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燃料电池

合集下载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检测活性污泥中的混合菌是否具有既可以降解纤维素又可以产生电能的能力.
研究目的
材料及方法
微生物及培养基 Cultures :G. sulfurreducens(吃铁的土壤细菌 ) (ATCC 51573) and C.cellulolyticum (纤维素分解菌)(ATCC 35319) frozen stock cultures were cultured anaerobically in Balch tubes. Media :The media used for the two strains had identical components except for the electron donor and electron acceptor. Both media contained(per liter) 1.05 g of NH4Cl, 1.5 g of KH2PO4, 2.9 g of K2HPO4.3H2O, 0.2 g of MgCl2.6H2O, 0.075 g of CaCl2.2H2O, 10 mL of trace mineral mix, and10mLof铁的土壤细菌 的培养基中通入N2-CO2 (80:20) 及在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中通入纯N2 ,以确保培养基中没有氧气,然后灭菌.
另外,吃铁的土壤细菌 以1.64 g 醋酸钠为电子供体, 13.7 g 的柠檬酸铁作为电子受体.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基中加有2 g 羧甲基钠纤维素(CMC)及0.5 g 的酵母提取物.
虽然许多细菌都具有电化学活性,但是没有发现没有一种细菌既可以降解纤维素又可以利用其降解产物产生电能.因此我们在本实验中采用两种微生物Clostridium cellulolyticum (纤维素分解菌)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吃铁的土壤细菌).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



质子透过材料可以是盐桥,也可以是多孔的瓷隔 膜,理想的材料是只允许质子透过,而基质、细 菌和氧气等都被截留的微孔材料。
现在试验中大多选用的是质子交换膜PEM。

阴极
☺最新的研究表明,阴极是制约MFC产电的主要原
因之一。最理想的阴极电子受体应当是氧气,但 是从氧气的还原动力学来看,氧气的还原速度较 慢,这直接影响了MFC的产电性能。于是在阴极 加入各种催化剂来提高氧气的还原速率的研究开 始了。根据阴极催化剂的种类可以将MFC阴极分 为非生物阴极和生物阴极。
阳极反应: (CH2O)n+nH2O nCO2+4ne-+4nH+ 2H2O
阴极反应: 4e-+O2+4H+
阳极室
Hale Waihona Puke PEM阴极室图1.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MFC
阳极 阴极

生物阴极 厌氧型生物阴 极
非生物阴极
好氧型生物阴 极
阳极
☺从MFC的构成来看,阳极担负着微生物附着并传
递电子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MFC产电能力的重 要因素,同时也是研究微生物产电机理与电子传 递机理的重要的辅助工具。现在,MFC阳极主要 是以碳为主要材料,包括碳纸、碳布、石墨棒、 碳毡、泡沫石墨以及碳纤维刷。
☺ ☺
好氧型生物阴极 二氧化锰也能作为直接的电子受体, 在MFC的阴极表面沉积一层MnO2, 利用MnO2的电化学还原和生物再 氧化过程
☺ ☺
厌氧型生物阴极 在厌氧条件下,许多化合物,如硝 酸盐、硫酸盐、尿素和二氧化碳等 都可以作为电子受体。利用厌氧生 物阴极代替需氧生物阴极的一大优 势是可以阻止氧通过PEM扩散到阳 极,防止氧气消耗电子导致库伦效 率下降。
☺阳极是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场所,所以微生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能够同时产生电能和废水处理的双重功能,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方法,并重点探讨其性能研究。

一、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方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主要包括阳极和阴极的搭建以及微生物的选择。

阳极通常采用碳材料,如石墨毡、石墨电极等,而阴极则通常采用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如铂金。

微生物则是通过电极材料表面的生物膜与燃料(如有机废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电子转移。

具体制备方法如下:1. 制备阳极:将阳极材料(如石墨电极)切割成适当的形状并清洗,然后用研磨纸打磨表面以增加其表面积。

2. 制备阴极:选择合适的氧还原反应催化剂(如铂金),将其涂覆在碳纸或碳布上,并干燥制备成阴极。

3. 微生物选择与培养:选择适宜的微生物菌种,如细菌、藻类等,并进行培养,以便形成稳定的生物膜。

二、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研究1. 发电性能研究发电性能是评价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重要指标之一。

研究者通常采用电化学技术对微生物燃料电池进行性能测试。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可以得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I-V曲线,进一步分析其功率输出和内阻。

2. 废水处理性能研究废水处理是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研究者通常使用有机废水作为燃料,并通过测量废水中有机物浓度的变化,来评估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废水处理性能。

3. 影响因素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底物类型、温度、pH值、氧气供给等。

研究者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对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并优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条件。

4. 经济性研究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与经济性密切相关。

研究者需要通过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成本、发电效率以及废水处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来评估其经济可行性,并寻求提高其经济性的途径。

总结:微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其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
微量重金属离子促进希瓦氏菌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细胞外电子转 移和发电
8.1 电池组成:
阳极室:
电极:碳布 介质:补充有18mM乳酸钠的M9 菌种:希瓦氏菌 MR-1
阴极室:
电极:碳布 介质:补充有50 mM K3[Fe(CN)6]的50mM KCL
质子交换膜:Nafion-117 外部电阻:2000欧姆
盐桥、纯电解液 质子交换膜:Nafion、Ultre、聚乙烯、 磺化聚丙乙烯、 聚丙胺、铂黑催化剂、MnO2、Fe3+
表1:微生物燃料电池材料
图5 具有不同代谢途径和电子传递系统的微生物
表2 MFC中使用的微生物
MFC在分别纯培养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的性能比较
纯培养:
虽然这些细菌都会表现出很高的电子转移率,但是同混合培养相比,它们生长 速度缓慢,底物特异性高(主要是醋酸盐和乳酸盐),能量的转移效率相对较 低。此外,使用纯培养意味着MFC电池有被污染的持续风险。
燃料电池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机理?燃料电池由阳极室和阴极室组由允许质子流动并限制电子流动的电解质隔开?氢气和氧气被输入到电池中?阳极上的催化剂使得氢原子释放电子产生h?氧原子在阴极吸引h?h通过电解质膜?电子通过外部导线到达阴极从而产生电流阳极
微生物燃料电池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η = 过电位 V = 电压或电势 R = 电阻 P = 微生物燃料电池功率
Ec = 阴极的电极电位 EA = 阳极的电极电位 act = 激活 conc = 浓度
开环电路电压:
Ecell = Eemf – ηa – ηb – E △pH – Eionic – ET – Em
Eemf = 开环电路电压 ηa = 阳极过电位 ηb = 阴极过电位 E△pH = 由于阳极和阴极溶剂不同pH而导致的损失 Eionic = 运输损失 ET = 膜损失 Em = 离子损失

微生物燃料电池课件

微生物燃料电池课件

2 污水处理
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同时 处理废水和产生电能,实 现高效的污水处理。
3 远程地区供电
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在没 有外部电源的情况下,为 远程地区提供可靠的电力。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优势
可持续性
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有机废料 等资源,具有可持续性和循环 利用的特点。
低排放
与传统能源相比,微生物燃料 电池几乎没有排放有害气体和 污染物。
微生物燃料电池课件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能够将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通过 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释放的电子,实现能量的转换。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定义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来转化有机物质为电能的装置,将化学能 转化为电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
• 微生物通过代谢过程将有机物质氧化,产生电子。 • 电子在电极表面传导,形成电子流。 • 电子流通过外部电路,驱动电子器件工作。 • 电子最终在电极上与氧气还原,完成电化学反应。
灵活性
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适应不同 的环境和能源需求,具有较高 的出能量 微生物选择 系统可靠性
目前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能量相对较低,需要 进一步提高效率。
不同的微生物对于废料的降解能力和电子转化效 率有所差异,需要筛选合适的微生物。
微生物燃料电池需要保证长期稳定运行,提高系 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组成部分
生物阳极
这是一个支持微生物生长和 氧化过程的电极,通常由碳 材料制成。
电解质
电解质用于隔离阳极和阴极, 同时允许离子的传输。
阴极
阴极是电化学反应的场所, 它与阳极连接形成电子流。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
1 可再生能源
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将有 机废料转化为电能,提供 可再生的能源。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应用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应用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项颇具潜力的清洁能源技术。

它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电能,不仅具有环保、可再生的特点,还可以从废物中回收能源。

本文将从研究和应用两个方面来探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

一、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1.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燃料电池以微生物为媒介,将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转化为电子。

它利用了微生物的生物电化学反应,通过氧化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电子和质子。

微生物使用特殊的酶来催化这些反应,将有机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电子,电子则在电极上流动,产生电流。

这样就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和回收。

1.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科研人员不断改进电极材料和微生物种类,以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和效率。

一些新型电极材料,如天然石墨烯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导性和催化性能,可以促进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反应速率。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型的电转移体系,可以增强微生物和电极之间的电子传输效果。

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2.1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电能,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

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可能会产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而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将有机物质完全转化为电能和无害的气体。

这样不仅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还产生了电能用于其他用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2.2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能源回收利用中的应用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将废弃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在农村地区或偏远地区,由于缺乏传统能源供应,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源解决方案。

通过收集并处理有机废弃物,可以提供可再生的电力供应。

此外,微生物燃料电池还可以在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提供有价值的资源回收,如有机肥料的产生。

2.3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微生物燃料电池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传感器领域。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与发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与发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与发展一、引言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简称MFC)是一种能够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产生电能的设备,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情况。

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通常是细菌)在低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为电子和质子,从而产生电流。

MFC通常由两个电极(阳极和阴极)和一个电解质介质组成。

微生物在阳极附近氧化有机物,释放出电子和质子。

电子经过外部电路流至阴极,与来自外部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结合,形成水。

质子则通过电解质介质流动到阴极,与那里的氧气结合形成水。

三、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类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根据其结构和操作方式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类型包括双室型MFC、单室型MFC、厌氧型MFC、好氧型MFC等。

双室型MFC是最早被研究的一种MFC类型,由两个相互隔离的室构成。

微生物在阳极室或阴极室中生长,通过离子交换膜或盐桥来实现电荷传递。

单室型MFC将阳极和阴极放置在同一个室内,通过电子中介体来传递电子和质子。

厌氧型MFC在无氧环境中操作,适用于处理废弃物水和废气等。

好氧型MFC则在有氧条件下操作,通过微生物在阳极上氧化有机物来产生电流。

四、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环境领域: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用于处理废水和污水,将有机物转化为电能。

同时,MFC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2. 能源领域: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来源。

通过利用可再生有机物,如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和生物质,来产生电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活领域: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生物传感器和远程监测等方面,提供便携式、自供电的解决方案。

五、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挑战。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FuelCell,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目录物质解析分类介体性能参数进展物质解析依据电子传递方式进行分类,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所谓直接的是指燃料在电极上氧化的同时,电子直接从燃料分子转移到电极,再由生物催化剂直接催化电极表面的反应,这种反应在化学中成为氧化还原反应;假如燃料是在电解液中或其它处所反应,电子通过氧化还原介体传递到电极上的电池就称为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

依据电池中是否需要添加电子传递介体又可分为有介体和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

分类介体向微生物燃料电池中添加的介体重要有两种:第一类是人工合成的介体,重要是一些染料类的物质,如吩嗪、吩噻嗪、靛酚、硫堇等等。

这些介体必需充足肯定的条件:(1)能穿透进入微生物的细胞内发生氧化反应;(2)特别简单得电子;(3)在被还原之前能快速离开微生物细胞;(4)在阳极表面有很好的电化学活性;(5)稳定性好;(6)在阳极电解液中是可溶的;(7)对微生物没有毒性;(8)不会被微生物代谢掉。

第二类是某些微生物自身可以合成介体,如PseudomonasaeruginosastrainKRP1能够合成绿脓菌素和吩嗪—1—甲酰胺等物质,它合成的介体不光本身可以使用,其它的微生物也可以利用它产生的介体传递电子。

作用原理参加传递电子的介体与微生物和阳极之间的作用形式有三种:(1)微生物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的电子直接传递给溶解在溶液中的介体,介体再将电子传递给电极;(2)介体能进入到微生物体内,参加反应被还原,从微生物体内出来后再将电子传递给电极;(3)微生物吸附在电极表面,它将反应产生的电子传递给在细胞表面的介体,再通过介体传递给电极。

优势与现有的其它利用有机物产能的技术相比,微生物燃料电池具有操作上和功能上的优势:首先,它将底物直接转化为电能,保证了具有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其次,不同于现有的全部生物能处理,微生物燃料电池在常温环境条件下能够有效运作;第三,微生物燃料电池不需要进行废气处理,由于它所产生的废气的重要组分是二氧化碳,一般条件下不具有可再利用的能量;第四,微生物燃料电池不需要输入较大能量,由于若是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仅需通风就可以被动的补充阴极气体;第五,在缺乏电力基础设施的局部地区,微生物燃料电池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同时也扩大了用来充足我们对能源需求的燃料的多样性。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


MFC的基本工作原理
e负载
e-
CO2
O2
eeH+ 有机物 微生物 H+ H2O
阳极反应:
(CH2O)n+nH2O 阴极反应: 4e-+O2+4H+ 2H2O nCO2+4ne-+4nH+
阳极室
PEM
阴极室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a microbial fuel cell
微生物燃料电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 (Microbial Fuel Cell, 简称MFC)是 以微生物为催化剂,将有机物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 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产电微生物(Electricigen)通过氧化有机物获得的电 子传递到细胞外,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介质将电子传 递到电极上产生电流。
具有发电与废弃物处置的双重功效
生活污水(含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废水(酿酒、食品加工等行业)
未来有机废弃物能源化处置的支柱性技术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MFC的性能特点
(1)燃料来源广泛,利用有机废水等废弃物; (2)反应条件温和; (3) 产物是CO2和H2O,无需对其产物做任何后处理; (4)无燃烧步骤,理论转化效率较高。
产电微生物特点
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
厚壁菌门(Firmicutes)
Feature: 多为兼性厌氧菌 具有无氧呼吸和发酵等代谢方式
氧化糖类、有机酸获能
常用产电菌
铁还原红育菌(R.ferrirducens) 沼泽红假单细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SO ON~~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与性能研究1. 序言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电化学能源转换技术,在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在双电极之间实现电子传递,从而将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其具有可再生性、低成本和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可持续能源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围绕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与性能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在能源转化领域的重要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利用微生物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代谢活动,实现有机物氧化和电子传递的过程而产生电能的一种新型生物能量转换技术。

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阳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场所,微生物通过氧化有机物释放出电子和质子,质子向阴极迁移,电子则通过外部电路向阴极传递,从而在负载电路中产生电流。

阴极接受来自阳极的电子和质子,并与氧气等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电子传递和电化学反应。

3.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需要精心设计和组装多个部件,包括阳极、阴极、电解质和负载电路等。

阳极是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至关重要的部件,通常采用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导电材料修饰,以增强其电导率和反应活性。

阴极则主要采用氧还原催化剂,如铂、碳基材料等,以促进氧还原反应的进行。

电解质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起着离子传导的作用,常见的电解质包括磷酸盐缓冲液、盐溶液等。

负载电路则用于收集和传递电子,通常由电阻、电容等元件组成。

4.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评价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评价通常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密度等指标。

电压是微生物燃料电池输出的电压,反映了电子传递的效率和阳极和阴极的反应活性。

电流则表示电子在外部电路中的流动强度,直接影响电能的输出。

功率密度则综合考虑电压和电流,是评价微生物燃料电池整体性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这些性能指标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状态和性能优劣,为后续研究和优化提供依据。

微生物燃料电池 详细

微生物燃料电池 详细
指那些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完全氧化有机物成co然后把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到电极上产生电流的微生物同时微生物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获得能量支持生长
微生物燃料物 • Electricigens:指那些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完全氧化有机物成 CO2,然后把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 到电极上产生电流的微生物,同时微生物在电子传递过程 中获得能量支持生长。 • 产电微生物种类: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枯草芽孢杆 菌、梭状芽孢杆菌、嗜水气单胞菌等
动力学问题解决途径 : 1)选择产电效率高的菌种; 2)选择适合的不同菌种进行复合培养,使之在电池 中建立这种所谓的共生互利关系,以获得较高的输出 功率; 3)增大阳极的表面积。
内阻问题:
内电阻的微降会显著地提高输出功率,说明其在提高电 池的输出功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PEM对内阻的影响 2)PEM和电极的空间距离对内阻的影响 3)电极间距离和电极表面积对系统内电阻的影响
传递问题: 反应物到微生物活性位间的传质阻力和阴极区电子 最终受体的扩散速率是电子传递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 素。 氧作为阴极反应的电子受体最大问题是水中的溶解 度低。
各种形式的微生物燃料电池
电子传递 • 细胞膜直接传递电子 其电子直接从微生物细胞膜传递到电极,呼吸链中细胞色 素是实际电子载体;提高电池功率,关键在于提高细胞膜 与电极材料的接触效率。 • 由中间体传递电子 氧化态中间体 还原态中间体 排除体外 电极表面被氧化
• 间接MFC:需要外源中间体参与代谢,产生电子才能传递 到电极表面,如脱硫弧菌、普通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 • 直接MFC:代谢产生的电子可通过细胞膜直接传递到电极 表面;如地杆菌、腐败希瓦式菌和铁还原红螺菌等;

第四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 第一节 MFC概述

第四章 微生物燃料电池 第一节 MFC概述

进入80年代后,对于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又活跃起来,采用氧 化还原介体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全面开展。氧化还原介 体的广泛应用,使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密度有了很大提 高,显示了它作为小功率密度电源的可能性。但由于介体(中 性红、亚甲基蓝、劳氏紫等)昂贵并且一部分具有毒性,阻碍 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进一步发展。 1987年,Lovley等人从波拖马可河底沉积物中分离出的 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是一种可以不通过氧化还原介 体氧化有机物转移电子,并以Fe(III)为电子受体最终使无定 形三价铁氧化物还原而具有磁性。随后的研究表明,这种微 生物具有电化学活性,它们能够在没有外加介体的条件下可 以把电子从底物中的转移到阳极板上。这种电子传递归功于 吸附在电极上的大量细胞,电子传递速率与柠檬酸铁做电子 受体时的速率相似,库仑效率高达98%。这一发现促进了对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因素
(3)阴极的超电势 和阳极上一样,在阴极上同样可以观察到电位的损 失。为了避免这个损失,一些研究人员采用投加 六氰高铁酸盐溶液。然而,六氰高铁酸盐在空气 中并不能被空气完全氧化,因此它只是电子受体 而不是介体。为了正常运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 阴极应该为一个敞开的电极。
Electricity Production in a Microbial Fuel Cell
A MFC is a device that use bacteria to oxidize organic matter and produce electricity. The bacteria (attached to the anode) produce electrons that travel to the cathode (current).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设计与性能优化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设计与性能优化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设计与性能优化第一章引言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乙酸等有机物进行能量转换的设备。

与传统燃料电池不同,MFC利用微生物的电活性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

本文将就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设计和性能优化进行探讨。

第二章微生物燃料电池设计原理2.1 微生物燃料电池构造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包括阳极、阴极、电解质介质和微生物。

阳极是微生物代谢反应发生的场所,阴极则是氧还原反应发生的场所。

电解质介质是阳极和阴极之间的离子传递媒介,而微生物则是实现电活性的关键因素。

2.2 微生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微生物代谢反应和氧还原反应。

微生物通过无氧代谢分解可降解有机物,产生电子和质子。

电子经由阳极途径外部电路流向阴极,同时质子通过电解质介质流向阴极,与氧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水。

整个过程中,有机物转化为电能。

第三章微生物燃料电池性能优化3.1 电子传递途径优化为了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需要优化电子的传递途径。

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一是采用导电纳米材料修饰阳极表面,提高电子传递效率;二是通过改变阳极的物理结构,增加电子传递的通道。

例如,采用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等修饰阳极表面,可以增加阳极的电导率,从而提高电子传递效率。

3.2 电极材料优化电极材料的选择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种常用的电极材料是碳纳米管,其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

另外,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等材料也逐渐应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中。

通过优化电极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工艺,可以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3.3 微生物选择和调控微生物是微生物燃料电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选择高电活性的微生物菌株,可以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同时,控制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和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等,也可以调节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

因此,在微生物的选择和调控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
2.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
指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细菌能分泌细
微生物细胞膜含有肽键或类聚糖等
胞色素、醌类等电子传递体,可将电子由
不导电物质,对电子传递造成很大阻力,
细胞膜内转移到电极上。
需要借助介体将电子从呼吸链及内部代

目前发现的这类细菌有腐败希瓦菌、
谢物中转移到阳极。在微生物燃料电池
地杆菌,酸梭菌、粪产碱菌、鹑鸡肠球菌
(nanowire)。
MFC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燃料电池组成
组成成分
原料
标注
阳极
石墨、碳纸、碳布、铂、铂黑、网状玻碳
必需
阴极
石墨、碳纸、碳布、铂、铂黑、网状玻碳
必需
阳极室
玻璃、聚碳酸脂、有机玻璃
必需
阴极室
玻璃、聚碳酸脂、有机玻璃
非必需
质子交换膜
质子交换膜、盐桥、玻璃珠、玻璃纤维和碳纸
且不能被微生物利用。
阳极材料
一般微生物燃料电池用无腐蚀性的导电材料作为阳极,
如碳、石墨等。对阳极的研究主要是对导电材料的改性和
加入其他的催化剂。
1.对材料的改性
• Zeikus等报道了用石墨阳极固定微生物来增加电流密度, 然
后用AQDS、NQ、Mn2+、Ni2+、Fe3O4、Ni2+来改性石墨作
为阳极。结果表明,这些改性阳极产生的电流功率是平板
必需
电极催化剂
铂、铂黑、聚苯胺、固定在阳极上的电子介体
非必需
生物燃料电池
• 质子交换膜(PEM)
PEM 对电池产电性能影响也很大。
在双室MFCs 中,PEM 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将阳极室
和阴极室分隔开和传递质子,同时还要能阻止阴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燃料电池12级新能源材料,程妮,学号106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自1911年英国植物学家Potter 发现微生物可以产生电流开始,有关MFCs 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进展缓慢。

直到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微生物能在无介体的条件下直接将体内产生的电子传递到电极,MFCs 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MFCs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无介体MFCs 产电性能的改善,体现在污水处理、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和生物修复等方面。

一、原理微生物燃料电池以附着于阳极的微生物作为催化剂,通过降解有机物(例如,葡萄糖、乳酸盐和醋酸盐等),产生电子和质子。

产生的电子传递到阳极,经外电路到达阴极产生外电流。

产生的质子通过分隔材料(通常为质子交换膜、盐桥),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解液到达阴极。

在阴极与电子、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从而完成电池内部电荷的传递。

如图所示为MFCs 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典型反应如下:阳极:C 6H 1206+6H 20一6C02+24H ++24e -阴极:602+24H ++24e -一一12H 20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结构微生物燃料电池主要有三种结构类型,即单室结构、双室结构和填料式结构。

[1](一)、单室结构的MFCs 单室MFCs 通常直接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无需曝气,因而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适于规模化的优势。

单室的功率密度为480~492mW /m 2,单室MFCs 无分隔材料和阴极液,内阻较双室小。

但是单室MFCs 的库仑效率(CE)比双室低(单室库仑效率为10%,而双室则为42%~61%)。

(二)、双室结构的MFCs 典型的双室MFCs 包括阳极室和阴极室,中间由PEM 或盐桥连接。

双室的功率密度为38~42mW /m 2。

MFCs 从外形上又分为平板型和管型。

以厌氧污泥为活性微生物,以葡萄糖为底物,以颗粒石墨为阳极的管状ACMFCs,其最大功率密度达到50.2W/m2。

管状ACMFCs在构型上和操作方式上与污水处理设备中的生物滤池颇为相似。

(三)、填料式MFCs填料型MFCs类似于流化床反应器,可以实现大规模污水处理与MFCs的结合。

填充式结构极大地增大了微生物和电极的接触面积,促进了电子传输,内阻仅为27Q。

三、MFCs的分类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MFCs的分类方法有所不同。

(一) 、根据不同类型的微生物,MFCs可分为沉积物型、异养型和光能异养型三种类型。

(二) 、依据电池中电子不同的传输方式,MFC可分为介体MFC和无介体MFC。

(三) 、根据电子不同的传递方式可将其分为间接MFC(加入氧化还原介质)和直接MFC(无氧化还原介质)[2]。

(四) 、两室之间有无交换膜可将其划分为有膜型和无膜型[3]。

四、NFC的特点(一) 、原料较广泛:各种有机物,微生物的呼吸可以利用的代谢产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甚至是污水都可以作为其燃料。

(二) 、工作条件比较温和:其利用微生物作为电池的催化剂,一般对操作条件的选择比较温和,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一般为中性,在室温和常压的条件下,微生物可以稳定生长。

(三) 、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于MFC可以利用糖类和氧气作为燃料,因此,可以把小型化的MFC植入人体,从而为人在器官的运行提供能量支持。

(四)、无污染、无能量输入、高效的能量利用率。

五、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极材料微生物燃料电池材料包括阳极材料、交换膜和阴极材料。

(一)、阳极材料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电极的比表面积、催化活性及电子的转换效率。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一般为石墨、碳纸和碳布[4]。

Chauddhuri等[5]分别研究了以石墨棒、石墨毡、石墨泡沫作电极的MFC性能,对电流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双室MFC中增加几何面积能提高电流的产出,同时发现石墨毡产生的电流是石墨棒的3倍以上,主要是因为两者的表面积不同,导致产生的电流不同。

若以电流密度(即单位面积产生的电流)来评价,两种材料的效果几乎一致,在最近的研究中,He[6]等对网状玻璃碳电极进行了研究,发现网状玻璃碳电极的导电性非常好,可达200S·cm-1,孔隙率可达97%,但这种材料十分脆。

另外,通过非金属处理和修饰阳极,可以提高电池功率。

Park[7]等将中性红添加到石墨织物电极中,产电菌为Shewanella putrefaclans,底物为乙酸盐,可将功率密度由O.02mW·m-2提高到9.1mW·m-2。

一些多孔材料、贵金属材料及导电高分子材料电极也被应用于微生物燃料电池中。

(二)、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常用的交换膜有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

交换膜可用于分隔阳极室和阴极室中的液体,并且阻止阴极室的氧气传递至阳极室,从而提高库仑效率,但交换膜的使用也提高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成本,增大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内阻,且交换膜易被污染和堵塞。

因此,在研究如何降低交换膜成本,提高交换膜性能的同时,开发无交换膜微生物燃料电池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三)、所有用做阳极的材料均可用做阴极。

为了提高催化效率,阴极材料往往还需要负载铂等催化剂。

最近,利用细菌催化阴极的还原反应成为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六、应用根据用途不同,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分为废水处理微生物燃料电池、环境修复微生物燃料电池、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产氢微生物燃料电池等。

目前,国内外关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较低输出功MFC的应用领域。

(一)、有机废水发电与同步处理:与一般的化学燃料电池不同,因为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各种酶,能够有效的催化和降解有机物,所以MFC的一个独特优势是能够在获得电能的同时降解有机污染物。

(二)、产氢:Liu[8]等人率先设计出了一种能够在阴极室产出氢气的MFC。

产氢MFC在结构上和经典双室MFC几乎相同,只是将阴极的电子受体氧气换成了质子。

阴极表面的质子和电子在铂等催化剂的催化下可直接生成氢气。

(三)、生物传感器:MFC潜在的应用是对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在线监控[9]。

能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在MFC阳极室中的转化率或者电池电压和有机物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成线性相关。

因此,可以根据测定的电信号推算出有机物的浓度,在有机废水处理中能够实现生化需氧量(BOD)的在线监测。

(四)、特殊环境中的电源:产电细菌遍布自然界,容易筛选出,而且微生物在产电时同样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

因此,MFC可以为一些特殊的环境下的设备提供电能。

MFC还可以为偏远地区的无线数据传输提供电源,或对太空站中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也有发展前景。

此外,MFC还可为人体植入装置如心脏起搏器等提供电源。

七、展望微生物燃料电池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产物。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融合,微生物燃料电池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主要研究包括:①电极的改进。

制备纳米结构三维电极材料,使之具备高比表面及优良的导电性能、催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从而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

②交换膜的改进。

进一步开发底物和气体渗透性低、内阻小、成本低的新型离子交换膜。

③微生物燃料电池构型的改进。

进一步优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应器的结构,降低微生物燃料电池内阻和造价,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库仑效率及COD去除率,并最终放大应用于实际。

④产电微生物的研究。

深入研究电子从胞内传递到胞外和微生物种群之间电子传递的机理、微生物和电极相互作用、微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及微生物电化学进化的机理。

⑤混合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

未来不仅要从自然界高效快速筛选高活性产电微生物,同时还要发挥高活性产电菌种群之间的协同作用,采用混合菌微生物燃料电池,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效率,并研究其中微生物群落和代谢途径的变化。

⑥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从基因水平上对菌种进行改造,使益于产电的基因或蛋白过表达,同时抑制阻碍产电的基因或蛋白表达,从而构建新一代基因工程产电菌微生物燃料电池。

总之,在环境和能源备受关注的今天,开发清洁、可再生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国家战略。

微生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绿色能源,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1]翟秀静,刘奎仁,韩庆编著,新能源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02,第214页[2]康峰,伍艳辉,李伶茗.生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电源技术,2004 . 28 (11) :723一727.[3]Jang ,J K, Chang 1 S, Kang K 11, et 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a novel mediator- and membrane-less microbial fuel cell[J]Process Biochemistry,2004,39}8):1007一1012[4]向龙,王晓慧,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材料的修饰研究进展,北京化工大学,现代化工,2015,1 第35卷第1期[5]Chauddhuri S K.Lovley D 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by direct oxidation of glucose in mediatorless microbial fuel cells[J].Nature Biotechnology,2003,21(10):1229—1232.[6]He Z,Minteer S D,Angenent L T.Electricity generation from artificial wastewater using an upflow microbial fuel cell[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39(14):5262—5267.[s][7] Park D H,Zeikus J G.Impact of electrode composition o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fl single-copartment fuel cell using Shewanella putrefacians[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2,59:58-61.[8] Liu H,Grot S,Logan B E.E1ectrochemically assisted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hydrogen from acetate[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2005,39(11):4317—4320.][9] Kim B H,Chang I S,Gi 1 G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