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合集下载

【VIP专享】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VIP专享】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3、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4、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6章)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国文化要略整理(1-6章)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4.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7.汉武帝将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4.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5、当代哲学家张岱年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的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综合,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揭示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的综合,即批判继承两种文化中值得继承的东西。

三、就中国本身的文化传统而言,还要注意儒、墨、道、法四家的综合,即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道家的批判精神,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的观点。

第二章地理状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的舞台,是造成中国文化亘古独立、长生不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文化带有封闭保守特点的环境因素;第二是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第三是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汉代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人也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指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3.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4.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法文的Cultura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就包含了从人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宽泛。

5.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6.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在历史上的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7.文化的核心是人。

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指人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第六章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 孔孟之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字。

仁的意义“仁者爱人”,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正名和统治者立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尊为“亚圣”。

提出要“养浩然之气”,在孔子“杀身成仁”基础上又提出了“舍生取义”。

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提出“仁政”观念。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主张性恶,为善方法是“修身”和“师法”,主张强化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王充的《论衡》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否认天有意志。

3.老庄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苦人。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道”作为最高范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鲁国人。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1)中国文化是由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的一种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以汉文化为主体,并融合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结晶。

(2)中国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①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②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可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③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可分为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④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可分为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⑤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⑥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⑦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可分为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3)中国文化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生生不息、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文化体系。

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发展。

2.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答:在今天来了解中国文化,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需要:(1)世界人民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士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2)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传入给中国文化以巨大的冲击。

因此我们的民族文化要继续保持其独特性,这要求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变化规律,自觉进行有益的文化扬弃,吸取精华,抵制糟粕。

(3)个人提高素养的需要作为中国人,要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熏陶人格,从中体会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气质,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既保有民族传统,又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中国文化要略 程裕祯讲解

中国文化要略 程裕祯讲解

《中国文化要略》是程裕祯教授所著的一部介绍中国文化
的书籍,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地理、历史、学
术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育等。

程裕祯教授在《中国文化要略》中采用了“简论”的方式,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的特点。

同时,他还通过举例和比较等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的内涵和特点。

此外,程裕祯教授还对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争议
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例如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中国
文化的现代化等问题。

这些探讨和阐述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
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有助于启发读者
思考和探讨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总之,程裕祯教授的《中国文化要略》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对于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
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

中国文化要略(上)

中国文化要略(上)
第一章 综论
• 一、“文化”概念界说
(一)中国古代“文化”概念:
• 1、先秦时“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由此引 申为①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 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②由伦理之说导 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③美、善、德行。
• 2、先秦时“化”的本义,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化迁善之义。
西汉
东汉
( 5 )唐五代时期:唐全盛时,东达大海,西 至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南达南 海。
• ( 6 )经宋辽分裂时期,至元版图东北抵鲸 海(日本海)和朝鲜半岛中部,北至西伯利 亚北极圈内,西南接尼波罗(今尼泊尔)、 缅甸、越南,东南临海,幅员极为辽阔。
• ( 7 )至清,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 抵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 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 19 世纪中后期,沙俄掠取东北、西北 150 多万 平方公里的土地。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 5 、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先秦时已 摆脱神学独断,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实用性。 • 6 、重道轻器、重政务轻技艺的文化倾向。 •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 8 、重和谐、重整体、重直觉、重实000~B.C1000年,黄河中下游为 亚热带,比今天高2~3℃。 • (2)第一个寒冷期:B.C1000~B.C850年,殷商至西周,汉 江两次结冰 。 • (3)第二个温暖期:B.C770~公元初年,春秋至西汉,黄河 下游遍生竹梅。 • (4)第二个寒冷期:公元初至600年,东汉至南北朝,长江 南京水域结冰,四月降雪。 • (5)第三个温暖期:600~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长安冬 无雪,可种梅、柑橘 • (6)第三个寒冷期:1000~1200年,北宋初至南宋中叶,太 湖结冰,福州荔枝冻死 。 • (7)第四个温暖期:1200~1300年,南宋中叶至元初,西安、 河南一带生竹。 • (8)第四个寒冷期:1400~1900年,明清时期,太湖结冰数 尺,柑橘冻死。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一.中国古代科技综述中国古代科技停留在经验阶段,科学技术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1.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因此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活动被视为“旁门左道”。

2.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

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讨论,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3.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二.天文与历法1.综述:天象记录: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准确。

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彗星、哈雷彗星、新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

天体测量: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比西方早200年。

敦煌发现的唐代星图绘有1350多颗,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最古老的星图。

历法制定:殷周时期,已有较为准确的历法,殷代四分历定定岁为365.25日,比欧洲早1000多年。

2.二十八星宿: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天象时,选取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的标志,其中每个星宿由若干颗星组合。

二十八星宿又以东、北、西、南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方保护神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相配。

古人认为二十八宿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可以用来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

其次是古人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使之相互对应,将星宿对应的地域称为“分野”。

3.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的重要概念。

4.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节气,这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制定的,它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要略第六章学术思想一、孔孟之道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

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

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

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

1.孔子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

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处也给予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

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①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即《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主张“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

③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由此出发,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许多精辟的东西,直到今天仍有继承的巨大价值。

【精品】中国文化要略名解

【精品】中国文化要略名解

【关键字】精品第一章简论名词解释1.宗教特性说:是任继愈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以及后来的宋明理学在实质上都是宗教。

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潮构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鸦片战争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

2.哲学特性说: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以儒学为主导因素的哲学特性,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凝结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塑造了中国传统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特殊性格。

3.美学特性说:是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是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并且同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联系密切,它的哲学追求是美感和乐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

4.伦理特性说:是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内在特点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等等,追求群体互助,同西方世界的“个人本位”和“自我重心”很不相同。

问答1.简述近几年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概括。

一、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不象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教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长期以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并不是遵循某个神的意思,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有所谓“天”的概念,历代帝王也有祭天的仪式,但就其实质来看,这里的“天“不过是自然而已。

人们通常所说的”天道“,实际上也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

2、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易经·系辞下》),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中国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如果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够达到“和“的最佳状态,也就是人生和社会的最佳境界。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点④精华版《中国文化要略》,考试必备!不但帮助加深记忆,更值得细细品味。

语言和文化不分家,本文值得汉语老师收藏。

专辑共五篇,本文是第四篇,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对外汉语北京】阅读①~⑤篇。

“中国文化要略④”第一章简论第二章地理状况第三章历史发展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第五章汉字第六章学术思想第七章宗教信仰第八章古代教育第九章科举制度第十章典籍藏书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十二章传统建筑1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

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

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

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2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

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

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5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

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

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

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

中国文化要略填空

中国文化要略填空

第六章学术思想一.填空1.儒家的学者有孔子、____、____。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世有人贬称为“____”,除中年一度做过鲁国的司寇和周游列国外,主要是授徒讲学,号称有“____”。

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____》。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____”或“____”。

2.孔子的中心思想是“____”,其教育思想是“____”。

3.汉代的____,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事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东汉____著《论衡》85篇予以批驳。

4.____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

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是____和____。

5.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____,其创始人是____。

6.“经学”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____”。

“六经”一词,早在《____》一书中已出现,指____,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定,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____”。

至汉武帝设太学时,《乐》经已失传,只立了“____”。

此时的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代才用当时流行的____文字书写而成,因此称为“____”;用“____”写成的先秦旧本被称为“____”。

由于二者不但文字有差异,而且篇章、内容和解释、评价也不同,这就使研究者们各有所依,逐渐形成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____”和“____”。

后者的代表人物有西汉的____。

7.北宋“理学四大家”是____。

8.中国有战国时的诸____、汉代____、魏晋____、宋明____和清代____。

9.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是____的《____》。

10.兵家的代表人物是____,其所著《____》是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出自该书。

11.名家辩论名实问题,强调名实相符,发展古代逻辑学,代表人物____和____,后者的“____”是古代最重要的一个辩题。

中国文化要略 第六章 学术思想剖析

中国文化要略  第六章 学术思想剖析

真理,断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心"与"
理"合一,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自己心中。此为理学发展第 一个高潮部分。
Page 24
理学到明代经陈献章(白沙先生)至王守仁(阳明先生),进入 另一个理学发展高潮。 陈献章:原本学习朱学,后思想境界转入陆学。其学说是
“以虚无为基本,以寂静为门户,以宇宙万象为轮廓,以
针对这种无德无形的现象,主张"贵有",反对"贵无"。
Page 21
玄学,实际是以" 本末有无
"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与本性
之学,探求的是宇宙存在的依据,是企图透过宇宙万有的 现象,直接探求其本体和本性。
Page 22
宋 明 理 学
胡瑗(安定先生) 孙复(泰山先生) 讲“砥砺气节” 讲“经世济人” 开“理学”先 河 周敦颐(濂学) 程颢、程颐(洛学) 理 心 陆九渊 陈献章 南宋 张载(关学) 北宋 “理学 四大家”
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良知”表现于行动就
是"良能","知"表现于"行",而不"行"就是不"知",这边是 “知行合一”。
Page 26
李贽,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等著作。 李贽反对儒家的名教,反对专制统治,提倡个性自由和社 会解放,反对泥古崇圣,主张学贵自得,认为儒家经典并
Page 8
老庄思想
老子(李耳) 道家代表人物: 、 庄子(庄周) 。 《道德经》(即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反应老子思想的《老子》) 而 得名。 儒家是" 入世之学 ",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作用偏重于社 会,就个人而言,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 出世之学 "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2)内在特点
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真心英雄威望+10 2008-12-14 08:18
3.中国文化的特点:
1)外在特点
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6.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
“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真心英雄威望+10 2008-12-14 08:18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中国文化要略 第六章 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要略  第六章 学术思想

Page 31
晚清朴学
重今文经,幵从纯学术癿研究丨解脱出来,不议政、改良 癿现实政治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癿探求"微言大义"癿义理学 派。 主要代表人物: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 与以学术研究见长癿俞樾和孙诒让。 章炳麟和王国维,注重文献资料,注重考古资料。
Page 32
Page 33
考据乊学被称为“质朴乊学”,简称“朴学”,也称“考
据学”。 清代朴学源二明末清刜顼炎武、黄宗羲、王夫子、颜元等 几位文学大家。 顼炎武(亭林先生)著有《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以考古求真为宗旨。
Page 28
黄宗羲(梨洲先生),著有《明儒学案》,第一部研究丨国哲 学断代史癿著作,和《明夷待访录》,一部考古论今乊作 ,突出表达其迕步思想。 王夫子(船山先生),著作达70余种,后人集为《船山遗书 》。他总结和发展了丨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 颜元(习斋先生),"四存乊学":《存学》《存治》《存性》《 存人》
朱熹(闽学)
明代
湛若水
Page 23
王守仁
李贽
"理学"实际是宊明旪代癿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癿 “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理学形成受到癿两方面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癿变化,事是佛 教思想癿流行。 朱熹(紫阳先生)主要继承了事程癿"理",认为人性即是真理 ;陆九渊(象山先生)主要继承了事程癿"心",认为人心即是
反应孔子思想癿为 《论语》 。
Page 5
孙子思想癿核心是主张" 性善 "和" 良知
"。
“仁学”理论方面,孙子补充提出了"义",仁是发自内心乊 爱,义是所以为人乊道。在孔子"杀身成仁"癿基础上,孙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术思想
一、xx
1、“儒学”:
第一学说,,创始人孔子,“儒”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最大的思想流派(最早指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2、xx: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鲁文化与周文化一脉相承。

主张“仁”,“仁者爱人”,人本主义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xx: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孟子》,儒家学说亦称“孔孟之道”,
思想核心:
“性善”和“良知”,提出“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进一步发展“人本思想”,提出“”仁政观念(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xx:
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子》,(李斯为其弟子)
主张“性恶”,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一是“修身”,二是“师法”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5、汉代以后,儒学独尊,董仲舒建立“天人感应”(封建统治的理论支柱)
xx,字仲任,无神论者,著《论衡》
二、xx(第二大学说)
1、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著《道德经》,“道家”
其思想:
“无为”“xx”“守弱”
具有自然主义色彩,批判儒家,“入世之学”VS“出世之学”
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朴素辩证法
(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表示世界的本源)
2、xx:
名周,宋国人,著《庄子》,提出内心修养途径,“心斋”“坐忘”
思想核心:
自然无为。

《逍遥游》《齐物论》超然物外。

三、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
1、墨子:
名xx,xx人,代表作《墨子》,
思想:
“兼爱”“非攻”“xx”
2、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三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学方面的突出成就几何学:点、线、面、圆的关系
力学:
杠杆原理
四、法家学说(战国)
1、代表人物:
xx(xx的学生),著有《xxxx》
2、申不害:
“术”术:
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xx:
“法”“循名责实xx(集大成)法:
君主的法令
慎到:
“势”信赏必罚”势:
统治者的权势地位
斥责儒家“以文乱法”,斥责墨家“以武犯禁”
五、汉代经学(由xx独尊儒术而兴起)
1、经学:
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内容极广。

2、“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
3、经学研究古文学派—周公—(东汉)马融、许慎
今文学派—董仲舒郑玄—“郑学”—北朝(唐)孔颖达《五经正义》(认为孔子删订六经)王隶—“王学”—南朝南北观点合二为一(南朝宗王,北朝宗郑)
六、xx玄学
1、玄学:
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
2、(三国)何晏、王弼—(魏晋)嵇康、阮籍—自然主义—(东晋)佛、道流行、玄学衰微“贵无”裴頠、郭象—“贵有”
3、玄学实际内涵:
是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
七、宋朝理学
1、理学:
宋朝时代的儒家学说,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
形成所受影响
(1)儒学内在的变化(“原道”)
(2)佛教思想的流行(心性说)
2、(北宋)xx—张载—“关学”
开先河(用“气”解释事物,经世致用)
胡瑗—周敦颐—“濂学”—程颢、程颐—“洛学”
(《太极图说》)(“理”即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则,也是社会伦理纲常的最高原则)(南宋)朱熹,集理学的大成—“闵学”—一脉相承,“程朱理学”
最高峰(以“理”和“气”解释宇宙人生)
陆九渊,继承了二程的“心”,人心即是真理(吾心即宇宙)
(明)xx—“xx学派”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知行合一”(良知)
李贽,号卓吾,提倡个性自由和社会解放,反映资义萌芽阶段的社会意识,
3、北宋“理学四大家”:
周敦颐、张载、xx、程颐
宋代四学:
濂、xx、关、闽
八、清代朴学
1、朴学:
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考据学”,乾嘉最辉煌—“乾嘉学派”
2、(明末清初)xx:
清代儒林第一人,以考古求真为宗旨
经世致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xx:
精于史学研究,具有民主思想,
《民儒学案》:
第一部研究了xx哲学断代史的著作
xx:
《船山遗书》,总结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高峰颜元:
“四存之学”:
《存学》《存治》《存性》《存人》
(xx以后)xx:
人物—xx、xx、xx
特点—稽考汉代学者的经书旧注
皖派:
人物—xx、xx、xx、xx
特点—宗古求是,注重文字,核勘和训诂
xx派:
人物—xx、xx
特点—注重史学研究
(晚清)重今文经,形成新的探求“微言大义”的义理学派人物—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章炳麟、王国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