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物理教程1力学-赵凯华

合集下载

力学课程标准

力学课程标准

《力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用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方法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一、指定教材梁昆淼,力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推荐阅读书籍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永德主编,强元棨,程稼夫编著,物理学大题典1力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费恩曼,莱顿,桑兹著,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费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内容概要本课程将主要介绍以下几块内容: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

具体将涉及质点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原因、刚体的运动情况、振动波动的描述及原理等力学所必需的知识结构。

二、基本要求绪论及微积分初步1、了解物理学和力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物理学的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必要的微积分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本章主要研究如何描述质点的机械运动现象,而不涉及引起运动和改变运动的原因。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赵凯华

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赵凯华

左图为用铯钟监测到的地球 自转周期几年内的变化情况。
△/ms
2021/4/14
8
时间计量的自然基准:利用某些分子或原子的固有 振动频率作为时间的计量基准。
铯原子钟
1967年,国际计量会议上提出以铯原子的振动周期 为计时基准,规定1秒等于铯133原子基态两个超精细 结构能级之间跃迁相应的辐射周期的 9 192 631 770倍。 其跃迁频率测量的准确度可达10-12至10-13
在科学记数法中指数相差1,即代表数目大10倍或小10倍,叫 做一个“数量级”
为了方便,通常采用词头来代表一个单位得十进倍数或十进分 数。如千(kilo),厘(centi)等,现在已有20个词头。见表1-2 (p13 )
2021/4/14
15
3.2 空间尺度
人们已研究的领域中,空间尺度跨越了42了数量级。
2021/4/14
4
Z
日心系
o
Y X 地心系
讨论:初中物理教材里的参照物和高中、大学物理教材里 的参考系有何区别?
2021/4/14
5
坐标系
为定量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就必须在参考系上建立坐标系。 原点定在参考系的一个固定点上。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系, 球坐标系,极坐标系等。
z
z
(x,y,z)
(r,θ,φ)
2021/4/14
13
二.长度的计量
空间反映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即为长度。
历史上,将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之间的长度的千 万分之一定义为米。
长度计量的实物基准: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将藏在法国的国际计 量局中铂铱合金棒在0℃时,两条刻度线间的距离定义为米。 长度的自然基准:(1960 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 氪 86 原子的橙黄色波长来定义 “米” , 规定 “米” 为 这种 光的波长的1 650 763.73 倍,精度为4×10-9。

对心碰撞

对心碰撞

对心碰撞问题的描述对心碰撞问题的描述摘要:本文从能量角度出发,分析了质心坐标系下两体对心碰撞前后系统能量变化。

讨论了恢复系数的物理意义,通过对恢复系数的分析和动能图示法分析了各种碰撞过程,得出恢复系数为系统碰撞之后和之前质心系中相对动能之比的平方根,从中总结出了处理对心碰撞问题的通用方法。

关键字:两体碰撞恢复系数质心系相对动能动量守恒The central impact hits the question the description Abstract: Around this article embarked from the energy angle, analyzes the center of mass coordinate。

Discussed restored the coefficient the physics significance, through to restored the coefficient the analysis and the kinetic energy graphic interpretation has analyzed each kind of collision process, obtains restored the coefficient after the system collision and before in center of mass ratio of relative kinetic energy square root, summarized the processing central impact to hit the question the general method.Key words:Two body collisions. Restores the coefficient. Center of mass. Relative kinetic energy.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1.引言碰撞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在所有自然界中的碰撞有两个特点,首先,碰撞在短暂时间类相互作用很强,在一般研究中通常不考虑外界影响;其次碰撞前后状态变化突然且明显,适合于用守恒律研究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在研究碰撞的理想模型中有两种碰撞——若有两球碰撞前的速度矢量连线与沿着两球球心的连心线平行,这样的碰撞在力学上我们通常将其称为对心碰撞或正碰。

电磁学(赵凯华,陈熙谋第三版)第一章 习题解答

电磁学(赵凯华,陈熙谋第三版)第一章 习题解答

!!!!!"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即氢原子核)和一个电子组成。

根据经典模型,在正常状态下,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轨道半径是""#$#%&!%%!"已知质子质量$"%%"’(#%&!#(#$,电子质量$%%$"%%#%&!)%#$,电荷分别为&’%&%"’&#%&!%$&,万有引力常量(%’"’(#%&!%%’·!#(#$#"(%)求电子所受质子的库仑力和引力;(#)库仑力是万有引力的多少倍?())求电子的速度。

解:(%)!)&%%*!!&*%*#+#%%*#)"%*#+"+"#%&!%#(%"’&#%&!%$)#(""#$#%&!%%)#’%+"#)#%&!+’,!))%($%$#+#%’"’(#%&!%%#$"%%#%&!)%#%"’(#%&!#((""#$#%&!%%)#’%)"’)#%&!*(’"!(#))&))%+"#)#%&!+)"’)#%&!*(%#"#(#%&)$"!())$%,#+%)&,,,%) & + $!%%+"#)#%&!+#""#$#%&!%%$"%%#%&!!)%!(*%#"%$#%&’!(*"!!!!""卢瑟福实验证明:当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小到"#!"$!时,它们之间的排斥力仍遵守库仑定律。

“新概念物理” —力学1

“新概念物理” —力学1
真空中的光速 普朗克常量
引力常量
§1.4
单位制和量纲
一、物理量的基本单位与导出单位 物理量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1、基本量与基本单位: 选择某物理量直接规定其单位,该量称为基本量, 该单位称为基本单位。 例如: 力学中,长度、时间、质量为基本量,它们的单位
米(m),秒(s),千克(kg)为基本单位。
§1.6
参考系· 坐标系与时间坐标轴
一、参考系和坐标系
1、参考系(定性描述):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参考
的物体。其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主要看问题的性
质和研究的方便。
• 注意:明确物体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不同参考系中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具有不同的描述。
2、坐标系(定量描述):直角坐标、极坐标、球面 坐标、柱面坐标等
工程问题 力学知识 工程经验 力学知识 数学模型 力学知识
力学模型

符合 实际
?是 结束
分析计算
数学工具
力学模型
质点 当所研究的物体运动范围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几何
尺寸时,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运动的影响很小,这时
可以将其抽象为只有质量而无体积的质点。 质点系 刚体 包括质点、刚体、弹塑性体和流体等。 是质点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质点系。刚体是抽
其中p、q、r 称为量纲指数
§1.4
三、量纲式:
பைடு நூலகம்单位制和量纲
p q r
dim A L M T
例:速度的量纲:dim v=LT-1 加速度的量纲:dim a=LT-2
量纲法则:只有量纲相同的量,才能彼此相等、相加或相 减,若推出的公式不符合量纲法则,该式必是错误的。 无量纲的量常有重要作用,无量纲的量可以有单位。 量纲分析的方法经常用来讨论某些过程,它常以最简单 的方式提供给我们正确的结果。

北大物理教材

北大物理教材

教材建设在十一五教材规划立项中,有6种教材列入了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赵凯华高教出版社 1995《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赵凯华高教出版社 1998《新概念物理教程》电磁学赵凯华陈熙谋高教出版社 2003 《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赵凯华高教出版社 2004《新概念物理教程》量子物理赵凯华高教出版社 2001《大学物理通用教程》力学钟锡华周岳明北大出版社 2000 《大学物理通用教程》热学刘玉鑫北大出版社 2002《大学物理通用教程》电磁学陈秉乾王稼军北大出版社 2003 《大学物理通用教程》光学近代物理陈熙谋北大出版社 2002 《大学物理通用教程》周岳明张瑞明北大出版社 2003《大学物理通用教程》习题指导北大出版社 2005《现代光学基础》钟锡华北大出版社 2003《现代光学基础》解题指导钟锡华周岳明北大出版社 2004 《力学》舒幼生北大出版社 2005《力学》习题与解答舒幼生北大出版社 2005《热物理学基础》包科达高教出版社 2001《热学教程》包科达科学出版社 2007《基础物理学》上下册陆果高教出版社 2007《光学》赵凯华钟锡华北大出版社 1984《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赵凯华高教出版社 1991《热学》李椿章立源钱尚武人教社 1979《物理演示实验》陈熙谋等高教社 1983《光的偏振》张之翔高教社 1985《电磁学千题解》张之翔科学出版社 2002《力学》蔡伯濂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狭义相对论》蔡伯濂高教社 1991《常用物理概念精析》陈熙谋陈秉乾胡望雨科学出版社 1994《物理难题集萃》(增订本)舒幼生胡望雨陈秉乾高教社 1999 《中学物理竞赛指导》舒幼生胡望雨陈秉乾北大出版社 1995《奥林匹克物理》(1)(2)(3) 舒幼生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1994 1996。

力学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

力学三个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

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一些看法古春红摘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也是中学物理知识考查中的重点。

在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中,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

本文就这些疑问,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适用范围加以分析,希望能澄清这些问题。

关键字:机械能守恒 保守系 保守力 非保守力 能量的相对性一.问题的提出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从宏观低速物体到微观高速的微粒,都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能、势能、核能、热能等等,因此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具体到某种形式的能量的守恒律,比如在机械运动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与我们的生活最接近,最容易感受到,同时它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中学物理知识考查的重头戏。

由于中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律理解得不深入,常常不顾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而妄加应用,又或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和动量守恒的条件混为一谈。

学生中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一个物体的速度大小与选择的参考系有关,那么物体的动能大小也跟参考系的选择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也跟参考系有关吗?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匀速运动,那么它的机械能守恒吗?对此,我们有必要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适用范围以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一做辨析。

二.有关机械能守恒定律赵凯华、罗蔚茵主编的《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中提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为:一个保守系总机械能的增加等于(未计入外场部分的)外力对它所作的功;如果从某个参考系看来,这部分外力做功为零,则该系统的机械能不变。

这里需要理解的关键字有:保守系、外力做功、从某个参考系看来。

搞清楚了这几个关键字,那么前面提出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下面下先从理论上推导关于保守系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对于单个质点,其动能的增量和力对它做功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dE k =d (mv 2/2)=f •dr =d A ,式中dA 代表力f 对它做的元功,dE k 代表其动能的增加。

第1_2章_新概念力学_习题详解_赵凯华版【精选】

第1_2章_新概念力学_习题详解_赵凯华版【精选】

1第一章1-1 已知质点沿x 轴周期性运动,选取某种单位时其坐标x 和t 的数值关系为x=3sint,求t=0,3,6,9,12s 时质点6π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解:位移x=x(t)-x(0)=3sint,速度v=,加速度,对于不同的Δ6πt dt dx 6cos 2ππ=t dt dv a 6sin 122ππ-==时刻,相应的x 、v 、a 值见下表(长度单位设为米):Δt(s)x(m)Δv(m/s)a(m/s 2)π/2332-π2/126-π/209-3π2/1212π/201-2 已知质点位矢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形式为=R(+)rt ωcos i t ωsin j 求:(1)质点轨迹,(2)速度和加速度,并证明其加速度总指向一点解:(1)x =R ,y=R ,x 2+y 2=R 2,t ωcos t ωsin ∴质点轨迹是圆心在原点的圆)cos sin (j t i t R dt r d v ωωω+-==(2)方向恒指向圆心r j t i t R dtv d a 22)sin (cos ωωωω-=+-==1-3 在一定单位制下质点位矢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数值形式为jt i t r )32(42++=求(1)质点轨迹,(2)从t=0到t=1的位移,(3)t=0和t=1两时刻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1)x=4t 2, y=2t+3, x=(y-3)2故x ≥0,y ≥3,质点轨迹为抛物线的一段(见右图)(2),24)0()1(Δ,54)1(,3)0j i r r r j i r j r+=-=+==大小为=。

与x 轴夹角r Δm 522422=+︒==-6.26421tg θ(3)方向沿x 轴正向,大小为2/88,28s m a a i dtv d a j i t dt r d v ==⋅==+== j v 2)0(=,方向沿y 轴正向;s m v v /2)0()0(== ,28)1(j i v+=2方向:与x 轴夹角︒==-14821tg a1-4 站台上一观察者,在火车开动时站在第一节车厢的最前端,第一节车厢在=4.0s 内从他身旁驶过。

物理学专业必读书目

物理学专业必读书目

物理学专业必读书目1.《力学》漆安慎、杜婵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新概物理教程——力学》赵凯华、罗蔚茵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力学》郑永令、贾起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力学》(上下)梁昆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5.《理论力学》(上下)郭土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6.《理论力学》(上下)朱照宣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7.《理论力学简明教程》肖士旬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8.《理论力学教程》周衍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9.《理论力学》(上中下)罗远祥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10.《力学引论》D.Klepprertf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11.《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赵凯华、罗蔚茵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2.《热学》李椿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13.《热学》肖国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14.《热学》秦允豪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5.《热物理学》C.K.Kittel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16.《热力学业简程》王竹溪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17.《热力学》熊吟涛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18.《热力学·统计物理》汪志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19.《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马本堃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20《统计物理学》熊吟涛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21.《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石学儒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2.《数学物理方法》四川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与微分方程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23.《数学物理方法》郭敦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年版24.《数学物理方法》陆全康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25.《数学物理方法》汪德新著,华中理工大学生出版社1997年版26.《数学物理方法》姚端正等著,武汉大学生出版社1997年版27.《数学物理方法》严镇军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8.《数学物理方法》吴崇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9.《数学物理方法引论》徐效海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0.《数学物理方法自学辅导》陆全康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31.《数学物理方法纲要》周季生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2.《量子力学基础》关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3.《量子力学与导论》曾谨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张哲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5.《量子力学》金百顺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6.《量子力学》钱伯初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37.《量子力学》罗蓓玲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38.《量子力学》惠和兴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9.《量子力学》邹鹏程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40.《量子力学习题精选与剖析》钱伯初、曾谨言著,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41.《量子力学习题选题》大鹿让、森田正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42.《量子力学专题分析》曾谨言、钱伯初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43.《电磁学》梁灿彬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44.《电磁学》(上下)贾起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45.《电磁学》王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46.《经典电动力学》(上下)J.D.杰克逊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47.《经典电动力学》蔡圣善,朱耘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8.《电动力学简明教程》俞允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9.《电动力学》虞福春、郑春开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50.《电子系统设计》何小艇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1.《电工学》郭木森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52.《电工学》秦曾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53.《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54.《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55.《微电子学:数字和模拟电路及系统》(上中下)[美]J.米尔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82年版56.《模拟电子技术》程开明等,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57.《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杨素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8.《数学电子技术基础》阎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59.《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华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0.《数字电子技术》姜学庸等著,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1.《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王毓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62.《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余孟尝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3.《光学教程》郭永康、鲍培谛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64.《光学教程》姚启钧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65.《光学》母国光、战元龄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66.《光学》高文琦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67.《光学》(上下)赵凯华、钟锡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68.《原子物理学》杨福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9.《原子核物理》杨福家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70.《原子物理学》(上下)殷传宗、莫敦庸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71.《原子物理学》胡镜寰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72.《伯克利物理学教程》E.M.珀塞尔等著,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73.《费曼物理学讲义》R.P.费曼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74.《物理学》D.哈里德等著,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75.《物理教学论》查有梁等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76.《现代物理教学论》谢德民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7.《中学物理教学法》许国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78.《中学物理教学论》田俊恒、张长斌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79.《物理教育学》宓子宏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80.《物理学科教育学》乔际平等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1.《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阎金铎、田世昆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82.《理论物理基础》彭桓武、徐锡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3.《改变世界的物理学》倪光炯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4.《现代物理学的延拓》吴紫标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5.《潜科学丛书》申先甲总编委,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86.《科学方法论的理论和历史》孙世雄著,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87.《现代物理学进展》S.R.威尔特等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88.《物理学史》郭弈玲、沈慧君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竞赛的数学基础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竞赛的数学基础

普通物理的数学基础选自赵凯华老师新概念力学一、微积分初步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规律,因此我们经常遇到的物理量大多数是变量,而我们要研究的正是一些变量彼此间的联系。

这样,微积分这个数学工具就成为必要的了。

我们考虑到,读者在学习基础物理课时若能较早地掌握一些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对于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是很有好处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先简单地介绍一下微积分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方法,在讲述方法上不求严格和完整,而是较多地借助于直观并密切地结合物理课的需要。

至于更系统和更深入地掌握微积分的知识和方法,读者将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去完成。

§1.函数及其图形本节中的不少内容读者在初等数学及中学物理课中已学过了,现在我们只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复习一下。

1.1函数自变量和因变量绝对常量和任意常量在数学中函数的功能是这样定义的: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变量x和y,如果每当变量x取定了某个数值后,按照一定的规律就可以确定y的对应值,我们就称y是x的函数,并记作y=f(x),(A.1)其中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f是一个函数记号,它表示y和x数值的对应关系。

有时把y=f(x)也记作y=y(x)。

如果在同一个问题中遇到几个不同形式的函数,我们也可以用其它字母作为函数记号,如 (x)、ψ(x)等等。

①常见的函数可以用公式来表达,例如e x等等。

在函数的表达式中,除变量外,还往往包含一些不变的量,如上面切问题中出现时数值都是确定不变的,这类常量叫做绝对常量;另一类如a、b、c等,它们的数值需要在具体问题中具体给定,这类常量叫做任意常量。

在数学中经常用拉丁字母中最前面几个(如a、b、c)代表任意常量,最后面几个(x、y、z)代表变量。

当y=f(x)的具体形式给定后,我们就可以确定与自变量的任一特定值x0相对应的函数值f(x0)。

例如:(1)若y=f(x)=3+2x,则当x=-2时y=f(-2)=3+2×(-2)=-1.一般地说,当x=x0时,y=f(x0)=3+2x0.1.2函数的图形在解析几何学和物理学中经常用平面上的曲线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直观地了解一个函数的特征是很有帮助的。

还记得《新概念物理》嘛?听听赵凯华先生怎么说!

还记得《新概念物理》嘛?听听赵凯华先生怎么说!

还记得《新概念物理》嘛?听听赵凯华先生怎么说!编写新概念物理教程的前期是80年代的中期,编写之前有些想法,来源于李政道先生搞的CUSPEA考试。

这个考试由美国教授出题,中国教授阅卷,以选拔到美国去的研究生。

我们在阅卷中有很多感触,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感觉到我们的大学物理教育有成功之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参加考试的大部分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考题基本上是美国研究生资格考试水平,我们的学生有不少能够以优异的成绩回答这类的考题,尤其是在美国教授看起来对美国学生相当难的一些题目。

所谓相当难就是这里边的数学推演较复杂。

暴露出的问题大概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教授认为比较容易的题目我们的学生答得比较糟,这些题目往往是我们传统的教学中非常欠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教学比较重数学推演,但推演过程中物理图像不够清楚。

有些学生答题时,这题目本来可从物理的图像简单地给出答案,但他们却用了长篇数学推导。

我们的学生较欠缺物理直观。

二是怕联系当前的物理学前沿的一些实际。

CUSPEA考试差不多每年都有若干个题联系当年或前几年物理前沿上发生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编成考题来考学生。

我们学生的困难是不熟悉这些题目的背景。

美国学生的情况就不一样,在他们的环境里,哪怕是道听途说,也可能知道一些。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或课本本上都没见识过这类内容,似乎这和本科的教学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兴趣也比较窄。

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我还是有感觉的。

前一阵在武汉开中国物理学会的秋季会议。

可喜的是做报告和参加会的700多人中有一半以上或者更多是研究生,报告也还有相当的水平。

然而另一方面我的印象是每个研究生只关心他做论文的那个窄方向,其他的东西都不感兴趣。

在书摊上买书选书的时候,只有跟专业有关的书他们才有兴趣,目不斜视。

听报告也只听跟他很窄的方向有关的报告,稍微远一点的报告他不愿意听。

我们的学生专业思想特别强,而实际上很难说他将来干什么。

即使博士论文做的是某个题目,也未必就一辈子做这个题,你今天做的是夸克,明天可能到华尔街搞股票模型。

电磁学新概念物理教程(赵凯华)第一章习题课

电磁学新概念物理教程(赵凯华)第一章习题课
R2
R
q 4 0r pe
2
dr
q 1 1 = - ÷ 4 0 è R R pe 1
E2 =0 E =0 (3)接地后 E = 3 1 2 4 0r R r pe 地 r r r 1 U R = ò E1 × dr = ò E1 × dr R2 R R R1 q R1 = ò dr R p 2 R 4 pe 0r . q 1 1 = - ÷ = U R -UR 1 4 0 è R R pe 1 思考:⑴用一导线将内球和外球内壳连接,则Up,UQ= q+Q q + Q UP = UQ = 4pe 0 R2 4 0r pe Q
) 解 :(1
dx 2 a W =qUc dUc = 4pe 0 ( 2 - x) a a Q ln3 Uc = dUc= 8 0a pe - a
O x dx
. X C
ò
qQ \W = ln3 8 0a pe
1 2 1 2 ( ) mv - mv = W 2 2 2
\ v =
qQ ln3 + v2 4 0am pe
1 2
1 b kS b kSb2 2 2 SE = rSdx = xdx = 得到 E =kb /(4e ) 0 e0 ò0 e 0 ò0 2 0 e (2)过P点垂直平板作一柱形高斯面, 设该处场强为 E k 2 b2 kS x kSx2 x - ÷ E = (E + E) = ò0 xdx= S 2 0 e è 2 ÷ e0 2e 0 2 S b E S 2 (3) 令 - = 0 得: = b/ 2 x x x P E 2
6.已知:两均匀无限大薄板相互垂直,电荷面密度为s和 s . s 求:空间各点的E 。 +s
2 s E = 2 0 e

力学赵凯华第一章质点运动学1教学内容

力学赵凯华第一章质点运动学1教学内容

5
第六页,共25页。
v
dr
dx
i
dt dt
a
d
( dr )
d
(
dx
)i
d
2
x
i
dt dt dt dt dt 2
x x(t)
v dx dt
a d2x dt 2
6
第七页,共25页。
例. 某质点运动学方程为
r
A
(t
t
2
)B
, , 为常数,
A, B为常矢量。试证明
它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v
v
v
17
第十八页,共25页。
a
dv
dvx
i
dv y
j
dvz
k
dt dt dt dt
d2x dt 2
i
d2y dt 2
j
d2z dt 2
k
axi ay j azk
ax
dvx dt
d2x dt 2
ay
dv y dt
d2y dt 2
az
dvz dt
d2z dt 2
18
第十九页,共25页。
v
r
t
v
lim
r
dr
t0 t dt
z
P1
·
ΔS
Δr
·P2
r(t) r(t+Δt )
0
y
v
dr
ds
v
x
dt dt
14
第十五页,共25页。
v v(t t) v(t)
a
lim
t0
v t
dv dt
d 2r dt 2

赵凯华和_大学物理_杂志

赵凯华和_大学物理_杂志

第29卷第5期大 学 物 理Vol .29No .52010年5月COLLEGE PHYSI CS M ay 2010编者按:去年6月本刊编辑部曾为赵凯华教授、喀兴林教授的80寿辰组织了一次祝寿活动,并在《大学物理》第8期上刊发了一组贺寿的文章.今年5月是赵凯华先生的80华诞,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为此将在5月22日举行祝寿会和赵先生教学思想讨论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专门出版了文集为赵先生贺寿.文集编者之一秦克诚先生从中推荐了几篇文章给本刊,现刊登于下,以表示我们对老主编赵凯华先生80华诞的敬贺.赵先生虽然卸下了《大学物理》主编之职,但从未停止过为《大学物理》工作,至今仍一如继往地在为《大学物理》作贡献.我们再次衷心祝愿先生健康长寿、身心愉悦.赵凯华和《大学物理》杂志喀兴林(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我和赵凯华教授在中国物理学会的好几个机构中共事多年,如物理教学委员会、物理名词委员会等,其中共事时间最长,交往最多的,当推《大学物理》.第一次和赵凯华教授见面是在198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系主任办公室.沈克琦先生根据学会的决定主持建立《大学物理》的领导班子.在会上决定:赵凯华为主编,我为副主编,还要请清华一人、南开一人为副主编;编辑部设在北师大;1982年1月创刊.主编班子由赵凯华、喀兴林、清华的丁俊华教授和南开的潘维济教授组成,接着成立了36人的编委会,建立了编辑部,由李平教授任编辑部主任.这套班子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按时于1982年1月刊出了第一期创刊号.赵凯华对《大学物理》的工作十分认真,他带领主编班子建立了一个十分严格的稿件处理流程.来稿先由编辑部初筛,筛去不合刊物宗旨的稿件后送外审,审回的稿件轮流由一位主编全部进行第一次复审,然后分学科送擅长的主编进行第二次复审.每两个月开一次主编定稿会,由主编和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在会上由第二次复审的主编报告每一篇稿子,大家讨论定稿.这一处理流程严格地执行了20多年.赵凯华每次都亲自主持,会上对每篇稿子的水平给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对有问题的稿件展开细致的讨论,有的还建议请专家咨询或复审.赵凯华的学识渊博,知识面极广,在定稿会上他的发言也最多.他的精辟的见解不仅提高了稿件的质量,也使与会人员感到颇有收获.应该说,《大学物理》的稿件处理流程是所有杂志中审稿最严格的和主编负责最多的,赵凯华应该是对每篇稿件最负责的主编.《大学物理》之所以多年来极少刊出错误的或有问题的稿件,保持文章质量的信誉,这一点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赵凯华本人也积极为《大学物理》写稿.在创刊第一年就为刊物写了《稳恒电场边值的唯一性定理》(载1982年第10期),在第二年写了《一对镜象对称电流元的合成磁场》(载1983年第1期).赵凯华善于抓住来稿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善于在来稿的内容中发现有意义的重要问题,引导或组织大家开展深入的讨论或争论,把实质逐渐挖掘出来,达到共同提高认识的目的.这样的事例很多,现仅举一例:1984年第5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气体的内能、焦耳-汤姆孙系数与理想气体》,提出了理想气体的定义问题.赵凯华敏锐地看到这里面有深刻的内容可以挖掘,引导和组织了在刊物上的讨论.讨论焦耳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不是互相独立的.结果对这个问题一共刊发了11篇文章,历时18年.其中一度曾得出了二者并不互相独立的结论,但经过再次认真讨论,终于把问题搞清楚,得到了最后的正确结论:焦耳定律和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是互相独立的.赵凯华在《大学物理》2001年第12期上对这一讨论做了一个小结.此后,又陆续收到一些讨论稿件,赵凯华始终注视着这个问题的发展情况.刊物在2005年第3期发表了其中的一篇,赵凯华以“本刊编辑部”的名义写了《关于玻意耳定律和焦耳定律的相互独立性讨论的小结》一文同时刊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做了最后的总结.算起来,此时离讨论的开头已经过了21年了.(下转4页)4 大 学 物 理 第29卷会委员期间赴匈牙利开会,他联系了在莫斯科大学的朋友,安排我中途在莫斯科停留,使我有机会游览了红场.更可贵的是他对我家人的关切.我的先生郑庆璋曾任《大学物理》的编委和《物理学名词》的编委,早年就和凯华先生相识,后因郑任中大“引力物理”研究室主任,偏重从事科研和培养研究生,逐渐淡出基础教学圈子,但他和凯华先生一直保持老朋友的联系,互相切磋,也分享见闻.凯华先生很关心郑的健康,为了郑心脏病防护的需要,特地从北京买了两个颇重的小型高压氧气筒带来广州给他.还经常提供一些精彩有趣的资料供他休闲欣赏.现在,他们两人的情谊已拓展为凯华先生伉俪和我们夫妇两对老人之间的情谊.近年,我们有幸和赵先生、郭竹第先生一起在北京和广州短暂相聚,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当收到竹第先生亲自设计的精美台历、珍贵的金婚纪念册、以及她不时冒严寒或顶酷暑替赵先生邮寄给我们的书刊,我们都很珍惜地摆设在案头,并时时怀念这对远方的金婚伉俪.在凯华先生80寿辰的美好日子,我们谨深深地祝福凯华先生伉俪:健康长寿,安享晚年.(本文作者是中山大学物理系教授,《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热学、量子物理三卷的合作者.)(上接1页) 其实,这一结论在热力学的经典著作中早已写在那里,只是人们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经过这次大讨论,越辩越明,使广大读者获得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也对大学的热力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正是《大学物理》杂志作为一份教学刊物的主要办刊目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的大学考题和研究生入学考题陆续传入我国,特别是CUSPE A(我国赴美研究生考试)的考题,使国人的耳目为之一新.这些考题涉及的知识面极广,所用的方法也比较特殊.赵凯华以敏锐的目光看到了这些题目风格的清新颖异,内容的丰富多彩,不仅在北京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而且将这门选修课的内容以《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的篇名在《大学物理》上连载发表.从1988年10月起到1990年12月,共刊出27期,非常受读者的欢迎.长篇连载《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以及稍后出版的单行本在国内教学界的影响很大,对我国的教学改革功不可没,使我国物理教学改变了比较单一而古板的模式,逐渐融入到当代国际的先进教学模式中.2005年是国际物理年,又是量子力学诞生80周年.赵凯华撰写了一篇长文《创立量子力学的睿智才思———纪念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诞生80~81周年》,分3期刊于《大学物理》2006年第9、10、11三期上.全文共分引言、重温经典(分析)力学、旧量子论的回顾、矩阵力学的诞生、波动力学的诞生和结束语六部分.赵凯华为了写作此文,做了极大量的前期工作.他不去翻阅一般的物理学史和量子力学史,而是去啃五卷集的巨著,J.Mehra和H.Rechenberg的The H ist orical Devel opment of Quantu m Theory.这部巨著是公认的最权威、最专业、最详尽和最翔实的量子力学发展史.其中很多重要细节都是经过多方考证的.正因为如此,赵凯华的这篇长文也是关于量子力学的诞生,特别是关于矩阵力学的诞生的叙述.我在主编会后细读此文,感触颇深.我教过多年量子力学,始终没有把矩阵力学是怎样产生的讲清楚,原因是自己对此一知半解并不掌握.Mehra和Rechenberg的五本大书始终就在我的书架上摆着,却一直没有下决心抽一段时间坐下来仔细研读.和赵凯华教授比起来实在是自愧弗如.赵凯华教授的学会工作和社会工作都很多,又要上课,又要写书,能够28年如一日地把《大学物理》始终放在心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好主编,《大学物理》才能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好杂志.在好友赵凯华教授80华诞之际,谨以此文祝贺他万事如意,健康长寿!(本文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退休.《大学物理》顾问、原副主编.)。

力学、赵凯华、陀螺

力学、赵凯华、陀螺

陀螺仪是一种具有比较复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现象的装置,它有一个高速旋转的定点运动转子,该转子的轴线具有定向性,这是陀螺的最大特点。

陀螺的定向性在工程中有重要用途,如舰船和导弹的导航、稳定船舶和车辆的姿态,实际上行驶的自行车能够不翻倒也是由于陀螺的定向性,这时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就是陀螺。

一、陀螺仪的理论基础1.欧拉角如图4-9,设Oxyz 为一个正交坐标惯性系,另一个正交坐标系321x x Ox 或O ξηζ绕坐标原点O 定点转动,坐标系321x x Ox (动系)相对于Oxyz 的角位置关系可以用多种方法来描述,其中用三个欧拉(Euler )角φ,θ,ψ来描述是刚体动力学中常见的方法。

参见图4-9,坐标系321x x Ox 的当前位置,可以将坐标系Oxyz 转动三次到达,先将Oxyz 绕z 轴转φ角,记为坐标系1,其中x 轴到达节线的位置;再将坐标系1绕节线转θ角,记为坐标系2,这时z 轴变为3x 轴;最后将坐标系2绕3x 轴转ψ角就得到321x x Ox ,其中原来的x 轴变为1x 轴、y 轴变为2x 、z 轴变为3x 轴。

这三个角是相互独立的,分别称为动系的进动角(φ)、章动角(θ)和自转角(ψ)(节线绕z 轴的转动为进动,动系绕节线的转动为章动,动系绕自转轴3x 的转动为自转)。

一般情况下,它们唯一地确定动系(刚体)的瞬时角位置。

再来确定动系321x x Ox 的角速度矢量Ω。

在~t t t +∆的t ∆时间内,设动系角位置的无穷小增量为φ∆、θ∆和ψ∆,动系的这种无穷小角位置改变可以将动系分别绕z 轴转φ∆、绕节线转θ∆和绕3x 轴转ψ∆后叠加得到,且结果与转动次序无关(我们对此不作证明,但必须注意,刚体多次有限转动的结果却与转动次序有关,因此不能叠加;学生可以将一本书沿任意两条边以一种次序各转90︒,再重新按不同的次序各转90︒,结果是不同的)。

φ∆、θ∆和ψ∆的时间导数为,,tttφψθφψθ∆∆∆===∆∆∆ (4-11)根据角速度的定义,它们分别为动系绕z 轴、节线和3x 轴的角速度,将它们按右手规则化为矢量,记为,,φψθ,由刚体角速度在同一瞬时的唯一性,,,φψθ 一定是动系321x x Ox 角速度矢量Ω在z 轴、节线和3x 轴方向的分量(否则同一瞬时刚体在某个方向上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角速度,这对刚体是不可能的),所以动系321x x Ox 的角速度Ω用Euler 角表示为φψθ=++Ω(4-12)θψφ 、、分别称为动系的进动角速度、章动角速度和自转角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r r v dr v= = ωR( − sin ωti + cos ωtj ) dt (2) r r r r dv r a= = −ωR(cos ωti + sin ωtj ) = − ω 2 r 方向恒指向圆心 dt
1-3 (1) x = 4t , y = 2t + 3, x = ( y − 3) 故x ≥0,y≥3,质点轨迹为抛物线的一段。
2 2
r r r r r r 2 (2) ∆r = r (1) − r (0) = 4i + 2 j ; 大小为 ∆r = 4 2 + 2 2 = 2 5m, 与x轴夹角θ = tg −1 = 26.6o 4
(3) 1-4 1-5
r r r r r dv r r dr = 8ti + 2 j , a = = 8i . v= dt dt
3-15 x max =
m2 ⋅ mv0 ( m + m1 )(m + m1 + m2 )
3-16 A 球第一次碰撞后返回的高度是 h A = 3-17
1 (1 − e) 2 h1 . 4
m B > 3m A .
m−M r −1 v = v = v0 m 0 m+M r +1 v M = 2 m v 0 = 2 r v 0 m+M r +1
新 概 念 力 学 习 题
答 案
1
新概念力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
1-1 位移 ∆x = x(t ) − x(0) = 3 sin 速度 v =
π
6
t,
dx π π = cos t , dt 2 6
加速度 a =
dv π2 π =− sin t 。 dt 12 6
2 2 2
1-2 (1)Q x = R cos ωt , y = R sin ωt;Q x + y = R , 质点轨迹是圆心在圆点 的圆.
ω = 2ag ; (2) 相对弯管静止的角速度为 ω =
g ,即没有唯一的角速度。 R− y
f = mM ( 2a − a ' ) r r r f c = 2mv × ω ; f c = 2mω sin 30o = 91N ,压向东边。
第三章
3-1 最后一节车厢与列车后端相距 ∆s = s ' + s = Ms /( M − m) 3-2 3-3 3-4 3-5
经误差分析后得: mn = (1.159 ± 0.252)m H ; 3-21 v1 =
28 13 v0 , v 2 = v0 . 27 27 1 2 3-22 v = v0 5 − 2 2 = 0.368v0 , θ = tg −1 = 28.68o 4 4− 2 1 1 2 2 末态动能 E k = 0.52 × m0 v0 < m0 v0 不守恒! 2 2 3-23 (1) 由此得 v汽 > 120km / h ,目击者的判断不可信。
,式中
3-18
r = m/M .
3-19 (1) v = u1 / 2 , m2 = 3m1 ;(2) vc = 3-20
1 3 1 1 1 c 2 2 u1 ;(3) Ek = • m1u1 ;(4) E k 1 = • m1u1 . 4 2 4 4 2
mn =
14v N − v H mH = 1.159mH ; v0 = 3.07 × 107 m / s . vH − vN v0 = (3.07 ± 0.31) × 107 m / s .
∑u v
m
=
mB m A + mB
k x0 . mB
(2) 当 F 刚撤除时,a c max = g (方向向上); 当 l0 − x = l1时,F外 = 0, a c = 0 ; 当 l 0 − x = −l1 ,
F外 = − (m1 + m2 ) g , ac = − g ,是 m2 刚要离地时的质心力加速度,方向向下。
ω1 =
k m1
' x A max = x0 + x0 = (1 +
3-8(1) v B =
k x0 ; (2) m A + mB
mA ) x0 m A + mB
i i
3-9 (1) a c max = F外 / m = kx0 /( m A + m B ) ; (2) vc max = 3-10 (1) F = ( m2 + m2 ) g
2-3 2-4 2-5 2-6
I = m (T0 − mg )l = 0.86kg ⋅ m / s
v1 =
ft1 ft1 ft , v2 = + 2 . m1 + m2 m1 + m2 m2 S 船 = 1.4m. (对岸), S人 = − S船 + S人对船 = 2.6m .(对岸).
v0 + v乙 m货 = 300kg . v0 − v乙 m m 2-7 v前 = v + u , v 中 = v , v后 = v − u M +m M +m Nm 2-8 (1) v车 = − u M + Nm 1 1 1 1 (2) v车N = − m[ + +L+ + ]u M + Nm M + ( N − 1)m M + 2m M + m m乙 =
∆t n = t n − t n −1 = ( n − n − 1)∆t1 = 4 × ( 7 − 6 ) = 0.785s
v0 = h = gh t
2 v0 1 2 − gt0 2g 8
1-6
y=
1-7 由 7,
由 ∆s = v0 ∆t1 +
1 1 a∆t12 , 及 2∆s = v 0 (∆t1 + ∆t 2 ) + a(∆t1 + ∆t 2 ) 2 即可证. 2 2
1-15
v 物 = v0 − gt = 49 − 9.8t ,
第二章
2-1
2 2 PB = Pe + Pv = 10.65 × 10 −16 g ⋅ cm / s. θ = 30o .
2-2 (1)木块的速率 v =
2 m Mm v0 和动量 p木 = v0 ;子弹的动量 p子 m v0 . M +m M +m M +m Mm (2)子弹施予木块的动量 I 木 = v0 . M +m
2-18
F > ( µ1 + µ 2 )( m1 + m2 ) g
2d ]2 g cos θ (sin θ − µ cos θ )
1
2-19 (1) t = [ (2) µ = 2-20 2-21
cos 60o sin 60o − cos 45o sin 45o = 2 − 3 = 0.268 cos 2 60o − cos 2 45o m ( m + m3 ) − 4m 2 m3 1 a1' = 1 2 g= g = 0.58m / s 2 m1 (m2 + m3 ) + 4m2 m3 17
Ft =
(2) v = 2500 ln
60 = 2500 ln 5 = 4023.6m / s . 60 − 48
2-13
F = (v + u )
dm 为向前的推力, 此式的 v、u 为绝对值. dt dm (向前) dt
2-14 (1) 水平总推力为 F = v
(2) 以上问题的答案不改变 2-15 质点受力 f = ma = − mω r , 恒指向原点. 2-16 F > 2-17
h = R/3 h ≥ 5R / 2 2 h = ( v0 + v12 ) / 4 g
vB = [
2( mB − µm A ) gh 2 ] m A + mB
1
3-6 3-7
θ min = cos −1 ( +
vm =
1 3
1 3M 1− ) 3 2M
m2 m1 m2 g g = , m1 k m1 ω1
3-11 证明的关键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参考系中都相等,即 N=N’ 。
m 3-12 两物体的速度为 V = 2 gh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M +m
m2 H= 2 h . M − m2
新 概 念 力 学 习 题
答 案
5
3-13 (a)
1 k1k 2 2 l ;(b) 如非常缓慢地拉长,则 A 被分配到两弹簧上,此时 A 如上最小; 2 k1 + k 2 1 2 若非常急速地拉, k1 及 m 都来不及变化和运动,故 Amax = k 2 l 。一般地有: 2 1 k1k2 2 1 2 l ≤ A ≤ k 2l 。 2 k1 + k2 2 m v0 = 16m / s . (1) A木块→子弹 = 1 mV 2 − 1 mV0 = −6397.44 J ; (2) 3-14 V = M +m 2 2 1 A子弹→木块 = MV 2 = 125.44 J ;(3)耗散掉的机能: ∆E = − A木块→子弹 − A子弹→木块 = 6272 J . 2 A=
新 概 念 力 学 习 题
答 案
2
1-11 (1) s = 100 ×
2 × 9.8 = 200 α = tg −1 (100 × ) = 77.64o = 77o 38′24′′ h 98 × 9.8
vy v = 0.96m / s;
3
(2) a t = g cos θ = g ⋅ 1-12
a n = g sin θ = g ⋅
vx = 9.75m / s 2 v
ρ=
v3 1 2 = ( v0 − 2 gy ) 2 gv x v0 g cos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