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教材-公共管理知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B途径下的公共管理,即以企业管理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其主要特点如下:1.背景:B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政府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也促进了企业管理思想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

2.含义:即将企业管理的理念、方法应用于公共管理领域,强调效率、效益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

3.性质:1)B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将公共管理者视为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强调管理者的能力和技能,注重管理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2)以研究取向而言,B途径注重理论性、量化的,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模型分析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B途径下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1)视公共管理为企业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2)在教学研究上注重理论性、量化的研究方法;3)以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注重管理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四.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1)政府职能转变,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政策制定和社会调节转变,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

(2)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强调效率和效益,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公共管理的社会化,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共赢。

(4)公共管理的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管理将更加依赖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5)公共管理的全球化,国际合作和交流将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趋势,促进公共管理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最后,科学技术革命也是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

政府需要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发展新的管理方式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其实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从城市的规划建设到社区的服务设施,从公共交通的运营到环境保护的措施,公共管理的身影无处不在。

那么,什么是公共管理呢?简单来说,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还包括各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

这些组织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些非营利组织在扶贫、教育、环保等领域积极开展活动,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的职能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是决策职能,这就像是为公共事务的发展指明方向。

管理者需要根据各种信息和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推动公共事务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组织职能,它涉及到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

要让各个部门和人员能够协同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

然后是协调职能,公共事务往往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和冲突,是保证公共事务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再就是控制职能,通过对公共管理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确保公共管理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公共管理所遵循的原则也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是法治原则,公共管理的行为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做到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责任原则,公共管理者要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接受社会的监督和问责。

然后是服务原则,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

还有公平原则,要确保公共资源的分配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发展时期(新公共行 涌现大量新流派、理论和方法,综合性研究成为主题 政管理时期)
古典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学派(确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原则、管理的组 织架构)
公共财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西方公务员制度差异、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优势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是什么)与传统人事行政管理(局限性是什么)差异 公共管理法律基础 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方面
组织(行政)文化的含义和作用;行政伦理主要是指行 公共组织文化和伦理 政主体的公共责任,政府的公共责任如何定位、自律和 他律 传统行政方法: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 教育手段 政府治理工具 当代治理新工具: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着付费、合 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 权交易、内部市场)、工商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 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顾客服务、标杆管理 、流程再造)、社会化手段(听证、志愿者服务、公众 参与) 组织发展是组织变革的一种干预和介入技术 组织变革指一种旧状态转为另一种新状态
公共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全球公共部门改革浪潮以及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国外 公共部门改革的内容和方向: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 市场化、社会化;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强化改革法律保障) 三、行政理论发展阶段 形成时期(科学管理 运用工商企业科学管理理论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学,主要 时期) 提倡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强调绩效管理 成长时期 将行为科学运用于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研究,研究重点转 移到人本身,强调人的行为、作用、组合及人与组织、 环境的关系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体系
一、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管理流派 科学管理学派(核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泰罗 韦伯 法约尔 人际关系学说 需求层次理论 行为科学阶段(注重 双因素激励理论 人的心理和行为研究 、非正式组织的影 X-Y理论 响) 不成熟-成熟理论 动态平衡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 二、公共管理基本理论 领域 内容 公共预算、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政府采购、转移性 支出)公共收入(税收、政府收费、公债) 梅奥 马斯洛 赫兹伯格 麦格雷戈 阿基里斯 巴纳德 卢因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第一章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

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

③强调产出控制。

④转向部门分权。

⑤转向竞争机制。

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

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

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

⑤改变现行的政策。

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

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答:①技术性技能。

②人际关系技能。

③概念化技能。

④诊断技能。

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

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

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

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

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

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

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

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

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

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

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

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各级部门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策划、组织、协调、执行和监督的过程。

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对于保障社会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概念、特点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一、公共管理概念及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按照法定职责,通过组织、管理资源,推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和解决。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公共性:公共管理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解决公共问题并提供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所涉及的资源和权力是属于整个社会的,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所有。

2. 非营利性:与商业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过程和目标没有盈利性质。

政府以保障和满足社会公众利益为主要目标,而非追求经济利润。

3. 组织性:公共管理必须通过适当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化的管理手段来实现。

政府及其各级部门是公共管理的主体,他们负责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资源,推进公共事务的发展。

4. 科学性:公共管理应该基于科学研究与实证分析,运用科学的管理原理和方法进行管理,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实现效率、公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公共管理涉及到各种理论和模式,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理论基础:1. 政府管理理论: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政府管理理论包括行政管理理论、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理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等。

这些理论主要关注政府行为与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性和可行性。

2. 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管理中的组织问题是一个关键议题。

公共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组织的结构、功能、领导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公共组织的效能和服务质量。

3. 公共决策理论:公共管理需要制定和执行各类决策。

公共决策理论主要研究公共决策的政策形成、决策过程、决策方法与工具等,旨在提高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参与度。

4. 公共管理伦理学:公共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基础知识是指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

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是保障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以下是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过制定、执行和监督政策、规划和项目,以实现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

公共管理包括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公共资源的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公共管理有各种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行政效能理论、公共参与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市场机制来选择最优的政策。

行政效能理论关注政府机构的运作效率和效果。

公共参与理论强调公众参与决策和实施过程,提高政策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三、公共管理的方法公共管理的方法包括政策分析、项目管理、绩效评估等。

政策分析是对政策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研究和评估。

项目管理是指对公共项目进行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

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组织和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以提高管理效能。

四、公共管理的技能公共管理需要一些特定的技能,包括政策制定、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

政策制定是指通过调查研究、意见征集、决策制定等步骤来确定政府政策。

组织管理是指对政府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和激励。

沟通协调是指与政府部门、媒体、公众等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五、公共管理的挑战公共管理面临一些挑战,如政府职能重叠、腐败问题、公众参与不足等。

政府职能重叠会导致资源浪费和决策混乱。

腐败问题会损害公共信任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公众参与不足会导致政策缺乏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包括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能。

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运行机制,通过公共管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能够更好地保障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和解决公共问题。

然而,公共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提高管理效能,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完整版)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一.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历年真题考察过)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公基管理知识02

公基管理知识02

公基管理知识02
一、公共管理概述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中进行管理和行政活动的过程。

公共管理领域涵盖广泛,包括政府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管理等。

公共管理旨在提高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二、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1. 提高政府效率
通过公共管理,政府可以更好地管理资源,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和期望。

2. 促进社会稳定
有效的公共管理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解决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保障社会安全。

3. 保障公民权益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使公民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三、公共管理实践案例
1. 美国政府的应急管理
美国政府在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紧急情况下,展现出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迅速采取行动,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2.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管理
新加坡政府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设了现代化城市,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

四、公共管理的挑战与思考
1. 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共管理存在着不透明和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改革,提高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2. 公共管理的创新和现代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创新,推动公共管理现代化,适应社会的需求。

五、总结
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各方的利益和发展。

只有加强公共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各方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

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创新功能;(5)约束功能;(6)效率功能。

11.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臵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常识包含管理学常识和行政管理知识。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1)以目标为中心;(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

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

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

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在公共管理领域,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组织管理、公共政策、公共经济和行政法律等方面,介绍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

一、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组织的建立、运行和发展。

在公共管理中,组织可以是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或其他公共服务机构。

为了有效管理这些组织,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技巧。

首先,组织结构是组织管理的基础。

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确保责任的分配和工作的协调。

在组织结构中,通常有上下级关系和部门划分。

上级可以制定政策和指导方针,下级负责具体实施。

部门之间的划分可以根据功能、地域或其他因素来确定。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关键。

在公共管理中,招聘、培训和激励员工是重要任务。

招聘合适的人才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第三,决策制定是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公共管理中,决策通常是团队或高层管理者做出的。

为了做出明智的决策,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评估各种选择,并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

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政府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公共资源的分配。

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政策制定者需要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他们需要了解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确定是否需要政府干预。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可以推出限制排放的政策,以减少污染。

其次,政策制定者需要收集相关信息。

他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咨询来了解问题的细节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

例如,在教育领域,政府可以与教育专家、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第三,政策制定者需要评估各种政策选择的可行性和后果。

他们可以使用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和其他工具来帮助决策。

例如,在医疗保健方面,政府可以评估不同的医疗政策,以确定哪种政策可以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保持可持续性。

最后,政策制定者需要实施和监督政策的执行。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公共管理(总分:127.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67,分数:67.00)1.下列选项中的哪一组是关于行政行为从属性的正确理解?( )①行政行为的实施必须有法律依据②行政行为必须在行政机关首长指令的范围内实施③行政行为一经作出,相对人必须遵守和服从④行政行为是受法律约束的行为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分数:1.00)A.B. √C.D.解析:我国提倡依法治国,行政行为自然也不例外,需要依法行政,可直接选出①④,而②将行政行为视为首长的个人意愿,③则不管行政行为是否恰当,是否合法,就要求相对人绝对的服从,这都是与依法行政相悖的,所以选B。

2.根据现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但不包括其中的( )。

A.党群专职工作人员 B.工勤人员C.政府组成人员 D.国务院各部部长(分数:1.00)A.B. √C.D.解析:本题属识记内容,《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适用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因此正确答案为B。

3.以下组织结构形式,能够有效结合组织的纵向垂直管理和横向水平管理的是( )。

A.直线指挥式 B.职能参谋式 C.事业部制D.矩阵式(分数:1.00)A.B.C.D. √解析:如果我们对矩阵式组织结构的概念理解的话,很容易选出答案。

它的定义是将职能管理人员沿纵向排列,同时将负责产品或独立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横向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因此它能够符合题干要求。

4.揭示公共部门管理人员具有“相互制造工作”特性;从而导致管理机构不断自我膨胀规律的法则是( )。

A.寡头政治铁律 B.“跳板”法则 C.彼得原理 D.帕金森定律(分数:1.00)A.B.C.D. √解析:我们先来了解以下定义:寡头政治铁律是指任何现代组织都将趋于集权化、官僚化、寡头化,最后为少数大众的“公仆”所控制。

跳板法则是指在保持命令统一的前提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专注于重大问题。

公共管理基础章节知识点

公共管理基础章节知识点

公共管理基础1-11章基本知识点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理论的演进一、管理的含义管理是人类社会协作劳动和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公共生活相伴而生的。

管理的定义为: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具有六点基本含义。

二、管理的职能最早系统并明确分析管理职能的是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他提出“五职能说”。

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

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三、管理学管理学是研究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学是科学知识体系,而科学知识体系创造性的运用就是艺术。

四、管理理论的演进管理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管理理论演进的四个特点。

第二节行政与行政理论的发展一、行政的含义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简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

行政的特点: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相关概念辨析政治与行政。

威尔逊和古德诺的观点。

行政与立法、司法。

这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行政是有别于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国家权力。

三、行政学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学科。

简言之,行政学是系统地研究行政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从四个方面把握行政学的定义。

四、行政理论的发展行政学兴起的原因和著名代表人物。

行政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成时期;成长时期;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理论特征和代表人物。

第三节公共理论的兴起一、公共管理概述公共管理理论三次重大理论转换: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

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评;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

二、对公共管理理论的不同理解将“公共管理”等同于“公共行政”;将“公共管理”当做“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将“公共管理”看做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个新的学科框架。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中国的公共管理组织主要包括: 政府组织:各级各类行政机关。 准政府组织: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但又经政府授权具有某种行政职能,如气象 局、地震局、专利局、商标局、证券监会、贸促会等。 公益性国有企业:西方称为公共企业,主要是指公用事业、公共交通企业。 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指公共性教科文卫体单位。 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它们的活动具有中介性、独立性、自律性、公正性、 权威性。如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 非官方的民间公益组织:包括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向国家民政部门 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各种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主要是指城市中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中的村民委员会。 其他公共管理主体:8个人民团体;基层的草根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农村合作社组织。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公共管理的由来及其特征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政府体制及其改革
一、公共管理的由来及其特征 (一)公共 管理的由来 1、20世纪70年代末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 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的发展 企业经营机制与市场活力的示范效应 公民自治与公民社会的崛起 政府治理的三大危机:经济上的财政危机、组织管 理上效能危机与政治上的信任危机
实践中对政府变革的需求: 更少的税收、更多的服务 更少的官僚、更好的治理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绩效 更少的管制、更多的服务 更少的支配、更多的自主
政府改革的回应: 探索治理新模式:民主化、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绩效化 政府内部的再造:实现内部取向转向战略、顾客、结果取向 善政向善治转变:独自打保龄到合作治理 角色与行为调整:更好地满足外部需求,以增加适应性。
(2)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公共管理主体是指以政府为核心、非政府的公共部门(非政府 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为重要补充、在私人部门和公民积极参与下的 公共事务治理主体及其组成的网络体系。 ——政府依然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核心主体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是补充力量 ——公共问题的解决更多是合作治理的网络行动 ——关注私人部门角色的变化(不是主体但离不开其参与) 此外,公共管理人员范围的扩大。

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

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一、引言公共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须了解的基础性知识,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

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编写和运用对于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提升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重要性、编写原则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重要性1. 提升公众素质和文化水平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可以帮助公众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领域的基础知识,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

这种教材有助于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社会公众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2. 提高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决策水平对于管理者来说,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运用可以帮助其更全面地把握各领域的基础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决策水平。

管理者需要具备跨领域的综合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和问题,实现组织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编写原则1. 系统性原则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应该具有系统性,全面涵盖各领域的基础知识,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习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实用性原则教材应该具有实用性,内容要能够贴近实际工作和生活,有助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

3. 更新性原则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内容应该及时更新,跟上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步伐,确保知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四、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的实施效果1. 提升个人素质通过使用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学习者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2. 增强组织竞争力管理者通过运用公共基础知识专项管理教材,可以更好地把握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配置,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知识第一章公共行政概述一、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构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二、公共行政构成要素(一)公共行政的主体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行政组织。

所谓公共行政主体,是指执掌公共行政权力、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

主要分为:(1)职权性公共行政主体。

一般为政府部门,有着结构严密、分级有序、分工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着十分广泛的社会事务;(2)授权性的公共行政主体。

授权性行政组织是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而具有公共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主体。

(二)公共行政的客体公共行政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

(三)公共行政的基础公共行政是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的。

(四)公共行政的目的满足公共需要,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

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为社会成员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提供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

(五)公共行政的功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一部分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能阻止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

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能减少其他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

公共产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如:社会治安、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我国政府主要有五大经济职能:政策指导职能;宏观调控(经济调节)职能;培育、完善市场机制职能;检查监督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

3.文化职能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以下四类: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发展教育的职能、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发展体育职能。

4.社会职能我国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三类:社会保障职能、环境保护职能、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的主要职能党的十六大对政府职能又作了新的概括,指出政府主要承担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这四大职能,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认识。

三、运行职能(具体职能)从过程的角度看,行政职能主要有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五项。

其中决策(计划)和控制是管理基本职能。

【课堂练习】社会救济和弱势人口的救助属于政府的()。

A.调节社会分配职能B.组织社会保障职能C.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职能D.提高人口质量职能第三章行政组织一、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是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

在我国专指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办事机构。

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行政目标、机构设置、权责划分、职位配置、人员结构、管理方式、运行程序和法律规范。

二、行政组织设置原则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主要有精干效能原则、依法设置原则、按需设置原则、职责权相统一的原则、适应发展原则、为民便民原则。

其中按需设置原则是行政组织设置的根本前提。

三、行政组织的类型按照行政组织的职权范围和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领导机关领导机关是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核心,决策和执行的指挥机关;是行政组织的中枢。

2.职能机关职能机关指各级政府中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专业方面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

3.辅助机关辅助机关是为了使行政首长或专业职能机关顺利地进行管理活动,在机关内部承担辅助性工作任务的机构。

辅助机关可分为政务性或事务性、综合性或专业性的辅助机关。

4.参谋咨询机关参谋咨询机关是一种现代政府的组织形态,通常指汇集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政府官员来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论证政策方案的行政机构。

5.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是人民政府派出的国家行政机关,我国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主要有三类:地区行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6.临时机关临时机关是领导机构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或为调查某一事件,而从各个政府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临时性组织。

四、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问题行政层次即行政组织内的层级数目,按级别分为高、中、低、基层,呈金字塔式。

行政层级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层次数目必须适当。

行政幅度即一个层次的行政机构或行政领导所直接、有效控制的行政机构或人员的数目。

在被管理单位或人数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

【课堂练习】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行政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为()。

A.一致B.正比C.反比D.没有关系1第四章行政领导一、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各级行政首长和领导集团通过决策、指挥、监督、协调等手段依法行使权力与影响,以完成行政任务的活动过程。

二、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行使行政权力,在行政领导活动中承担相应责任,处于领导、决策地位的人员。

(一)行政领导者是职位、权力、责任的综合体职位、权力、责任是行政领导者实施行政领导活动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

职位是行使权力、履行责任的前提;权力是行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活动的资格,是承担责任的手段;与职位、权力相比,责任是本质、是核心。

(二)行政领导者的技能成功的领导者依赖于合适的行为、技能和行动,领导者的三种主要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技术技能是一个人对某种类型的过程或技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2.人际技能是有效地与他人共事和建立团队合作的能力。

组织中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不能逃避人际技能的要求,这是领导行为的重要部分之一。

3.概念技能是按照模型、框架和广泛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

第五章公共行政的过程一、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一)行政决策的类型1.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决策实施的结果也能够确定。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2.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4.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个人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所做出的决策,叫做个人决策,这是在政府系统内常见的一种决策方式和决策类型。

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做出的决策。

集体决策往往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二)行政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brain storming)法:会议的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2.德尔菲(Delphi)法:由美国兰德(RAND)公司命名并首先使用,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

(三)行政决策体制行政决策体制包含领导决策系统、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专家咨询系统、信息支持系统。

行政决策体制的四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

领导决策系统是核心系统,是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信息支持系统是行政决策神经系统。

(四)行政决策程序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诸环节的先后次序与步骤。

著名学者西蒙认为决策程序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报活动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找出差距,界定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第二阶段是方案设计活动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提出各种各样的决策备选方案。

第三阶段是选择方案阶段,也就是决策阶段。

第四阶段是审查方案阶段,对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

二、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公共政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一)行政沟通行政沟通是指行政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层级之间、人员之间借助一定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和情感信息,交流情报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1.行政沟通的类型(1)沟通的确定性划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2)信息流向划分: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3)沟通的线路划分:单向沟通、双向沟通;(4)沟通工具划分: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上沟通。

2.行政沟通的模式(1)轮型是两个层次的沟通。

存在一个沟通中心,而其他各点则只能与沟通中心发生联系,彼此无相互沟通的渠道。

(2)链型是三个层次的单线沟通。

上下信息的传递是采取上层与底层无直接联系,通过中间层进行沟通的方式。

(3)环型是三个层次的沟通。

各个信息沟通点的地位是平等的,成员只能与临近的两个点发生关系,其他各点则相互隔离,无法沟通。

(4)全通道型表现为交错沟通。

各沟通点可以和其他所有的点发生关系,各类信息可以相互沟通,没有信息中心。

(二)行政协调1.行政协调的含义行政协调是指协调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行政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的一种管理职能。

2.行政协调的类型(1)从对象上看,可以分为对事的协调与对人的协调。

(2)从范围上看,有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

(3)从内容上看,有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

(4)从性质上看,可分为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

(5)从方式上看,可分为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

(6)从途径来看,可分为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三)行政控制1.行政控制的含义行政控制指的是行政领导者和工作人员为了掌握所辖领域内工作的局势和进程,使行政向前推进,调动所属成员上下一心地努力完成任务所采取的措施。

行政控制的前提是计划,并要有组织机构作保证。

2.行政控制的方式行政控制的方式大致有两种,即上下对立的控制方式和上下协调的控制方式。

前者是以力服人,采用管卡压等手段,后者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

3.行政控制的前提行政控制要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有计划;二是要有组织机构。

行政控制的基础是信息。

检查监督是实行行政控制的主要手段。

4.行政控制的过程行政控制的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为确定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三、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活动,以达到改善行政管理,规范行政行为,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