲔鱼、猪肉、鳗鱼、牛肉、 面包、小麦、奶油、马肉 等。
三、碱性食物
1.根据科学家们对于食 物的研究,发现有些食 物的属性是酸性的,而 有些则是碱性的。 2.碱性食物如新鲜的蔬 菜、牛奶、柳丁、香蕉、 海带等。
四、咸味食物
• 1.南非科学家认为,吃红肉和咸食快餐会 生男孩,而吃巧克力则有助于生女孩。 • 2.食用多糖食物时,产下的幼崽雌多雄少; 而血糖保持正常水平时,幼崽则雄雌比例 约各占一半。 • 3.生男生女是由精子中包含的一条染色体 决定的,X 染色体为女孩,Y 染色体为男 孩,咸味饮食会改变携带X 或Y 染色体的 比率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动物医学课件:性别控制技术

04
动物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染色体工程
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如X射线照射、化学物质诱导等手段对动物性别进行控制,提高动 物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益。
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到动物受精卵中,实现对动物性别的控制。随着基 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已成为性别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细胞工程
利用细胞工程中的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实现动物性别的控制。例如,通过将雌性 或雄性的生殖细胞进行融合,得到雌雄同体或异体受精卵,从而实现对动物性别的控制。
性别控制技术的挑战与局限性
01
技术难度和成本
目前,动物性别控制技术仍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其技术难度和成本
较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这些方法通常会影响动物生殖 系统的正常发育,因此可能会 对动物的生殖能力和健康产生
不良影响。
动物的生殖系统与性别分化
动物的生殖系统包括生殖腺、输精管道、卵巢等器官。
在胚胎期,生殖腺逐渐分化为睾丸或卵巢,进而影响生殖管道的发育,最终形成 雄性或雌性的生殖系统。
性别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精子分离技术,可以将X和Y精子分离 ,从而实现性别选择的目。
胚胎性别鉴定
激素处理
在胚胎移植前,可以通过显微操作、基因检 测或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胚胎进行性别鉴 定。
通过激素处理,可以影响受精卵的着床位置 、数量和性别比例。
猪的性别控制技术
总结词
猪的性别控制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 率和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验
积极开展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为该技术的 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4.6性别控制

4.6性别控制

细胞工程性别控制性别控制自然条件下动物性别比为1︰1。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生产要求人为的对动物的性别加以控制,生产出所需要的动物后代的过程叫性别控制(sex control)。

一、动物的性别决定1)雄性异配子型XYXO 绝大部分哺乳动物某些鱼类和两栖类某些昆虫和线虫2)雌性异配子型ZOZW3未受精产生雄性1.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2.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基因SRY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基因位于Y染色体短臂1区1带3亚带上,它是睾丸决定因子(testis determining factor, TDF)的最佳候选基因,已被许多实验证实。

SRY蛋白含有204个氨基酸,其中部约80个氨基酸区域(High mobility group, HMG)即HMG盒是SRY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唯一功能区。

3.环境对性别的影响动物的性别主要是由于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基因遗传决定的,但是环境因素对动物性别也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温度和激素。

如小蝌蚪温度在34℃以上都发育为雄性,在30℃以下都发育为雌性。

二、性别控制的方法和技术1.X、Y精子的分离1)X、Y精子的差别Y精子的F小体精子的重量(X>Y)精子运动速度精子的耐酸碱性(Y嗜碱性)精子表面H-Y抗原及分布2)X、Y精子的分离方法沉降法离心沉降法电泳法免疫学分离法流式细胞分离法化学药品处理法2.胚胎的性别鉴定方法细胞学方法(核型分析)生物化学微量分析法(与X染色体相关酶法)免疫学方法(利用H-Y抗体)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SRY基因)细胞毒性分析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囊胚形成抑制法DNA探针法PCR扩增法3.激素处理利用一些雄激素或雌激素可以起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比如一些鱼类中已经获得成功,通常用的雄激素是17α 2甲基睾酮,雌激素是17β 2雌二醇。

三、性别控制的意义1.在临床上通过性别控制可以避免一些与性别相关疾病的发生。

第四章 性别控制技术讲解

第四章    性别控制技术讲解

3、免疫磁珠技术
流式细胞分离法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细胞或细胞颗粒 定量分析和进行细胞分类研究的新技术。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又称荧 光激活细胞分类器(FACS)是流体喷射 技术、激光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 机技术综合性的高科技产品。
性别控制(sex control,SC)指通过人为 干预并按人们的愿望使雌性动物繁殖出 所需性别后代的一种繁殖新技术。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20世纪初,McChung(1902)在研究蝗虫精细胞时, 首先提出了性别决定的染色体理论。
此后,Stevens和Wilson 用昆虫进行一系列研究后指 出,雌雄个体中不同的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并将性 染色体定义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
精子的分离
X、Y精子分记方法的发展 物理分离法 免疫分离法 流式细胞分离法
物理分离法
沉积分离法 电泳法 层流分离法 白蛋白液柱分离法 传递逆流电流法 Y精子F小体检测
物理分离法(1)
沉积分离法:根据X精子比Y精子稍重,故 沉降速率稍快。
电泳法:X精子带有较多的净负电荷,因此, X精子向正极移动的速度比Y精子快。
层流分离法:根据X精子和Y精子具有不同 的游动方式和行为来分离精子,X精子集中 在液柱的始端而Y精子集中在较远的一端。
物理分离法(2)
白蛋白液柱分离法:在粘滞的白蛋白液柱中, Y精子的游动速率比X精子快。
传递逆流电流法:用热传递和逆流沉积法结 合电流的方法来分离人精子。比较轻的Y精子 移动缓慢,从而分别收集到X和Y精子。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体决定雄性的 理论,引起了人们从染色体上寻找性别决定基因。

动物繁殖技术:性别控制技术

动物繁殖技术:性别控制技术

人类:避免患上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疾病 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1、1906年Stevens和Wilson23年Painter发现人精子中的X染色体,Y染色体。 3、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体决定雄
第六节 性别控制技术(Sex control)
一、性别控制技术定义和意义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三、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 四、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性别控制的定义和意义
(一)定义:指通过对动物正常生殖过程进行 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 别后代的一种繁殖新技术。
受精之前——通过在体外对精子进行干预,使 在受精之前便决定后代的性别。
性的理论。 4、 1966年Jacobs发现雄性性别决定因素位于Y染色体
的短臂 5、1989年Palmer等找到了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
(sex determing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 SRY)。 6、1992年英国的剑桥Mastercalf公司利用分离的精子 和体外受精技术得到性控犊牛。
三、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
(一)X、Y精子的分离 1、 X、Y精子的差异DNA含量 DNA含量的差异是由于性染色体的不同所引
起,但因测定方法的不同而引起测定值各异。 1968年,Schilling用沉淀法分离精子,他发现 沉淀于下层精子的DNA含量高于上层的精子,但 DNA含量之差却因测定方法不同而异。用显微光 谱法测定时为3.7%,用福尔根法测定时为0.3%, 用紫外线分光镜测定时为4.9%。
1、核型分析法:细胞遗传学方法又称为核型 分析法。常采用切割胚,一半用于鉴定性别, 一半用于冷冻或移植。其基本原理是取一部 分细胞,先用秋水仙素处理,再固定染色, 检查性染色体,根据人色体中期的谱带差异、 Y染色体的大小及形态判断性别,准确绿达 100%。但过程复杂,且要求操作人员有丰富 的经验。

第四章 性别控制技术

第四章    性别控制技术



通过核型分析来鉴定 胚胎性别,寻找不能 与 X 性染色体配对的 Y 染色体。 准确率几乎是100%
3、X连锁酶活力测定法




原理:早期雌胚中2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失活,在胚 胎基因组激活与X染色体失活的短暂时期内,2条X 染色体均可被转移,雌胚中与X关联酶浓度及活性为 雄胚的2倍。 小鼠8-细胞胚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PRT) , 结果14/15的胚胎性别与HPRT活性结果一致,其中雄 性准确率100%,雌性91%。 测定从桑椹胚到囊胚阶段小鼠胚胎6-磷酸葡萄糖脱氢 酶( G6PP)的活性,雌性准确率为72%,雄性57%。 对X染色体失活时间尚不明确,易误判。
物理分离法(2)


白蛋白液柱分离法:在粘滞的白蛋白液柱中, Y精子的游动速率比X精子快。 传递逆流电流法:用热传递和逆流沉积法结 合电流的方法来分离人精子。比较轻的Y精子 移动缓慢,从而分别收集到X和Y精子。
物理分离法(3)

Y精子F小体检测 对男性染色体染色,发现 Y染色体长臂发出荧光比其他染色体强,并 且,在分裂期间细胞中发现很量的斑点(F 小体)。39%-47%人精子呈现F小体。F小体 并非在全部哺乳动物中见到,但在大猩猩和 家畜精子中均发现了F小体,因此可用于家 畜精子分离。

三、性别控制的意义
目的是在动物出生前即用人工方法控制
其性别,以改变后代的自然性别比例, 进而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特定性别的畜 禽生产,显著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对高效优质的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可使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性 状)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肉用、 毛用性状等)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受胎率低 精子受精力比正常精子低,解冻后的活力和顶体完 整率低等。分离过程不会影响受精,但可能会影响 早期胚胎和胎儿的发育 。 原因:荧光染色、稀释、冷冻、分离前后的保存、 分离过程中紫外线的照射及机械损伤等,都可能会 对精子产生不利影响。现已证实,分离过程会损伤 精子细胞膜,使活力、存储能力和受精能力下降。

动物繁殖技术:性别控制技术

动物繁殖技术:性别控制技术

人类:避免患上与性别相关的遗传疾病 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率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 1、1906年Stevens和Wilson, 以昆虫为研究对象,首 先发现精子中 X染色体,Y染色体。
? 2、1923年Painter发现人精子中的 X染色体,Y染色体。 ? 3、 1959年Welshons 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体决定雄
受精之后——通过对胚胎性别鉴定,从而获得 所需性别的后代。
(二)性别控制的意义:
1、可使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性状) 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肉用 ,毛用性状 等)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可增强良种选种中的强度和提高育种效率 , 以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
3、对人类来说 ,通过精子性别的选择 ,可以避免 怀孕一个与 X相关隐性疾病的婴儿。而与 X相 关的隐性疾病至今已有370多种。
?随后的研究表明,这一差值并不是因为
X 精子、Y精子的不同而引起的,若以单 倍体的平均DNA 含量的百分比表示,则 X 精子、Y精子DNA 含量差值在所有动物 都介于2.5 %一4.5 %之间。随着流式细 胞分类器的问世,人们已成功分离出含 DNA 多的X 精子和含DNA 少的Y精子。
2、X精子与Y精子的分离技术
①细胞毒性分析法:在补体(豚鼠血清)存
在的情况下,H-Y抗体可以与H-Y阳性雄性 胚胎结合,使卵裂球溶解,破坏胚胎的发 育。
②间接免疫荧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是以H-Y 抗体作为第一抗体,以异硫氰酸荧光素 (FLTC )标记的山羊抗鼠r-球蛋白作为第二 抗体。将上述两种抗体依次与胚胎共同 培养, 雄性胚胎上的抗原先与第一抗体结合,第一抗 体再与第二抗体结合,通过洗涤,将没有结合 到胚胎上的第二抗体去除,由于第二抗体是荧 光标记的,所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荧光 的为雄性胚胎,无荧光的为雌性胚胎。

性别决定及其控制

性别决定及其控制

性别控制是通过人为地干预并按人们的愿望使雌性动物繁殖出所需性别后代的一种繁殖技术。

可以通过人工授精或体外授精将分离的优良精子注入受体,精子的分离可通过物理、免疫、流动细胞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授精后,可通过胚胎性别鉴定,如染色质、染色体组型鉴定法、雄性特异抗原鉴定或分子生物学SRY-PCR鉴定。

性别控制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可使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性状)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肉用、毛用性状等)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可增强良种选种的强度和提高育种效率,以获得最大的遗传进展;3:对人类来说,通过精子性别的选择,可以避免怀孕一个与X相关隐性疾病的婴儿;对于平衡一个家庭后代的性别比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可以控制人口增长。

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摘要: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基因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两种类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两种性别决定机制在分子水平上可能是一致的,对进一步研究存在的问题作了一定的分析.性别决定和分化机理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的一个热点领域.科学家们经过异常艰苦的研究才逐步揭开了性别决定的神秘面纱.众所周知,哺乳动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受精时,带有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雄性,带有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发育为雌性,X染色体与Y染色体在动物性别决定中似乎具有同等的作用,但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专家们发现,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Sex determing of Y chromosome)基因才是辜丸决定因子TDF(Testis determing factor,Tl)F)的最佳候选基因[ 1]. SRY基因的缺失可以使动物个体发育过程出现性反转(2),这更进一步证明了SRY基因在性别决定中的重要作用‘可是,两栖爬行动物的许多物种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这说明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机制可能具有多样性.目前认为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有二:一是基因型性别决定,二是环境型(主要是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1、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Gene type sex determination, GSD)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遗传学上的证据:基因型性别决定是指子代的性别是通过性染色体来决定的,它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胚胎发育成雌性或雄性的趋向取决于其性染色体的组成,XY型(或zz型)将发育成雄性,而XX型(或zw型)将发育成雌性.哺乳动物是基因型性别决定的代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两栖爬行动物染色体是否有性染色体的分化,尚未完全清楚,直到1962年sew[31第一次报道了爬行类有异型染色体的存在,继此之后,性染色体在两栖爬行动物中才相继被发现.在蛇类中,性染色体的分化最为明显,其性染色体为zw(或ZZ)型,其分化程度从低等到高等逐渐增高[41.经典的分类和解剖学认为,蟒蛇科是较原始的类群,而游蛇科是由其演化而来的,蝗科又是在游蛇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来的,性染色体的分化也表现这一规律.蛇类的性染色体一般是由核型中的第四对大染色体分化形成.在这种分化中,z染色体一直保持不变,仅w 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通过缺失卜倒位及重复等形式而进行[s1蜘蝎类目前已有7科约70多种发现具有性染色体〔6-71.龟鳖目大多缺乏性染色体的分化!8-91鳄目至今未发现有异型染色体〔10-111.两栖类即使有异型染色体分化的种类,也仅在性相关区有分化〔121.在两栖爬行动物中,具有性染色体的物种,其性别是由异型性染色体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基因型决定受精卵发育为雄性或雌性;其性别决定机制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相似.例如,动胸龟科中沙氏赓香龟与大1!d香龟是具异型性染色体的,雄性为XY型,雌性为XX型;中华大婚蛛也具异型性染色体,雌性为zw型,雄性为zz型.而在虎绞蛙、乌龟、平胸龟、中华鳌等物种中,雌雄个体均未见有异型性染色体的分化,这些物种*基因保守区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也显示[13一‘6),雌雄个体间未有差异,这些物种性别决定为EST)机制.这就从反面证实了性染色体的分化是GSI〕机制的遗传基础.1.2 两栖爬行动物基因型性别决定分子方面的证据有性染色体的分化,为基因型的性别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问题在于,性染色体上存在有众多的基因,其中究竟那一些是性别决定基因,科学家们经过了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索,终于弄清了哺乳动物的雄性性别由Y染色体决定,并证明了Y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性别的决定因子又称为肇丸决定因子(TDF),为解释该因子的作用机理,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H-Y抗原基因、BMK卫星DNA片段、ZFY基因、SRY基因等为性别决定因子的假说1,17-201,目前,SRY基因作为TDE的最佳候选基因,在学术界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人类,SRY基因位于Y染色体短臂紧邻拟长染色质区,为单一外显子的DNA片段,这种片段在多种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但不同物种所处位置不尽相同,经研究确认SRY在人类是距边界35Kb(千碱基对)的范围内,小鼠是14Kb.它是一个长约250饰,编码HMGI, HMG2蛋白A,B结构域高度同源的单拷贝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约80个氨基酸,即HMG(High Mobility Group)盒[1.211,具高度的保守性和特异性.HMG盒是SRY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DNA发生作用的部位,很多其它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也被证实有HMG盒.研究发现,在一些XY女性中,由于SRY蛋白的HMG区发生突变,丧失了与靶位点的结合能力,从而导致性别逆转[21.这说明SRY蛋白的DNA结合活性对辜丸发育和雄性性别的决定是必须的,SRY基因是性别决定和分化的开关“基因”.很多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已被证实有HMG盒,现已把编码蛋白质与HMG盒有60%同源性的基因,称为Sox基因(SRY-related HMG-box gene) [22〕目前已在两栖爬行动物中通过PCR方法克隆出多条,x基因[13-16,233,称Sox 家族.通过对人sox基因序列及其在染色体上位置的比较,发现SRY基因与位于X染色体上的SOX3基因可能原本是一对等位基因,SRY基因由SOX3进化而来,关于SOX3的作用,现在较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SRY与SOX3相互作用调节SOX9[2a1. SOX9基因被定位于人类染色体的17824.1一825.1区域内,是继SRY基因之后发现的关于性别决定的SOX家族的又一成员,它是紧靠着SRY基因的一下游基因,是与性别决定直接相关的基因,它的表达与否直接决定辜丸发育与否:在雄性中,SRY抑制SOX3,SOX9没有SOX3的抑制得以发挥作用,诱导皋丸发育,在雌性中,无SRY, SOX3产物抑制SOX9,因而无肇丸发育.另外,位于X染色体短臂上的DAM 基因可能负责卵巢的分化,并对SRY基因起着剂量上的拮抗作用[25-x61.正常雄性个体DAM 基因只有一个拷贝,不足以抑制SRY基因的表达,正常雌性个体虽然也只有一个活性拷贝,但因为无SRY基因的拮抗作用,所以卵巢得以正常分化.总之,性别决定及性腺分化取决于以上各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基因的确失、突变或过量表达都有可能引起性反转或性别分化异常.2 两栖爬行动物环境型性别决定(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ESD)环境型的性别决定指子代的性别由环境中的影响因子决定(如温度、湿度等),过去三十多年的研究证明,多数两栖爬行类的性别决定由卵的孵化温度所决定,到目前为止,两栖爬行动物已证实存在ESI〕机制的种类有94种,具ESD机制的物种均无异型染色体的分化.1966年,Charmier第一次报道了温度对爬行类性别分化的影响,他把蝴蝎的卵置于26一27℃下孵化,其子代97.8%为雌性,在29℃下子代100%为雄性,他的发现引起了生物学者的重视,以后在龟类中报道了相似的结果.到1979年,Bull和Vogt在研究了温度对5种龟性别的影响之后〔27-281,才明确提出了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Temperature 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TSD)这一专业名词,使这一问题系统化,并促进了对其研究.目前通常认为TSD机制有三种模式:A型为低的孵化温度产生雌性,高的孵化温度产生雄性,也称FM型.I型正好相反,低的孵化温度产生雄性,高的孵化温度产生雌性,也称1F 型.C型为低温产生雌性,中间温度产生雄性,高温也产生雌性,称FMF型.FM型多存在于鳄类和晰蝎类中;NE型则在许多龟类中存在JMF型在已知的具TSD机制的所有类群中均有发生〔29-301.结合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成果,已在两栖爬行动物中分离和鉴定出控制动物性腺发育的有关基因的同源基因有:BMK, H - Y, ZFY同源基因Zfc,SRY同源基因Sox.结合两栖爬行动物性别决定研究的最新成果〔13,16-231,从分子水平上我们可以看出,龟鳖目中,由于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Sox 基因在雌雄个体中共同表达,无性别特异,〕\'S。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动物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水产养殖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动物的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性别控制技术、繁殖技术以及其对养殖业的影响。

读者将从中了解到水产养殖中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其应用场景。

一、性别控制技术1.1 基因控制法基因控制法是一种通过调控动物基因来实现性别控制的技术。

研究表明,在某些鱼类和软体动物中,存在一些性别决定基因,如具有Y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而没 Y 染色体的则为雌性。

通过对养殖动物基因进行调控,科学家们可以实现选择性别的目的。

例如,在鳗鲡养殖中,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了男性鳗鲡的繁殖,从而促进了养殖效益的提高。

1.2 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通过调控养殖环境的温度来影响动物性别的技术。

不同的温度对养殖动物的性别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爬行动物中,卵的孵化温度可以决定幼体的性别。

适当调整温度可以实现性别的控制,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鳄鱼、龟类等的养殖中。

然而,温度控制法对于不同种类的养殖动物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繁殖技术2.1 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将雄性的精子与雌性的卵子结合从而实现繁殖的方法。

这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鱼类养殖中,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种间杂交,提高品种纯度和生长性能。

此外,人工授精技术还可以用于养殖动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遗传改良,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 催熟技术催熟技术是一种通过调控动物的生理状态来提高其繁殖能力的技术。

这种技术常用于增加养殖动物的繁殖频率和产仔量。

例如,在贝类养殖中,通过调控组织营养、养殖环境等因素,可以刺激贝类的繁殖行为,提高其繁殖效益。

催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的影响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的应用对水产养殖业带来了诸多好处。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

浅谈性别控制技术摘要:家畜性别的控制与鉴定技术在畜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家畜性别控制技术的一些方法的原理、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性别控制、精子分离、胚胎性别鉴定Abstract: Sex control and livestock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animal husband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nimal control some of the ways gender principles, theory and basic methods, and further discussion of gender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applications, problems and prospects.Key words: Sex Control,Sperm separation,Embryo sexing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它能显著提高家畜的繁殖效率,一直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性别控制技术的意义性别控制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第一,在经济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优势性别作用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如运用此技术提高大量雌性个体如奶牛、母鸡的数量,同时节约雄性个体在繁殖年度的饲料消耗,相反亦可通过此技术控制多产雄性肉牛、肉鸡、绵羊和猪等具有增重快、肉质优等特点的雄性后代。

第二,在育种方面,通过性别控制可以增加选择家畜遗传和表型性别的强度,消灭不理想的隐性性状,加快家畜的遗传进展、畜群的更新。

此外,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性别控制技术将成为胚胎工程中的一项配套技术, 它对各项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性别控制

性别控制

原因: ① 性控精液有效精子数少,而成年母牛较青年母牛黄体质量差(黄体好坏直接影响到受胎状况) 生产负荷大,子宫内环境复杂,所以情期受胎率低。 ② 性控精液体内存活时间短(性控5h,常规24h),而成年母牛卵泡成熟较青年母牛晚,因此授精时 精卵子结合率低。
3.应用举例
家禽雌雄鉴别
传统雌雄鉴别 涂抹胚蛋 芳香化酶抑制剂诱导 处理母禽产道
这种育种方案的依据如下: ① 黄牛可借腹怀胎生产奶牛 ② 奶犊牛的价值明显高于肉犊牛 ③ 胚胎移植母犊牛的价值明显高于人工授精的低产母犊 ④ 黄牛和青年牛与荷斯坦奶牛相比,产犊问题发生的几率较小 ⑤ 采用同期发情技术,可在特定的时间移植大量的新鲜的体外胚胎 ⑥ 黄牛的受胎率相当高,在育种季节的初期移植胚胎不会影响黄牛生产的季节性产犊模式 ⑦ 奶牛供体的遗传特性相当好。 动物性别控制技术.flv
3.应用举例
主要分类
受精前(精卵细胞结合之前)
密度梯度离心法、电泳法、免疫法、 染色法、沉降法、流式细胞分离法 家畜性别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X酶联法、核型分析法、荧光原位杂交 法、PCR扩增(Y染色体探针杂交法) 囊胚形成抑制法
灵敏度 高、准 确性强 、应用 价值大
受精后(胚胎发育早期)
胚胎时期 难以控制 、过程繁 琐、成本 高、工作 量大
(赵雪等,2011)研究发现,母畜在饲料营养不足或饲喂酸 性饲料类型较多之后大多数生产雄性犊羔,与此相反,饲料 营养丰富或饲喂碱性饲料较多之后,则生产雌性犊羔。 (赵鑫等,2010)研究发现,年龄偏老的母畜常常生产雌 性后代,年轻的母畜则多生产雄性后代。 (高庆华等,2008)研究发现,在相同动力下,Y精子比X精 子运动快,Y精子对酸性环境的耐受能力比X精子差,所以当 母畜生殖道的PH值低于7.0时,Y精子活力减弱,运动速度减 慢,失去了较多与卵子结合的机会。

性别控制技术

性别控制技术

性别控制技术动物的性别控制(sex control)技术是通过对动物的正常生殖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使成年雌性动物产出人们期望性别后代的一门生物技术。

性别控制技术在畜牧生产中意义重大。

首先,通过控制后代的性别比例,可充分发挥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生长速度、肉质等)的最大经济效益。

其次,控制后代的性别比例可增加选种强度,加快育种进程。

通过控制胚胎性别还可克服牛胚胎移植中出现的异性孪生不育现象,排除伴性有害基因的危害。

一、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性别控制是一项历史悠久而又朝气蓬勃的生物技术。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就提出通过抑制一侧睾丸控制后代性别比例的设想,尽管这种设想非常谎谬,但反映了人类对这一技术的渴望。

性别控制技术与性别决定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20世纪随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新确立,人们提出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理论。

1923年,Painter证实了人类X和Y染色体的存在,指出当卵子与X精子受精,后代为雌性,与Y精子受精,后代为雄性。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决定雄性的理论,后来,Jacobs等在1966年发现雄性决定因子位于Y染色体短臂上。

1989年,Palmer等找到了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sex determing region of the ychomosome,SRY),它的长度为35kb,编码79个氨基酸,在不同哺乳动物中有很强的同源性。

SRY序列的发现是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理论的重大突破。

尽管SRY序列诱导性别分化的具体机理有待深人探讨,但是它对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哺乳动物性别控制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分离X、Y精子和鉴定早期胚胎的性别来控制后代的性比。

二、哺乳动物的性别控制技术(一)X、Y精子的分离1.X和Y精子的差异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X和Y精子的大小、带电荷数、密度和活力等作了深入比较研究,但是目前发现除了X精子的染色体的含量高于Y精子和Y染色体上特异的SRY序列外,两者在其他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鱼类的性别控制和繁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掌握性别控制和繁殖技术可以提高养殖效果,增加产量。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性别控制方法及其对繁殖技术的影响。

一、性别控制方法1. 温度控制法温度控制法是一种常用的性别控制方法。

通过控制孵化时的温度,可以影响鱼苗的性别比例。

科学家发现,大部分鱼类的性别是由孵化时的温度决定的。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雌性鱼和雄性鱼的比例会有所变化。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通过调节孵化温度来控制鱼类的性别比例。

2. 药物控制法药物控制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性别控制方法。

通过给鱼类投喂特定的药物,可以干预其性别发育。

目前,已经有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控制鱼类的性别发育,如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投喂雄性激素可以促使鱼类发育为雄性,而投喂雌性激素则可以促使鱼类发育为雌性。

3. 基因控制法基因控制法是最新的性别控制方法之一。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调整鱼类的性别基因,从而实现性别控制。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精确控制鱼类的性别,避免了其他方法可能存在的副作用。

然而,基因编辑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二、性别控制对繁殖技术的影响1. 增加孵化效率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控制鱼类的性别比例,提高雌性或雄性鱼的数量,从而在繁殖过程中提高受精率和受精卵的产量。

这对于繁殖高价值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2. 减少同性交配在鱼类的养殖过程中,同性交配会导致繁殖效果的下降。

通过性别控制技术,可以避免同性交配的发生,提高繁殖效果。

同时,合理安排雌雄鱼的配对,可以增加亲鱼之间的亲缘关系,提高繁殖的成功率。

3. 优化种群结构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帮助养殖者优化种群结构。

通过有效控制雄性和雌性鱼的数量,可以实现种群密度的控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此外,通过性别控制技术,还可以选择出理想的优良品系,提高鱼类的遗传质量。

总结: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与繁殖技术是保障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性别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性别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性别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讲解奶山羊养殖难题,提高养殖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通过控制后代的性别,可充分发挥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雌性泌乳)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雄性生长速度、肉质等)的优势,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有选择地繁殖出具有预知性别的后代将能大大提高畜牧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

在群体扩繁方面,以奶山羊为例,假如按照常规生产方式,繁殖得到雌雄羔羊的比例分别为50%左右,而雄性羔羊价值远小于雌性羔羊,若实现性别控制技术,就可以从其优质高产的核心群中繁殖出更多的母羔羊,以增加或更新其群体从而大大提高产奶量。

在良种繁育方面,如果通过性别控制产下后代的准确率在90%以上,可为家畜育种工作者节省育种时间、精力和费用,从而加大选择强度,加快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率。

哺乳动物含有一对性染色体(X 和 Y),XX为雌性,XY为雄性,并且雌性卵子性染色体为X,雄性精子性染色体为X 或Y 。

而受精之前先分离 X、Y 精子,再采用相应性别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得到所需要性别的后代是较理想的方法。

首先研究哺乳动物 X、Y 染色体差异,用流式分选法定量哺乳动物 X、Y 染色体差异,发现对精子的前处理,可以达到在受精之前控制和选择后代性别的目的。

现在,流式细胞分选仪分离 X、Y 精子效果最为稳定可靠。

由于 X 精子所含有DNA 比Y 精子多,其结合上的染色剂就相对比较多,所激发出的荧光会比 Y 更强。

荧光分析归类为 X 精子、Y 精子和无法判断3 种,荧光信号通过光电倍增管探测并转变成电信号,传递给流式细胞分选仪的信息处理芯片,由它迅速根据 DNA 含量的差别分辨出哪个是 X 精子哪个是 Y 精子,处理得到的信息又迅速反馈回到液流上,使之充上正电荷、负电荷或者不充电。

与此同时,由于喷嘴产生高频率的震动,喷射形成一滴滴包含有 X 精子或者 Y 精子并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液滴,液滴的两旁放置有电极,产生高压电场。

这样,携带不同电荷的液滴在电场作用力的引导下,落入左右两侧的收集容器中,而死精子由于没有电荷落入中间的收集容器中,这样 X 精子和Y 精子得以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9年Welshons和Jacobs等提出Y染色体决定雄性的理论, 引起了人们从染色体上寻找性别决定基因。 1966年,Jacobs等发现雄性决定因子位于Y染色体短臂上 1989年,Palmer等找到了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sex 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SRY),它 的长度为35kb,编码79个氨基酸,在不同哺乳动物中有很 强的同源性。SRY序列的发现是哺乳动物性别决定理论的 重大突破。目前,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胚胎细胞中是否 存在SRY基因来鉴定胚胎性别的技术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可增强良种选育中的选择强度,加快遗传
改良的进度;
可以排除畜群中有害基因或不理想的基因
(如避免患有伴性遗传疾病后代的出生)。
四、性别控制的方法



主要两方面,一是受精之前,二是受精 之后。 受精前的性别控制 胚胎的性别鉴定 胎儿出生前的性别鉴定 生物技术
(一)受精前的性别控制
精子的分离 调节授精环境的pH值 控制授精时间
3、免疫磁珠技术
流式细胞分离法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 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细胞或细胞颗粒定 量分析和进行细胞分类研究的新技术。 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又称荧 光激活细胞分类器(FACS)是流体喷射 技术、激光光学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 机技术综合性的高科技产品。
调节授精环境的pH值



Y精子对疲劳和酸的耐受力较差。 向前等(1996)用pH7.2的精液人工授精,结果产公犊 72.3%,pH6.8产公犊39.1%。 段恩奎等(1991)在兔输精前经阴道输入不同浓度和 构型精氨酸改变生殖道pH,结果后代雌性比率与浓 度无关,而与pH有关,pH5.22雌兔率为39.1%, pH9.83雌兔率为61.90%,但与正常性比率差异不显著。 近几年来,有许多人做此方面的实验,有成功的报 道,也有否定的观点。
2、染色体组型鉴定法



经典胚胎性别鉴定方法。 (1) 采集胚胎细胞样品;(2) 专门训练有 素的技术人员;(3)费时。 2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约需5小时才能鉴定 12-15枚胚胎。 难以应用于生产之中,只能主要用来验证 其它性别鉴定方法的准确率。


操作过程 :先取少量的胚胎细胞,在含有秋 水仙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使细胞的有丝分裂 停留在中期; 用低渗溶液使细胞膨胀,细胞膜破裂释放染 色体,然后固定,用姬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由于有丝分裂被阻滞在中期,故染 色体缩短,形状规则,并有特异的带型。
(二)胚胎的性别鉴定

性染色质鉴定法 染色体组型鉴定法 X连锁酶活力测定法 雄性特异抗原鉴定法 SRY-PCR鉴定法 LAMP
早期胚胎分割方法

毛细管吹吸法 2到8-细胞期卵裂球(有的是16细胞,应在 致密化之前)
显微手术法


取囊胚的滋养层细胞或桑椹胚部分细胞



该法所获得的首例成活后代是经子宫内手术授 精出生的兔子。 英国剑桥动物生物有限公司最早于1993年开展 用分离精子进行牛IVF研究并获得成功。 分离精子的速度很慢 相对于人工授精的输精量(一千万个精子)而 言,它的分离速度太慢,每小时只能分离35万 个精子(2001年数据)。
流式细胞分离法


Commercial Sperm Sorting Facility, UK
MoFlo® SX
XY Inc. Fort Collins, CO
流式细胞分离法发展前景


随着分离精子速度的提高,将来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 用于人工授精的分离精子。例如,Beltsville公司利 用新型的精子分离专用喷嘴来提高精子分离速度。在 分离纯度为90%时,每小时可分离精子6百万个;如果 纯度只是要求在75%~80%,那么速度可达到每小时2 千万个。 另一方面,由于精子分离速度慢、成本高,人们一直 探讨采用只需少量精子的输精技术。如手术输精(子 宫内、输卵管内)、人工授精(子宫深部、子宫颈 部)、体外受精(IVF)和胞质内精子注射(ICSI)。
玻璃针、显微手术刀 显微操作仪简介 胚胎分割1 (模式:桑椹胚/囊胚) 胚胎分割2(2-到8-细胞期卵裂球)
注:两部片子中都不是太确切。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早期胚胎进 行快速、准确的性别鉴定是可行的,但 由于早期胚胎性别鉴定需从胚胎上取下 少量细胞,对胚胎有一定损害,经冷冻解冻处理后仅有少量胚胎存活,导致胚 胎移植的成功率下降,这就制约了提供 预知性别家畜胚胎的商业化进程。


通过核型分析来鉴定 胚胎性别,寻找不能 与 X 性染色体配对的 Y 染色体。 准确率几乎是100%
3、X连锁酶活力测定法




原理:早期雌胚中2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失活,在胚 胎基因组激活与X染色体失活的短暂时期内,2条X 染色体均可被转移,雌胚中与X关联酶浓度及活性为 雄胚的2倍。 小鼠8-细胞胚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PRT) , 结果14/15的胚胎性别与HPRT活性结果一致,其中雄 性准确率100%,雌性91%。 测定从桑椹胚到囊胚阶段小鼠胚胎6-磷酸葡萄糖脱氢 酶( G6PP)的活性,雌性准确率为72%,雄性57%。 对X染色体失活时间尚不明确,易误判。
性别比例基本上近于1:1,保持性别比例 平衡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性别控制(sex control,SC)指通过人为 干预并按人们的愿望使雌性动物繁殖出 所需性别后代的一种繁殖新技术。
二、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20世纪初,McChung(1902)在研究蝗虫精细胞时,首先 提出了性别决定的染色体理论。 此后,Stevens和Wilson 用昆虫进行一系列研究后指 出,雌雄个体中不同的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并将性 染色体定义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 随后,许多研究证实,哺乳动物的正常性别是由一对 性染色体决定的。动物个体的性别取决于受精时雌、 雄配子所携带的性染色体类别。

三、性别控制的意义
目的是在动物出生前即用人工方法控制
其性别,以改变后代的自然性别比例, 进而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特定性别的畜 禽生产,显著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对高效优质的发展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可使受性别限制的生产性状(如泌乳性 状)和受性别影响的生产性状(如肉用、 毛用性状等)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精液在分离过程中的高倍稀释,会使精子活力下降。 而分离前洗脱精浆、稀释和分离都会降低精子质膜的 稳定性,从而导致提前获能。 虽然质膜稳定性降低可使精子能够马上具有受精能力, 能立刻用于体外受精,但另一方面却缩短了精子寿命, 使得精子在到达受精部位前或在体外保存过程中死亡。 价格昂贵 每台约25万美元。


主要组件:液流系统、激光器、荧光检 测器、散射光检测器、偏转板、细胞收 集器以及电子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这种分类技术可以测定细胞的大小、数 量和类型,并可依赖荧光染色测定DNA含 量和蛋白质水平,同时根据其差异进行 分离。
流式细胞分离法


理论基础:X精子DNA含量比Y精子多(人:差异为 2.8%,家畜:差异3.0%~4.2%)。 将精子稀释并与荧光染料Hoechst33342共培养, 染料定量结合DNA。当精子通过检索仪时被定位从 而被激光束激发,X精子放射出较强的荧光信号, 通过仪器和计算机系统扩增、分析并分辨出X精子 与Y精子。
物理分离法(2)


白蛋白液柱分离法:在粘滞的白蛋白液柱中, Y精子的游动速率比X精子快。 传递逆流电流法:用热传递和逆流沉积法结 合电流的方法来分离人精子。比较轻的Y精子 移动缓慢,从而分别收集到X和Y精子。
物理分离法(3)

Y精子F小体检测 对男性染色体染色,发现 Y染色体长臂发出荧光比其他染色体强,并 且,在分裂期间细胞中发现很量的斑点(F 小体)。39%-47%人精子呈现F小体。F小体 并非在全部哺乳动物中见到,但在大猩猩和 家畜精子中均发现了F小体,因此可用于家 畜精子分离。
第四章
性别控制定义 性别控制技术概况
性别控制
性别控制的意义
性别控制的方法 性别控制技术前景
一、性别控制定义



畜牧生产中,肉、奶、蛋等重要经济性 状在性别间有差异,有的是限性性状。 奶 牛 蛋 鸡 长毛兔:产毛量母兔优于公兔
一、性别控制定义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动物群体公、母


受胎率低 精子受精力比正常精子低,解冻后的活力和顶体完 整率低等。分离过程不会影响受精,但可能会影响 早期胚胎和胎儿的发育 。 原因:荧光染色、稀释、冷冻、分离前后的保存、 分离过程中紫外线的照射及机械损伤等,都可能会 对精子产生不利影响。现已证实,分离过程会损伤 精子细胞膜,使活力、存储能力和受精能力下降。
控制授精时间代,近排卵时 易得雄性后代,预测和实际符合率70%。 猪:对22窝母猪试验,排卵前授精得母仔 55.6%,排卵后授精得公仔57.3%, (P<0.05)。排卵前E2、LH比排卵后高2.3、 6.3倍。
改变冻精的解冻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冷冻精液的解冻温度与精 子的活力呈正相关。冻精解冻温度越高,精子 复活越快,其活力也越强,消耗的能量快而多 ,故存活时间短。这样相应的缩短了Y精子的 寿命,而延长了X精子的寿命,并增加了与卵 子结合的机会,从而提高生母率。


X、Y精子分记方法的发展 物理分离法 免疫分离法 流式细胞分离法
物理分离法


沉积分离法 电泳法 层流分离法 白蛋白液柱分离法 传递逆流电流法 Y精子F小体检测
物理分离法(1)



沉积分离法:根据X精子比Y精子稍重,故沉 降速率稍快。 电泳法:X精子带有较多的净负电荷,因此, X精子向正极移动的速度比Y精子快。 层流分离法:根据X精子和Y精子具有不同的 游动方式和行为来分离精子,X精子集中在 液柱的始端而Y精子集中在较远的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