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的主要流派

合集下载

中国药膳简介

中国药膳简介

中国药膳简介中国药膳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叁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中国药膳源远流长,古代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映了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开始探索食物和药物的功用,故有“医食同源”之说。

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朝,宫廷医生分为四科,其中的“食医”,即通过调配膳食为帝王的养生,保健服务。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着作《黄帝内经》,载药膳方数则。

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既是药物又是食物的品种,如大枣、芝麻、山药、葡萄、核桃、百合、生姜、薏苡仁等。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亦载有一些药膳名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专列有“食治”,“养老食疗”等门,药膳方药十分丰富份史书记载,至惰唐时期,我国已有食疗专着约六十余种,惜多散佚。

唐代孟诜所着《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着。

对后世影响较大。

至宋代,王怀隐等编辑的《太平圣惠》论述了许多疾病的药膳疗法;陈直的《养老寿亲书》是我国现存的早期老年医学专着,在其所载的方剂中,药膳方约占百分之七十。

该书强调:“凡老人之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

”元代御医忽慧所着的药膳专书《饮膳正要》,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并有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饮酒避忌等内容。

至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许多药膳方,仅药粥,药酒就各有数十则;明代高濂的养生学专着《遵生八笺》,也载有不少养生保健药膳。

清代的药膳专着各有特色,如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介绍了药用食物7门300余种,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所涉及的药用食物更多,袁枚的《随园食单》介绍了多种药膳食的烹调原理和方法,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中则列出老年保健药粥百种。

当代则以整理故籍开始。

药膳方剂的分类

药膳方剂的分类

药膳方剂的分类一、背景介绍药膳方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医理论和食物药用性质相结合的一种食物调理方法。

药膳方剂的分类对于学习和应用药膳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本文将介绍药膳方剂的分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药膳方剂。

二、按中医理论分类2.1 五味药膳方剂五味药膳方剂是根据中医“五味归经”理论分类的。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味,分别是酸、苦、甘、辛、咸。

不同味道的食物对于身体有不同的作用,药膳方剂的设计也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味道来达到调理目的。

比如,酸味能收敛肝气,苦味能清热解毒,甘味能益气养阴,辛味能发散风寒,咸味能软坚散结。

具体药膳的配方将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病症来进行调整。

2.2 归经药膳方剂归经药膳方剂是根据中医“归经”理论分类的。

中医认为食物对应于人体的不同经络和脏腑,通过选择合适的食材,可以达到调理相应脏腑和经络的目的。

比如,肝经对应的食物有柠檬、苦瓜等;心经对应的食物有红枣、玫瑰花等;肺经对应的食物有百合、莲子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归经药膳方剂,可以达到针对性的调理作用。

2.3 五行药膳方剂五行药膳方剂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分类的。

中医认为食物有五种属性,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

每种属性的食物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通过选择相应的食材可以达到调理相应脏腑和经络的目的。

比如,金对应肺,木对应肝,水对应肾,火对应心,土对应脾。

根据体质和病症来选择相应的五行药膳方剂,可以起到平衡五行,调理身体的作用。

三、按功效分类3.1 益气药膳方剂益气药膳方剂主要是通过选择能补益气血的食材来达到调养作用。

比如,人参、黄芪、枸杞等食材都具有补益气血的功效,适用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乏力等情况的人群。

常见的益气药膳方剂有党参鸽子汤、枸杞炖乌骨鸡等。

3.2 养阴药膳方剂养阴药膳方剂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滋阴养血作用的食材来达到调理作用。

比如,百合、生地、鸽蛋等具有滋阴养血作用的食材适用于体质阴虚、血虚、口干舌燥等情况的人群。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一、中医药膳的特点二、中医药膳的作用三、药膳的分类四、药膳的应用原则五、中医药膳发展简史药膳是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

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

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

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

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

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中药药膳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代经典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

这些经书中记载了许多中草药的疗效和应用方法,以及与食物相配伍的方法。

在隋唐时期,中药药膳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草纲目》是当时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中药与食物的搭配方法,并强调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此外,在唐代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药膳的著作,如《食疗本草》等。

宋代是中药药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九转熟地黄丸”的药物,它是由中药熟地黄与其他草药和食物组合炮制而成,用来治疗肾虚等疾病。

此外,宋代还有一些中医家撰写的药膳经典,如《本草衍义》等。

明清时期,中药药膳的研究更加深入。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天王补心丸”的药物,它是由中药人参、黄芪等和食物配制而成,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同时,明清时期还有一些中医家撰写的药膳著作,如《饮膳正要》、《食物本草》等,这些著作对药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药膳的研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现代中医药研究机构积极探索中药与食物的搭配应用,将科学实验方法应用于药膳研究。

同时,一些中医药大学和研究机构还组织了药膳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中药药膳的国际化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中药药膳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至今,中药药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药药膳在未来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食疗全说药膳的发展史中医药膳全说药膳的发展史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二、中医药膳的作用 三、药膳的分类 四、药膳的应用原则 五、中医药膳发展简史 药膳是从食疗学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食疗食品,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

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

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

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

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一、中医药膳的特点 1、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所谓“注重整体”、“辩证施食”,即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的体质、健康状况、患病性质、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给予适当的药膳治疗。

如慢性胃炎患者,若证属胃寒者,宜服良附粥;证属胃阴虚者,则服玉石梅楂饮等。

2、防治兼宜,效果显著 药膳既可治病,又可强身防病,这是有别于药物治疗的特点之一。

药膳尽这多是平和之品,但其防冶疾病和健身养生的效果却是比较显著的。

如山东中医学院根据古代食疗和清宫保健经验研制而成的“八珍食品”,含有山药、莲子、山楂等8种食用中药,幼儿食用30天后食欲增加者占97%,生长发育也有改善;再如,莱阳梨香菇补精,是由莱阳梨汁和香菇、银耳提取物制成,中老年慢性闩病患者服后不仅能显著改善各种症状,而且可使高脂血症者血脂下降,并可使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中医药膳是一门古老而有益的疗养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结合了中医理论和草药疗法,通过食用特定的食材和药材来调理身体,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增强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膳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综合性食疗方式。

1. 早期的发展阶段(原始时代 -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的原始阶段,人们对食物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发现某些食物能够对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将食物与草药结合使用,以治疗疾病。

这可以被视为中医药膳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2. 食疗理论的确立(隋唐时期 - 宋明清时期)在隋唐时期,因为食物的功效被更多人所认可,中医药膳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食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确立,其中包括了食材的性味归经、药食同源的原理,以及不同食材对身体不同部位和器官的调理效果等。

许多专门研究中医食疗的经典著作也相继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有《饮膳正要》、《千金方》等。

3. 现代中医药膳的发展(20世纪至今)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中医药膳在20世纪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现代医学证实了许多中医药膳的疗效,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科学解释。

研究发现一些食材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营养物质,对于提高免疫力、调节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等具有显著作用。

中医药膳在现代被广泛应用于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

总结与回顾:中医药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的简单运用到理论的确立,再到现代科技的支持和深入研究的阶段。

它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更是一种与西医药物相辅相成的养生方式。

中医药膳能够根据不同人群的体质、疾病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方案,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喜爱。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中医药膳的爱好者,我深信中医药膳的独特价值和长期益处。

通过合理的食疗,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并预防一些慢性病的发生。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养生导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

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食养学派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

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

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

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

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注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

简述中医药膳的发展史
中医药膳作为中医养生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包括对食物的烹饪、草药的研究和营养学等多方面的融合。

以下是中医药膳发展的主要阶段:
1.古代: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了一定的食疗传统。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食疗的原理和方法。

在古代,人们通过调理饮食来维持身体的平衡,防治疾病。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草药的使用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食疗方面的理论也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食物分类和食疗原则。

3.中世纪: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食疗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本草纲目》是中医药物著作之一,对于食物和草药的性味功效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整理,为中医药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近现代:随着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中医药膳逐渐融入到了现代养生理念中。

人们对食物的研究更加深入,对于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5.当代:在当代,中医药膳在中医养生和康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物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中医药膳因其天然、绿色、健康的特点逐渐受到重视。

在中医药膳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中医理论、草药学、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中医药膳强调通过合理的食物搭配和烹饪方法来调理身体,防治疾病,提高免疫力,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整理)第一章代表作《黄帝内经》集体创作——公元前一世纪至西汉中后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包括两个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神农本草经》集体创作,成于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确立来了临床运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被称为“方书之祖”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体系,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孟诜(孙思邈的弟子)——撰成《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这是现存的药膳学第一步专著。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药膳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饮膳正要》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两个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辩证施膳)中医药膳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完全植根于中医学理论中医药膳的特点历史悠久隐药于食辩证配伍注重调理影响广泛第一节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完整性(二)药膳是协调机体整体统一的重要方法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五味所维持。

二、以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指导施膳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舌红、苔黄、脉数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药膳方剂的分类

药膳方剂的分类

药膳方剂的分类药膳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特殊的药物形式,它是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通过烹调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药食同源的食品。

药膳方剂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按照功效分类1. 补益类:如人参鸡汤、枸杞炖鸡、当归炖鸡等,主要用于调养身体、增强体质。

2. 清热解毒类:如黄芪炖猪肺、薏米煮蛋、金银花炖鸡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3. 祛寒驱湿类:如姜汁煮鸭、花椒炖鸡、葱姜炖羊肉等,主要用于祛寒驱湿、温暖身体。

4. 消食化积类:如山楂煮鸡、薏米煮鸭、荷叶煮鱼等,主要用于消食化积、健脾胃。

二、按照药物性质分类1. 补益类:如人参、黄芪、枸杞等,主要用于调养身体、增强体质。

2. 清热解毒类:如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3. 祛寒驱湿类:如姜、花椒、葱、姜等,主要用于祛寒驱湿、温暖身体。

4. 消食化积类:如山楂、薏米、荷叶等,主要用于消食化积、健脾胃。

三、按照食材分类1. 肉类药膳:如炖鸡、煮鸭、炖羊肉等,主要用于补益身体、增强体质。

2. 蔬菜药膳:如炒菠菜、炒芹菜、炒豆芽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3. 水果药膳:如苹果炖鸡、梨煮瘦肉、柿子煮鸭等,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4. 谷类药膳:如薏米煮鸭、红豆煮糯米、黑米煮鸡等,主要用于消食化积、健脾胃。

总之,药膳方剂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药物形式,它不仅具有中药的药理作用,还具有食物的营养价值,可以起到药食同源的作用。

药膳方剂的分类主要有按照功效分类、按照药物性质分类、按照食材分类等几种。

在制作药膳方剂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病症、不同的季节等因素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膳学(整理)第一章代表作《黄帝内经》集体创作——公元前一世纪至西汉中后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世尊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包括两个部分《素问》和《灵枢》,其中《灵枢》又称为《针经》《神农本草经》集体创作,成于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确立来了临床运用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疾病的典范,使疾病的治疗由药食结合为主演变为中药方剂为主,被称为“方书之祖”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发展和完善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体系,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典范,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明代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孟诜(孙思邈的弟子)——撰成《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这是现存的药膳学第一步专著。

元代的饮膳太医忽思慧在药膳学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饮膳正要》为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第二章中医药膳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两个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辩证施膳)中医药膳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理论体系完全植根于中医学理论中医药膳的特点①历史悠久②隐药于食③辩证配伍④注重调理⑤影响广泛第一节中医药膳学的基础理论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完整性(二)药膳是协调机体整体统一的重要方法五脏的生理功能是五味所维持。

二、以辨证论治治疗原则指导施膳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疟疾、麻疹、哮喘、中风等。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如发热、咳嗽、头痛、眩晕、舌红、苔黄、脉数等。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中医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

中医药膳的特点分类和应用原则
• 整体辩证:注重整体,辩证施食。
第四节 药膳的分类
1
《食医心鉴》
按病分为15类,每类食疗方中均有粥羹、菜肴、酒
等类型。
2
《太平圣惠方》
食治论按病分28类,每类中有粥羹、饼、酒等。
3
《遵生八笺》
按加工工艺特点:花泉、汤品、熟水、果实粉面、
粥糜等共10类。
4 《饮食辩录》 按食品原料属性:谷、类、果实。
中医药膳学


中医药学理论
1.药膳的概念
药物 食物 配方烹制
最终形式
特殊食品(色香味形效)
2. 药膳学


发展
药 性

伍 理 论分

适 应 范 围
制 方 法
经 营
管 理
中医理论




3.药膳与药物的区别
①.在保健、康复和预防等方面起主要作用 ②.充分体现“不治已病治未病” “预防为主” “ 未雨绸缪”的思想 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助、促进作用。
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专论食养食治专著:《神农食经》,失传。 东汉:王充对食养有研究,写有《养性书》16篇,
最早养生学专书之一
三、药膳学发展阶段
• 两晋至金元——蓬勃发展重要阶段。专著、 专论大量问世,药膳不局限于上流社会。 《食经》论述药膳食疗保健,“使万物→维 护人体健康方面转化”。
• 唐代——文化繁荣昌盛时期。《新修本草》: 增加较高价值的食物。孙思邈《千金方》设 有食治篇。
如银花露、五汁饮、七鲜汤。
(三)按药膳作用分类
THANKS
(三)按药膳作用分类
三、按药膳作用分类 5.治疗疾病类: (1)解表类:发汗解表,如葱豉黄酒汤、姜糖饮 (2)止咳化痰平喘类:降气化痰、止咳作用,如止咳梨膏糖、瓜蒌饼。 (3)健脾开胃、消导化食类:健脾开胃、消积化滞作用,如山楂肉干。 (4)壮阳散寒类:振奋阳气、温散寒邪作用,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5)理气止痛类:行气、理气、止痛作用,陈皮鸡、丁香鸡、佛手酒。 (6)养心安神类:养心安神、镇静作用,如枣仁粥 (7)熄风止痉类:养肝熄风镇惊,平肝潜阳,如菊花肉片、天麻鱼头。 (8)清热生津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

中华药膳简史

中华药膳简史

中华药膳简史
中华药膳源远流长,“食药同源,食疗食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传统中医健康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承的瑰宝。

西周时期,药膳食疗倍受推崇,从事药膳食疗的医生称为“食医”,在当时社会地位及技术级别最高。

《周礼·天官》记载:医分四等,食医为上,主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疾医、疡医、兽医皆列于食医之下,归其统领。

食医之祖商代伊尹,《伊尹汤液经》千年流传,泽被后世。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食医心鉴》、《食疗本草》、《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医著皆有药膳食疗食养之论。

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凡有疾羌,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及食品工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健康更高的要求,在继承传统药膳辨证施食的基础上,中国药膳研究会药膳创新研究中心――于泓坤专家团队研发出更适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及慢性病特症的新型精准药膳。

其主要特色:1.以食物为主体,实现药用价值,一病一膳,辨病施食;
2.多病同调,防治养同步实现;
3.辨证优化中医经方与精准营养靶向强化,实现了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慢性病防治以中医为主导。

以药膳为特色的食疗食养,是中医的源头和精髓,是解决当今慢性病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弘扬食医传统,践行食疗食养,融汇现代科技,助力健康中国”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中医药膳与养生教材

中医药膳与养生教材

三. 药膳特点
(三)药膳以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 食用一般膳食主要为了消除饥饿,维持生存,
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和获得一种物质享受;服用药 物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而食用药膳则是使有病 者得到治疗,使体弱者增进健康,使健康者更强壮。
四. 药膳制作方法
炖: 将药物与食物同时下锅,注入清水,放入调料,先置 武火上煮沸,再置文火上熬煮至熟烂,一般需文火2 — 3小 时。特点是质地软烂,原汁原味。如雪花鸡汤、十全大补 汤的制作法。
虾、鸡、鸭及飞禽等原料,配以一定比例的中药烹调而成, 具有色、香、味、形的特殊菜肴。分为冷菜、卤菜、汤菜、 炖菜、炒菜等。 主食类:以米、麦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中药而制成的如 包子、汤圆等各种饭食。 粥食类:以米、麦等为主料,加入适量的中药煮成半流质状态 的膳食,尤以广东的各种粥食,品种繁多。 汤羹类:此类药膳是以各种肉类、蛋、奶、海味等原料为主, 加入一定的中药煎煮或炖而成的或稀或稠的汤液。 饮料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原料和食物加工后制成的液体,如 广东的“王老吉”凉茶。 酒类:此类药膳是将药物、食品加以白酒、黄酒或米酒按一定 比例浸泡而成的液体。
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收载药 膳方剂160首,可以治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 等形式出现。
Hale Waihona Puke 一. 药膳渊源明代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 资料,仅谷、菜、果三部就收载有300种。
清代王孟英著有《随息居饮食谱》,黄云鹄(hú)著 有《粥谱》,曹庭栋著有《老老恒言》,这一时期食疗重视 素食。
五. 药膳应用原则
(一)运用中医辩证施膳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辩证
施膳的总原则。
1、虚证药膳的应用原则 气虚证:气短自汗,肢体倦怠,语言低微,乏力,舌质淡、苔

药膳发展简史

药膳发展简史

药膳发展简史药膳发展简史药膳食疗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不断发展渐进而成,而且有丰富的内容,是一门独特的、既古老而又新兴的临床实用学科。

根据史实与现存资料,药膳的源流可分成蒙昧时期、萌芽时期、奠基时期、形成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几个阶段。

1蒙昧时期(远古)《孟子》上说:“食、色,性也”,是说人类的本能。

而“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古语,则指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填饱肚子”的重要性,以维持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原始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觅食。

当时的食物,完全依赖于大自然赐予。

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不可避免的误食不合适的食物,而引起不良反应。

《韩非子·五蠹》说过:“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淮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

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

”说明了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有害饮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

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而不宜食用。

《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说明了先民在寻找食物过程中,避开有毒的,摄取无毒食物的情况。

后来,原始人利用自然野火到人工制造火(燧人钻木取火),由于“火上燔肉,石上燔谷”,使人获得更丰富的营养,使食品更符合卫生要求,提高了人体素质和增强了抗病能力,对于人类保健具有积极的保健意义,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意义更为重大。

以上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以及保证身体健康的一些措施,都是生活中不自觉的行动,根本没有食疗药膳的概念,所以称为蒙昧时期。

尽管处于蒙昧状态,却是艰难而漫长的一步,是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2萌芽时期(夏至春秋)中医学素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程和结论。

这一时期,药与食是分离的,神农尝百草中的“避”、“就”,其中的“避”就是避其毒,这一类就是药;其中的“就”是可食之品,所谓“药食同源”,应理解为源于同一发现过程,并不是食即是药,药即是食。

中医药膳发展史

中医药膳发展史

中医药膳发展史
中医药膳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

古代中医药膳主要是指将中药材配伍煮炖,用于调养身体、预防疾病。

最早记载中医药膳的著作是《黄帝内经》,该书中详细记录了药膳的食材与炮制方法。

随后的《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医药著作也对药膳有所记载。

在唐宋时期,中医药膳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唐朝的《本草拾遗》、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都收录了大量的药膳方剂,推动了药膳的发展。

宋代医家苏东坡也将其治疗经验整理成《饮薄草堂医案》,其中包括许多药膳方剂的应用。

明清两代是中医药膳发展的高峰期。

明朝医学家李时中撰写了《饮膳正要》,详细记录了药膳的制作方法和应用。

而清代医学家吴鞠通的《本草正义》、陈元靓的《本草纲目拾遗补遗》等著作也对药膳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补充。

近代以来,中医药膳继续发展壮大。

1956年,中国卫生部颁
布了《中医药食疗方剂说明书》,对中医药膳进行了规范管理。

1980年代以后,中医药在抗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获得了
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药膳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中医药膳已经成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身体、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等方面。

同时,中医药膳也
在不断创新发展,结合了现代营养学和烹饪技术,不断推出更加适合现代人群需求的药膳方剂。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

中药药膳历史发展历程中药药膳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药药膳历史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最早的中药药膳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周朝的《周礼》和《左传》等古代文献中。

在这些文献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草药的用法和应用。

古代人们经常采用草药熬制成饮品,用来治疗疾病或保养身体。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药膳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著名医师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中详细记录了许多草药的用法和配伍,包括一些中药药膳的方剂。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方剂逢遇,分为四气”、“脉证并治”等独特的理论,进一步推动了中药药膳的发展。

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中药药膳的使用更加广泛。

当时,中医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医药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中药药膳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许多方剂也被纳入正式的医学文献中。

明清时期(14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中药药膳的发展高峰。

在明代,李时中等医学家编纂了《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丰富的草药知识和用法,对中药药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清代,中药药膳的研究更是得到了蓬勃发展,特别是在民间,药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近代以来,中药药膳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更为深入的挖掘和应用。

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中医药的兴起和国家医疗保健政策的支持下,中药药膳的研究和应用得到新的突破。

各个省市也纷纷成立了中药药膳研究机构和药膳专科医院,集中进行中药药膳的研究和应用。

现今,中药药膳已经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许多中药药膳的方剂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养生秘方。

总之,中药药膳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

中药药膳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养生保健方式。

中药药膳将继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1、药膳绪论

1、药膳绪论

孟诜《补养方》
张鼎《食疗本草》
昝殷《食医心镜》 南唐•陈士良《食性本草》。
(8)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陈直《养老奉亲书》 《圣济总录》 (9)元:吴瑞《日用本草》 忽思慧《饮膳正要》
(10)明、清: 李时珍《本草纲目》 卢和《食物本草》 高濂《遵生八笺》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 曹慈山《老老恒言》
人参防风粥、虫草鸭。
(2)预防类: 对应气候变化,四季服食。 银耳莲子羹; 绿豆汤、马齿苋粥;
银耳百合粥,萝卜羊肉汤;
羊肉枸杞汤。
(3)康复类:扶正固本
参芪粥、 猪肚红枣羹、当归炖羊肉、
沙参玉竹粥
(4)治疗类: 治疗和辅助治疗,最宜用于慢性病患者。 解表、泻下、清热、祛寒、熄风、补益、 理气、消导化积、祛痰止咳类药膳。
三、学习药膳知识的意义 (1)医学发展方向: 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 (2)保健食品和义: 患者早日康复,健康者得到保障, 老年人更加长寿,青少年增强体质。 强健自身,关爱家人,服务社会。
四、药膳的特点
1、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辩证论治
2、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 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用药禁忌: 体内屏障,药物排泄
(3)食物与食物配伍禁忌: 蟹肉与柿子,皮蛋与黄瓜,菠萝蜜与蜂蜜
(4)药物与食物配伍禁忌: 发汗药忌生冷 调理脾胃药忌油腻 消肿理气药忌豆类 止咳平喘药忌鱼腥 止泻药忌瓜果
3、以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
五、药膳的应用原则
1、辩证论治 八纲辨证:表里、寒热、阴阳、虚实 (1)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2)实证:气滞;血瘀;痰饮、水湿;火热

中国药膳

中国药膳

中医学概要【绪论】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其成书年代,大约是从春秋战国开始至汉代才完成。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全书分《素问》和《灵枢》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说明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理论概括。

主张“天人相应”重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摄生、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以及针炙、汤液。

与《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共为中医学的四部经典著作。

王惟一铸成的针炙铜人。

二、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辩证论治。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有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孳生,相互制约导致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普通联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第一节阴阳学说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高度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2、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3、应用“阳胜则热,阴且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诊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辩证的总纲。

表、实、热的属阳证,里、虚、寒的属阴证。

5、治疗根本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报其有余、促使阴平阳和。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6、药物四气(温、热、寒、凉);五味(辛、甘、酸、苦、咸)第二节五行学说1、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

药膳文化概述

药膳文化概述

△食疗与药膳的关系
“食疗”和“药膳”的概念常被人们混淆,“食 食疗” 药膳”的概念常被人们混淆, 药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疗”和“药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研究养身保健,防病治病, “食疗”是研究养身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的一门学科, 食疗”是不加药物, 药膳” 的一门学科,“食疗”是不加药物,“药膳”是 食物加药物, 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 食物加药物,但它又不 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 而是在中医辩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 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 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 食品美味, 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食品美味, 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药膳” 食疗” “药膳”与“食疗”有异曲同工之妙
△药膳的制作
药膳必须以精湛的烹调艺术 为手段,借助炖 为手段,借助炖、焖、煨、 蒸、煮、熬、炒、卤、烧等中国传统的烹 调方法, 调方法,根据患者身体的需要进行中药的 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药物的不同, 选料,对所选用的中药应根据药物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炮制、 采用不同的炮制、加工方法及分离提取方 法,以保证制成的食品既具有一般美食的 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 色、香、味、形,又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 达到治病、 达到治病、保健和强身的目的
民族药膳:如满族的“猪皮冻” 又叫“ 民族药膳:如满族的“猪皮冻”,又叫“益 寿胶冻” 藏族人爱喝的青稞酒、奶茶。 寿胶冻”。藏族人爱喝的青稞酒、奶茶。每 年正月十五,朝鲜族有吃“药饭”的习俗, 年正月十五,朝鲜族有吃“药饭”的习俗, 其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栗子、蜂蜜、 其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栗子、蜂蜜、 白糖、桂皮粉等。 白糖、桂皮粉等。
△药膳的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药膳的主要流派
(一)宫廷贵族药膳专为宫廷中皇家贵族享用。

选料名贵珍奇,如:燕窝、鱼翅、熊掌、驼峰、鲨皮、犀尾等各种山珍海味。

有关宫廷药膳的资料在宫廷档案中有所保存,如《皇帝节次照常膳底档》就记载了清代宫廷药膳。

(二)平民家庭药膳主要特点是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三)民族药膳如满族的猪皮冻又叫益寿胶冻;。

藏族人爱喝的青稞酒、奶茶。

每年正月十五,朝鲜族有吃药饭的习俗,其主要原料是:糯米、红枣、栗子、蜂蜜、白糖、桂皮粉等。

(四)宗教类药膳儒家药膳以孔府药膳为例,孔子的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府药膳的特点,素以三美四精,即精良的原料、精美的造型,精湛的烹饪艺术;味美、色美、形美、盛器美著称。

佛家膳食以素食为主,其中粥占重要地位。

道家药膳非常注重饮食养生之道、食疗和食忌,在原料的选择上,主张顺其自然。

其精华部分多为中医学所吸取
此外不同地区药膳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如被誉为药膳之乡的四川省有许多中外闻名的药膳,像山药汤圆、参枣米饭、茯苓包子等;湖南有板栗煨鸡,药蒸肚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