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北京怀旧_与认同危机_对近年_京味话剧_的深层解读_何明敏汇编
去雅从俗的“京味”话剧《窝头会馆》
刘恒 的 《 窝头 会馆 》 自2 0 0 9年上演 以来好评 不
断, 甚至被视 为堪 比《 茶馆》 的京 味新经典 。“ 所谓 ‘ 京
味话剧 ’ , 主要是指 老舍戏剧 的后继者们在 《 茶馆 》 《 龙 须 沟》 等剧作 的影响 下 , 而创作 的那些 用经过 提炼 的
单纯化 了。 那 多半是一个提纯 了的世界。这种保持美
感 的努力 , 不 能不妨碍对 现代社 会的 发现 , 限 制 了 向
人性 的深入 , 以致造成风格 的缺 乏现代 色彩。 口 果赵
园此 处所指是就京味小说而言 , 反观京 味话 剧亦未 尝
方言的运用。由此观 之 , 《 窝头会馆 》 正 是一 出地地道
时提到诸 如德胜 门、 天安 门、 太和殿 等显著 的北 京地 标。 讲到饮食 , 有老北京 的炒肝儿 、 炸酱面 、 窝窝头 。 文 化上则提 及 了梅兰 芳、 苟 慧生 、 谭鑫 培和段 小楼 几个 鼎鼎有名 的京剧大腕。其 中田翠兰 的弥 勒佛 、 金穆蓉
生而 为人最基本 的欲望追求。 《 狗 日的粮食》 所呈现的
恒 笔下 , “ 贫” 俨然 已成 为北京下层市 民的一种生活 姿
娱人也 自娱 。 他所有苦 闷、 愤怒 、 痛苦 的出 口就靠着 一
张嘴: 你们 叽叽喳喳嚷嚷什 么呢? 知道胡 同口的街坊
态, 它以京腔 京调 为语 言表达 方式 , 借 助 口舌 之快 宣
泄对生活的种种不满。 这种极度 的贫 嘴在舞 台上极 具 表现力。生动而又 紧凑的大量 台词 制造 了戏剧张 力 , 也加快 了演 出的节奏。但是从另一 方面 而言 , 人物 语 言的过度膨胀却妨碍 了观众 的接 受。 不可否认 , 京味小说虽也 以老北 京的市井小 民为 描写对象 , 却是于俗 的生活追求雅 的趣味 。 然而 , 刘恒
从人艺经典剧目看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
从人艺经典剧目看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朱铭歆(北京名仕博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090)摘要西方的戏剧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黑奴吁天录》的上演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肇始。
在经过了一系列戏剧观念和体制改革运动后,中国的戏剧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戏剧艺术道路。
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是其独特的表演风格。
人物要个个生动,剧目要具有民族特色。
本文以: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确立;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北京人艺表演风格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从经典剧目中看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传承。
关键词表演风格民族化传承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812文献标识码:A1北京人艺表演风格的确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2年6月,著名戏剧家曹禺是第一任院长,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也为北京人艺奠定了特有的戏剧风格。
北京人艺的思维领导人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为北京人艺的发展绘制了蓝图,北京人艺要继承发扬我国话剧运动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莫斯科艺术剧院各方面的长处,充分调动剧院艺术家们的才智、经验和潜力,树立向高标准艺术境界攀登的雄心壮志,把北京人艺办成一座像莫斯科艺术剧院那样高水平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和理论体系且享誉世界的文化剧院。
焦菊隐曾说过:“我们的演出要体现出作家的风格,又要具有我院的独特风格。
第一,人物个个生动,令人久久不忘;第二,具有民族特色,演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要有民族特色,演我国的历史剧、古装剧,也要反映出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
”《虎符》这部戏剧作品作为人艺话剧民族化的探索,通过《虎符》进行吸收运用民族戏曲的美学观点和表演方法,戏曲的表现方法是强有力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在强调、集中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这三方面,经验积累的特别多。
把戏曲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在话剧里来,会使人物思想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活动、人物之间的关系、规定情境等都被表现的特别鲜明,因而也就会使全剧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思想特别突出。
话剧导演和演员学会了戏曲的浪漫主义手法,就会把人物解释的更深刻,更提高一步;会使艺术的真实更加提炼,更富于思想性;也会打破话剧对现实生活的局限,而创造出更美、更有意境、更能引人入胜的境界。
小剧场 大空间——简述小剧场戏剧的历史、特质和价值观
论坛主页Forum Homepage小剧场大空间简述小剧场戏剧的历史、特质和价值观王晓鹰一、什么是“小剧场戏剧”这是一个看似简单明了其实边界模糊的戏剧演出概念。
西方现代小剧场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法国,很快在欧洲、美国产生深刻影响。
基本背景是“现代主义”思潮和相应的艺术流派(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的兴起。
“小剧场”的基本文化立场是反主流、反权威,向主流戏剧、主流社会、主流文化表达年轻一代的存在感,包括文化存在、社会存在甚至政治存在。
表达内容常常涉及尖锐话题,边缘话题,敏感话题,如青春叛逆,反思社会,讨论底层人群、少数族裔问题,涉及同性恋、吸毒等特殊人生状态,以非主流话题,向主流社会、主流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思想。
“小剧场”奉行的艺术价值观是反经典、反传统,摒弃戏剧界普遍沿袭、观众广泛认可的旧有观念和方法,在表达方式上挑战传统,挑战观众,突破艺术疆界,实验新方法,创造新形式,提岀新观念。
这实际上年青的新戏剧人通过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以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对戏剧、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
在演出效果上,因其摒弃传统、挑战主流,必然会面对观众的“陌生”和“不适”,而演岀形态本身的特点又对市场、传播形成天然制约,决定了小剧场戏剧非大众化,非商业化的特征。
由此可见,西方小剧场戏剧的“初始本心”或者说基因是——实验。
事实上英语里并没有“小剧场"----Little Theatre或Small Theatre这样的词汇,他们的实际用词是:Experimental Theatre(实验戏剧)或者Black Box(黑匣子)。
二、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引入和兴起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小剧场剧目是众所周知的《绝对信号》,林兆华导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岀(1982年);第二个是《母亲的歌》,胡伟民导演,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1983年);第三个是《挂在墙上的老B》,宫晓东、王晓鹰导演,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1984年)。
北京小剧场三十年尘嚣
[策划]小剧场三十年尘与土繁荣背后亦有隐忧(全文)从1982年《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诞生之时,小剧场正式登上了国内话剧的舞台。
三十年过后,小剧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剧场市场在国内也日渐火爆。
时至目前,小剧场已经成为了都市白领的一种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北京,小剧场已经渐渐成为首都的城市名片。
但是,随着民营资本大量进入小剧场剧目的制作,一些追求短平快、缺乏创造力的剧目也开始涌现。
为此,小剧场剧目被很多人批评,甚至打上了过度商业化、粗制滥造的标签。
在小剧场诞生三十年之际,充分反思,通过行业自律和外部援助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小剧场的发展成果,应当是这个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诞生:一出生便风华正茂】三十年前,1982年9月19日,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诞生,引领了形式探索的热潮。
《绝对信号》的故事发生在一列火车的尾部车厢里。
写一个困顿、失意的青年黑子,从失足到新生,从内心充满矛盾,反反覆覆到毅然决然地同车匪决裂的心灵历程。
此剧的成功,固然在于它表现了新的时代环境中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但更吸引观众的是它的别开生面的戏剧表现形式,以及它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展示。
首先,它强调了演员同观众的交流,把戏剧放到更贴近观众的小剧场中;其次,它始终让人物处于现实、梦幻和追忆的情景中,把观众引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它将人物的思绪、感情、心理活动都舞台化了。
《绝对信号》的演出成功,在戏剧界引发了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兴趣。
《绝对信号》,1982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人物:游走在艺术与先锋之巅的领航者】林兆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艺副院长。
现任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兼职与客座教授。
他早期作为演员进入北京人艺,70年代末开始担任导演,至今已导演约七十部舞台作品。
代表作《绝对信号》、《北京人》、《哈姆雷特》、《理查三世》等。
他的早期作品引发中国80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这些作品从戏剧文学、剧场形式和思想内容都突破传统中国式的现实主义戏剧,正式开启中国当代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
老舍的京味文学
老舍的京味文学杜艳红2010414862 新闻学摘要: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
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
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关键词:老舍京味作品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人生活中掀起的“京味文化热”的背景下,“京味小说”以其朴拙大雅的风貌登上北京文坛,引起了京城内外、乃至海内外人土的关注和厚爱。
京味小说”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审美外观的文学品类,并非始于今日,那些“旧京小说”,如林语堂《京华烟云》不能说没有一点北京味,然而,真正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京味小说”却是在老舍手中创立的。
具体说到“京味儿”,我认为应该是以北京普遍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为背景,且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融合成一个整体。
但是从其它表现北京的作品中,虽然也有许多地道北京方言的运用,也有提笼架鸟,却不能被称为“北京味儿”。
老舍一生的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其它时间“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
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老舍正是靠着这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匠心独运地开创了“京味小说”这一文学品类,并不断地从其题材范围、人物形象、语言韵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蕴等多方面深入开掘,精心淘沥,使得这独具北京风味的艺术佳酿品味更正、更浓、更醇,从而日臻完美,获得了独具特有的美学风格和跨代传世、超越国界的艺术生命。
老舍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味儿",语言十分幽默,又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浅析话剧《特别审讯》的艺术特色
134
毒警官,级别低于韩东;小陈级别比 是生硬的,语速较快。西昌对韩东油 而本剧的最大特色也是以台词见长,通
郝玲玲低得多。最初审讯时韩东有意 滑一些,对郝玲玲也很生硬且有恶意。 过人物表面的语言和潜台词使审讯层层
识与西昌亲和,西昌在有限的范围内 韩东可以运用北京口音与西昌套近乎 深入,使人物性格和心理得到充分展
洁的舞台是戏剧本体的回归,在这个 色光线,同时出现的还有若有若无、 戏剧语言,较好地表示了人物强烈的
空间中展示的是戏剧气氛,场面和节 飘忽不定的高频率声音。本剧的音效 意愿、意图和意志。特别是从内心深
奏,演绎了别具深意的戏剧内涵,剖 设计主要有脚镣拖地声,两次电话铃 处进发出来的语言,总是受人物内心
的审讯。故事通过再现审讯过程,让 因为是特别审讯,这样安排道具为演 服装和工作装,较好的帮助演员塑造
观众看到了一次例行的对毒枭的审讯, 员提供了一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支点, 了角色形象,也有利于演员的表演和
特别之处在于,这个审讯让观众开始 使之符合剧中人物动作的需要。阿恩 活动,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整
练通达、正直。特别是对西昌的表现, 罪犯心路历程。从“我也当过知青” 间斗智斗勇的紧张感。现实主义表现
最初接受审讯时他把自己伪装的油滑, 到郝玲玲说“讲一下 86·12”血案的 手法最适合创造舞台幻觉,使观众误认
▲
THE FILM 影 视
浅析话剧《特别审讯》的艺术特色
张晓琪 (作者单位: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
摘 要:话剧《特别审讯》讲述的是公安部刑侦局禁毒处处长韩东与禁毒警官郝玲玲和书记员小陈,对建国以来最大 一起跨国贩毒案的主犯西昌进行的一次艰难的审讯。本文从主题、现实意义、风格特点、舞台设计、语言动作性、性格化、 节奏感等方面对剧本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这部话剧是一场正与邪的较量,一次善与恶的甄别,一出对灵魂拷问的人间话剧。
京味儿话剧审美要素论析
工作 , 其职业身份对性格的形成 与发展、 为人的 圆满 或欠缺并无 太多影 响 , 龙 须沟 、 左邻 右舍 、 小 井胡同 、 旮旯胡同 、 万家 灯火 、 北 街南 院 等 剧作就是以这类人物 为主体的。小商 人之所以 能成 为京 味儿话剧的主要人 物是因为老北京是一 个非生 产型的 消费城市 , 商 业在其 日常生 活中 占重要 地 位。 发达便利的商 业系 统和 民生服 务 , 丰富 多彩、 京味盎然的用 品食 品 , 成为北 平生 活的 基本 要素 和 人文特色。 [ 4] ( P. 217) 并且 , 旧 式商 业 , 其经 营
鸽子重于妻子的博胜之 , 捧角的、 在 艺术的 熏陶 中 永远快活 的大姐的公公 , 万 家灯火 中 因喜收藏 古旧家具而别号 四市风 流 的何 老二 垂钓 、 驯
鸟、 对弈、 藏珍等娱 乐方 式在 以上 人物 那里 , 既 是怡 情养生的韬晦之 术 , 亦是 受制于 谨饰 生活 的心 理代 偿。这类人物的雅好与痴癖构 成了京味儿 话剧所独 有的 玩物 奇观 : 无 功利的 消闲 与近于 庄重 的游戏 并存。虽然是小人物 , 他们却有品味人生之 趣 、 经 营艺术化世俗生 活的 大气 , 这或 许是 为见 多识 广的 京城市民所独 有的 放达态 度与 闲散 的心情。 北京 大爷 中 , 申绍山一语 道破 : 本来么 , 这 京城 自古以
提炼的普通北 京话 , 写 北京 城 , 写北 京人 , 写 北京 人 的遭遇、 命运 和希 望。 [ 1 ] 吴 祖 光的 看法 与 舒乙 相 似 , 不过他更为关注 的 是 写 北京 人 , 指出 京味 是 用平 实、 流畅的 北京语言 , 用 素描的 手法来 表现 老北京各种阶层、 特别是中下层 老住户、 大杂院 里那 些小人物的悲 欢 喜怒 的 日常 生 活。 [ 2] ( P. 4) 显 然 , 舒乙和吴祖光对 京味 的关切重于题材的选择。
憧憬与惆怅:中国城市变迁的现代性悖论——以京味话剧中的北京城
的伤痕累累为代价 ,才得 以换取现代化的业绩。
作者简介 :何 明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博 士研究生 ( 北京 1 0 0 8 7 1 ) ① 赵园:《 北京 :城与人》,北京 :北京大学 出版社 ,2 0 1 4年 ,第 6页 。 ② 老舍 :《 想北平》,《 宇宙风》 1 9 3 6年第 1 9期 。 ③ 《 枣树》 是根据北京 电视 台 《 第七 日》 栏 目播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参见高鸽 艳 :《 京味话剧 ( 枣树 )上
早在 1 9 5 0年 代 ,京味 话剧就 将作 为老 北京 城市 景 观 的 四合 院及 其 改 造 过程 搬 上 了 戏剧 舞 台 。作
为京味话剧的开创性作品,老舍的 《 龙须沟》 “ 属于第一批描绘新 中国城市的文学和电影作 品,并奠 定 了关 于 城市发 展 和更新 的戏剧 对话 的基 础 ” 。 ① 以此 为起 点 ,1 9 8 0年代 以来 的京 味话 剧 创作 一 直 续 写着北京城的变迁过程。从 9 0 年代初期 以危 旧房改造为主题的 《 旮旯胡 同》 ,到本世纪初反映南城 金鱼池地区改造的 《 金鱼池》 和 《 万家灯火》 ,再到近年来讲述拆迁户故事的 《 枣树》 和 《 海棠胡 同》,可 以说危 改和拆 迁作 为这 座城 市 的公 共 事件 已成 为 京 味话 剧 的重要 表 现 题材 。作 为 市 民 的 日常 生活空 间 ,四合 院 和胡 同是 北京 城平 民文 化 的底蕴所 在 。 以拆 迁 为故事 题材 的京 味剧 目,选择 生活 于 四合院的市井百姓作为主人公 ,以写实的杂院生活演绎市民的喜怒哀乐和 日常景况 ,展示了平民视角 之下的北京现代化之路 。这些剧 目以生动的舞 台表现呈现了当代市 民在现代化道路之上 的憧憬 和惆 怅 ,像是一部部城市现代化 的纪录片,既载录了北京城市景观的更新 ,也留下了市民对于城市变迁的 体 验 ,使得 城市 的现代 性 面貌更 为具 象化 和生 活化 ,而不 是仅 仅停 留于 抽象 的理 论层 面 。美 国学 者柏 右铭认为 《 龙须沟》一剧作为宣传龙须 沟工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解放前后的城市对 比,一方面记录 了作为 历史记 忆 的都市 景观 ,另一 方 面则树 立 了社会 主义 新北 京 的形 象 。 ② 基 于此 ,本 文 借鉴 “ 文学 中的城 市 ” ③ 这 一研 究范 式 ,选 择 以京 味话剧 中所 呈现 的北 京城 市改 造为 考 察对 象 ,探 讨 中国城 市改 造 所引 发 的城市 现代性 问题 。
关于北京胡同的书目
关于北京胡同的书目北京胡同是北京独特的城市景观,是老北京的象征之一。
这些狭窄的胡同连接着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推荐几本关于北京胡同的书目,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1.《胡同:北京的记忆》这本书由北京著名作家王安忆撰写,记录了她亲身经历的北京胡同故事。
从童年时代开始,她在这些狭窄的巷道中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通过她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胡同的历史、背后的故事以及胡同居民的生活。
2.《胡同里的中国》这本书由法国作家贝尔纳·布鲁利编写,通过他在北京生活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胡同的独特魅力。
他深入胡同中的居民家庭,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北京胡同的方方面面。
3.《胡同与四合院》这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杨继绳撰写,重点探讨了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的关系。
通过对这两个元素的历史背景、空间布局和建筑特点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北京胡同与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城市演变过程。
4.《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本书由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介绍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书籍。
它通过大量的照片和文字,展示了北京胡同的风貌、四合院的建筑特色以及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
对于对北京胡同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5.《北京胡同探秘》这本书是一本由北京胡同导游编写的旅游指南。
它介绍了北京市内各个地区的知名胡同,包括它们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更多关于北京胡同的旅游信息,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程。
这些书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文化和魅力。
无论是对于北京居民还是游客来说,这些书籍都是了解和探索北京胡同的好资源。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京胡同的过去和现在,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走进胡同中,还是仅仅通过书本,我们都可以体验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
《茶馆》的每一次舞台亮相都成为文化热点
文海拾贝为纪念老舍先生120周年诞辰,北京人艺在首都剧场再度公演话剧《茶馆》。
从1958年首演至今,该剧创造了超过700场的演出纪录,每一次公演都引发观众热捧。
直到今天,尽管网上购票已经如此方便,仍然有观众早起排队,络绎不绝。
人们不禁要问:《茶馆》为什么这么火?它又给了我们哪些艺术启示?——编者《茶馆》的每一次舞台亮相都成为文化热点、•宋宝珍老舍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是一部久演不衰的话剧。
时至今日,看《茶馆》不再是一次普通的观剧体验或文化消费。
它更像是一种仪式——向大师、向艺术、向经典致敬;它也像是一种标识标志着一种超脱的文化选择和艺术格调;它更像是一种狂欢一参与、见证、释放某种群体性心理体验。
《茶馆》为什么这么火?它又给了我们哪些艺术启示?笔者就此问题请教濮存昕、任鸣、谢玺璋等人,他们的回答大体一致:经典之作、深刻内涵、表演魅力、老观众的怀旧之情、新观众的追星之举,诸多因素,让《茶馆》成为当下的文化热点。
《茶馆》是真正配得上“经典”之谓的话剧,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的了不起的杰作。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说:“老能演,老有人看,几代人常演不衰的才是经典。
时间是检验经典的唯一标准,导演要活在作品里,作品要活在时间里。
”濮存昕说:“《茶馆》之所以拿得住观众,就在于它的戏剧内涵之中饱含着敬天爱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剧院负责人于是之总是忧心两个问题:一是剧院怎么样才能像个剧院,二是戏剧怎么演才能上座。
《茶馆》受到观众欢迎,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我们一直延续着北京人艺的艺术传统。
我们真对了吗?要时时反躬自问,要谦虚谨慎,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是。
兜里有钱、心中无礼的人的通病就是自以为是。
"今天的《茶馆》是如此成功,106文海拾贝然而,《茶馆》的诞生和培育,却经历了不寻常的过程。
1949年末从美国回到故乡北京的老舍先生,看到共产党领导的北京城的崭新变化,内心激动,写出了《我热爱新北京》一文。
“怀旧金”色调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怀旧金”色调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沖的身份认同建构王晓倩贾小詰(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姜文的个体微观视角呈现了在北京胡同里部队大院中那一代青春少年们的集体记忆,整个影片呈现暖黄怀旧的黄金色调,带着理想主义和文艺色彩。
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视角,探讨姜文通过使用“怀旧金”色调来回忆青春生活的同时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
关键词:怀旧金;青春怀旧;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12-0135-02身份认同是个体通过社会环境确认自我身份,找寻他们所属的文化和文化群体的归属感,更是自身赖以确认自我及彼此的身份认同。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怀念青春成长故事的影片,运用暖色和黑白的对比色调方式,展示了过去的温暖与现在的孤寂。
暖黄色调的呈现表面上看起来是对青春的回忆,但内涵无疑不渗透着身份认同的建构,不仅是姜文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与认定,同时还有那一代青少年对于有着特殊年代的青春记忆的认同观念。
一、重构“金色回忆”传达身份认同张宁、何潞申在其《数字调色的艺术》著作中清晰的界定了以充满阳光的金黄色调为主,明快鲜亮的“怀旧金”,能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气氛并勾起人们的回忆。
英国实验心理学家C.W.瓦伦丁提出的“一般联想”也证明了“我们意识到但又不依赖于自己特殊经验的联想,是大众化的共同联想”,从而这种拥有着光芒四射的魅力的金黄色“怀旧金”往往让观众联想到太阳的颜色,给人带来温暖与幸福。
姜文为了营造回忆里温暖的感觉,在影片中采用了大面积的金黄色色调,并表示在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前,他脑子中就有了对于影像色调的选择,他过往的回忆带给他的就是一种自由的充满朝气青春的感觉。
姜文的大院生活成就了他的青春,把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忆注入到他自己的电影中,以个人化的创作视角重构对于他青春的历史镜像,同时有相同青春记忆的人也因此在不断叙述的过程中得到了重构。
_北京怀旧_与认同危机_对近年_京味话剧_的深层解读_何明敏汇编
$ 因此, 定存在风貌! , 而赵园所谓 !城的文化" 是指!现代性文化中的古典性文化遗存 ! ) 京味文化或
京味文学的提出, 总是在传统和现代的对照之下, 由当下而抚今追昔, 其中的怀旧意味显而易见 # 京 味话剧的舞台所呈现的也多是关于老北京城过往的人文景观 & 市井风情& 历史事件& 传统文化等等# 身处剧场的观众, 在舞台之下面对舞台之上, 其中的时空距离尤为容易召唤出观众的怀旧情绪 #怀旧 之风的兴起, 必然借助于在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的传播媒介 # 在机械复制时代, 文学& 摄影& 音乐& 影 视剧等对于过往的声画再现广为流传 #文化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使对历史现场的虚构和再造变得轻 而易举, 怀旧文本借助技术的发展大批复制 #然而不同于小说& 照片& 影视剧等的生产, 话剧的演出因 其现场性而不可复制#它以舞台为场地再造时间和空间的在场, 从而制造一种不一样的!灵晕 ! )京 味话剧以其生动的现场表演& 逼真的道具和舞台布景等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因此, 在怀旧氛围的 制造和怀旧情绪的渲染方面, 以其带给观众的本真性体验优于其他艺术形式 # 近年来京味话剧演出热潮, 对于!北京怀旧 " 的文化推动, 相较其他文艺形式而言尤为显著# 纵 观 )*!, 年的北京话剧演出记录, 先是开年之初, 改编自热播电视剧$大宅门 % 的同名话剧在国家大剧 院首演#在 )*!, 年的年尾, 同样是明星阵容& 豪华班底打造的大制作$王府井 % 也再次在国家大剧院 迎来自 )*!! 年首演以来的第八轮演出#一度被观众将京味话剧与其风格对等起来的北京人民艺术 剧院, 则在 )*!, 年先后复排了四出经典京味话剧 # # #(骆驼祥子" (茶馆" (天下第一楼 % 和$小井胡 同" , 同时再次将近年来火热的$窝头会馆 % 搬上舞台# 不可否认, 创作于不同年代的这五出京味话
目前电视艺术的发展综述
当前电视艺术的发展综述由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当代电视》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多样与完善——当下电视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4月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何思敬讲堂举行。
本次研讨会是此届大学生电影节唯一一场相关电视艺术的研讨会,来自学术界及业界的十几位专家学者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共50余人汇聚一堂,就电视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在多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争鸣。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主持。
她首先对会议主题的价值及意义做出阐释:“多样与完善”这个论题对于电视发展具有前瞻的引导性,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电视文艺在多样背景下如何实行深入完善,这个完善的本身应该和责任连在一起。
对于大学生电影节,俞虹教授表示:我们一直看着它成长,而今年大影节做出了非常大的拓展,这种拓展存有于各个方面,仅就十个专题的10场论坛在国内7场、国外3场的设置,就表现出此届大学生电影节在学术领域对于影视的主张以及对于艺术的实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周星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
他指出,此次研讨会是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唯一一个关于电视的研讨会,来自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聚集在这里,是为了更多碰撞,多角度看待当下的电视文化。
电视文化和时代紧密相连,大学生电影节不但是针对中国电影,同时始终把影像的多样性放在重要位置。
当前,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地把眼光投注到网络上,而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媒体的吸引力,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几乎成为不可阻挡的现象,所以对于还在社会主流渠道的电视是值得深思的。
周星教授代表主办方表示,请各位专家通过此次研讨会,讨论电视该如何生存,如何应对年轻人眼球注意的指向转移,以及如何针对新媒体不可阻挡的趋势等问题。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陆地教授对当下中国电视文艺的发展状况做出了深入的阐释:娱乐、艺术与文化是电视文艺的3个重要方面,三者相互关联,艺术能够是娱乐的,但娱乐不完全是艺术,艺术属于文化,但文化不等于艺术。
关于拿什么拯救京味戏剧
关于拿什么拯救京味戏剧所谓京味戏剧,应该是指那些以北京的城与人为角色,以北京地方语言为表现手段,书写京城的世俗生活和社会变迁,而独具北京气质、风格、情调、意味等审美形式的戏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京味戏剧创作一直在走下坡路说到京味戏剧,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北京人艺,其他剧院不仅没有这个传统,也不具有这种能力。
但是,这些年来,京味戏剧的创作却一直在走下坡路。
首先是数量很少,像点样的作品就更少,至今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达到《茶馆》或《天下第一楼》的水平,没有一个人物能像王利发或卢孟实那样,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性魅力长久地活在观众的心里。
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应该归结为剧作家的稀缺和现有剧作家创作力的萎缩。
老一代像苏叔阳、中杰英,功成名就,年老力衰,已无意或无力再写;而中间这一代,像李龙云、何冀平、过士行、邹静之,显然应该是京味戏剧创作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情况又各有不同。
李龙云前几年尚有《正红旗下》和《万家灯火》,这几年则略显式微,特别是在离开北京人艺之后,京味戏剧的创作,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
过士行曾以“闲人三部曲”(《鸟人》、《棋人》、《鱼人》)赢得了作为京味剧作家的声誉,但看其后来的“尊严三部曲”(《厕所》、《活着还是死去》、《回家》)却又另辟蹊径,虽然写的是北京城和北京人,但意味已经不同,也很难说还是京味戏剧。
何冀平因《天下第一楼》而成名,该剧目前已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此后她移居香港,投身于影视创作,前几年看了她的新作《德龄与慈禧》,不知算不算是回归。
邹静之在戏剧创作中算是新人,《莲花》是他的第二部作品,此前他还写过一部《我爱桃花》,但并非京味戏剧。
叶广芩的《全家福》与王翔的《老舍五则》都是京味戏剧中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二位似乎都不专注于京味戏剧的创作,何时看到二位再有新作问世,现在似乎也很难说。
郑天玮则是京味剧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她于《古玩》之后,沉寂了许多年,前几年与人合作了《生·活》一剧,近日又有《王府井》推出,算是给了我们一些有限的期待。
2012:北京话剧演出的新态势
2012:北京话剧演出的新态势宋宝珍;陶璐【期刊名称】《百家评论》【年(卷),期】2013(000)001【摘要】<正>神龙渐隐,灵蛇欲现。
站在岁末的节点,回首2012年北京的话剧演出,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既有传统、经典剧目的复排重演,也有新创剧目的精彩登场,而热门剧目的轮番巡演,以及各种戏剧节的举办,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演机会与审美体验,更为话剧事业的发展开阔了眼界,创造了交流与展现的机缘。
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外优秀剧目在京演出,也为本年首都文化景观增添了多姿的风采。
一、魅力:保留剧与经典剧【总页数】7页(P94-100)【作者】宋宝珍;陶璐【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当前农业科技创新态势及其对策——兼谈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导向[J], 王悦2.北京市话剧演出市场与大众需求关系探究 [J], 赵凌暄;黄雅各;赵祎;兰梦;宾千葉3.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对“北京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北京市2011年市级决算的报告、北京市2012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北京市2011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J], ;4.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北京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北京市监察局关于2012年北京市物流领域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J],5.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北京市2012年市级决算草案的报告、北京市2013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北京市2012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话剧研究, 一般而言, 可在舞台艺术研究的领域下展开, 也可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出发#作为文 类之一的话剧文学研究, 一般围绕话剧史的书写& 史料的发现& 作家作品评述& 戏剧思潮研究& 戏剧理论阐 释& 戏剧观讨论& 民族化问题& 比较研究等角度进行#具体到京味话剧的研究, 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作品
二& 胡同: 记忆中的乡土
林语堂曾在 $迷人的北平% 一文中写道 : %在那里每一所的房屋有一个院子, 每一个院子中有一个
! 一所院子, 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 ! 一个金鱼缸, 一棵大树, 恰恰是京味话剧舞台上常见的布景 # " 老北京无疑是最 !虽是城市却调和着乡村的清静 ! , %具城市之外形, 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之田园 ! ,
具乡土感的城市#这乡土感不仅在于它的自然气息, 更在于它的人情况味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 % 一 书中指出, 乡土社会是一个 !熟悉" 的社会 ,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
)*!/ 年第 ! 期( 第 ,* 卷)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30 ! )*!/ ( 4350 ,* )
与认同危机: ! 北京怀旧 " 对近年 的深层解读 !京味话剧 "
何明敏
摘 要: 京味话剧的舞台所呈现的多是关于老北京城的人文景观 & 市井风情& 历史事件& 传统文化等#
它通常在当下和过去 & 现代和传统的对照之下, 回顾消逝的胡同乡土, 悼念断裂的传统文化, 回忆民族的历 史过往, 从而展示了一番关于 !北京怀旧" 的文化面貌#怀旧则是重建认同的一种手段 # 通过再现失落的 胡同乡土, 可为现代化进程之下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现代人以暂时的抚慰; 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和痛 惜, 意味着现代性语境之下面对文化同质化的威胁, 人们转而于本土文化寻求文化认同; 关于民族共同体 的重构, 则是出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需求 #但是京味话剧所展示的 !北京怀旧" , 也是出于文化消费的 目的, 不能从根本上修复现代人的认同危机 # 关键词: 怀旧; 京味; 现代性; 共同体; 认同 !**1-/ ) 作者简介: : 何明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DOI:10.13613/ki.qhdz.002301
! 研究多集中于作家 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对象, 围绕 ! 京味" 作为一种戏剧风格, 散见于各文学史& 戏剧史的部分章节# " 关于京味话剧的研究专著, 作品的分析, 其中关于老舍剧作的研究最为成熟# 目前为止仅有黄益倩的
$ 京味儿话剧的文化生态% 一书#该书从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入手, 考察京味话剧与北京文化环境之间的关
!
) **)
何明敏 : %北京怀旧" 与认同危机: 对近年 !京味话剧" 的深层解读
一& 作为怀旧风尚的京味话剧
当代中国的怀旧之风兴起于 !+1* 年代末 !++* 年代初, 而!上海怀旧 " 热作为其中最为突出的表 现, 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 , %上海怀旧" 聚焦于 )* 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西方殖民文化语 境之下的老上海#关于老上海的怀旧作品不遗余力地再现十里洋场的声色犬马 & 歌厅舞会的灯红酒 绿#那些带着复古意味的旗袍& 月份牌& 爵士音乐& 好莱坞老电影也在怀旧风潮之下重新引领流行风 尚#因而 !上海怀旧" 所体现的是一种对于中产阶级生活的向往# 在这背后则是上海人对于昔日繁 华的自豪与留恋, 对于 !+"+ 年之后上海地位衰落的 !逆反 " 与不满, 也是对于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之下
) *!)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剧, 俨然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之作#京味话剧的演出, 不仅有大剧场的大制作, 也少不了小剧场的小 制作#明戏仿戏剧工作室改编了老舍的三部小说$我这一辈子 " (猫城记% 和$离婚" ) 李伯男话剧工 作室推出的 $建家小业" , 则在一年之内进行了五轮演出#青年导演黄盈的!京味三部曲 " 之$卤煮 " , 在 ! )*!, 年金秋北京优秀剧目展演" 进行了封箱演出, 引发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 另外, 导演林兆 华在继 $茶馆 " (窝头会馆% 和$老舍五则 % 之后又于 )*!, 年 / 月为观众带来了一出$隆福寺 " ) 由此 可见, 京味话剧的上演也不再是独属北京人艺一家 #京味旧作再登舞台, 京味新作络绎不绝, 今年的 京味话剧热依旧在持续升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京味话剧的热演尤为值得关注 # 回顾京味话剧的发展历程, 北京人艺于 !+/! 年上演, 由老舍编剧& 焦菊隐导演的$龙须沟" , 已成 为京味话剧的奠基之作#老舍的 $茶馆% 作为 !东方话剧舞台上的奇迹! , 则是京味话剧史上始终难以 逾越的扛鼎之作#新时期以来, 苏叔阳& 李龙云& 何冀平等剧作家在老舍创作的影响之下续写京味故 事#何冀平& 郑天玮& 刘恒笔下聚焦的是清末民初至 !+"+ 年前, 老北京& 老字号& 老市民的人情世态# 苏叔阳& 李龙云则更多的着笔于 !+"+ 年之后, 胡同小院里的普通老百姓在一系列政治事件影响之下 的人生体验#中杰英的剧作始终关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大潮之下, 新老北京人所面临的价值观 念冲突#过士行则将视角延伸至传统文化题材, 他的$闲人三部曲 % 在 !++* 年代低迷的话剧市场可 谓独树一帜#蓝荫海& 王俭等剧作家侧重于书写四合院邻里之间的人情冷暖 # 可见对于京味剧作家 而言, 天安门& 故宫等政治意味浓厚的建筑不过是这座城市的背景, 更为值得关注的依然是胡同内外 的家长里短和市井街头的民风民情: 从胡同小院里的人生百态到市井商户的喜怒哀乐; 从传统文化的 失落到伦理人情的缺失#因而京味话剧总是置身于一个历史和现实对照的大框架之下 # 然而, 从近 年来京味话剧市场的演出状况可见, 经话剧市场的!优胜劣汰 ! , 所留下的京味话剧多是在价值取向 上是面向过去的, 即便所讲述的是关于当下北京的人和事 #那些逝去的乡土, 断裂的传承, 民族的过 往, 往往是京味话剧念兹在兹的话题 #
# 也另有文章, 系# 或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出发, 挖掘其文化内涵; 或重在阐释其审美特征; 或考察其演出现 $ 本文则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 状和发展方向等# 以近年来上演的京味话剧为文化文本, 以具体的戏剧文
本& 创作手记& 观众反响& 媒体报道等作为可供解读的材料, 分析京味话剧对于历史记忆的处理及其与现代 人怀旧心理之间的内在关系, 从而揭示京味话剧所呈现的 ! 北京怀旧! , 进一步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动机#
相对于 !上海怀旧! , 关于 !北京怀旧" 的研究显然大受冷落#然而关于北京的怀旧呈现出不同于 !上海怀旧" 的文化面貌#首先, 不同于 !上海怀旧 " 的中产阶级气息 , %北京怀旧 " 更为关注胡同市井 的底层市民, 从而更富本土气息, 也更具 !人情味 ! ) 其次, 不同于!上海怀旧 " 暗含的现代化& 全球化 渴望 , %北京怀旧" 体现为全球化进程之下对于传统和过往的挽歌情怀, 内含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和 反思#再者, 不同于 !上海怀旧" 的地方性 , %北京怀旧" 可上升为民族的集体怀旧, 外地人同样也可感 染 !北京怀旧! )至于 !北京怀旧" 所展示的文化图景, 自然离不开京味文化的作用 # !京味! , 北京的味儿#王一川曾经指出, 京味文学中的北京城 !应当是指故都北京城在现代的特
: (上海的摩登与怀旧 " , (中国图书评论% )**- 年第 " 期# !# 参见李欧梵 : (全球城市的自我形象塑造: 谈老上海的怀旧论述 " , (文化研究% )**/ 年 + 月创刊号# " 黄宗仪 : (京味文学第三代: 泛媒介场中的 )* 世纪 +* 年代北京文学"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 第 (+ $ 参见王一川 - 页#赵园认为 , % &京味( 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 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 ! ) 参见赵园: $北京: 城与人"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 第 !" 页#
参见刘锡庆主编 : (新中国文学史略"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年; 费振刚主编 : (中国文学史纲 " ,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 年; 张钟主编 : (中国当代文学概观"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 甘海岚& 张丽 ’ 主编: $京味文学散论" ,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年; 董健& 胡星亮主编 : (中国当代戏剧史稿 " ,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 社, )**1 年; 王新民 : (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 " ,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年; 高音 : (北京新时期戏剧史 % 北 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 年; 等# 参见克莹 & 李颖编 : (老舍的话剧艺术 "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 年; 冉忆桥& 李振潼 : (老 " 关于老舍剧作研究, 舍剧作研究"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年; 洪忠煌& 克莹编著 : (老舍话剧的艺术世界 " , 北京: 学苑出版 社, !++, 年; 韩经太 等 : (老舍与京味文学"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年; 等# : (京味儿话剧的文化生态 " ,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年# # 参见黄益倩 : (京味话剧是否变了味 " , (光明日报% !++- 年 !! 月 !+ 日; 谷海慧 : (京味儿话剧审美要素论析 " , (戏剧 $ 参见苏丽萍 艺术% )**( 年第 ! 期; 黄益倩 : (从 !京味" 到 !渝味! : 论话剧地方化风格的艺术追求 " , (红岩% )**+ 年第 , 期; 解玺璋: $拿什么拯救京味戏剧 " , (光明日报% )*!! 年 / 月 !! 日; 朔石 : (京味话剧的前世今生 " , (文艺报% )*!, 年 !* 月 )! 日#