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危机复合治理的思考

合集下载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面临的新境况及其对策分析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面临的新境况及其对策分析

危 机 的特点 是 既 不可 测 又 不 可 控 的 , 不 依人 们 的 是 意志 而发 生 、 展 的 , 而进 一步 增 强政府 危机 常态 发 从 化 意识 , 高政 府危 机管 理 的能 力 。 提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 四是社会安全事件 , 主要是指重大刑事案件 、 经济安全事件、 涉外突发事
革 还不 到位 , 有些 方面 的改革 亟待 改善 。因此 , 很 在 长 一段 时 间内我 国将 处 于 社会 转 型 时期 , 一 个 人 是 口、 资源 、 环境 、 率 与公 平 等 社 会 矛盾 较 为 严 重 的 效 瓶 颈时期 , 比较 容 易 造成 社 会 失 序 、 济 失 调 、 理 经 心 失衡 、 理失 范等 问题 , 成 一些不 稳定 因素 。这 一 伦 形
衔 接 , 成 复合 型 的危 机 管理 机制 。 形 1 2 公 共危 机爆 发 的高 频 率 使 政 府 危机 管 理 必 须 .
常 态化
20 0 3年 S R A S以来 , 机 管 理 常 态 化 已经 成 为 危
整个 社 会 良性运 行 的先行 理念 。转 型期 的 中国 已进
根据 危机 发 生 的过 程 、 性质 和 机理 , 可将 其划 分
为 四大类 : 是 自然 灾 害 , 一 主要 是 指 水 旱 灾 害 、 象 气 灾害 、 地质 灾 害 以及 森林 火 灾 和重 大生 物灾 害等 ; 二
是事 故灾 难 , 主要 是指 重大 交通 运输 事 故 、 类重 大 各 安 全 事故 、 造成 重 大影 响 和损失 的城 市 生命 线事故 、
时 期 , 共 危机 呈现 出新 特 点 , 国政 府危 机 管理 面 公 我
临前所 未有 的新 境 况 。 因此 , 须 认 真 分 析 各 类 危 必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主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主题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发展现状与未来主题王郅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5)摘要:随着各种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应运而生。

在发展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逐渐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具备了自为的知识共同体。

同时,我国理论工作者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紧密关注和揭示公共危机事件千变万化现象之下的机理规律,探寻危机预防和应对策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总结分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基础上,提出公共危机管理的转型路向和未来重点研究的主题,以求对现实发展进行理论关照和回应。

关键词:公共安全;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I)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09l03—0073—03作者简介:王郅强(1974一),男,四川仁寿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公共危机管理、政府治理研究。

一、公共危机管理学科从无到有.呈现探索气象、卫生、安全、航天等部门的灾害风险控制发展的上升趋势和安全管理。

发展到现阶段。

危机管理研究对象一般来说,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主要有三个方已经具有了综合性、交叉性、多样性特点,涉及面:一是是否具有了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到)s Ty-面面、各个领域。

围;二是是否形成了规范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规范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上看,论体系;i是是否形成了自为的知识共同体,即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涉及危机事件综备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人才培养机制等。

合管理研究。

比如:1994年魏加宁发表的《危机从研究x,-Y象和范围上看,公共危机管理学是与危机管理》一文,对于危机内涵进行了理论解一门专门以公共危机现象为对象,探询危机发生、读,并提出了克服、消解危机的一些理论与实践发展规律并系统防范和应对危机的科学。

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回顾与思考-123

关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回顾与思考-123

摘要: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本文围绕危机意识、机构设置、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法制建设和管理结构六方面,回顾了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回顾;问题;建议20世纪末,我国开始现代政治学研究,其中包括对政治危机的研究。

我国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对该领域最初的研究也始于政治尤其是国际政治方面的研究,如台海问题、东突问题等。

2000年左右,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重心逐渐从国际危机转向国内危机,包括从SARS疫情到近年接连不断的特大自然灾害、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群体性集体事件等。

尽管由于中国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晚,在接连不断的突发性、复合型危机面前显得经验不足,一些理论上的困境与实践中的难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这也是我们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所在。

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危机意识、机构设置、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法制建设和管理结构六方面,我将围绕这六个方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上述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一、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起点。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直不能把“危机”与社会主义国家联到一起,甚至不敢直而现实生活中各种潜在的和显现的社会危机,常常用“假语言”谈论真实的危机问题,导致我国从政府到社会、从群体到个人,严重缺乏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各级政府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

2003年SARS疫情出现后,“公共危机”成为政府的重耍管理对象。

我国逐渐以责任政府为价值取向,并通过制度安排保证了政府某些责任的实现,且加强了对危机的重视。

中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

中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

中国公共安全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摘要: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政府目前还缺少明确的公共安全职能定位,相关法律体系和机构建设尚不健全,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共安全权责不够明确;在整体上偏重于应急,缺少有效的预防体系;社会参与不足则相对加重了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的负担;公共安全管理技术水平偏低。

我国应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从应急管理向公共安全管理模式的整体转换,加强预防体系建设,通过法律和机构的完善,不断明确政府公共安全职能,理顺权责关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行多元治理,大力推行公共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技术水平,最终构筑起严密高效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

关键词:公共安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政府职能;标准化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天灾人祸频发,大众传媒、电子信息使之仿佛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

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2003年的波及全球的风险事件SARS,从2008年年初的雪灾到“5·12”汶川大地震,从河北蔚县矿难、山西襄汾泥石流、多起袭警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上海“11·15”特大火灾事故,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社会稳定。

公共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一次又一次地考验着我国现有的公共安全管理的能力,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公共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公共安全是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状态,公共安全管理是对这种秩序状态的维护与保持,对打乱该秩序状态的各类事件的应对,以及对事件后果的消除、对秩序状态的恢复的全过程。

在新西兰被称为“民防”(Civil Defense)或“民防紧急事态管理”(Civil Defense Manageme nt),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公共安全管理被称为“紧急事态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

美国将紧急事态管理的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4个功能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这就是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或四个阶段理论。

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

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
类型 自然 灾难型 利益 失衡型 权力 异化型 意识 冲突 型 国 际关系 型 技术 灾难型
危机事件的分类
日致 因素 l 环境破 坏 疾 病传播 自然突 发事件 经济 发展不均衡 社会保 障制度缺 陷 政府权 能体系 的失效. 如腐败 意识 形态领域 的冲突 如 宗教一 民族 中 田在田 际格 局中的 发展 技术 或工业事 故 一般 表现方 式 环境 污染 自然灾 害 罢 工 集 体上访 示威游 行 示威游行 暴 力抗法 刑事 案件 大规模群 体冲突 妨碍 公 务 田际间紧张局 势 经济仲裁 爆 炸—辐 射一 泄露等
( 资料来源: 马琳. 国危机管理研 究述评U】 共管理学报 ,0 5 ( )8 — 0 我 。 20 ,1 :4 9 )
现代社会 日益强盛 , 资源使用能力不断增强 , 但是社会也越发脆弱 , 许多矛盾一触即发 , 而且形式不断变 化 。自上个 世纪 9 代 以来 , O年 战争 、 交 、 外 政府 和财 政危 机等 防不胜 防 , 但是 当我们 对 危机 的类 型有 了相对 明确 的分 析 , 为有效 解决 危 机提供 了有利 因素 。不 同学 科 的学 者对 危机 的看 法 不 同 : 济 学家 把它 看成 是政 府政 就 经
公 共危机 的最佳 选 择 。


公共 危机 的诠 释
( ) 共危机 的 内涵 一 公
公 共危 机是 指那 些危 害 国家安 全 、 害公 共 利益 、 乱社 会秩 序 、 损 扰 威胁 公 民生命 财 产 安全 , 要社 会各个 相 需 关部 门作 出 紧急处 理 的 事件 。由 于经 济 、 会 、 社 历史 等各 个 方面 发 展 的差 异性 , 发生公 共 危机 事件 的类 型 则不 同 , 类型 如下 : 其

危机公关及解决方案

危机公关及解决方案

危机公关及解决方案
《危机公关及解决方案》
在当今社会,任何企业或组织都可能面临多种危机,如产品质量问题、员工犯错误、领导失言或突发事件等。

这些危机一旦发生,可能对企业形象和声誉带来严重损害。

因此,危机公关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公关预案,包括危机管理团队、危机公关方案、危机沟通渠道等。

这样一旦危机发生,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减少损失。

其次,企业需要及时公开信息,及时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和关注。

在危机公关中,透明和及时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同时,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传递积极信息,以弥补负面影响。

最后,企业需要及时采取行动,解决危机根源,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危机公关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因企业而异。

在危机公关中,企业需要首先冷静应对,避免情绪化的决策。

然后,企业需要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确保信息传递准确。

此外,企业也可以借助危机公关专业机构或专家来提供协助和建议。

短暂的危机公关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但如果能够恰当地处理,也可以成为企业成长的机会。

综上所述,危机公关是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建立完善的危机公关预案,及时公开信息,积极采取行动,这些都能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危机,保护和恢复企业形象和声誉。

只有积极应对危机,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公共危机中的多元合作治理:政府再造的制度选择

公共危机中的多元合作治理:政府再造的制度选择

公共危机 中的多元合作治理 : 政府再造的制 度选择
苏 玉
(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 主义 学院 , 南京 2 1 0 0 0 3 )
摘要 : 如何 规避 、 减少风险 以及应对危机是个人 、 组 织、 国家和社会 维持 存 续与发展 必须解决 的首要 问题。不
同的行 为主体 对风险、 危 机的判 断 、 认知 、 预 期以及 态度 不尽 相 同, 决 定 了他们在 危机情形 下的 不同选择 。而诸 层 面上 的多元 选择 集合 了在不 同社会 背号 下的不同组合 形式 , 又构成 了现代公 共危机 治理形 态的多样性 并产 生 了不 同的治理绩效 。政 府再造理论为优化我 国公共危机 中多元合作 治理模式 、 提 高公 共危 机治理绩效提 供理论基 石和
2 0 1 4年 1月
哈 尔滨 市委 党校 学报
THE J OURNAL OF HARBI N COMM1 Tr EE S CHOOL OF THE C CP
J a n . 2 0 1 4
No . 1 S e ia r 1 . 91
第1 期 总第 9 1 期

党 的十八届 三 中全会 指出 : “ 全面深化改革 的


7 3・
公 共 危机 的管理 活 动 , 而政 府 是 公共 危 机管 理 的责 任 人 3 。 因此 , 政 府除 了要在 危机应 对 过 程 中练 就 快速 反应 力 、 较强 的社 会 力量 吸 纳 力 和 丰 富 的协 调 动 员能 力 , 还 要 在危机 预警 阶段就 能有 效地 培育 、 规

是表现在公共危机 的多元合作治理主体的不
足 。实践 表 明 , 绝 大 多 数 社 会组 织 所 表 现 出 的 与政

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的衍生机理及化解路径

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的衍生机理及化解路径
第 18卷第 3期 2 2 年 5月 0 1
苏州科技 f i c 社会科学版 Ju a o uhuU i r t 学院学报(n eh o ) Sca Sine or l f zo nv syo c nea dT cnlg oi cec ) n S e i S e oy( l

“ 现代性 ”指社会 的一种类型 、 模式或阶段 , 这个词是用来描述 “ 现代” 这样的状态。北 大的博导 陈晓明先生给出的 “ 现代性 ” 要
点是“ 限进步 的时间观念 ; 无 民族 国家的形成及 其组织机 制与效率问题 ; 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 自由、 民主、 平等 、 正义等观念 ” 。

会系统 的支配性原则 ( 尤其是生产方式 ) 的运作结果与其持续存在的前提条件之 间出现冲突 , 使支配性
原 则 的存 在变得 “ 可能 ” 而 这种 不可 能 对支配 性 原 则 的存 在来 说 又 是 “ 要 的” 这 种 情况 表 明系统 不 , 必 , 已经处 于过 程危 机 之 中。这是 在 产 生 “ 件 ” 事 的机 制 这一 层 面 上来 思 考 危 机 的 。前 段 时 间发 生 的 富 士 康 事件 ② 是一个 独 立 的突发 公共 事件 , 可 以从 深层 次 认 为 富 士康 事 件 是 一 种 由“ 程 危 机 ” 发 的 既 又 过 引 “ 发 危机 ” 偶 ③。 “ 程 危机 ” “ 过 与 偶发 危机 ” 比 , 者 可 以把 系统 的危 机 发展 趋 势 与 系统 的特 征联 系起 来 , 必 把 相 前 不 危 机看 成是 偶然 发 生 的灾 难性 事 件 , 同时 它也 更侧 重于 研究 由于 系统 本身 所 引起 的危机 , 非 由系统之 而 外 的原 因引起 的 。过 程危 机 是系统 自身 的结构 性原 则 所 导致 的危机 倾 向 , 于 研究 社 会 系统 的矛盾 运 对 作 具有 重要 的意 义 。根据 奥 菲 的“ 程 危 机论 ” 剖 析 富士 康 事 件 背后 的所 隐 藏 的是 与 非 , 得不 将 目 过 , 不 光 转移 至机 制层 面 。 当代社 会 的发展 是与 风 险相伴 而 生 的。 “ 现代社 会 、 民族 国家 、 场 体制 和 公 民社 会 构成 了预 防风 市 险、 分散 风 险 、 少 风险 的基本 治理 框 架 , 们 相互支 持 、 减 它 制衡 并 弥补彼 此 的缺 陷 , 成相 互 问的平衡 , 达 为 整个 社 会提 供 了稳定 的秩 序 。 然 而 当这 样 稳定 的局 面 遭 遇 风 险社 会 的 来 临被 破 坏 时 , ” 现代 社 会 的

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价值遵循与行动方向

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价值遵循与行动方向
一、提升社区治理韧性是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基础
■韧性”的原意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用来形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样顽强 持久、坚忍不拔的意志。提升社区治理韧性要求社区在面对复杂、不确定和持续的风险时具有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 力[51当前,社会运转方式高速转换,社区因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表现出脆弱性[6]。社区提升抗击风险的能力 必须着力改变社区场域的行为交互逻辑,增强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机制的稳健性,提升组织弹性与功能完整性,实现 多场景治理扩容[7],推动社区治理向韧性治理机制的转向[8],在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⑼的前提下加强社 区治理模式创新。
三、提升社区治理韧性的行动方向
(一)提高基层党委的领导力
社区党组织建设及领导是风险防控机制发挥出效能的基砒,遹过社区党组织的引领机制,将有效克服因沟通不 畅、群众不理解所造成的政策悬浮风险。
.强化基层党组织风险防控的指导功能。基层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战略堡垒,社区党委的领导力至关重要,如果 社区党组织处千悬浮状态,必将造成群众意见积压、诉求和矛盾无法及时处理的问题。为保证社区党组织领导功能 的发挥,社区积极树立党组织权威,有效统合社区政治和自治功能,提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指挥能力[14]。基层 党组织书记是社区风险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担任全面领导、指挥社区风险防控的重任。应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 治领导功能和在紧要关头的决策能力,确保风险防控工作的有效实施。社区党委应急群众之所急,难群众之所难, 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将人民安全宗旨贯彻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中,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干群工 作的温度,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组织工作的认同感,巩固党的执政基砒。
(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共识力
风险刺激与反应的互动核心在于人对风险的直接感知。由于认知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每个人对风险的感知 均存在差异。当人民群众对风险治理效果感知较高时,将自动降低风险带来的心理压力,激发对组织的认同与共识 情感

复合治理: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路径创新——以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为视角

复合治理: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路径创新——以杭州“社会复合主体”实践为视角
中 图分类 号 :0 55 D 3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7— 02(0 10 07 0 10 99 2 1 )3— 0 0— 7
的治理结构 (iz cn r oe nesut e ci n— et e gvmac t c r) te ed r u


复合治理 : 市治 理新模式 城
价值 追 求
“ 治理” gvrac) 2 世 纪 8 (oe ne 是 0 n 0年代 以来管 理方 式 的变 革 与 创 新 , 是 “ 种 公 共 的 或 私 人 的 这 各
个 人 和机 构 管 理 其 共 同事 务 的诸 多方 式 的总 和 ” 。 在社 会公 共需 求 扩 大 化 、 共 服 务 需 求 多 样 化 和供 公
中共浙江 省委党校学报 2 1 0 1年第 4期
前城市公共事务治理 的价值追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 较为成熟、 市民社会较为发达的西方 国家 , 政府也通
体和民间社会力量 为另一方 ( 简称 “ 各社会 主体 ” ) 的 “ 向互 动 ” 这 主要 有 两 层 含 义 : 是 通 过 政 府 双 , 一 自上而下的主动作为和与社会各主体 自下而上的全 面参与, 实现功能互补 。二是通过 政府 与各社会主 体间的协商与合作 , 建立 良好 的伙 伴与互动关 系。 其三 , 复合治理 的组织形式灵活 。根据不 同的 目标 和任务 , 政府 与 企业 、 间社 会 组 织 、 民 个人 可 以组 成 不 同类型的复合 主体 , 在不 同领 域发挥不 同作 用。 其 四, 复合治理 的结构是 网络型。政府 与其他社会 主体在同一平台上双向互动, 形成网格状关系, 每个 主体都是 网上的一个结点 , 避免垂 直管理和纵向多 层次信息传递 , 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

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复合型协同治理及实现路径

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复合型协同治理及实现路径

治理现代化场景下复合型协同治理及实现路径■赖先进【提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赋予了治理概念区别于西方治理概念的新内涵,也建构了协同治理鲜明的理论和实践特色。

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的协同治理是一种复合型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的复合特性主要包括“中心+多元”协同治理主体的结构性复合、协同治理外延的“属”+“种”应用复合、协同治理类型“内部协同+内外协同”的系统性复合、协同治理实现路径“制度化”+“效能化”的整体性复合等。

在治理现代化场景下,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协同治理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也面临一定挑战。

在路径上,应紧紧围绕治理现代化建设加以实现: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中,完善协同治理配套制度,推进协同治理走向制度化;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立足机制建设,提高协同治理相关制度执行力;坚持数字赋能、文化赋能,优化促进协同治理活动生成和实现的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协同治理合作治理【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DOI】10.19632/ki.11-3953/a.2021.02.010一、国内外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概念在理论研究上大行其道。

作为治理理论谱系的子体系,协同治理及其相关概念(英文名称“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国内理论界也称之为合作治理、协作治理)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成为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围绕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国外理论界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

早期国外协同治理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克里斯•安塞尔和艾莉森•加什认为,协同治理是一种为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项目和资产、由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发起的,并由非政府行动者或利益相关者参加,共同进行决策(而非仅仅是咨询活动)的正式制【文章编号】1008-1747(2021)02-0062-07度安排。

冋早期国外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在主体上主要是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合作。

理论中的“协同治理”等词汇都常常被国内外学者用来指代政府与其他组织之间跨部门的合作、共治。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6
中国 应 急 救 援
C HINAE MER GENC YR ESC UE
控制的 状 态之 下, 对公 众来 说 这简 直就 是一 场比 公 共危 机还 可怕 的灾 难。
3 、从信息角度来看 ,我国政府 对危机信息的公布往往不够及时、透 明
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发布往往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政府出于种 种考虑并不是很想迅速公布一些敏感 的危机信息。这就导致了权威信息发 布缺位,信息空间被流言占领,信息 恐慌演变成社会混乱。与此同时,部 分媒体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热衷 于炒作危机事件。这就给本来不甚稳 定的危机社会心理造成雪上加霜,人 人自危。以致造成集中抢购某一物资 或者逃离某一区域,给政府的危机管 理带来极大困难,对经济、社会的发 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以至于 这种影响在危机过后依旧存在。如在 “非典”中,我国政府的权威就遭到 了严重的质疑。
对于公共危机管理,一般是指政 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 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 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 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 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 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 理活动。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 调动一切力量,采取必要措施以达到 化解危机,保障公共利益,恢复社会 秩序的目的,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三、完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 策研究
1 、完善我国公共危 机管理法律 体系,使公共危机管理在依法、有序 的环境下运行
在 法治 的环 境 下, 只有 加强 立 法才能在危机到来时有序的进行相关 活动。我国目前关于公共危机的立法 很散,还缺乏一部对公共危机管理共 同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法 律。这就导致在应对复合型的公共危 机事件上权威性不够,协调性差。所 以我国应加快立法,甚至成立专门的 法律工作机构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研 究、立法、规划和监督。此外,政府 还应对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文件 进行详细解释,并开展有效的宣传教 育活动,使之能够充分了解这方面的 知识,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做到依法 行事 ,平 和心 态, 协助 政府 共 同应 对,而不是流于形式。

公共危机治理的两个理论追问——“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

公共危机治理的两个理论追问——“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
关 键 词 :公 共 危 机 治 理 ;何 以 必 要 ;何 以 可 能
中 图分 类 号 :D 3 6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0 82 0 ( 0 9 0 .0 1 5 1 0 —2 4 2 0 ) 30 4 — 0
T h o ei l et n oP bi Crs v r a c woT e rt a c Qu s o st u l i sGo en n e i c i
此 同时 , 共 危机 治 理 的 利 益 相 关者 模 式 也 为 公 共 危 机 治理 的转 型提 供 了一 个 可 操 作 性 的 行 动 指 南 , 公 它
要 求 在 公 共 危 机 治 理 的 过 程 中充 分 发 挥 各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能 动 性 与 合 作 精 神 , 实现 公 共 危 机 的复 合 治理 。
第 2 2卷 第 3期
20 0 9年 9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u a fB in i ri fA rn uisa dAs 】 uis S ca S in e dt n orl o ej gUnv sy o eo at n t n t ( o i1 ce csE io ) n i e t c na c i
c mp linc a a tro a iina o e me a atr o rssa d t eo e esc a a tro e ma g r h eta s o uso h rce ft dto lg v r r n ntlp t n frc i n h n n s h ce ft na e .T r n - e i r h fr t n fo ta io a o en na rss ma a e nt o mo e o e n ntl rssg v m a c o s t n we o mai r m r dt n lg v r me tlc i n g me t d r g v r me a c i o e o i i n i n e s a o a s r te p b i rssmo es in ic l d rto al h u lc c i i r ce tf a y a ain l il n y.Th r n i o fpu i rss g v r a c sn to l e e s r t e ta st n o bl c i o e n ei o ny n c sa ybu i c i n a s si l lo p sbe.An h tk — od rp t r fpu l c ss g v r a c r vd s a e pii n i lt n drco y fr o d t e sa e h le atn o bi r i o e n e p o i e x lctma puai ie tr o e c i n o t a .Th ti s in e s k — od r ’ p st i no fl pa n e ie te c mp u d g v ra c ht a swe mu tbr g t t e h le s h a o ivt it u l ly a d ra z h o o n o e n e. iy l n

公共危机问责:风险治理制度化的重要维度

公共危机问责:风险治理制度化的重要维度

含两层 意思 , 一是风险是客观存在 的现象 ; 一是风 险的本 质 与 核心 具有 不 确定 性 _ P 5 。 同时 , 德 国
乌尔里 希 ・ 贝克指 出“ 由于 现代 性 的 自反性 , 当 今 社 会 反 而 处 于 极 度 的 不 确 定 性 和 风 险 之
是否具有一个 完善 的社会机制将矛盾和 冲突控制
共 危机 类型 : 诱 发性 危机 和 内源性 危 机 。 回顾 各 类公 共 危 机 事 件 发现 , 近年 来 重 大的诱 发性 危机 有 所减 少但 仍不 可小觑 , 而 内源性 危 机 呈现 逐 年 增 加 的 趋 势 。据 此 , 提 出 了官 员 问责 和 体 制 问责 两种公 共危机 问责模式 , 以便 更 有针 对 性 地 应 对 不 同类 型 的公 共危 机 , 实现 公 共 危 机 治 理 的 “ 善
危机事件频繁发生 。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 秩 序, 阻碍社会的 良 。现代社会频发 的公共危机迫使人类 在 寻求社会 和谐发展 的过程 中 , 必须将 危机治理 作
在‘ 有序 ’ 范 围 内。 ” l l l J H 一 个负 责任 的现代 政府
No. 】
Fe b. 2 O1 4
化双重共 生的时代 。在这样 的 时代 背景 下 , 整个
社会 系统处 于非优 化 、 非稳 定乃 至处 于危 机化状
加剧, 我 国内源 性危机事 件则处 于快速上 升 的势
头, 逐渐成为 当前政府 最为 主要 的公 共危 机 。具
体而言如下 。 ( 一) 诱 发 性 公 共危 机
2 0 1 4年 第 1 ( 总苇 1 4 3驰 )
靠州民腾太学学报( 哲学睦会 科学版 )
J o u r i / a l o f Gu i z h o n Mi n z I 1 t l i l i  ̄ v e r s i t y f P h i l o s o p h Y a Ⅲi S o e i a l S c i e l 1 c c )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2010年第15期总第269期前沿F or w ard positi on N o 1152010Su m N o 1269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路和对策敬海新*(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摘 要]由于自然和社会原因,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骤然增多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社会表征。

灾害、灾难、事故、重大疫情传播、能源危机、宗教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不仅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课题。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形势,我国政府应该从建立检测预警机制,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加强信息沟通和媒体公关,提高政府社会动员能力,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善后工作,加大应急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升政府的应急管理水平。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不足;应急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D631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0]15)0188)04纵观近些年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普遍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就是层出不穷、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事件。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急剧增多,必然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能否正确应对和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就成了对各级政府执行力的重大考验,直接关系到政府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良好形象。

从一定意义上讲,评价一个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不仅要看它在常态情况下履行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表现,更要看它在非常态情况下,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的危机管理水平。

一、当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须有体制机制法制做保证,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是指人们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时的一整套科学的制度、规范、措施、方法和技术体系的总称,是应急管理的载体。

2003年S ARS 后,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会为目标,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逐步建立与形成了一套以中央政府坚强领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复合治理

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复合治理
的——社会机构的作 用 又是什 么?谁应 该对 谁做 那 些事
情?在特定的时空条件 下 , 为社 会责任在 这些强大 而又 何
截然不同的行动者之间的最佳配置 , 家庭最应该做些什么?
腐蚀性 物质、 放射性危 害等环境因素 , 人体卫生安全 、 动物
防疫安 全等卫 生因素外 , 事安全 、 刑 社会动乱 、 心理恐慌等
2 0世纪下半 叶以来 。 城市公 共安全事 故频 发 , 日本地
铁沙林事件 、 美国 9・ l 1 恐怖袭击事件 、 国大邱地铁纵火 韩 事件, 美加大停 电事 故 、AL SI S事件 、 南衡 阳大 火等 突发 湖 性公共安全事件都造成 人 、 、 财 物的巨大损失。现代城市危 机管理基本上把影响城市公 共安全 的突发事件分 为两 类 :
关特征的分析, 认为对于城 市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必须进行复合治理, 充分发挥政府 、 第三部 门和公 民 自身 的优势 和作 [ 中图分类号 】C 8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5 5 (0 6 0 一 O 4— 3 0 8— 95 20 ) 1 O 6 0 着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 中心” “ , 它们在竞 争性 关系中相互 重视对方 的存在 , 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 , 并 从事合作性 的活 动, 者利用核心机制来勰决冲突 , 或 在这一
维普资讯
中 共 四 川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第 1 期
Ma ., 0 6 r 2 0
N l
Ju ao Pr oee f i unP v c C m i e f c or l f ay lg oS ha r i e o mt P n tC l c on t oc e
牵涉面广 , 对城市经济社会系统 正常运行扰动大 , 实现管理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的内涵、挑战与应对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的内涵、挑战与应对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当前面临的危机呈现出复合化、复杂性等特征,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已难以及时、有效地回应危机治理需求。

为此,通过对危机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解读,通过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探索有效防范、合理化解危机事件的有效手段,推动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升级。

通过以公共管理为研究视角,对危机管理的内涵、挑战进行解读,从营造多元共治格局、构建智慧治理体系和完善制度防控角度提出应对建议。

危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属性,也是影响社会秩序、大众生活的突发事件。

为充分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做好危机管理,需要制订合理、有效的应急方案,构建科学、动态的危机管理、应急决策机制,在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稳定状况的智慧评估。

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的内涵解读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体系中的特殊形式,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危机状态的重要实践。

基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不确定性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需要以公共管理为视角,解读危机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以更好适应全新的公共治理环境。

一、定义解读美国当代国际政治学家查尔斯·赫尔曼认为,危机是对决策者的优先性目标造成威胁的局势,其局势往往走向决策者的意外方向,并且几乎不为决策者预留决策时间。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危机管理是指在公共管理理论指引下,由政府及相关组织采取风险监测、实时预警、科学防控、应急处理和恢复重建等措施,及时预警、有效规避或降低风险灾害的管理实践。

二、特征概述在公共管理视角下,危机管理既涉及源自自然风险的危机管理,也包含基于社会属性的风险识别、危机应对及社会生态恢复。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危机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危机管理具有紧迫性。

受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影响,在开展危机管理时,需要快速作出关键反应,实时作出重要决策。

二是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

受公共危机的偶然性影响,引发危机事件的问题成因、发展走向呈现出极强的不确定性特征,容易出现连锁反应,需要采取危机监测、预警防范、实时响应与恢复再建等系统化应对措施。

关于我国边疆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认识

关于我国边疆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认识

一、我国边疆地区公共危机引发原因(一)自然条件特殊,社会治理难度大我国边疆地区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恶劣,易引发公共危机。

云南、甘肃等地区,地形复杂,多发洪涝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西藏、新疆等地区雨水相对匮乏,早晚温差大,干旱、沙尘暴、火灾、雪灾等灾害极易发生;广西、云南等地气候潮湿闷热,极易诱发传染性疾病。

我国陆地边境线总长度约2.2万公里,有着跨越多国的山脉、河流、高原、草原、荒漠和森林,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与尼泊尔的边境线上,黑龙江流经我国和蒙古国、俄罗斯,澜沧江流经我国3个省和老挝、缅甸等5国,漫长的边境线、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与十几个国家接壤使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难度大,公共危机事件易发,处理不好还会造成国际影响,升级为国际性公共危机事件,例如,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及2011年中国船员在湄公河流域被挟持和杀害事件。

(二)民族文化差异大,理解和沟通欠缺边疆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及生活习惯[收稿日期]2019-12-19[基金项目]2017年东北石油大学优秀中青年科研创新团队“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企业社会责任”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KYCXTD201701[作者简介]史春媛(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危机管理研究。

关于我国边疆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认识史春媛,张琼,郑夏(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政治学研究·2020年4月总第219期第2期大庆社会科学DaQing Social Sciences Apr.,2020Serial No.219No.2[摘要]公共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采取科学方法,从危机的预防、预警、控制、应对、善后等几个环节来减少危机的发生,控制危机的蔓延,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相关利益的行为及过程。

当前我国边疆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有效应对公共危机,一要弄清危机产生原因,二要找到现实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三要有的放矢地制定解决对策。

提高危机治理能力构建政社协调联动机制

提高危机治理能力构建政社协调联动机制

提高危机治理能力构建政社协调联动机制发表时间:2010-08-17T08:29:52.280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秦丛丛[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秦丛丛1(中共2滨洲市委党校,山东省 256600)摘要:多元协作治理危机是现在社会不可更易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03年开始启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

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也已见雏形,但是政社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却被忽略了,以至于在玉树地震救援中留下了很多遗憾。

因此,为提高危机治理能力,必须构建全方位政社协调联动机制。

关键词:协调联动机制;公共治理;政府失效;公民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

现代社会的危机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以及复合性,一旦爆发它影响的范围是多领域的。

尤其是当重、特大公共危机发生时,不是单个政府部门或几个政府部门能够解决的,往往需要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

因此,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有效应对公共危机,降低损失,必须通过建设协调联动机制来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

这是适应新形势公共危机的迫切需要,也是切实提高公共管理能力的保证。

何谓协调联动机制呢?协调联动机制,就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互补,通过良好的沟通与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资源,共同行动,以致协调处理危机的规律性运作模式。

一、构建协调联动机制的背景因素(一)现代公共治理理念的必然要求现代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就是多元、合作和互动,它是一种既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与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

它强调对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格局的关注,要求管理社会并不只有政府一个公共权力中心,除政府外,社会上还有一些志愿性的或属于第三部门的机构也应参与其中,并且各个主体之间应该相互协作。

面向新安全格局的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探诘——关联认知、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

面向新安全格局的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探诘——关联认知、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

面向新安全格局的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探诘——关联认知、
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
汪超;宋纪祥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24()4
【摘要】面向新安全格局推进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对夯实风险社会治理基础、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新安全格局是党和国家有关国家安全的系统思考和战略判断,其在对国家安全理论内涵深度拓展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意涵、实践要求、价值取向为推进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提供框架指引。

立足新安全格局的理论视野,依循这一战略准则所形成的人民至上决策理念、复合风险决策认知、开放包容决策主体、韧性治理决策方式、技术赋能决策手段共同形塑了公共危机高质量决策的内在逻辑与行动样态。

从国家安全角度深度阐释微观决策同新安全格局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夯实新安全格局构建的微观决策基础。

【总页数】9页(P76-84)
【作者】汪超;宋纪祥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
【相关文献】
1.聚焦全球智能安防新技术共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1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博览会于深圳顺利召开
2.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逻辑理路、问题指向与实践进路
3.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视域下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
4.新时代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囿与治理路径
5.情感教学提升思想政治课育人价值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指向——深度学习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共危机复合治理的思考【摘要】:随着公共突发危机事件呈现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治理机制已经难以有效的治理。

而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为现代社会危机处理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文章通过对我国政府、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社会公众、国际资源五个主体的具体分析,提出在我国实行多中心复合治理的可能性及多主体之间运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复合治理; 多元治理主体; 信任进入21世纪,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从03年的SARS到再到08年的冰雪灾害和波及半个亚洲的汶川地震等等,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正经历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及自然灾害也接踵而至,且呈现出多发性、复杂性的特点。

以传统的国家单一中心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已捉襟见肘,所以在此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对于当前的中国,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一、复合治理的提出我国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发展模式、消费模式、生活模式以及认知模式。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制度系统不断发生变迁,导致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整合,同时经济秩序也在不断调整,在短时间发生的如此高强度的变化与调整必然产生出更多、更新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通过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公共危机突发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危机事件都表现出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影响范围巨大的显著特征,已远远超出了由单一管理部门所独立行使职责的能力和范围;处理这些危机事件,需要动用社会整体资源而不是某一部门、领域的资源;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超出以往,其应对过程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配合和支持。

因此,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影响性、难以处理性被大大的扩展,仅仅依靠政府单一力量已经无法能够控制突发事件的扩散、消解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而复合治理理论为现代社会公共危机处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可借鉴的方法。

所谓复合治理,就是以政府或国家为主体、多个部门并存的社会公共事物管理模式。

它强调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是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相互认同基础之上的国家与公民社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互补,从而增进社会公益的一种治理机制。

也就是说,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构成了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治理主体。

学者杨雪冬对复合治理的特征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复合治理有5 个基本特征: 第一, 复合治理是由多个治理主体参与的。

第二, 复合治理是立体的、开放性的空间。

第三, 复合治理也是一种合作互补关系。

第四, 个人是复合治理最基本的单位。

第五, 复合治理的目标是就地及时解决问题。

二、复合治理中各治理主体的功能作用按照传统的说法,复合治理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多主体的治理。

在此,根据我国的国情及研究的方便,我们把复合治理的多主体划分为国家和政府、营利性组织、非盈利性组织、社会公众、国际资源五个部分。

1. 国家和政府。

危机事件是对公共安全构成的最直接的威胁,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它必然要承担危机管理的职责;而且政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这就使得它在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力军的核心作用。

首先,在我国,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突发公共危机事件。

在非危机时期,作为危机的领导、控制、协调中心,由这个部门协同各方面专家,对各类危机进行划分总结,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负责相关的社会预防和预警工作;在危机发生期间, 这个常设机构能够协助最高行政指挥机构,负责领导与社会公关协调工作,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其次,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从宪法上授权政府具有危机管理的权利,并限定其职责,规范其它治理主体的职责和权限,使危机的治理能够合法、合理、有效。

2. 非营利性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非政府系统社会组织。

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

非营利性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具有以下特点:(1) 贴近民众。

非营利组织的成员来自基层社区,是民众利益的代表。

在危机发生时,能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凝聚民间资本,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另外,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自己贴近社区的优势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地反映危机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2)维护社会公平。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在公共事务处理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社会中那部分没有利益表达渠道的弱势群体的利益经常就被忽略。

而很多的非营利组织则以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它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福利,维护社会公平;(3) 专业性。

政府在面临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思维定式和领域限制,很难适应突发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而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很明确:关注某一类社会问题或救助弱势群体。

它的专业性使它们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可以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公共服务;(4) 灵活性。

非营利组织大多采用具有弹性的组织结构,可以迅速地做出反应,灵活地调整自己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依据民众的心理借助于有说服力的社会公益活动来达到资源整合和稳定民众情绪的目的。

3. 营利性组织。

营利组织以盈利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以企业为主,营利性组织是危机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突发性危机事件往往发生的地点就是某些营利性组织所管辖的区域,这时营利性组织作为危机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和第一应急者,在做好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信息通报的同时,理应自己首先组织抢险救灾工作。

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危机事件危害性波及的范围可能延伸至整个社会,所以需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大量的资源来应对危机。

因此,除了政府在调动所掌握的各种公共物资和资源外,营利组织作为社会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受灾者提供资金、物资、技术设备、乃至人员等各方面的援助,也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有时,突发事件就发生在某一营利性组织中,他们的危机管理素质和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减少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能否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 社会公众。

危机事件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综合考验。

社会公众是公共危机的直接侵害对象,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公共危机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公众的危机意识、预防能力和应对水平是决定公共危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公共行政的理念中,没有社会公众参与的行政管理是不可想象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也是如此。

社会公众的参与,首先可以使公众了解公共危机的真相,消除不必要的恐慌,起到稳定心理、恢复社会秩序的作用;其次,”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可以增强应对公共危机的力量,降低公共危机的救治成本。

5. 国际资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强,很多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起因和后果往往具有国际性,这些危机时间的有效应对活动都需要各国的合作。

另一方面,在一国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通过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输送大批灾区需要的医疗、视频、技术人员以及其他重要物资,可以有效缓和灾难发生国的危机应对压力。

因此在危机的应对过程中,通过全球合作,各国可以获得更多的沟通,有效消除危机,恢复社会秩序,同时通过各国的协同努力,可以提高危机救治效率、降低救治成本。

三、各治理主体之间如何有效的运作危机复合治理的多元主体已经确定,但是这些治理主体之间如何界定权利和责任,如何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在危机发生时如何介入,是复合治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第一,在治理中要确保政府的主导地位,实现以政府为中心,其他治理主体共存的治理局面。

突发性危机事件会对公共安全构成最直接的威胁,而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它必然要承担危机管理的职责;同时由于政府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这就使得它在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主力军的核心作用。

在确保政府为核心的前提下,确保其他治理主体能够发挥作用,政府不能挤占市场和公民社会的位置,取代它们的功能,而应该利用其权威地位提高有利于后者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第二,通过法律、法规或者运行机制,明确政府和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做到权责分明。

政府应该相信公民,必须把公众等社会力量当成伙伴和战友,给予充分的信任。

适当的把自己的权利下放给公民,权利的多元化,相对着责任的多元化,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

第三,各治理主体之间要能够互相渗透,构成分布均衡的网络,使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尽管它们有各自的活动领域,但并不是”各自为政”的。

它们应该互相学习和借鉴,相互配合、加强沟通、协同运作,用网络结构逐渐去代替块状结构,使治理变得富有弹性,与社会的变化更加贴近。

第四,各治理主体彼此之间应该产生充分的信任。

对国家来说,其信任来自合法性的稳定和有序的调整。

市场的信任来自维持交易链并把投机保持在制度框架中。

公民的信任则来自社会排斥现象的减少和社会团结的维系。

随着公民危机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各方互相信任、相互支持,密切协作,通过多种契约性和制度性地联系,建立良好合作的互动关系,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机制才能得到良好的运行。

参考文献[1] 杨雪冬. 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王涛.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力量参与[J]. 观察与思考,2007.[3] 薛澜, 张强, 钟开斌.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4] 李程伟.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5]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