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合集下载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稿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稿一、引言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材中,涉及到了求最大公因数的问题。

这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本篇评课稿将对这个课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二、背景知识和学习目标在进行对《求最大公因数问题》评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习目标。

1. 背景知识在学习《求最大公因数问题》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以下知识:•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能够简化和比较分数;•熟练掌握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理解并能够应用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够将最大公因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入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学习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以下步骤:•首先,通过生动的教学引入,激发学生对最大公因数问题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发现最大公因数的求解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分析1. 课前准备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前,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课件和投影仪;•学生课本和练习册;•黑板和粉笔。

2.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以简单的问题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通过提供一些简单的示例,引导学生探索求解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概念讲解:对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进行讲解和总结;•例题演练:通过一些例题的演练,巩固学生的理解;•应用拓展:引导学生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这节课,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抽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区别,为学生学习约分打好基础。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是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李老师这节课首先以列举法来引导学生找公因数,随后,又用集合图的方式反映12和16的公因数各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12和16的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通过一系列幻灯片的展示,逐一解决了每个问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印象。

李老师在此知识点的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采用了列举法,集合法,利用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了活力。

另外,这节课设计的练习多样化,层次分明。

课堂练习多样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练习中,刘老师启发并引导学生发现求最大公因数还存在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其中最小的那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是互质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后,李老师还向学生介绍了另外一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分解质因数。

总之,本节课选择的题材知识性强,教学设计体现了趣味性、探索性和人文性。

师生共同围绕一个知识情景展开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了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从这本书中学到,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祝福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也让我们在最简单的教育生活中尽享那份幸福与安宁,探讨读书心得。

下面是查字典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心得篇1最近一直在读《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作者用很容易读懂的话语讲述了教育的最最珍贵的道理。

很多的教育案例都充分说明我们人作为子女或者家长身上存在的问题。

正是自身的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和改善而影响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

回想自己的童年,父母是否真的做到了最简单的教育了呢,我想肯定是没有的,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当自己也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最简单的教育?因此真的需要好好的研究自己了。

因为,尹建莉在第67页引用了一句蒙台梭利的话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

我们常常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反思评课稿.doc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我觉得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谷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学生的表现值得我学习。

谷老师思路清晰、语言简炼、教态大方,学生读题、发言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可见平时谷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到位、训练有素。

2、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四种方法逐步呈现(列举法、韦恩图法、筛选法、短除法),体现了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差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很有层次,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步步加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同时,我也有两点不太成熟的思考或者说是困惑的地方:
1、找公因数的方法很多,需不需要进行优化,让学生重点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
2、学生汇报完短除法后,老师是不是应该借助分解质因数的知识对“为什么把除数相乘得到公因数”的道理加以解释?以便学生对这一简便方法理解的更加透彻。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江老师的课,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用复习题为新课做铺垫,一举两得。

由一句学习“温故而知新”导入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恰当,教学内容充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巧妙的语言衔接,变化多端的引导,使整个教学环境有序,师生互动和谐。

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运用灵活,也是整个课堂的亮点。

特别是课堂临时应变能力强,表现出了一位资深教师具备的素质。

在面对着提出问题无人回答的时候,巧妙的一句“谁来试试”,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对问题思考之后回答的信心,重拾课堂的和谐与融洽,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使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沉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江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了求公因数合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习题设计精简,并很有针对性引入了成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对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优秀的。

各位领导、参加图书宣传周启动仪式的各位读者:大家好!正当全县上下万众一心,掀起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新高潮之际,由县文体局主办,县图书馆、县新华书店具体承办,以“知识——你的需求,服务——我的职责”为活动主题;贯穿“全民读书,...通讯稿是拿来在广播站读或者发新闻的,那么你知道篮球比赛活动的通讯稿怎么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篮球赛通讯稿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篮球赛通讯稿篇一3月27日早上,我们班与水工0901半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关于乒乓球通讯稿写的是什么内容,那么,关于乒乓球通讯稿怎么写,你知道怎么写吗?如果不知道,就一起看看小编整理的内容吧!运动会乒乓球通讯稿120xx年11月14日兵乓球爱好者协会于图书馆前举办以“勇往直前,爱拼才会赢”为主题的趣味运...尊敬的王总、各位同事们:今天,我们欢聚一团,共同庆祝公司成立一周年这一盛大节日,在这里,我首先代表老板王总、代表公司管理层,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及节日的祝福!...林老师关于《生活中的轴对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这节课,内容上凸显“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课程理念,设计上充满“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课程观。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李学珍一、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解公因,理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他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1、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2、练习:找15的所有因数:1、15、3、5;35的所有因数:1、35、5、7。

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 ) =( )×( ) =( )×( )18=( )×( ) =( )×( ) =( )×(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4)所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5)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有区别的:(四)通过P 463填一填。

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让学生小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②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③确定最大公因数(六)通过P 45 练一练1找两个特殊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两数12的因数 18的因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来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评价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评价

1、李老师的课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让学生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理解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

重难点把握恰当,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难点是如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

教学手段多样化,多媒体课件运用灵活,也是整个课堂的亮点。

特别是课堂临时应变能力强,表现出了一位资深教师具备的素质。

在面对着提出问题无人回答的时候,巧妙的一句“谁来试试”,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对问题思考之后回答的信心,重拾课堂的和谐与融洽,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放手让学生先自学教材60页-61页。

然后以列举法来引导学生找公因数,随后,又用集合图的方式反映8和12的公因数各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现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公因数是谁,通过一系列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逐一解决了每个问题,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印象。

3、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形成过程,尽可能的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努力出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出求18或27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李老师整节课是通过课件演示,采用了列举法,集合法,在18的因素中找那些是27 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

还指导学生用分解质因数或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4、练习多样化,层次分明。

课堂练习多样化,会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教师语言严谨准确,注意对于学生细节的指导。

6、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提两点建议:1、让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展开探究活动,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2、对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探究不够。

3.在总结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时,次序显得有点儿混乱。

如果在寻找公因数后就让学生总结出公因数的概念,由公因数的概念再引出寻找最大公因数并总结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可能会使课堂显得更加流畅一些。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加减法》中的第1课时内容。

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了因数的意义,会找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

本单元继续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理解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进一步学习化简分数及分数的四则计算作准备。

今天有幸观看了王老师执教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王老师这节课,听后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到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脑、动手、动口,在合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

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过程清晰流畅,各个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学生思维活跃,参与面广。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符合四基目标的整体要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认真地处理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以数学思想来引领数学方法。

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活动。

充分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构建,教师起了教学“支架”的作用,给予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高、学会应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学习体验的需求。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一、发展为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所以课的开始,王老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趣味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精品】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

【精品】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

实验小学《最大公因数》公开课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最大公因数》一课,感触颇深,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钟老师始终情绪饱满,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

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探究。

教学新知识时,钟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内容,钟老师抛出问题后而是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了各种求“9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知识衔接紧密,流畅自然。

在教学中,钟老师首先从学过的因数、倍数谈话引入,然后让学生回忆因数的特征,接着通过一个找因数的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从刚才的同学站立情况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同学站立两次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从而引入新课。

3、重视联系实际,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

钟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问题、场景等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的作用。

4、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习的过程。

钟老师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钟老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5、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

钟老师注重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显出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平实中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6、课堂结构完整,环节过渡流畅。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

最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设计,辨析、填空、讲故事等,题型多样,层层递进,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里巩固了新知,做到了寓教于乐。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指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如果有一个整数是它们共同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也可以说成"公约数"。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授课教师:祁小娟老师一、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祁老师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祁老师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打基础。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 ) =( )×( ) =( )×( )18=( )×( ) =( )×( ) =( )×( )(3) 12的因数 18的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四)通过P463填一填。

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体会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体会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心得体会反思评课稿材料
《最大公因数》听课感想心得
《最大公因数》这一课,新教材要求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导出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使得学生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亲密关系,同时为后面的约分、通分作铺垫,所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葛老师在本节课中,努力将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不乏是一节成功的代表课。

本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去学习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使学生乐学。

以帮助王叔叔家解决铺地砖的问题,引入课题,设计巧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去学习新知。

二、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使学生能学。

葛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
因数才满足王叔叔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总之,教师能变教学生学会知识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能变重视结论的记忆力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能变模仿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以小组合作式学习来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非常好。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找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段兴授课教师:祁小娟老师一、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祁老师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祁老师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打基础。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 ) =( )×( ) =( )×( )18=( )×( ) =( )×( ) =( )×( )(3)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四)通过P 463填一填。

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准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让学生小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②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③确定最大公因数(六)通过P 45 练一练1找两个特殊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两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来突破教学难点:灵活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知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

[知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评课一、分析基础知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准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一是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二、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借助直观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司老师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哪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

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而本节课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形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首先,刘老师从“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最长是几分米?”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用边长不同的正方形方格纸片去摆,通过操作,发现边长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才能正好将长方形纸片摆满,且无剩余。

用边长4分米、5分米、7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摆满,有剩余。

其次对正好摆满和不能正好摆满的原因作出解释。

从而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三、把握内涵外延,准确理解概念的含义。

本节课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五年级《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本xx老师上课,他讲的是五年级下册的《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学生学会熟练正确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为约分做准备的,因此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

庄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及可取之处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环节,庄老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号站立,找12的因数和16的因数,站完让学生说你发现了什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学生发现了有的同学站了两次,这样就找到了12和16的公因数,进而找到了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

2.庄老师的板书设计条理有序,直观具体,学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

我认为本节课可以改进的地方有:
1.例一用韦恩图表示12和16的公因数时,应该让学生用练习本先独立填一填,再全班讲解,特别要强调重合部分怎么填,表示什么。

2.做课本上一道练习题,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时,庄老师带着学生先讲了
几种方法后,又安排学生讨论还有什么方法,我认为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直接小组讨论找方法然后再统一汇报就行。

而且汇报时每种重要及常用的方法都要讲透彻。

3.求完几种情况的最大公因数后,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及方法,分一般情况和特殊情况,这个总结很有必要,但是我认为此处应该这样总结会更有效果: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要先看看这两个数是否有特殊情况,如果有倍数关系,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如果是互质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再按照一般情况求最大公因数。

像短除法等方法,教材上虽然不作为主要内容,但是这个方法非常简洁,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

北京版:五年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北京版:五年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北京版:五年数学下册《最大公因数》评课稿在这节课上,教师利用周围的数学帮李叔叔铺瓷砖专门自然的引入新知教学,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觉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 厘米的长方形。

再把初步发觉的结论进行类推,发觉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 2厘米的长方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摸索1、2、3、6这些数和18、12有什么关系。

这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

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因数的意义。

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例2是学生探究宽敞的平台,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体会、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了各种求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在那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仿照者,充分的挖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充分表达了教师驾驭教材,调控学生的能力。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本节课从总体来看是成功的,教师具有专门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再好的课堂也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就本节课的问题发表一点拙见,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
指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如果有一个整数是它们共同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也可以说成公约数数学最大公因数评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授课教师:祁小娟老师
一、评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45填一填及练一练1、2、P463、4
二、评教学目标:我认为祁老师目标明确、到位
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确凿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评教学重点:重点突出
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四、评教学难点:难点设置合理
灵敏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五、评教学内容的地位:教学内容地位的联系较好
祁老师是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是为今后学习约分的关键性知识点打基础
六、评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1、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大多数学生能确凿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复习
通过复习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揭示课题
(二)揭示课题: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通过课本内容填一填让学生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12=()×()=()×()=()×()
18=()×()=()×()=()×()
(3
)12的因数18的因数
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四)通过P463填一填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且能确凿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同时突破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五)让学生小结: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
②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③确定最大公因数
(六)通过P45练一练1找两个分外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两数是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来突破教学难点:灵敏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1、8的因数:
16的因数:
8和16的公因数:
8和16的最大公因数:
2、观察8和16两个数字的关系(倍数关系)公因数是1、2、4、8最大公因数是8它是这两个数中的较小数
4和89和328和7
3、小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七)用找因数的方法找出5和72和311和193和7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小结: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八)找1和25和68和915和16的最大公因数小结: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九)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①先找出各个数的因数
③确定最大公因数
,较小数是这两个的
2
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七、几点教学建议:
1、找因数复习不到位;
如:(1)12=()×()=()×()=()×()
18=()×()=()×()=()×()
要先讲清楚12等于多少乘以多少……,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2、内容多了一些怕五年级的学生不能完全接受
3、练习题安排的稍有不当对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可再增加几题
一、分析基础知识确凿制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因数、倍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严重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确凿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力目标:一是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二、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借助直观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刘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一张纸上“铺地砖”来让学生尽情摆一摆观察、分析、思考找到规律必须是两数的共同因数才满足司老师的要求得出公因数概念选择种地砖铺的最快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充分的动手中获得新知,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新知以往教学公因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因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因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而本节课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形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刘老师从“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分米?最长是几分米?”这一问题切入引导学生用边长例外的正方形方格纸片去摆通过操作发现边长分别是1分米、2分米、3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才能凑巧将长方形纸片摆满且无剩余用边长4分米、5分米、7分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摆满有剩余其次对凑巧摆满和不能凑巧摆满的原因作出解释从而揭示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三、把握内涵外延确凿理解概念的含义
本节课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教学中刘老师首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找出16和12的因数然后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揭示出“既是16的因数
又是12的因数”这句话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本节课刘老师注意利用反例来凸现公因数的含义在用集合图法来表示16和12的公因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4是18和12的公因数从而让学生明白4只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4不是18和12的公因数不能填在并集里从而进一步明确公因数的概念
四、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提倡思考方法的多样化刘老师确凿把握和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把重点放在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上来鼓励学生找最大公因数方法的多样化
如教学“怎样找12和16的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可能从12的因数里面找16的因数、列举法、对比法、集合图法等等最后教师还补充介绍互质数的相关知识而这个知识点教材只在“你知道”分别作简单的介绍试想我们把这些联系严紧的概念集中在一节课或一段时间内采用交叉对比的形式出现会更有利于学生整体地把握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灵敏地运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本课教学后预设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可能还有些模糊不清课后作业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因此在教学新知的同时设计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层次要分明在概念的反复对比内化中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内在含义从而使学生拓展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