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优化设计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试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优化设计的角度,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思想火花,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优化;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267-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栋梁。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于今天的课堂,这已成为世界的共识。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呼唤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那么,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笔者在这一方面与同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承担了一项市级课题《通过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与实验》。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增强问题意识,优化问题设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由之路。

我们在两年多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问题设计的多种策略,现择要介绍几种课堂提问的方式策略。

一、因材施教难易适度的提问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课堂提问涉及学生面要广,使他们都能开动脑筋,认真思考,锻炼思维。但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其水平参差不齐,提问就要因材施教。对基础知识的提问,以中后生为主;对知识能力难度较高的问题要选择优中生,带动困难生拓宽思维,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吃得饱又吃得好。

同时,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能力,难易要适度。就像摘桃子,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既不能让学生坐在地上就能摘到因而丧失锻炼价值,也不能让学生搭梯子也摘不到最终一无所获。

例如在教学鲁科版初中生物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启入新课时,提出下列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鸟是能够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那么,鸟为什么会飞呢?如果把人工做的翅膀绑在你的双臂上,你会飞吗?你为什么不会飞?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进一步提问:这是因为鸟除了具有翅膀外,还在形态结构上、生理上具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而人不具有这些特点,所以人不会飞,那么鸟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有哪些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呢?

这样难易适度的提问,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深入思考,

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收获。

二、化整为零逐层推进的提问

教师必须要有大局观,立足于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设计好一节课的中心问题。但是,抽象复杂的中心问题过大,会让学生因无从入手而失去兴趣,因此,就要化整为零,把大问题化成一组相关联的具体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最终解决中心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创造的激情,达到思维的深度、广度。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时,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初读这首诗,说出诗人写到的几种事物。(渭城客舍、朝雨、柳树、朋友二人、酒、阳关城)(2)该诗最具典型性的处所是什么?(客舍、阳关城)(3)饮酒在日常生活中常说明什么问题?(仪式、场合)(4)诗中最具意象的事物是什么?(柳,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5)你能根据前面的四个问题说出这首诗属于属于哪种类型?(送别诗)(6)该诗表现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依依惜别)。这样层层发问,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三、天女散花纵横发散的提问

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同一材料的理解也可以是多角度的,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

学生就会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非止一条,他们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例如在学习鲁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五章《电功率》知识后,对于灯泡为什么变暗,老师可从多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从外部(可能是外层附着了一些灰尘)和内部(也可能是灯丝升华现象后在灯泡壁有发生了凝华现象,还可能是功率变小了)两个角度,而内部原因也可能是多个(是灯丝升华后变细电阻变大是功率变小或自身电压变小)。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从多个角度去发散。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解决了本课的问题,而且有效地进行了纵横联系,既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打破常规逆向提问

逆向思维是人们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

“司马光砸缸”是尽人皆知的故事。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我们教师常

采用此种方式发问,促进学生逆向思考,会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另有蹊径,情趣盎然。

五、突出比较求异提问

针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联系设计问题,旨在判定他们的同与异、优与劣。“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如善于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可激化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鲁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电流和电压》时,就可以用这种提问方式。“电流”和“电压”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回忆“水流”和“水压”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然后再用“水流”“水压”和“电流”“电压”进行类比,这样也就很容易的理解了电流是自由电荷在电源形成的压力下按一定方向流动。再如学习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七章《电磁感应》,学生对“切割”意思不清楚,老师就告诉学生,就像“割小麦”一样。刀刃必须和小麦相碰,不管是正碰还是斜碰,都能割下小麦。而刀刃竖起来则割不到小麦,从而形象的引导学生理解了“切割”的意思。

设计这类问题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不宜在课上引导同学去比较。

六、展开想象引导提问

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激情的源泉,是科学创造的雏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