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刍议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塑造健康的心态和促进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谈,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个人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旨在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拥有文化素质、品德高尚、具有事业追求和自己发展的好公民。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德育人才不足、教育目标模糊、德育形式单一等。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德育工作的关注和力度,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体系、机制和方法的建设,让学生在德育工作中充分掌握正确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能够转化为行动力。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五个要素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必须具备五个要素:理念、目标、制度、课程和评价。
其中,理念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取向和方向;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制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和保障;评价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反馈和保障。
只有具备这五个要素,才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设,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和方法,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理念。
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德育管理,建立完善的德育制度。
再次,教师队伍必须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
最后,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和奖惩制度,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案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方案第一章概述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文旨在探讨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方案,以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第二章环境营造营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如下几方面来实现环境营造:一是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鼓励师生遵守校规校纪;二是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和团结合作;三是创造良好的寄宿环境,为寄宿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
第三章德育课程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学校应当制定合理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品质,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德育课程可以融入各个学科,如语文课上讲述经典故事,理科课程中强调科学精神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德育讲座、名人经验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章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是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基础保障。
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明确行为准则和处分措施,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同时,学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自律和自制能力。
第五章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对于学校德育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德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道德修养。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德育理论知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专家开展教师教育讲座,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
第六章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举行家长会等活动,了解家庭和学生的情况,并共同探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问题。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为家长提供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第七章校外实践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也需要通过校外实践来加以拓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义工活动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和责任。
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
论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校的德育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环境的建设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发展。
本文将从如何建设高校德育环境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明确德育目标,推进德育工作在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中,明确德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德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做到自律、自爱、自强、自信。
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德育的工作要层层推进,特别是要突出重点,从重点着手,通过全面落实德育的目标,进一步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优化高校德育体系高校德育体系建设是保证高校德育环境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该明确德育机构的职责和任务,构建起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同时加强资源整合,让相关单位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在德育任务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德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与监督,把德育工作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进行全面落实。
三、营造“修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德育环境的建设主要是要培养出学生的好习惯和崇尚道德文明的意识。
高校应该营造出“修文化”的校园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四、严格控制校园安全,保证全员健康成长高校的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运行的关键。
建设一个严格的安全保障系统,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健康成长,在德育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
我们应注重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建立健康评估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管理,提高学生的安全保障意识,加强警示教育和安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维护校园安全、增强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五、注重重视校园环境的创新建设校园环境是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学生生活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doc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研讨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认为应从环境因素(子系统)及其物质和精神结构两个角度予以展开。
所谓社会环境的子系统包括客观系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中观系统的社区,微观系统的家庭和作为中间系统的大众传媒。
当代社会就其宏观角度来看,全球正处在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巨变过程之中。
一部分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在经济、文化诸领域均已达到了目前人类社会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但是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又带来了技术专制、金权社会、紧张的人际关系及天人关系等,从而也带来了人的物化,主体的失落,与他人的对峙及其伴生物道德论表与麻木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寻找现代化的出口——后现代化之路。
因此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既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
60年代以后北美西欧诸国兴起的道德教育的研究热潮及其在现实中对学校德育的强化趋势正是因应这一宏观系统的变化。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正在现代化的入口处努力。
在努力推进经济、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转轨的同时,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
一方面“培植独立的个人主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人的解放不只是政治解放,而且是经济解放、社会解放。
当前实现的市场经济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最根本的就是解放人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从族群主体转向个人本位,是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大变革。
伴随着个人从多年的人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人的情欲会喷勃而出,一时形成泛滥,这是难以避免的”。
[1]由宏观社会结构转转型导致的宏观社会系统在组织、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许多社会问题已严重突显。
国内有学者已归纳为:1.社会失调,如(1)人口问题,(2)就业问题,(3)农民工问题,(4)环境污染问题,(5)家庭问题,(6)贫富分化,(7)干部腐败;2.社会颓风,如(1)关系网,(2)公费吃喝,(3)毁坏公物,(4)利他行为减弱,(5)假冒伪劣;3.社会病态,(1)卖淫嫖娼,(2)淫秽物品,(3)拐卖妇女儿童,(4)吸毒贩毒;4.社会犯罪,(1)青少年犯罪,(2)公职人员犯罪,(3)车匪路霸;5.心理失常,(1)自杀率上升,(2)精神病患者增多[2]。
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策略
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校德育环境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文明。
本文将就如何优化学校德育环境进行探讨。
一、加强德育教育,注重思想启蒙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加强德育教育。
我们既要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德育的教育要求,也要从思想启蒙入手,让学生在思维和认知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生涯中,在教育的各环节中渗透,学校应制定全面的德育计划和教育方案,让德育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德育管理,监督和指导学生行为德育管理同样是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体系,明确德育工作的职责和分工,通过不同载体的方式推广德育思想。
其中,班主任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人物和重要责任人。
班主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良好品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公德、守纪律、文明交往、感恩父母、向善向上等良好行为习惯,力求将德育管理和课堂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品质。
学校应该注重建设学生自治、文明礼仪、环保健康、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的氛围,培养自我约束、自我修养的能力。
四、注重德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活动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德育讲座、文明礼仪比赛、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学习社会道德知识,提升自我意识、责任感和主动服务意识。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与学校进行积极的沟通。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
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成为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多。
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大学德育教育必须紧密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创造出理想的校园生态环境,以提高大学生的品德、道德、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应以文明校园为目标。
校园越文明,大学生越容易接受并习得正常人际交往、文明素质和道德规范等美德。
在这个文明的校园里,大学生可以体会到平等相处、尊重他人、诚信守信等道德观念,而且更容易养成好习惯。
其次,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应注重宣传和教育。
大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传播和宣传,激发学生参与德育传统的热情。
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进行管控,控制学生参与不良文化和暴力活动,提高学生公德素质。
第三,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应重视教育科技的运用。
现在,大学里出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科技,可以让教育更加现代化。
例如,在学习环节中使用一些新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德育方面,使用在线社交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等等。
第四,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还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推广。
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如何与社会相处,结合实际情况来解决各种问题。
在这个学校里面,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只有全社会的力量相互配合,才能创造出厚重的德育氛围和健康的生态环境,为大学生智力和人际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德育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优秀的德育教育和生态环境建筑计划,注重宣传和科技的利用,扩大实践教学和全社会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优秀的校园生态环境和人性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观念,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献出人才力量。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古代哲学家老子“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言论散发出思想的光华,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都说明环境对人的陶冶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调动人的情绪,达到“不言而教”的良好效果;反之亦然,不良的环境则容易使人受其不良影响,长期置身其中,即使优秀者也会败坏思想、涣散斗志、“近墨而黑”,对人贻害无穷。
学校作为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样可从中得到启迪。
因此,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忽视校园环境建设的作用,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要创设一流的校园环境。
一、校园环境的涵义“环境”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周围的地方。
②所处的情况和条件。
“校园环境”很自然可以解释为:整个校园和校园里的一切情况与条件。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里的房屋建筑、花草树木及其他基础设施,可统称校园自然(物质)环境;又包括学校风气、师生的精神风貌、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及校园的文化氛围,可统称为校园的人文(精神)环境。
整齐、清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校园环境建设基础,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物质基础。
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纯正的校风,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它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最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学校良好风尚的形成。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
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如何加强校园环境建设1、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交通、生活及文化设施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基础。
学校没有旗台、旗杆,举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无从谈起;自行车放置没有合适、固定的场所,校园的自行车必定如“游兵散勇”;没有足够的垃圾池(桶),要使学生不乱果皮、纸屑就不那么容易。
学校环境与高校德育环境建设
基础 理论 研 讨
学 校环填与高校德胄环壤建设
湖 南工 学院 尹强 明
[ 摘 要] 高校 德 育环 境 是 教 育 环 境 的 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指 高校 德 育所 面 对 的 , 绕 在 大 学 生 周 围 , 响 其 思想 、 治 、 德 观 念 是 环 影 政 道 形成和发展 的外部条件与 因素的总和。不论是从理论上讲 , 还是从 实践上讲 , 学校环境 与社会环境相 比, 在其环境建设上 , 学校环境
一
、
Hale Waihona Puke 一系 I J 宏观的社 会环境对人 仃思想行 为和思想政 治教育的影响一般是通 J 过 微 观 环境 实现 的 。 在 微 观 环 境 中 , 其是 学 校环 境 对 学 生 的思 想 和 而 尤 行为产生更 为直接 的影响 。 这种影响在高等学校表现尤 为突出。 不论是 从理论上讲 , 是从 实践上讲 , 还 学校环境 与社 会环境相 比, 在其环境建 设 j, 校 环 境 的建 设 具 有 相 对 独 立 的 自 主性 和可 控 制性 。 所 以 , 校 :学 高 德 育 环境 的建 设 , 重 点 放 存 学 校 环境 的 建设 上 。 应 学校 的主要职能就是利用一定 的教育 没施 和选定 的环境 来教育学 生, 使之成 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特有 的社会职能和优势 它 条件决定 了它对 于学生思想政 治道德素质 的培育 负有特殊 的职 责 , 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 。 校园环境作为德育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对学生的 思 想 政 治 品德 形 成 发 展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高校 德 育 的学 校 环 境 , 指 学 校 是 的 校 园 、 职 工 、 育 内容 、 园 文 化 、 风 、 风 、 教 教 校 校 教 学风 等 诸 多 因 素 构 成 的境 况 。归 纳 起 来 , 校 德 育 的 学 校 环 境 主 要 包 括 校 园物 质 环境 、 园 高 校 文化 环 境 和 校 园人 际 环 境 。 校 园物 质 环 境 ,是 指 校 园 内 对 学 生 的学 习和 生 活 产 生 影 响 的 一 切 物质 条 件 的 总 和 。 括 学校 的 自然 地 理 环 境 、 容 校 貌 、 园 规 划 布 局 、 包 校 校 校内景观绿化 、 各类建筑雕塑 等方 面的状况 。 校园物质环境既是学校生 存发展 的基本条件 , 又是精神环境 中各种 冈素 的载体 。 学校的德育不能 离开特定的校园环境 而进行 。 学校 的师生员工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主体, 他们既是校园环境 的创造 者, 又是校 园环境 的审美者和享受者。校园环 境, 如果能够匠心独运地按照有 利于育人的要求 , 遵循德育规律加 以精 心设计构造 ,就会赋予其 生命 的灵性 ,丰富人文底蕴和 自然 和谐 的美 感。身处这样的环境 , 不仅有利 于控 制情绪 、 调适行为 、 陶冶情操 、 美化 心灵 , 还可以启迪智慧 , 激发灵感 , 使学 生的精神生活 时时感到美 的升 华。 校园文化环境从 广义上讲 , 是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 、 工作 、 学习过 程中共 同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这里是指狭义 的校园文
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
校道德教育改革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思考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融合的不断深化,青少年的道德素养逐渐下降,德育环境也面临着重建的压力。
因此,对校道德教育进行并重建德育环境变得迫切而重要。
下面,本文将从制度、师生互动、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探索校道德教育与德育环境重建的有效途径。
首先,制度是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制度,明确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德育制度应包括明确的教学大纲、德育课程设置、德育考核体系等内容。
通过制度化的管理,能够确保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为德育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家庭和社区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通过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传递给学生,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其次,师生互动是德育环境重建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培训,并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道德教育师资队伍。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学校还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信任、尊重的关系。
例如,可以开展师生互动的活动,如班会、德育讲座等,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最后,社会参与是德育环境重建不可或缺的力量。
学校应积极与社会资源对接,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的道德教育。
例如,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社区志愿者等为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讲座,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开展与社会的互动交流。
通过社会参与,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提高他们对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的认识,有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校道德教育与德育环境重建需要从制度、师生互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只有在不断改进完善的制度机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育人工作,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重建健康、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传统的管教式管理到现代的绿色德育,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正在向着更加人本化、科学化、和谐化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
一、规制时代到引导时代传统的德育环境,主要依靠纪律制度、处罚措施等规制手段来管控学生的行为。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是却无法真正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深刻的内化和感悟,也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而现代的德育环境,则更加注重规章制度与文化引导相结合,通过灌输正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种引导型的德育环境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内在成长,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多元文化交融的需求。
二、管制时代到自制时代在传统的德育环境中,学校的管理者倾向于通过强制性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在现代的德育环境中,学校管理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自己意识到并改正自己的过错,靠自律取代约束,不断增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种自制型的德育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和才华,从而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的高素质人才。
三、单一时代到复合时代传统的德育环境主要关注学生成为“人的一面”,即强调奉献、友爱、守纪律等方面,而现代的德育环境则更加注重学生成为“多面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多面人”的概念包括了学生的社会角色、个人发展、身心健康、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特征。
学校需要定位学生的文化交融定位,既要让学生接受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也要让学生接受先进的西方文化的拓展,创造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德育环境。
以上是我对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的一些探讨,我们应该认识到,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们应该努力推动学校德育环境的不断改进,让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我成长,为创造美好的社会作出贡献。
学生德育与环境保护方案
学生德育与环境保护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德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学生的德育不仅仅指他们的道德修养,还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等。
而环境保护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难题之一。
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才,学生的德育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本文将从学生德育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学生德育学生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它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参观社区和公益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再次,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和多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德育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学生德育和环境保护是相互关联的,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首先,良好的学生德育有助于环境保护的实施。
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才会自觉遵守环保法规,从而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来。
其次,环境保护对学生德育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通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敬畏自然的情感,增强责任心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德育如何促进环境保护为了促进环境保护,学生德育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可以开展环保教育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其次,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环保行为教育,如鼓励学生节约用电、减少用纸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环保实践中,如植树活动、环保志愿者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环保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德育环保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首先,环保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构建良好育人环境——刍议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
1美 化 校 园 环 境 .
德 育 工作 也在 发 生 深 刻 变革 校 以 我
新 课 改 理 念为 指 导 . 以加 强 校 园文 化
建 设 为 突 破 口 . 化 校 园环 境 . 建 优 创
天 . 小 为 我 自豪 ” 实 的教 育 . 之 产 生 使
自豪 感 与 责 任 感 低 年 级 教 学 楼 前 .
、
优 化 校 园 文 化 , 挥 浸 润 发
功 效
学 校 的 环 境 文 化 是 无 声 的 思 想
校 园文 化 以理 想 的 校 园 环境 、 浓
郁 的 文化 氛 围 、 完善 的教 育 设 施 为 载
体 . 学 生 产生 有 益 的影 响 。新 课 改 对
工 作 园 每 一处 环 境 的设 计都 应 融 校
治 校 方 略
构建 良好育人环境
刍议 校 园文 化 建 设 与 德 育 工 作
福 建 邵 武 市 实验 小 学 赵 志 华
德 育 工作 是 学 校 的 “ 魂 工 程 ” 灵 .
是 大 力 推进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的 核 心 内
具 有 个 性 的学 校 制 度 文 化 和 管 理 文
多 彩 文 化 .调 整 和 充 实 了德 育 内 容 . 改 进 了德 育 工 作 的方 式 、 法 . 效 方 有
者 。 每 间教 室 有 班 训 . “ 真 知 . 如 求 做
真 人 ” 自尊 、 “ 自爱 、 自强 、 自立 ” ; 等 或 名 言 警 句 . “ 识 就 是 力 量 ‘ 能 如 知 勤 补拙” 等 每条 走 廊 的 墙 面 . 都悬 挂 也 了 学生 自行 创 作 . 有 鲜 明 主题 和教 带 育 内容 的字 画 “ 风 潜 入夜 . 随 润物 细
试析校园德育环境建设
试析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指校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学校建设中要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育人作用。
当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教法等,冲击着旧教育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冲击着校园的德育环境建设。
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几点看法。
1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统筹兼顾对于一所学校来讲,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精心规划,统筹打造校园德育环境,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硬件建设规划的同时,也要全面规划好校园德育环境建设。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新”时代特点。
规划起点要高,规划标准要高。
在校园基础设施方面,像雕塑像的安放,假山的布置,树木的栽种等,都要精心规划。
给雕塑像、假山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
选定一种树木作为校树,在校树和其它树木上悬挂标牌,对其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学校要有旗杆、旗台,确保每周的升旗仪式顺利进行。
校园中的校车、摩托车、自行车要有合适的放置位置,不能如游兵散将一般。
校园中要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垃圾桶要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上要有醒目的区分标志。
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要有校徽展示,有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还要有催人向上的标语。
在标语的设计上,要考虑标语的时效性。
对于顺应形式,内容经常更换的标语,使用标语牌为好,最好不要直接写在或嵌在墙上,以免因更换标语而破坏环境。
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黑板报。
比起那些明亮气派、严肃规范的宣传窗,黑板报生动活泼,内容更换简单方便,学生易于操作,比铝合金式的宣传窗更感到亲切。
目前,新的校园建设中已经很少见到黑板报了。
本人建议在校园规划中给黑板报留下一席之地,让黑板报文化在学生手中代代传承。
2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过去的德育实施的是无“人”德育,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德育教育成为为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的工具,忽视“人”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德育教育的核心。
小议中学班级德育环境建设
的学生干部 , 必然会带出一个积极 向上 , 团结守纪 的班集体。要 在 一个班集体 中 , 学生个体素质 , 要投入 真挚 的感 隋, 爱如慈母 。作 为班 主任 , 在 接纳 创造 良好的小环境 , 还要重视班级个体成员的细胞作用。
上帮助他 们 , 尽 可能地传递给 他们 来 自班主任 的温暖 , 使他 们 调 好与任课 老师 的关系 , 让他 们在这个集体 中起 到长短 相济 , 感 到并不孤单 , 养成良好 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 子女多 , 以“ 我” 为 中心的“ 自由” 意识膨胀 , 周围的人往往 是腻 整 体互 补的作 用 , 达 到师生 的 同频 共振 , 从 而提 高教 育效 率 , 总之 , 对 中学生进 行人生观教 育不是一 朝一夕 的事 , 必须 其次 , 寻求科学 的教育方 法 , 管 如严父 。 现在 的学生 , 独生 这 也是一种 艺术 。 爱 多于管教 , 对 这样 的学 生如果运 用强硬 的手 段去教育 , 意志 坚 持经常并 通过多途径 开展教育 。学 校的其它 方方面面 工作 薄弱 的学 生往往受 不了 , 甚至 出现 问题 。如果 对他们 的缺点 、 及 各种活动 也都要渗透人 生观教育 ,学校还要 发挥教 师 的楷 错误 , 先让他 们 自己写出说明 书 , 说 出 自己当时为什么要 这样 模 影响作 用。在进行教 育过程 中 , 要注 重针对性和 实效性 。各 针 对学生实 际 , 坚持 以传授 知识为 载 做, 再 由此而 引导他 们认 识到 其错误 所在 , 让其 自我反 省 , 自 科 教学要结 合教材 内容 , 我战胜 , 增 强 自律意识 和是非观念 , 从 而达到教 育的 目的 。在 体 , 有机地渗透 人生观教育 , 切防生拉硬 套。 中学德 育工作 应 学校工作 , 只有创建 一个个优 良 生活 和学 习 中, 抓住 小错 不松手 , 大错 自然 出就不 敢抬 头 , 要 充分发挥班 级小阵地 的作用 ,
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校是社会新生力量的摇篮,德育环境建设是推动学生健全成长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在近几年中,我校在德育环境建设上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培养他们无私奉献和责任认同的精神。
首先,学校按照“从学习着手,从实践出发,从改进学校环境开始”的原则,深入开展德育课程,通过培训讲座、导师课程等多种方式进行形式丰富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健康发展。
此外,学校还积极建设德育学习园地,开展社会实践和义务服务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义务服务,让学生直接身体力行,体验团结合作、自立自强、服务社会等、受益匪浅。
同时,学校还设计了各种小活动,如以“做一件好事”为主题的“小活动”,以及专题活动“看一看,感受一下,走近大美中国”,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欣赏优美的德育之美。
以上就是我校最近在德育环境建设方面做的一系列实践。
在这些实践中,充分弘扬先进文化,培养学生无私奉献、责任认同的精神,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言行德育环境,真正实现以信仰为基础、以责任为主体、以尊师重道的教育目标。
当前,面对北大国际新环境的挑战,学校还应继续探索德育环境建设的实践,秉承“以德育原则防范学校的过分快活”的最高理念,借此来建设理想的环境及真正贯彻执行“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满足学生卓越成长的诉求。
论中学德育及环境优化
论中学德育及环境优化
学校应该立足于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科目中,培养学生理性宽容、真实善良的品格。
第一,教学科目是德育教育重要的形式之一,在行政层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注重增强学生对德育教育、人文精神、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知识的认知和能力,可以从课程改革、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中实现。
第二,学校应该重视社会环境的优化。
校园文化的环境,应该文明、优雅、和谐。
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的投入,可以在节日活动时通过歌舞、舞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及学生社团的发展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以实践落实所学,增强责任感和特色特征,让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办事中,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学习成果、努力和奖励有着较为清晰的衡量标准。
第三,要革新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做中学习、学习中做,这是必须的,这既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责任心和背景知识。
论德育教育与校园环境优化
教 育 创 新都市家教 122德纵横【摘 要】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全民素质,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德育工作是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如何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德育教育;环境优化;校园环境德育环境是指对德育活动和德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
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是一部立体、多彩的教科书,它对儿童个体情感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的形成,都有着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重要作用。
因此,德育环境是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校园物质环境的优化这是校园文化中的实体部分,包括学校的各种建筑群,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学术报告厅,操场、广场、草地、树木,各种墙报、宣传栏、阅报栏,学校的校徽、纪念章以及各种象征物等。
首先,挖掘放大,突显校园物质环境中的养正元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校园物质文化的具体形态向我们展示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学校,往往具有不同形态的物质文化,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因此,校园中各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出学校独有的个性和精神,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向上的动力,学校可以借助其有利的地域优势,就地取材,并将其挖掘放大。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从环境建设方面入手,让师生沉浸在浓郁的养正文化氛围中。
其次,化实为虚,提升校园物质环境的涵养价值。
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不仅仅体现在优美的学校建筑、雕塑和喷泉、花草树木等外在的物质建设。
我们说,只有将校园的物质环境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深入到教育活动的每一日,这样的校园物质文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找到理想的归宿。
否则,一条腿走路,必将行而不远,成为学校的一个“花瓶”。
论德育教育与校园环境优化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红光学校 郑秀范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色,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刍议
摘要:学校德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虚拟网上环境。
优化德育环境要坚持方向性、要素整合、循序渐进和资源开发性的原则。
学校德
育环境建设要从校外与校内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学校;德育;环境建设
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遗传、环境和教育(简称“三因素论”)。
在这三个因素中,遗传因素是个体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起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教育显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三因素论”,我们可以认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不仅需要正面的理论灌输、疏导、对话和丰富的实践锻炼,而且还有赖于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德育环境的熏陶。
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已成
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一、学校德育环境的内涵及其构成
1.学校德育环境的内涵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学校德育活动及对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
作为环境的一种,学校德育环境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种环境条件;学校德育及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了德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自然环境条件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仅是一种非决定性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环境条件
主要是社会环境。
2.学校德育环境的构成
学校德育环境一般由为社会、学校、家庭和网上虚拟环境四个部分构成。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国际国内存在的对学校德育活动及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
响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它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如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
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
文化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文化关系氛围;广播电视、新闻刊物等大众传播媒介
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学校环境,是指学校的校园、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
主要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如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环境,是指校园文化活动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文化氛围;校園人际环
境,是指学校中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所谓家庭环境,是指一个人成长的初始环境,它是人受教育的起点,决定人的观念的原始取向;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物质条件、社会背景、情感氛围、家长的文化水平和价值观念及处世态度等都
会促进或制约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所谓网上虚拟环境,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的具有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作用的众多特点,而又非周围环境的一种状态。
虚拟环境具有交互、即时、便捷、广泛、开放、匿名、平等等特点,既有积极的效应,也有潜在的负
面效应。
可以说虚拟环境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日益增强。
二、学校德育环境功能及优化原则
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塑造、行为规范、心理构建以及榜样示范的功能。
因此,优化德育环境,就要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
德育总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为一定社会政治制度服务的。
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德育环境的构建必须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总目
标和总方向。
2.要素整合性原则
教育中最忌讳的是各种教育因素的不系统不协调,这种不系统不协调往往导致各种教育影响的相互“顶牛”,使教育的总效应被抵消,复归于零,甚至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混乱,产生负效应。
因此,必须协调各种德育环境因素,使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媒体舆论环境等因素密切结合,相互沟通,形成一种
教育影响的合力。
3.循序渐进性原则
由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渐进性、无止境性的特点,而且良好德育环境的形成也是有一个长期积累,反复曲折的过程。
因此,德育环境的构建,必须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坚持承前启后,注重积累,重在建设,以保持前后一致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要保持环境的构建循序
渐进,形成良性循环。
4.资源开发性原则
要在十分重视,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德育环境资源的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潜在
资源。
三、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路径
1.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正确认识和处理校外环境的影响
(1)以“两课”为载体和主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首先,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和“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同时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出学校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广泛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大力扶植正气,打击歪风邪气。
其次,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对西方殖民文化的辨别能力。
再次,德育工作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德育工作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
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
(2)强化网络德育环境建设
首先,学校德育网站要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
旗帜鲜明地开展讨论,发表评论,把青年学生引导到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来。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道德教育。
再次,要提高网络服务功能,在网上提供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招生、就业心理咨询信息,满足学生的要求,提高他们上校园网的兴趣。
最后,要建立一只精干高效的网络德育工作队伍,保证网络
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3)深化德育社会实践活动
应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等活动,让他们了解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振奋精神,增强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组织“三下乡”(送文化、卫生、科技下乡)活动,磨炼青年学生的意志,培养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要做
到规律化、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项目化、基地化。
(4)细化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联络
学生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良好愿望,学校应建立学生信息网,组织有关教师定期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假期在家表现,
征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2.努力抓好校内德育环境建设
(1)优化教育氛围
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利用学校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网络等宣传舆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要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并要注重典型的培养和塑造工作,使典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事迹,可敬、可信、可学,使典型具有时代
性、示范性。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要想方设法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利用健康、向上、活跃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第一,准确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方向。
第二,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与管理。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保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硬件条件。
第四,校园文化活动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参加活动后真正有所收获。
学校要找准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成长进步的结合点,把逻辑的力量同情感的力量结合起来,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将对学生的德育融入到学生自我教育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学生报国为民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奋斗进程中。
第五,要把校园文化活
动纳入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校园环境的核心内容,学校要花大力气加以建设。
一是要抓好“三风”(即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二是要对体现校园精神的内容,如校规校训、办学思想、培养目标以及反映上述内容的杰出校友、学校名人通过物化的
形式进行宣传,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受到良好精神环境的熏陶。
(4)创建品位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
学校的基础设施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是实施德育的物质基础。
要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
的道德情操,美化其心灵,启迪其智慧,激发其灵感。
(5)完善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制度
学校要依据《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要求,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学校管理及运行机制。
学校的宣传、学工、教学、管理部门应在发挥德育工作中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整体合力,构建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二,制定序列化的德育实施训练规划。
第三,建立健全以德育综合测评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并把德育测评结果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薛允洲.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1997(5).[2]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3]尚东.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