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8664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5.png)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题乌江亭》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ab46e0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1.png)
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杜牧王安⽯李清照《题乌江亭》⽐较原⽂:叠题乌江亭①王安⽯有战疲劳壮⼠哀,中原⼀败势难回。
江东⼦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来③?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常的悲哀,中原⼀败之后⼤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卷⼟重来?疑难点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兵败⾃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诗,表现了王安⽯对项⽻失败的看法。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胸襟不够宽⼴,如果项⽻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重来。
⽽王安⽯则根据⾃⼰的理解,认为项⽻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弟还在,项⽻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弟卷⼟重来,以为他们不⼀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
江东⼦弟多才俊,卷⼟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咏史诗。
“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刎之处。
项⽻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兄,羞愤⾃杀。
这⾸诗针对项⽻兵败⾝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普通常识,并暗⽰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
项⽻遭到挫折便灰⼼丧⽓,含羞⾃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呢?“男⼉”⼆字,令⼈联想到⾃诩为⼒能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羞愤⾃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地⽅千⾥,众数⼗万⼈,亦⾜王也”的艺术概括。
杜牧古诗词《题乌江亭》PPT
![杜牧古诗词《题乌江亭》PPT](https://img.taocdn.com/s3/m/1cd47c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4.png)
感谢聆听
——主讲人
诗词内容
本部分包括诗词、关键字词解释、诗句翻译,是古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 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少能诗文
十几岁时,杜牧就将兴趣与时事相结合,为《孙子兵法》 做注,并理论联系实际,给讨伐藩镇的领导出谋献计,大 获成功。 二十三岁时,杜牧写下名震天下的《阿房宫赋》。至今, 学生们还在背诵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二十六岁时,杜牧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五名的名次,金榜 题名。 杜牧天生就有女人缘,而他也同样钟情于女人,他用他的 才华,将女人写进诗中,他赞美女人“娉娉袅袅十三余”; 他怜惜女人“落花犹似坠楼人”;他将女人融入历史“铜 雀春深锁二乔”…
张好好
进士及第后,杜牧在自己的上司——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家中,邂逅 了年仅13岁的张好好。张好好是乐籍的一位歌女,她年轻貌美、色 艺双绝,杜牧当时还是一个单身汉,才子佳人,一见钟情。 可是,张好好出众的才貌同样吸引了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他利用 手中的权势将张好好纳为小妾。而在别人屋檐下觅食的杜牧只能临 渊羡鱼隔山空好音。 没想到,几年后在洛阳又遇张好好,此时的她已被沈述师抛弃,沦 落到以当垆卖酒为生。当年风姿绰约的女神成了“卖酒女”,美人 风姿不再,造化弄人,杜牧深为唏嘘同情。感慨之下,他写下长篇 五言诗《张好好传》。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 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 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 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 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 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 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 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 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316f4fa502d276a200292e85.png)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绝句鉴赏:乌江亭 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 据 《史记·项羽本纪》 所载, 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 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 这 时只剩下二十八骑。
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 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 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 愿自刎而死。
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 的观察角度出发, 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唐代诗人杜牧的 《题乌江亭》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 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 胜负乃兵家常事, 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 儿。
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 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 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 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 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
初唐进士、 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 观点与李清照近似: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咏 项羽》)。
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 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 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
上述的观点尽管角 度不同, 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 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 析问题。
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 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 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 都不可能卷土重来 了。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d11cc0f90f76c661371a32.png)
杜牧《题乌江亭》诗词赏析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项羽自刎乌江的诗
![项羽自刎乌江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0c22c70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2.png)
项羽自刎乌江的诗
(1)《题乌江亭》-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2)《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3)《咏项羽》-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的当做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扩展资料:
前203年(汉四年)楚汉鸿沟划界后,项羽领兵东归,刘邦也欲西还。
这时张良、陈平对汉王说:“汉有天下大半,诸侯皆附之。
楚兵疲食尽,这正是天亡楚国之时。
今若勿击,真所谓‘养虎遗患’。
”刘邦听从。
前202年(汉五年),刘邦一面派使者联络各地诸侯王,约定共同灭楚,一面亲自率军追击项羽。
十二月,项羽败逃,至垓下,被围(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自垓下突围后,行至阴陵迷路,为汉军追上,再退至东城。
向东至乌江亭自杀身亡。
此乌江以亭制隶属于东城县。
据《舆地广记》载:“乌江本秦东城县之乌江亭,项羽欲渡乌江即此。
《太平寰宇记》称:“乌江县本秦乌江亭,汉东城县地。
”。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
![题乌江亭(含对比阅读和怀古永史诗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42612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5.png)
批判项羽的骄傲自大
杜牧认为项羽的骄傲自大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过于自信,忽视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
惋惜项羽的命运
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项羽命运的惋惜,认为他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最终以悲剧收场。
杜牧对项羽的评价
对后世的启示
项羽的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成功和失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实。
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英雄末路和生死抉择的场所,为诗歌营造出悲壮的氛围。
江水、落日、秋风等自然意象
通过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英雄末路的悲凉和无奈。
这些战斗意象的运用,展现了项羽昔日的英勇和霸气,与今日的失败形成鲜明对比。
铁骑、长戟、战袍等战斗意象
直抒胸臆
诗人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项羽的敬仰和对其失败的惋惜,情感真挚而强烈。
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项羽的人生历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故事激发了人们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对历史和英雄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开创历史新篇章
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推翻了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他的事迹和影响一直流传至今。
项羽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05
CHAPTER
艺术手法分析
03
英勇与懦弱的对比
惋惜项羽失败
诗中通过项羽的失败,批判了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和重视敌人,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批判轻视敌人
杜牧在诗中强调了果断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是导致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强调果断决策
题乌江亭的主题思想
肯定项羽的英勇
杜牧在诗中肯定了项羽的英勇和军事才能,认为他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与史书记载对比
与同时代作品对比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c173d79b0740be1e640e9a09.png)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意思“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古诗词作品《题乌江亭》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翻译】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杜牧诗三首》之3《题乌江亭》
![《杜牧诗三首》之3《题乌江亭》](https://img.taocdn.com/s3/m/c5311e0e03d8ce2f006623c1.png)
3、 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4、 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此 诗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了诗人对 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忍辱负重的批评。另一方 面,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在表达了自己的批 判、惋惜的同时,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 怀) 因为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 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 应有“败不馁”的精神,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 知”。
延伸:课本探究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自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A、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肯:怎肯)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 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 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杜 牧 诗 三 首
关于诗人:
杜牧(公元03~852), 字牧之,晚年居长安城南 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 “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 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 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 称“小李杜”。其诗风格 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 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 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 诗和绝句。
败身亡的史实,发表自己对“项 羽自刎”的看法,在表达惋惜同 情之余,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 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 暗寓讽刺。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https://img.taocdn.com/s3/m/dc0df3c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3.png)
题乌江亭杜牧杜牧《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就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据说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尽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实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船等待,曰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肢王也。
愿意大王急渡。
今独臣存有船,汉军至,无以涧。
’项王苦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并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到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为于心乎?’······实乃自尽而死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指大丈夫能屈能伸,理应承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利以后,整顿以期一触即发。
【白话译文】胜负这种事就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就是就可以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就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肢王也”的艺术归纳。
杜牧《题乌江亭》PPT
![杜牧《题乌江亭》PPT](https://img.taocdn.com/s3/m/e36dc87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f.png)
翻译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 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 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写作背景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议论战争成 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 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 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 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 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感谢聆听
——主讲人
成就综述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 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 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 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 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 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 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 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 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 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 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 表明了“败不馁”词、关键字词解释、诗句翻译,是古诗词的重 点内容。
原文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 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 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 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 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全诗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3650e8910ef12d2af9e7ce.png)
杜牧《鹤》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杜牧《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唐.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全诗翻译及视频解读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全 杜牧《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 可知”全诗翻译赏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 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 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 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 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 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 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 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 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 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 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 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 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
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 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 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 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 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 《题乌江亭》
![杜牧 《题乌江亭》](https://img.taocdn.com/s3/m/f4443351caaedd3383c4d3f3.png)
杜牧《题乌江亭》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⑴胜败兵家事不期⑵,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https://img.taocdn.com/s3/m/589eab84f8c75fbfc77db2e8.png)
• (河一参废2春步)考,李色描:抒诗,写(发以二 汴了1描)句 水对写李就 春隋为诗春 色王主重色的朝,在常典衰触通在型亡景过、代和生叙豪表对情写华─物。汴不─是一河再隋人句春。堤非正色三柳的面和、色感重隋四来慨笔宫句抒。写的进写皮汴荒诗 感看慨似。为皮汴诗河以洗议刷论“为罪主名,”欲,夺实故则予巧,妙虽地用对了亡翻国案之法君,进 实行际了上强只烈为的大斥运责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 罪反倒更加坐实了,角度独特。
• ⑵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 明。
汴河曲 [唐]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 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 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 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 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
西施 罗隐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 三、四句运用对比、反问。
• 通过吴、越兴替史实的对照,表达作者对 历代亡国者推诿责任的痛恨,对真正祸国 殃民者的痛恨。
• 李诗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轰轰烈烈的事业, 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 题乌江亭秒懂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 题乌江亭秒懂](https://img.taocdn.com/s3/m/c786c23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24.png)
题乌江亭(杜牧翻译)乌江亭,顾铺十里长云外,江上春风生,桃李芬菲,苍茫有归客。
翠色手亲自,寥寥鱼玲玲。
别字史人间,独倚西江冷〖一〗。
漠漠自云北,涛涛任沙东。
而我羡真不悦。
忘南以求西,欲为英魄凤。
侍郎怀庙堂,益若情兰倾。
不糊枣、不寒杨,远芳侵别京。
甚哉乎君子,悬托传世情。
天下苍茫,何时会相见!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翻译的作品,原作是苏轼的《题乌江亭》。
杜牧将苏轼的诗意翻译成了以汉字编写的纯文字,通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原作中的情感与意境。
首先,杜牧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了乌江亭的景象。
他描述了乌江亭的位置相对于顾铺的距离,以及江上春风的感觉。
接着,他用几个简练的词语描绘了周围的桃树和李树花开的美景,以及茫茫大地上游子归乡的情景。
在第二段,他使用了“翠色手亲自,寥寥鱼玲玲”这样的文字,表达了对远方故乡、亲人以及渔家的思念之情。
他通过简单的描写,将诗中的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杜牧写到自己远在北方,沙漠广袤,却心系南方,渴望回到家乡的愿望和决心。
他希望以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展现英勇与美丽。
接着,杜牧用深情的语言将忧国忧民之情与对自己清官志向的期待结合在一起。
他表达了对神圣职责的思考,以及自己对乡土情怀的思念。
最后一段,杜牧以感慨之情表达了对世道混乱的忧虑,同时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他用“天下苍茫,何时会相见!”这样的句子,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期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与思考。
杜牧通过诗意的翻译,再次展现了他对苏轼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创造力。
他用纯文字的表达方式,将苏轼的诗意翻译得生动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迅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这样的翻译方式,使得他的诗词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上内容为模型生成,故与原文、诗词原意有所出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乌江亭》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的《题乌江亭》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题乌江亭⑴
胜败兵家事不期⑵,
包羞忍耻是男儿⑶。
江东子弟多才俊⑷,
卷土重来未可知⑸。
【注释】
⑴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
⑵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⑶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⑷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⑸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白话译文】
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
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
如项羽愿重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创作背景】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
一说作于开成四年(839年)。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
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拓展阅读:杜牧经典诗作
【写景清丽】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咏史高妙】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抒情隽永】
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