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合集下载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重心转移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政策对外政策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动独裁统治垄断掠夺对英美对日本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坚持合作抗战第二次反共高潮最高潮
谜之一:走什么路线最为安全? 谜之二:项英为何一再推迟皖南新四军部队北上日期? 谜之三:项英究竟有没有一个“三山计划”? 谜之四:新四军北移出发不利之谜? 谜之五:新四军突围部队会攻星潭究竟有没有成功?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说,中国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 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 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不抵抗政策
材料二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 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10日
“攘外必先安内”
材料三 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 而决不求战。……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 事。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国民政府政策的转变 标 志
重心转移
对 外
对 内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原 因 (1)日本侵华的战略方针发生改变 (2)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力量不断壮大 (3)蒋介石的政权本质决定 (4)英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劝降活动
二、国民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观望态度,没有做好作战准备
材料四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 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 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 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 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4)国民党一贯的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根本原因
2、标志: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四共”方 针 (1)时间:1939年 (2)内容: “溶共、防共、限共、反共”
3、国民党内外政策的两面性
(1)表现: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
②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2)原因 ①日本诱降,但灭亡中国的总方针未变 ②阶级本性必然反共,共产党力量壮大可利用
3、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当局无理扣押的新四 军军长是 A、叶挺 B、项英 C、陈毅 D、张云逸 4、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 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 A、豫湘桂战役 B、长沙战役 C、武汉战役 D、枣宜会战 5、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 合作提出的政治口号是 A、坚持“和平、民主、统一” B、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C、国民党军队不战自溃 D、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善力量、以待时机
D、国内外 其他舆论 爱国人士抗议 苏美英反对
E、结果: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2) 政治:独裁统治 特征 一党专政 特务统治
保甲制度
(3)经济:经济掠夺 ①政策: 统制经济政策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②结果:
2、对外政策 (1)消极抗日 ①枣宜 会战 时间: 1940年5月 结果: 张自忠以身殉国,宜昌失守 时间:1944年 起因: 打通大陆交通线 结果: 地位 评价 丧师失地的原因
②豫湘桂 战役
(2)废除治外法权 ①时间: 1943年11月 ②意义: 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 的重要成果
内容概要
变化:五届五中全会制定四共方针 军事 国民政府的 内外政策 对内 政治 经济 消极抗日 收回治外法权 积极反共 独裁统治 经济掠夺
对外
课堂练习 1、蒋介石集团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由抗日转向反共的标志是 A、国民党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 共”方针 B、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 C、皖南事变 D、豫湘桂战役消极抗日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造成蒋介石政治态度 两面性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B、日本改变侵华政策 C、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接连失败 D、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一、导入:从1927年以“上海征服者”形象首次登上《时代》封面,直到去世,蒋介石前后10次登上时代封面。

这既是蒋介石个人命运的浮沉缩影,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浮沉缩影。

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封面故事里讲述了一周以前的上海,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武装斗争中,“布尔什维克”与美国水兵发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背后的较量中,蒋介石被美国人寄予厚望。

美国人笔下1927年的蒋介石,已经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光头形象。

画面上的蒋介石眉头紧锁,眼睛炯炯有神,一副威严的军人派头,呼应着画像下对他“蒋介石将军”的称呼。

8天之后的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武力流血的方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武装,“四·一二”由此成了第一次国共分裂的标志性事件。

关于这期封面人物的介绍,小标题只用了一个词——征服者。

那么孙中山逝世后的一直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将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呢?国共两党在北伐后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又将如何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国民革命的失败:(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国民党是如何一步步分裂国共合作的。

展示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及廖仲恺先生像。

廖仲恺是伟大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伙伴。

他早年结识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同孙中山流亡日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党代表,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等职。

他全力辅佐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极力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和捍卫者。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国民党右派买凶暗杀遇刺牺牲。

——暗杀左派人士廖仲恺(黄浦军校国民党党代表)就是国民党领导集团向右转的一个标志,也是日后政变的前奏曲。

(2)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蒋介石是革命队伍中披着伪装的阴谋家野心家,早在北伐前,蒋介石就开始了夺取政权的活动。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分析“以党治国”下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摘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他的推行对国家的政治和内政建设都造成了重要影响,也暴露了“以党治国”国家结构的缺陷。

关键词:攘外必先安内;以党治国;缺陷“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

蒋介石在1929年10月讨伐冯玉祥的通电中首次提出“讨贼戡乱,安内攘外”,当时攘外指反对苏联,安内的主要对象也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攘外的主要对象转化为日本,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此政策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对国家政治、内政建设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一、“攘外必先安内”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建立起五院制国民政府,标志着国民党进入了“以党治国”的训政时期。

此时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虽然完成了北伐,但却是以军事上不完全统一而结束。

国民党地方军事领袖仍然保有自己的地盘,共产党也已创建了大小15个根据地,并在极力扩大各根据地的统治范围。

对内南京国民政府面对着地方实力派的牵制和共产党武装反抗的威胁,对外主要面对日本的侵略扩张。

就是在这种内忧外患下,蒋介石于1931年10月明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的方针,以此来巩固国家统治,完成国家统一。

在一·二八事变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上升为基本国策。

“安内”大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以武力镇压中国共产党,从而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

其次是清除党内、国内的反对派,削弱地方实力派稳固中央政府统治。

再次是加强物质建设和国防建设,安定社会,增强御侮能力。

攘外主要针对日本侵略。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的关键在于安内和攘外的方法。

安内面临着两种方法采取和平手段和武力镇压,攘外也面临着对日妥协退让和在军事上坚决抵抗,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把“攘外必先安内”的核心概括为对内实行武力统一,“消灭反侧”;对外“寻求与日本较长时间的妥协”。

第十七讲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

第十七讲  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

第十七讲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期的内政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立即着手建立中央政权。

4月14日,该集团首要在南京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因到会委员不足半数而改为谈话会。

会议决定:定都南京;不承认武汉国民党及中央党部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法性;恢复1926年7月规定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权,等等。

鉴于谈话会不合乎国民党的法统,不能代替中央全会或常务委员会,该集团又以“中央政治会议主持一切”为由,于17日在南京召开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18日起在南京办公。

18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南京举行国民政府成立大会,至此,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设政府委员会,蒋介石、胡汉民、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邓泽如、蔡元培、李宗仁、古应芬、柏文蔚、陈铭枢等为委员,以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古应芬等为常务委员。

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司法部、外交部、大学院、法制委员会等。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军事委员会由广州迁南京办公;成立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成立总司令部指挥下处理战区政务及战时军需,交通筹备的战地政务委员会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蒋介石虽没有担任政府的最高职务,但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军权,实际上主宰着这个政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际,面对的是十分尖锐的党争和政争。

是时,国民党内的三个集团(即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上海的西山会议派、南京的蒋介石集团)都力图享有国民党“正统”地位。

而以中华民国冠名的政权,则有奉系张作霖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军政府”,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控制的武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控制的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面对这种局面,南京国民政府充分地运用纵横捭阖的能量,在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在先事取得国民党内部主要政治集团统一之后,进而又取得了全国政权的统一。

本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就形成了宁、汉对峙的局面,随时都有可能兵戎相见。

鉴此,在宁、汉之间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冯玉祥于7月中旬分别致电宁、汉双方,提议“先解决北京后解决党内责任问题”1[①]。

第四讲 国民党统治下的内政外交

第四讲 国民党统治下的内政外交

10.8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 定国民政府“总揽中华民国之治权”,由行政院、立法 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组成。“国民政府主 席兼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以国务会 议处理国务”。
10.10,蒋介石及各院长在南京中央党部宣誓就职, 南京五院制政府宣告组成。 《训政纲领》的公布实施和南京五院制政府的建立, 正式确立了以蒋介石为核心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体 制。
第四讲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 内政外交
内容框架
• 一、国民党各派系争夺中央政权的基本线 索 二、 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 三、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 • 四、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政策 五、 中间政治派别与思想
一、国民党各派系争夺中央政权的基本 线索
•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出现了三个反 动政权:南京(蒋介石)、武汉(汪精 卫)、北京(奉系张作霖),他们均以中 华民国政府的名义发号施令,政治、军事 上相互对立。 • 几方均以中华民国政府的名义发号施 令,政治、军事上相互对立,国内局势更 为纷繁复杂。
1928.10.3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并由 国民政府公布施行。规定:“(一)中华民国于训政期间 , 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 ,领导行使政 权。
(二)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 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三)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 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
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广州国民政府都设臵了考铨机构,颁 布了一些人事法规。但因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并未建立起系统公务员制度,那时对公职人员还 称“官吏”。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陆续颁布 和修正了一系列考铨法规,公务员制度才逐步建 立起来,从30年代开始,逐渐以“公务员”的名 称代替“官吏”。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及原因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及原因

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及原因作者:王晓晴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27期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长期以来一直是公众舆论的攻击对象。

公众对其外交活动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国民政府在维护民族独立,收回国家主权,争取国外援助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本文试图通过对史料的考察,归纳概括出国民政府运的外交策略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希望可以还原民国政府外交的原貌,并对当今中国政府作出外交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外交策略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18日,止于1949年,是中华民国的中央政府机构和最高行政机关。

对其功能和作用的评述始终是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但有一点是毫无争议的:自1927年北伐统一以来直至新中国的成立(还有一说是直至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几十年时间里,国民政府一直是唯一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

它对内掌握最高国家统治权,对外代表中国与各国进行交往。

这一特殊的历史地位赋予了国民政府的对外交往活动极为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客观的说,尽管国民政府在对内统治和政府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它的外交成就却是不容抹杀的。

上个世纪30 ,40年代的中国外交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

从国内来看,“第一,国民党面临的任务——-即扭转国家分裂的潮流——-是巨大的。

第二,他们试图完成这项任务所处的环境,对成功或迅速的解决这项任务极不相宜。

”[ [美]费正清费维恺?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下卷)(剑桥中国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正处于列强的包围之中,世界局势紧张。

在国内外的双重压力之下,中国的外交可谓举步维艰,每走一步都需极度谨慎,防止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瓜分对象。

站在这一历史环境之下再看待国民政府的外交,才能切实感到其成果实属不易。

正如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所说:“人们不应低估民国时期中国的外交手法和灵活性,实力地位极弱的中国成功的维护了国际对其边界的承认。

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详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圣才出品】

考研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国近现代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详解(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圣才出品】

第8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苏维埃革命8.1 考点归纳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宁汉合流(1)1927年7月以后,为实现“合作清党”、“统一党务”,改变宁、汉、沪三方对峙之势,宁汉双方多次酝酿谈判。

(2)南京国民政府中的胡汉民派和李宗仁等联合汪精卫,以实现宁汉合作。

(3)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蒋介石8月宣布下野,武汉国民政府9月停止办公后于南京成立。

(4)9月20日新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在南京举行就职典礼,标志宁汉合流完成。

2.二期北伐与济南惨案(1)二期北伐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之后,蒋介石重掌对国民党的实际权力。

根据《限期完成北伐案》,决定再次北伐。

东北易帜后,南京政府在形式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济南惨案北伐军占领济南后,日本公然出兵占领济南阻止国民政府的北伐,屠杀中国军民,杀害南京政府驻山东外交特派交涉员蔡公时,抢劫财物,焚毁建筑,强奸妇女,屠戮百姓,罪恶令人发指。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

3.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1)皇姑屯事件日本谋杀奉系军阀张作霖的事件。

1928年5月,张作霖因为没有满足日本扩大在东北的权利引起日本的不满。

日本关东军决定除掉张作霖,扶植新的代理人。

6月4日凌晨,当张作霖离京反奉的专车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军预先埋好的炸药炸毁,张作霖受重伤当日死亡。

“皇姑屯炸车案”的发生使东北形势趋于复杂化。

(2)东北易帜1928年12月,张学良正式宣布东北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领导,悬挂青天白日旗。

标志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确立了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1.训政制度的实施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了训政纲领六条。

《训政纲领》规定:政权在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行;闭会期间由国民党执行委员会执行;训练国民逐渐推行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政权”;国民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会拥有训政时期大政方针的决策权;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解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等。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识记知识点: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1)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和江浙财团的支持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镇压工农运动。

2)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同共产党决裂,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3)“七一五”政变后,宁汉合流。

4)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1933年4月,国民政府宣布“废两改元”,规定所有款项收付及交易,一律改用银元,不得再使用银两。

废两改元的实施,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2)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导致金融恐慌。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1936年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所有粮税完纳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属货币。

法币改革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改订新约运动:改订新约的内容及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考虑通过外交途径,修改近代以来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新约规定,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并取消领事裁判权,但后者并未实际执行。

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未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民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民国时期,特指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受到了世界的关注和影响。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37年间,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外交遭遇了诸多挫折和困境,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外交政策的变迁1.最初期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国家面临的压力和问题都非常巨大。

外交方面,要应对帝国主义和列强的侵略,以及各地单独武装的割据势力的威胁。

当时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求和为主、争气为辅”的方式,谋求和平发展,同时参与联合国会议,争取国际声誉和尊重。

2.收复台湾:中华民国成立之际,台湾依然是中国的领土。

但是台湾自清朝以来,就一直处于藩属地位,一直受到外国势力的影响和控制。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积极营造外交环境,协调各种资源,为收复台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1927年-194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实行的时期。

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时期,政府重视向国际展示自己的实力,并寻求在世界各国之间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同时,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事务和机构,如国际联盟、亚太地区太平洋安全委员会等,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

4.华北事变后的外交政策: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并成立了伪满洲国。

接着,1937年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

在此期间,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做出了重要的调整,与苏联、印度等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并在英美和法国等国家的支持下,加强了对日抗战的支持。

5.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外交政策: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达成了《双十协定》。

当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

胜利后,中国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开始更为独立自主地行动,因为其拥有其他国家的信任和尊重。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舞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开始了在国际上播种的阶段。

6.内战结束后的外交政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开始变得更加咄咄逼人。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

《第23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五分册_华东师大版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其主要的外交政策是:A. 完全依赖西方列强的支持B.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主权独立C. 主动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D. 对外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2、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主要目标是:A. 增加对日经济援助B. 废除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C.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D. 推动国内工业发展3、题干: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其初期的主要任务是:A、巩固国民革命成果,发展经济B、维护国内和平,抵御外侮C、恢复国家统一,重建中央政府D、推进民主改革,实现民生幸福4、题干: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在这一事件中的立场是:A、坚决抵抗,捍卫国家领土完整B、妥协退让,寻求和平解决C、中立观望,等待国际干预D、消极抵抗,避免战事扩大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A. 实行盐业专卖制度B. 推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制,改用法币C. 实施土地改革政策D. 加强对外贸易管制6、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哪项外交政策尤其是与日本的关系上,引发了较大的争议?()A. 实行不结盟政策B. 积极推行友好外交C. 对日态度摇摆不定D. 门户开放政策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措施?A. 实施训政B. 推行土地改革C. 加强军队建设D. 发展经济建设8、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力求废除不平等条约B. 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C. 完全放弃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抵抗D. 尝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9、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对日本进行军事反攻的战略是:A. 第一、二、三次围剿B. 土地革命战争C. 抗日战争D. 淞沪抗战 10、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A.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B. 恢复国内政治稳定C. 盲目追求工业化D. 抗击外部侵略11、《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措施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进步?A. 强化中央集权B. 推行保甲制度C. 实施宪政改革D. 放宽民族禁锢,促进民族融合12、《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下列哪项事件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国际舞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A. 1932年九一八事变B.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C. 1936年西安事变D.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为了剿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实行的军事行动被称为() A. 北伐 B. 土地革命 C. 南征 D. 围剿14、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A. 独立自主 B. 联苏抗日 C. 亲英美 D. 不结盟15、以下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A、进行土地改革B、推动农业现代化C、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D、制定外贸政策16、南京国民政府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下列哪一项政策是为了争取支持抵抗侵略?A、与苏联签订《国防协定》B、切断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C、与德、意、日三国签订《反苏互助条约》D、与国民政府内部的反对派进行协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简述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年至1937年间的主要外交政策及其背景,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2理解历史的史学态度懂得依据大的历史背景对人事物进行多面性客观评价故以此为难点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
[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和外交七宝中学龙敏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四一二”政变、“东北易帜”等南京政府建立和统一的系列事件及相关影响。

(2)理解和知道国民政府改革币制的原因、内容和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知道改订新约的内容和影响。

(3)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方式、建立后的内政和外交,理解尽管南京政府在经济改革和外交上富有成效,但不能改变南京政府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的本质,终究无法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表格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获得汲取信息并给予客观分析的能力;(2)学生初步掌握通过政府、经济、外交政策,考察政权性质的方法。

(3)在对南京政府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掌握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生通过张学良“东北易帜”,产生中国人有爱国传统、爱国是民族希望的情感。

(2)国民政府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重点与难点]1.重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

2.难点:南京政府的性质是中央集权的大地主大官僚统治。

说明:南京政府的性质是通本课“南京政府的内政与外交”、通上一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与下一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的主线、同时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教材主线,因此是本课的灵魂。

围绕这个核心,把重点放在历史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内政外交”中,难点则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学生能把握南京政府的性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依据地图:南京武汉北京叙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中,国民革命军分三路北伐,北伐形势乐观。

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

随着1926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高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在南京,帝国主义直接出兵镇压革命。

蒋介石害怕帝国主义的干涉会导致北伐的失败,同时为筹集资金,加紧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阶级勾结,密谋举行反革命政变。

五院辅政制名词解释

五院辅政制名词解释

五院辅政制名词解释孙中山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分立的政府组织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中央政府分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各自独立,分别行使职权,都对国民大会负责。

五院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处理政务的重要中枢机构。

五院是国民政府组织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和核心机构。

它们分别执行国民政府的最高职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这五个机关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独立。

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

由正副议长、各部部长、各委员会委员长组成行政院会议。

行政院设有内政、外交、财政、教育等11部,侨务、蒙藏等四个委员会和秘书、政务两处。

立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

由正副院长和若干立法委员组成立法院会议。

负责议决法律、预算、大赦、宣战、媾和、条约及对外交涉等重要法案。

下设法制、外交、财政、经济四个委员会和秘书、统计、编译三处。

司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

负责掌握司法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的职权。

由司法行政暑、司法审判署、行政审判署和官吏惩戒委员会组成。

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取消三署,改设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官吏惩戒委员会改为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最高法院是全国最高终审机关。

考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行使考选权和铨叙权。

由正副院长,秘书、参事二处以及考选委员会和铨叙部组成。

考试院可依法在各省组织典试委员会。

监察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

由正副院长和若干监察委员组成监察院会议。

主要行使弹劾权和审计权。

下设审计部。

国民政府五院制,从形式上看,它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的学说,它是在西方三权分立原则的基础上,加上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和御史监察制而形成的。

这一制度,作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制度而伴随始终。

第23课_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_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张作霖专列被炸现场
张作霖乘坐的一节车厢被炸后的惨状
日本关东军高 级参谋河本大作, “皇姑屯事件”的 策划者和指挥者
奉系军阀首领 张作霖
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
东 北 易 帜
张作霖被炸死后,年仅27 岁的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司令。 国民政府极力劝说张学良服从 中央,日本帝国主义也不断向 张学良施加压力,威逼东北 “独立”。 张学良鉴于皇姑屯事件的 教训,集国恨家仇于一身,不 顾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毅然 于1928年底发表通电,宣告东 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 府、改旗易帜,将过去的五色 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 日满地红旗。这一正义之举史 称“东北易帜”。
银两
1935年实施法币政策
⑴原因: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国
际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 量外流,通货紧缩。
法 币
⑵举措:
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 制,实施法币政策。
⑶作用:
统一了全国货币,推动了
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 的形成。
法币
抗战时期重庆中国银 行发行的法币
改订新约运动
1、过程
⑴对外宣言:要求同有约各 国“重订新约”。 ⑵实施谈判:与美、英、法 等国谈判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 判权等问题。 ⑶签订新约:规定中国收回 关税自主权和取消领事裁判权。
币制改革
1、1933年实行“废两改元” ⑴原因:国内币制混乱,阻碍经济发展。 ⑵举措:国民政府宣布废止银两流通,改用银元。 ⑶作用:确立了银本位制,银元成为单一的主币;有利于 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为后来的法币改革奠定基础。
鹰洋
龙洋
孙洋
袁大头 “船洋”是30年 代铸造的海洋帆船图 案银币的俗称,其影 响仅次于“袁大

南京国民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38年的杭州 年的杭州
工农业的发展
金融业的发展
文化方面

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令收回发生一三惨案事 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1月国民政府令收回发生一三惨案事 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 令收回发生一三惨案 1927 端的汉口 九江的英国租界;1930年10月 汉口, 的英国租界 端的汉口,九江的英国租界;1930年10月1日收回英国占领 威海卫;1931年 15日收回比利时在华租界. 比利时在华租界 的威海卫;1931年1月15日收回比利时在华租界. 收回关税主权: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之一;1933年国民政府 收回关税主权:改订新约运动的成果之一;1933年 实行新税则,标志着中国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实行新税则,标志着中国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废除领事裁判权与最惠国待遇. 废除领事裁判权与最惠国待遇.
武汉政府
汪精卫从革命左派逐 步变为"反革命" 步变为"反革命", 发动了"七一五" 发动了"七一五"政 变.
宁汉合流
皇姑屯事件
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
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
黄金十年的出现
法币改革
新办法规定:1.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 新办法规定:1.中央银行,中国银行, 中央银行 行的钞票,定为法币, 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 收付,概以法币为限.2.白银国有 白银国有, 收付,概以法币为限.2.白银国有,禁止以白银作货 币性的使用,凡银行,商号,公私机关及个人, 币性的使用,凡银行,商号,公私机关及个人,应将 所有银元,生银交于发行准备委员会或指定的银行, 所有银元,生银交于发行准备委员会或指定的银行, 兑换法币.3.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按照现 兑换法币.3.中央银行,中国银行, 中央银行 行汇价,无限制售卖外汇, 行汇价,无限制售卖外汇,汇率是每元法币买美金 0.295元 卖美金0.3 0.3元 0.295元,卖美金0.3元

读史阅世: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读史阅世: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

读史阅世: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和对内对外政策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是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的统治,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作为新军阀统治的特点是:他们利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作为幌子,在“革命”词句掩盖下,实行反革命独裁统治。

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南京政权建立后发布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实行“清党”,明令通缉共产党领导人、工农运动领袖、国民党左派人士等共197人,这说明这个政权从成立之日起就与人民为敌。

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则是口头反帝,实际卖国。

蒋介石曾密令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改为“和平奋斗救中国”,又把废除不平等条约解释为同帝国主义“协商而废除”,竭力向帝国主义列强讨好。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理解历史的史学态度,懂得依据大的历史背景对人事物进行多面性客观评价,故以此为难点。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
[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币制改革
4.南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