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森《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 第1篇 导论和衡量问题【圣才出品】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封闭经济下的一时期宏观经济模型)【圣才出品】
1 / 66第5章 封闭经济下的一时期宏观经济模型5.1 复习笔记一、政府1.政府行为政府希望购买一定数量的消费品G ,资金来源正是它对典型消费者的征税。
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
2.政府预算约束商品在私人部门生产出来后,政府从中购买的数量为G ,剩下的由典型消费者消费,而G 属于外生变量。
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而内生变量则由模型本身决定。
在封闭经济模型中,假定政府支出与其他经济部门发生的事情无关,则政府支出是外生变量。
政府必须遵守政府预算约束,它表示为:G =T ,即政府的实际购买等于实际税收。
2 / 663.政府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对其(购买性)支出、税收、转移性支出和借债的选择。
其中,政府(购买性)支出是用来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而转移性支出只不过是将购买力从一组人那里重新分配给另一组人。
在预算约束下,政府不能通过借债为其支出筹资,税收收入也不能高于其支出。
政府预算赤字即G -T 总为零。
二、竞争性均衡1.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模型是选取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用于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内生变量的值,如图5-1所示。
利用模型的过程,就是进行实验以确定外生变量的变化是如何改变内生变量的过程。
图5-1 模型选取外生变量,以确定内生变量3 / 662.竞争性均衡(1)定义竞争性均衡(competitive equilibrium )是指给定市场价格,经济中每个市场的需求都等于供给的状态。
其中,竞争性是指所有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当所有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一致时,经济就处于均衡中。
市场出清是指所有市场的需求都等于供给。
(2)须满足的四个条件竞争性均衡是在给定外生变量G (政府支出)、z (全要素生产率)和K (资本存量)下,满足下列条件的一组内生数量——C (消费)、N s (劳动供给)、N d (劳动需求)、T (税收)、Y (总产出)以及内生实际工资w 。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包含投资的实际跨期模型)【圣才出品】
1 / 205第11章 包含投资的实际跨期模型11.1 复习笔记一、典型消费者1.基本分析典型消费者在当期和未来的每一时期作出工作-闲暇决策,在当期作出消费-储蓄决策。
(1)典型消费者预算约束①基本假定a .典型消费者在每一时期有h 单位的时间,并在每一时期都将该时间划分为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b .w 表示当期实际工资,w ′表示未来实际工资,r 表示实际利率,消费者当期和未来向政府缴纳的一次总付税,分别为T 和T ′;c .把w 、w ′和r 视为给定,该典型消费者是价格接受者。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税收也是给定的。
2 / 205②预算约束a .当期预算约束当期,典型消费者挣得实际工资收入w (h -l ),从典型企业那里获得股息收入π,纳税T ,当期可支配收入是w (h -l )+π-T 。
当期可支配收入被划分为消费和储蓄,储蓄的表现形式是债券,获取的一时期实际利率为r 。
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通过发行债券来借款。
于是,消费者的当期预算约束是:C +S P =w (h -l )+π-Tb .未来预算约束未来,典型消费者获取的实际工资收入w ′(h -l ′),从典型企业那里获得股息收入π′,向政府纳税T ′,并获得当期储蓄的本息(1+r )S p 。
由于未来是最后时期,又由于假定消费者没有留下遗产,因此未来消费者的全部财富都用于消费,于是,消费者的未来预算约束是:C ′=w′(h -l ′)+π′-T ′+(1+r )S pc .一生预算约束把S p 代入当期预算约束,可以得到典型消费者的一生预算约束3 / 205该预算约束表明,消费的现值(等式左边)等于一生可支配收入的现值(等式右边)。
(2)典型消费者的最优决策典型消费者的问题是,选择未来消费C ′、当期消费C 、当期闲暇时间l 和未来闲暇时间l ′,使其境况尽可能改善,同时又满足一生预算约束。
消费者的最优决策的三个边际条件:①消费者在当期作出工作—闲暇决策,因此,当消费者实现最优时,有: MRS l ,c =w亦即消费者通过选择当期闲暇和消费,使闲暇对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当期实际工资,就可以实现最优。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和中央银行承诺)【圣才出品】
1 / 34第18章 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和中央银行承诺18.1 复习笔记一、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1)20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从英国的经验数据中发现,名义工资的变化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又因为名义工资的变化率与其他货币价格的变化率高度正相关,因此,失业率与总体经济活动的趋势偏离高度负相关,进一步又得出通货膨胀率与总体经济活动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将菲利普斯曲线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与实际总产出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如果用Y T 表示趋势实际总产出,用Y 表示现实实际总产出,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如下关系描述:i =H (Y -Y T )式中,i 为通货膨胀率;H 为增函数,如图18-1所示。
2 / 34图18-1 菲利普斯曲线(2)对由经验得出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评论如图18-2所示,从美国的经验数据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①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数据集中。
若将1947~2012年作为一个考察期,难以辨别出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但若将样本期分成三个时期,菲利普斯曲线就开始显现出来。
也就是划分成1947~1969年、1970~1984年和1985~2012年这三个时期,分别是低通货膨胀时期、高通货膨胀时期和低通货膨胀时期。
②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
在1947~1969年和1970~1984年期间,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而在1985~2012年,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变得不那么陡直。
3 / 34图18-2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3)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①基本上所有的恶性通货膨胀都能追根溯源到大量政府预算赤字的存在。
政府需要高额支出,但公众可能不愿意用税收来为这些支出买单;政府可能也不想增加税收。
于是,政府会求助于通过印钞为政府赤字筹资。
4 / 34②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一定是由高额政府预算赤字造成的,未必需要求助于通货膨胀税。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意外提高(货币意外)引起通货膨胀率的意外上升,能使劳动力供给量和总产出暂时增加。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导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用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经济周期的衡量)【圣才出品】
第3章经济周期的衡量一、复习题1.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周期围绕着实际GDP的趋势波动。
用与现实的实际GDP非常吻合的平滑曲线来表示实际GDP的趋势,这种趋势意味着部分实际GDP可归因于长期增长因素。
其余未分析的,即对趋势的偏离,则用经济周期活动来表示。
表示实际GDP增长趋势的曲线围绕着趋势上下变动,低谷是对趋势的最大负偏离,高峰是对趋势的最大正偏离,从而形成衰退与繁荣的经济周期波动。
2.除持续性外,GDP偏离趋势的三个重要特征是什么?答:GDP偏离趋势的三个重要特征是:(1)实际GDP偏离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2)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
一些高峰和低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大偏离,而另一些高峰和低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3)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
实际GDP中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3.解释预测长期GDP为何困难。
答:预测长期GDP困难的原因:(1)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
一些高峰和低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大偏离,而另一些高峰和低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2)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
实际GDP中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3)实际GDP偏离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总之,实际GDP波动的不稳定使这些波动难以预测,而且不稳定性也使得转折点何时发生难以预测,而波幅和频率的无规律则意味着难以预测衰退和繁荣的强度和时间长短。
4.总体经济变量的联动为何重要?答:尽管实际GDP波动具有不规律的形式,但宏观经济诸变量一起波动的格局显示出了较强的规律性,这些波动格局称为联动。
通过以时间序列图或散点图的形式为两个经济变量偏离其趋势的百分比作图,或通过计算偏离趋势的百分比标准差,就可判别联动。
联动性很重要,因为联动性的规律表明,经济周期是大同小异的。
经济周期的这一性质可能产生分析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这一可能的新理论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将每一个经济周期都看作是一系列独特条件的结果再进行经济周期的研究。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关注薇行公总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第1章导论1.1复习笔记考点一: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它主要关注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见表1-1)表1-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考点二: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国在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表示那些对国内产出作出贡献的人挣得的收入总量。
区别于名义GDP,实际GDP是针对通货膨胀因素进行调整后的总产出衡量指标。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相比往年的增长率。
经济正增长一般就认为整体经济是景气的。
长期增长是指一国长期的生产能力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在短期内的上下波动,或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考点三:宏观经济模型★★★1宏观经济模型的特征宏观经济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判断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的模型。
准确来说,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是用来描述下列特征的:(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
(2)消费者愿意消费的一组商品。
(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5)生产时可利用的资源。
2宏观经济模型的假设两个重要假设:①关于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
假定消费者尽可能达到效用最大化,企业尽可能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他们在既定的约束下都会竭尽所能;②关于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如何实现协调一致。
假定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在竞争性均衡中,假定商品经由市场买卖,消费者和企业在市场中都是价格接受者。
在每个市场中当可供销售的每种商品的数量(供给量)等于经济主体想要购买的数量(需求量)时,市场价格就能够确定下来,经济就处于均衡状态。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1 / 37第1章 导 论1.1 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
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
2 / 37(2)区别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微观经济学主要针对单个消费者或者企业的行为选择。
二、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境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GDP 也表示那些对国内产出作出贡献的人挣得的收入总量。
实际GDP 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后的总产出衡量指标。
2.经济增长(long-run growth )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对比往年的增长率。
经济正增长一般被认为是整体经济景气的表现。
长期增长是指一国长期的生产能力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3.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的短期上下波动,或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3 / 37三、宏观经济模型1.宏观经济模型及其假设宏观经济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存在的原因、以及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的作用的模型。
确切的说,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构造是用来描述下列特征的:(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
(2)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
(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5)可利用的资源。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衡量)【圣才出品】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衡量)【圣才出品】第2章衡量⼀、复习题1.衡量GDP的三种⽅法是什么?答:衡量GDP的三种⽅法包括⽣产法、收⼊法和⽀出法。
(1)⽣产法⽣产法也被称作增加值法,是将经济中全部⽣产单位⽣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加值加总来计算GDP。
为了⽤⽣产法核算GDP,⾸先将经济体⽣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加,然后减去为实现总增加值⽽投⼊⽣产的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2)⽀出法就⽀出法⽽⾔,GDP是指⽤于经济体⽣产最终产品和最终服务⽅⾯的总⽀出。
不计算⽤于中间产品的⽀出。
总⽀出的计算公式是:总⽀出=C+I+G+NX。
式中,C为消费⽀出;I为投资⽀出;G为政府⽀出;NX为净出⼝,即出⼝产品和服务的总额减去其进⼝的总额。
(3)收⼊法⽤收⼊法计算GDP,要将各经济主体因参与⽣产⽽获得的全部收⼊加总。
收⼊包括企业实现的利润。
收⼊包括雇员报酬(⼯资、薪⾦和津贴)、业主(⾃营企业的所有者)收⼊、租⾦收⼊、公司利润、净利息、企业间接税(企业缴纳的⼯资税和销售税)和折旧(固定资本损耗)。
折旧是在考虑的时期内⽣产性固定资本(⼯⼚和设备)损耗的价值。
由于计算利润时剔除了折旧,因⽽在计算GDP时需要将此再加进来。
2.解释增加值的概念。
答:⽤⽣产法核算GDP,⾸先应将经济体⽣产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加,然后减去为实现总增加值⽽投⼊⽣产的所有中间产品的价值,最终得到总增加值。
(1)从私⼈⽣产的⾓度⽽⾔,即对于每个⽣产商,增加值等于总⽣产价值减去中间投⼊的成本。
以饭店服务为例,不应把提供饭店服务过程中投⼊的椰⼦价值算作GDP的⼀部分,⽽是应作为中间产品从GDP中减去,进⽽得到⽣产增加值。
(2)对政府⽣产⽽⾔,由于政府提供的⽣产⼀般⽆法按市场价格销售,以防务的提供为例,其对GDP的贡献就等于提供防务时所需要的劳动⼒的投⼊成本,由此⽽得到提供防务时的国民⽣产增加值。
3.收⼊-⽀出恒等式为什么重要?答:收⼊⽀出恒等式重要的原因:(1)收⼊⽀出恒等式提供了两种单独衡量经济总产出的⽅式,即收⼊法和⽀出法。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价格和工资具有灵活性的经济周期模型)【圣才出品】
1 / 63第13章 价格和工资具有灵活性的经济周期模型13.1 复习笔记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1.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进程(1)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模型货币在短期不是中性的,这种非中性是由工资和价格的短期刚性引起的。
在老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价格和工资刚性是经济冲击造成总产出波动的形成机制的关键所在。
价格和工资缓慢向其有效值变动的事实,意味着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应对总量冲击时可以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
(2)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模型货币主义者通常认为,货币政策是比财政政策更有效的稳定工具,但他们对政府政策微调经济的能力持怀疑态度。
一些货币主义者认为,在短期,政策可能是有效的,但非常短。
(3)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模型2 / 63理性预期革命提出的两大原则是:①宏观经济学模型应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即这些模型应以对消费者和企业的偏好、禀赋、技术和最优行为的描述为基础;②包含灵活工资和价格的模型可能是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的最富有成效的工具。
2.分析不同经济周期理论的必要性(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决策者能够通过经济周期理论,了解左右经济的宏观经济冲击是什么,它对未来总体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2)每一种经济周期模型都能确定经济的一个或几个特征及经济对宏观经济冲击作出反应的一些方面。
如果将所有这些特征纳入一个模型中,将无助于认识经济周期行为和政府政策的基本原理。
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由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创。
1.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均衡效应假定货币跨期模型中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即z 和z ′分别都提高。
(1)全要素生产率z 持续提高的影响3 / 63①当期全要素生产率z 提高会增加每一数量劳动投入量的边际劳动产量,图13-1(a )中的劳动需求曲线右移,从而导致图13-1(b )中的产出供给曲线右移。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 第1篇 导论和衡量问题【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篇导论和衡量问题第1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2.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地区)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收入法、生产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
用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搜寻和失业)【圣才出品】
1 / 46第6章 搜寻和失业6.1 复习笔记一、劳动力市场事实1.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1)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的定义失业率=U/Q参与率=Q/N就业-人口比率=(Q -U )/N式中,N 为适龄就业人口数;Q 是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加上失业人数);U 是失业人口数。
(2)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人口比率的特征失业率是一个逆周期变量,当实际GDP 高(低)于趋势时,失业率往往就低(高)于趋势。
参与率是顺周期变量,但要比实际GDP 的变化稳定得多。
同就业-人口比率相2 / 46比,劳动力参与率没那么像周期性变量。
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者要去找其他的工作,虽然处于失业但仍属劳动力。
2.职位空缺率与贝弗里奇曲线(1)职位空缺率的定义在任何时点上,只要企业出现了想要填补的职位空缺,就可以通过做广告,招聘新工人。
如果令A 代表整个经济体系的职位空缺数量,那么,职位空缺率就可定义为: 职业空缺率=A/(A +Q -U )即职位空缺数占职位空缺数加上就业数的百分比。
(2)贝弗里奇曲线(Beveridge curve )的定义贝弗里奇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反映的是失业率与职位空缺率之间可观察到的关系。
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率负相关,且职位空缺率是顺周期的。
二、戴蒙德—莫特森—皮萨里迪斯的搜寻与失业模型(DMP 模型)总体假设:假定只有一个时期,有N 个消费者,都是潜在工人,即N 为适龄就业人口。
企业的数量是内生的,由模型决定。
3 / 461.消费者(1)假设N 个消费者均可以选择在市场之外工作(市场外工作一般都属于家务生产),或者寻找市场工作。
(2)分析令Q 代表决定寻找工作的消费者数量,则N -Q 就是选择家务生产的消费者数量。
将Q 看作是劳动力,N -Q 看作是不属于劳动力的适龄就业人员;令P (Q )界定选择寻找市场工作的工人的供给曲线,故P (Q )代表能诱使Q 个消费者寻找市场工作的预期报酬。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货币、通货膨胀和银行)【圣才出品】
1 / 58第17章 货币、通货膨胀和银行17.1 复习笔记一、各种货币形式1.商品货币(1)概念商品货币是最早的货币,在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或更早的年代里普遍使用,通常是贵金属,如黄金、白银或铜。
实践中,商品货币制度是由政府开办铸币厂,用贵金属制造硬币,然后将此作为货币来流通。
由政府来控制铸币厂很重要,因为政府能发行货币,就有了重要的铸币收入来源。
(2)商品货币制度①商品货币制度存在的问题a .商品品质难以查实;b .商品货币的制造成本高;2 / 58c .用某种商品作为货币,就使得这种商品不能作他用。
②商品货币制度的优点a .在使用商品货币的年代里,由于打击伪造纸币的法律难以实行或不可能实施,尚无合适的其他物品来替代这些商品货币。
制造商品货币的高成本反倒是一个优点。
b .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货币数量必须有限供给,黄金和白银能很好地充当商品货币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具有稀缺性。
2.流通的私人银行钞票在美国的自由银行时期(1837~1863年)和较早时期,经州政府特许成立的银行可以发行流通票据,与今天的通货非常相似。
加拿大在1935年之前也实行由私人银行发行钞票的制度。
自由银行时期的一个问题是,发行钞票的银行有数千家,因此,让拥有某一地方钞票的人来评估这种钞票的品质就非常困难。
自由银行的效率是经济历史学家争论颇大的一个问题。
3.商品担保纸币3 / 58在这种货币制度中,虽然纸币由政府发行,但这种货币需由某种商品作担保,例如金本位制下的纸币。
实际上,这是一种商品货币制度,但节省了商品货币的一些成本,因为消费者在想要购买大宗货物时不必随身携带大量的这种商品(即黄金)。
4.不兑现纸币不兑现纸币可以被视为大多数现代经济所实行的货币制度中的一种货币形式。
在美国,不兑现纸币是美联储发行的联邦储备券(即美钞)。
不兑现纸币由实质上毫无价值的纸币构成,因为大多数人不会因纸币上的颜色或图案而认为联邦储备券具有价值。
然而,美国联邦储备券是有价值的,因为可以用它们来交换消费品。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圣才出品】
1 / 60第4章 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工作-闲暇决策和利润最大化4.1 复习笔记一、典型消费者1.典型消费者的偏好(1)模型假定①假定消费者想购买的商品只有两种:消费品(consumption goods )即在经济中表示全部消费品的集合或计算出的总消费;闲暇(leisure )即市场中的非工作时间,包括娱乐活动、睡眠和家务(做饭、庭院杂务,以及打扫房间)等。
②假定所有消费者都是同质的,即典型消费者。
③效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 )用来刻画典型消费者对闲暇和消费品的偏好,可写成:U (C ,l )式中,U 为效用函数;C 为消费量;l 为闲暇量。
2 / 60消费和闲暇的特定组合即为消费束(consumption bundle )。
效用函数表示的是消费者如何对不同的消费束排序。
(2)典型消费者的偏好典型消费者偏好的三个特性:①多总比少好;②消费者喜欢其消费束具有多样性;③消费和闲暇是正常品(消费者在收入增加时会增加购买量的商品对此消费者为正常品,反之为低档品)。
(3)无差异曲线与无差异图①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 )即连接一组表示消费者对各种消费束无差异的点的集合。
②无差异曲线的两个重要特性a .无差异曲线向下倾斜。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a 源于偏好的特性①(多总比少好)。
b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无差异曲线的特性b 源于偏好的特性②(消费者喜欢其消费束具有多样性)。
③无差异图(indifference map )是各种无差异曲线的集合,有助于分析典型消费者的偏好。
如图4-1所示。
3 / 60图4-1 无差异曲线④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of substitution ,MRS )即负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这一特性表明,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也就是说,当沿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移动时,消费者愿意放弃一种商品去替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 第1篇 导 论【圣才出品】
第1篇导论第1章世界之旅一、概念题1.欧洲联盟(欧盟)(European Union,EU)答: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它建立在经济与货币联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协调各国内政与司法事务三项内容的基础上。
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至今,欧盟现有成员国27个,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
这27个国家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
这些国家的联合产出几乎等于美国的产出,其中许多国家的生活水平以人均衡量接近美国。
2.共同货币区(Common Currency Area)答:共同货币区是指使用同一种货币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构成的区域,如欧元区。
共同货币区,能够加强区域内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推动共同货币区成员的经济发展。
但与此同时,共同货币区一般会设立统一的央行并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从而使成员国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欧元区(Euro area)答: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
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另有9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欧元作为当地的单一货币。
但是作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的竞争者,欧元的流通已经不限于上述地区。
二、计算与分析题1.运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陈述属于“正确”、“错误”和“不确定”中的哪一种情况,并简要解释。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和中央银行承诺)【圣才出品】
第18章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和中央银行承诺一、复习题1.菲利普斯曲线是如何得此名的?答:菲利普曲线是以A·威廉·菲利普斯的名字命名的,菲利普斯在1958年发表的文章首次指出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实证上的负相关关系。
20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从英国的经验数据中发现,名义工资的变化率与失业率负相关,进一步又得出通货膨胀率与总体经济活动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将菲利普斯曲线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与实际总产出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如果用Y T表示趋势实际总产出,用Y表示现实实际总产出,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如下关系描述:i=H(Y-Y T)式中,i为通货膨胀率;H为增函数。
2.本章所分析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是指哪两个变量正相关?答: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率和实际GDP对趋势GDP的偏离之间的比率关系。
出于研究的目的,本章将菲利普斯曲线定义为通货膨胀率与实际总产出对趋势的偏离正相关。
用Y T表示趋势的实际总产出,用Y表示现实的实际总产出,那么,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用如下关系描述:i=H(Y-Y T)3.1947~2012年间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如何移动的?答:从1947-2012年通货膨胀率与实际GDP偏离趋势的百分比散点图中难以辨别出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但将1947~2012年划分成1947~1969年、1970~1984年和1985~2012年这三个时期,可获得各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分别是低通货膨胀时期、高通货膨胀时期和低通货膨胀时期。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
在1947~1969年和1970~1984年期间,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而在1985~2012年,菲利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而且变得不那么陡直。
4.请解释弗里德曼-卢卡斯货币意外模型的机理。
答:假定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增长来控制通货膨胀率,所以,通货膨胀率是作为中央银行的政策变量。
在货币意外的情况下,工人对于经济中的所有价格并不拥有完全信息,任何工人都知道自己的名义工资,但只能推断实际工资,因为他并不十分清楚价格水平是多少。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周期的衡量)【圣才出品】
第3章经济周期的衡量3.1 复习笔记一、GDP波动的规律性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的主要明显特征是:围绕着实际GDP的趋势波动。
1.理想化的经济周期图3-1显示了实际GDP中理想化的经济周期,它围绕着长期趋势波动。
实际GDP有波峰(peaks)和波谷(troughs),波峰是对趋势相对大的正偏离,波谷是对趋势相对大的负偏离。
偏离实际GDP趋势中的波峰和波谷被称为拐点(turning points)。
对趋势的最大偏离称作经济周期的波幅(amplitude)。
实际GDP中波峰每年发生的次数称作经济周期的频率(frequency)。
图3-1 理想化的经济周期2.偏离GDP趋势的特征(1)对实际GDP趋势的偏离具有持续性。
(2)偏离实际GDP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3)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一些波峰和波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大偏离,而另一些波峰和波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4)实际GDP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
实际GDP中波峰和波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二、联动1.联动(comovement)尽管实际GDP波动具有不规律的形式,但宏观经济诸变量一起波动的格局显示出了较强的规律性,这些波动格局称为联动。
2.单个宏观经济变量与实际GDP的联动(1)顺周期的(procyclical):一个经济变量对趋势的偏离和对实际GDP趋势的偏离正相关;(2)逆周期的(countercyclical):一个经济变量对趋势的偏离和对实际GDP趋势的偏离负相关;(3)非周期的(acyclical):既不顺周期,也不逆周期。
3.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它是衡量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指标。
其取值范围是-1~1。
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perfec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perfec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如果相关系数为0,那么两个变量不相关。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导 论)【圣才出品】
第1章导论一、复习题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鲜明特征是什么?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
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其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②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③政府应该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率,促进经济增长;④经济周期的原因;⑤经济增长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剧烈波动是否会重现;⑥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熨平经济周期。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何异同?答:(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
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原理基础之上。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①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家侧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
②研究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家庭和企业的行为。
因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许多家庭与企业组成的,在总体水平上的相互影响是单个家庭和企业决策的结果。
宏观经济学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它涉及的是所有经济主体的选择对经济的总影响,而不是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选择对经济的影响,它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3.2011年的普通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富多少?答:2011年的普通的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平均来说富近8倍。
实际人均GDP 是衡量一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指标。
1900年,一个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是479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2011年增加到4273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
因此,以实际价值计算,美国人在111年间财富平均增长近8倍。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周期的衡量)【圣才出品】
1 / 21第3章 经济周期的衡量3.1 复习笔记一、GDP 波动的规律性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的主要明显特征是:围绕着实际GDP 的趋势波动。
1.理想化的经济周期图3-1显示了实际GDP 的理想化的经济周期活动,它围绕着长期趋势波动。
实际GDP 有高峰(peaks )和低谷(troughs ),高峰是对趋势的最大正偏离,低谷是对趋势的最大负偏离。
实际GDP 偏离趋势的高峰和低谷被称为拐点(turning points )。
对趋势的最大偏离程度称作经济周期的波幅(amplitude )。
实际GDP 中高峰每年发生的次数称作经济周期的频率(frequency )。
2 / 21图3-1 理想化的经济周期2.实际GDP 偏离趋势的特征(1)实际GDP 的趋势偏离具有持续性。
(2)实际GDP 偏离趋势的时间序列很不稳定。
(3)实际GDP 围绕趋势波动的幅度没有规律性,有些高峰和低谷意味着对趋势的巨大偏离,而另一些高峰和低谷则意味着对趋势的小幅偏离。
(4)实际GDP 围绕趋势波动的频率没有规律性。
实际GDP 中高峰和低谷之间的时间跨度变化很大。
3 / 21二、联动1.联动(comovement )尽管实际GDP 波动具有不规律性,但宏观经济诸变量一起波动的格局显示出了较强的规律性,这些波动格局称为联动。
2.单个宏观经济变量与实际GDP 的联动(1)顺周期的(procyclical ):一个经济变量的趋势偏离和实际GDP 的趋势偏离正相关。
(2)逆周期的(countercyclical ):一个经济变量的趋势偏离和实际GDP 的趋势偏离负相关。
(3)非周期的(acyclical ):既不顺周期,也不逆周期。
3.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它是衡量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指标。
其取值范围是[-1,1]。
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正相关;如果相关系数为-1,那么两个变量完全负相关;如果相关系数为0,那么两个变量不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篇导论和衡量问题
第1章导论
一、复习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鲜明特征是什么?
答:(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众多经济主体的行为。
它关注的是消费者和企业的总体行为、政府的行为、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
(2)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其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
①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
②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
③政府应该如何改变经济增长率,促进经济增长;
④经济周期的原因;
⑤经济增长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剧烈波动是否会重现;
⑥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熨平经济周期。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何异同?
答:(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家与宏观经济学家都在使用非常相似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家用来描述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目标与约束,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的经济模型,是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来的,而且在分析这些模型和拟合数据时通常都用微观经济学家所用的方法。
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原理基础之上。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①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家侧重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总量研究。
②研究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家庭和企业的行为。
因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由许多家庭与企业组成的,在总体水平上的相互影响是单个家庭和企业决策的结果。
宏观经济学有别于微观经济学,因为它涉及的是所有经济主体的选择对经济的总影响,而不是单个消费者或企业的选择对经济的影响,它强调的问题主要是长期增长和经济周期。
3.2011年的普通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富多少?
答:2011年的普通的美国人比1900年的普通美国人平均来说富近8倍。
实际人均GDP 是衡量一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指标。
1900年,一个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是479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2011年增加到42733美元(以2005年美元计)。
因此,以实际价值计算,美国人在111年间财富平均增长近8倍。
4.美国在过去112年间发生的两次异乎寻常的经济周期事件是什么?
答:美国在过去112年间发生的两次异乎寻常的经济周期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就经济增长的短期变化强度而言,这两次经济周期使美国在20世
纪所出现的其他任何经济周期都相形见绌。
在大萧条期间,实际人均GDP从1929年的7105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的峰顶跌落至1933年的5056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的谷底,下降了约29%。
在1944年战时生产达到最高峰时,人均GDP提高到13053美元(以2000年美元计),从1933年算起提高了158%。
总体经济活动在这15年间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5.列出六个基本的宏观经济学问题。
答:基本的宏观经济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短期经济周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研究上,具体包括:
(1)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
(2)经济增长是否有极限。
(3)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改变经济增长率。
(4)经济周期的原因。
(5)经济增长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剧烈波动是否会重现。
(6)政府是否应该采取行动以熨平经济周期。
6.在经济时间序列的自然对数的曲线图中,曲线斜率表示什么?
答:曲线斜率表示指数增长率。
将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是研究分析经济数据的一种变换方式。
假定y t是经济时间序列在t期的观测值,例如,y t表示t年的实际人均GDP,这里t =1900,1901,1902等等。
于是,y t从t-1期到t期的增长率就可以表示为g t,从而有g t=y t/y t-1-1。
假如g t很小,则ln(1+g t)≈g t或lny t-lny t-1≈g t。
由于lny t-lny t-1是y t的自然对数曲线在t期与t-1期之间的斜率,故在增长率很小时,时间序列y t的自然
对数曲线的斜率几乎接近y t的增长率。
7.趋势与经济时间序列的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答:趋势与经济时间序列的经济周期成分之间的区别:
(1)趋势与经济周期成分是构成经济时间序列的不同组成部分。
趋势是一条与数据拟合的平滑曲线;实际人均GDP的经济周期成分可以以实际人均GDP对与数据吻合的平滑趋势的偏离来表示。
(2)趋势用来解释经济增长,而经济周期成分则是用来说明经济对趋势偏离从而产生经济波动。
8.解释实验为何难以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
答:实验难以在宏观经济学中进行的原因:
(1)实验可能给许多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尽管实验是新出现的且日渐增多的活动,但就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而言,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简直就是不可能的,进行实验会导致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2)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大多数实验因成本太高而无法实施。
宏观经济学依靠的是模型,这些模型是人造工具,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模拟经济系统的变化。
9.宏观经济学模型为何应是简化的?
答: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必须简化才能抓住与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世界的本质特征。
所有经济模型都是抽象的——即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
经济模型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的基本特征,以满足分析特定经济问题的需要。
因此,为了实用,模型必须简化,简化就要求舍弃
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真实”特征。
10.宏观经济学模型应是对现实的精确描述吗?请解释。
答:宏观经济学模型不是对现实的精确描述。
对现实的精确描述太复杂导致经济模型不能提供有用的结论。
经济学家构建的模型,是用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为什么存在经济周期,以及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应发挥什么作用的。
所有经济模型都是抽象的——即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
经济模型的目的是反映现实的基本特征,以满足分析特定经济问题的需要。
因此,为了实用,模型必须简化,简化就要求舍弃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真实”特征。
11.构成宏观经济学模型基本结构的五个要素是什么?
答:经济模型中的主要经济参与者包括消费者与企业,因此经济模型的基本结构应该能够描述以及预测消费者希望消费的商品和企业耗费资源生产商品时所采用的技术,能够体现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以及消费者和企业如何行动。
因此,构成宏观经济学模型基本结构的5个要素包括:
(1)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与企业;
(2)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
(3)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4)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5)可利用的资源。
12.为什么宏观经济学模型有用?我们如何确定它们是否有用?
答:(1)宏观经济学模型是有用的。
宏观经济学模型能够回答经济如何运行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模型对于经济中的主要经济参与者(消费者与企业)、消费者希望消费的商品和企业耗费资源生产商品时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了描述。
另外,宏观经济学模型还具有另外两个特征:①模型中消费者与企业的目的达到最优化,即他们在既定的约束下都会竭尽所能;②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协调一致,即经济必须处于均衡状态。
可以通过这样的宏观经济学模型对经济运行进行预测。
(2)如果模型能合理并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那么模型就是有用的。
一个实用经济模型,再加上对经济环境的描述、追求最优化的企业和消费者以及均衡的概念,就可以开始向模型提问题。
通过对经济模型进行实验,观察它是否以一种与实验数据近乎吻合的方式增长,一旦模型既合理又准确地拟合了现实中发生的经济现象,那么经济模型就是有用的,通过模型预测经济运行趋势就是有说服力的。
13.解释宏观经济学模型为什么应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构建。
答:(1)宏观经济行为是许多微观经济决策的结果。
为了研究政策问题,需要知道提出的政策是否能够影响到个体决策者的行为。
(2)由于宏观经济由许多消费者和企业构成,它们的决策属于微观层面,因此宏观经济行为是许多微观决策的总和。
构建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最佳方式是,将目光放到微观层面的决策上。
(3)政府政策的变动一般都会改变消费者与企业的行为,从而明显影响整个经济的行为。
政府政策的任何变动,都会有效地改变经济环境的特征,而消费者和企业必须在这种环境中作出决策。
为了能胸有成竹地从总体经济行为出发预测政策变动的影响,必须分析政策的这一变动对单个消费者和企业会产生何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