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语义学
中国语言学
中国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和特点的学科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语言学研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语言学主要涉及汉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词汇等方面,同时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古代汉语等内容。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记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语言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等多个分支,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
汉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语言,是中国语言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语音系统、语法规则和词汇特点。
在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的语音现象、词汇演变、方言差异等都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汉语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除了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也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中国有数百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包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中国方言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了解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字传统,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语言阶段。
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化,还可以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语言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还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奴”的语义变迁
载记第一 》: “ 元海 日: ‘ 颖不用吾言 ,逆 自奔 溃 ,真奴 才 也 。’ ” 《 氏家 训集解 卷 》: “ 颜 何焯 日: ‘ 後人所 骂奴才 ,亦驽材耳。’卢文昭 日: ‘ 字 林,驽 ,骀也 。驽骀 ,下乘,此亦谓下材也 。’”因 为 “ ”有指 “ 奴 地位低下 ” “ 驽钝 ”之人之意 ,就引 申为对人 的贱称 、鄙称 。也有用作尊对卑 的称呼或 自 己谦称 的 ,如刘义 庆 《 说新 语 ・方正 》: “ ( 世 周 侯 )抚其背 日: ‘ 奴好 自爱。’” 汉代开始 ,大量关于 “ 奴”的双音节甚至多音节 词 出现 ,称 植物 、动物 、地名 等为 “ ”,如 “ 奴 木 奴 ”等 。在 “ ”走 向 “ 奴 ”的过程 中, “ ”的 奴 x 奴 意义 不断受 到影 响发生变 化 ,但此 时是人们 将 “ 主 奴 ”意识投射到 自然界的结果, “ 奴 ”指把 “ ”当 x x 做奴隶或奴仆 。唐 以后 , “ ”在前朝 的基本用法都 奴 沿袭了下来 , “ ”专用于妇人谦称 ,甚至成为一种 奴 美 称 、 爱 称 , 在 古 代 大 量 方 言 中 流 传 着 ,亦 称 “ ”,如赵长卿 《 侬 点绛唇》: “ 爱道奴家瘦 ”,苏 轼 《 次韵代 留别 》: “ 应记侬家l住西 ”。 E t 明代起 , “ 世之鄙人之不 肖者 为奴材 ” (《 辍耕 录》 )。明清两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 官员对皇帝 自 称奴才,清朝皇帝对旗籍官吏亦 以奴才称之 。这与满 洲人 “ 严分着 主奴 ”的意识有关,是满洲人入关前处 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遗 留的社会烙印。鲁迅先生在 《 隔膜》里说 : “ 满洲人 自己,就严分着主奴 ,大 臣 奏事,必称 ‘ 奴才 ’,而汉人却称 ‘ 臣’就好 。这并 非因为是 ‘ 炎黄之 胄’,特地优待,赐 以佳名 的,其 实是 所 以别于满人 的 ‘ 奴才 ’,其 地位还 下于 ‘ 奴 才 ’数等 。 ”明清 奴 仆对主 人亦 自称奴才 。 《 红楼 梦》: “ 这会 子又 叫我做 ,我成 了你们奴才 了。”奴 才还弓 申为奴性十足 ,甘心供人驱使的人 。 “ l 封建专 制统治者极力扼 杀人 的独立性 ,培植人对上依 附、顺
文化语义学导论
文化意义
定义
文化意义是指特定文化中人们对 某一事物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和价
值观念。
特点
文化意义通常是基于该文化的历 史、传统、信仰等方面的因素而 形成的,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中 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作用
了解不同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差异,促进跨文
化的交流和理解。
详细描述
在跨文化广告中,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文化敏感或冒犯的元素,如某些图案、色彩或符号。同时,要 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特点和消费心理,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此外,还需要对广告语进行多语 种翻译,确保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准确无误。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语义问题
总结词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语义问题同样不可 忽视。谈判各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和 沟通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要求谈判者具备 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意识。
文化语义学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01
文化语义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随着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发展而
逐渐形成。
发展历程
02
文化语义学经历了从传统语义学到认知语义学再到文化语义学
的演变,不断深化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未来展望
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语义学将进一步拓展其在跨文化
交流、语言教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应用。
谢谢
THANKS
在集体和社会框架内实现自由,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日本与中国文化中“面子”的语义差异
总结词
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面子”的语义存在细微差别,日 本文化中的“面子”更注重社会地位和荣誉,而中国 文化中的“面子”则更强调尊严和荣誉。
详细描述
在日本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 与社会地位和荣誉紧密相关。日本人通常非常重视自 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因此会尽力维护自己的面 子。而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概念更加宽泛,它 不仅包括社会地位和荣誉,还包括个人的尊严和荣誉 。中国人认为尊严和荣誉是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会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面子。
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地问题
概念史研究方法要旨——兼谈中国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来源:《新史学》(第三卷)文章作者:方维规概念史是一个近年来受到不少人青睐的研究方法,吸引了不少学者。
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发展变化,并揭示特定词语的不同语境和联想。
它所主张的历史视角和考证维度是不同于实证主义研究方向的另一种模式。
笔者曾发表短文《历史语义学与概念史》,[1]并在其他一些短文中论及这一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
当下中国学界对观念或概念的历史语义研究,有人称之为观念史研究,有人称之为历史语义学(概念史),也有人称之为关键词研究。
由于研究实例的可观进展与方法学探讨之间还存在极大差距,实际研究中不可避免要出现一些问题,一些研究成果甚至是简陋的。
若问一些研究者的方法究竟属于观念史还是概念史,他们未必能够作答。
的确,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些“想当然”的解读方式。
因此,我们亟需补课,尤其是了解被引进的西方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论题不涉及近年来面世的《政治哲学关键词》、《西方文论关键词》之类的专著,它们多半不是专门从概念史或观念史的角度考察问题,而是分门别类地阐释相关学科的重要概念。
另外,本文所谈论的方法论关涉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即“概念史”方法所理解的“基本概念”。
(当然,本人并不反对人们探讨“铅笔”、“洋伞”之类的词语的源流。
)本文介绍的概念史研究方法,首先是一种“德国的”方法。
文章试图在西方相关方法论的整体语境中阐释概念史的来龙去脉和基本思路,论述路径是这个领域的发展概况、经典著作的成就和重要人物的言说,以此见出概念史的总体特色。
一般而论,西方的概念史、观念史或关键词研究,都可以用“历史语义学”来归纳其方法。
鉴于“概念史”和“历史语义学”在德语中时常所指相同,本文中的“概念史”用法,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看做“历史语义学”的同义表述。
1 三种研究模式,或“概念史”的来龙去脉西方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大思想家的经典文本,从亚里士多德说到马克思等近现代思想家。
文化语义学
马清华,1964年生,南京大学文学院海外教育部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代汉语和语言学专业,主攻语义学和句法学。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MACROLINGUISTICS》(ISSN 1934-5755)杂志主编。先后学习于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工作于苏州大学、温州大学、南京大学,曾在日本国立冈山大学、新加坡新跃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和国内多所大学讲学,大学从教逾25年。
马清华,男,1964年生,南京大学教授、博士。
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被评为浙江省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
先后学习或工作于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日本国立冈山大学。
温州大学、华东师范大《文化语义学》内容提要《文化语义学》在国内外众多语言和浩繁的语言学材料基础上,立足于语义问题,系统研究了人类基本文化结构对语义的作用规律,提出了一套完备而富新意的理论框架,对文化和语义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有普遍指导意义。
将语义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宏观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这在国外早有此设想和尝试,国内近年也注意到这一方向,但是研究始终失诸零散、琐碎,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主要立足点也常在语义和文化之间发生摇摆,马清华著《文化语义学》如此系统地给出一个服务于语义学理论的体系,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外可算是第一部。
书中对国外研究的某些介绍,我们还是首次看到。
《文化语义学》一书在国内外众多语言和浩繁的语言学材料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调查,立足于语义问题,系统研究了人类基本文化结构对语义的作用规律,提供了一套完备而富新意的理论框架,对文化和语义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有普遍指导意义。
将语义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宏观语义学的一个分支。
这在国外早有此设想和尝试,国内近年也注意到这一方向,但研究始终失诸零散、琐碎、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主要立足点也常在语义和文化之间发生摇摆。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语言学的发展历史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语言的结构、演变、习得和使用等方面。
随着人类对语言的兴趣不断增加,语言学也逐渐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起源开始,介绍其发展历史。
一、古代语言学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出现之前,人们就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和交流。
在古代语言学中,语音学和文法学是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
在古埃及,人们开始研究语音的发音规则和语法结构。
他们发明了象形文字,并进行了大量的语言记录和分析工作。
此外,古埃及的语言学家还研究了词源学和语义学等方面的问题。
古巴比伦的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法学方面。
人们开始记录并研究巴比伦的文字,分析其语法规则和词义。
他们还研究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二、欧洲语言学的兴起欧洲语言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学派。
18世纪末,德国的弗朗茨·鲁登多夫·冯·格拉斯提出了著名的比较语言学理论。
他认为各种语言之间存在共同的起源,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19世纪初,英国的威廉·琼斯提出了印欧语系的理论。
他通过对梵语、希腊语、拉丁语等语言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共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认为这些语言可能有同一个祖先。
法国的索维尔、丹麦的鲍尔、俄国的布洛卡等语言学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研究了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
三、现代语言学的发展20世纪是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语言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发展。
在语音学方面,人们开始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机制。
他们发现语音是由不同的音素组成的,通过对不同语言的音素进行比较,揭示了语音的普遍规律。
在语义学方面,人们开始研究词汇的意义和句子的语义结构。
他们发现词汇的意义是由词义和语境共同决定的,通过对语义的分析,揭示了句子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关系。
人文学科知识的分类
人文学科知识的分类人文学科是指研究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学科,它广泛而丰富,包括了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理解这些学科,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将人文学科的知识进行了分类。
本文将介绍人文学科知识的分类,并探讨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
一、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学科领域,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运动等的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历史学按照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中国史、世界史等。
历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学和口述史等。
二、文学与语言学文学与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和文学创作的学科领域,包括了对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等的研究,并探讨语言的起源和演变。
文学学科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学风格可分为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现代文学等。
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等,探讨了语言的结构和语言之间的差异。
三、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学科领域,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了解自身的方法和原理。
哲学学科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涵盖了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
哲学的研究方法强调思辨和逻辑推理,在理论层面上探索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四、考古学与人类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学科领域。
考古学通过对古代遗迹和文物的发掘和分析,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程。
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和行为,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生物学等。
这两个学科相互补充,为人类社会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方法。
五、艺术学艺术学研究人类的艺术创造和审美经验,包括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的社会意义。
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形式分析和文化解读等。
六、社会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个体心理的学科领域,通过对社会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规律和个体心理的机制。
历史文化语义学与文学观念发生史的建构——读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化从 “ 观 乎天文 ”到 “ 观乎人 文” 的转换 ,经历 了
春 秋 时期 价值 观念 从 以 “ 世 卿世 禄 ” 为不 朽 到 以 “ 立德 、立功 、立 言”为不 朽的转换 。在 此基础上 , 再通过 对孑 L 门 “ 四科 ”与 “ 四教”条分缕 析和细 致
学 ”方法 ,在 国外 已颇 流行 .介 绍到 国内的名著有 米歇 尔 ・ 福柯 的 《 知识考古学》 、雷 蒙 ・ 威 廉 斯 的 《 关键 词 :文化 与社会 的词 汇》 、丹尼 ・ 卡瓦拉 罗 的 《 文化 理论关 键词 》等 。在 国 内 ,传统 训 诂学 本来 就 是研究语 义之学 。近 现代学者 利用它来 发掘某一
概念在不 同时期 、不 同地 域 、不 同场合 、不 同人
群 中 的既有联 系又有 区别 的特 定 内涵 ,并 揭示这 一 概 念运动 的 内在依 据 、外部 条件 、运行 机制 和演 进
路 径 ,对于认 识和理解 中国古 代文学 观念 的历史 文
化 意蕴和 民族 艺术精 神 ,无 疑是十分有 益的 。何况
的演 进 轨迹 。这 种研 究 所 采用 的 “ 历 史 文 化语 义
和 出土 文物 的 “ 二 重证 据 ” .论 证 “ 文 ”的符号 原 义在殷 商指 “ 文 身” ,是一 种原 始巫术 残 余 ,并不
作为占 卜 祭祀等宗 教活动 的必要 内容 ,也不能反 映 殷 商 文 化 的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故 殷 商 学 校 里 没 有 “ 文 ”教 ,殷商 甲骨 文 中也 没 有 “ 文 学 ”概念 。不
概 念 的语 义系统 的历 史蕴涵 和发展规律 。如王 国维
文化语义学
《文化语义学》(马清华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6年6月修订第二版文化语义学研究人类基本文化结构对语义的作用规律,它立足于语义学,发掘文化和语义交互作用的规律,并进行科学的范畴化和体系化,揭示语义的文化本质,完善和深化语义理论和语义类型学研究,指导具体的文化语义研究。
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语义学所涉及的文化不是每一桩谈判、交易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具体文化事项,而是相对稳固定型的基本文化结构。
如任何语言的意义中所蕴含着的人的中心作用和对动物的鄙视,就属于基本文化结构范畴。
对语义中基本文化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为研究文化对语义的总用规律服务的。
法国学者K.Baldinger(Semantic theory.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指出,语义学的特征是“把人的注意力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了开放的经验结构,从语言学引向了非语言学世界以及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逻辑”。
日本学者野林正路,,~~~~ 所以,文化语义学的建立,是进一步加深和完善语义学本体研究的需要。
他对外语教学、语言翻译、历史文化考证等也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E .Sapir(萨丕尔)指出,在地理分布上,“种族和文化的分界线确有点和语言的分界线相应的趋势。
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
语言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语言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4年)文化对语义的影响是必然的,但程度和方式上有伸缩性。
P.Corder(皮特.科德)说,“凡是社团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则这些差异必然会在语言系统上的差异上反映出来”。
反过来,语义特色并不总是由文化造成的,语言尤其任意性的一面。
语义不是在文化模子里铸出的金块,它和文化都有各自发展的广阔空间。
对语义起作用的文化有文明,价值观念,认知方式三种。
中间世界、文化关注、辩证名实观、语言相对论和普遍论,强制观察是与文化语义有关的几个基本原则性范畴。
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都致力于研究语言的演变和变化。
虽然它们在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对我们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历史语言学关注的是语言的历史变化,通过对语言的演变进行研究,揭示了语言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它着眼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形态、语音和语义特征,通过对文献、文化和语言联系的分析,还原并理解了失传的语言和古代语言。
历史语言学通过对语言家族和语言亲缘关系的考察,推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发展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历史及其所展示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历时语言学强调的是在一个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旨在研究一种语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历时语言学可以追溯一种语言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阶段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从而对语言的演化过程做出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历时语言学的方法包括对文字文献的文本比较、语音变异的系统分析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可以逐渐揭示一种语言的历史变化轨迹。
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语言发展的历史线索,还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交流。
通过对语言变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并为语言教育和语言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别对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它们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这两个领域的意义与应用,并展望它们在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引言部分将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同时明确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接着,会介绍本文的结构,即正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历史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正文部分将首先详细介绍历史语言学。
历史文化语义学
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2012年12月10日 02:32来源:北京日报分享到:更多0人参与00条评论0原标题: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近代以降,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遭遇了一场古今转换、中西互动相交织的大变局;近代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
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仍显不足科学认识的成果,有待形成各种概念和术语来加以总结与概括,故各概念群的形成是诸学科建立的前提,有了“价值、资本、利润、劳动”等概念的厘定,现代经济学方得以运行;当“历史、古代、近代、现代”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晰起来,新史学才获得确切的表述。
总之,人们思维的深度拓展,诸学科的建立,皆仰赖概念的锐意精进,反之,人们的思维发生逻辑错误,学科系统散漫无章,往往由概念被偷换、被滥用所导致的体系紊乱所致。
故探讨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外对接,寻觅厘定概念的正途,是诸学科健康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于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生成的研究,长期受到多国学者的关注,迄今成果丰硕。
其中,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虽已为部分学者所注意,但深度结合仍显不足。
鉴于此,我们提出并尝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历史文化语义学”。
其主旨是:在古今转换、东西交会的时空坐标上展开研究,不仅对诸多汉字新语的生成、演变寻流讨源,而且透过语义的窗口,观照语义变迁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意涵,展现中国近代异彩纷呈、后浪逐前浪的历史文化状貌。
“历史文化语义学”透过运动着的语言文字这扇窗口,展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壮阔场景人类被称为“语言动物”。
语言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故语言从来与历史及文化脱不开干系。
而在构成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三要素中,语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又最为深厚。
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多由个案考察入手,也需要在综合论析上用力,从而在历史的纵深度和文化的广延度的角度考析词语及其包蕴的概念生成与演化的规律。
语义学7语义的演变
词汇语义学之七:词义的演变
百:《说文》百,十十也 《现代汉语词典》百:数目,十个十 孙:《尔雅》子之子为孙 《现代汉语词典》孙:孙子。孙子:儿子的儿子
说:《释名》说,述也,宣述人意也
《现代汉语词典》说:用话来表达意思 西:《说文》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西, 顾因以为东西之西 《现代汉语词典》西:太阳落下去的一边
(9)义位的弱化和强化。分别指义位在使用中发 生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的变化。 如“病”,古代指严重的病,现在则通指疾病, 可轻可重。“饿”,古代为严重饥饿的意思,现 在则是一般的饥饿。这些是意义由强变弱。“恨 ”,原指遗憾,现意为痛恨、仇恨,所表示的情 绪义由弱变强。
四、义位衍生的模型 语义引申的模式有三种:辐射型、连锁型和交叉型。 1、辐射式引申 从本义引出若干个引申义,即所有的引申义都是从本义辐 射出来的,叫做辐射式。
词汇语义学之七:词义的演变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①→②→③→④→⑤→⑥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音讯 过问、干预
①询问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⑥过问、干预
词汇语义学之七:词义的演变
例二: 贱:《说文》:“贾少也。” ①心忧炭贱愿天寒。 ②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④老臣贱息舒祺,年少,不肖。 ②地位低下、卑贱 ③轻视、认为卑贱 ④自谦词 价钱低 地位低 轻视 自谦词
中英文化中的数字及其翻译——一种历史文化语义学视角的解读
一
头不 够用 时 , 人们 就开 始采用 “ 石头记 数” 结绳记 “
数” 刻痕 记数 ” 和“ 。在 经历 了数万年 的发展后 , 直 到距 今大约 五 千年 前 , 出现 了书 写的 记数 和相 才 应 的记数 系统 。因此 , 从词源 上看 , 字最初 的意 数
一
、
引言
沈兼 士 》 中也提 出 : 凡解 释一字 , “ 即是作一部 文化 史 。 [ 如 是也 。 ”一 7 二、 历史 文化语 义学视 野下 的中西方数 字文化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字 的 起 源 一 数
语 言是 文 化 的 载 体 之 一 , 寓 于 文 化 之 中。 又
文化 的传 播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要 借 助 语 言 而 得 以实
早在 原始人 时 代 , 人们 在 生 产 活动 中就 意识
到 一 只 羊 与 许 多 羊 、 头 狼 与 整 群 狼 在 数 量 上 的 一
差异 。随着 时 间的 推移 , 慢慢 就产 生 了“ ” 数 的概 念 。最 早人 们利 用 自己的 十个 指 头来记 数 , 当指
世界并 被历 史证 明 了的最好 的方 式之 一 。没 有数 字 的世 界 , 有数 字 的 历史 , 没 以及 没 有 数 字 的 文 化 , 是不 可想象 的 , 或极 度混乱 的 。 都 抑 历史 文化 语义 学认 为 : 史 文 化 的演 进 在 一 历 定程度 上是 与语言 意 涵的变 化联 系在一 起的 。但 是, 在某 一特 定 的社 会 文化 场景 中 , 词汇 的涵义 具 有 固定性 和单 一性 , 即词 义 的特定 场景涵 义 , 就 这 给我们提 出一 个 艰 难 的研 究课 题 : 历史 文 化 的 长 河会不会 把词 义 的固定 性和单 一性 改变 呢?历史
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
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从训诂到历史文化语义学训诂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和字句的学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古文的训诂,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掌握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
然而,传统的训诂方法往往局限于字词的字面解释,忽视了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语义。
因此,近年来,一个新兴的学科——历史文化语义学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历史文化语义学是一种以历史文化为背景,探究语言符号意义演变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文本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义变迁。
这种学科的兴起,可以说是训诂学在研究范式上的一种拓展。
它试图回答一些传统训诂学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同一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义,为什么同一段话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解读等。
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历史文化和语义分析。
在历史文化方面,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文本所属时代的历史、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在语义分析方面,研究者需要对文本中的字词、短语、句子的意义进行深入研究。
他们通过对语义的比较和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分析词义的演变和文本内涵的变化。
以古代诗词为例,可以看到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方法。
在训诂学中,同一个字在不同文本中的意义常常保持一致。
然而,在历史文化语义学中,我们会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的使用中有不同的内涵。
比如,古代《诗经》中的“月”,在西周时期主要指月亮,表达对月亮的赞美和祝福。
而到了东周时期,《诗经》中的“月”一词开始引申为时间的概念,表达对时间的思考和归纳。
这个变化正是历史文化语义学所关注的。
类似地,历史文化语义学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文献的研究。
比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在传统的训诂学中往往被理解为“学习而不思考将一无所获”。
然而,在历史文化语义学的视角下,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该句的表面意思,还可以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中找到更深层的解释。
比如,在古代儒家文化中,“思”一词有时指的是“追思”、“回忆”等。
文史类包括哪些专业
文史类包括哪些专业文史类专业是指那些研究人类文化、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科和专业。
这些专业主要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人类的思想、艺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文史类专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一些专业。
一、历史学类专业1.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学科,包括宏观历史和微观历史。
2. 考古学:研究人类古代文明的学科,通过发掘和研究古代遗迹来还原人类的历史。
3. 文物与博物馆学:研究文物保存、鉴定和展示的学科,包括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专业方向。
二、语言学类专业1. 汉语言文学:研究汉语的语言规律、语言演变和文学作品的专业,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汉字学等方向。
2.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外国语言的语言规律和文学作品的专业,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语种。
3.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起源、演化和结构等方面的学科,包括音韵学、语法学、语义学等专业方向。
三、文学类专业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的专业,包括诗词、戏剧、小说等方向。
2. 世界文学:研究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的专业,包括西方文学、东方文学、现代文学等方向。
3. 教育学: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方向。
四、哲学类专业1. 哲学:研究人类思维、认识和价值观的学科,包括伦理学、形而上学、逻辑学等专业方向。
2.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思维规律的学科,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专业方向。
3. 宗教学:研究各种宗教信仰、宗教制度和宗教文化的学科。
五、新闻传播学类专业1. 新闻学:研究新闻报道和新闻传播的学科,包括新闻原理、新闻写作和媒体经营管理等方向。
2. 广告学:研究广告理论和广告创意的学科,包括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和广告传播等专业方向。
3. 媒体学:研究媒体产业和媒体文化的学科,包括传媒经济学、传媒法律等专业方向。
总结起来,文史类专业是包括历史学、语言学、文学、哲学和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大类,涵盖了人类文化、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
“跨文化传播”术语和学科的生成发展
有从文 化与历 史 的脉 络才 可能获取 。建立 在这个 基础之 上 ,文 化语 义学 的 目的是冀 求从 历史 的角度 .来
探 究 语 言 的生 成 与 发 展 ,并 由 此 来 挖 掘 语 言 背 后 所 反 射 的 文 化 面 向 。 历 史 文 化 语 义 学 则 从 学 术 研 究 的 角
的 是 历 史 文 化 的壮 阔 场 景 ,故 这 种 考 辨 展 开 的将 是 婀 娜 多 姿 的文 化 史 ” 。
宫敬 才进一步 提 出, l 73从 历史文化 语义学 角度 ,对 术语 的生成 、发 展 、与 变迁所做 的历史考察 . l( -) P 4 72
必须从三个 方面来 加 以落 实 :历史线 索 、个案研 究 、以及核心人 物 。宫敬才 认为 ,这三个 要素 构成 了历
“ 跨文化传播 ”术语和学科 的生成发展
陈 国 明
『 摘 要1语 言 与 文 化 及 历 史相 辅 相 成 ,关 系 紧 密不 可 分 。语 言 的 意 义 仅 能 从 文化 与 历 史的 脉 络 来 获 取 。 建 立在 这 个论 述 之 上 ,历 史文 化 语 义 学 的 目的 在 于从 历 史 的 角度 探 究语 言 的 生 成 与 发 展 ,并 由此 来挖 掘 语 言 所 反射 的文 化 面 向 历 史文 化 语 义 学从 学 术 的 角度 认 为核 心术 语 或 概 念 是 一 个 学 科 成 立 的 基 础 , 因此 从 各 学 科 术语 意 义 的历 史与 文 化 考 察 ,可 以 了解 一 个 民族 思 想 文化 的 演进 , 以 及 文 化 之 间 折 冲 樽 俎 的互 动 过 程 , 并
以运作 、学科研究 得 以展 开的必要 前提 。 ”冯天 瑜认 为 ,嘲 ’ 语 的意义 “ 藏在 历史 与文化之 中 ” (术 深 :并
中文语言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文语言学的历史与发展中文语言学是研究汉语(中文)的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学科。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文语言学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探讨中文语言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古代中文语言学古代中文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古代文献的研究,特别是对经典文献《诗经》、《书经》、《礼记》等的析词释义和音韵规律的研究。
其中,孔子的弟子孟子在《孟子·告子下》中提到了汉语言的四种言辞,即谓、讳、诎、讼。
这些研究对后来中文语言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到了汉代,古代中文语言学进入了新阶段。
当时的学者开始关注讼谏文风的规范和修辞的运用。
同时,书法、韵律和音韵学也成为热门课题,韩愈、柳宗元等人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了唐代,中文语言学进一步发展,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问世,更加系统地总结和记录了汉字的读音和韵律规则。
二、现代中文语言学的崛起随着历史的演进,现代中文语言学开始逐渐形成。
20世纪初,研究者开始对话语和交际行为进行探索,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对中文语言的实际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1930年代,中国语言学学会和中国方言学会相继成立,为中文语言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平台。
20世纪50年代后,中文语言学进入了繁荣期。
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领域迅速发展。
在语音学方面,中国学者给予了重视汉语声调和音韵规律的研究。
在词汇学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大量中文词汇的搜集和分析,揭示了词汇的构词规律和意义变化。
三、当代中文语言学的挑战与发展当前,中文语言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为中文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比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中文语料库的构建和语言模型的训练更加高效。
此外,中文语言学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中文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和翻译需求也在增加。
《封建考论》冯天瑜
冯天瑜:《“封建”考论》题记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 Hegel1770—1831):《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乘船旅行于山川如画的莱因河中游,舟行间,只见两岸每距二、三十公里的苍翠峰峦,多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是断壁残垣,或者还保持着巍峨壮丽的旧观。
这正是西欧中世纪诸侯林立的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
面对此景,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着的“封建”概念辨析问题,骤然齐集心头。
“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未生异意。
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以降,日中两国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
“封建”一词经历了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化了此一术语的涵义。
“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故对其考索探究、阐微决疑,既非细事,也非易事。
近代以降,汉字文化圈在对译西洋术语时,取音译、意译两法。
音译所用汉字扬弃了字意,仅存字音,起着拼音符号作用,以模拟原语的读音,如以“逻辑”译logic,以“布尔乔亚”译bourgeoisie。
音译不会引起词义错位,但也未能给译词提供意义支撑,其含义只能在词形以外另加诠释。
然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不仅有语音,还有语意,包蕴着文化内涵,掌握汉字文化的人更倾向于用意译方式推介外来词。
所谓意译,指按外来语的构词词素,将字面意转换成相应的汉语表述,如上举两例英语词logic(逻辑)和bourgeoisie(布尔乔亚),又意译为“论理学”和“资产阶级”,可由词形窥探内涵,从而为译词提供意义支撑,意译的优长即在于此,掌握汉字文化的人可以观文索义,易于理解。
语义学的起源
语义学的起源
】
语义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真正形成为一门科学的时期应该算作是19世纪晚期,由德裔美国语言学家约翰·里塞尔(John Rupert Firth)和英裔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诺兹(George Henry Lewes)首先发展起来。
1920年,德国语言学家马歇尔·冯·拉马兹(M. Paul Vermas)在著作《活着的言语》(Living Speech)中,开始将要致力于语义学研究,将神经生物学和精神哲学的理论运用到语义学的研究中,形成了最初的几个理论,构成了正式的语义学理论体系。
后来,法国现代语义学之父,马塞尔·瓦勒(Marcel Valery)进一步完善了语义学的理论,根据语义而分类的学说,更进一步使英语语言文化渗透力深入,并将其发展成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到20世纪50年代,语义学被普遍应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形成一系列理论体系,成为今日研究语言意义的重要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
2012年12月10日 02:32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0人参与00条评论0原标题:我为何倡导研究“历史文化语义学”
近代以降,以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遭遇了一场古今转换、中西互动相交织的大变局;近代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生成与演变则是这一大变局的产物与表征。
新概念、新名词、新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仍显不足
科学认识的成果,有待形成各种概念和术语来加以总结与概括,故各概念群的形成是诸学科建立的前提,有了“价值、资本、利润、劳动”等概念的厘定,现代经济学方得以运行;当“历史、古代、近代、现代”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晰起来,新史学才获得确切的表述。
总之,人们思维的深度拓展,诸学科的建立,皆仰赖概念的锐意精进,反之,人们的思维发生逻辑错误,学科系统散漫无章,往往由概念被偷换、被滥用所导致的体系紊乱所致。
故探讨概念的古今演绎与中外对接,寻觅厘定概念的正途,是诸学科健康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关于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生成的研究,长期受到多国学者的关注,迄今成果丰硕。
其中,术语的语义学研究与历史学、文化学研究的融合,虽已为部分学者所注意,但深度结合仍显不足。
鉴于此,我们提出并尝试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历史文化语义学”。
其主旨是:在古今转换、东西交会的时空坐标上展开研究,不仅对诸多汉字新语的生成、演变寻流讨源,而且透过语义的窗口,观照语义变迁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意涵,展现中国近代异彩纷呈、后浪逐前浪的历史文化状貌。
“历史文化语义学”透过运动着的语言文字这扇窗口,展现的是历史文化的壮阔场景
人类被称为“语言动物”。
语言是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故语言从来与历史及文化脱不开干系。
而在构成语言的语音、语法、语义三要素中,语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又最为深厚。
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研究多由个案考察入手,也需要在综合论析上用力,从而在历史的纵深度和文化的广延度的角度考析词语及其包蕴的概念生成与演化的规律。
陈寅恪“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名论,昭示了“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精义。
我们探讨时下通用的关键词的演绎历程,其意趣并不止于语言文字的考辨,透过运动着的语言文字这扇窗口,我们看到的是历史文化的壮阔场景,故这种考辨展开的将是多姿多彩的文化史。
这一艰巨而饶有兴味的工作,显然需要多学科的学者联手共进,相得益彰,决非仅属某一单科的领域。
在接受近代社会西方语汇的过程中,产生了复杂的古与今、中与外的概念纠结与融会问题
语言三要素中,语义与历史进程联系最为密切,因而最富于变异性。
语义的与时偕变,在近现代转型期表现得尤其显著。
作为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表达工具的西方语汇,特别是作为近代诸学科发展产物的西方术语,流布天涯海角,形成了覆盖世界的“西方话语霸权”,非西方民族与国家对此作出既拒且迎的双重反应。
汉语汉文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独树一帜的语文系纪,在迎受西方语汇的过程中,虽然有过“深闭固拒”的表现,但大势则是“兼收并蓄”,在收、蓄间又呈现十分错综的状貌,仅以对外来概念的译述方式而言,不仅有音译(“逻辑”、“布尔乔亚”之类),还更多地采用意译(与前引音译词对应的意译为“伦理学”、“资产阶级”)。
音译不会引起词义错位,却也未能给译词提供意义支撑,其含义只能在词形以外另加注入;意译则借助汉字的表意性,由词形透露词意(所谓“望文生义”),为熟悉汉字文化的人们所乐于采用。
意译方式除创制新词(如哲学、美术、体育等)对译外来词外,更多地是以汉字古典词(如革命、共和、科学、封建等)作为“格义”工具,通过借用并引申古典语义,表述外来概念,这就将渊深宏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今用译词,同时也导致异文化交接间的矛盾,构成复杂的古与今、中与外的概念纠结与融会问题。
纷繁多致的语文演绎状态,是历史文化语义学所要着力研讨的对象
在由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组成的汉字文化圈里(朝、越文字近代改革后已脱离汉字文化圈),词语的跨文化旅行古已有之,主潮是从文化高势位输往文化低势位,如古代中国语汇曾大量进入日本;至近代,词语的跨文化旅行方向逆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译述西学有成,大批日制汉字词涌入中国,若干新概念主要沿着“西—日—中”走势传递。
这种概念的对接与转换,颇有成功之作,恩惠后人多矣;但在对接时如果忽略了异语文在背景、内容及表达方式上的差别,轻率类比、妄加附会,也可能留下败笔,贻误广远(“封建”的滥用即为一例)。
诸如此类纷繁多致的语文演绎状态及其所包蕴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正是历史文化语义学所要着力研讨的对象。
王国维1905年曾将“新语之输入”称之近代最显著的文化现象,认为“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
百年过去,王先生高度肯认的“新语之输入”有增无减,而诸如科学、民主、自由、经济、文学、艺术、封建、资本、教育、新闻、物理、化学、心理、社会、革命、共和、政党、阶级、权利、生产力、世界观、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等诸多关键词的确立,都是在古今演绎、中外对接的语用过程中实现的。
这些充当诸学科关键词的汉字新语,词形和词意大都受到中国因素和西方因素的双重影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间。
故追溯汉字新语的源流,考察新概念的生成机制、发展规律,将展开中—西—日文化三边互动的复杂图景,彰显近现代思想文化的网络状(并非单线直进)历程。
“历史文化语义学”正从这里展开其曲折有致、绚烂多彩的英姿。
“历史文化语义学”不仅标志着近代新名词、新术语研究的提升,使之超越单纯语言学局限,延展至文化史、思想史层面,而且标志着“文化史研究的读词时代”的到来。
它将彰显汉字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及近代文化的“中国元素”,使人们认识到:所谓西学东渐并非西方文化的简单移植,实则中—西—日文化互动的结果;那种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界全然陷入“西方话语霸权”之下的“失语症”的判断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而昭示古今演绎、中外涵化的正途,为现代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文化资源,则是“历史文化语义学”的现实关怀。
(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名词解释
何谓“历史文化语义学”
历史文化语义学的要义,不止局限于对语义作历时性研究,它要求论者在对语义进行考察时,着力于开掘语义变化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文化意涵。
它所关注的是一些关键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术语和概念,通过考察关键术语和概念在不同用例中反映的语义变化,探悉由此传递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