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b9817f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f.png)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转变,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磨砺,逐步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包括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转型等方面。
一、工业化进程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列强的入侵与侵略中,中国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工业革命的引入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启了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序幕。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
工业化的推动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壮大,纺织、冶金和机械制造等行业得到了发展。
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提升,工人阶级也开始崛起,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被认为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里程碑。
1978年,中国领导层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转向市场经济。
通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中,民营企业和外国企业得到了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的支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腾飞。
此外,中国逐步放开了对外贸易,扩大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中国,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提供了契机。
三、经济体制转型中国在经济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渐渐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金融体制的改革等方面。
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引入股权分置和上市等机制,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金融体制的改革则为资本市场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制和环境。
这些经济体制的改革都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总结: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工业化进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84225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8.png)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简单地说,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
这一概念微观指一个家庭的财产管理,宏观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论文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
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
纪念馆庄严,肃穆,充满历史的沉重感。
周日,我与几位同学来到这里,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接受历史的洗礼。
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而详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程。
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民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展览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观的肯定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可以淹没所有侵略者的抗战洪流。
20xx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在两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过程中除在黑龙江遭遇马占山部激烈抵抗外,并未遭受损失,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20xx年日本又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
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武装逼迫蒋介石抗日。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60b303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e.png)
近代国民经济史分析论文近代国民经济史是指自晚清末期到1949年前夕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一段时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
近代国民经济史是研究中国人民在近代时期之前和之后进行的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历史,包括土地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的变化、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
经济体制的变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中最重要的变革之一。
在清朝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相对稳定地形成。
然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种种社会矛盾下,清王朝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其中便包括中国的经济改革。
自同治年间开始进行的“自强”运动,是一系列朝廷提出的政策及措施。
但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将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化为自己的个人利益,从而限制了改革的效果。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清王朝统治,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近代史。
中华民国政府在建国初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土地改革。
约什墨尔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农村企业逐渐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压制。
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把土地公共化,旨在保护原来的农民生计以及抵制外资入侵。
尽管这样,地主的利益仍然不断犯了农民的权益,使土地改革收效甚微。
工业化的推进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发达的的工业国家之一,但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27年国共合作结束,第二阶段从国共内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
第一阶段工业化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工业产值得增加,城市化比率得提高等方面。
但是进入思想上的民族主义时期,中国政府扩大了国有企业的规模,并限制了外商企业的进入。
同时国内经济开放越来越困难,抗日战争更使中国经济大进退两难之境。
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为二战后争取军事和经济优势,而大力发展的。
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计划经济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实行,工业投资的优惠等等。
城市化是近代国民经济史的第三个标志性事件。
高考历史必备—近代中国经济大事件分阶段整理
![高考历史必备—近代中国经济大事件分阶段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60272fc856a561252d36f3e.png)
洋务运动的推动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法令,促进法展
政局相对稳定
南京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战争破坏,政局动荡
文化
实业救国和爱国主义思潮的推动
工厂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大生纱厂
保兴面粉厂启新洋灰Fra bibliotek司保晋矿务公司
19世纪60、70年代—1894
兴起
1894—1912
初步发展
1912—1918
短暂春天
1927—1937
黄金时期
1937—1949
萧条
经济
列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华投资设厂;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币制改革”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繁重的捐税负担;帝国主义倾销商品(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92d9f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8.png)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是指中国经济从组织上、体制上、市场的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篇1浅谈3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摘要:30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
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30年;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方面,20世纪前半期学界曾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1949年前的乡村经济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学术性论著还较为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以前,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进展不大,多是一些经济资料汇编,对乡村经济的深入阐述尚不多见。
特别是“文革”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几近空白。
1980年以来,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除一批区域经济资料陆续出版外,各省区通史或断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一批总论性和专门性的近代经济史论著陆续面世,尤其是有关近代乡村经济史的论文大量刊发,呈群山峰起之势,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区域”划分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198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考察。
从事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怎样选择要研究的区域,各经济区域应如何划分,研究内容需涉及哪些内容?李金铮撰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认为对经济区域的选择,主要受四种因索的制约:此区域要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此区域要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
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他认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出发,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作为进行研究的经济区域。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文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e387a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00.png)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文咱今儿个来唠唠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那些事儿。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啊,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在近代以前,咱中国可是世界上响当当的经济大国,丝绸、瓷器啥的,那都是西方贵族们梦寐以求的高档货。
可到了近代,情况就变得复杂又艰难喽。
首先得说说列强的侵略对咱经济的冲击。
那些个西方列强,仗着船坚炮利,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他们就像一群贪婪的蝗虫,把中国当成了一块大肥肉。
通过不平等条约,又割地又赔款的,这赔款的钱从哪来啊?还不是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搜刮,从本来就脆弱的国内经济里压榨。
而且他们在中国开埠通商,倾销他们的商品,什么洋布啊,洋火啊,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这可把咱本土的小手工业者坑惨了,那些传统的家庭纺织业,在洋布的冲击下,就像秋天的落叶一样,纷纷凋零。
不过呢,这也不是完全没好事儿。
就像压力越大反弹越大一样,中国近代经济也开始在困境中慢慢摸索着变革。
洋务运动就是一次很重要的尝试。
那些洋务派的大佬们,像李鸿章、张之洞啥的,想着“师夷长技以制夷”,办起了近代企业。
什么江南制造总局啊,福州船政局啊,这些企业就像是黑暗中的点点星光。
虽然这些企业大多是官办的,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效率不高、贪污腐败啥的,但好歹是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
这就像是在中国传统的经济土壤里,播下了近代工业的种子。
再往后呢,民族资本主义也开始萌芽并艰难发展。
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商机,也想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里闯出一番天地。
他们开办工厂、商行,生产一些生活用品。
像张謇,他创办大生纱厂,那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资金不足、市场竞争激烈,但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大生纱厂还真就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棵小草,在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顽强地生长着。
但是啊,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是受到重重阻碍。
列强不愿意看到中国自己的企业强大起来,总是想办法打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442a14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9.png)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划分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划分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5e61d8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b.png)
中国近现代史划分标准中国近现代史是指清朝末年至今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历经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
下面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标准。
首先,从政治上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清朝末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封建时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国时期,以及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
封建时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共和制度的时期,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封建经济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封建经济时期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发展较为有限,商品经济不发达。
民国时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再次,从文化方面来看,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封建文化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封建文化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文化传统比较浓厚,但也存在着封建迷信和保守思想。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启蒙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时期,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时期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期,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标准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进行,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为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近代中国的崛起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作文范文
![近代中国的崛起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1e56e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a.png)
近代中国的崛起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作文范文近代中国的崛起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令人注目的话题,中国自20世纪以来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近代中国的崛起,并分析相关因素和驱动力。
一、市场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近代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
1978年,中国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步放开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
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经济得到了全面的激活。
市场经济的改革使得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可能,有利于企业的自由竞争和创新,同时也提高了整体效率。
二、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成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是中国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生产基地。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出口贸易机会,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和计划,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研发投入也在稳步增加,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中国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崛起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高速公路、铁路网、高铁等,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使得人口更加集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
五、教育与人力资源的投资近年来,中国在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投资上逐渐增加。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全民素质和整体科技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六、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崛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产阶级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中产阶级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中国内需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fd26379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1f.png)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5081a33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1.png)
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总结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变革,这些变革反映在了大量的经济史资料中。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些重要资料进行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首先,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资料,最重要的是有关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史料。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农业方面的资料主要涵盖了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生活状况以及农村社会组织等方面。
在清朝时期,钱宝琮的《中国农民生活史料》对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这些资料为我们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其次,与农业相关的资料之外,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资料还包括有关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史料。
在近代,中国逐渐开始工商业的兴起,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资料中涵盖了工商业的发展状况、工商业家的经营理念和策略以及工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顾颉刚在《上海巨商》中详细介绍了上海巨商家族的崛起与兴衰,揭示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此外,金融领域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金融史料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和特点非常有帮助。
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金融史料中,我们可以找到有关中国传统金融制度的记录,例如关于银行制度、货币流通和信用体系等方面的资料。
顾冠廷的《中国近代金融文献汇编》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清朝时期金融史的文献,包括了中国近代金融改革的斗争和变革。
这些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最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资料还包括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史料。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外贸易对于推动国内经济的现代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清朝时期的马关条约到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的资料记录了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变化。
罗尔纲的《华商续志》对于中国近代华商的对外贸易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国际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32c0ae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f.png)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真是波澜壮阔。
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中国经济从古老的农业国,逐步走向了现代化,真是个大变样的故事。
首先,咱们得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时候,西方列强一个个像潮水一样涌来,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条约像雨点一样落下。
国家的财富被掠夺,民众的生活可谓水深火热。
传统的农业经济岌岌可危,大家都在盯着这些新鲜的事物,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
接着,进入了民国时期。
这个阶段是个转折点。
辛亥革命之后,大家开始重视工业化。
虽然政局动荡,战争不断,但许多人依然在探索新路。
南方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流域,那些地方渐渐发展起了一些现代化的工业。
民间的企业家们像雨后春笋,努力打拼,试图把中国经济带上正轨。
再往后,1930年代的抗战时期,经济更是经历了巨大的考验。
战火连绵,产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可是,大家的意志没有被击垮。
那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走出困境。
尤其是在敌占区,很多人组织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活动,体现了全民的智慧和勇气。
解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那时候的口号响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相关部门采取了土地改革,分田到户。
这个举措让无数农民过上了新生活,真是让人倍感振奋。
集体化、合作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农业生产逐步上升。
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接下来的改革开放,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大家纷纷投身市场经济。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城市里,小摊小贩热火朝天,生活也随之改变。
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物质条件有了大幅提升。
当然,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收入差距等等。
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人涌入大城市,造成了交通、住房等各种压力。
可尽管如此,经济的腾飞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
科技的发展也让人眼前一亮,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优秀范文5篇]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32e47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8.png)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提到中国近代的经济,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即逐渐走向解体的小农经济、外国资本主义、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逐渐走向解体的小农经济,这也决定了我们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民族资本主义是考试常见的一个考点,今天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个知识点。
一、产生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
(前提、动力和技术)二、时间与分布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自然经济瓦解较早和开埠通商较早的沿海地区,出现了近代民族工业。
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都是比较著名的企业。
三、发展1.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尽快偿还战争赔款,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民国初期到一战结束,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群众性地提倡国货运动。
)3.一战结束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遇到危机。
(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4.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到抗战前夕,快速发展时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
)5.抗日战争期间,日渐萎缩。
(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重创)6.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7.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进行在中国消失。
四、特点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从一开始就受到双重压迫,在其夹缝中艰难生存。
②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https://img.taocdn.com/s3/m/9b296ce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f.png)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过程,这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以及取得的成就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步阶段、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
起步阶段是指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探索现代经济模式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尝试引入西方工业和技术,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逐步摆脱对外国商品的依赖。
计划经济时期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控制,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
改革开放是指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引进市场经济机制,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并逐步放宽对经济的干预。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现代化建设是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培养。
二、改革开放的背景和目标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和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多种因素。
国内方面,中国经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国际方面,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开放成为中国不可避免的选择。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全面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并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国的声誉和地位。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代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工业化发展
![近代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工业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c4af31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4.png)
近代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工业化发展近代中国的国民经济与工业化发展摘要:近代中国国民经济及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探索。
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与工业化进程曾遭受重大挫折。
然而,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国民经济迎来了一段长期增长的时期,工业化进程也获得了加速。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多个维度论述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与工业化发展的变迁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中国、国民经济、工业化、发展、变迁第一章:引言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期,其中国民经济及工业化发展是其中的核心。
本章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1 选题背景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和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家经济长期落后于欧美国家。
自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国民经济与工业化进程遭受了重大挫折。
然而,近代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迎来了一段长期增长的时期,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进程也获得了加速。
1.2 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研究近代中国国民经济与工业化发展的变迁。
通过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回顾,探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1.3 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采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依据学术著作、研究报告和文献资料等来整理资料和进行数据分析。
同时,也将结合历史案例和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4 论文结构本论文将分为四个章节。
第二章将回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背景;第三章将重点讨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中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第四章将探讨近代中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后一章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发展背景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和战乱,国家经济陷入了低谷。
在这一时期,近代中国国民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1 外国侵略的影响1842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迅速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这对国民经济和工业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文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5fbaa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a.png)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作文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这档子事儿。
这就像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波折的冒险旅程。
咱先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晚清时期。
那时候的中国经济啊,就像一艘老破船,在汹涌的世界经济浪潮里晃荡。
传统的农业经济还是占着大头,男耕女织的小日子看似平静,可实际上呢,危机四伏。
西方列强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通过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的大门,把他们的商品一股脑儿地倾销进来。
中国那些传统的手工业者可就惨喽,像什么土布啊,在洋布的冲击下,就像脆弱的小绵羊遇到了大野狼,根本招架不住。
不过呢,这也算是给中国经济敲了个警钟。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寻思着变革。
洋务运动就这么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
这就像是在那艘老破船上开始进行修补和改装。
洋务派们搞起了近代的工厂,像什么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之类的。
这可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星星之火啊。
但是呢,这洋务运动也有不少毛病。
它就像是一个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孩子,很多技术和设备都依赖外国,而且管理起来也是一团乱麻,里面官僚作风盛行。
就好比你请了一帮不靠谱的人来管理你的生意,能好到哪儿去呢?然后呢,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冒头了。
那些民族资本家就像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在列强和封建势力的夹缝里求生存。
他们开工厂、办企业,像张謇在南通搞的那些实业,那可是相当不容易。
一边要应对外国资本的挤压,一边还要被封建官府敲竹杠。
但是他们的努力也给中国近代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就像在黑暗的夜空里点亮了几颗小星星。
再往后,到了民国时期。
这时候的经济情况也是乱得像一锅粥。
北洋军阀统治的时候,天天打仗,整个国家就没有个安稳的环境搞建设。
今天这个军阀来抢一把,明天那个军阀又来搜刮一通。
那些可怜的企业就像被一群强盗盯上的财宝,苦不堪言。
不过呢,在一战期间,情况有了点转机。
西方列强忙着在欧洲打仗,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的民族工业就像被解开了绳索的小狗,撒欢儿地发展了一阵子,这也被叫做“短暂的春天”。
可是好景不长啊,一战结束后,列强又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次陷入困境。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2fdc58ad02de80d4d84068.png)
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工商业的影响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工商业影响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额下降了11%,但相对于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跌落43%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处于有利地位。
1931年后,西方各国货币贬值,变相使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上升,使中国对外国的进口增多,出口量减少。
假定以192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1] 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下降1932年底银价上涨,尤其是英日美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倾销政策后,中国物价惨跌,工商业不振,尤其是货物出口,处于不利地位。
1934年美国提高银价后,中国物价下跌更快,同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工商业倒闭、贸易锐减的趋势已经难以遏制。
以天津为例,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依托背后的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华北西北一带丰富的农产品,急需以津沽为总汇转运地,各地原料食料需要辗转运到天津出口;外国的商品,更需要借助天津商埠分配到内地,天津贸易交易量非常大。
中国近代的经济变革与发展
![中国近代的经济变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574a1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be.png)
中国近代的经济变革与发展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社会与政治经济迎来了许多重要转折的时期。
从被列强入侵的鸦片战争到建立共和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与社会的变革。
而这些变革所带来的经济变革,亦是同样的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近代的经济变革与发展。
清朝末年,中国经济与外部的经济体系脱离了联系,自然经济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内部出现了一批爱国商人,并且有许多对经济学有了一定理解的人,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变革。
这些人的出现,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张謇,他是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861年开始担任官员,并在官员时期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成果,对中国经济变革有重要影响。
洋务运动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提供了推动力,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电话、电报、机器、道路和铁路等现代化设施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同时,洋务运动也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一个新学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仍然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奠定基础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它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根本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也发生了新的变革,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社会渴望改革。
辛亥革命旨在成立新的民主共和国,以结束清朝统治和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繁荣和稳定。
但是正如同历史上的大多数变革一样,这场变革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辛亥革命让中国的现代化经济进一步取得了发展。
革命后,在中国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一些政策和创新,以推动中国经济的进步。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惠商政策”,该政策旨在支持中国的企业家和商人,在稳定价格、铺设铁路、发展贸易等方面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
这样的政策在当时的中国推动了一段经济发展热潮。
然而,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济也遇到了新的挑战。
中国国共内战爆发,中国经济的进步被抑制。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01d45b3b3567ec102d8a57.png)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不同于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缓慢,历经近两千年封建经济时代,中国近现代经济可谓是飞速发展。
从鸦片战争以后,国门被打开,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的小农经济就逐渐破产,社会开始动乱,中国开始寻找自己的经济发展之路。
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更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清代晚期,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侵袭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产主并得到初步发展,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中国经济,从此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轨道。
这仿佛给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开了一扇沟通现代化的窗口。
透过这扇窗口,长期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皇朝臣民,开始看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透过这扇窗口,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像射进的一束晨曦,唤醒漫漫长夜;像拂来的一缕春风,滋润莽莽原野。
透过这扇窗口,中国人才得以不断求索,找到富民强国之门,最终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中,主要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更多的掠夺,广大农民生活更苦,同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延续几千年的小农自然经济体制解体,封建制度解体,由原来的闭关自守,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所以,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又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商品社会。
鸦片战争后不久,中国一些有志之士兴起了洋务运动,它使中国从封建的手工生产开始了近代化的机器大生产。
同时,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两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买办手工业主),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xx 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
'\r\n\xa0\xa0\xa0\xa0 一、问\xa0\xa0\xa0\xa0 题
\xa0\xa0\xa0\xa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国民
史是一门新建设的学科。
几年来,在这门学科的建设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部分;随着这门学科的建设,许多有关的基本问题都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了。
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在公开讨论,如对象问题;有的虽未公开讨论,但不同的意见都以各种方式提出来了,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等问题。
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有助于这门学科的
的。
本文企图对后一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xa0\xa0\xa0\xa0 根据近年来
的著作、文章和一些学校的讲义或提纲来看,对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大致有下列几种意见:
\xaO\xaO\xaO\xaO( —)把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止的经济发展分成八个时期:1840〜1895年,1895〜1912年,1912〜1919年,1919〜1927 年,1927〜1931 年,1931 〜1937 年,1937〜1945 年,1945〜1949年。
“以上的八个时期又分成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
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1 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①
(二)在好几个学校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讲义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分期
意见,但在讲义编章的安排上和内容的叙述上大
① \xa0\xa0 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6 页。
\xa0
致是把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分为七个时期:1840〜1864年,1864〜1894
年,1895〜1914 年,1914〜1927年,1927〜1937 年,1937〜1945年,1945 1949年。
①,\xaO\xaO\xaO\xaO(三)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工业、
、手工业的资料中,都采取了一定的分期办法。
虽然由于各个经济部门的具体情况不同,采用的分期不尽相同,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共同的地方,如都采用了1927年和1937年为断限的时间,都没有以1 9 1 9年作为一个时期的断限等等。
\xa0\xa0\xa0\xa0 从上面分期年限上看,当前的几种意见有共同之处。
如都以1840年为起点,1 949年为终点;其中大都采用了1894(或1 895)年、1 927 年、1937年为分期点。
但是,分歧的地方也是很大的,需要通过讨论,得出一个比较妥当的、切合历史实际的分期意见,以便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建设和教学。
几年来,由于共同的努力,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面貌,已经弄得比较清楚,使我们有可能进行切实的讨论,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二、正\xa0\xa0\xa0\xa0 名
\xa0\xa0\xa0\xa0 在讨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时,首先要对下面一个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就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应从何时起到何时止,换言之,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内容是什么,是中国
经济发展中的那一个阶段的历史。
这个问题也是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内容和起点问题是密切相连的。
几年来,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
对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起点,大家都同意在1840 年;然而对止点,意见就不一:有主张1919 年的,有主张1927年的,还有主张1914年的,而从公开的著作文章来看,大多同意以1949年为终点。
\xa0
①\xa0\xa0如xx大学
经济学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高等
出版社
\xa0\xa0 版。
\xa0
\xa0\xa0\xa0\xa0 吴杰先生在“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问题”①一文中,认为中国现代经济史应以1919 年五四运动为起点,而“终点”,吴先生没有明确指出,但是从他提出的“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几个重点”中,包括“要加紧研究解放十年来的经济史”,以及文中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吴先生所认为的现代经济史,是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史。
这种把1919 年为界
划分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和中国现代经济史的意见,我们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xa0\xa0\xa0\xa0 对于世界史和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来说,所谓近代史,一般来说(不是很精确的)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
“近代”,一般是资本主义时代。
所谓现代史,一般来说,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
这是现在在世界史和各社会主义国家史上共同习惯的用法。
② 在我国,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情况,没有经过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但是,从鸦片战争后,我国就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我国近代史就应当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它的起点应是1840 年的鸦片战争,终点应是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我们认为,把中国近代通史或近代国民经济史看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通史或国民经济史,是科学的,符合历史实际的。
① \xa0\xa0 吴杰:《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问题》,《学术月刊》
1959 年第7.期,第56 页。
\xaO\xaO\xaO\xaO
② \xa0\xa0 如在苏联来说,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现代史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对世界史来说,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胜利时代的历史。
现代史就是从十月革命开始以来的历史。
\xa0\xa0\xa0\xa0
\xa0
以通史来说,在1956 年的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许多同志都感到必须明确中国近代史的范围应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
以经济史来说,在解放以前,进步的经济史学家,一般都把鸦片战争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称为“近代经济史”或“近百年经济史”。
解放以后,一般习惯于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史称为“中国近代国民经
济史”。
就是吴杰先生在1958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绪论中,也是主张鸦片战争为起点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点的。
因此,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经济史,统一称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用“中国近代”这个习惯用语来代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概念,既符合一般称为“近代”所代表的科学含义,又符合经济史学界习惯的用法,没有改变的必要。
\xa0\xa0\xa0\xa0 吴杰先生在上述文章中改变他原来的看法,提出中国现代经济史从1919 年起到目前为止。
我们认为吴先生的这种意见值得商榷,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因为:
\xa0\xa0\xa0\xa0 第一,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史上来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1919 年五四运动的前后,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其中有了质的变化: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
因此,把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称为近代史或近代革命史.把五四运动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称为现代史或现代革命史,尚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这种名称的区分表明了革命发展史上质的区别。
但是从经济发展史上来看,五四运动虽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爆发的,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然而,应该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社会经济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以五四运动区分经济史为近代与现代两个大阶段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xa0\xa0\xa0\xa0 第二,1919年至1927年,中国还完全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
就是在1927 年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开始产生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后,从全国范围来说,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但是1949 年以后
就不同了,社会经济起了根本的变化,1949〜1959年的历史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
所以把1840〜1919年划为近代经济史,把1919年到现在划为现代经济史,就缺乏理论上和逻辑上的一贯性:1840〜1949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
济史的整体被划成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而1919〜1949年和1949〜1959年两
种不同社会性质的经济史又都被划人了“现代”经济史的范围。
①
\xa0\xa0\xa0\xa0 这里还需指出:有人认为中国现代经济史应从1914年起,这当然是不妥当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现代经济史应从 1 927年开始,主要理
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产生的。
我们认为这种意见也不妥当。
主要理由已如上述。
1 927年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萌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表明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开始瓦解,但是,它并不表明中国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因此,以1927年作为中国近代经济史分期的一个年限是可以的,作为区分中国近代和现代经济史的年限则是不合适的。
\xa0\xa0\xa0\xa0 总之,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史,包括的时间是从1840〜1949年;中国现代国民经济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史,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史,包括的时间是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